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

合集下载

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

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
10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组 织细胞分为三类。
11
细胞周期与细胞再生能力
连续分裂的细胞 休眠细胞 终端分化细胞
又称为周期性 细胞
又称G0 期细胞 丧失分裂能力
不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 永久性细胞。
再生能力强
较强潜在再生 没有再生能力 能力
⒈不稳定细胞
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殖,以代 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 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覆细胞、男性 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 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这些细 胞的再生能力相当强。
15
⒊永久性细胞
属于这类的细胞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 胞及心肌细胞。不论中枢神经细胞及周围神 经的神经节细胞,在出生后都不能分裂增生, 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但这不包 括神经纤维,在神经细胞存活的前提下,受 损的神经纤维有着活跃的再生能力。心肌和 横纹肌细胞虽然有微弱的再生能力,但对于 损伤后的修复几乎没有意义,基本上通过瘢 痕修复。
4
组织修复、创伤愈合,最基本的 是有赖于组织细胞的再生增殖。细胞 和组织损伤后,由周围存活的同种细 胞进行增殖,以实现修复的过程,称 为再生。
5
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 的再生潜能
6
终端分化

G0期



M


G2期
G1期



S期

DNA合成期

7
在生理状态下,静止细胞处于G0 期。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的时 程长短不同,在单位时间里可进入细胞 周期进行增殖的细胞数也不相同,因此 具有不同的再生能力。
16
脏器损伤后主要依赖于实质 细胞的再生增殖,同时间质成分 对再生修复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只有实质和间质协调再生,才能 实现良好的修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临床研究创伤是指由于外界力量作用于人体,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损伤或功能障碍。

对于创伤的治疗,传统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和方法。

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方法和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中医对于创伤的治疗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创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创伤导致了体内的气血失调和经络堵塞,而人体内的气血和经络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中医治疗创伤的重点在于调理气血、畅通经络,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创伤的目的。

二、西医对于创伤的治疗在西医中,对于创伤的治疗主要侧重于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

西医可以通过手术修复创伤组织,以恢复其功能。

同时,西医还运用抗生素、止痛药等药物来减轻痛苦和预防感染。

这些方法在创伤的立即处理和急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西医治疗常常侧重于单一病因病机的解决,缺乏综合调理的观念。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能够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经络观念和治疗手法可以帮助西医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创伤后的气血和经络的失调问题。

而西医的精确诊断和手术治疗可以为中医的疗效提供更好的保障和基础。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常常以中医为主,辅以西医手段,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方法调理气血,再结合西医的手术修复和药物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临床研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

这些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可以显著缩短疗程,减轻疼痛,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提高康复效果。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还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973 计划 2010 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和各领域排序

973 计划 2010 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和各领域排序
贵州省科技 厅、中国科学 院
良好 良好
国家环境保 护总局
良好
中国地震局 良好
教育部
良好
—8—
人口与健
第一承担单位
依托部门
1
特征捆绑和不变性知觉的脑认知 2005CB522800 功能成像
陈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 究所
中国科学院
2
重大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 2006CB503800 的基础研究
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
符淙斌 唐启升 杨志峰 姚檀栋 陈衍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 球物理研究所
依托部门 水利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 农业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验收 结果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项目名称
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的理论与方 法
表面等离子体亚波长光学 (SPSO)应用基础研究 延长摩尔定律的微处理芯片新 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研究
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
纳米尺度硅集成电路器件与工 艺基础研究
虚拟计算环境聚合与协同机理 研究
项目首席 科学家
第一承担单位
胡事民 清华大学
依托部门 教育部
罗先刚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邓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验收 结果 优秀 优秀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 11 —
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题
排序 1 2 3 4 5 6 7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2006CB504300 感染与免疫的基础研究
2006CB504400 2005CB523000 2005CB523200

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控制性复苏

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控制性复苏
处理酸中毒
• 碳酸氢钠可以降低Ca2+的浓度,不利于凝血以及心脏的收缩 • 输入碳酸氢钠后可以生产出Co2,增加呼吸负荷
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
允许性低血压
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老年患者以及高血压 患者应避免控制性复苏
允许性低血压
低血压 ?
• R13.1:对于没有脑损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10多年过去后,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时
惊奇地发现
➢ 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或者说 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 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等严重 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不必迷信新技术
✓ 20世纪70年代以后,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 获得认可,并在某些严格适应症的病人中获得 较好的效果
Trauma)
➢ 亦称为“非外科性出血”或“微血管出血”
➢ 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 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创伤性凝血病分类
获得性 凝血病
稀释性凝血病 功能性凝血病 消耗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已知的发病机 制
获得性凝血病
稀释性凝血病
创伤性出血 大量输液
功能性凝血病
低体温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 R23:推荐尽早检测并采取措施维持凝血功能(1C)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 R25. 对于大量输血的患者,推荐监测血浆离子钙水平并维 持在正常范围。(1C)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创伤学基础研究各种创伤的处理和恢复

创伤学基础研究各种创伤的处理和恢复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感染风险及防控策略
感染风险评估
根据创伤类型、部位、污染程度等因素,评 估患者感染风险。
抗生素应用
创面处理
及时清创、彻底清洗伤口,去除异物和坏死 组织,减少感染源。
根据创面污染程度和感染风险,合理选择抗 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02
01
免疫支持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骨折
01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
关节脱位
02
及时复位,固定关节,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脊柱骨发症,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生殖器官及会阴部创伤
1 2
睾丸损伤
止痛、预防感染、保护睾丸功能。
阴茎损伤
清创缝合、止血、预防感染、保护阴茎功能。
3
会阴部裂伤
清创缝合、止血、预防感染、保护会阴部功能。
05 康复期管理与心理支持
疼痛管理策略
物理疗法
采用热敷、冷敷、电疗等物理方法缓解疼痛 。
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程度和患者情况,合理选择镇痛药 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心理干预
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法减轻患者的 焦虑和恐惧,从而缓解疼痛。
功能锻炼指导
早期康复锻炼
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 、肌力训练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范
早期识别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识别MODS。
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感染等诱因,防止MODS进一步发展。
器官功能支持
根据患者情况,选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措施,维护器官功能。

