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课件-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复习要求】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
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包括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当代人的探索。
要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重点、难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考核知识点】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路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以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立,它们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7章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其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知识框架】【考情分析】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即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 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 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从此,科学社会主义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三.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二是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四.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列宁根据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 利”的结论,即著名的“一国胜利论"。
在"一国胜利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 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内容
共9页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呢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用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能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吸收科学前沿的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弥补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史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地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时代特点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飞跃。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共9页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的特征,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2) ppt课件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 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 社会
很长的历史时期
共产主义 社会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 系(P270)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 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 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 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 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 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 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 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 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 供这种研究使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 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 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 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 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 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 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 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 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 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找到现实的阶级力量,这就是现代工人 阶级或无产阶级。
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将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马原》第七章共产主义 -第一节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 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 会的根本特征。
代替那阶级和 阶级对立的资产 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
(2)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条件和途径
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自由 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扬弃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对 立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3)人类从必然王国向 自由王国的飞跃
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 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 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 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类彻底解放
第一、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解放, 成为自然界真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觉的主人。 第二、人类从社会中获得解放, 成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主人。 第三、人类从自身中获得解放, 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中
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
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 是人类社 会发展史 上一种崭 新的社会 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能够实现
第一,在人类社会中,“按需分配”的因素一 直存在着。 第二,按需分配是以产品极大丰富为基础的。 第三,按需分配是以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为条件的。 第四,人们的需要是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了 的需要。 第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按需分配的具体机制 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按劳分配相对于按资本分配来讲,是一种进步。 但是它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是“被限制在一个 资产阶级的框框里。”
– 私营企业的工人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所 以他们是按劳分配。
– 这种说法对吗?
–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 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 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 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 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 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共产产 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来表示出来: 消灭私有制。”
• 3,计划经济
–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 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 的政治所代替。”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 学立场和方法
•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 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
经典论述
• “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 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 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 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 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 发展问题一样。”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1,生产力高度发展 – “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 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业状况将显得 非常渺小,正像工场手工业和我们今天的大工 业相比一样。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 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一、引言本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课程的第七章内容,将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内容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重要理论。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它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们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
3.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由旧到新、由不完全发展到完全发展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构成之一,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他们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揭示了社会形态的转变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他们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文献。
20世纪,历史唯物主义在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列宁认为,战争和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他通过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
此后,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又取得了新的发展。
四、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2.1)--第七章第2课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而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通过科学论证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伟大使命。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斗争,把实现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纲领。
列宁与“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其他成员合影(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理想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区别。
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因此,并不神秘。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这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结束之后还不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仍然需要经历社会主义长期发展。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依然没有过时,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判断依然正确;其次,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延缓了矛盾和危机,从而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而把具体情形留给 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020/2/17 13
❖ 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 思尖锐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 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 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 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 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 恩格斯:“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 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 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 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 明。”
❖ 列宁:“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定会使人类 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 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 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2020/2/17 6
一.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 问题上,是否坚持科 学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 来的基本前提,也是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 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2020/2/17 7
(一)在揭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 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 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
2020/2/17 14
二.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章引言: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实践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
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思格斯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
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一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本章共分三节,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认识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和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要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本章重要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4.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6.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本节逻辑结构]本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并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做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本节重要知识点]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资料分配方式。
3.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和“三大差别”的消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坚定共产主 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义必胜信念 “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 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 根本价值目标, 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 会的根本特征。 会的根本特征。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
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 会”的关系
1、“两个必然”的含义 两个必然”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 挥出来以前, 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 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 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马克思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 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 有理想。” ——邓小平 有理想 ”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 神支柱, 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江泽民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人间社会从来就不是尽如人意的,以往的社会更是仅仅属于极少数人的自由天堂,所以追求一种平等自由、符合永恒正义原则的“大同世界”,历来都是人们的至上的愿望。
