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论文: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措施

课题研究论文: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措施

临床医学论文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措施白血病属于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是导致白血病患者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的患者死亡率较高。

临床上多采用肝素来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小剂量肝素对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xx年9月~20xx年9月来我院接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按照英、美、法协作组1976年制定的FAB分类法,48例患者中L1型患者15例,L2型患者26例,L3性患者7例。

将所有患者均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24例。

实验组患者年龄在11~64岁之间,平均年龄(37.5±8.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在13~62岁之间,平均年龄(35.4±9.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FAB分型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并配合小剂量的肝素治疗,于患者腹部或上臂内侧皮下每日静脉滴注750~3125U肝素,分2~3次进行,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化疗方法。

1.3疗效判断标准观察患者在相应的治疗后的出血和凝血试验情况,出血完全停止,所有凝血试验均得到改善则表示病情缓解;出血基本停止,有两项以上凝血试验改善,表示病情有一定改善;出血不止,凝血试验无变化或比原来更差则表示无效[1]。

1.4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和情况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患者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肝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肝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北方药学 2 0 1 3年 第 l 0卷 第 8期
肝素类药物 临床应 用的研究进展
李 凤 ( 江苏 省盐 城卫生职 业技术学院 药学院 盐城 2 2 4 0 0 5 )
摘要 : 肝素类药物的临床用途有很 多, 如治疗毛细支气管 炎、 预防过敏性紫癜性 肾炎、 抗肿瘤等 。对肝素类药物结构和功能研究 的不断完善 , 有望对临床 更多疾病 的治疗Fra bibliotek供新 的途径 。
关键 词 : 肝 素 临床 用途 抗 凝 血 肿 瘤 中图分类号 : R 9 6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8 — 0 0 4 4 — 0 1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 , 最早 发 现 于 肝 脏 , 是 由两 种 多 糖 交 替 时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 而且增加护士的工作量 。彭易 、 程 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 在体 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 临床上 主要 用 云等人通过大量文献的调研发现 :单独持续滴注肝素稀释液 , 于治疗 血栓栓塞性疾 病 、 心肌梗死 、 心血管手 术 、 心脏导管 检 对预防新生儿输注过程中 P I C C的堵管有显著效果 ;在肠外 营 查、 体外循环 、 血液透析等 。随着药理学及临床医学 的进展 , 肝 养液中添加肝素稀释液持续滴注对于预防新生儿应用 P I C C输 素的应用 范围不断扩大 , 对 其类 似物 的研究逐渐广泛 。现将 近 注过程中的堵管和预防因血栓而发生的拔管也有显著效果 。 年来肝素类 药物临床用途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5 肝素及其衍生物对肿瘤 的抑制作用 1肝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 管炎 肝素及其小 分子肝素 ( L MWH)除了具有抗凝血 的作用 毛细支气管炎通常是 由普通感 冒 、流行性感 冒等病毒 性 外 , 还有很 多其他 的生物学 活性 , 如抗肿瘤 、 抗 血管生 成和抗 感染引起 的并发症 , 也可能 由细菌感染所致 , 是婴幼儿 常见的 炎作用 。肝素是属 于葡糖胺 聚糖家族 的硫酸化多糖类 , 而低 分 种急性下呼 吸道感染 。临床症状像肺 炎 , 但 以喘憋为主 , 此 子量肝 素( L MWH s ) 是对 肝素进行酶解 或化学解 聚而成 的 , 研 病多发生在 2 . 5岁 以下 的小儿 , 8 0 %在 1岁以内,多数 是 6个 究显示 : 肝素和 L MWH 具有抑制肝 素酶( HP S E) 活性 、 减少 细 月 以下 的d , J L 。刘爽 、 王霞等人通过临床研究 , 发现小 剂量肝 胞外基质 ( E C M) 中H S P G降解 以及 阻断肿瘤 细胞 向其他组织 素雾化吸入治疗呼 吸系统疾 病 ,可以提高细支气管及 肺泡 内 和 器官转移 的活性 的作用 l 引 。