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肿瘤ppt课件
树突状细胞

谢谢观看
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大部分实体瘤内浸润的DC数量多则患者预后好。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 应的核心是产生以CD8+ T细胞为主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这也是DC作为免疫治疗手段的基础。
树突状细胞(17张)DC抗肿瘤的机制如下:①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 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 的CD4+ Thl反应。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 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②DC与T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 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颗粒酶B和FasL/Fas介导的途径增强NK细胞毒作用;③DC分泌 趋化因子(Chemotactic Cytokines, CCK)专一趋化初始型T细胞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了T细胞的激发。保持效 应T细胞在肿瘤部位长期存在,可能通过释放某些抗血管生成物质(如IL-12、IFN-γ)及前血管生成因子而影响肿 瘤血管的形成。
树突状细胞
血液细胞
01 简介
03 来源 05 荣誉
目录
02 分布 04 功能
树突状细胞(也称DC细胞)是由加拿大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 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

科学技术创新2019.35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Dendritic cells and tumor immunity许若琳史曼*(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陕西西安710021)1DCs 的来源与分布人DCs 的来源有两条途径:①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刺激下,来自于骨髓的髓系细胞,可定向分化为髓样DC ;②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与NK 细胞和T 细胞具有共同前体细胞的淋巴样DC 。
DCs 通常分布于血液和与外界接触的组织如皮肤,粘膜中,在活化后移至淋巴组织中与T 细胞与B 细胞互相作用,以刺激与控制适当的免疫反应。
2DCs 抗肿瘤机制2.1DCs 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 分子与肿瘤抗原结合,递呈给T 细胞,启动MHC-I 类限制性CTL 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的CD4+Thl 反应。
同时,DC 还提供T 细胞活化所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2.2DCs 与T 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 细胞增殖,诱导CTL 生成,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 颗粒酶B 和FasL/Fas 介导的途径增强NK 细胞毒作用。
2.3DCs 释放IL-12、IFN-γ等影响肿瘤血管的形成;分泌趋化因子趋化初始型T 细胞的聚集;保持效应T 细胞在肿瘤部位长期存在。
并以正反馈旁分泌的方式活化其附近DCs ,上调IL-12及CD80、CD86表达;同时DCs 也向CD8+T 细胞呈递抗原,在CD4+T 细胞辅助下使CD8+T 细胞活化,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3DCs 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s-CIKs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s induced killer ,CIKs )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IFN-γ、IL-2和抗CD3单抗刺激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
DC-CIK 联合治疗是细胞免疫治疗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实现了从发现到清除肿瘤细胞的全过程。
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

02
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 特性
形态结构
细胞形态
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具有典型的 树突状形态,细胞表面有许多细 长的突起。
细胞大小
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的大小通常 比其他类型的白细胞大,直径在 10-20微米之间。
表面标志
CD抗原
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多种CD 抗原,如CD11c、CD123、CD303等 ,这些抗原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树 突状细胞。
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的分类
根据来源分类
根据HTDCs的来源,可分为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 MDCs)和淋巴源性树突状细胞( Lymphoid Dendritic Cells, LDCs)。
根据功能分类
