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铁及医药应用
脂质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附
(1)Lipo-E:细胞生长肽 作用机理:修复、生长、快速渗透
能够促进细胞再生、修复受损、萎缩细胞,促进其脂肪细胞生成和长,提高肌肤的抵御机能。 超细小的活性分子,能够迅速渗透皮下组织,增加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及生长、修复的效应。
(2)KGF-2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具有调节、修复、再生帮助愈合伤口及加强表皮细胞的代谢和更新,避免色素沉积。 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增强细胞代谢活力,对换肤、纹眉、漂唇及烧伤、烫伤、疤痕 修复凹洞补平等,都具有显著疗效。 (3)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是一种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也是多种细胞致裂源,促进多种细胞的合成代谢, 快速修复皮肤的损伤(如纹眉、换肤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 增强微细血管韧度,可以使皮肤红润、健康,提高皮肤的抵御能力。 (4)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种细胞生理功能以及代谢活动发挥生物调节的生物活性因子, 可促进表皮细胞、神经细胞、血管和器官组织的上皮细胞生长,具有修复受损皮肤, 促进微循环、改善肤色、防止皱纹产生、淡化色素沉着。
脂质体药物特点及其机制
药物组பைடு நூலகம்分布可控性
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改变表面的性质。如 粒大小、表面电荷等,提高脂质体药物对靶 区的选择性和定向性,控制药物 的组织分布, 从而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
与细胞的亲和性
由于其特殊的类细胞膜结构,脂质 体细胞有较大的亲和力,且能增加 药物对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提高了 药物在患病部位的浓度和作用,起 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薄膜分散法:
该法是实验室常用方法,可做成各种单室或多室脂质体。缺点是对操作过程要求缜密,工作时间要达 20小时以上。 超声波分散法: 在薄膜法的基础上用超声波照射。该法可使工作时间缩短一些,但超声波可使脂质分解,使药物受到破坏或失活。 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该法可以制成粒度较小的脂质体,但增加了除去表面活性剂的透析、超声离心或胶体过滤步骤,而且有许多药物不宜 使用表面活性剂。 注入法: 过程中使用了乙醚或乙醇、二乙醚。该法步骤简单,但包封率低,粒径大。除去溶媒时需要高温,会使大分子物质变 性和热酸性物质灭活。 反相蒸发法: 该法生成的脂质体粒度均一,包封率高,但是稳定性差,对过程控制要求较严。 冷冻干躁法: 该法对热不稳定药物尤为适宜,但需经过几次冻融过程,且包封率不高。 PH及醋酸梯度法: 该法包封率很高,但步骤多,条件复杂,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基于生物大分子的新型包裹药物设计及应用研究
基于生物大分子的新型包裹药物设计及应用研究在医药领域中,药物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
传统的药物设计多是基于化学药物的研究,而现在随着生物大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生物大分子的新型包裹药物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物大分子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在药物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就是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分子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选择性。
由于脂质体能够包裹多种药物,如水溶性药物、蛋白质药物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靶向治疗等领域。
在基于生物大分子的新型包裹药物设计中,还有一种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那就是蛋白质药物的包裹。
蛋白质药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制品,但其分子量较大,容易被人体代谢降解。
因此,如何提高蛋白质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一直都是药物研发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这个领域中,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包裹技术成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方向。
近年来,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包裹技术不断发展。
例如,基于蛋白质的包裹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多肽、蛋白质药物的高效载体,从而提高了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同时,在基于蛋白质的包裹技术的应用中,通过掌握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研究者们可以进一步改善蛋白质药物的药效和剂型。
除了蛋白质药物包裹技术之外,一些研究者还在尝试使用基于多肽的包裹技术,来实现对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的有效治疗。
例如,在某些肿瘤治疗中,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会导致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因此,可以利用该通路上的多肽类似物作为新型药物靶点,以实现对肿瘤的有效治疗。