硫酸 乙酰肝素 ( h e p a r a n s u l f a t e , 肝素的浓度 , 使其在肺泡 巨嗜细胞内储存 , 药效持久 , 同时可 以 HS ) 广泛存在 于哺乳动物和一些植物体 内 , 它通过共价键结 合 湿化气道 , 改善喘憋 , 缓解气道狭窄 , 且小剂量应用不会影响患 在核心蛋 白的丝氨酸甘氨酸残基上 ,共 同组 成硫酸 乙酰肝 素 儿的凝血功能 , 提示肝素雾化吸入联合 常规治疗婴幼儿毛细支 蛋 白聚糖 ( h e p a r a n s u l f a t e p r o t e o g l y c a n , S P G) , 研究 证实 H s可 气管炎安全 、 有效 , 且能改善患儿气道炎症和免疫状态 , 这将为 以通过 抑制肿 瘤细 胞增 殖肿 瘤血管 生成 而具 有抗 肿瘤 的作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提供新 的思路 和途径i ” 。 用嘲 。肿瘤耐药 是晚期肿瘤治疗的棘手问题 , 肝素及其衍 生物 2 低分子肝素对 A C S患者 的抗凝治疗 的抑制肿瘤作用 的发现及 机制 的逐 步 明确 , 为解 决肿瘤耐 药 急性 冠脉综合 征( A c s ) 是指 冠状 动脉 内不稳定 的动脉粥 提供 了新 的思路 。 样 斑块破 裂 或糜烂 引起 血栓形 成导 致 的心脏 急性 缺血综 合 6 问题 与 展 望 征, 它是指 急性 心肌缺血 引起 的一组 临床症状 , 包括 s T段抬 肝 素 因其特 殊 的功效 已广 泛应 用 于临床 很 多疾 病 的治 高急性心肌梗 塞与非 s T段 抬高急性 心肌梗 塞以及不 稳定 型 疗 , 而且效果较好 , 如肝素是需要迅 速达到抗凝作用 的首选药 心绞痛 。低分子肝素 ( L MWH) 是 由普通肝素解 聚制备而成 的 物 ,同时它也在心脏手术 和肾脏透 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 环畅 类分子量较低 的肝索的总称 ,常见的低分子 肝素有依诺肝 通 。但不 同的剂量和使用的方法也会导致 一些 并发症 , 如肝素 素钠 、 那 曲肝素钙 、 达肝素钠等 。低分子肝 素在临床 已被广 泛 诱 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就是一种肝素诱 发 、免疫介 导的促血栓 用 于血栓性疾 病的防治 , 近期研究 发现 , 低分 子肝 素仅选择性 形 成并 发症 。以后可 以通过改变注射剂量 、 与其他药物联合使 地提高 t P A活性 , 而不影 响 P A I 一 1 活性 , 有间接抑制体 内血 小 用或者对肝素 的结构进行 改造 等方 式来 减少并发症 和不 良反 板 活化 的作用 ,达肝素和那 曲肝素钙可以用于 A C S患 者的抗 应。此外 , 肝素低聚糖 和一些非抗凝肝素衍生物有望成为安全 凝治疗 , 而且安全 、 有效 。 有效的抗血管生成 ,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抑制转移 和抗 炎症的 3 肝素对过敏性紫癜 性肾炎预 防和治疗作用 药物。随着研究 的不断成熟 和技术 的改进 , 可以对肝素类化合 过 敏性 紫癜性 肾炎 ( H S P N) 是在 过敏性 紫癜 患者 的病 程 物进行结构改造 , 有望获得一种高效低毒 的抗 肿瘤药物 , 并且 中极易出现的症状 , 它对患者的损害较大 , 如不能及时 给予 治 能在较低成本下进行 较大规模 的生产 。 疗和控制 , 容 易进展为 终末期 肾病或 肾衰 竭 , 所 以, 对 于过 敏 参考文献 性紫癜性 肾炎的防治十分重要。 肝素有抑制肾小球系膜及基质 【 1 】 刘爽 , 王 霞, 等. 肝 素雾化吸入 治疗毛 细支 气管炎疗效及 血 增生以及阻止胶原纤维形成 的作用 , 也可 以直接影响患者免疫 I g E和 T细胞亚群 改变f J 1 . 中华 实用诊 断与治疗杂 志 , 2 0 1 2 , 2 3 6 ) : 6 0 5 — 6 0 7 . 复合物 。 肾炎的发生机制 , 所以肝素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 肾小 ( 球疾病和减小 肾小球损伤 。邓满玲等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在过 [ 2 】 赵向 阳, 徐建, 等. 低分子肝 素对 A C S病人 内源性抗 纤溶 系 敏性 紫癜患者 出现 肾损 害之前 , 对 患者进行肝 素治疗 , 能够有 统及血 小板 活化 影响 【 J 1 . 青 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 2 0 1 2 , 4 8 ( 6 ) : 6— 478 . 效地降低 H S P N的发生率 ,并且一定 程度上延迟 了患者 出现 47 肾炎的时间 。这一研究表明对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适时适量 [ 3 1 x l  ̄ 满玲 . 肝 素预 防过敏 性 紫癜 性 肾炎的临床效 果[ J ] . 当代 医 的肝素治疗 , 有积极 的临床意义 , 是一项较好的方案 。 学, 2 0 1 2 , 1 8 ( 2 1 ) : 1 3 7 — 1 3 9 . 4 肝素稀释液维持新生儿 P I C C导管通畅的作用 [ 4 】 彭易, 程云 , 芦吉洁 , 等. 肝素稀释液维持新生儿 P I C C导管通 P [ C C是指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 , 由外周静脉穿 畅作用的 me t a分析l J 1 . 中华护理杂志, 2 0 1 2 , 4 7 ( 1 1 ) : 1 0 2 3 — 1 0 2 7 . 刺插管, 主要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P I C C已 『 5 ] E l a i n e G, B a r b a r a M, T r e v o r W, e t a 1 . H e p a r i n a n d l o w —m o l e — 在新 生儿 中应用 , 通过肠外营养 的供 给可 以很好地提高早产儿 e u —l a r - _ w e i g h t h e a p O ] . T h r o m b H a e mo s t , 2 0 0 8 , 9 9 ( 5 ) : 8 0 7 — 8 1 8 . 存活率和改善早产儿预后 的恢 复状况。导管堵塞 是长期 留置 【 6 1 马琳艳 , 刘浩, 蒋志文. 肝 素与硫 酸 乙酰肝 素相 关抗肿 瘤药 P I C C导管最常 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 ,它会影响患者 的治疗 , 同 物 的研 究进展『 J 1 _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 0 1 2 , 2 8 ( 9 ) : 1 1 9 3 — 1 1 9 6 .