损伤控制

损伤控制

原因
腹腔内脏器官水肿、腹膜炎或 胰腺炎引起大量渗液、胃肠严
重扩张、复苏时大量输液
损伤控制理论的实施方法
救命手术
这推荐使用填塞、直接外科手术、 局部止血措施、主动脉钳夹(ⅠC)
快速关腹
ICU复苏
损伤控制性复苏
计划性再手术
救命手术24~48小时期间 取出填塞/全面探查/解剖重建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
20162016损伤控制性复苏从复苏容量到复苏凝血目录目录cconcents112233起源理论基础损伤控制性复苏11起源起源把把存活率存活率放在中心地位放在中心地位欧美和日本等国已作为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起源损伤控制性手术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operationdco放弃追求手术成功率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放弃追求手术成功率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不同与常规手术亦不同于一般急诊手术不同与常规手术亦不同于一般急诊手术起源核心战争可追溯到可追溯到2020世纪前期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世纪前期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雏形推荐每家医疗机构对创伤出血患者实施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救治流程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201322理论基础理论基础7418这电镜下ph74人血小板的内部结构呾形态改变影响血小板聚集酸性环境下功能性凝血速度呾强度均显著降低酸中毒严重创伤患者一般入院时已经存在凝血病inr平均为18
Jurkouich等报道,病人中心温度从34℃降至32℃以下,死亡率 将从40%增加到100%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 4.6℃ 功与否并不依赖手术恢复 解剖关系
Burch等定量监测创伤后剖腹手术中病人的体温丢失,发现即使对静 脉输液、麻醉吸入气体及空气对流毯等均施行加温,病人剖腹手术 中每小时的体温丢失量至少为4.6℃

损伤与修复实验报告结论

损伤与修复实验报告结论

损伤与修复实验报告结论根据损伤与修复实验的结果和分析,我得出以下结论:损伤与修复是一种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创伤和环境变化的适应反应机制。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对损伤与修复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首先,损伤对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切割、灼伤等方式对组织进行了损伤,观察到受损组织发生了断裂、坏死、出血等现象。

这些损伤不仅对组织本身的结构造成破坏,还可能导致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次,受损组织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下,受损组织能够逐渐恢复并修复。

首先,损伤后的组织会通过增生和分化来填补损伤部位,形成新的细胞和组织。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类型和生物分子的参与,如干细胞、增殖因子等。

其次,受损组织还会通过重建基质、修复血管等方式,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最后,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瘢痕组织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也可能导致功能不完全恢复或畸形。

最后,损伤与修复的效率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因素都会对损伤的程度和修复的进程产生影响。

年轻、健康的个体具有更强的修复能力,而老年、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的修复过程可能较为缓慢或不完全。

此外,损伤的位置和严重程度也会对修复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损伤过于严重,组织的自愈能力可能无法完成修复。

总之,损伤与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损伤与修复的机制,发展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重建。

我国多肽抗氧化系统研究获新进展

我国多肽抗氧化系统研究获新进展
国家 9 3项 目首席 科学家、 7 第三军 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
光通信是 以光波为载波的通信, 其可利用激光产生 的光 粒子束对信息进行编码 。 该技术使用了纤细的光纤而非厚重 的电缆,却能 以更高 的速度传递更多的信息数据 。事实上 , 并非只有 IM在开发高速、低耗的光电部件 。多家公司、大 B 学都在研制 以硅为主要材料的光电部件 , 以期提高芯片的性 能,并致力于缩 小光通信部件 的尺寸 ,以使这一技术能集成 在微 处理器 中。业 内人士表示,未来 l 0年,光通信技术将 引领下一波计算技术的发展方向, 为各主要机构和客户所 成 使用 的主流计算技术。 科研人员表示 ,I M的雪崩光电探测器是 同类仪器里最 B
所蒋建新带领 的国家 9 3“ 7 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 的 基础研 究”项 I组 ,围绕创伤感染流行病学特 征、内源性细 q 菌及其毒 素移位 、 伤后 感染 易患机制 、早期预警诊断与防 创 治新措施进行 了系列研究 。 该课题研究了近 两万例创伤感染 病例 , 国内首次揭示体 内常驻细菌及其毒素导致创伤后感 在
开 蛋 白质 “ 乙酰 化 修 饰 ” 的机 理 之 谜 , 为破 解 蛋 白质 修 饰 将
问进 行了信 息交换 。这不仅可大幅提 高芯片的通信速度 , 还 能显著降低 能耗 。相关报告发表在 2 1 0 0年 3月出版 的. 自 《 然 》杂志上 。 这一名为 “ 纳米光子雪崩光 电探测器”的设备,由 目前
规律 的生命之谜打下重要基础 。 此项研究鉴定出大量 乙酰化修饰蛋 白质 , 譬如在人的肝
脏细胞中有超过 10 0 0个 蛋白是被 乙酰化修饰的 ,其中超 过 9 0个是新发现 的,改写了传统概念 ,具有里程碑意义;首 0 次发现乙酰化 普遍 能修饰代谢酶 , 并且能调节代谢通 路及代 谢酶的活性。在代谢器官如肝中代谢酶可被高度 乙酰化 。 此

组织损伤与修复

组织损伤与修复

组织损伤与修复组织损伤是人类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

当我们遭受心灵上的伤害时,相信我们都会得到安慰和帮助去修补和治愈这些创伤。

然而,我们受到的身体上的伤害却没有那么容易被人们关注和修复。

组织损伤和修复是生命体经历的基本过程,它们不仅仅发生在人类身上,而且发生在动物和植物身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组织损伤与修复的过程,包括其发生的方式、激活的信号和响应以及如何治疗和预防组织损伤。