根据HTDCs的功能,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树突状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Dendritic Cells, APCs)和其他具有辅 助功能的树突状细胞(如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等)。
细胞疗法
02
探讨利用改造后的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作为载体,输送治疗性
基因或药物,以直接针对肿瘤细胞进行治疗。
疫苗开发
03
研究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抗原呈递中的作用,以开发基
于这些细胞的肿瘤疫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疫应答。
02
促进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分泌
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能够促进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如IL-10、
TGF-β等,进一步抑制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03
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使肿瘤细胞能够逃
避机体的免疫攻击。
血液肿瘤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
树突状细胞的功能

树突状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免疫调节等功能。
1、抗原呈递
树突状细胞具有刺激初始T细胞的功能,体内树突状细胞大部分处于非成熟状态,具有极强的抗原内吞能力。
可通过巨胞饮、受体介导的内吞方式吞噬或摄取抗原,可使极低浓度的抗原得到呈递。
2、免疫调节
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专门加工、处理、提取各种抗原物质,在人体的免疫调节中具中心地位,它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肿瘤免疫等等,通过大量体外活化培养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细胞,在细胞数量培育达到一定数量后回输给病人,可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细胞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重要成分。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并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树突状细胞简介(共34张PPT)

2. 未成熟期DC
髓系DC在从前体发育为具有强免疫刺激功能的成熟DC的过 程中,需经过一个未成熟阶段,此阶段DC的功能对免疫应答十 分重要。
未成熟DC主要存在于多种器官及非淋巴组织上皮,能表达一 些膜受体如FcRII、甘露糖受体等,介导DC摄取抗原。未成熟 DC也能通过吞饮和吞噬作用摄取抗原。未成熟DC内含有一些重 要的细胞器包括内体、MIIC和溶酶体等,能合成MHC-I类分子 。
IDC是分布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和次级淋巴组织中的 重要APC,其表面缺乏FcR和C3bR,但富含MHC-I类和II类抗 原,现认为IDC是由皮肤内朗格汉斯细胞移行至淋巴结衍生 而来的一种细胞。
IDC通过其突起与周围T淋巴细胞密切接触,可有效地将 抗原提呈给特异性T细胞。大多数IDC易发生调亡,为短寿命 ;少量IDC为长寿APC,在维持T细胞的免疫记忆中发挥作用 。
淋巴样DC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组织中的淋巴滤 泡生发中心,主要与B淋巴细胞功能有关。
髓样DC主要分布于T细胞富含区,与T细胞功能有关。按其 分布部位又可分为:
❖ Langhams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和粘膜。 ❖ 间质性DC,分布于心、肺、肝、肾、胃肠道等。
❖ 并指状DC,主要分布于脾脏、淋巴结和胸腺等T细胞富 含区。
疫应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对DC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了解机体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而且可以 通过调节DC的功能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肿瘤、移植排斥、自 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的认识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DC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与某些疾病发生和防治 的关系,正受到高度关注。
1. 前体阶段DC
目前从人胎肝、脐血、骨髓、成人外周血以及小鼠的骨髓 和外周血中均分离出髓系前体,其功能在于产生各种髓系DC。 在体内,这些前体的作用可能是维持非淋巴组织内DC的数量达 到一定水平。
树突状细胞肿瘤

• 成熟桥粒连接
• 无Birbeck颗粒和溶酶体
8、遗传学
• 无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及TCR基因重排
9、预后
• 惰性经过,大部分似低、中度恶性软组织肉瘤
• 超过5
• 10-20%最终死于肿瘤
• 显示高度恶性的病例进展快
二、Langerhans细胞肉瘤和未定类 树突状细胞肿瘤病理特点
树突状细胞肿瘤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 莫祥兰
病例分析
1、临床病史
• 45岁男性,体检发现纵膈肿物7年,出现吞
咽困难1年余,加重半年。
• 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
大。皮肤未见肿瘤。肝脾肋下未触及。胸
部CT检查发现下后纵膈占位,考虑良性肿
瘤性病变,神经源性肿瘤?
