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极地地区-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_24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的范围,归纳比较南极地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点。
2、认识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称人类急待开发的三大领域为太空、海洋,还有一大领域是什么?展示极地地区的代表性图片,引出极地地区。
【学前回顾】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2、地球上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由于太阳的斜射,会出现_____和______现象。
【合作探究】假如同学们将要随科学家到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学生讨论(位置、气候、考察时间、考察目的、注意事项等等。
)老师展示学习目标一、独特的自然环境看课本P92-P93页的图10.1和图10.2,并阅读相关内容,小组自主完成下面的内容:(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找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并能快速的指出。
(2)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学法指导:在极点周围判别方向分两步:先根据极点判断南北,再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东西。
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转。
)(3)分析课本P93-P95页有关材料,及P95页图10.5探究:呈现表格,归纳总结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师提问:极地地区自然环境那么恶劣,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研究?学生阅读自学P96—P97页教材内容,自主完成下面的内容:(1)南极地区为什么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2)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3)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三个科学考察站,并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初步了解,为他们以后学习更多关于极地地区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域,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图片观察法、阅读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准备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3.准备案例分析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和句子,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找出极地地区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能说出因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
2.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读地图、景观,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数据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和竞赛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了解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两极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通过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科学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通过模拟考察-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胆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3.理解人类对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谈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极地地区》一、课标要求1.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的最后一课,是《世界地理》的终结篇章。
其主旨是通过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理解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宝地,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但仍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快乐的大脚企鹅波波极地求学记”这一情境主线,把教材中“独特的地理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个框题转化为科普、科考、环保三个主题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学习目标1.通过模拟科普、科考和环保课等教学方式,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状况。
掌握运用极地地区相关地图和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2.学会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运用右手定则辨别三大洋的位置和方向。
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差异。
3.通过创设“快乐的大脚企鹅波波极地求学记”这一情境主线,预设科普、实践、环保三个主题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享受思维美和发现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5.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二)教学难点1.在两极地区的极地投影地图上判断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极地地区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时)彭塔乡初级中学陈方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 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极地地区两幅图的内容为中心,将教材文字内容逐一落实到图上,将两幅图的各个自然要素联系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3. 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间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地球仪。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讲授新课]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为了大家不走丢,我们需要了解的最基本的关问题是?(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基地地区辨别方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2图10.1“南极地区”和P93图10.2“北极地区”。
读图分析:确定位置和辨别方向1 位置: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66.5° S)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66.5°N) 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
2 方向:(1) 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南极点;图10.2——北极点) (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3) 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1 呈顺时针方向;图10.2 呈逆时针方向)(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讨论交流:先组织、指导A 、B 两组各以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好记录。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教材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极地地区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有一定的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内容进行讲解。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2.图片: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图片。
3.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4.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我国的南极考察已经有了激动人心的开端,而后又于1997年7月,首次派出国家北极考察队赴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但今后的历程会更加艰难和漫长,极地事业需要后继有人,需要我们大家踏着先人的足迹,勇敢地走下去。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极地地区的有关知识。
二、引导自学新课:让学生说说学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为多少度?先有一个“冷”的意识。
建构想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极地区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而且风大,究竟冷到何种程度,风有多大,让学生进入遐想,在头脑中构造出从未经历过的,但现实又存在的严寒景象。
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P102阅读材料“南极的大风”,然后指导B组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A组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
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各组学生分别讨论交流,得出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
比较小结: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104活动2中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的数据,并与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然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南、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等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气候状况)的异同,以及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