肝素的提取与鉴定设计实验报告

肝素的提取与鉴定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肝素的提取与鉴定1. 背景肝素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剂,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肝素的纯度和活性对其抗凝血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实验旨在提取肝素并对其进行鉴定,以确保其纯度和活性。

2. 分析2.1 材料与试剂•材料:动物组织样品(如豚鼠肺组织)•试剂:无水乙醇、丙酮、乙腈、氢氧化钠、醋酸铅、硫酸铵、磷钼酸铵、氢氧化钠溶液、甲苯、丁酮、硫酸铵溶液、二硫酸铵溶液、醋酸锰2.2 方法1.组织样品制备:将豚鼠肺组织样品取出,切碎并冷冻存储。

取适量组织样品,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使用超声波溶解仪处理,离心分离出液体部分。

2.肝素提取:将液体部分去除沉淀,加入等体积的无水乙醇,搅拌离心,收集上清液。

继续重复此步骤多次,直至上清液基本无沉淀。

3.沉淀处理:将上清液加入丙酮进行沉淀处理,离心并收集沉淀。

沉淀在干燥条件下得到肝素提取物。

4.考察活性:将得到的肝素提取物与已知肝素标准品进行比较。

使用凝血试验或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肝素的抗凝血效果,并与标准品进行对比。

5.纯度鉴定: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肝素提取物的吸收光谱,与肝素标准品进行比较。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肝素的含量,并与标准品进行对比。

2.3 结果在上述实验中,成功提取了肝素并进行了鉴定。

经过比较,发现提取物具有与标准品相似的活性和纯度。

1.活性检测:肝素提取物显示出与标准品相似的抗凝血效果,验证了提取物的活性。

2.纯度鉴定:UV-Vis结果显示肝素提取物的吸收光谱与标准品吻合,表明提取物的纯度较高。

HPLC测定结果显示提取物的肝素含量与标准品接近,进一步验证了其纯度。

3. 建议本实验成功提取并鉴定出了肝素提取物,并与标准品进行了比较。

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优化提取方法:通过调整溶剂比例和提取次数,进一步提高肝素的提取效率。

2.纯度验证的进一步研究:在现有鉴定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更多的分析技术(如质谱法)对提取物进行分析,以进一步确认其纯度。

护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一:PICE导管护理医学论文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32岁,体重最大50千克,体重最小38千克。

1.2材料:PICE导管,肝素100u/ml,盐水90%1.3方法1.3.1患者换药封管前均需到相关科室进行诊疗,见医生医嘱后进行治疗患者进行PICE导管换药封管应每周两次,换药换贴膜1次/w周1.3.2治疗前由医生开出封管用药:肝素1支,90%盐水100ml2袋1.3.3封管液配制:肝素半支+90%盐水10ml1.3.4封管抽取90%盐水10ml,推入管腔看是否通畅顺利,不能盲推,遇到阻力后应停止,通畅后再推注肝素盐水5-8ml如阻力较大而疑似堵塞应到置管科室做通管治疗1.3.5观察与注意换药,换贴膜时观察有无红肿热痛,有无分泌物;贴膜应贴紧,并注意拆时管腔的长度、臂围,置管换药时间,接头处应注意保护,以免破坏皮肤,导管外露部分应更换位置。

2结果与讨论2.1结果:2.1.1换药封管成功率为100%。

2.1.2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红肿热痛:其中有2例由于换药速度过快出现短时间的红肿热痛,持续时间约1分钟。

2.1.3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分泌物:均无分泌物。

2.1.4置管换药时间:其中97例均按计划置管换药,3例提前置管换药。

2.1.5有无并发症:无。

2.2讨论目前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或其他感染,病变的血管颜色变成暗红色或暗黄色,局部疼痛,触之呈条索状。

严重者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

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见在导管长度范围以外的线条,或既可见到线条,又可触及静脉条索。

姜丽等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输液速度过快、输入高分子液体、刺激性药物、留置时间延长、血管选择不当及操作技术不精。

宋瑰琦等选择静脉留置针型号为22G或24G患者142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对其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影响。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以及涉及血液灌注的手术和操作过程中防止栓塞的发生,防治血栓性危象等。

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肝素的作用机制:(1)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肝素能与凝血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阻断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的聚合及纤维蛋白的形成,进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2)促进抗凝血酶活性的释放:肝素能与抗凝血酶原Ⅱ形成复合物并促进其释放,抗凝血酶原Ⅱ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3)抑制凝血酶抗凝酶的清除:肝素能部分地抑制凝血酶抗凝酶(AT-III)的清除,从而提高AT-III的活性,进一步增强抗凝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肝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网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干扰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2.肝素的临床应用:(1)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干扰血小板功能来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恶性肿瘤患者等,应用肝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抗凝: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易发生栓塞事件,肝素可以用于该手术的抗凝治疗。

肝素在手术中可预充注和持续静脉泵入,用于维持术中和术后的抗凝状态。

(3)肺栓塞的治疗:肝素在肺栓塞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大,阻断血栓的进一步移行,促进机体溶栓酶的活化和溶解血栓。

(4)血透过程中的抗凝:肝素能阻止血液在血液灌注过程中以及在血透器内发生凝血作用,有效防止血栓和栓塞的发生。

(5)其他应用:肝素还可以用于心肌梗塞、脑血栓栓塞的治疗及预防,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抗磷脂综合征等。

总结: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促进抗凝酶的释放、提高AT-III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

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论文

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论文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20-02低分子肝素(lmwh)是从标准肝素中分离出来的分子量较小片段(1000~12000),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

其功能有:抗fxa活性显著高于抗fa活性,轻微抗凝活性(抗因子ⅱ活性小于45 iu/mg),不易被灭活,半衰期长,不明显延长kptt,出血副作用小;有促进纤溶作用,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和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故抗栓作用强;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其他功能,故对出血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ⅹa仍有抑制作用,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比普通肝素更有效;有神经保护作用[1];无需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使用方便。

