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力》单元计划
第七章《力》单元计划
第七章《力》单元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力、重力和弹力。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会测量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力,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理解力的三要素的作用。
教材特点:
这一章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经验来研究力、重力和弹力。
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活,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
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5课时。
第一节力1课时
第二节弹力1课时
第三节重力 1课时
复习和总结 2课时
辉南二中八年物理备课组。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万有引力不需要物体接触:万有引力大小与互相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有关;人类探索宇宙首先要摆脱地球引力,必须加大飞行速度,上一章给出第一宇宙速度(7900ms)即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神舟系列)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解析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重力
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
2、教师: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看课文第55页图13.2-2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单元目标
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会测量力的大小
3、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
4、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重点、难点与关键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1、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2、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模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体验并感受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3、让学生动手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些文具用品所受重力的大小,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第1节力
第二课时:第2节弹力
第三课时:第3节重力
第四课时:第3பைடு நூலகம்重力
第五课时:本章小结
说明
1、力的示意图作图方面:明确作图要求,养成正确的作图习惯和方法。
2、实验探究方面: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本实验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等方面。
单元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事例或实验,掌握重力、弹力,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重点、难点与关键
教学重点:力、弹力、重力的概念,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画出重力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讲授法、实验教学法、情景创设法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第七章《力》》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描述、重力和弹力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等。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的基础,是后续学习力与运动、压强、浮力、功与功率等知识的前提,在整个初中物理力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好本章即是开了个好头,为本学期的力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2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称为力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计量单位,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示例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尝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4. 讲解: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引导学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用力推门;(2)用力拉抽屉;(3)用力踢足球。
(1)为什么推门时需要用力?(2)为什么拉抽屉时需要用力?(3)为什么踢足球时足球会飞出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顺利,但在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
本章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速度的概念。
但他们对力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逐渐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测量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拓展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提东西、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你们对力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力的各种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操练(15分钟)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加深对力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下面是我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的内容设计的一份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引入、互动探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幼儿对力的概念和作用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力的定义,认识力的作用,并能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说出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会使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的小游戏道具,如弹力球、拉力器等。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力的体验套件,包括小车、小球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力的游戏,如弹力球比赛,让幼儿亲身感受力的作用。
2. 互动探究:(1) 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感受到力的存在的?(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3) 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实际应用:如拉力器可以拉开弹力球,小车需要推力才能前进等。
3. 实践活动:(1) 组织幼儿使用力的体验套件,让幼儿自己发现力的作用和力的实际应用。
(2) 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幼儿对力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在家进行力的实验,如用力的方式拉开弹力球,用力的方式推动小车等,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力的理解和运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章力(单元教案)
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5个环节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木块,一木块上放一铁块,另一木块上放一个条形磁铁。
把两木块放在水面上,让它们相距较近距离,再松开手。
【学生观察现象】两木块相互靠近。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木块会相互靠近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2页至第5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力的作用效果(1)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拿起一本书、打篮球、背书包等等)。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哪些效果呢?教师课堂演示图7.1-2的有关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交流、评估。
学生探究活动:所用器材有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物体施加力时,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教师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一袋方便面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70kg的成年人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7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1)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是否不同。
(2)用方向不同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塑料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塑料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教师讲解】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练习】画出铁块受到的水平向左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课本图7.1-6,能得到什么启示?【教师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的时候,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9.8N/kg,表示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能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线、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尺子、重锤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力箭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作用点: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重心到物体底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用重锤线验证重力方向,让学生观察重锤线总是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弹簧秤测量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力》单元计划分析
第七章力一、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4、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二、教材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知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
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而本次修订在教材结构的调整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
例如,弹力、重力、与力设置于同一章,使力的测量能及时实现;学习重力、弹力等具体的力,一方面可以巩固对力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也对这两种力的性质有了具体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会测力的大小。
4、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5、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6、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7、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8、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