2、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正常。
未定类树 突状细胞 肿瘤
表达S-100,CD1a. 无Birbeck颗 Langerin粒, 无桥粒连 Ki-67阳性率多少 接。 不等
三、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和纤维 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病理特点
类型 指状突树 突状细胞 肉瘤 部位 淋巴结最常 见 皮肤、软组 织 形态学特点 副皮质区 梭形或卵圆形细 胞 束状、车辐状或 漩涡状 核分裂像小于5个 /10HPF 纤维母细 胞性网状 细胞肿瘤 淋巴结、脾 脏和软组织 似滤泡树突细胞 或指状树突细胞 肉瘤,形成胶原 纤维 免疫表型 超微结构 表达S100, 复杂的指状突 Fascin, 散在溶酶体 Vimentin, 无Birbeck颗 弱表达CD68, 粒 lysozyme 和CD45, 桥粒发育不良 Ki-67阳性率在 10%-20% 不同程度表达SMA、 纤维丝, Desmin、CD68、 发育好的桥粒 CK 粗面内质网 基底膜样物质
母细胞性浆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皮肤表现——33例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变化

乳 头腺 瘤为 良性 肿瘤 , 多数学者 主张对乳 头腺瘤 实行局
部 切 除 , 肿 瘤 切 除不 彻 底 容 易 复 发 。 也 有 建 议 切 除 乳 头 、 但 乳 晕 及 其 下 方 的 楔形 乳腺 组 织 , 利 于伤 口愈 合 和肿 瘤 完 全 有
w t 3 btE 2at oy J . i h w rh,0 3 4 2 6 : 4 i 4 e 1 ni d [ ] V r o sA c 20 ,4 ( ) 5 8 h a b c
临 床 与 实验 病 理 学杂 志
JCi EpP t l 2 1 a ;6 1 l x ah 0 0Jn2 ( ) n o
・9 ・
3 7 腺肌上皮癌 .
笔 者诊 断过 1例腺 管 型腺肌 上皮癌 , 发
生 在 近 乳 头 的 乳 腺 组 织 内 , 及 乳 头 , 乳 头 区 肿 物 就 诊 活 累 以
i mmu o ti i g u i gD5 6 B n i o y i h p cr m f r l - n sa n n sn /1 4 a t d n t e s e tu o oi b p f e ai e ita p t e il l so s o h b e s.A o a ai e t d r t n r e i la e in f t e r a t v h c mp r t su y v
3 41—6 2.
乳头腺瘤是一种 良性乳 腺肿 瘤 , 偶可合并 或继发 癌 ( 导
管 内癌 、 浸润性导 管癌或小 叶癌 ) 。国内有 4例乳 头腺瘤 癌
变 的报 道 , 中 1 伴 腋 窝 淋 巴结 转 移 。 其 例
5 预 后
[ K n , uou Sm o aH,t 1Np l aeo af n 6j ooS K rsmi M,iok ea. ipe dn m u di a o n
树突状细胞简介

可有效诱导巢居的静息性幼稚T细胞发生增生。
2. DC的表面标志
DC表面表达与病原微生物结合的受体(PRR)、FcR 等,
参与捕获抗原和免疫复合物。 DC 高表达 B7-1 和 B7-2 ,二者与 T 细胞表面 CD28/CTLA-4 相互作用,这是DC高效提呈外源性抗原,并提供T细胞第二 活化信号的必要分子基础。
志和形态各异,但一般均高表达MHC-II类分子,具有较强
的摄取抗原的能力,能在体外自发地与 T 细胞形成 DC-T 细 胞簇,激活未致敏T细胞,启动初次免疫应答。
按DC的来源,可分为淋巴样DC和髓样DC
淋巴样DC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组织中的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主要与B淋巴细胞功能有关。 髓样DC主要分布于T细胞富含区,与T细胞功能有关。按 其分布部位又可分为:
③流出淋巴液和血液中成熟过程中的DC;
④次级淋巴组织中的成熟DC。
近年研究发现, CD34+HPC 在 GM-CSF 和 TNF-α作用下沿 三条不同的路线向成熟的DC分化。
CD34+HPC 分化为 CD1a+ 前体 DC ,分化成含 Birbeck 颗粒、
表达 Lag 抗原、 E-Cadherin 的郎格罕氏细胞 (Langhams cell,LC)和间质DC。
FDC是淋巴结浅皮质区和淋巴滤泡内的重要APC,其表
面具有树枝状突起。 FDC 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它主要通过表 面的FcR和CR将免疫复合物结合在细胞膜上,进而提交给B 细胞。 FDC在抗原提呈过程中的作用:
使免疫细胞识别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
2.并指状细胞 (interdigitating cell, IDC)
流式细胞术原理及树突状细胞的检测.ppt

• FITC
488
525
绿色
• PE(RD1)
488
575
橙色
• ECD
488
620
橙红