现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应用体会综述如下。

1 心血管疾病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

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不完全闭塞。

采用抗凝治疗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和扩大[2]。

王艳英等[3]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 40例,治疗组在和40例观察组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商品名:法安明),体重≤60kg为5000u,体重>60kg为7500u,每12h脐周皮下注射,连用14天。

结果: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高剂量治疗组至第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il)8及肠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开始下降(p<0.05),第14天显著下降(p<0.01)。

对结肠粘膜损伤积分值的影响,高剂量治疗组治疗至第14天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

浅析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

浅析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

浅析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引言肝素是一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的抗凝血药物,被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以及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等疾病。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肝素药物质量的分析及控制研究也日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尝试对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进行浅析,旨在探讨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肝素药物质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肝素的药物质量分析是保证肝素药物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它们可以用来分析肝素的单体、聚合物和杂质。

质谱法主要包括质子化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和质子化甲酰化离子化质谱(MALDI-TOF-MS),它们可以用来分析肝素的结构及其分子量。

光谱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它们可以用来分析肝素的官能团和吸收特性。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结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肝素的质量情况。

肝素的药物质量控制是保证肝素药物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药典标准法、生物学活性法和药物相容性的研究。

药典标准法主要是依据国家药典中对肝素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测,目前国家药典中规定的肝素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含量测定、PH值测定和杂质测定等。

生物学活性法主要是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抗因子Xa活性等生物学指标来评价肝素的抗凝血活性。

药物相容性的研究主要是了解肝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素的影响,从而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医疗卫生的重视,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

随着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素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分析肝素的成分和结构。

控制方法的不断优化。

新的药典标准的出台和传统药典标准的修订,使得肝素的质量标准更加严格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保证肝素的药物质量。

肝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肝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肝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肝素类药物除作为抗凝药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外,还具有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迄今已对肝素分子结构、构效关系及抗凝机制等予以阐明。

近年对肝素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日趋重视,尤其对其抗炎机制与抗细胞载附关系给予关注。

为此,本文就肝素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肝素基本概况肝素始发现于1916年,亦称普通肝素、标准肝素或未分级肝素a}提它是由超过120种不同相对分子量组分组成的混合物,为硫酸化糖胺聚糖。

作为高度硫酸化的蛋白多糖,肝素基本结构是带有硫酸基团和乙酞化基团的四糖体,结构中含有糖醛酸残基和葡萄糖胺残基。

葡萄糖胺的C-1和糖醛酸的C-4之间有1-4联结键,葡萄糖胺残基的硫酸化大部分在C-乓少部分在C-马含有N一乙酞化的但无硫酸化的艾杜糖醛酸的硫酸化大部分但只占少数残基。

此外葡萄糖胺的C- 3硫酸化是肝素结合抗凝血酶所必需的。

肝素作为一种抗凝剂,已在临床应用60余年。

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够调节抗凝血酶,并与之结合成复合物。

后者较单纯的可更有效地抑制凝血级联反应中的多种凝血酶和因子等丝氨酸蛋白酶。

此外,肝素还能够与另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肝素辅因子且发生交叉反应,进一步加强对凝血酶的抑制嘿然而研究发现,肝素具有抗凝活性的部分仅占其对抗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其余抗凝活性微弱,可能具有其他非抗凝生物活性。

近年研究证实,肝素除了公认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调节多肤生长因子、抑制细胞增殖、抗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嘿如阻抑白细胞茹附活化,抑制补体的激活,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趋化因子、组胺、细菌内毒素及氧自由基等损伤,以及维持内皮细胞完整性等。

这可能与肝素分子中存在多种可与载附分子、细胞因子、补体等炎性介质、内皮细胞等结合的活性或受体部位以及聚糖结构有关,显示了肝素的生物多样性。

近来人们又对肝素在多肤生长因子参与的跨膜信号转导,促进的产生以及对创伤修复等多方面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肝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_高宁国

肝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_高宁国

《生物工程进展》1999,V ol.19,No.5研 究进 展肝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高宁国 程秀兰 杨 敬 张树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0)摘要 肝素是一类结构异常复杂的糖胺聚糖,与此相对应的是其多种生物学功能。

除了经典的抗凝血及其相关的抗血拴生成以外,肝素还具有抗平滑肌细胞增殖、抗炎症、抗肿瘤及抗病毒等,并且这些生物活性同抗凝活性无关,而同肝素的特异结构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肝素的多种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关键词 肝素 生物学功能 作用机制 结构与功能 肝素是一类糖胺聚糖,由糖醛酸和葡萄糖胺以1→4键连接起来的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链的混合物。

含10—30个二糖单位不等,分子量4000—20000,平均分子量12000。

2-O -硫酸-A -L 艾杜糖醛酸及6-O-硫酸-N-硫酸-A -D 葡萄糖胺是其中的主要单糖,由它们组成的三硫酸二糖的重复单位构成了肝素的所谓“规则区”,是肝素结构的主要部分,另外的单糖残基,如A -L -艾杜糖醛酸,6-O -硫酸-N -乙酰-A -D 葡萄糖胺,B -D 葡萄糖醛酸及3-6-双-O-硫酸-N -硫酸-A -D 葡萄糖胺以很低的频率出现于“非规则区”。

一定数目的6位无硫酸化的葡萄糖胺及2-O-硫酸-A -D 葡萄糖醛酸的存在,使得肝素中出现了10种不同的单糖(4种糖醛酸和6种葡萄糖胺),从而使得肝素的整个结构变得异常复杂,到目前为止,肝素的精确结构还不清楚[1]。

