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集大型纪录片——路遥——解说词
观后感《路遥纪录片》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观《路遥纪录片》有感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北斗七星照耀下的苍凉的北方原野,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多民族交融区域。
也许是历史对这块土地的陶染,亦或是环境对这片土地的影响,追溯到光辉十三年的毛泽东,追溯到罗宾汉式的英雄刘志丹、谢子长,追溯到斯巴达克式的悲剧英雄横行天下的李自成、叱诧风云的民族英雄韩世忠,甚至一直追溯到民族荒蛮时期半人半神的轩辕黄帝,各种因素使得陕北成为产生英雄和史诗的地方。
而在这片萧索又肃杀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文学界的伟大作家——路遥。
在观看完《路遥纪录片》后,我对路遥传奇的一生有了一个初步浅显的了解,更对路遥这样的英雄人物有所感悟,遂写下这篇文章以纪念我心中的路遥!-·英雄主义路遥的一生是苦难的,出生于贫瘠之地,家徒四壁,被迫过继给亲戚后,仍面临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上不起学的窘境,但他却始终能够做到贫而乐道。
在那个贫穷困难的年代,路遥以超前的思维认识到“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他如钉子一般又钻又挤的克服苦难,如海绵一般又吸又收的奋力求知,陕北的大风吹不倒他,生活的泥沼拦不住他,他就这样凭着一腔孤勇,一步一步地走出陕北,去往外面更加广阔灿烂的世界闯荡!苦难的土地造就了苦难的路遥,苦难的路遥却还给生活一片芬芳。
如今我们时常能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些话:“因为淋过雨,所以要把别人的伞撕碎”,在一些人看来,因为自己曾经受过某种挫折、打击,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不想让后来的人们过得比自己当年轻松,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撕伞”行为。
然而路遥宽广包容的胸怀却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反驳。
路遥经受过苦难,却从不宣扬或抱怨苦难,他自己把自己的伤疤舔干净,抚愈好,再跳上生活的战车,继续向前推进。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路遥就是这样一个极具英雄主义精神的人。
路遥写苦难,但他从不颓唐;路遥写痛苦,但他从不沮丧。
高考人物素材 路遥
高考人物素材(36):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个路遥就够了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
但这一年文革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文革。
他从一个农村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学校造反派“红四野”的头头。
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
这些激进、冒进行为多少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
但这也成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1949年生于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家人给他取名“王卫国”。
到他八岁那年,家里又添了弟妹三人,一贫如洗。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
母亲一早特地给他穿了新布鞋。
走了整整两天,脚磨出了血泡,终于到了伯父家。
歇脚之后,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下午就回。
八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
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像小偷一样遛出村,过了河,上了公路……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几乎在一夜之间,他把自己从一个八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
他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
食堂的伙食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干部子弟们吃甲菜,他常常连丙菜都吃不起。
在一个敏感的十多岁孩子的眼里,他目力所及的世界是悬殊分化的。
他常常饿得发疯,绝望,飞奔至野外找野雀蛋和能吃的野生果子和植物。
这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和匮乏感,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余生用超乎想象的能量去满足和填补。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
”“哪一个本地女子能供我上大学”1968年,延川县革委会成立,19岁的王卫国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要职。
但很快,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纸号令,他的人生再次被改写。
年底的12月12日,他带着一本红宝书、一把老镢头,一块新白羊肚毛巾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回到了家——郭家村刘家屹崂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平凡的世界串词
平凡的世界串词《平凡的世界》的经典台词《平凡的世界》的经典台词:1.往事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将永远像铅一般沉重地浇铸在心灵的深处。
不过,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不幸。
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
2.痛苦啊,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
3.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4.这就是人生的心酸。
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
当我们为此而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5.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
没有永恒的痛苦,没有永恒的幸福。
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那么曲折。
6.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 -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7.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8.没有爱情,人的生活就不堪设想。
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
即使爱情是不尽的煎熬,不尽的折磨,像冰霜般严厉,烈火般烤灼,但爱情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男女永远是那样的自然;同时又永远让我们感到新奇、神秘和不可思议。
9.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当然,这不是说我愿意牛马般受苦。
我也感到井下的劳动太沉重了。
但要摆脱这种沉重是不可能的。
再说,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
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只关注你自身。
10.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
