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自然状态说
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卢梭为之呼吁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程再三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卢梭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他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基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其次,他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让-雅克·卢梭,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
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强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本文将详细评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并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其天性,顺应其自然发展。同时,他主张教育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儿童全面的人格。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性,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他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向和方法。例如,他主张教育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为现代教育的全面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忽视了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实现。例如,他主张儿童应该通过实践来学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不能盲目地将其理论应用于现实教育中。我们应该在理解和尊重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意义
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意义
一、自然教育理论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只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的能力,他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为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是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天性。所以他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有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者像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围绕它而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他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被称为“消极教育”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认为,
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对立的目的,因此不能同时教育这两种人。具体的公民和自然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他对社会和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主要观点如下:
1. 自然状态与社会合约: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生活在孤立和无组织的状态中,具有平等和自由的本性。然而,由于自然状态下存在竞争、不确定性和不公正等问题,人们开始考虑通过社会合约来创造社会秩序和政府。
2. 社会合约的意义和目的:卢梭认为,社会合约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和自由的社会。人们自愿放弃了一部分个人自由和权力,以换取社会和平、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保障。社会合约旨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并将权力归还给人民。
3. 民主的政府形式:卢梭主张建立一种民主的政府形式,即人民主权。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来自人民,政府的责任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他反对专制主义和君主制,主张人民通过普选代表来行使政治权力,并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监督。
4. 公共意志和普遍利益:卢梭认为,社会合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公共意志和普遍利益。公共意志是指那些符合整个社会的
最大利益和正义的决策和政策。政府的决策应该代表人民的意愿,而不仅仅是少数特权阶级的利益。
5.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卢梭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由私有财产制度和财富积累引起的。他主张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经济体制,通过适当的红istributive justice(重分配正义)来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他提出了共有财产的理念,认为财产应该为整个社会所拥有,以确保人们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和财富。
总体来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强调人民主权、公共意志和普遍利益的重要性,主张建立一个公正、自由和平等的社会。他的观点对后来的民主政治和社会正义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述评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述评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人认为他的教育观在教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犹如哥白尼在天文学上所起的作用,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在18世纪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尊重天性,发展自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著名的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了一整套内容广泛的新理论体系。在教育方面他以自然主义为号召,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详尽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他提出的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是教育中应该解决而没有很好解决的课题。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这最大体现于他的《爱弥儿》一书。在此书中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他们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实,既长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就会造成一些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个言论让我们正确认识到儿童的种种需求就如饮水起居一样是人的天性,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需要,为学生的自我完善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