组织损伤的发生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机械损伤、化学损伤和放射性损伤等。

其中机械损伤是最常见的,可以分为外伤和内伤。

外伤是由于身体受到打击、割伤、摔伤、烧伤和切割等而造成组织损伤。

内伤则是由于身体受到摩擦、挤压、拉伸和骨折等内部因素而造成组织损伤。

不同类型的组织损伤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虽然大多数轻微损伤可以通过休息和自我康复来修复,但严重的组织损伤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组织损伤的修复需要一系列的复杂过程。

首先,激活的信号源于伤害的范围和严重性,以及周围支持组织的类型和情况。

损伤的组织会释放信号物质,如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这些物质将引发身体的免疫反应和细胞的更新。

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类型的细胞来协调彼此,包括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这些细胞一方面清除坏死的组织和细胞,另一方面释放生长因子和其他信号物质来促进新的细胞生成和再生。

组织损伤和修复的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炎症、增生和修复。

在炎症阶段,损伤的组织会引发炎症反应,产生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来引起免疫反应,清除坏死的组织和细胞,为新生细胞的增长和再生铺平道路。

在增生阶段,损伤的部位开始发生细胞增生和分化。

新生细胞从相关的干细胞中分化出来,并在周围支持细胞的帮助下成长和发展。

在修复阶段,新生细胞开始分化形成组织和细胞类型,并且最终形成完整的组织或部位。

整个修复的过程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具体取决于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治疗和预防组织损伤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和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重大创伤与修复诊疗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重大创伤与修复诊疗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重大创伤与修复诊疗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重大创伤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性脑损伤、创伤性骨折、创伤性胸腹腔损伤等,这些创伤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关键技术的研发需着重于脑血管介入治疗和微创手术技术。

通过发展和改进脑血管介入技术,包括血管成像、血管支架植入和血管修复等,可以更加精确地处理脑血管损伤,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此外,开展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微创手术,避免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提升有重要意义。

其次,创伤性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重大创伤。

关键技术的研发需侧重于脑保护和神经再生。

脑损伤后,关键技术可以通过降低脑细胞死亡、促进神经元连接和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等方式,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

修复脑损伤的关键技术,如干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和物理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第三,创伤性骨折是常见的重大创伤之一。

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主要包括创伤固定技术和骨再生技术。

通过改进创伤固定技术,如内固定物的改良和利用新材料的方法,可以提高手术的稳定性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骨再生技术的研发,包括利用干细胞、生长因子和骨替代材料等,可以促进创伤骨折部位的愈合和骨组织的再生。

最后,创伤性胸腹腔损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很大威胁。

关键技术的研发需侧重于快速有效的手术修复和损伤后并发症的治疗。

例如,在胸腔损伤的修复中,可以采用内窥镜技术和胸腔镜手术技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另外,发展封闭性胸腹腔损伤的治疗技术,如闭式吸引引流和人工肺功能支持等,能够更好地控制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综上所述,重大创伤与修复诊疗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改进现有技术和引入新技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社会参与。

此外,加强技术示范应用的推广和培训,有助于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和患者的获益范围。

损伤修复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损伤修复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损伤修复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损伤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体机能可以通过各种自我修复机制来恢复到原有状态。

身体受到损伤后,细胞会检测到损伤的信号,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来启动修复过程。

本文将会探讨人类身体当中的损伤修复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细胞外基质(ECM)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是组成细胞之间的间质,也是细胞的外部环境。

人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ECM分布和组成情况不同。

ECM是组织损伤和修复的重要组成模块,它具有结构、生物学细胞学、机械力学和信号传导四个方面的功能。

ECM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细胞外环境,为组织细胞的成长、生长和迁移提供力量支撑。

ECM形态学的改变和成分的变化与许多欠吸氧、炎症和肉芽组织的形成相关联。

ECM的完整性维护和细胞-ECM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激活分化和增值途径促进上皮的重建。

在肝脏和心血管损伤中,ECM成分的多样性和改变使得成纤维细胞等细胞继续分裂增殖,从而进行ECM模型的改变并促进组织修复。

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对组织修复的影响生长因子是诸如细胞因子和外泌因子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分子。

它们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来影响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细胞凋亡。

生长因子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细胞的身份识别、细胞命运的确定、组织发育、维护和修复。

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生长因子模拟和激活异质性的细胞,例如神经元和心肌等,以及其它需要修复或替换的组织。

生长因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信号通路被激活,从而启动或抑制细胞自我修复过程。

特别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组织修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TGF-β是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的组合,它们对于创伤修复有重要作用。

TGF-β可以激活成纤维细胞,从而合成和分泌的ECM分子。

在心肌梗塞后,TGF-β在诱导敬链前体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元(SERPINA5)等的细胞凋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与新疗法的研究进展

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与新疗法的研究进展

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与新疗法的研究进展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

然而,皮肤损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由于创伤、烧伤、手术或疾病引起。

为了促进皮肤损伤修复,科学家们探索了多种生物学机制和新的疗法。

本文将介绍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以及一些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1. 表皮细胞迁移和增殖在皮肤损伤的初始阶段,表皮细胞开始迁移和增殖,以覆盖伤口表面。

这种过程被称为上皮化。

上皮细胞通过分裂和迁移,填补创伤区域,并恢复其完整性。

2. 创伤愈合中的炎症反应创伤引发炎症反应是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炎症反应包括白细胞的迁入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这些介质有助于清除伤口中的细菌和死亡组织,以及刺激新的组织生长。

3. 纤维母细胞的活化和基质合成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纤维母细胞被激活并开始合成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成分。