同时,通过将多肽类似物包裹在生物大分子载体中,可以提高多肽类似物的生物利用度,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包裹药物设计已经成为药物研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脂质体、蛋白质质与多肽类似物等生物大分子都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输送、靶向治疗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结合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通过优化包裹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剂型,成为新型的药物开发手段,在未来的医药行业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 -回复
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回复“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是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简称PEG)在脂质体制备过程中所占的摩尔比例。
脂质体是由磷脂组成的膜状结构,在医药及生物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药物传递、基因治疗、免疫学研究等。
PEG脂质体是一种通过添加PEG改善脂质体稳定性和药物递送效果的改进型脂质体。
本文将从脂质体的概念、PEG的作用机制以及PEG脂质体的制备步骤等方面,阐述PEG脂质体摩尔分数的具体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一、脂质体的概念和作用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分子聚集而成的人工膜状结构,其磷脂分子构成的双层结构能够在水中形成稳定的球形封闭空间,称为“小囊泡”。
小囊泡的特点是能与水相溶液相容,同时能够通过调整磷脂的结构来携带和传递水溶性物质。
在药物递送领域,脂质体可以通过载体作用帮助药物进入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性和缓释性递送。
二、PEG的作用机制PEG是一种亲水性分子,其在脂质体制备中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药物递送效果。
PEG分子结构特殊,具有可以与水形成氢键的羟基官能团,从而使脂质体膜对水的渗透性下降。
PEG能够包裹在脂质体表面,形成一层亲水性羟基保护层,防止水分子进入脂质体内部,并减小脂质体颗粒间的聚集作用。
此外,PEG还具有优良的纳米尺寸调控能力,可以影响脂质体的大小和分散状态,进而影响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稳定性。
三、PEG脂质体的制备步骤PEG脂质体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磷脂溶解、PEG添加和脂质体形成等步骤。
首先,将适量的磷脂溶解于合适的有机溶剂中,如氯仿、甲醇或双氯甲烷。
通常选择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去除磷脂中的杂质。
其次,在磷脂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PEG溶液。
PEG的摩尔分数通常是参考PEG与磷脂的摩尔比例,根据脂质体所需性质的不同进行调整。
PEG脂质体的适宜摩尔分数范围一般为0.1-0.3。
然后,用机械搅拌或超声处理的方法将磷脂溶液和PEG溶液充分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混合溶液。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应用与优化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应用与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其中,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载体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中。
本文将详细探讨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优化方法。
一、脂质体的概述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脂质分子组成的微粒体系,通过调整脂质成分和制备工艺,可以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物释放特征。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性,可与多种药物相容,对水溶性、油溶性和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有较好的包封效果。
二、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 脂质体在药物给药中的应用脂质体可以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片、局部注射等。
在口服给药中,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停留时间,减少药物代谢和排泄。
在皮肤贴片中,脂质体可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提高局部疗效。
在局部注射中,脂质体可增强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滞留,提高药物疗效。
2. 脂质体在靶向给药中的应用通过调整脂质体的表面性质和载药策略,可以实现对特定靶点的选择性输送药物。
例如,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目标靶点的抗原或抗体,使脂质体能够与相应的细胞结合,实现药物的主动靶向输送。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调整脂质体的大小和组成,利用细胞摄取机制实现被动靶向输送。
三、脂质体制剂的优化方法1. 脂质体组分的优化脂质体的组成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以通过调整脂质体中的脂质种类、脂质浓度以及脂质与药物的比例来实现药物的延缓释放、降低药物毒性等效果。
2. 制备方法的优化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对脂质体的性质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法、乳化法、溶剂蒸发法等,通过选择和优化制备方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脂质体制剂。