卢梭公意理论:以自然为摹本的社会原则
[摘要]与启蒙运动的进步观相左,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持有“文明退步论”。在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中,他向人们展现了绕开文明悲观主义的路径,即以自然状态中使人自由平等的具有非个人特征的自然力量为摹本,设计一个兼具普遍主义和个人主义特征的公意统治的社会。但在如何保证公意的公正性问题上,卢梭的论证方式却使公意的普遍性蜕变为一致性,个人意志被淹没在公意的海洋中而鸦雀无声。[关键词]卢梭;公意;自然;自由;平等[中图分类号]B56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3-0158-03 一、文明退步论与本性的自我决定的自由观从假设的或逻辑的自然状态推导出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则,这是启蒙运动时期社会契约论的显著特征。总的来讲,自然状态对启蒙思想家来说是一个消极标准,例如在霍布斯和洛克的学说中,通过契约建立的政治社会是为了弥补和纠正自然状态的缺陷与弊端,这种观点代表了启蒙运动的进步观。卢梭则是个例外,自然状态对卢梭来说是一个积极的标准:自然状态是人世的真正青春,“表面”的文明进步实际上是把人类引向堕落。卢梭持有“文明退步论”,是与他追求和捍卫的自由理念分不开的。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思想家都把人看作是理性的、社会的动物;启蒙运动思想家接受了伊壁鸠鲁传统的观点,即人是非政治的、甚至是非社会的动物;并认为自我保全是人性的根本原则,自然法就是从人的这种天性中推导出来的。在霍布斯和洛克的学说中,当自由与自我保全发生冲突时,自我保全具有优先性。而卢梭则直接把自由上升为人的本质,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了自己做人的资格”,无论是使自己的意志屈从于他人的意志,还是使他人的意志屈从于我们自己的意志,这都将使人类的天性堕落,把自己置于禽兽水平。在卢梭看来,正是自由使一个人成为自己,自由就是服从于个人对自己的立法,这种本性自我决定的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卢梭对平等的理解较为复杂,既有形式平等的成分——平等就是对超越于任何个体意志行为的力量的服从;又有实质平等的成分——“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的不得不出卖自身。”概言之,平等就是一种不存在人们彼此依赖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个体都能构成一个“绝对单位”,他们只服从超越于任何个体意志行为的自然力量,因此“野蛮人”是独立的,也是自由的。卢梭称颂那些宁愿在风暴中享自由,不愿在安宁中受奴役的“野蛮人”为高贵的人。而人类之所以由于文明而变得越来越堕落,是因为伴随着文明发展的是不平等的深化,伴随着私有财产权出现的是富人和穷人,在他看来,私有财产权是富人豪夺,穷人抢劫以及一切人毫无节制的情欲,总之一切人都是邪恶的。伴随着官职的设置出现的是强者和弱者,强者公开使用强力,而弱者则使用奸诈的技巧,命令与屈从,颐指气使与阴险谄媚,展现出来的都是丑恶的嘴脸。不平等的顶点是主人和奴隶状态的出现,而自以为是其他人主人的人,比其他人更具奴性,因为他们依赖奴隶而生存。应该承认,平等与进步这两种观念最初出现时确实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正如剑桥大学教授约翰·伯瑞所说,“知识的增长和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提高事实上只是少数人从中得益。……进步论远远地把大众抛在脑后而不加考虑。” [!--empirenews.page--] 二、绕开悲观主义的道路——以自然为摹本的公意统治在当时的智力氛围中,启蒙运动的进步观深入人心,卢梭的逻辑推论招惹来诸多非议。伏尔泰在拜读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篇论文后,回复说,“读尊著,人一心想望四脚走路。但是,由于我已经把那种习惯丢了六十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捡回来了。”伏尔泰在《泰门》中得出的推论是,卢梭要提出的逻辑推演过程似乎就是文明的毁灭。面对种种指责,卢梭在《卢梭审判让·雅克》中辩驳说,他一向无意去开历史倒车,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反转他曾一度选择的方向。卢梭之所以持有文明退步论,目的是要人借助于回首跂望,来省察传统社会的偏差与缺陷,并通过返于自然状态来为人类在其中寻找规范,在这里的自然状态并不是一桩过去的事实,而是人之为人的法理地位的自然状态。野蛮人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只服从非个人的、任何人都支配不了的自然力量,即他没有受任何人支配,依然在服从自己的意志。沿着这样的思路,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卢梭是18世纪著名哲学家、自然主义者和文学家。作为
自然主义者,他对自然和人类本性的观念有着很深的理解和认识。卢梭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善良而高尚的,但是在社会中却会堕落。因此,他倡导运动和体育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达到实现人的真正本性的目的。本文将对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进行浅析。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体的,人的自然状态是高尚的,但是人在社会中会堕落。他的自然主义思想对于当时的欧洲社会信仰、传统和领导阶层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他主张人类应该回归自然,追求自然的本质和真理,这也是他制定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基础。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他认为,运动和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实现人的真正本性的一种手段。他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喜欢运动的,所以人们应该努力去运动。他说:“健康的身
体需要运动,而运动是一切幸福的唯一源泉。”
卢梭认为,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不在于竞技,而在于它可以增加人们的自信心、团结意识、协作能力和互助精神等。他主