这些物质形成了伤口的新生组织,并最终形成了疤痕。

4. 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新生血管可为伤口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以促进伤口愈合。

血管生成的过程受到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

第二部分:新疗法的研究进展1.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皮肤损伤修复中。

干细胞治疗可以通过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和防止疤痕形成来加速伤口愈合。

2. 生长因子疗法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刺激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的蛋白质。

生长因子疗法可以通过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来促进伤口愈合,加速新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

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制造物体的方法,近年来在皮肤损伤修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具有复杂结构的人工皮肤,用于替代或修复受损的皮肤组织。

4.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引入特定基因来修复受损组织的方法。

在皮肤损伤修复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引入促进组织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基因来促进伤口愈合。

总结: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和新疗法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修复皮肤损伤的选择。

严重创伤后早期全身性损害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严重创伤后早期全身性损害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缺 氧损害 的核 心 靶细 胞 器 , 粒 体损 害是 全 身性 鳗 线 血鳗氧损 害 的最 关键环 节 , 转运 阻断剂和 K 一
应为何发生紊乱?应擞紊乱如何引起创伤后全身性 损害? 能否 预 防 或 减 轻 P S 等关 键 问 题 , 今 尚 TD 迄 未解决 酉年多来 , 本项 目在此方面取得 了以下进
利用 功能障碍 等是创 伤后 G R减 少 的 重要原 因。
() 究发现 促炎 介 质 I 4研 L一1、N BT F—q等 可 直接 引
起组 织细胞 G R表 达 下调 , G 低 R的 组 织 细胞 ( 巨 如
噬细胞) 继而可产生更 多的炎性介质。提 出了创 伤 后高炎症细胞 因子 与低 G R互为 因果 、 形成级联 放 大效 应 的假说 。上述 研 究结 果从 创伤 后 中枢 神经 系 统、 井周 相关 脏 器 、 织 细 胞 等 多个 层 次 , 组 围绕 G C
维普资讯
中 华 创伤 杂 志 2 2 4月第 1 卷 第 4期 ∞ 年 8
(f T a a l 2 , 3nJ  ̄mao,A i t Ⅵ
1,N 8 04

述 评

严 重 创伤 后 早期 全 身 性 损 害基 础 研 究 的 现 状 与 展 望
及其 受体 、 细胞 内信 号 转导 通路 , 步揭 示 了 FS 初 ID 的发 生机 制 , 出 了一 些新 的 认识 和 见解 。其 , 出恢复机 提
体 内穗态 、 防止严 重创伤 后 早期 垒 身 性损 害 发 生 的
新 措施。
究 : 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瞬即产生 的一种保 护性 反 应 , 是 , 伤 后 应 激 紊 乱 或 失调 但 创
蒋建新 粟 永萍 黄跃生 王正 国 展 :1 ()初步 证实 , 重创 伤 后 中枢 神经 系统 海 马 神 严 经细胞 N一甲基 一D一天 冬 氪酸 受体 ( M A ) N D R 的特