3. 脂质体的破坏与稳定性脂质体的稳定性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制备中的温度、pH值、药物溶液浓度等条件都会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加入一些稳定剂和辅助药物,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可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四、脂质体制剂的应用前景随着对脂质体研究的不断深入,脂质体作为一种优秀的药物载体系统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脂质体在细胞内物质转运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细胞内物质转运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脂质体是指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体,其大小通常为50-200纳米。
脂质体的主要功能是在细胞膜和细胞内传递物质,包括药物、DNA、siRNA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脂质体已经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中一个热门领域,因为它在基因治疗和细胞内物质转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脂质体在细胞内物质转运中的应用脂质体可以被用来转运各种需要内源性分子传递的物质。
此外,脂质体可以通过具有特异性的受体配体,跨越细胞膜和细胞内膜,引起细胞内转运的有针对性加强。
因此,在药物运输过程中,脂质体已经被应用于以下领域。
1. 脂质体在口服药物中的应用口服药物通常需要克服胃肠道中的生理障碍,如酸度,酶水解和胆固醇代谢,从而获得顺畅的转运。
通过用含有脂质体的药物的胶囊进行口服,能够使药物在胃肠道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顺畅转运到细胞内。
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肝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2. 脂质体在药物输注中的应用在输注药物中,脂质体已经被用来克服通过输血等方式传递药物时出现的血液不稳定的问题。
与其他的输注方式相比,脂质体可以将药物保护在一层脂质体中,并让药物渐渐地释放到体内,从而避免了药物浓度的急剧波动,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
这种方法已经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如肿瘤、传染病等。
3. 脂质体在局部治疗中的应用在局部治疗中,患部局部注射脂质体可以使药物更有效地渗透到病变组织中。
这种方法已经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如排泄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等,并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基因治疗包括对遗传疾病的治疗,例如糖尿病、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等。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三种常见应用。
1. 脂质体在基因传递中的应用脂质体已经被用作基因传递载体,通过向目标细胞输送基因,从而增强了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这种应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包括癌症治疗、遗传疾病治疗等。
2024年脂质体药物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脂质体药物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脂质体药物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的新型药物载体。
它们由脂质分子组成的微小囊泡,可以以注射、口服等方式给药。
近年来,随着药物输送技术的发展和对药物递送精确性的要求增加,脂质体药物在医药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分析脂质体药物市场的前景,并探讨其可行性和发展潜力。
2. 脂质体药物市场的现状脂质体药物目前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许多脂质体药物已经获得了药物监管机构的批准,并上市销售。
例如,Doxil和AmBisome等脂质体药物已经成功用于抗癌和抗真菌治疗。
此外,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还被广泛用于基因治疗和疫苗传递等领域。
然而,尽管脂质体药物在药物递送领域取得了成功,但其市场份额仍然较小。
这主要是由于脂质体药物开发和生产的成本较高,以及药物递送系统的特殊要求导致的。
此外,对脂质体药物的监管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3. 脂质体药物市场的发展潜力尽管脂质体药物市场目前存在一些挑战,但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脂质体药物具有良好的药物递送性能。
脂质体可以提供稳定的药物载体和控制释放系统,从而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这使得脂质体药物适合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传染病等。
其次,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脂质体药物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新材料的引入和制备方法的改进使得脂质体药物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将推动脂质体药物的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化应用。
此外,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医疗的需求增加,脂质体药物的个体化递送系统也将得到更多应用。