与复杂结构相对应的是其复杂的生物学功能,自从1937年肝素在临床上用作抗凝剂以来,肝素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抗凝药物,除了抗凝活性及其相关的抗血栓生成活性以外,近来发现肝素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抗炎症,抗肿瘤及抗病毒等生物学功能。

1 抗凝血与抗血栓生成血凝过程包括一系列酶原激活过程,在凝血过程的每一步,一种酶原被转化为相应的丝氨酶蛋白酶,并用来催化下一步酶原-丝氨酶蛋白酶转化反应,最终将无活性的凝血酶原转化为有活性的凝血酶,将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从而引起血液凝固[2]。

肝素钠分析

肝素钠分析

肝素钠分析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通过不同的解聚方法制成的不同品种的低分子肝素,其药物动力学特性和抗凝谱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在临床上不能相互代替。

目前,已开发出十几种低分子肝素产品,如已在临床应用的依诺肝素钠、达肝素钠、那曲肝素钙、舍托肝素钠、亭扎肝素钠、瑞肝素钠等。

由于肝素类药物主要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血液透析治疗,其中在血液透析重症治疗中是唯一有效的特效药物,其使用者集中于老龄和肥胖人群,主要消费市场分布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肝素类药物生产商也主要是这些发达国家的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如Pfizer、Sanofi-Aventis、GlaxoSmithKline、Leo、Sandoz、APP公司、Baxter、Ratiopharm等。

肝素的临床应用不断进展随着人们对肝素生物化学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其潜在的作用不断被发掘,如抗炎、抗过敏、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冠脉、缓解支气管痉挛、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活性、抗肿瘤转移以及诱导干扰素的产生等等,其临床显示出许多新的用途及功效,从而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陆续发现肝素在血液系统疾病、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血液净化疗法、显微外科、肺内科、肾病、产科、儿科、眼科等12个大的临床学的40余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发挥了较好的医疗作用,而且这样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肝素完全可能衍生成为治疗更多疾病的药物。

全球肝素类药物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目前,全球低分子肝素药物的主导品牌为依诺肝素钠(Lovenox)、达肝素钠(Fragmin)、那曲肝素钙(Fraxiparine)、亭扎肝素钠(Innohep)。

其中依诺肝素钠由全球第四大制药公司法国Sanofi-Aventis(赛诺菲—安万特)生产,达肝素钠由全球第一大制药公司美国Pfizer(辉瑞制药)生产,那曲肝素钙由全球第二大制药公司英国Glaxo Smith Kline(葛兰素史克)生产,亭扎肝素钠由世界知名医药公司丹麦Leo(利奥)生产。

浅析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

浅析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

浅析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肝素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由于肝素的特殊性质和技术要求,其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肝素药物的质量分析不仅关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加强对肝素药物质量的分析与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换代,肝素药物质量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革新。

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虽然经验丰富,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而现代的质量控制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则显著提高了肝素药物质量的检测精度和分析效率。

随着药物生产、流通和使用的跨境扩张,质量控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肝素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及传统与现代质量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质量控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肝素药物的质量进行综合分析与控制,旨在提高肝素药物的质量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浅析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的相关问题,从而提高肝素药物的质量水平。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肝素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探讨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局限性;2. 探讨现代质量控制方法在肝素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前景;3. 分析当前质量控制中存在的挑战,从而寻找解决方案;4. 探讨未来肝素药物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为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深入了解肝素药物的质量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为肝素药物的生产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对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肝素药物质量的保证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肝素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和现代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肝素药物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指标,为药品的生产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监测肝素课题报告总结

监测肝素课题报告总结

监测肝素课题报告总结
肝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凝药物,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并显示出广泛的药理学特性。

本次课题报告主要围绕肝素的监测展开,研究了肝素的药理特性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肝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转化为凝血酶,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其药理特点是比较可变的,因此在使用肝素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监测。

主要的监测方法有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抗十分之一凝血酶时间(anti-Xa)和
血小板因子4(PF4)测定等。

在临床上,肝素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对肝素的监测,可以确保患者接受到正确的剂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此外,肝素的监测还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测肝素的安全性。

肝素课题报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对病人样本的采集和处理、血浆制备、荧光法测定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得准确的浓度数据,并进一步评估肝素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肝素的剂量与患者体重、性别和肝素的清除率有关,因此对肝素的监测对于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肝素的监测对于临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肝素的监测,可以确保患者接受到正确的剂量,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疗效,并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对于未来的研究来说,可以进一步探讨肝素的监测方法、因素以及对治疗的影响,为更好地应用肝素提供更多的线索。

护理学毕业论文小剂量肝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喘憋性肺炎的护理

护理学毕业论文小剂量肝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喘憋性肺炎的护理

小剂量肝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喘憋性肺炎的护理1995年10月至1997年12月,我科应用小剂量肝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喘憋性肺炎5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喘憋性肺炎98例,均符合《流行性喘憋性肺炎诊疗常规》中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2个月至2岁。

病程2~5 d,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16例,呼吸衰竭(简称呼衰)7例。

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个月至1岁8个月。

病程2~6 d,合并心衰12例,呼衰5例。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常规给予抗感染、止咳、平喘、纠酸等治疗,重症病人加用氟美松,呼衰、心衰者给予吸氧、强心、利尿及血管活性药物。

治疗组除上述处理外,加用肝素超声雾化吸入,按每次100 U/kg加20 ml生理盐水,2/d,每次20 min,5 d为1疗程,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及结果3.1 疗效标准:肝素超声雾化治疗5 d判定治疗效果。