• PeCy5
488
675
深红
• PI
488
620
橙红
用途
颜
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
DNA染色
滤片
• 带通滤片 BAND PASS (BP)
• 只允许某些波长的光通过
630 nm BandPass Filter
• 标本台
• 流动室(flow cell)
• 鞘液SHEATH:(ISOTON II, III) PBS
• 无颗粒,无荧光本底 • 无菌,稳定的pH
• 样本流SAMPLE 单细胞悬液5×105-1×106个/ml
• 放大部分
• 光电倍增管PMT HV • 放大电路 GAIN 增益
• 线性:LIN • 对数:LOG
基础研究
淋巴细胞功能、树突状细胞(DC)研究、造血干细胞 研究、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凋亡分析、凋亡相关蛋白分 析、细胞功能研究、多药耐药基因研究(MDR)、肿瘤 相关基因表达研究、RNA测定、DNA测定、总蛋白测定、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产物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研究
基本原理
• 光源
• 488nm兰绿色,15mW空冷,氩离子激光或633nm氦氖激光
• 统计:计算机
FLOW CELL
Fluorescence signals
Focused laser beam
Injector Tip
Sheath fluid
FLOW CYTOMETRY(FCM)
DC

• 髓系DC:此类细胞短暂表达CD14,与Mφ及 粒细胞分享CD13,CD33,CD36等标志。该 中间体有双潜能,由M-CSF诱生为Mφ , 由GM-CSF/TNFα诱生为DC,血液中的单 个核细胞也具有这种潜能。 • 淋巴系DC:它由胸腺中分离出来的前体细胞 发育而来,表达低水平CD34而无其他T细 胞标志。
研究意义
对DC的性质和功能特点的研究不仅有 助于深刻了解机体免疫应答的调控机 制,而且可以通过人为调节DC的功能 来增强或者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对 肿瘤、移植排斥、感染、自身免疫性 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及其免疫防治具 有重要意义。
DC的来源
DC是由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 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 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的突起而 得名。 所有类型DC均来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分为 髓系DC和淋巴系DC。
②免疫调节作用:DC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和趋化因子,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的方式 或者可溶性因子间接作用的方式,调节其 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③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3】:现已证实, 非成熟DC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胸腺 DC是胸腺内对发育中的T细胞进行阴性选 择的重要的细胞,通过删除自身反应性T细 胞克隆,参与中枢免疫耐受。
• 4肿瘤细胞与DC融合【14】:肿瘤细胞与DC融合,该融合 细胞间有DC和肿瘤细胞的表型,可通过MHC-I类和MHCⅡ类途径提呈抗原,能激活CD4﹢T细胞和CD8﹢T细胞, 诱导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融合细胞较抗原冲击DC加工 和提呈抗原的持续时间长,因而免疫作用更持久。将人 MCF-7乳腺癌细胞株与乳腺癌的CD14﹢来源的DC 融合, 融合细胞作用于自身T细胞,引起T细胞增殖,而单纯肿瘤 细胞、DC或DC与肿瘤细胞的混合物均不能使T细胞增殖, 融合细胞可杀伤【18】Cr标记的自身肿瘤细胞,并被 MHC-I单抗所阻断,证明此杀伤作用为MHC-I限制性 【15】,将卵巢癌细胞与自身或同种异体的DC融合,融合 细胞表达CA125抗原、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诱导的 CLT也以MHC-I限制方式杀伤自身肿瘤细胞【16】。用电 融合技术将小鼠乳腺癌细胞与同种异体的DC 融合,融合 细胞表达肿瘤抗原并具DC 的共刺激能力,显示了与聚乙 二醇融合法相同的免疫效应。因而电融合是制备融合细胞 疫苗的有效方法【17】。
树突状细胞的肿瘤个体化治疗

实 际上 ,疫 苗制 剂 中大 部分 的T As A 也是 机 体 自身抗
免 疫接 种 肿 瘤 疫 苗 的部 位 也非 常重 要 ,接种 部 原 ,诱 发 自身 免 疫 的风 险 也 得 到 了人 们 的 关 注 ,尤