个性化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精确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递送方式,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脂质体药物作为一种灵活的药物载体,具有较好的个体化递送潜力。
4. 市场竞争和机遇目前,脂质体药物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
与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相比,脂质体药物具有许多优势,如生物相容性好、药物稳定性高等。
脂质体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脂质体的研究日渐广泛,已遍及了各大领域,并逐渐向临床应用发展。
本资料简单介绍了脂质体的定义,详细论述了中药脂质体的给药方式及其应用。
标签:脂质体;中药;特性;给药方式脂质体(liposomes)相似于生物膜结构,是一种有着双分子层的小囊泡,它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的包埋率皆很高,制成脂质体的主要原料是磷脂、胆固醇。
最初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的是1960年以来Rahman等人。
目前国内外对脂质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靶向特性、长效控缓释特性、以及利用以达到保护药物、细胞亲和性、组织相容性等目的[1]。
脂质体制剂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早在1980年以来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步,近年来由于脂质体载体功能的发现更加使这一剂型受到重视。
有关中药脂质体的探索已然成为中药领域的热门。
1 脂质体在中药中的应用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现如今,人类正处于一种生活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而一般的化学制剂药物长期服用,都有着严重的毒副作用。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中药作为一种能够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的纯天然制品,使其成为全世界人类研究的焦点。
我国中医理论研究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大部分制作工艺比较落后,使得中医药迟迟无法与国际接轨。
因此,借鉴药学领域的一些高新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造、提高药材的质量已是中药学继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于是脂质体制剂的有效利用,势必对我国的传统中药产生积极的影响。
2 中药脂质体的分类研究2.1 中药单成分脂质体脂质体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应用主导方向是中药单成分脂质体,即将中药活性单体成分制成脂质体。
从本质上看,中药单成分脂质体与西药脂质体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中药单成分脂质体相较于中药多成分脂质体的制备与质量控制都比较简单,制备技术也已基本成熟,在多种应用方面都有显著的表现[2]。
2.2 中药多成分脂质体随着研究的深入,中药多成分靶向脂质体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脂质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呢怎么读
脂质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呢怎么读脂质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呢?怎么读?脂质体,顾名思义,是由脂质组成的微小粒子或囊泡。
它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特别是在药物递送方面。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降低给药时的毒副作用。
脂质体的构成和结构使其在药物递送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
一般情况下,脂质体由一个或多个磷脂质层组成,其中磷脂质是一种由疏水性尾部和亲水性头部组成的分子。
这种结构可以使脂质体同时与水相互作用,并保护其内部的药物。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根据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多层脂质体、无固醇脂质体、顺势脂质体等。
由于这些不同类型的脂质体在药物递送时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目标药物和递送需求进行选择。
在药物递送中,脂质体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将药物释放到特定的目标组织或细胞中。
例如,经过表面修饰的脂质体可以通过靶向配体与特定的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实现针对性递送。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体的粒径和药物的包封率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递送效果。
除了药物递送领域,脂质体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食品工业中,脂质体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
在化妆品中,脂质体可以作为一种载体,用于稳定和递送活性成分,如维生素和护肤成分。
关于脂质体的发音,通常读作“zhī zhì tǐ”。
其中,“脂”是指脂质,“质”则是意味着结构或物质的意思,“体”则表明是由某物构成的整体。
综上所述,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组成的微小粒子或囊泡,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等领域,并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脂质体 药物高分子演讲
3.脂质体研究方向与展望
对脂质体的展望
脂质体用作皮肤局部用药载体二 十年了,但其种类还不是很多. 已经发现脂质体较普通制剂所特 有有增强药效、延长作用时间、降低 毒副作用等特点,根据已有的研究成 果,开发靶向制剂是一个新趋向.
L/O/G/O
Thank You!