张强调运动中的团队方法,让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扬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而不是局限于个体争夺胜利。他认为,运动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还主张强调运动员的自由和公正。他认为,比赛中的真正胜利不在于赢得比赛,而在于运动员在公平和诚实的环境下参加比赛。他主张取消金钱奖励和其他利益,使运动员可以自由地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他说:“任何
试论卢梭的三种自然状态与两种社会契约--卢梭政治哲学的一致性问题
则表现了同样毫无顾忌的集体主义”[3](P650)。卢梭 的这两部著作被认为充斥着对理性的否定和肯 定、对国家的普遍性批判和对共和国的高度赞扬 等诸多矛盾。本文试图从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 入手,对其“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之间的逻辑 关系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理解卢梭政治理论的一 致性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第一条逻辑线索就是从“纯粹自然状态”到 “社会契约”的逻辑发展过程。卢梭在《社会契约 论》中论述这个过程时这样表述:“由自然状态进 入 社 会 状 态 ,人 类 便 产 生 了 一 场 最 堪 注 目 的 变 化;在他们的行为中正义就代替了本能,而他们 的行动也就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性。”[7](P29)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这里的“社会状态”不是历史 意 义 上 的 ,而 是 依 据 结 合 的 契 约 形 成 的 政 治 社 会,也可以证明契约论是以纯粹自然状态为逻辑 基础的,也就是说是直接由纯粹自然状态过渡到 政治社会的。
2014 年 7月 第 41 卷 第 4期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Jul.,2014 Vol. 41 No. 4
试论卢梭的三种自然状态与两种社会契约
——卢梭政治Leabharlann Baidu学的一致性问题
杨健潇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卢梭分别在逻辑意义、历史意义和法律意义上提出了自然状态理论。逻辑意义的自 然状态是论证契约社会正当性的理论前提;历史意义的自然状态构成了批判一切现存政治制 度的经验性基础;法律意义的自然状态既为推翻阶级压迫的暴力革命进行辩护,也为实现理 想的契约社会提供了实践路径。与此相关,在卢梭的理论中存在两条达到社会契约的路径。 关键词:卢梭;自然状态;社会契约;政治哲学 作者简介:杨健潇,男,法学博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师,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56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4-0034-06
简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简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因此在这里我们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好这部分知识点。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要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其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有“回归自然的”、远离喧嚣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另一方面,他还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只能使后两种教育向自然的教育靠拢,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回归自然”,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在卢梭的论述中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是自然秩序中平等的人;是不被囿于职业,无所不能的自由人;是自食其力的人。总之,自然
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三、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像向他们灌输种种原本是要求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提出教育应该是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总的教育原则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让大自然按它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不要把儿童当成待管教的奴仆,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玩物。”
卢梭的观点及其影响
第六节 卢梭
总之,“人类由于社会契约丧失的,乃 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和 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无限权利;而他 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 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六节 卢梭
并且,“基本公约并没有摧毁自然的不平等, 反而是以道德的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 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 们尽可以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 约定并且根据权利,他们却是平等的。”也就 是说,社会契约不但没有阻碍自由与平等,反 而在社会状态下促进了人们的自由与平等。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具有明显的反专制色彩,他 的目的在于证成民主的正当性。但是,卢梭的 这一论证有些绝对。
卢梭承认,社会契约从来没有被人们明 确宣布过,但是,文明社会的人们却是 默认和公认的。其实,人们订立社会契 约的所有条款,“可以全部归结为一句 话,那就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 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
第六节 卢梭
之所以全部转让,是因为: 第一,只有全部转让,才能使每个人在新的基 础上达到平等; 第二,只有转让是毫无保留的,每个参加社会 契约的人才不会再有什么要求,否则,如果有 人保留权利,必然形成暴政; 第三,每个人既然全部奉献出自己,也就意味 着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这也就达到了订 立契约的目的,每个人全部交出权利,但在交 出权利之后,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
文明之后的自然与期盼――从卢梭的自然哲学观中解读杨丽萍对生命(精)
民族艺术研究。
文明之后的自然与期盼
——从卢梭的自然哲学观中解读杨丽萍对生命意义的追溯口冯百跃
摘要:对杨丽萍现象的重新认识,有必要从本体论的哲学思考入手,文艺复兴以来大思
想家、哲学家——卢梭,以他的“天赋人权”说和“自然状态”说,为我们解读当代舞蹈中
种种不平等现象提供了依据。舞蹈是一种顽强的生命现象,对于它的总结必须借助于前人的
思想,也必须给它注入新的思考内容,我们从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一书中
受到启发。人类是一种天然有缺陷的动物,然而,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具有自我完善化的