劳动,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更是自身的需要。
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了。
最新大型八集纪录片路遥心得体会2篇
最新大型八集纪录片路遥心得体会2篇收获的季节到了,我们必须为路遥清点一下丰收的果实,高粱玉米有多少,黑豆荞麦有多少,糜子谷子有多少,陕北极少种的麦子又有几升几斗对于路遥而言,真正的收获早就开始了,应该从播种算起,从苦难的童年算起,从王家堡向郭家沟乞讨的征途算起,从每一次饥饿的昏倒算起,从恋爱并失恋算起,从无数个沉思的夜晚算起,从早晨到中午开始算起,这是一笔耗尽了整个生命的清单啊!每一粒粮食都倾注了汗水和心血。
路遥已经养成了严谨的习惯,不会不严谨,不会不认真,也不会放松自己,不会原谅自己,必须把每一个作品改到满意为止,就像种地的农夫精耕细作。
要说路遥为什么有这些收获,就是他创造了能够得到收获的所有准备、具备了所有前提。
路遥从1976年开始就收获接连不断,比如:1976年从延安大学毕业,能够分配到陕西省作协《延河》编辑部。
这是一件让很多人佩服的事情。
1978年路遥与在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林达在延川县结婚,在延川县应该算一件很重大的事件。
1979年女儿路远出生,给路遥的生命意义增添了极大的幸福,1980年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当代》杂志发表。
并获“1979——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1981年5月,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这期间短篇小说《匆匆过客》《青松小红花》《卖猪》《夏》《姐姐》《风雪腊梅》相继在全国公开发表,产生影响。
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第六期发表并引起全国轰动。
路遥将《人生》改编成电影后,再次产生轰动,被评为1984年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评论小说和电影的文章多达近200篇,文学界形成了路遥研究高潮。
1982年《当代》杂志在第五期发表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并荣获1982年度《当代》中篇小说奖。
从此路遥登上了中国当代文坛。
并且以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问题为焦点,成为研究路遥小说创作的一个关键词。
路遥简介资料
⌛️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 倡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 影响后世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达
路遥作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 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
• 对农村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 反映知识分子的心态与追求
• 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 揭示社会矛盾与问题
•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关注知识分子命运
• 反映知识分子的心态与追求
• 探讨知识分子的价值与意义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 揭示社会矛盾与问题
• 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
路遥作品的人性分析与价值取向
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倡导正义与良知
• 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
• 揭示人性中的善良与丑陋
• 强调道德伦理观念
• 强调人的自立与自强
• 路遥是现实主义巨匠,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
争议
• 路遥作品在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上的争议
• 路遥作品在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上的争议
路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的拓展
• 深入研究路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
• 拓展研究路遥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等
• 结合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多学科视角
研究成果的丰富
• 深入研究路遥作品,丰富文学研究成果
• 对路遥研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谢谢观看
Docs
01
《惊心动魄的一幕》
• 反映会现实问题
• 探讨道德伦理观念
02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人生七年纪录片全集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人生七年纪录片全集人生七年纪录片全集篇(一):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研究现状(2)1第一个时期(1980—1985)即路遥研究的初级阶段。
期间代表小说有《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
1981年的评论文章主要针对《惊心动魄的一幕》展开评述。
其中有《读〈惊心动魄的一幕〉》(樊高林《当代》1981年第2期)、《不要忘了这一幕——读路遥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李炳银《陕西日报》1981.4.28)、《论路遥的小说创作》(白描《延河》1981第12期)、《艰苦的探索之路——谈路遥的创作》(李星《文艺报》1981年第17期)。
评论文章主要集中在路遥创作的小说不像一般反映“文革”小说那样具有概念化,反面角色描写立体化,是同期文革小说所不及的。
1982年《人生》在《收获》第3期发表,这个时期开始几乎所有关于路遥的评论文章都集中在这个中篇小说上,一直持续到《平凡的世界》的发表。
1982年10月7日的《文汇报》集中刊登了关于小说《人生》的一组评论:曹锦清《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谈〈人生〉中的高加林》、梁永安《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也谈高加林》、邱明正《赞巧珍》;1983年《青年文学》第1期也集中刊发了一组关于《人生》的评论文章:唐挚《漫谈〈人生〉中的高加林》、蒋荫安《高加林悲剧的启示》、小间《人生的一面镜子》;1983年第1、2期的《作品与争鸣》刊登了“中篇小说《人生》及其争鸣”:席扬的《门外谈〈人生〉》、谢宏《评〈人生〉中的高加林》、陈骏涛《谈高加林形象的现实主义深度——读〈人生〉札记》、王信《〈人生〉中的爱情悲剧》、阎纲《关于中篇小说〈人生〉的通信》。
除了上面集中刊发外,具有代表性评论文章还有:《农村新女性的启示——评〈人生〉中的刘巧珍》(吴宗蕙《新文学论丛》1983年第1期)、《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蔡翔《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3年第1期)、《大学生眼里看〈人生〉》(《延河》1983第3期)、《执着而严肃的艺术追求(评路遥的小说创作)》(白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3年第5期)、《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王愚《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2期)、《高加林论》(李人生七年纪录片全集篇(二):纪录片冲天观后感《冲天》是张钊维导演,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女性视角回顾空军的纪录片,前后一共用了16个月的时间,聚焦1937到1945的八年抗战期间中华民国空军。
人生课件ppt路遥
其他代表作品
《在困难的日子里》 《我和我的战友》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他代表作品