2.脂质体在药物中的应用
柔红霉素脂质体
柔红霉素的作用机制与阿霉素类似,为蒽环类抗生素, 用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卡巴氏瘤的治疗。也是是 一种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抗生素,通常以注 射剂形式给药。该药的毒性比较大,对骨髓、心脏、肝 肾、胃肠道等系统具有毒性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会 引起多种不良反应。该脂质体注射液由脂质体膜和包埋 在其中水相的盐酸柔红霉素组成,盐酸柔红霉素和脂质 体膜的药脂比例最高为0.2誜1。该生产工艺包括:制备 多层脂质体;制备小单层脂质体;制备盐酸柔红霉素脂 质体。按照该方法生产的盐酸柔红霉素脂质体注射液毒 性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
医药用 途分类
3.抗菌 药物载 体
2.抗寄 生虫药 物载体
苯硫咪唑脂质体和阿苯达唑脂质 体等。利用脂质体的被动靶向性,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用 量,降低毒副作用www. 2.脂质体在药物中的应用
阿霉素脂质体
阿霉素脂质体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 剂,进人体循环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中的白细胞、 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这对于RES肿瘤的治疗有 特殊的意义。 制备:其表面包裹了高分子物质聚乙二醇的脂质体 PLD,即“隐形”脂质体,其商品名为Caelyx ,因其 组成中含有亲水性聚合物,可提高其表面的亲水性。 而且Caelyx的衍生物可以阻止血浆蛋白吸附,调理于 脂质体表面,减少RES的吞噬吸收,逃避免疫统的拦 截,从而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脂质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啊
脂质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啊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组成的微细颗粒,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它是生物体内细胞膜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扮演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脂质体以其丰富的应用领域备受关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化妆品配方、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
脂质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由两层脂质分子层构成,这种结构使其可以容纳水溶性、脂溶性以及两性的活性物质。
脂质体的表面由磷脂分子形成,而内部则是一个水溶性的空腔,用于容纳药物或其他有用的成分。
这种结构使得脂质体能够稳定地携带和传递药物到目标组织或细胞,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脂质体的制备通常是通过溶剂鼓泡、油水乳化或薄膜分离等方法实现的。
制备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脂质和辅助稳定剂,以调整脂质体的性质和功能。
例如,选择具有不同极性的磷脂可以调节脂质体在水相和脂相中的分配,从而影响其释放速度和目标组织的选择性。
脂质体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药物传递领域,脂质体可以被用作药物载体,将药物封装在其内部,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性质,可以实现让药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部位释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而在化妆品配方中,脂质体可以被用作活性成分的保护和输送系统,使得化妆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渗透性。
除药物和化妆品外,脂质体还被用于食品工业中。
例如,脂质体可以用作疏水性物质的稳定载体,以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延长保质期。
脂质体还可以用作胶体纳米载体,将食品添加剂或功能性成分封装其中,增强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脂质体的稳定性和药物的负载量是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此外,脂质体的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也是一个挑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进一步推动脂质体的应用。
总之,脂质体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灵活调控其结构和性质,脂质体能够实现高效的药物传递、功能性化妆品设计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加工。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脂质体在医药、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福祉。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药物传递系统作为连接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药物传递系统中,脂质体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并提高药物靶向性的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作为脂质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主动调控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输送,为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性质,通过主动靶向和或主动转运的方式,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和可控释放。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其结构与生物细胞膜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膜融合能力。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脂质体能够包裹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并在体内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
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或受体,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或主动转运机制,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本文旨在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随后,将重点围绕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要素,如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药物的装载与释放机制、靶向性的实现策略等进行深入探讨。
还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在不同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优势。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 脂质体的定义与特性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结构,其内部可以包裹水溶性药物,而双层之间则可以容纳脂溶性药物。