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借助子时间的作用,使人类脱离了自由、平等而淳朴的自然状态;正
是这种能力,在各个时代中,使人显示出他的智慧和谬误、恶行和美德,最终使人成为人类
自己和破坏大自然的暴君。人类进入文明状态就要发生功能上的“退化”,文明社会中最大的
问题就是人的成长很难与自然规律相吻合。《云南映象》现象和杨丽萍对原生态舞蹈的独有见
解说明,舞蹈与生俱来就是“世界1”和“世界2”的,但在舞蹈人刻意追求的“文明”、
“技法”、“虚拟”……思维的架构下使舞蹈最终带上了“世界3”的浓厚色彩。舞蹈从此缺
少了自然状态下的野性释放,成为“文明”社会状态下的俘虏,离观众这个“上帝”越来越
远。杨丽萍看到了舞蹈中这种病症的危害性,于是,她像当年的卢梭一样为寻病根毅然投入
大自然的怀抱,沉潜到艺术生命的底层,在自然状态中追溯全新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自然状态;自由平等;自我完善;不平等起源
中图分类号:K82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701—0030—09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意义
论述卢梭の自然主义教育及意义
自然教育主义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の主体
一、自然教育理论
(一)、自然教育の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の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の法则,发展人の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只人性中の原始倾向和天性の能力,他与人类の“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の:善良の人性存在于纯洁の自然状态之中。只因为社会の文明特别是城市の文明才是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の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の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の天性。所以他从儿童所受の多方面の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有自然の教育、事物の教育、人の教育三者培养起来の,但自然の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の教育事物の和人为の教育靠拢,只能是后者像自然の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の良好结合,因此,必须使人の教育与物の教育配合自然の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轴,使人の教育和物の教育,围绕它而秩序,以儿童の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の教育,使儿童の身心得以顺利の发展。可见,卢梭の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の自然本性の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の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他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の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被称为“消极教育”
(二)、自然教育の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然教育の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の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对立の目の,因此不能同时教育这两种人。具体の公民和自然人の对立主要表现在:
论卢梭自然状态学说的不合理性
论卢梭自然状态学说的不合理性
作者:马子希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1年第05期
摘要: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是卢梭政治哲学的起点和归宿。但其中也包含着很多自我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自然状态学说中不平等的过程和条件、野蛮人生活状态与人性能力的矛盾、历史环境条件的局限性且导致了民主幻象的弊端。
的理解阐述其不合理性。主要介绍了卢梭自然状态学说
关键词:卢梭;自然状态;不平等;平等;起源;基础
引言:卢梭把自然状态学说作为自己哲学的起点,在这一部分他主要论述了时代与公平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不公平的来源是私有制的建立。但是这其中不仅在推导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在内容即对人性的描述过程中出现了矛盾。
一、自然状态成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过程与条件
卢梭在自然状态中所描述的野蛮人生存的天然平等的状态只是表面上的平等,其实本身是不合理的,包含着不平等的因素和萌芽。
自然状态在很大意义上就是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在卢梭看来,人类具有两种直接出自自然之手的两种人性和两种能力[1]。两种人性是自我保存和怜悯之心。自我保存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本能的保存自己的生命,获取基本生存所需的能力;怜悯之心是指我们有这样一种天性,当我们看到其他动物尤其是同类受到危险和迫害的时候我们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感。两种能力是指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自由意志是指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自己要是做的事。这是不同于大自然规律的。其他生物遵循自然的规律,做着大自然所规定的事情,哪怕这种事情并不利于他们,只要是大自然规律所规定,它们也会去做;而人类因为拥有自由意志,哪怕这件事情不利于他们,只要他们喜欢,他们也会去做[2]。自我完善是指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之上,人类发展出的其他的适应自然和生存的能力。
霍布斯洛克卢梭自然状态学说异同点
霍布斯洛克卢梭自然状态学说异同点
霍布斯洛克卢梭在政治哲学领域的自然状态学说是两种截然不同
的理论。霍布斯和洛克都试图解答人类社会以及政治组织的基础问题,如政府的正当性和社会契约的性质。然而,他们的观点在很多方面存
在着明显的异同点。
首先,两者对于自然状态的本质和状态的描述存在明显的区别。
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一种“战争的状态”,即每个人都与
其他人竞争,没有政府的控制和保护,因此其生活通常是孤立、恶劣、危险和不安全的。洛克则对自然状态的描述较为乐观,他认为自然状
态下的人类是自由和平等的,具有自己的道德及理性,并且每个人都
拥有一定的自然权利。
其次,对于政府的正当性,霍布斯和洛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霍
布斯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们免于自然状态下的战争和暴力,
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从而实现和平与稳定。政府在霍布斯的理论中
具有绝对统治权力,人民必须通过社会契约来剥夺他们的自由权利,
将自己的权力交给合法的统治者。洛克则强调政府的正当性源于人民
的自愿同意,他们共同协商和达成的社会契约是政府权力的合法基础。