在初中阶段如何建立这个概念,一直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怎样让学生认识力?怎样合理把握认识的分寸?教科书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认识力,并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这四个过程来实现对力的初步认识。
1、感知力教科书上设计了本章的章首图“攀岩”和第一节的首图“押加”,目的是通过图片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力的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2.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的示例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物品。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的实例,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车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提书包;(2)拉窗帘;(3)推小车。
(1)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2)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力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良好。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只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还取决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单元教学计划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后续个章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学情
分析
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所以本章内容大部分采用自学,小组合作的形式。
思路
设计
本章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我们感知力,通过描述和实验探究认识里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物体间力的作用规律。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力
1
新授
2
弹力
1
探究
4
5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单元检测。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七单元
内容
力
总课时
3
教学目标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物体间力的作用规律;两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分别学习了他们的概念、三要素、测量和计算等知识。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重力的大小及计算。
难点:力的相互性、及解释现象。
第七章力单元教学计划
第七单元单元名称:力
教材地位及作用
力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的初始章节,在本册课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后面章节的基础。本章包括力、弹力、重力三节内容。在第一节中必须让学生清楚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这是学生学习后面的基础。第二节要让学生认识到弹力以及如何测量弹力。第三节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计算、重力的方向以及万有引力。教材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之后利用重力方向解决实际应用。教材直接提出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并简单讲述重心确定方法。本章在中考中经常会考到选择、填空、力的示意图作图以及重力的计算。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生活现象。
3.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方向。
课
时
安
排
No
课题
课时
日期
1
§7.1力
1
2
§7.2弹力
1
3
§7.3重力
2
4
第七章力总结与复习
2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的作风。
2.通过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单位。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初中物理《力》单元教学方案
《力》主题单元教学方案适用年级:八所需时间:共5课时一、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人教版第七章《力》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本单元包含“力”“弹力”“重力”三节内容。
第一节—力,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
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第二节—弹力,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构成。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力学测量的基础,对于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力的初步认识,为今后学习力学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三节—重力,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个方面来认识重力,同时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本单元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认识力,并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四个过程来实现对力的初步认识。
并设计了大量的体验性活动和实验,通过不同形式的体验性活动和实验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情,形成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物理概念的建构。
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能达到以下学习效果: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性质;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并能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理解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声、光、热、简单的运动及密度等部分物理知识,具备了基本的物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会了基本的实验探究方法。
随着八年级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数学知识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归纳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定稿.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设计讲课教原:_______第七章力(单元备课)教学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知道弹力,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知道什么是重力,知道重力的三要素,会进行重力的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2、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能够独立绘制里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1、重力的相关计算,摩擦力的判断。
2、力的示意图教材分析:第一节力,由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根据里的作用效果研究要引入里的三要素的认识,从而提出里的示意图的基本作法。
最后点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由实例引入弹力及其产生原因。
通过学生自制弹簧测力计理解其工作原理,并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第三节重力,通过万有引力引入重力的概念,进而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课时安排:本章共有三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弹力---------------------------------------------- 1课时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 1课时第三节重力---------------------------------------------- 1课时复习练习------------------------------------------------ 2课时单元测试与讲评------------------------------------------ 2课时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教师:授课班级:物体形状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形变.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演示:3页图7. 1-2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还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因此,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是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磁铁使小铁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同学们一起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面前的橡皮筋或弹簧,先轻轻地拉,然后慢慢加力,注意不要拉断了.在拉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或橡皮筋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用的力越大,弹簧或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形变越明显.这说明了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刚才用磁铁和小铁球实验时,磁铁从右端靠近小铁球,球就向右运动;磁铁从左端靠近小铁球时,球就向左运动.我们教室的门,向里拉是开了,向外推是关了.说明力的方向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教室的门打开(或关上),手的位置先从门把手开始逐渐向转轴靠近,重复几次.(靠窗户的同学可以开关窗户)向大家说说你的感觉.同样大的力作用在门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手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不同,说明了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大家知道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就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2)力的示意图结合学生画在黑板上的图说明,像同学们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叫力的示意图.步骤:要先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起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时,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作力的示意图时,不需要画出物体,一般是画一个方框来代替物体,这样省事.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起点表示,也可以用终点来表示.还有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投影]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教师:授课班级:二、例题教学例1.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它们之间力的作用有什么效果?解析:茶杯与桌面之间有挤压的作用,因此它们都会由于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7.1力【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单元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力、重力和弹力。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会测量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力,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理解力的三要素的作用。
教材特点:
这一章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经验来研究力、重力和弹力。
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活,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
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5课时。
第一节力1课时
第二节弹力1课时
第三节重力 1课时
复习和总结 2课时
辉南二中八年物理备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