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脂质体因其独特的药物传递特性,在医药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脂质体的磷脂成分与细胞膜结构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脂质体是指一种由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小球状结构,大小一般在100纳米以下。
由于其结构与人体细胞膜相似,脂质体可以被细胞识别和内吞,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因此在药物递送中广受青睐。
脂质体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或外部,以解决药物的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作为靶向药物的载体,将药物精确地送到需要治疗的部位,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
在脂质体中,药物可以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水相区域中,或结合于脂质体外部的脂质层上。
药物的选择和包裹方式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脂质体的类型。
常见的脂质体类型有普通脂质体、固态脂质体、反相脂质体和具有特定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等。
普通脂质体是指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简单脂质体,可以包裹水溶性药物和脂溶性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固态脂质体是指在低温下形成的纳米晶体,可以包裹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具有更高的药物包裹率和生物分解速率。
反相脂质体是指由药物自身构成的支架结构,可以包裹大分子药物和低水溶性药物,具有更好的药物释放性能。
具有特定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可以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法、乳化法、膜法、微乳化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乳化法和微乳化法。
乳化法是将水相药物和脂质体所需的磷脂和胆固醇在乳化剂辅助下混合后,通过机械剪切或超声作用形成脂质体。
微乳化法则是将水相和油相通过表面活性剂混合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然后通过蒸发或加热去除溶剂,形成脂质体。
除了以上提到的应用外,脂质体还具有其它许多应用。
例如,可以将基因载体包裹在脂质体内,通过细胞内的内吞作用将基因运载至细胞内,以实现基因治疗。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作为疫苗的递送系统,减少针剂接种的疼痛和不适。
同时,脂质体还可用于食品中的香料、色素和营养物质的递送等。
总之,脂质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在医疗和食品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小泡囊,也称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类脂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单室脂质体为含有单一双分子层的泡囊,多室脂质体为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
1.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特点脂质体以磷脂为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的。
其双分子层结构为:极性基团向外侧的水相、非极性烃基彼此面对面形成板层状或球状双分子层。
脂质体具有包封脂溶性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药物被包封后其主要特点有:(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2)缓释性;(3)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4)降低药物的毒性;(5)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脂质体的两个重要理化性质(1)相变温度;(2)荷电,即脂质体表面带电荷。
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形成双分子层的膜材主要是由磷脂与胆固醇(1)磷脂类: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和合成磷脂。
(2)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4.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注入法:制得的大多为单室脂质体,粒径大,不宜作静脉用。
(2)薄膜分散法(3)超声波分散法:制得的绝大多数为单室脂质体。
(4)逆相蒸发法:本方法特点是可包封的药量大,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方法的30倍,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5)冷冻干燥方法:使脂质体成为固体粉末。
5.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1)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脂质体的结构与细胞膜相似,能显著增强细胞的摄取功能。
脂质体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分为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四个阶段。
其中,内吞是脂质体与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
(2)给药途径:可适用便于静脉注射、肌内与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眼部给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途径。
6.脂质体的质量评价(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2)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包封率=(包封的药量/包封与未包封的总药量) 100%载药量=(包封的药量/脂质体的量) 100%(3)突释效应或渗漏率;渗漏率=(贮存一定时间后泄漏到介质中的药量/贮存前包封的药量) 100%(4)靶向制剂评价提供靶向性数据等(5)脂质体氧化程度。
脂质体研究进展
脂质体研究进展1. 前言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泡称为脂质体,又称人工膜。
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现在用脂质体包裹的抗癌药、新疫苗、其他各种药品、化妆品、农药等也开始上市。
我国的脂质体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我国在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以脂质体作载体的新药剂型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当前脂质体的医药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膜的研究、药品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此外还有如何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向细胞内传递。
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已有多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可将包封的活性物质直接运输到所选择的细胞上,故有“生物导弹”之称。
2. 脂质体在医药方面的医用2.1 药物载体由于脂质体形成时,各片层之间含有水相,水溶性药物可包裹在水相内,脂溶性药物则嵌合于脂质双分子层中。