除了对于政府正当性的看法之外,他们还在社会契约的性质上存
在明显的不同。霍布斯认为社会契约是一种人们自愿放弃个人权利的
行为,是为了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政府,人民将自己的权力和权益完
全交给统治者。他认为一旦达成社会契约,人民就无权反抗政府的统治。洛克则认为社会契约是一种合作关系,人民和政府之间存在着互
相依赖的关系,政府的责任是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履
行这一责任,人民有权反抗并改变政府。
此外,他们对人类天性及自然权利的看法也存在明显的异同。霍
卢梭自然主义生命观解读
卢梭自然主义生命观解读
作者:马小川
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4期
马小川
内容摘要:卢梭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强调通过研究人的生命的自然原则来拯救当时病态的
社会。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生命是良善的,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当人进入社会状态后,作为
社会文明标准的科学与艺术本身使人的生命开始堕落。究其原因,是人类逐渐膨胀的物欲破坏
了生命的平等。但是,卢梭并没有否定社会状态,否定理性,他将救赎的途径诉诸于教育,试
图通过回归自然的生命教育,使人们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救赎。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生命观社会契约道德自由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在差异和矛盾中进行的,启蒙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对理性的追求。与孟德斯鸠、百科全书派人物相比,卢梭的启蒙思想具有自然主义的内涵。自然主义作为一种
方法论和社会思潮在哲学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卢梭在构建自己关于生命
与道德体系的时候,首先发展的就是他的自然主义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崇
尚自然,批判现实社会,强调通过研究人的生命的自然原则来拯救当时病态的社会。正是在这
种自然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卢梭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自然使人良善,社会使人堕落。卢梭
把人的生命划分为由大自然创造的生命和在社会环境中被重重包围的生命。自然的生命是纯朴
良善的,当生命被社会环境重重包围,受身体气质的变化和欲念的不断冲动,生命开始走向堕落。然而,卢梭并不像伏尔泰等人所指摘的一样,主张返回自然状态,他虽然怀念远古时代,
但他并不是乌托邦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的手段,从心理上净化人们的内心世界,使人的生
浅谈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启示
浅谈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启示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伟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导师和旗手。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2]《爱弥儿》是卢梭最杰出的教育著作之一。卢梭的《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世界三大教育名著。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他的著作《爱弥儿》中。他在著作里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即不半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1]因而他主张自然教育。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教育的含义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可见卢梭所理解的自然是指不被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有“回归自然”、远离喧嚣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2]而自然的教育是指所有教育都要遵循人类的本性,使人的身心能够得到自然的发展。
(二)自然教育的目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根据他的论述,“自然人”有四点主要的特征。第一点,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不仰赖于社会。第二点,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不受到专业化的职业所束缚。第三点,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不仰赖他人为生。第四点,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自然的教育是不培养等级的人。总之,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他既能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的天性,自由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之比较
在卢梭的著作中,自然和社会的对立构成了他思想体系的基础。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相对应的是自然人和社会人。卢梭认为自然人需要的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或是再满足一下性的需求。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生活,所以不需要交流,也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孤立的,没有结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文明社会倡导美德、恶习、竞争与压迫,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的。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之所以有自爱心,是动物生存的本能,人有求得生存的欲望。面对死亡或威胁时都知道逃生,保护自己的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
怜悯指人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这两种情感是人与物的相同之处。不是人才单独具有的。
卢梭认为,自然人没有善恶观念,他们既不知道什么是善,也不知道什么是恶,在自然状态下没有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是因为自然人对善恶的无知。所以不可能有道德和法的出现。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只有爱和怜悯。人们过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卢梭面对政治秩序现实化、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道德问题反思,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道德文明,反而更多的是犯罪。说明人们忽略了道德问题,他看到的是社会越是进步,道德越是败坏。