心衰、呼衰纠正,热退,喘平,罗音消失为显效;心衰、呼衰纠正,发热、咳喘症状明显减轻,罗音大部分消失为有效;上述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3.2 结果:治疗组显效42例(72.4%),有效11例(19.0%),无效5例(8.6%),总有效率91.4%。

对照组显效21例(52.5%),有效8例(20.0%),无效11例(27.5%),总有效率72.5%。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4.09、4.87,P<0.05)。

治疗过程中无任何并发症。

4 护理体会4.1 操作前向家属说明雾化吸入的目的、意义,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以取得配合。

采用患儿易于接受的体位,避免患儿哭闹不安;重症患儿采用侧卧位,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4.2 雾化时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有呼吸困难、痰液增多,应暂停吸入,同时吸痰。

使用中应注意:①雾化罐及水槽内注入药液及适量蒸馏水,仪器功能正常方可开机。

肝素对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药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肝素对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药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肝素对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药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肝素发现于1916 年,自1935 年以来一直作为有效的抗凝血药物应用于临床。

肝素在临床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

而研究显示,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促进胰蛋白脂酶及肝脂酶释放、抑制补体活化、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以及抗病毒活性。

其中,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关注。

临床研究显示,给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皮肤烧伤患者使用肝素能明显减轻其炎症反应; 同样,早期使用肝素干预治疗能改善脂多糖( LPS) 导致的脓毒症休克鼠的急性肺损伤,下调炎症介质,提高脓毒症患者生存率。

然而肝素并没有作为一种抗炎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可能与其出血风险高以及抗炎机制不明有关。

作者将从肝素的结构和功能出发,着重讨论肝素对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 肝素的结构肝素是一类由糖醛酸和D-葡糖胺二糖重复单位以1-4 键连接形成的线性多糖。

二糖单位的N-硫酸基、O-硫酸基、N-乙酰基等多种可变形成了多种复杂的序列。

肝素由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表达,以肝素蛋白聚糖的形式被生物合成( Mr 750 ~1 000 kDa) 肝素蛋白聚糖由一个独特的核心蛋白( 丝甘蛋白) 和与其共价连接的多种肝素多糖链( Mr 60 ~100 kDa) 组成。

肝素结构片段主要为IdoA2SGIcNS6S,如图1所示。

【1】2 肝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2.1 肝素结合蛋白目前已被证实的肝素结合蛋白超过100 种,并且其数量仍在不断增长。

这些蛋白可调节机体各项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参与凝血和纤溶溶解、构成细胞外基质、参与脂质代谢以及调节免疫应答。

研究发现,肝素同样可以结合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和补体蛋白,这为肝素抗炎特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感染、创伤、休克等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导致各种炎症介质的大量产生。

肝素钙论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的护理研究进展

肝素钙论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的护理研究进展

肝素钙论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的护理研究进展[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护理1 资料: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 ( a tⅲ )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药理作用与普通肝素钠基本相似。

因其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临床广泛用于血液透析抗凝、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皮下给药即可完全发挥其抗凝作用,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其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不需要实验室检测。

临床应用时通常采取腹壁脐周围皮下注射,但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疼痛、皮下出血、淤斑、硬结,甚至皮下血肿,造成病人心理紧张,引起误解,使病人难以接受治疗,影响疾病的康复。

2 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时应注意:①注射轮换部位在脐部上下5cm,左右10cm(脐周1cm外)范围内,分为四个象限,四个象限轮流注射[2],禁止在任何有损伤性的部位进行注射。

②常规消毒后轻捏起皮肤,形成皱褶,垂直进针[3],抽无回血,保持针头稳定,缓慢注射完毕,按原进针角度拔针。

③以患者胖瘦决定进针深度,确保药液注入皮下脂肪层。

皮下组织因个体年龄、性别、部位有较大差别,腹壁皮下组织脂肪组织丰厚,可达3cm以上。

如果进针过浅,药液进入皮下易引起出血和疼痛;进针过深,则注入肌层,引起深部血肿,激化后形成硬结。

④拔针后用干棉签按压10min,按压力度以皮肤下降1cm为准。

[4]避免揉搓,以免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禁忌热敷,防止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出血。

3 小结:由于腹壁皮下血管丰富,易于药物的吸收,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快速而持续地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低分子肝素钙通常采用腹壁皮下注射。

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可以使药液充分吸收,防止发生积累。

腹壁皮下属于疏松结缔组织,皮下脂肪厚,出血自限性差。

常规皮下注射法斜刺时涉及的部位较多,针头容易不慎刺入毛细血管。

肝素总结范文

肝素总结范文

肝素总结1. 什么是肝素?肝素(Heparin)是一种由肝细胞分泌的多糖类天然抗凝血剂。

它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预防和治疗血栓病变。

肝素的分子结构复杂,主要由多个岩藻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

2. 肝素的分类根据其分子量的不同,肝素可以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

普通肝素分子量较高,溶解度低,需要静脉给药,而LMWH分子量较低,溶解度高,可以皮下给药。

另外,根据不同的来源,肝素可分为天然肝素和合成肝素。

天然肝素主要从猪或牛的肺组织中提取,而合成肝素则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

3. 肝素的作用机制肝素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其抗凝作用:•抑制凝血酶:肝素与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 III)结合,加速AT III与凝血酶的结合,从而阻止凝血酶对凝血因子的进一步作用,达到抗凝的效果。

