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五)
地理会考知识点高一黑龙江
地理会考知识点高一黑龙江地理会考知识点黑龙江黑龙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我国的最东北部,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丰富资源的地方。
作为地理学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了解黑龙江的地理特点和相关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临东北亚之门,与俄罗斯接壤;南隔松花江、红旗河、哈尔滨市与吉林省相连;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西南与辽宁省接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
二、地理环境1. 地形地貌:黑龙江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总体呈倾斜状。
主要地貌有山地、丘陵、河谷、沼泽和冰川遗迹等。
2. 气候特点:黑龙江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北部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短暂;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较长,冬季较冷。
3. 水系湿地:黑龙江拥有众多的湖泊、江河和湿地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龙江、松花江和鸭绿江。
这些水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对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系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资源与经济1. 农业资源: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广阔的农田、充足的降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2. 能源资源:黑龙江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工业发展:黑龙江工业以能源、冶金、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为主要支柱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
四、旅游资源黑龙江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而闻名于世。
1. 自然景观:黑龙江拥有众多的自然景区,如长白山、珠穆朗玛峰、松花江湿地等。
这些景区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 历史文化:黑龙江还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如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五大连池的温泉、伊春的雪乡等,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综上所述,黑龙江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资源和景观。
了解黑龙江的地理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这个地区的认识,还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资料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书本知识点汇总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书本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考试内容分析: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1)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小行星带的位置彗星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5、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周期:1个恒星日6、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1)昼夜更替晨昏线的含义、位置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7、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3)周期:1个恒星年(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二、考题分析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1)自转和公转方向 (2)日期及节气(3)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4)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5)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6)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7)公转速度的变化(8)能联系的知识点: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第二单元大气一、考试内容分析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锋面系统(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压:高低压气流:气旋和反气旋(3)锋面气旋(重要!)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1)地理位置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B海陆位置: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1)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气候要素:气温、降水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温带气候分为三种: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2)气候成因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3)气候分布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二、例题分析(见《会考说明》的附录一、二、三中的相关题目)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1、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 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 内容: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3、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冷凝变质变质变质岩岩浆熔化(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地理新高一会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新高一会考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人文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会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对地理新高一会考知识点的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分为地球体和地球表面。
了解地球体的形状和尺度对地图的制作和使用非常重要。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日夜更替和四季变化的基础,需要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和规律。
二、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GIS):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等。
2. 遥感技术: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包括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利用等。
三、自然地理1. 气候与气象: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包括气象要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等。
2. 水文地理:研究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了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流动规律。
3. 地貌与地质灾害:了解地貌的类型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四、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了解人口的分布和人口变化规律,掌握城市的功能和城市化过程。
2. 城市规划与交通:了解城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城市的布局、交通网络和交通管理等。
3. 区域可持续发展:了解区域发展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地理实践1. 田野调查与地理实验:了解地理实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和地理实验等。
2. 地理实践技术:掌握地理实践中常用的技术工具和设备,包括GPS定位、测量仪器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以上是地理新高一会考知识点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安徽高一会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安徽高一会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
下面列举了安徽高一会考地理必背的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扁球体,由固态地壳、软固态地幔和流动态地核组成。
地球分为五层,从内到外分别为内核、外核、地幔、地壳和地表。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一天分为昼夜两个周期,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25天。
地球自转轴倾斜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理坐标与地图阅读地理坐标系统是描述地球表面位置的体系,包括经度和纬度。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学习地图上的符号、比例尺、图例等,能够准确读懂地图上的信息。
4. 大气环流与气候带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层内的气流运动,主要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气候带指的是不同纬度上气候特征相似的带状区域。
5. 水循环与水资源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不同部分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渗透、蓄水等。
水资源是指人类利用的水的总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
6. 活动板块理论与地震、火山地球的地壳由众多的地壳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以不同的方式运动,导致地球表面出现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7.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一个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总数,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合理规划和管理人口与城市化是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
8. 农业与工业化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农田、畜牧场等生产农产品的活动,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
工业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一种历史发展过程,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
9. 资源与环境保护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确保生态平衡。