巴结 。我 们 可 以 通过 预 先 使 用 脂 蛋 白配 体 或促 炎 因 突 状 细胞 的 主 要 不 足是 施 行 较 为 困难 。通 过 活 组织
子 的 方 来提 高 树 突 状细 胞 的 迁 移 能 力 ,脂 蛋 白配体 检 查 取 得 的肿 瘤 组 织标 本 因其 量 太 少而 很 难 用 于 治
在这 些淋 巴结 内激活 免疫 T 细胞 。那 些 没有 经过 成熟 已知 的或 未 知 的抗 原 来 激 活 多 克隆 性 的 免疫 反应 。
和活 化过程 的树 突状细 胞处于 一种未 成熟 状态 ,而这 因此 在 理 论 上 ,经坏 死 的 全 肿瘤 细 胞 修 饰 的树 突 状
些树突状细胞很可能导致 免疫耐受 。但是 目前对于应该 细 胞 可 将 肿 瘤 的所 有 抗 原 成分 递 呈 给 免 疫 系统 这 一
已有 报 道 称 在 不 同的 临 床 试 验 中 ,利 用 全 肿 瘤
接 真 皮 内或 静 脉 内 注入 疫 苗 的 利处 ,某 些 肿 瘤组 织 细 胞 制 剂获 得 的 树 突状 细 胞 疫 苗 显示 出有 效 的 抗 肿
本 身也有 作为 注射 部位 的可能 性 。
瘤 免 疫 力及 临 床 反应 。0’R uk 等 证 实给 进 展 期 o re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妇科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妇科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承担,且依赖于有效的抗原提呈。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体内功能最强大、唯一能够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1]。
作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和调控者,DC能够诱导患者机体产生对肿瘤特异、持久的主动免疫应答。
近年来,随着体外扩增DC和制备DC疫苗技术的日趋成熟,采用DC疫苗进行抗肿瘤治疗已成为当今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在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妇科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1 DC抗肿瘤免疫机制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表明体内DC抗肿瘤的机制主要为:(1)肿瘤细胞免原性低下,表面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缺少T细胞活化第一、第二信号,难以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DC不仅高表达MHC-I、Ⅱ类分子,而且可以分泌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 B7-2、CD40等),可将肿瘤抗原有效呈递给T细胞,活化第一、第二信号,促发T细胞大量的活化增值、分化[2],启动MHCⅠ类限制性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MHCⅡ类限制性CD4+Th1反应;(2)DC直接向CD8+T细胞递呈抗原,诱导CTL反应;(3)DC可吞噬凋亡的肿瘤抗原,启动免疫应答;(4)通过自分泌或诱导其他细胞分泌IL-12、IL-18等提供第三信号,启动CD4+Th1相关免疫应答[3];(5)通过分泌细胞因子(CK)和趋化因子(如IL-7),促进CD4+、CD8+T细胞增殖,使其通过血管内皮屏障从而增强效应T细胞的数量[4];(6)通过释放抗血管生成物质如IL-12,IFN-γ及前血管生成因子而影响肿瘤血管生成。
目前,关于DC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很多,采用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如抗原多肽、蛋白抗原、细胞溶解物、凋亡肿瘤细胞、肿瘤细胞RNA等体外冲击致敏DC,再将致敏的DC回输,以此免疫荷瘤宿主,诱导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成为肿瘤的一种新型有效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 ppt课件

17.2 vs 10.2 1年生存率
88% vs 36%
2020/12/12
18
Dillman et al.J Immunother Volume 32, Number 9, November–December 2009
活性杀伤的免疫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 来源于肿瘤组织,引流淋巴结,胸腹水; 分离后用高浓度IL-2诱导,主要是CD8+的T细胞; 同时用免疫抑制剂能增加TIL效果; 效果是LAK的50-100倍,副作用小,细胞存活周期长;
被动免疫:
应用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治疗肿瘤。 干扰素,白介素-2,胸腺肽,胸腺肽α2;香菇多糖,猪苓多糖,酵母多糖;