中国高校973首席科学家

中国高校973首席科学家

中国高校973首席科学家第一名清华大学15个(信息)罗毅支撑高速、大容量信息网络系统的光子集成基础研究(能源)卢强我国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和经济运行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能源)姚强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研究(能源)过增元(合)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能源)毛宗强(合)氢能的规模制备、储运及相关燃料电池的基础研究(能源)陈昌和(合)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信息)吴澄(合)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材料)南策文(合)信息功能陶瓷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生命)陈国强(合)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功能研究,(生命)饶子和(合)蛋白质功能、三维结构和折叠原理研究(信息)吴建平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理论研究(信息)雒建斌高性能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精微化、数字化新原理和新方法(信息)孙家广现代设计大型应用软件的共性基础(生命)孟安明利用模式动物研究遗传性出生缺陷的发生机理(能源)陈昌和燃煤污染物干法联合脱除的基础研究第二名:北京大学14个(农业)王忆平高效生物固氮作用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信息)张兴系统芯片中新器件新工艺的基础研究(信息)梅宏Internet环境下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丁明孝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生命)唐朝枢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生命)李凌松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材料)严纯华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材料)甘子钊超导科学技术(材料)刘忠范/彭练矛纳电子运算器材料的表征与性能基础研究(前沿)赵夔基于超导加速器的SASE自由电子激光的关键物理及技术问题(生命)郑晓瑛(合)中国人口出生缺陷的遗传与环境可控性研究(前沿)姜伯驹(合)核心数学的前沿问题(生命)来鲁华基因功能预测的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应用(材料) 严纯华新型稀土磁、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第三名: 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并列,各校都有7个973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7人(环境)金亚秋复杂自然环境时空定量信息获取与融合处理的理论与应用(生命)杨雄里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生命)贺福初/杨?M原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材料)资剑人工带隙材料的物理机制、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材料)杨玉良(合)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生命)金力(合)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材料)杨玉良聚烯烃的多重结构及其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7人(生命) 魏庆义(合)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生命) 马丁(合)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能源) 郑楚光(合)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综合) 罗俊基于弱力测量平台的引力及相关物理规律研究(生命) 肖传国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信息)丁汉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信息)冯丹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存储的组织模式和核心技术研究中国农业大学7(农业) 孙其信农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农业) 王学臣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及分子基础(农业) 李宁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农业) 彭友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及调控基础的研究(农业) 巩志忠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农业) 李德发畜禽肉品质性状形成的营养代谢与调控机理(农业)武维华作物应答高盐、低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2楼第6名:北京师范大学5个(环境)刘昌明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农业)张新时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综合)李小文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综合)杨志峰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的前沿研究(综合)方维海生命体系识别和调控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3+1人[陈竺] 3+1 [滚动项目]+1项[附属医院不属于教育系统](生命)曹谊林组织工程的基本科学问题(生命)盛慧珍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生命)陈国强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功能研究(生命)曹谊林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滚动课题]----“(生命)陈竺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瑞金医院,依托基金委)”中南大学4(材料)钟掘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材料)邱冠周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材料)张新明高性能铝材与铝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材料)黄伯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浙江大学4(信息)鲍虎军虚拟现实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其实观(生命)郑树森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综合何赛灵新型人工电磁介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农业)吴平作物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分子机理中国海洋大学3(环境) 翟世奎(合)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前沿) 耿美玉糖生物学与糖化学-特征糖链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环境)吴德星中国东部好大一片陆地架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华东理工大学3(材料)钱旭红绿色化学农药先导结构及作用靶标的发现与研究{能源}王辅臣大规模高效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基础研究(材料) 卢冠忠高丰度稀土元素在环境保护领域中高效、高质利用的基础研究南京工业大学3(材料)许仲梓(合)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材料)徐南平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前沿)欧阳平凯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中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中国科技大学3(前沿)郭光灿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环境))范维澄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生命)姚雪彪调控细胞增殖重要蛋白质作用网络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3(能源)刘志刚(合)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和石油燃料替代途径的研究(能源)郭烈锦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材料)卢天健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创新构型的多功能化基础研究南京大学2 人三项(材料)王牧光电功能晶体的结构性能、分子、微结构设计和制备过程(综合)孙义燧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材料)王牧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滚动]华南理工大学2(能源)华贲(合)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材料)曹镛(合)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环境)丁平兴(合,副首席)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生命)胡应和转基因高等动物的创建与高级脑功能分析武汉大学2(环境)李义天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耦合机理研究(环境)龚健雅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上海交通大学2{生命}贺林(合)中国人口出生缺陷的遗传与环境可控性研究{生命}任秋实视觉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生命)3楼四川大学2魏于全基因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顾忠伟组织诱导性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研究吉林大学2(综合)裘式纶(合)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学研究(综合)崔田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若干前沿问题中山大学2(信息) 许宁生新型场发射平板显示和微显示的基础研究(生命) 屈良鹄人类非编码RNA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太原理工大学1人2项[滚动课题](能源)谢克昌(合)煤热解、气化和高温净化过程的基础研究谢克昌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多联产应用的基础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人2项[ [滚动课题](信息)李未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李未海量信息的协同性和可生存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究北京理工大学1(能源)吴锋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同济大学1(环境))汪品先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新疆大学1(环境)潘晓玲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南开大学1(能源)耿新华(合)低价、长寿命新型光伏电池的基础研究天津大学1(能源)苏万华(合)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和石油燃料替代途径的基础研究东北大学1(信息)柴天佑(合)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矿业大学1(环境)谢和平(合)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南京农业大学1(农业)郑小波(合)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华中农业大学1(农业)张启发(合)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信息)卢锡城虚拟计算环境聚合与协同机理研究中国石油大[北京] 1(能源)鲍晓军重油高效转化与优化利用的基础研究(中石油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资源)王成善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西北大学1(能源)刘池阳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北邮1(信息)任晓敏新一代通信光电子集成器件及光纤的结构工艺创新基础云南大学1(环境)何大明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云南农业大学1(农业)朱有勇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种质资源的原理与方法西南农业大学1(农业)夏庆友家蚕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研究首都医科大学1(生命)王晓民神经变性病的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第三军医大学1(生命)蒋建新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第四军医大学1(生命)陈军脑功能的动态平衡调控各领域分布:“973计划”项目课题验收会围绕落实《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973计划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课题申请书-9732012严重创作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课题申请书-9732012严重创作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项目名称: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付小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起止年限:**依托部门:总后勤部卫生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根据严重创伤后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结合现代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严重创伤后全身与局部内环境改变对重要组织和器官修复与再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图1):1、严重创伤全身性损害对局部组织修复与再生影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主要从整体了解严重创伤缺血缺氧导致全身内环境改变与平衡失调对局部组织修复与再生影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等;2、严重创伤局部微环境改变对重要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影响与调控机制。

主要阐明严重创伤后局部微环境改变的特征与相关机制,以及这种改变对组织修复细胞(多种成体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与重编程作用,明确这些作用对修复速度与质量的影响;3、几种代表性组织器官严重创伤后修复与再生关键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主要从严重创伤后全身与局部改变的共性机制影响个性机制入手,研究皮肤、肺、骨、软骨与外周神经等代表性组织器官修复与再生的“始动”与调控机制;4、重要组织器官完美修复与再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解决和突破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关键技术的瓶颈,为建立创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打下基础。

(二)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图1):1、严重创伤缺血缺氧对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影响与关键机制。

重点解决缺血缺氧的始动因素以及缺血缺氧导致机体内环境改变影响重要组织器官修复与再生的机制;2、严重创伤免疫紊乱和全身炎症对重要器官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重点解决严重创伤免疫失调和全身炎症导致的内环境紊乱对重要器官修复与再生影响的机制;3、严重创伤局部微环境改变对成体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与组织器官修复和再生的关系。

重点研究创伤局部微环境改变对主要修复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及其与不同修复结局的关系;4、严重创伤后肺损伤修复与再生机制。