最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2.自然环境(2)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分组讨论: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课本P103图10.3“南极的暖季”和图10.4“北极景观”景观上的差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极端的地区——极地地区的介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理位置等。
他们对地球的各个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活动:模拟极地考察,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南极和北极的位置、气候、冰川、海洋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南极的科研考察、北极的石油开采等,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贡献,如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北极黄河站的建设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极地地区概述.定义:极地地区主要包括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两大区域,这些地区以严寒的气候为主要特征。
.重要性:极地地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二、南北极地理位置.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周被南冰洋包围,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
.北极:位于地球的最北端,主要由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组成,包括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等。
三、气候特点与成因.气候特点:极地地区气候极端寒冷,风速大,降水少且以雪为主。
.成因:由于纬度极高,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少;冰雪反射阳光,导致地表进一步降温;同时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
四、生物种类与适应性.生物种类:极地地区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如企鹅、北极熊、海豹等。
.适应性:极地生物通过特殊的生理和行为方式来适应极端寒冷的环境,如厚实的脂肪层保暖、冬眠、集群等。
五、资源分布与开发.资源分布:极地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等。
.资源开发:在开发极地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六、环境保护与意义.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保护极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保护极地环境有助于维护全球气候稳定、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福祉。
七、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极地探险:极地探险活动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人类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方式。
.科学考察:通过科学考察,人类可以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八、极地地区与人类关系.科学研究:极地地区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气候、生态、地质等领域的天然实验室。
.气候影响: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旅游资源:极地地区的独特景观和生物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旅游胜地。
总结:极地地区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来说既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又面临环境保护的挑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极地地区的任务。
例如:制作极地地区的手抄报、PPT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人教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极地地区
第十章极地地区
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视听交融,动静交织”的特点,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
激活学生原有的学问储藏,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讨论、表达思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潜能得以挖掘,特性得以彰显,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教学目的
学问与技能: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知道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可以利用已有的地理学问,说明自然环境的成因。
方法与过程:通过对呈现资料的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到达对两极地区特殊自然环境的相识。
看法情感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新奇心和探究欲;养成对生存世界的关注;培育热爱自然、勇于探究自然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分辨方向。
2.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判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
教学策略
1.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分辨方向”实行温故知新,运用已有的学问,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2.对于“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实行引导发觉的策略。
教学用具CAI 课件;地球仪;白色、蓝色空白卡片若干。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极地地区10-人教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分析:本章是七年级下册最后一章,是所学世界地理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区域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本章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更是对“人地和谐关系”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环境特点。
3.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2.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重点1.认识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2. 知道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难点1.认识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2.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加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重要性。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两极地区景观视频,请大家猜一猜视频中展现的是哪里的景象?提问:你印象中的极地是什么样的?二、探究合作,走进新课模块一:揭秘两极地区:范围和位置1.说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和位置,多媒体出示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图(见教材图10.1和图10.2)2.在图中找一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范围和找出主要纬线(南极圈和北极圈),学生回答,并标注。
3.结合世界政区图,找出两极地区的海陆位置,南极地区周边的大洋,北极地区周边的大洲,让学生“说一说”对应的大洲大洋。
模块二:探访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出示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教材93页—94页文字,说说极地的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气候特点:南极酷寒、干燥、烈风。
2.“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北极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南极海拔高有“冰雪高原”之称,列举数据证明。
3.代表动物: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北极熊等模块三:科考两极,科学考察的宝地过渡:极地地区自然环境这么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请学生自学教材96-97页文字部分,思考两极地区为什么会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1.阅读资料说说南极地区主要自然资源。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极地地区-人教版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两极地区》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内容,是所学世界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也是一个特殊区域,至此,完成了对整个世界范围的宏观学习。
本章内容通过南北极对比的方式讲述了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部分内容。
本章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学生由此进一步受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体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认识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通过读图,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中学生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神秘的极地地区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七下前四章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辨别方向。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手段】结合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动画导入将学生带入情景,并以“拯救极地动物之旅”为主线,将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项教学内容设置为重重关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不同组别的合作探究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贯穿整个课程,视频小微课《南北极辨方向》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PAD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随时查阅相关资料,并运用PAD进行课堂检测,省时高效,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为特殊的两个地区——南极和北极的介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旨在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了解。
