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课后自评
颐和园的心得体会
颐和园的心得体会篇一:颐和园听课心得体会合阳讲师团——《颐和园》听课心得体会本周有幸观摩了袁灿英老师执教的《颐和园》,听后感受颇深。
《颐和园》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让我钦佩的是:袁老师有很强的全局观念,她发现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的结构很相似,都是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一处景物,于是她就将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整合起来。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授学生阅读游记的方法,再将这种阅读方法整合到第五单元的课文中加以巩固和运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探究和学习。
一、紧扣单元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袁老师对教材进行了较好的解读,抓住了课文特点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字词教学仍然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打好字词基础对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字词的处理上,在读音、字义、词意几个方面,袁老师既有主次,又有先后,有的直接理解,有的放在课文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例如:课文第4段“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的很好。
袁老师将“滑”和“划”两个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能否互换。
一名学生联系上下文说道“昆明湖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用第一个“滑”,滑过之后不留一点痕迹,用第二个“划”,就会将“镜子”、“碧玉”划破。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在心里暗暗叫好,心想袁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是高明,既解决了难理解的词句,也在潜移默化中教授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二、充分体现了读想结合,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本节课袁老师设计了两处读想结合点,既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注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第一处是第二自然段“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袁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老师为它取名为‘春暖花开’,你们看到了什么呢?”老师的引导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毫无疑问学生的回答妙语连珠。
《颐和园》课后反思
《颐和园》课后反思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
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
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
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
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
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
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
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
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5篇《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1教材简析:《颐和园》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
文章采用随步移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出皇家园林的风采。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想象、朗读、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4.认识“颐、麓、槛”等6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1.播放颐和园的图片。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次颐和园。
2.板书课题,齐读。
认识“颐”,提示“颐”字左半边的笔画笔顺,并书空两遍。
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不胜收的颐和园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通过多种途径认识(查字典,问同学等)。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尽量想办法解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哪几个地方的景色?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这一次的游览路线介绍给游客们?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随景,也叫作转换地点顺序或游览顺序。
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游览颐和园后,你最想在哪里拍照留念呢?为什么?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
自主勾画不懂的词语,并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颐和园》评课及反思
让我们在反思中成长——《颐和园》教研课教后反思执教:傅敏华反思:傅敏华今天,我上了教研课《颐和园》。
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游记,在阅读内容感受景点的特点后,我设计两个着力点指向写作:一是学习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二是学习如何将景点描写具体。
这两个点的设计,我是基于本班孩子的学情,因为他们平时的作文写得很无序,没有思路,按照游览顺序能锻炼篇的意识。
而且孩子平时很难将一个景物写具体,我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抓特点写,感受先整体后局部的写法,锻炼孩子段的意识。
自我感觉课堂目标的达成效果还好。
课后,我们进行了沙龙式研讨,每位老师对课堂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进行点评,提出值得自己学习的点,提出自己困惑的点。
下面,我就大家的发言进行一些梳理。
大家点赞的是:1.字词教学多样化。
运用体验法理解远眺,让一个孩子在窗边眺望,问他看见了什么,从而理解远眺就是站在高处向下望。
图片欣赏法理解横槛,这是一个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少接触的词语,运用图片帮助理解很直观。
联系上下文理解掩映,出示句子,结合图片,让孩子们理解葱郁的树丛、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彼此遮掩互相映衬。
2.朗读与写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阅读中,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孩子寻找最美拍摄点,美美地读出文字,让学生感受移步换景的写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埋下伏笔。
后面的熟溪桥这个教学资源的引入,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很好的媒介。
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激发孩子的写作热情,唤醒写作的热情。
3.善于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点。
一是总的印象的句子一般写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二是游览顺序。
三是将一处景点写具体。
并且在副板书中加以呈现。
4.巧设问题,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长廊是世界上最——的廊。
请学生猜测,说出理由。
这样一个具有思考空间的问题,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品悟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5.课堂表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将指向阅读的教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大家困惑的是:1.学生的习作中表现出语句干瘪,如何写生动?学生积累的词语,如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2.如何摸清学生的学情,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我们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设计是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的?最后,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颐和园》教学反思素材
《颐和园》教学反思素材
这节研究课完毕,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许多细节都和初衷有所出入。
反思细节,觉得自己太需要学习,太需要交流。
因此,真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经常与我探讨教学路子,以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教学,设想从以下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1、观看颐和园视频,激发感官导入。
2、欣赏长廊图片,感受特点,导读课文,以“三品”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个别读、评读、齐读让学生再次感受特点,使学生学有路子。
3、学习“万寿山”局部,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万寿山的特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让学生当导游,培养说话能力并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
详细表现:
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牵着学生走。
详细表达: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外表上,他们对颐和园美的感受还不全是教与学的水到渠成。
2、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带着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朗读。
《颐和园》反思总结(通用25篇)
《颐和园》反思总结(通用25篇)《颐和园》反思总结篇1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
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
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颐和园》反思总结篇2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
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后来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独立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应该着重体现的。
2023最新-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5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壶知道整理的5篇《颐和园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课后教学反思篇一上个周我执教了《比尾巴》一课。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本着省时、省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下载了教学课件。
因为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由于我本人基本功不够扎实,尽管有那么多的领导、老师从旁指点,教学中也是漏洞百出。
先将《比尾巴》反思如下:一、注重情境创设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粗心的小画家、与小动物比智力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
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生字教学力求扎实新教材识字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识字量增加是一明显特点。
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
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
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巴、把、公、松写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
但是由于本人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没能给予及时的纠正,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
三、练读课文,体会语气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
我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颐和园教学反思篇二《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颐和园教学反思2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 (2)颐和园教学反思 (2)精选2篇(一)在参观颐和园的教学活动中,我反思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学目的的设定不明确。