《惊心动魄的一幕》 《匆匆人生》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其他代表作品
《夏》
《和柳青在一起的日子》
《青松与小红花》
其他代表作品
《人生中的九种情感》 《病相报告》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其他代表作品
01
《随便想想》
02
02
《艺术家的责任》
03
《关于<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有关问题答 复》
其他代表作品
《我的读书经历》 《关于电影改编的通信及其他》
03
路遥作品的主题与思想
人生选择与命运
人生选择
路遥的作品中经常探讨人生中的 重大选择,如何面对命运的安排 ,以及个人努力与命运的关系。
命运的偶然与必然
路遥通过人物的经历展示了命运的 偶然性和必然性,引导读者思考如 何在命运面前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
语言艺术
路遥的语言质朴而富有 感染力,通过对语言的 巧妙运用,将思想感情 传达得淋漓尽致。
THANKS
感谢观看
路遥探讨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和作用,以及如何在社会现实下
保持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乡土生活的描绘
路遥的作品中对乡土生活有着深刻的描绘,展现 了乡村的美丽和人民的朴实。
民族精神的传承
路遥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通过作品传递了民 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城乡差异与融合
路遥也探讨了城乡之间的差异和融合,反映了社 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生价值的追求
路遥强调个人在面对命运时要坚守 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不因困境而放弃。
平凡的世界介绍精美ppt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 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 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道德的善良是孙少平的另一个特点。在自身积极追求 和田晓霞不断引导下,他与生俱来的质朴与善良逐渐 蜕变成为道德力量。在学校时他先后救过曾深深伤害 过他的两个女子侯玉英和郝红梅。 再到后来为救被包工头胡永洲欺辱的小女孩小翠而不 惜自毁饭碗、与黑恶势力势不两立,已是纯粹的“威 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形象。
孙少平——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
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 一个是道德善良,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 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 孙少平走过的路可谓布满荆棘,中学时只能啃 着“非洲”黑面馍支撑学业,毕业后外出闯荡 只能做小工背石板,即便是招工入煤矿也是在 恶劣环境中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活。正是孙少 平在巨大的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激 情,以及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才 使得这个人物显得熠熠生辉。
感悟: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 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在 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 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 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这里 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 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 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 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生活中没有 绝对的悲剧,也没有绝对的美满,痛苦中夹着 欣慰,艰辛中孕育甘甜,幸福中透着无奈…… 悲欢喜怒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平凡而真实 的人生。
延川县路遥故居介绍词
路遥故居讲解词
路遥,生于1949年,原名王卫国,出生在陕西省清涧县的王家堡村,家里兄弟九个,父亲母亲都是土生土长的陕北农民,因为家庭贫困,路遥七岁时被过继给生活在延川县郭家沟村的大伯家,从此生活在这个小院落。
路遥的学生时代是在延川度过的,他的母校是延川县中学。
作为延川知青,和北京来的知青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娶知青林达为妻,与在梁家河插队的习近平成为朋友。
路遥的文学才华在他青年时就展现出来,1972年与北京知青曹谷溪、史铁生等创办了文艺小报《山花》,《山花》被称为陕北文苑上一朵艺术奇葩,至今已培养了延川三代二十多位作家;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作家之路,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夜》描写的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派系之间的斗争,小说《人生》被拍成电视剧,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更是被称作矛盾文学奖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延川培养了路遥,路遥荣耀了延川,正如他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人物地名都是取自延川,比如,《平凡的世界》中所描写的双水村原型就是他生活的郭家沟村,原西县就是延川县,黄原市指的就是延安市,《平凡的世界》开头中描写的学校饭堂就是延川县中学的饭堂。
正是对现实生活深刻的体会,才造就这位文学奇才。
1992年路遥因肝腹水病逝,埋葬在延安大学。
今天,我们来到路遥故居郭家沟村,一起来追忆这位文学奇才的童年生活。
走进窑洞(咨询小院住的时候一些情况)。
新中国,30年的断层与接续——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新中国,30年的断层与接续——读路遥《平凡的世界》孙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我一口气读完的。
既为里面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不息的奋斗而热血沸腾,又为田润叶、田晓霞无私的爱唏嘘不已,也被金波、润生、兰香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而打动。
《平凡的世界》之可贵之处固然在全景式地展现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面貌,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不朽作品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但就像哲学家对世界面貌的解释,虽然没有对错之分,却又明显的有着高下之分一样,小说家对于社会面貌的展示,也是有着高明与粗鄙,深刻与浅薄,宏远与短视之分的。
在这一意义上,一个高明的小说家可能会比历史学家更能接近历史的全貌。
譬如巴尔扎克之于法国历史,狄更斯之于英国历史。
我一直以为一切事物给人的感觉可能可以用一种颜色来表示,历史也一样,有黑色代表的死亡与肃杀,有白色隐喻的恐怖与压抑,还有红色象征的革命与激进。
要让我拍一部新中国六十年的编年史纪录片,我很有可能不自主地用黑白胶卷来拍摄前三十年,毛的时代的三十年;而把珍贵的彩色胶片留给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