损伤的修复学说基础

损伤的修复学说基础
粘膜如胃肠粘膜的上皮缺损 时,同样由邻近的基底细胞分 裂增生来修补。
2.腺上皮再生
腺上皮虽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但再生的 情况依损伤状态而异,如腺体的腺上皮缺损 而基底膜未被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发生完全 再生;如腺上皮及基底膜均被完全破坏,则 难以再生。
腺器官的再生视情况而定,如肝脏的再 生:
肝细胞有活跃的再生能力,肝再生可分为三种情况:
正常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断离,远端及 神经鞘膜细
近端的一部分髓
神经轴突达末梢, 多余部分消失
6.神经组织的再生
若断离的神经纤维两端相隔太远,或两端 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因截肢失去远 端,再生轴突均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纤 维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形成创伤 性神经瘤(traumatic neuroma),可发生顽固 性疼痛 。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Repair of injury)
损伤 变性 坏死 凋亡
神经体液
修复 再生 纤维性修复 创伤愈合
• 概念: 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 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 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 类型: ①再生(regeneration)或完全性修复 ②纤维性修复(Fibrous repair)又称瘢痕修
(二)纤维组织的再生
损伤刺激—静态纤 维细胞或未分化间 叶细胞—成纤维细 胞—分泌前胶原蛋 白,形成胶原纤 维—成熟纤维细胞
(三)血管的再生
• 毛细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的再生过程又称 为血管形成,是以生芽方式来完成的。首先 内皮细胞增生形成幼芽,接着形成细胞索, 数小时后出现管腔,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 之后毛细血管还会不断改建,有些管壁增厚 发展为小动脉和小静脉。
(2)病理性再生 是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坏死或缺损后

损伤的修复医学

损伤的修复医学

损伤的修复医学损伤的修复医学损伤是人体在意外事故、疾病或外界力量作用下的生理或结构性的破坏,它是人体自然反应的一部分。

损伤的修复是指人体在发生损伤后,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修复过程,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

损伤的修复医学是研究和应用各种医学手段来加速和促进损伤修复的学科。

损伤修复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炎症反应阶段、再生修复阶段和重构修复阶段。

炎症反应阶段是损伤发生后的第一个阶段。

它是机体对损伤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目的是清除损伤部位的细胞碎片和损伤组织,以便为后续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炎症反应主要包括血管反应、细胞反应和体液反应。

在损伤处,血管会迅速扩张,增加血流量,导致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

细胞反应包括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血管内外的炎症细胞的活化。

体液反应主要是指炎症部位的渗出液,其中包含大量的炎症细胞和其他营养物质,为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提供必需的物质。

再生修复阶段是指损伤后组织和器官恢复到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损伤部位的组织会通过增生和再生来填补缺损。

细胞增生是指损伤部位的细胞开始快速分裂和增殖,以恢复损失的细胞数量。

而再生则是指损伤部位的细胞开始恢复其分化和功能,以恢复损失的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

再生修复的速度和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损伤的程度、损伤部位的血液供应和细胞局部环境等。

重构修复阶段是指损伤部位的结缔组织开始重建和修复。

在这个阶段,损伤部位的细胞会合成胶原蛋白和其他结缔组织成分,以恢复组织的力学性质和结构。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时间和合适的刺激,以促进损伤部位的结缔组织重建和修复。

适当的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帮助加速结缔组织的修复,同时也可以预防和改善功能障碍。

除了自然修复过程,现代医学也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加速和促进损伤的修复。

例如,人造材料可以替代损伤部位的缺陷组织,帮助修复和再生。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用患者自身的干细胞来修复损伤部位的组织和器官。

另外,外科手术也可以通过整形和重建来修复严重损伤,恢复人体的功能。

创伤复苏及其处理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创伤复苏及其处理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2 卷 第 2期 02 9
・6 5・
综述和综 合
创伤 复苏及其处理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 献 综述 ) 文
( 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外科学教研室. 上海 2 04 张延龄综述) 000
提要 刨伤复 苏及其处理需要有一支专业 队f 五和专业 医疗机构 . 但其研 究I 面目和发展趋势 仍离 不开 多
学 科的合作 和 支持 . 并已注意到后期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 . 要严格遵 守循证医学的 啄则以及充分利用嗣
络信息资源 。 关键词 创伤 复苏 研究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o】一67 (0 2 0 -0 6 - o R6 1 A 1 [] 8 7 20 )2 0 5 4 ( 刨伤复苏及其 处理是 外科学 中一个重要 的课题 , 刨伤病 人 . 是严 重创 伤、 尤 多发伤和复 台伤 者 . 来势凶 险, 发展快 . 死亡率高 , 里更需要熟悉 刨伤业 务的专 这 业医师和 救治机构 . 于是就派 生出创伤外科 医生和备 级 创伤 中心 . 为创伤外科的救 治水平做 出了很大 的贡 献. 但在其实践过程 中出现不少新问题 , 需予关注和研
1 历史回顾 刨伤 外科 是伴随着休克 、 感染 等深 入的研 究而发 展起来的。为了评估 创伤病 人的预后和治疗结 果以及 对群体病 人进行 可靠 的比较 . 需要建立 ’ 种定量评 估 系统 。 创伤 评分 系统是在 2 0世纪 6 0年代兴起 , 后得 致迅速 发展…。Gl g w 昏迷 评分 { C 是第 一个评 a o s G S) 分 系统 。 F 1 7 9 4年创立 . 由测定颅外伤的程 度发展而 成. 以后在运动反应 、 问答反 应和张眼反应三 个项 目 增 加 了呼吸深 度和 毛细血 管灌 注测定指 标 (9 0年 ) 18 及呼吸频率和收 缩压测定指标 (9 1年J 18 由于后两 项指标在战伤上不易准确测得 , 1 8 于 9年提 出了改 良 9 刨伤评分 系统( TS 。简略损伤评分 系统 ( S 是 R ) AI ) 解剖为基础的最常尉严重 损伤评分 系统 损伤严重度 评分 (S ) B c e 等 参考 AI 计的 , 广泛 应用 IS 是 ak r S设 它 f多个解剖 部位 的损伤 评分 , 其优 点是 客观 . 易计 容 算, 但缺点是 只适用于钝性 损伤 . 且忽略 了同一解剖 部