10.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是指对地理区域内空间、资源、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的工作。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概述地理学科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高一地理会考是对同学们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验,本文将对高一地理会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概述,以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准备。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内容。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同时,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会使用地图、识别地图符号、计算比例尺和实地距离,以及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判定方法,对于地理学习至关重要。
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部分涉及地球的大气、水文、地貌等多个方面。
在大气部分,要理解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文部分则包括水循环的过程、河流的特征和湖泊的分类等。
地貌方面,需要掌握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山脉、平原、盆地等。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关注人类社会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化进程、文化景观等。
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和特征,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学习如何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对于提高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地理学的重要议题。
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如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同时,探讨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活动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和地理作品制作等活动,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高一地理会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从地球与地图的基础认知,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深入理解,再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每一项都是同学们需要掌握的重点。
地理新高一会考必考知识点
地理新高一会考必考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一些知识点在高一会考中被看作是必考的。
本文将带您系统地了解这些必考知识点,为您的备考提供参考。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南北直径略大于东西直径。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公转则绕太阳轨道运行。
3. 经度和纬度:经度指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线,纬度则指地球上南北方向的线。
4. 东、西经、南、北纬:用于确定地理位置的方位表示方法。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1. 地球的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地壳的构成:地壳分为洲壳和海洋壳,洲壳较厚,海洋壳较薄。
3. 地幔与地核: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地核则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 大气圈:大气层包含对人类生存有重要影响的不同气体,如氧气和二氧化碳。
2. 水圈: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
3. 地壳圈:地壳和上部的地幔构成地壳圈,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在地壳圈内。
四、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貌1.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以不断变化的速率和方向相互移动。
2. 地震地貌:地震是板块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地貌是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貌特征。
五、气候与天气1. 气候因素:气候是指某地区大气长期平均状态的表现,气候受纬度、海洋、陆地等因素的影响。
2. 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特征的不同,世界被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3. 天气现象:天气是指某一时刻下的大气状态,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六、水资源与河流1. 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其中大部分为盐水,只有一小部分是淡水。
2. 河流的特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的水系,由源头、支流和汇口组成,它具有长度、流域面积和河口等特征。
七、火山与地震1. 火山的形成和喷发: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气体和碎屑物质喷发形成的地形。
2. 地震的成因和影响:地震是地壳内部岩石断裂和位移所造成的振动现象,它对地球表面有巨大影响。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高中阶段占据重要的学习内容。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一地理会考,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会考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大小、分布、经纬度等基本概念与理论。
2.地球运动与地理日历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度等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3.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调适。
4.地理坐标与地名地名的命名规则、地理坐标的表示方法与应用,及其在导航与定位中的应用。
5.陆地与海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面积比例,陆地形态的基本类型与特征,海洋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分布、数量、构成、迁移与城市化过程。
2.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3.农业与工业全球农业类型、农业区位与特点,工业的分类、产业布局与特点。
4.交通与通信交通运输的方式、通信与信息技术对交通流动的影响,交通网络与通信网络的构建与功能。
5.区域与区域发展区域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及调控对策。
三、地理实践知识点1.地理观察与实测技术地理实践观测的仪器与技术,实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地图与图表地图的种类、制作与使用,图表的种类、绘制与分析。
3.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功能,遥感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
4.地方调查与实地考察地方实地考察的方法与过程,信息收集与处理。
通过对高一地理会考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希望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提升自己的地理学科能力。
祝愿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 向南北降低23º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 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理化学会考知识点高一
地理化学会考知识点高一地理化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上的元素、矿物、岩石和水体等化学组成及其相互作用。
它对理解地球的构造、地球上的物质循环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地理化学会考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化学成分地球主要由铁、氧、硅、镁等元素组成,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等元素构成。
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地球内部熔融物质冷却结晶而成的,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岩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厚度约为5-70千米。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石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三、矿物的特征与分类矿物是地球表层固体物质中某一个成分的晶体聚集体,它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矿物可以根据硬度、颜色、光泽等特征进行分类。
了解矿物的特征和分类有助于我们区分不同的矿石和了解地球内部的成分。
四、地球的水体地球的水体主要分为海洋水和淡水。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表面积的约71%。
淡水主要分布在冰川、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
水是地球上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
了解地球的水体对认识地球水循环以及防止水资源污染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五、地球的物质循环地球上的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和岩石循环等。
碳循环指的是地球上碳元素在大气、水体、地壳和生物圈之间的循环。
氮循环是氮元素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的转化和循环。
水循环是水在大气、地表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蒸腾等过程。
了解地球的物质循环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系统的运作方式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安徽高一高中地理水平会考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一高中地理水平会考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城市路灯的照明时间受自然条件影响。
下图示意某年北京市二分二至日路灯照明时间。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四个日期中,对应夏至日的是( )A.a B.b C.c D.d【2】造成北京市路灯照明时间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天气变化B.地球自转C.地球公转D.太阳运动2.第二届青奥会于2014年8月16日——28日在南京举行。
下图为“新栽树木遮阳网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段南京可能出现的天气及其影响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B.反气旋发展成台风C.冷锋过境出现寒潮D.持续的高温天气【2】在此季节,南京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上图),其目的是( )A.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B.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C.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D.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3.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