然而这是没有根据的,只能说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对于历史的下意识的反应。
《平凡的世界》中“半脑壳”田二的口头禅“世事要变了”,从解放前一直说到改革开放后。
从旧社会的世事到新中国的世事,之后世事又变为文化大革命,最后变为改革后的世事。
田二完全不是一个预言家,但是他却用他傻子的脑壳诉说着世事一定是在不断变化的真理。
从解放前到新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在田二眼里,这些都是同质的变吗?他也许不懂什么叫资本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也许他甚至对政权更替也没有什么概念,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是一个傻子能够深切感受到的却是切切实实的人间冷暖:饥荒,死人,战火,争斗……世事是变了,一个是理想高于现实的饿着肚子的时代,一个时代是理想服务于现实的腆着肚皮的时代。
处于这两个时代断层之中的人们——你们经受了怎样的从地狱到天堂的生活啊!你们经受了怎样的从天堂到地狱的生活啊!你们经受了怎样的从一个地狱到另一个地狱的生活啊!如果我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农村中旧领袖(田福堂等)的没落与新贵族(孙少安等)的诞生,很多人一定会站起来反对。
路遥简介_路遥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路遥简介 情真情深情浓——浅论《平凡的世界》中的情感世界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
当代作家。
路遥的⼩说多是农村题材,担⼜不局限于农村⽣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的⼈和事。
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的⽣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活中⼀代年轻⼈的价值观。
当路遥踩着陕北⾼原的⼭丹丹,⼀⾝黄⼟,⼀路悲歌地步⼊⽂坛时,谁也不会忘记,他是以诚挚⽽纯情地表现⼈的苦难情怀⽽获得整个⽂坛的青睐。
继《惊⼼动魄的⼀幕》、《在困难的⽇⼦⾥》、《黄叶飘落的时候》、《你怎么也想不到》、《⼈⽣》之后,⼜⼀部⼒作《平凡的世界》让整个⽂坛⼜⼀次哗然。
这部⼩说诗歌⽂学作品中同样没有花花哨哨的东西,没有虚夸卖弄的东西,可以说正是这种普通、平常的真实感动了读者。
它不断掀动⼈们的感情波澜,使⼈们⾟酸得流泪,⼜⽤温馨的⽓息包裹着⼈们,抚感着⼈们的灵魂,使众多的读者获得了很多很多⼈⽣的温暖和希望。
它⽤其强烈的真实感和深沉的思想艺术⼒量,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路遥⼀直都钟情与执着于现实主义创作,长⽚巨著《平凡的世界》正是现实主义的⼀次伟⼤胜利。
在这部巨著⾥,作家的塑造了众多的⼈物形象,其聚焦于⼈⽣的观照、写⼈物的命运。
爱情作为⼈⽣内容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说诗歌⽂学作品中也让作家写得淋漓尽致,透过其中⼈物的爱情关系、爱情态度和爱情⼼理描写,可以清晰地将《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分为两种⼀种是传统道德下的男⼥恋爱,⼀种是现代⽂明激发出的男⼥爱情。
不管是哪⼀种爱情,作家都异常精彩的凸现了其独特性;不管是哪⼀种爱情,都凝聚了作家的现实主义意识;不管是哪⼀种爱情,都体现了爱情的美丽动⼈,读写出了真情、深情和浓情。
爱情,这⼀美丽的词⼉,古往今来,有多少⼈为之迷醉,有多少歌赋吟赏,却⼜怎么能咏尽⼈间的瑰丽爱情。
爱情原本就如⼀位古书⾥⾛出来的少⼥,是诗意的,是浪漫的,是⼀株空⾕幽兰,⼜是⼀枝眩⽬的⽕玫瑰。
有位作家说:“没有爱情的⽣活,不是⽣活,⽽是活着。
解读路遥及作品
创作风格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 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 带着‘城市味’的人”,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 农村生活; 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 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 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 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 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
2019/1/8
这种反差让高加林很是纠结。他的那种难以言说 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 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 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 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 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 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她脸 上刷刷地淌着。 回到土地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 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 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 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 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 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 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 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创作生涯
内容简介:
回到土地 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 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 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 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 ,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 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 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 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 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 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 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
最新大型八集纪录片路遥心得体会范文
最新大型八集纪录片路遥心得体会范文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轰动了整个文坛的时候,有位诗人写了以《致路遥》为题的诗作,高度表达了对路遥的敬畏。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第一次造山运动挺立在黄河汹涌的臂弯你同月亮一起升高又跃上太阳穿刺重围的黑暗陕北民歌飘逸豪放的任性交响乐朦胧而抽象的内涵母亲的呼唤和幼儿的泪眼饥饿的乡童和补丁满身的老农蚯蚓在不停地蠕动愉快地死去又痛苦地复活创造弯弯曲曲的历史永生的天才在没有道路的道路上走向没有终点的终点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社会,就是再激烈的批评,也是一种爱心的闪现,就像一个医生对他的病人一样,必须诊断准确,并且说出事实的真相,才可能对症下药,铲除病根,使病人恢复健康。