严重创伤救治进展

严重创伤救治进展

现场初步处理方法及原则
评估现场安全
确保救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员及伤者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伤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 吸或心肺复苏。
初步检查伤情
快速评估伤者意识、呼吸、循环等生命体 征。
疼痛控制与固定
对疼痛部位进行固定,减轻疼痛,防止进 一步损伤。
止血与包扎
对出血部位进行迅速、有效的止血和包扎 。
应用于创伤评分、预后预测、 治疗决策支持等
3D打印技术
定制个性化医疗器械、修复复 杂骨折等
远程医疗技术
实现远程会诊、实时监控、数 据传输等,提高救治效率
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
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并发症
政策法规对严重创伤救治影响分析
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政策
推动区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升基层救治 能力
医保政策与支付制度改革
提前与接收医院沟通伤者情况,做好 接收准备。
并发症预防
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 感染、休克等。
04 院内多学科联合救治模式 探讨
多学科团队组建与协作流程优化
组建包括急诊医学、创伤外科、 重症医学、影像学、输血科等在
内的多学科团队。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团队成 员在接到通知后能够迅速到位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 严重程度评估,有助于制定合理的 救治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
02 救治体系建设与发展
国内外救治体系现状
国内救治体系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创伤中心为核心 ,涵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专科救 治的创伤救治体系。但仍存在地区发 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一、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制约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一是伤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二是重要组织损伤后的修复障碍,尤其是功能性修复障碍。

严重创伤救治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并发症以及促进损伤组织的功能性修复。

业已研究表明,严重创伤后机体内不仅发生严重损伤性反应,而且机体抗损伤性反应明显减弱,两者的严重失衡是导致创伤后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其中缺血缺氧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病理生理变化。

过去研究主要强调机体损伤性反应,从“治”的角度,寻找解决伤后并发症的措施。

对机体抗损伤性反应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正因为这样,目前缺乏阻断或减轻创伤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造成伤残的常见原因分别为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骨愈合障碍、体表大面积创面的疤痕过度增生(尤其是重要功能部位)。

近年来,人们对这些重要组织受损后进行再生修复的细胞、分子机制和局部微环境的影响因素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尤其是干细胞研究、组织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许多过去难以达到的组织修复和再生目标将成为可能。

本项目将在前五年已取得的重要进展和一批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如何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和损伤组织修复质量两个核心问题,拟解决以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⑴创伤早期机体自身抗损伤机制及其防治器官功能障碍、感染的关键调控环节;⑵创伤后几种重要组织修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和促进其功能性修复的新措施,减轻重度脑创伤后脑组织进一步损伤的关键技术与理论。

总体思路如下:创伤后并发症及伤残发生的基本过程伤残 严重创伤 全身反应局部反应 ↓组织修复“结构”修复 功能修复 修复障碍器官功能障碍 死亡(二)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上述两个关键科学问题,重点进行四方面研究:1、严重创伤早期内源性抗损伤反应的启动机制和调控作用主要研究严重创伤早期抗损伤保护反应的启动机制、变化规律;揭示抗损伤性保护反应在预防或减轻创伤早期缺血缺氧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探寻通过增强内源性保护机制防治严重创伤早期损害的新措施;2、严重创伤后天然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与感染易患性研究主要研究严重创伤后天然免疫功能紊乱发生的机理及其预防感染的调控途径;揭示严重创伤后感染易患性与遗传背景差异性的内在联系,筛选出影响脓毒症发生的“易感基因型”;结合机体自身保护机制的调控作用,探讨综合防治创伤感染的新措施。

3、重要组织修复障碍的机制与重度脑创伤救治研究主要研究皮肤创面修复细胞表型改变与修复结局的关系(重点是疤痕增生的机制与诱导汗腺再生研究);结合骨骼发育,筛选参与骨折修复的分子靶标,寻找促进难愈性骨折愈合、防止骨不连的新措施;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雪旺氏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生长的调控措施;明确重度脑创伤后早期防止脑组织继发性损伤和促进其功能康复的关键技术与分子机制。

4、成体干细胞对创伤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探讨创伤微环境因素(壁龛细胞对话及体液因子等)对成体干细胞参与组织修复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建立干细胞安全扩增新技术,并进行功能修饰,使干细胞既促进创伤愈合,又具有抗感染和降低免疫原性功能,以增强其促修复能力;明确成体干细胞再生皮肤汗腺的关键技术与机制。

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1、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的研究模式,贯彻以预防创伤并发症发生和提高愈合质量为主的指导思想,以解决降低严重创伤伤死和伤残率为研究目标,进一步阐明严重创伤并发症防治的关键基础理论,揭示与伤残相关的几种组织过度修复或修复障碍的分子机制,提出相应的创新理论。

提出预防和早期治疗创伤并发症,以及促进损伤组织实现结构和功能重建的新措施或方案,力争使严重创伤的治疗水平取得新突破,从而使我国创伤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

2、进一步提高烧伤等优势领域的研究水平,加快具有坚实基础的交通伤、复合伤为代表的常见创伤的研究步伐,基础研究与临床救治密切结合,达到国际先进,某些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3、以“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带动我国创伤医学研究的基地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科学家,特别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临床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中青年创伤研究队伍。

(二)五年预期目标1、揭示创伤后内源性保护反应的启动机制,确认一组最早参与内源性保护性反应的转录调节因子和蛋白质,为上调内源性保护反应提供分子靶点。

明确内源性保护反应对创伤后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和感染的负调控作用和机制。

提出“内源性保护机制的始动学说”。

2、进一步明确严重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创伤血清因子、T细胞等对组织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揭示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以及创伤后体内是否存在功能特异的“免疫抑制分子”,并了解其结构、功能和细胞来源。

明确一组与创伤感染易患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谱,并阐明其功能意义。

3、从发育学、比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明确皮肤组织在损伤修复过程中过度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关键调控因素,力争研制出既促进创伤愈合又减少纤维化(瘢痕愈合)的的新措施或药物。