卢梭认为自然人只要有了需要,产生交往,进入社会,有了理性,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恶,为了各自的私利明争暗斗。而在自然状态下,人的本性是善的,当人们进入社会后就有了理性和德行观念。这意味着自然法的出现。所谓自然法就是公意。为了使人们能在社会状态中享有同自然状态的自由,过上有德行的公民生活,卢梭创造了一种政治制度就是公意。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认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更是奴隶。”⑴因为人人都想自由,相比他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利,越是处于众人之上的人,反而不自由,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不得不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是人得权力越大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因为他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就拿帝王为例,他手上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有时候连自己的婚事都不能做主,要听大臣们的意见,考虑婚姻对国家的影响等,因次说,龙椅就是一把黄金锁是不过分的。卢梭想改造社会,防止人们不被腐化,不会自甘堕落,使公民成为有道德的文明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恶人,他提出用自然法来改造社会。使社会人达到或接近自然人。事实证明这种观念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卢梭论述的自然人是孤立的存在,这根本就不可能,也就是说他想方设法让社会中的人变成孤家寡人。他的观点脱离了客观的历史条件,是抽象人性观,人与人不交往,孤零零的生活在世界上,把人与人隔离开来是不可能的。
自然状态学说就是想为近代社会创建一个正当性的社会基础,找到合理的根据。说明自然状态下自然权利的重要性,由于相同的近现代的时代特点,卢梭与霍布斯论述的自然状态学说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区别。那就先看两者的相同点。
第一、卢梭与霍布斯都接受了近现代的机械自然观。霍布斯认为人的构造与钟表差不多,
机械力学不仅支配人的生理,而且支配人的思想、情感。他不仅把人看作带有灵魂
的机械结构,“还把这种对人的观点运用到国家身上,这样就把国家变成了一台自主权代表法人充当灵魂的机器。”⑵就是说人的身体是按照机器原理构造的,就连人的思想都是遵循力学原理来运转的,一句话就是人就是机器。但是人有自己的思维方
式,不同的人思维不同,与机器更不同,机器是人按照一定的原理生产出来,并按
人的想法做功。而人不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人能够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
同时也改变着自身。这与机器不是一回事。
卢梭的机械自然观肯定了笛卡尔的思想即动物是机器。他认为,任何一个动物都是一部机器,自然给这部机器一些感官,是它活动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防备想想毁灭火干扰它的东西。就是说,人与机器一样,人也按照机器的运作原理在活动。功能与机器差不多,没有思想,人也是做机器一样的运动。只是比一般的机器更精巧。人可以控制机器,那么谁来控制人的运动呢?卢梭认为,人类社会可以比照物理学进行推理,物理学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解释感官的的机械作用和观念的形成。除了在纯粹的的精神活动领域,如人的意志力或选择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意识方面。都可以通过力学的规律来解释。⑶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不是纯粹只做机械运动,知道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有决心、意志、干劲、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动物则没有,机器更不可能有。在关系到国家、民族利益上,人们可以做到舍小我,顾大我。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人们能够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主观是否和客观一致。这是机器、动物都不可能做到的。机器做功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活动。当机器出故障时,自己不能维护,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活动计划和方案。
第二、卢梭和霍布斯都反对“人天生是社会动物”这种观念。霍布斯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适应社会,人都是追求自身的荣誉和利益。而不是寻找朋友。他以婴儿和未受教育者为例,驳斥了人天生是社会动物这一理念。因为婴儿生下来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未受教育者不知道社会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只知道追求自身的利益,不会去寻找朋友。还有精神上有病的人,也不知道社会为何物,所以一生都不能适应社会。
因此,霍布斯认为,人是孤立的非社会的动物。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是政治性动物”。因为从人生下来的那天起,就别无选择的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小孩吃、喝、穿、用的东西。哪一样离得开社会群体,还有他已经处于一定的血缘关系当中了,这是割不断的客观联系。如果人是非社会动物,那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是披着人皮的动物,不属于人。人是在社会中成长的,如果人只是孤立的个体,婴儿不可能成活下来,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就算他什么都不知道,从他生下来那天起,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说就生活在社会关系当中了。既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就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人得生活也是如此。因此,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孤立的,他们彼此不往来,因为都不需要对方。卢梭与霍布斯都在理性与社会领域寻找自然法的基础。霍布斯在激情领域找到了自然法的基础。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下的人没有理性,因为理性要依靠语言为基础,而人与人之间有不交流、不来往,所以就没有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理性的存在。这个观点割裂了人得社会属性。人得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交往就不会有人的产生,更不会有社会的出现。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仅靠一人之力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这时候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上述观点没有从人得发展历程来看社会的形成。这种观点就是把人从具体的生活条件下抽出来,然后把人隔离开来,这样就没有恶的产生,也就没有道德的问题。通过理性来寻找自然法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