路遥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里,是这样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既是立法的议会,又是执权的政府,这是一些胆大而激烈的人物,革命的暴风雨刚席卷过社会,他们就露出了头角,站在这场革命的前列冲冲杀杀。
他们的性格特点如果能打比方的话,可以这样说,要盖一座房子,他们也许都是些笨蛋;如果要拆一座房子,他们会比谁都拆得又烂又迅速。
”路遥的深刻,常常让人惊讶,他的收获一定是来自他那颗哲学的头脑。
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大动荡的岁月里,人们就是这样肯定着自己和否定着自己,在灵魂的大搏斗中成长或者堕落,都是瞬间的事情。
路遥深知一个为真理献身的人是伟大的,也是一种大爱,他赞美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英雄的同时,将自己也谱写成了英雄。
英雄就是敢于把头颅献上祭坛的人,让人类来收获他的智慧,让历史收获它的精神。
路遥写《人生》反复修改了三年,前两次都因为不满意而撕碎了,直到1978年才完成。
当时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分昼夜,浑身就像燃起大火,口舌生疮,大小便不畅,常常因为写作,一个人在深夜里转圈儿。
我们知道,如果说收获的话,路遥的收获来自他高尚的认识能力和崇高的目标,以及超越常人的吃苦精神和牺牲精神。
路遥创作的准备工作以及精细的谋篇布局,在目前作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路遥给中国文学创造树立了一个典范,《人生》的价值,就是把当时好人坏人脸谱化的程式彻底颠覆。
路遥
路遥(1949.12.3~1992.11.17),原名王卫国,汉族。
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作品一般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他的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
并且凭借《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1949年冬天出生在陕北清漳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此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
他的家里十分贫穷,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
但最终逼于无奈,他被过继给了自己的伯父。
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求学时代。
路遥的养父也是个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贫穷,只能勉强供路遥上村里的小学。
那时,路遥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忧愁半天。
路遥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
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
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当时,在1000多名考生中,县立中学只招收100来人。
结果,路遥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
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
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
只要班上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常老师就让路遥去尝试。
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常老师把自己的财富,都无私地交给了这位颇有天赋的穷学生,是期望路遥日后成才。
所以,即使成才成名了,路遥都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经常到常老师家去看望,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1966年,路遥中学毕业后,回乡村教书,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
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
但家里实在没有钱,半个月过去了,路遥都没有去报名,等到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按规定不收了。
路遥人生解读
电影?人生?的改编
• 本片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但由于男主角高加林的心态和遭遇,恰好能切实地反映出 当时知识青年渴望从农村回归城镇,并且不惜一切往上爬 的时代风气,因而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呜。
• 高加林原是小镇中的教师,被干部的儿子三星挤掉,让他 再做农民,高情绪上无法适应,活得相当痛苦。村姑巧珍 对高加林一向仰慕,主动接近他。正当二人恋情公开之时, 高的叔叔当上本县大官,安排他到城里当记者。在城里, 高遇到了做播音员的女同学黄玉萍,黄喜欢上高加林,并 容许成家后带他到南京、上海开展。高为了个人理想,乃 放弃了对巧珍的海誓山盟。
• 回到家乡后,改霞再次产生了对梁生宝的爱恋,但她经过深入思考后 放弃了这种感情。她觉得“自己不甘愿当个庄稼院的好媳妇。当他俩 结亲以后,狂欢的时刻很快过去了,漫长的农家生活开始了。做饭的 是她,不是生宝;生孩子的是她,不是生宝。以她的好强,好跑,两 个人能没有矛盾吗?……在狂热的时候能放任自己的感情充当,在冷 静下来的时候,改霞也能想得很远,很宽。〞
“乡村知青〞 无处灰溜溜地回到村里以后,巧珍 快乐得几乎发了疯。她多少次的梦想露出了希望的光辉。 她谋算,加林现在成了农民,大概将来就得找个农村媳妇 吧?如果他找农村户口的姑娘,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自 己有信心让他爱她。她知道有一个别的姑娘很难比上的长 处:俊。
“权力腐败〞与高加林的人生
• 高加林人生命运的曲折及爱情的失落,主要是社 会中权力的腐败造成的。
• 城关公社文教专干马占胜告诉加林:“咱公社的 赵书记和你们村的高明楼是十几年的老交情了。 别看是上下级关系,两人好得不分你我。今年他 二小子高中毕业了,他在公社跑了几回,老赵当 然要考虑。你知道,这几年国民经济调整哩,国 家在农村又不招工招干,因此农村把民办教师这 工作看得很重要。明楼当然想叫他小子干这事嘛! 下另外村子的教师,人家谁让哩?因此,就只好 把你下了,让三星上。〞
《平凡的世界》简介PPT
名人点评
这是唯一一本能真正感动我的书,我都不敢看第二遍,平凡的世界十分令人感动, 平凡但不平庸.在农村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会让人找到方向找到支持……人生,就 是当有一天,你要离去的时候,回首往事,你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后悔…… ——杨 云
十几年前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平凡的世界,绝对是一个现实版的励志故事, 它好像实实在在地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我的性格、我的追求、我的生活无不深 受影响.感谢路遥书中的孙少平远比现在的那些明星更适合作年轻人的偶 像. ——汉涛
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 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
肠.
背景故事
• 爱看路遥小说的人很多,但知道路遥小说背后的故事的人并不多;爱看 平凡的世界的人很多,但知道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艰辛的人并不多. 当他写平凡的世界才到2/3时,已经病入沉疴,甚至可以说是奄奄一息.为 了写作,路遥选择了与时间拼命.1988年5月25日,这个日子是路遥永远 不会忘记的,他写道: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 作.而这一天离他去世仅仅四年多他形容自己: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 一样奉献.他希望自己能给读者一部完整的作品,他实现了这个承诺,是 用自己的生命实现的我想,这就是路遥的作品能打动读者的原因之一, 平凡的世界是他的泣血之作.年仅42岁,他就永远地告别了家人、朋友 和他深爱着的读者
• 田海民一家:田海民,大队会计、党支部委员;妻银花.