•抑制凝血酶原转化酶:肝素能够抑制凝血酶原转化酶(Thrombin Precursor,Prothrombin),从而防止凝血酶的生成。

•抑制组织因子路径:肝素能够抑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与凝血因子七(Factor VII)的结合,从而阻断凝血的主要通路。

4. 肝素的临床应用肝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凝药物,在临床上有多种应用场景:•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症: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能够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症,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扩展。

•心脏外科手术中的抗凝:肝素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于防止血液在体外循环系统中凝结。

它可与透明质酸钠共同使用,防止凝血和防止凝血酶形成。

•血液透析:肝素可以与透析设备中的血液接触,防止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凝血反应。

•心肺复苏:肝素可以用于心脏短暂停止后的心肺复苏过程中,防止凝血及微血栓的形成。

5. 肝素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肝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肝素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使用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和凝血异常。

肝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肝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肝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一、引言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它具有独特的抗凝血功能,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液凝固相关疾病。

本实验报告旨在探究肝素的作用原理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情况。

二、肝素的作用原理肝素的作用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凝血酶活性:肝素可以结合和促活化抗凝血酶III,从而抑制凝血酶的形成和活性,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血液中凝血因子的含量,从而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3.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肝素可以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增加其抑制凝血因子的能力,进一步抑制血液凝固的发生。

三、肝素的应用实验为了验证肝素的抗凝血功能及其应用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肝素对血液凝固的抑制作用,并观察其在实验样本中的应用效果。

2.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肝素溶液、血浆样本、凝血酶•实验方法:–步骤一:准备实验材料–步骤二:将不同浓度的肝素溶液与血浆样本混合,观察混合物的凝血情况–步骤三:加入凝血酶,观察凝血酶的活性及混合物的凝血情况3.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 - 低浓度的肝素溶液可以有效地延缓血液的凝固过程,但不能完全抑制血液凝固的发生。

- 高浓度的肝素溶液可以完全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从而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 添加凝血酶后,无论肝素的浓度如何,都无法阻止血液的凝固,凝血酶具有强大的促凝作用。

4. 实验结论肝素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可以有效延缓血液的凝固过程。

然而,在存在凝血酶的情况下,肝素无法完全抑制血液凝固的发生。

四、结论与展望本实验结果证实了肝素作为一种抗凝血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效果。

肝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以预防和治疗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肝素的作用机制,寻求更高效、低毒副作用的抗凝血药物。

以上是对肝素的作用原理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的报告,通过本实验我们对肝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和潜力,希望对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启发。

肝素制备实验报告结论(3篇)

肝素制备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肝素是一种具有抗凝血、抗炎、抗血栓等生理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抗凝血治疗等领域。

肝素主要由肝脏合成,但人工合成肝素在质量、活性等方面与天然肝素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从动物肝脏中提取肝素成为研究热点。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从动物肝脏中提取肝素,并对提取过程进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掌握肝素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优化肝素提取工艺,提高肝素纯度和活性;3. 分析肝素提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原料:新鲜动物肝脏;2. 仪器:超声波清洗机、离心机、超滤装置、高效液相色谱仪等;3. 方法:(1)预处理:将新鲜动物肝脏进行清洗、破碎、匀浆;(2)提取: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将匀浆液与一定浓度的硫酸铵溶液混合,搅拌、离心分离;(3)纯化:采用超滤装置对提取液进行浓缩,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浓缩液进行检测,确定肝素含量;(4)纯化:将肝素浓缩液与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混合,静置、离心分离,得到肝素沉淀;(5)干燥:将肝素沉淀进行干燥,得到肝素粉末。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素提取率:通过实验,肝素提取率为(±X%);2. 肝素纯度: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肝素纯度为(±Y%);3. 肝素活性:通过抗凝血活性实验,肝素活性为(±Z%);4. 影响因素分析:(1)超声波功率:在实验过程中,超声波功率对肝素提取率、纯度和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当超声波功率为(±A%)时,肝素提取率、纯度和活性均达到最佳;(2)硫酸铵浓度:硫酸铵浓度对肝素提取率、纯度和活性也有显著影响。

当硫酸铵浓度为(±B%)时,肝素提取率、纯度和活性均达到最佳;(3)pH值:pH值对肝素提取率、纯度和活性也有一定影响。

当pH值为(±C%)时,肝素提取率、纯度和活性均达到最佳。

五、结论1.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动物肝脏中提取肝素,具有操作简便、提取率高等优点;2. 通过优化实验工艺,成功提高肝素纯度和活性;3. 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功率、硫酸铵浓度和pH值是影响肝素提取的关键因素;4. 本实验为肝素提取、纯化和活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肝素酶的作用及来源
肝素酶(heparinase)是指一类能够特异性地裂解肝素和类肝素主链糖苷键的酶,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肝素,并常用于测定肝素的结构以及抗肿瘤等方面的研究。

乙酰肝素酶在肿瘤转移、血管生成、组织发生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羧基端大亚基蛋白是该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此蛋白在体内含量少,易降解,很难直接从组织内得到一定数量的蛋白。

肝素酶最初从肝素黄杆菌中发现并分离,后来发现其他一些微生物或动物组织中也存在[4]。

肝素酶除了通过降解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HSPG),破坏ECM和BM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外,还可通过促进HS结合性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释放,间接促进肿瘤转移。

二. 肝素酶的特性
2.1
酶的最适催化条件为:温度45℃,pH 6.4~7.0,离子强度150 mmol/L。

酶在35℃以上极易失活,在pH 7~11之间基本稳定。

该酶的最大紫外吸收位于280 nm。

2.2分子生物学特性
1979年Klein等首次报道了人胎盘肝素酶,之后在许多正常和恶性肿瘤细胞中也发现了该酶的存在。

Vlodavsky等首先纯化了肝素酶,1999年Vlodavsky以及Hulett等三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分离到了肝素酶基因。