主动免疫:
利用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机体 抗肿瘤能力,预防术后扩散和复发,治疗肿瘤。 肿瘤疫苗:多肽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病毒疫苗、细菌疫苗、DC疫苗等;
继承免疫治疗(过继性免疫治疗) :
是将活化的具有杀伤性的免疫细胞转输给肿瘤病人,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杀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的一种疗法。
目前可供转输的细胞有CIK细胞,LAK细胞,CTL细胞,TIL细胞等。
2020/12/12
14
DC疫苗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 广泛分布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 量较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1%,有许多分枝突起而命名;
➢全职的抗原提呈细胞(APC);
2020/12/12
15
DC疫苗
NIH Clinical Trials注册的DC Vaccine临床试验有252项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报道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报道
本文将报道一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
病例报告
患者为一名48岁的女性,主要症状为左腹股沟区肿块,大小
约3cm,质地硬,有轻度压痛,无红肿、温度升高等炎症表现。
患者无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经过临床检查发现患者体内的该肿块不易发现,需要进行影像检查,于是进行B超检查和CT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腹股沟区
有钙化结节,大小约3.5×3.0×2.5cm。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
手术切除肿块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经手术切除肿块后,病理学检查显示:在胶原纤维间分布着大量的有核的、直径3-20μm的滤泡树突状细胞,其中部分细胞
形态略呈颗粒状,小胞样,细胞核明显,在针刺液中大量见到淋巴细胞,墨汁扩散实验可见大量墨汁颜色沉积在肿瘤细胞内部,瘤细胞细胞核膜不规则图案,细胞核染色质不均匀,核仁明显,较盒状。
以上病理特点结合临床表现,符合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诊断。
患者接受放化疗治疗后,肿块缩小,症状消失。
三年随访发现患者情况稳定,未出现复发和转移。
结论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影像学检查可以协助诊断,但仍然需要病理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切除和放化疗,但对于该病的预后仍存在争议。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本例中,患者成功接受了放化疗治疗,症状消失,治疗效果显著,但需要长期随访观察,以确保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D1a-,
S-100-,Langerin-;CD123- 。
• SMA-,Desmin-。
• LCA-,CD3-,CD45RO-,GranzymeB-,CD20-, PAX-5-, CD79a-,CD56-,CD15-,CD30-,ALK- 。
• CK-, EMA-, CK5/6-,CK18-,CK19-,CK34BE12-。
• 罕见,发病年龄广,成人好发,中位年龄44 岁
• 少数病例与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有关
-
32
2、病因
• 大部分病例病因不明 • 炎性假瘤样亚型与EBV感染有关,几乎所有
肿瘤细胞均表达EBER
-
33
3、发生部位
• 1/2至2/3病例累及淋巴结 • 颈部淋巴结最常累及 • 结外累及:如扁桃体、口腔、胃肠道、软
-
37
5、形态学3
罕见类型:jigsaw puzzle-like 分叶状,血 管周隙,似胸腺瘤或胸腺癌
树突状细胞肿瘤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 莫祥兰
-
1
病例分析
-
2
1、临床病史
• 45岁男性,体检发现纵膈肿物7年,出现吞 咽困难1年余,加重半年。
• 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 大。皮肤未见肿瘤。肝脾肋下未触及。胸 部CT检查发现下后纵膈占位,考虑良性肿 瘤性病变,神经源性肿瘤?