第一部
•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 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被侯玉英 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 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 名教师.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 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少平的哥 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县城教师田 润叶是青梅竹马.少安和润叶互有爱慕之心,却遭到田福堂 反对.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 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向前结婚.这时农村生活混乱, 旱灾又火上加油,田福堂为加强自己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 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农业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 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 可的地步.
讲述作家自己的故事
讲述作家自己的故事作者:金震茅来源:《声屏世界》2012年第08期作家纪录片用影像书写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文学成就,成为观察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独特窗口。
本文把作家纪录片中呈现出的作家人生和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和观照,分析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学史价值,从而引领受众深入地认识作家及其写作的全貌,达到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行为方式、精神品格和艺术境界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有以下五个方面:一、以作家讲述推动叙事发展。
作家纪录片用作家讲述进行叙事,让作家以“我在场”的优势,赢取受众的信任和青睐。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17集纪录片《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以北京的刘心武、上海的孙甘露等十位作家为主述人,作家自身的语言构成了本片的主要部分,用来推动叙事的发展,用作家的思考与感触来揭示城市的文化内涵。
首映式上,天津作家冯骥才评价说:“通过作家来解读城市的灵魂,通过城市来解读作家,这个想法非常棒”。
冯骥才认为,这部片子是影像化了的另类文本的作家传记。
柯岩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及影视等领域都成就斐然。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2集纪录片《柯岩·理想的力量》采用作家叙事的方式,由作家柯岩讲述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
一首长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让无数受众感动落泪,一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引发全国思考。
在这两部广为传播的作品背后,作家柯岩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历程?柯岩的娓娓道来,精彩生动的叙述,纪录片《柯岩·理想的力量》就在作家的讲述中渐次展开,并利用讲述过程中的悬念、转折、过渡,让枯燥的历史讲述变为生动的故事讲述,引人入胜,完成了纪录片的谋篇布局。
二、以地理影像贯穿叙事历程。
作家纪录片以地理影像形成一种叙事的推力,去发现和发掘作家作品的价值。
纪录片《永远的台北人——白先勇》开头以传统中国戏曲唱腔作为背景,搭配白先勇美国住家庭院里姹紫嫣红的花朵影像,设定影片古典的基调。
《路遥》:日他妈的文学
《路遥》:日他妈的文学我很少看关于某位名人的纪录片。
迄今为止,只看过一部《苏东坡》和一部《路遥》。
《路遥》以八集的长度讲述了路遥的一生,从童年,学校,到初次发表文章,初次获奖,婚姻,疾病,一直讲到死亡。
纪录片邀请到的嘉宾,有贾樟柯、陈忠实、贾平凹、吴天明等人。
还有路遥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以及路遥的弟弟王天乐。
于整个陕西文坛而言,路遥是先驱者,是核心级别的人物。
他写出《人生》之后,陈忠实、贾平凹等人受到激励,争先恐后地开始拿出佳作。
陈忠实说,路遥的《人生》出版之后,别人会笑问他,整天写文章,怎么也没写出一部《人生》来。
贾平凹说,路遥当时不过三十二岁,身上却有一种领袖的气质。
路遥写《人生》时的状态就是自我透支式的,闭关了半个月,桌面上是整整齐齐的稿纸,地上却遍地是纸团和烟头。
昼夜颠倒,筋疲力尽。
《平凡的世界》一书的创作,更是耗了他半条命,写完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把手里的圆珠笔丢向窗外,然后崩溃大哭。
这种感觉陈忠实必然能够感同身受。
《白鹿原》创作完结后,陈忠实两只眼睛突然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背靠沙发闭着眼睛,似乎有泪水沁出……有次,一位高官居高临下的说他,你在《白鹿原》之后咋再不写啦?你要体验生活嘛,要学习讲话精神要深入群众嘛什么什么的一大套官话。
陈忠实只回复了一句话:你懂个锤子!陕西的作家有一种骨子里的朴实和干脆。
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却没钱去北京领的时候,弟弟王天笑去给路遥借了五千块钱,然后说,你可别再获奖了。
路遥只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
”对于整个文学界来说,出一个路遥这样的作家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财富,但是对于他的家庭而言,这或许是一种灾难。
路遥的感情经历并不复杂,两次恋爱都是和北京的知青,家庭差距悬殊。
第一次,女朋友因为他的出身抛弃了他,第二次的恋爱则成功走入了婚姻。
妻子林达的笔名叫程远,路程,遥远,他们的女儿叫路远。
原本应该是很相爱的。
林达会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支持路遥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集大型纪录片《路遥》解说词【导读:作家路遥,是永远值得我们记忆的。
陕西作家尚飞鹏撰稿,路遥的弟弟王天笑监制的8集大型纪录片浮出水面,特转发这部纪录片解说词,以示我对路遥深切的怀念。