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黄赤交角的存在B.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C.地球的自转运动D.海洋和陆地分布的差异【2】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N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是( )A.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寒冷干燥B.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C.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D.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2】下列气候类型与M、N点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A.M—①、N—③B.M—④、N—③C.M—④、N—②D.M—①、N—②【3】造成M、N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地形地势D.海陆位置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理复习会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复习会考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学1. 地球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地球自转产生白昼和黑夜,公转产生季节变化。
2.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由于自转和地球自身重力引起的地球扁球化。
3.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地球表面上点位置的坐标,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4.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球内部的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5.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是由不同气体组成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平流层。
6.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陆地表面的水体和海洋,在地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7. 地球的生物圈地球的生物圈包括所有生命体的栖息地,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二、人文地理学1.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结构,以及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等问题。
3. 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种植业制度等问题。
4. 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的空间分布和工业化对环境和人口的影响。
5. 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系统的空间分布和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地理区域的共同特征、空间组织和演变规律。
三、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现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手段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3.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通过卫星信号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技术系统。
四、自然灾害1.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安全造成威胁。
3. 生物灾害生物灾害包括疾病、虫害等,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甘肃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
甘肃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甘肃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方面主要内容为甘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文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等;人文地理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甘肃的人口、民族分布、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和旅游资源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1. 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东临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南接四川省和青海省,西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濒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
总面积为45.6万平方公里。
2. 地形地貌甘肃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群山、高原、盆地和河谷构成。
主要的地貌类型有黄土高原、阿尔金山、祁连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等。
3. 气候特点甘肃气候多样,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中部为北温带半湿润气候,北部为寒温带干旱气候。
全年降水分布不均匀,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 石油地理甘肃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主要油田有酒泉油田、大庆油田和敦煌油田。
5. 水文地理甘肃有黄河中游和上游的重要支流,如洮河、砚山河等。
同时,境内还有一些湖泊,如青海湖和祁连山腹地的柴达木盆地等。
6. 生态环境甘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有高山草甸、冰川湖泊,也有戈壁滩、沙漠和湿地。
保护生态环境是甘肃地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人文地理1. 人口甘肃人口众多,多数是汉族,同时还有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2. 民族分布甘肃的民族分布非常复杂,主要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共同构成了甘肃多元的文化。
3. 经济发展甘肃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主要经济支柱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其中,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工业以煤炭、电力、化工等为主导,服务业以旅游业为重点。
4. 交通运输甘肃的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均有完善的网络。
主要的交通枢纽有兰州、嘉峪关、酒泉等城市。
5. 旅游资源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敦煌莫高窟、甘南草原、兰州中山桥以及张掖丹霞地貌等景点。
必修三会考复习
必修三会考复习要点高一地理必修三会考复习要点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和区域差异一、三大自然区3.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二、三大经济地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采集和狩猎阶段——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2)农业社会阶段——自然基础: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光照农业区分布: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击平原、三角洲、盆地(3)工业社会阶段——矿产、交通、市场为主导东营——不断生长的资源型城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发达的海运。
(4)后工业化阶段——科技水平、环境质量、交通运输世界电子工业基地:美国“硅谷”、日本九州岛、德国南部慕尼黑、英国北部苏格兰二、海洋和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
2.西欧、日本、美国东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工业化开始后,岛屿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利用: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案例: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发展。
意义: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金保障。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
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
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3、生物资源的利用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产量和质量提高;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对于高一地理会考来说,掌握并复习地理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总结高一地理会考的复习知识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分布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地球的形状、地壳运动、地理气候、水文地理和生物地理等内容。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它的直径约为12756.28公里。
地球被赤道划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同时还有两个极点,即北极和南极。
2.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在长时间内的运动和变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造成山脉和平原的形成。
地震活动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断裂和位移引起的。
3. 地理气候地理气候是研究地球上气候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地球上的气候主要由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
例如,赤道附近气候炎热多雨,而高纬度地区则气候寒冷。
4.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是研究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等。
地球上大部分的淡水资源都储存在冰川中,而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相对较少,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5. 生物地理生物地理是研究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的学科。
地球上各地的气候、地形和土壤等不同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植物和动物种类的差异。
例如,热带地区植物物种丰富,而极地地区则植被稀少。
人文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和交通地理等内容。
1. 人口地理人口地理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球上人口密集的地区多为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而人口稀少的地区多为高山和沙漠地区。
2. 城市地理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布局等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集中了人口和资源,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新高考地理高一会考知识点
新高考地理高一会考知识点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地理科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地理科目将在高一进行会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本文将介绍高一会考的地理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四个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同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2. 大气环境大气层结构与大气环流是会考中常常涉及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以及对应的天气现象。
在大气环流方面,需了解地球上的风系、气压带和季风等。