在人类尚无力量支配自己命运的条件下,这种向往反映到哲学上,便形成了具有宗教性质的仰赖身外权威、相信本质前定、追求永恒正义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哲学原则。
人们把现实的愿望凝结为一种“善”的绝对规定,把现实的行为看作某种先定本质的实践。
传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原则先行,时时考虑原则根据、事事追问原则规定的本质和特点。
以既定原则为出发点就是以抽象理性为标准。
以往哲学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这样的原则,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先验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哲学理论都具有准宗教的性质,在本质上便是教条主义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已有过多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但它们大都属于“空想”性质的理论。
它们所以具有空想的性质,就因为贯彻的是抽象的理性原则,那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仅仅是从永恒的正义原则和抽象的概念规定中导引出来的某种主观的规定。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它们完全不同。
马克思不是从什么普遍理性、永恒正义、道德需求、概念规定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结论的;恰恰相反,他的学说正是破除这种理性抽象原则的产物和结果。
马克思在他的思想形成时期一开始就向世人明确的宣告:“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就表明,马克思贯彻的是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的实践原则,坚决反对并摒弃那种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的做法。
什么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资本主义的现实。
所谓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具体说来就是: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现代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消除的弊端和弊病,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自然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的“新世界”,从社会形态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3.2)--第七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期望在一个早晨突然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把实现最终理想看作一个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
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就像万里长征,应该从第一步走起,踏踏实实地向着未来迈进。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
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列宁在讲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时候说:“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
”2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
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在当代世界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
(2015版)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案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让大学生准确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深入理解这一崇高理想实现的必然性,最后能够认同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见;3,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如按需分配等)的可行性;2,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3,远大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贴近。
教学概要:导入:《少先队队歌》放映,师生共唱,引出对共产主义理想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以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为例,说明探讨“人类向何处去”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关注的一个共同课题。
展望未来,就是对未来进行某种预言,为何预言?能否正确预言?科学预言与空想式预言的差别何在?让我们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展望的有关论述,来探讨这些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本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他们心中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的基本构想,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思路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大胆预言,但他们决不是在算命和一般意义上的预言层次上对未来进行展望。
他们与空想家、算命先生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对未来的展望建立在科学的立场和方法上。
这些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包含三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对未来的预言建立在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严密分析之上;其次,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把握,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再次,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不做具体细节描述,而只阐述一般特征和原则。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没有对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就无法对未来做科学的预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 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 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恩格斯指出:“这种新的社 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 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 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 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 那时,由于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生产, 以及共同分配产品,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个人利 益与社会利益达成了直接统一。
? 恩格斯:“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 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 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 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 明。”
? 列宁:“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定会使人类 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 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 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2020/2/17
?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 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恩格斯指出: “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也要消失。在 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法来组织 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 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 起。”随着国家的消亡,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 会而存在和发展,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 的世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 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 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 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 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 业状况将显得非常渺小,正像工场手工业和我们今 天的大工业相比一样。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 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 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 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 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立叶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人类有目的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在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 会基本矛盾作用下由低级社会形态 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界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人类有目的有意
启示一、从思维方式上看,思考问题 必须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出发 启示二:坚持发展的观点,把对未来 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 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仰望星空 树立理想 脚踏实地 从我做起
坚定信心
不可盲目自 信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曲折性
两个必然 “两个 决不 会”
柏拉图
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 人或者公民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不管怎么说,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 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 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 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 我们死后(象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 得到报酬的时候。” ——理想国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并黄 怡发 陶然垂 渊自髫 明乐( 桃 花 ) 源 , 记 —— . tiá o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 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马恩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 的实践去回答 2、马恩致力于对现实社会及其发展趋 势的研究,不把描绘共产主义社会当 作自己的主要任务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发展趋势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 的社会理想
第三讲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树立理想 从我做起
唯物主义自然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 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 然 界 是 一 个 自 然 历 史 过 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 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 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 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 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 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
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 描绘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般特征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物质财富 极大丰富 人们精神境界 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 全面的 发展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恩揭示未来社会所采取的方法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 类 社 会 是 一 个 自 然 历 史 过 程
随着生产力的不 断进步,在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中,社会形态合乎 规律地由原始社会走 向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资本主义社会, 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 会。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类社会的立法 应该是上帝的事情 ,而不是人的事情 。”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 的社会理想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 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 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若 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 就有了正义。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未 来
从今天开始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空想社会主义之
所以为空想、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 的原因何在?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 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 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3.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 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 起来?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 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 世界的特点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 详尽的细节描绘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 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 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 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本
剖析
马恩关于 未来社会的 预测,是在 科学的批判 和解剖资本 主义社会的 过程中作出 的
商品
资本 家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孕育于旧 事物的 母腹之 中
马恩通过揭示出 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 否定的力量,发现资 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 孕育着新社会因素, 并以此做出对未来“这是个阳光明媚的美丽的地方。在 这里,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财富属 于每一个人;这里没有暴力,没有罪恶, 人们过着和平安详的生活——这就是太 阳城。” ——康帕内拉.《太阳城》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孔子《礼记.礼运》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 无产阶级的胜利是 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决不 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 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 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 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 决不会出现的。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识的实践活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 盾作用下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 形态发展的。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 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 列宁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 问题上,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站在唯 物史观的科学立场。
主讲:杨红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恩揭示未来社会所采取的方法
1、马恩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 的实践去回答 2、马恩致力于对现实社会及其发展趋 势的研究,不把描绘共产主义社会当 作自己的主要任务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启示
马 恩 揭 示 未 来 社 会 的 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