】第一集黄土【本集提示:从路遥出生到离开王家堡的这一段童年时期,展开叙述路遥的出生地——陕北陕北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的体现;包括具体与路遥生命和生存有关的渊源以及黄河、无定河、王家堡和郭家沟的小河。
山川地貌、剪纸、腰鼓、民歌、民谣、谚语等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人文精神。
(采访对象:路遥的家人、父母、天笑、黄土文化专家、陕北艺术家)】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对于中华民族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这一天,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就在这一年的两个月之后,十二月三日,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父亲给他起了个乳名叫卫儿。
路遥的出生地陕北是一块贫瘠而广阔的土地,也是黄土高原的腹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古代战争的主战场,北靠内蒙,西接宁夏,向南是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大地,东临黄河与隔岸的山西省遥遥相望,著名的黄河大峡谷从天而降。
陕北在历史上属少数民族杂居区域,在这块不足一千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创造了很多奇迹,黄帝陵就坐落在这块土地上,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是陕北大地的骄傲,蒙汉人民在这里建立了永久的友谊,蒙古族的人民英雄成吉思汗,对这块土地的影响也十分广泛。
路遥在读小学前一直是没有名字的,直到一九五八年上四年制小学一年级时,才起名为“王卫国”,含保家卫国之意,卫儿才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
路遥这个名字是他开始写作,立志成为一个作家的时候起的笔名,当然是路遥知马力的路遥,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名字,三十多年后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响亮而流传久远的符号。
路遥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母先后生了八个子女,路遥在王家堡村生活到一九五七年的冬天,度过了他苦难童年的一部分。
在陕北的广大农村,一般只记农历,而农历的计算方式,恰恰又是农耕文化根深蒂固的精神命脉,它的计算方式与农事有关,与二十四节气有关,是几千年来一直不可动摇的传统,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陕北的民间文化都随着农历和节气展开,也许剔除了农历对时间的计算方式,农耕文化的根系就会彻底消失。
路遥的出生和他的整个命运与这些又有什么关联呢?一个从农村降生的人,一个从土地出发的人,一个在大山里长大成人的人,不管他走到哪里,成就了多么大的事业,他都与出生地有关,永远不会忘记土地,就是在梦里也会怀抱着大山,脚踩着土地……不背叛土地就是不背叛生命,黄土地对于路遥而言,就是一生的所有。
路遥说:“在人山人海的大都市穿行,我感到一种生命的压抑,自我渺小到极限。
而只要仰卧在黄土高原的群山之间,或者在沙窝子里行走,才能有一种完整的思考,好像整个世界就是你的了。
”我们不完全把这段话看成是路遥对城市化、对人性异化的批判,至少也是对人类脱离大自然的一个警示。
路遥从来都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尽管他的一生也基本上处在贫困线上,但他的精神生活极其富有……可以说,他一直都在憎恨贫困和落后,他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摆脱这种处境,并且呼唤所有的农村青年建立新的人生观,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
为此,路遥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三十年以后,路遥因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重要作品一举成名,一时间读者的来信像雪片一样飞往他居住的那个陕西省作协的小窝里,或者他料想到了,或者他没有料想到,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路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一时成了关键性的焦点。
他完全可以沾沾自喜,他也有资本夸夸其谈,傲气十足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
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以看到这样所谓的作家,而路遥没有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选择了继续创作。
没有人等待我们的选择,只有自己给自己做出选择。
土地给了我们一切,包括生命的终极想象。
憎恨贫困和落后与热爱故乡和土地并不矛盾,路遥常常因为家乡不能尽快富裕起来而哀声叹气,这叹息仿佛大山一样沉重。
有一条河在陕北的土地上穿行,有的老乡叫它老河,有的老乡叫它大河,有的叫它老爷河,那是一条什么样的河?它就是黄河,黄河在陕北高原的穿行,使陕北的天地充满了活力,有一条黄河的陕北和没有一条黄河的陕北是不一样的。
几千年来,哪怕是洪灾连绵,也会给寂寞的陕北带来意外的快乐与惊喜。
有黄河在,陕北就是活泛的,跳跃的,有生命力的,它带给陕北无限的开阔与大气,他是陕北大地上的一部永恒的大书,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多少年来阅读着它起伏不定的波涛长大,从出生到死亡,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在苦难中创造快乐的陕北人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一首陕北民歌叫《黄河船夫曲》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
(演唱这首民歌……)路遥生平酷爱民歌,路遥仿佛就是这船上的船夫,在黄河上行船啊,水流急,风浪大,他就是这样漂泊、颠簸,一次又一次地拼博。
人的生存状态决定艺术状态的表现力与内涵,在陕北一条横穿大片土地的黄河,以及本地水系的无定河、洛河,它们构成了陕北大地最重要的流动话语,是活生生的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活化石,这几条黄色的河流成为陕北人生命的基本底色,成为它对映蓝天白云辽阔无边的呼应。
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中原的农耕文化的繁荣,使北方之北的蒙古游牧民族长期侵犯中原。
农耕与游牧的文化,塑造了黄河中游地区与外部世界的隔离和亲疏远近的共存关系,蒙古人种的豪放与扩张性,使陕北的古代长期处于战争的历史,给陕北人的个性里也注入了豪爽大气的一面,路遥坚强忍耐的性格里就有就有这种因素,他匈奴式的串脸胡以及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说明了一切。
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陕北村子里,一般每家都有六七个孩子,天暖了,各家的孩子出去玩耍,五六岁的、七八岁的,男男女女混和在一块,所有的孩子都一丝不挂,在一块玩耍没有任何害臊的感觉。