3.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研究的是水的运动、分布和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高一会考中,学生需要了解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特点,并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问题。
4. 陆地地理陆地地理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同时了解气候带和不同气候类型对植被的影响。
5.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理科目中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并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人文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人口与人口密度的概念,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同时,了解城市化的过程与影响。
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产业分布,了解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模式。
3. 农业地理农业地理研究的是农业的地理分布和发展。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农业生产和农业保护等问题,并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4. 文化地理文化地理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以及文化交流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5. 城市地理城市地理主要研究城市的地理分布和发展。
学生需要了解城市类型、城市规划和城市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并了解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高一必修一会考知识点地理
高一必修一会考知识点地理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地理思维的重要工具。
它涵盖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世界、认识地球和理解人类活动的基础知识。
以下将重点介绍高一必修一会考的地理知识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 地壳构造:学生需要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构造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动力学和地震带来的灾害有重要意义。
2. 地球的成因与演化:学生需要了解地球形成的过程以及地球的演化历程。
例如,学习了解地球大气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理解地球气候的变化规律等。
3. 地球的水资源: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包括淡水和海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
还需要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以及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农业与气候:学生需要了解气候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例如,了解农业生产对水和温度的要求,理解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 地球人口与城市化: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化进程。
例如,了解全球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密度的变化和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2. 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学生需要了解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包括了解资源的赤字和剩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3.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学生需要了解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了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就业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理解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需求和影响。
4. 城市规划与建设:学生需要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原则和过程。
例如,了解城市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理解城市建设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部分:地理技能与方法1. 地图与地图阅读:学生需要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地图符号的解读、比例尺的计算和地图的绘制等。
还需了解地图的分类与用途,能够准确阅读地图并提取信息。
2. 野外地理观察:学生需要学会进行野外地理观察,包括观察地貌特征、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五)
注:请根据《会考说明》上的P2的四、考试内容进行阅读复习
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
及其作用
(1)交通运输
邮政通信—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交通运输线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
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受到地形的影响
(3)商业——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
(4)金融——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进行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等活动
2、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A铁路线:
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先进的科技作保证
在现代铁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B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
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陡坡上“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
C航道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上海为例
自然区位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
上海港:
A临海临江位置可兼作河港和海港
B三角洲地貌平坦,设备建筑有利方便;
但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易淤塞航道
C水量丰富可提供淡水资源
D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大,且多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港口发展
E上海市本身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
(3)一种运输方式的线与点交织组成单一运输网;
二种以上组成综合运输网;
不同地域的综合网等级不同,不同运输网在不同地域中地位不同;
交通运输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便捷和密切
3、城市道路的交通网络
(1)主要特点
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有一定变化规律;
典型的混合型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2)城市道路网
格局规划原则:
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欧洲城市: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我国城市: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3)问题及改善
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
对策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根本的措施
问题2:交通环境污染
对策2: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线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4、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生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
5、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
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分布于居民小区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6、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1)当代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最突出的表现是:
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和以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原因:
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2)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等少数农产品、资本技术进口大量初级产品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它制成品
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发展中国:主要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出口商品比较单一
工业化步伐加快,外贸出口商品构成中制成品比重有很大变化
仍处于不利的外贸地位
(3)国际金融:
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地域性:
城市——交通、工业、人口过于密集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四大类)
乡村——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了生态破坏严重
例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要了解原因)
(3)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2、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见以前各种环境问题的分析)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
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
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环境问题的本质:
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4、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5、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有以下三方面:
A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B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C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2)原则:要理解其含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7、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见3、4、5的分析)
8、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可以中国为例说明)
9、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1)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
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以留民营村为例)
10、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