在颐和园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老师并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们要到达什么样的目的。
这导致学生们对参观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不够明晰,只是盲目地跟随导游的讲解,缺乏主动探究和考虑的才能。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在开展活动前明确告知学生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可以主动考虑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和参与。
在颐和园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老师过于依赖导游的讲解,而学生们那么只是被动地听取信息,并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这导致学生们对参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不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提供更多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如小组讨论、问题提问等,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教学反思和总结不够充分。
在颐和园的教学活动完毕后,我发现老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对活动进展反思和总结。
这导致老师和学生们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良方法,也无法对学习效果进展评估。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注重教学反思和总结,及时搜集学生和老师的反应意见,并加以分析和改良,以进步教学效果。
总之,在颐和园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和参与、教学反思和总结不够充分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反思,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颐和园教学反思 (2)精选2篇(二)教学反思是指对自己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教材、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效果等进展认真考虑和总结的过程。
对于颐和园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展考虑和总结:1. 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在教学开场之前,是否明确了教学目的,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可以明晰地向学生阐述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2.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理论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颐和园》的内容,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
利用课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合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提问:你们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印象?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解释词义,让学生造句。
4.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5.拓展活动(1)分组讨论: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颐和园的作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教学反思1.优点:(1)通过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不足:(1)课堂讲解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拓展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颐和园》反思范文(2篇)
《颐和园》反思范文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颐和园》反思范文(2)抱歉,作为AI助手,我无法读取文件的内容。
但是我可以帮助你提供一些关于《颐和园》的反思范文的写作指导和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 颐和园中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探讨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它所体现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颐和园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分析颐和园作为一个大型园林景区,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颐和园中的艺术和建筑价值:探讨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分析其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
4. 颐和园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分析颐和园对北京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颐和园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在撰写范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结构清晰:范文要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可以通过分段来组织文章,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观点。
颐和园课后自评
《颐和园》课后自评报告《颐和园》课后自评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
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
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
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料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掩映"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2024年颐和园教学反思总结(二篇)
2024年颐和园教学反思总结颐和园是一座融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于一体的古代皇家园林,也是一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旅游景点。
近日,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颐和园的教学活动,让我们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收获了许多,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对这次颐和园教学的反思总结。
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并没有确切地确定学生们需要达到哪些学习目标,也没有事先给予他们足够的准备材料。
这导致了学生在参观颐和园时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无法深入理解园中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缺乏前期知识预习。
由于园内的建筑、景点众多,每个景点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故事。
而学生们并没有事先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导致了他们对于颐和园的参观变得流于表面。
如果事先对园内的建筑背景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知识预习,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颐和园的文化遗产。
再次,缺乏互动和参与。
颐和园是一个与自然和人的互动密切相关的地方。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很少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更少与园内的景点和工作人员发生互动。
这导致了学生在颐和园的参观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
另外,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让步。
颐和园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欣赏和体验园内的艺术和美。
我们更多地关注于教学讲解和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们真正的感受和体验。
最后,缺乏评估和反馈。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并没有对学生的参观体验进行评估和反馈,也没有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这样一来,我们无法知道哪些教学方法行之有效,哪些需要改进,也无法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颐和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前期知识预习、缺乏互动和参与、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让步以及缺乏评估和反馈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预习和导入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有关颐和园教学反思
有关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作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原则,因此选择颐和园作为教学实践的地点,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并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首先,由于学生对于颐和园的园林文化了解较少,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背景的了解,对于中式园林的特点、构造和意义理解欠缺。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参观时对园林中各个建筑、湖泊、山川的命名和设计意图不了解,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构造形式和美学理念把握不准确。
这表明我在教学前期的知识传授和学习准备不足,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应该提前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加强对园林文化的宣传,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颐和园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文化名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尤其是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更加庞大。
这导致了颐和园的环境拥挤,学生在参观时往往被人群拥挤所困扰,难以一览园林美景。
而且,游客的声音和嘈杂的交通也对教学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为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参观的时间选择,尽量避开高峰期,确保学生可以有更好的环境和更好的体验;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提醒学生保持队形,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最后,颐和园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园林,其中的古建筑、山水景观以及园内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些景点和文化活动的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只关注了其中的某些部分,忽略了整体的学习目标。
这表明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些偏重细节和个别景点的传授,缺乏对整体园林和园内文化的系统介绍和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整体性的设计和引导,提醒学生关注园林的整体性和文化的内涵,通过全面了解整个园林,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1《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
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案例过程]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
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案例反思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
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
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
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
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