路遥上学了,他的小伙伴们还在农村,他们大部分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
即使出类拔萃的路遥上了学,在学校里也总是感到矮人一等,城里的孩子穿得很好,很干净,就瞧不起他,欺负他。
从学校回来,路遥和这一群农村的孩子在一起,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世界里一样,觉得特别痛快。
陕北的天气是多变的,春天很短,不断有沙尘暴袭来,夏天又酷热,沙漠性气候,使它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秋天是陕北的好季节,深秋是迷人的,草木主要在深秋生长,郁郁葱葱,展示着它的魅力,也是心情最为舒展和敞开的时间。
但刚刚收获就投入到初冬的怀抱。
陕北的冬天,一切都裸露着,像一个少女的胴体。
路遥最爱冬天,爱这种坦诚的裸露与大气,路遥爱大自然更爱陕北的一草一木,即使是贫穷也是最好的,正是因为贫穷它才与母亲一样温柔,父亲一样威严的山紧密相连,命运依从,心心相印。
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当一个民族的心灵遭受重创的时候,我们的命运就失去了重型,一个没有或者说是丧失了哲学根基的人群,再也不能有任何闪失,路遥思考的,路遥小说的创作正在继承并瓦解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他在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更值得我们去研究。
城市和乡村的结合,路遥与苦难的拼博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拼博,而是整个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与贫穷的博斗。
对土地又亲又恨的矛盾纠葛,是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人民的生命本质,在这种矛盾中博斗的结果是越斗越亲,越斗越爱,结果是永远地不肯舍弃,永远的相恋。
据有关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察团经过对陕北以及黄土高原地区考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里是一块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虽然如此,这里的人们绝对不会放弃这片土地,虽然苦难深重,但谁又会答应这样的挑衅,这是我们这一群人唯一的家园,这个家园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第一篇章,我们不会放弃这一片古老的土地,永远不会!答案是明确的,但必须有忧患意识。
在路遥的作品中,很多人物都是在去留之间奋斗与徘徊,很多人物遭受着人为的苦难与遭贱,而并非大自然的灾害所致。
人类成了制造灾害的中心,我们应该防范人类自己,并不是贫瘠的土地,而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有人来坚守,我们就是坚守黄土地的主人。
路遥每一次写作,都要回陕北体验生活,回到陕北他就会有一种满足感,他就不会感到心慌,他大量的重要作品,几乎都在陕北写作。
他离不开这块土地,更离不开那里的父老乡亲。
多少年来,他一直就这样,穿梭于西安和陕北,他一直在上路,一直在途中完成他的创作计划和城乡结合部的交汇与纠葛,矛盾与热恋。
用一生的经历说和城市与乡村的姻缘,为此,他像一个媒婆,把腿都磨短了,把嘴都说破了,不就是为了让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相互谅解与沟通吗,不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向善吗,不就是让所有的乡下人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快乐而幸福的生活吗?质疑与反抗,在有关路遥的言谈和文字中并不多见,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表现。
但是,由于路遥具体的个性,以及他本人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嗅觉,会习惯性地抑制和消减这方面的表露。
但在其作品的人物中,戏剧性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拒绝与批判,这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诸多作品都有所表现。
他笔下的主要人物可以说从来就是边缘化的,他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位置,更得不到最起码的温暖。
大多数都远离主体文化、经济、政治中心。
在路遥的笔下,他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从农村走进城市,纯贞的心灵在都市中挣扎和碰撞,暴发出激情和愤怒,从这些事实的描述中,我们终于看清路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用现代的手法书写生命状态真相的大手笔。
陕北是敞开的,从古到今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灾害的洗礼,接纳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就是现在,我们在农村到处可以看到一个村落,一个农家的院子里是没有围墙的,路遥就生长在这样四面敞开的大山里,狼和狐狸,野羊和兔子们都有机会在人的居住地自由出入。
这样的陕北很容易与大自然毫无阻隔地交流,与大山间的窑洞,与装在窑洞里的老百姓融为一体。
虽然地处偏僻远离大都市的陕西之北,但它心灵的自由是从来没有缺失过的,路遥的心灵自由对行为自由的要求是发自生命源头的渴望。
在这条创造了华夏文明的黄河中游,陕北在它的暴躁和洪水肆虐中成长,塑造了坚强、忍耐,倍受屈辱,生着、活着并且痛苦着的人,他们把灾难和快乐同时收割。
陕北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它的史诗性和英雄气概在这块土地上表现得更加充分,刘志丹、李子洲、谢子长、柳青和路遥,就是一批优秀的陕北儿女。
黄河文化对陕北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中造就心灵自由的流淌是肯定的。
一切创造都始于疯狂和沉思的融合,路遥那气吞山河的长篇巨作,不正是感受于这条河流的巨大声响和排天的巨浪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一个大自然中的信息,会引发我们做出某种伟大的选择,路遥在每一次的创作之前,都要回陕北,回他的老家,看父母,看山川,看黄河,看沙漠之舟在地球上不停地运动与旋转。
1989年7月11日,一位诗人在黄河壶口瀑布与路遥巧遇,才有幸听路遥唱陕北民歌。
其情其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回旋,那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痛苦,甚至是折磨……从壶口返回宜君的路上,路遥首先唱起了陕北民歌,他的声音并不大,但又粗又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