现已明确肝素酶基因(~50kb)位于人染色体4q21.3,通过选择性剪接形成5kb和1.7kb的两种mRNA。

肝素酶cDNA编码543氨基酸的61.2kD的多肽,经加工后变成具有肝素酶活性的分子质为50kD的多肽。

肝素酶前体结合到细胞表面的HS上,进而转化成为具有高度催化活性的50kD的形式,加工后通过入胞作用进入细胞。

Pikas认为肝素酶结合的底物至少含有2-O-硫酸基。

HS链接并聚集到细胞外基质蛋白上,在细胞-细胞间及细胞-基质间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由于HS链具有结合多种蛋白的特殊能力,使许多具有生物活性分子(如生长因子、趋化因子、脂蛋白以及酶等)结合到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上,因此在形态发生、组织修复、神经突生长、炎症、自身免疫及肿瘤转移和血管生成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三. 肝素酶的提取、纯化工艺
1.2.1分离乙酰肝素酶蛋白编码基因和测序鉴定以人胎盘cDNA文库为模板,进行PCR. 上游引物5′ATGCTGCTGCGCTCG AAGCCTGCGCT3′,下游引物5′TCAGATGCAAGCAGCAA CTTTGGCAT3′.PCR条件为:95℃ 5 min,变性进入循环;94℃ 30 s,56℃ 30 s,72℃ 30 s,30个循环后72℃继续延伸5 min. 8 g/L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后,直接克隆入pGEMT载体,测定基因序列.
1.2.2构建载体PGEX2TK50 ku HPA根据测定的乙酰肝素酶核苷酸序列,设计了如下一对引物扩增乙酰肝素酶50 ku大亚基基因片段:5′CGGGATCCAAAAAGTTCAAGAACAGCAC 3′,其中GGATCC为BamHⅠ酶切位点,5′CGGAATTCTCAGATGCAAGCAG CAACTTTGG 3′,其中GAATTC为EcoRⅠ酶切位点. PCR条件为:95℃ 5 min 变性进入循环;94℃ 30 s,60℃ 30 s, 72℃ 30 s,30个循环后72℃继续延伸5 min. 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 将扩增出来的乙酰肝素酶基因大亚基的基因产物纯化,酶切,与质粒载体连接,克隆入PGEX2TK原核表达载体,构建载体PGEX2TK50 ku HPA,转化DH5α. 测序鉴定表达载体的序列和阅读框架.
1.2.3温度、诱导时间、浓度对表达的影响①温度对表达的影响: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 2TK50 ku HP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 PLyS),挑取重组子单菌落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氨苄青霉素100 mg/L, 氯霉素34 mg/L)中,分别于25℃,30℃,37℃进行诱导表达,收集菌液,进行SDSPAGE分析. ②诱导时间对表达的影响:加入IPTG后继续培养5 h诱导
目的蛋白表达,每隔1 min取1mL培养物,离心收集菌体分析. ③诱导剂浓度对表达的影响:加IPTG至终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6,0.7,0.8,0.9,1.0 mmol/L,37℃, 200 r/min继续培养3 h,分别取1 mL菌液,离心收集菌体分析.
四. 肝素酶的应用
4.1胃癌组织中肝素酶的表达及其意义
细胞外基质(ECM)与基底膜(BM)是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的屏障。

糖氨聚糖是此屏障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成分为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HSPG)。

肝素酶是近年来发现并克隆成功的与肿瘤侵袭与转移相关的酶,是裂解连接于HSPG核心分子上的硫酸类肝素的一类葡萄苷酸内切酶。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 HPA)是迄今发现的惟一能特异性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中的硫酸肝素糖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 HSPG)的内切糖苷酶[1]。

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肿瘤细胞过度表达乙酰肝素酶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降低细胞间质屏障功能,促进肿瘤细胞侵入基质和血管壁,诱发新生肿瘤血管形成。

乙酰肝素酶在肿瘤转移、血管生成、组织发生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羧基端大亚基蛋白是该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此蛋白在体内含量少,易降解,很难直接从组织内得到一定数量的蛋白. 本研究利用工程菌表达乙酰肝素酶的大亚基蛋白以期得到相当数量的蛋白,以便进一步用于该酶的抗体制备和功能研究. 方法:从人胎盘cDNA文库中分离乙酰肝素酶蛋白全长编码基因,通过PCR和酶切等方法将乙酰肝素酶大亚基的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2TK中,测序鉴定序列完全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PlyS,DE3)进行表达。

结果:工程菌BL21(PlyS, DE3, pGEX2TK50 ku HPA)成功表达出乙酰肝素酶大亚基融合蛋白。

六.肝素酶纯化检测
五. 展望
类肝素酶作为影响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的酶,为人们防治肿瘤转移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新靶点。

但肝素酶的基因调控机制及活化机制尚不清楚,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它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肝素酶抑制剂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药物,加强新型肝素酶抑制剂的开发及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肝素酶在转移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且表达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因此,定量检测癌症患者肝素的表达,将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术后肝素酶的表达水平,将有望成为判断肿瘤复发、预后的一个新的指标;术前及术后应用肝素酶抑制剂将有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六.参考文献
[1]Kussie PH, Hulmes JD, Ludwig DL, et al. Cloning and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a human heparanase gene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9,261:183-187.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27卷2期 -101-10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