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
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
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
2024年颐和园教学反思总结范本(2篇)
2024年颐和园教学反思总结范本颐和园是一座庄严而优美的古代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带领学生参观颐和园,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园林的魅力和内涵。
然而,回顾这次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这篇反思总结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首先,该次颐和园教学活动存在着人员管理不严的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在园内游玩的时候,偶有分散行动的情况发生,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这主要是因为在活动开始前,我没有给学生们充分的安排和说明,也没有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人员管理,提前制定详细的规程和注意事项,并向学生们进行充分的解释和宣传,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整个团队的影响。
其次,我在教学课堂中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颐和园教学活动中,我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们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景点,而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例如多媒体,互动软件等。
这导致了学生们对于颐和园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计互动课堂等,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
另外,我还注意到在颐和园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和互动性相对较低。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我的讲解,没有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
这主要是因为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们的参与度。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例如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该次教学活动存在着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在颐和园教学活动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了景点的参观和讲解上,而没有给学生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
这导致了学生们对于颐和园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园林的美。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通用3篇)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通用3篇)《颐和园》的教学反思(通用3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的教学反思(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1 《颐和园》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优美的语言中感受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手法。
在第一课时,我已带着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了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我要求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先自己思考景物有什特点。
接下来,我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顺序,分别引导学生分析景物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每一次学习不同的自然段时,我都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景物特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颐和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比较突出,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一般能做到自己把握特点,对于较难把握的特点,我就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先朗读,再抓住关键词来分析特点。
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时,比喻、列数字等学生较熟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对于反衬、首尾呼应这两个学生不熟悉的方法,则采用抓住关键词“滑”和“美丽”来逐步带着学生了解写作方法,并让他们明白不同写作方法都是为突出景物特点而服务的。
在总结时,我再次归纳作者的写法,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把握,作业当中的记一次游览活动,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去。
以上就是我教学《颐和园》课文时突破重难点的主要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2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展现出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之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第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
颐和园教学反思总结8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总结8篇颐和园教学反思总结 (1) 这篇课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很接近。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先让吃过杨桃的同学谈谈他们看到的或吃过杨桃的感受,再利用课本上提供的插图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杨桃,老师不必用生搬硬套的讲解,课后资料袋中关于杨桃的介绍通俗易懂,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知道有关杨桃的知识。
由于已经安排学生课前有过预习,所以课文不必再让学生自由读的过程,要对前一天的预习作业有所检查。
教学时可以快速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进行学习,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反馈。
教学时先进行正音,再有侧重的对每一个字进行教学。
如“严肃”的“肃”是平舌音,“审视”的“审”是前鼻音,“半晌”的“晌”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
由于本课的生字不多,也基于这些生字的特点,为了充实教学内容,字词教学中可以把“审视”、“半晌”、“和颜悦色”的意思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在以后深入学习课文时再带入句子中理解。
生字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也要复习巩固,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学习课文。
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逐步培养其对正片课文的把握能力,教学中在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几位学生的发言有的不够简练,有的不够完整,还有的不够准确,这需要教师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引导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或是教师适当的指导、修正。
教师的发言要有针对性,不可提出模糊或者是和上面的教学环节联系不紧的问题,不能给学生不恰当的问题,给学生思考问题带来难度。
字词教学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结束后,我安排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叮嘱”一词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在什么时候会叮嘱我们,或者是用“叮嘱”说一句话。
文中爸爸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要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理解“想当然”这个词。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颐和园》评课稿1《颐和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重点教学的段落是第一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黄老师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生预习后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
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黄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课件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生通过在颐和园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生字的环节及学习文章段落的环节,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是重点。
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本节课中,学生在老师高效、实用的教学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课后自评报告
《颐和园》课后自评
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
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
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
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
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料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掩映"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进入到美丽的颐和园中一样,使他们尽情地体味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重
点的体现。
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景物特点,我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精讲,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质教育,落实能力培养,渗透创新精神出发,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
我先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尽头""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课下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让学生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对照画面具体分析重点词句。
这样很顺利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
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
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1)很简单,学生能很快答出。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
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展现,使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衬,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
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
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
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昆明湖、十七孔桥、堤岸、小狮子等优美画面,再配上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总结贵在升华。
本课的总结不仅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还要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从而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使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真美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这一点是同学们值得学习的。
今后我们在作写景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说说自己的不足。
学生是课堂的“明星”,光辉和智慧自他们身上闪现,我觉得自己还应继续放手,线长,风筝才会飞得更高更远!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