-
3
• 细胞特点:胞界不清,胞质中等量,嗜酸性,核 卵圆形,染色质细,小核仁,核膜薄,核内假包 涵体, 双核和多核细胞,核分裂像常在0-10个 /10HPF,部分病例核分裂像可达30个/10HPF
-
36
5、形态学2
背景细胞:小淋巴细胞浸润 少见组织学表现:上皮样肿瘤细胞伴玻璃样胞质;
透明细胞;嗜酸细胞;粘液样基质,充满液体的 腔隙,显著的纤维血管分隔,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罕见类型:大肿瘤细胞单个散在分布于小淋巴细胞 背景,很像HL
-
25
10、院外会诊意见
• 1、霍奇金淋巴瘤 • 2、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4、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
-
26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起源
(一)髓系干细胞(CD34+)起源
1、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达CD68,CD163,CD14,CD11c
间质树突状细胞:表达CD68,FXIIIa,DCSGN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6、组织学特点
• 组织结构:分叶状结构,叶间由粗大的胶原纤 维分 隔
• 肿瘤细胞形态:呈梭形或多角形,染色质颗粒状,核 仁小,核膜薄,胞质中等量,嗜酸性,有胞浆突起。
• 生长方式:束状、车辐状或弥漫性排列,浸润性生长 • 背景细胞:大量淋巴、浆细胞,散在组织细胞及少量
-
23
鉴别诊断2
• 伴有大量炎性反应背景的肿瘤2: 4.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表达S-100 5.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表达SMA、
Desmin、CK
-
24
鉴别诊断3
6.异位B2型胸腺瘤:上皮细胞与未成熟T细胞 混合,上皮细胞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淋 巴细胞表达T细胞标记物和TdT
7.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样细胞, 粘液样基质,ALK+
组织、皮肤、纵膈、肝和脾等 • 常见转移部位:淋巴结、肺和肝
-
34
4、临床特点
• 缓慢生长无痛性肿块 • 肿块常较大,中位直径5cm • 传统型常无全身症状 • 炎性假瘤型常出现B症状 • 少数病例可出现副肿瘤性天疱疮
-
35
5、形态学
• 结构特点:梭形或卵圆形细胞增生,呈束状、车 辐状、或漩涡状(360度旋转似脑膜瘤),弥漫片 状或模糊结节状
2、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正常。 • 深部淋巴结无肿大。 • 肝脾无肿大。
-
4
3、临床诊断
• 后纵膈肿物性质待查
-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手术所见
• 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右后下纵膈,大小 10cm×8cm×8cm,质硬,有钙化,侵犯心 包、右下肺静脉、胸主动脉、食管、转移 至膈肌和右中肺叶。
-
6
5、病理检查所见
• 肉眼观:灰白破碎组织一堆, 12cm×11cm×3.5cm,部分有包膜,切面灰 黄,实性,质中,局部钙化。
-
29
树突状细胞肿瘤,非特指类型
• 指目前尚未能明确分类或混杂性树突状细 胞肿瘤,需进一步作相关检测才能确定。
• 文献极少报道 • 诊断必需排除其它类型的梭形细胞肿瘤。
-
30
特指类型树突状细胞肿瘤
-
31
一、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 1、定义:滤泡树突状细胞(FDC)肉瘤是形 态学和免疫表型与滤泡树突状细胞相似的梭 形或卵圆形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肿瘤。
2、Langerhans细胞:表达CD1a,S-100,Langerin。
未定类树突状细胞:表达CD1a、S-100,Langerin±)
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表达S-100; CD1a-, Langerin-。
3、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表达CD123,BDCA2。
(二)间叶干细胞起源
1、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表达SMA,CK-/+
• 背景细胞:T\B和组织细胞标记均有不同程度表达,
TdT-。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8、病理诊断
• 树突状细胞肿瘤,非特指类型。
-
22
9、鉴别诊断
• 伴有大量炎性细胞反应背景的肿瘤: 1.霍奇金淋巴瘤:R-S细胞,表达 CD15\CD30\PAX5 2.纵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样 细胞,表达CD20,PAX-5 3.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表达CD21\CD35
嗜酸性粒细胞
-
14
初步考虑
• 1、树突状细胞肿瘤 • 2、淋巴瘤:结节硬化性HL?特殊类型的
DLBCL? • 3、异位胸腺瘤? • 4、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15
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肿瘤细胞: Vimentin+,CD68部分细胞阳性。
• CD163-, CD4-,CD45-;CD21-,CD23-, CD35-;
2、滤泡树突状细胞:表达CD21,CD23,CD35,Desmoplakin
-
27
WHO树突状细胞肿瘤分类
•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Langerhans细胞肉瘤 •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 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 • 罕见类型树突状细胞肿瘤
-
28
罕见类型树突状细胞肿瘤
• 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 • 未定类树突状细胞肿瘤 • “树突状细胞肿瘤,非特指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