然而,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极地地区特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理解其特殊性。
3.讨论法:学生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和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2.图片和地图: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3.案例: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等。
4.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_29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是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最后一章,是所学世界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是前几章的延续和深入,至此,完成了对整个世界范围的宏观学习。
而且“极地地区”又具有深厚的神秘色彩: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科研的广阔天然实验室。
本章知识趣味性较强,教材还配有精美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并附有大量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本章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学生由此进一步受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体验。
本节为本章的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读图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动手能力较差,还没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充分直观地展示极地地区的魅力。
极地地区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她的神秘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已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对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默契就能实现,本课的难点及学生们的疑点,就会始于他们之间的讨论、争论,而最终变成他们对新知的理解与认知。
三.设计意图:本章是以“极地的地理位置”和“极地的自然环境”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极地地区的教学主线,将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科学考察、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明确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构思:1、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分组闯关竞赛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1.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差异。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极地相关地图和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最新优秀的教学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学习《极地地区》的教材内容,感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白色星球》、《帝企鹅日记》片段剪辑。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他们分别生活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学生:北极熊、企鹅。
分别生活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陌生的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师:我们把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统称为极地地区。
2012年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凯旋。
2014年4月15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凯旋。
教师:今天我们就继承前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探险精神,一起随着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分别是南极考察队和北极考察队。
设计意图:结合中学生好奇心重和求知欲强等身心发展特点,以模拟科考的形式展开学习,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教师:在去考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哪些相关问题呢?
学生:要了解考察地的自然环境、需要准备的物品、确定考察的时间、去考察的目的以及考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教师:大家说的非常好。
物质和知识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考察地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1.分别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位置和范围图,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2.请两队学生比较南北两极位置的异同。
(从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异同方面略作提示)学生:南极地区主要分布的是陆地(南极洲),周边环绕着海洋。
北极地区主要分布的是海洋(北冰洋),周边环绕着大洲。
教师:在启程之前我们所需要准备的物品有哪些?
学生:服装、食品、定位仪、破冰船……
教师:一切准备就绪,让我们坐上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一路进发,到极地亲手插上我们鲜艳的五星红旗吧!
教师:在船上,热心的船长告诉我们,去南极考察,最好的时间是北半球的冬季,去北极考察,最好在北半球的夏季,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极地地区的夏季即暖季,又有极昼现象,是人们考察活动的最佳时机;而且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教师:我们的船一路往北开,在极地地区,我们看到了北极迷人的自然景观。
随后,考察船转换航向,一直往南开,最终看到了这块被冰雪覆盖的白色世界──南极洲,瞧,可爱的企鹅正向我们走来······
教师:两极地区永恒的基色是什么?最普遍的景观是什么?
学生:白色,冰雪覆盖。
教师: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字──冷。
极地地区为什么这么寒冷呢?试着从纬度位置、地势等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学生: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教师:阅读课文和有关材料,合作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
学生分析归纳:两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区域,而南极地区比北极还要冷。
教师总结:南极地区三大气候特征:酷寒(“世界寒极”)、干燥(“白色沙漠”)、大风(“风库”)。
北极地区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设计意图:通过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讨论和思考,最后汇报。
小组活动和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适合人类居住吗?(不适合)可是,迄今为止,以南极为例,已有20多个国家建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还有许多国家甚至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南极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科学考察的极好环境,这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那么,我国的极地考察又进展的如何呢?
教师: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学生: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自学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师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极地科考的热情。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教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考察者的到来,也给寂静而洁白的南极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危机。
打开今天的《企鹅日报》,我们触目惊心地看到了这些栏目。
教师: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南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
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学生: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和平利用,科学考察。
教师: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
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在1991年国际上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学生:齐读《南极条约》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感性图片,使抽象的思想教育变得真切、直观、触目惊心,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介绍相关条例的实行,让学生感悟两极地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师:课后,请大家关注并搜集我国及全球各国和平利用极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信息,张贴在班级信息栏上,供我们下次课堂上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