4、利用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筛选参与骨折、周围和中枢神经损伤修复的分子靶标,初步阐明FGFRs、NgR、NGF等分子在骨折、周围和中枢神经损伤修复机制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提出1-2项促进骨折(特别是难愈骨折)、外周神经损伤和大脑损伤修复的新措施。

5、阐明创伤条件下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相关机制,验证成体干细胞与周围细胞对话决定其分化的理论假说。

建立成体干细胞安全扩增的技术体系。

建立增强成体干细胞向伤部迁移定植、向功能细胞分化、以及通过修饰成体干细胞以降低其免疫排斥反应和增强抗感染能力的技术体系。

建立成体干细胞再生皮肤汗腺的关键技术。

6、在国际本领域主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5-100篇,其中IF>10的相关期刊发表论文5-8篇,申请10-15项发明和实用专利。

三、研究方案(一)总体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可行性业已研究表明,严重创伤从受伤至出现并发症都要经历创伤反应期,这一发展阶段不仅需要一定时间(数小时至数天),还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甚至可预防性。

创伤反应固然十分复杂,包括损伤性和抗损伤性两大类,但从主动减轻创伤后继发性损伤,预防并发症发生的角度看,研究抗损伤性反应(内源性保护反应)显得更为重要。

细胞缺血缺氧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引发创伤并发症的两个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

组织损伤或缺失后再生修复障碍是伤残的原因,常见于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骨愈合障碍、体表大面积创面的疤痕过度增生(尤其是重要功能部位)。

因此,本项目在前一个973项目已取得的重要进展和一批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重点抓住抗损伤保护反应和天然免疫反应,深入研究减轻或防止创伤后细胞缺血缺氧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以降低并发症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围绕与伤残密切相关的几种重要组织损伤,系统研究促进其功能性修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或防止其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促进其功能康复的关键技术与机制。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严重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伤残率提供创新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防治措施。

在技术路线上,本项目坚持机制研究与防治研究相联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对应、创伤医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相结合的思路,首先,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新理念,结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新技术,从基因、分子、细胞、器官和整体的综合层次上深化研究严重创伤并发症防治的基础理论和组织修复障碍导致伤残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其次,充分利用前一个973项目建立的严重创伤病人标本库和临床研究基地,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的紧密结合,确保我们的研究问题来源于临床,即从临床走向实验室(From bed to bench);第三,突出应用基础研究,结合高新生物技术(如干细胞研究、分子设计与重建、蛋白质重组、组织工程技术等),探索早期防治严重创伤并发症和降低伤残的新措施,确保研究成果能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从实验室返回临床(From bench to bed)。

可行性上,近十余年来,项目参加单位一直致力于创伤基础研究,国家曾多次重点投入。

通过一批重大项目,曾提出了系列创新理论(如复合伤的“复合效应”理论、火器伤的“血流扰动”学说和“远达效应”理论、冲击伤的“过牵效应”机制等)以及多种临床救治技术(如早期切痂和大张异体皮开洞嵌入小片自体皮移植治疗严重烧伤、早期肠道喂养、选择性肠道去污染防治创伤感染、膈神经、多组神经及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等)。

特别是前一个973项目的研究,在严重创伤后并发症发生机制和损伤组织修复均有创新性发现,为本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工作基础。

在研究条件上,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拥有目前国内一流的创伤模拟和基础研究的技术平台,为本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研究队伍上,我国创伤医学领域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工科学人才相整合的优秀团队,其中不仅有基础研究的学术带头人,而且还有临床创伤专家,包括多名院士,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计划学者。

曾有多人在国际上获奖,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通过十余年来的合作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已完全具备多单位、跨学科联合公关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本项目提供了强大的人力保障。

综上所述,本项目选题瞄准创伤医学研究前沿,抓住了制约目前创伤医学研究的“瓶颈”问题,几十年来,项目各参加单位不仅已积累了雄厚的科研基础,而且在研究队伍和实验条件上均具有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实力。

因此,通过5年的联合攻关,本项目完全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使我国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实现新的突破。

(二)创新性点1、以机体内源性抗损伤保护机制为切入点,提出并阐明内源性保护机制受损是启动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感染的中心环节,即“内源性保护机制始动学说”,建立治疗创伤并发症的“预防医学”新理念。

2、以吞噬细胞为核心,率先提出天然免疫功能紊乱和遗传背景是决定创伤感染发生发展的首要因素,阐明创伤后感染发生的启动机制和关键调控环节,为防治创伤感染提供新思路。

3、揭示创伤后几种重要组织修复障碍的分子机制,阐明“以细胞损害为关键环节愈合诸因素失调”致创伤难愈的新学说,并应用细胞、组织工程等高新技术,实现皮肤、骨骼等组织功能性修复,如建立成体干细胞再生皮肤汗腺的技术。

(三)课题设置围绕上述四个研究内容,设臵五个课题,分别为:课题一:内源性保护反应减轻严重创伤早期缺血缺氧损害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筛选反映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启动的标志转录调节因子基因或蛋白,分析其表达调控方式和相关信号途径, 以及这些蛋白早期表达的生物学意义;研究骨架相关蛋白在细胞内源性保护反应启动中的作用;研究与血管舒缩功能和细胞抗损伤作用有关的细胞内源保护系统和保护分子在严重创伤后的启动和变化规律,血管平滑肌细胞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研究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源保护机制提高严重创伤后血管低反应性的措施;研究内源性保护反应对创伤后血管通透性的调控作用机制,寻找改善缺血缺氧所致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方法;研究内源性保护反应对缺血缺氧过程中细胞能量代谢、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探讨天然食物成份、中药成分、特殊营养素对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的调控作用及保护效应,筛选几种有效的外源性抗损伤物质,研究形成增强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防治严重创伤缺血缺氧损害的新措施,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