根据脂质体的这一结构特点,将一些毒副作用大,稳定性差的药物制成脂质体,可达到降低毒性,增加药效的作用。
脂质体在水相和脂相均能适应,与细胞亲和力强,可增加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并可改变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和组织分布。
脂质体种类繁多,组成和大小不同,表面电荷也不同,对分子又有渗透性,靶向给药就是将药品通过鞋带系统理想的绕过身体正常部位,靶向体内需要治疗的患病区。
如果将药物分子包结在脂质体中,外面再接上免疫蛋白等抗体,就有可能导向抗原实现靶向给药。
2.1.1 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具有增加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加药物被癌细胞的摄入量、降低药物剂量、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特点。
有与肿瘤细胞中含有比正常细胞较高浓度的磷酸酶及酰胺酶,因此如将抗药物包制成脂质体,不仅由于酶解使药物容易释出,而且亦可促使药物在肿瘤细胞部位特异的蓄积。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构成的微小粒子,大小在10~100纳米之间。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药物输送领域中的重要载体之一。
脂质体可以包含各种药物,并帮助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
在药物输送中,脂质体可以被用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
和药代动力学。
脂质体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结构,因此可以与细
胞融合并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减少药物的副
作用。
除此之外,脂质体还可以被用来帮助药物通过血脑屏障。
由于
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无法进入到脑细胞中,导致神经疾病
的难以治疗。
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提高药物在血脑
屏障上的穿透能力,从而实现药物的有效治疗。
脂质体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脂质体可以用于
治疗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
将胰岛素包含在脂质体中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有效控制
血糖水平。
对于肿瘤患者,脂质体包裹的化疗药物可以靶向癌细
胞,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脂质体可以将降脂药物直接输送到血管壁,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载体,脂质体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脂质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将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脂质体的原理和应用是什么
脂质体的原理和应用是什么一、脂质体的原理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微细球形结构,其外层是亲水性的磷脂头部,内层则是疏水性的磷脂尾部。
这种结构使得脂质体可以同时溶解脂溶性物质和水溶性物质。
脂质体的形成原理主要基于两种基本概念:胶束和鸟嘌呤。
1. 胶束原理脂质体的封装原理是通过胶束原理实现的。
胶束是由高度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聚集形成的微小结构,通过疏水性尾部与脂质体内部以及疏水性物质相互作用,使得脂质体能够包裹住脂溶性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2. 鸟嘌呤原理鸟嘌呤是由疏水性的长链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双层脂质膜,它可以通过挤压和离心等物理方法形成脂质体。
在制备脂质体时,鸟嘌呤可以通过增强脂质体溶解性能、稳定性和相容性,实现对药物的稳定封装。
二、脂质体的应用1. 药物传递和靶向治疗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传递系统,在药物传递和靶向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尺寸和表面特性,可以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通过体内靶向、缓慢释放和增强的疗效改善药物的毒副作用。
2. 增强化妆品的渗透性脂质体在化妆品行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脂质体可以有效地改善化妆品的渗透性,提高其在皮肤上的分布和吸收。
脂质体还可以增加化妆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得化妆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有效和方便。
3. 食品添加剂脂质体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益重要。
脂质体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的品质、口感和营养价值。
例如,通过将脂质体添加到乳制品中,可以改善其质地和稳定性;将脂质体添加到食用油中,则可以增强其营养价值和稳定性。
4. 研究生物膜和膜蛋白脂质体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研究中。
通过制备人工脂质体膜,可以模拟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探索膜蛋白的特性和功能机制。
脂质体还可以被用作载体,用于分离、纯化和研究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5. 其他应用领域脂质体还有许多其他应用领域,如生物传感器、基因传递、图像识别等。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日益成熟。
脂质体技术是近年来药物制剂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妆品等领域。
本文将从脂质体的概念、特性、应用等方面探讨脂质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一、脂质体的概念和特性脂质体是由一种或多种脂质分子聚集形成的小球状结构,其外表面和内部都是疏水性的,内部水含量为10-80%左右。
脂质体的结构和组成取决于其制备方法、所用材料等因素。
脂质体可分为阳离子脂质体、阴离子脂质体、非离子脂质体等。
其中,阴离子脂质体常用于制备药物制剂,因为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的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多样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可以通过膜法、胶束法、反高斯乳化等方法制备而成。
2.可用于药物负载。
脂质体中的脂质分子可以亲和某些药物分子,从而起到药物负载和传递的作用。
3.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由于脂质体的疏水性,它不会与生物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二、目前,脂质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尤其是在靶向药物输送、缓释制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靶向药物输送。
脂质体可以在体内针对性地向特定的细胞或组织输送药物,从而发挥针对性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将靶向修饰的脂质体作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将药物输送至肿瘤组织处,避免药物流失和对正常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2.缓释制剂。
脂质体制备的缓释药物制剂在体内可以长时间释放药物,具有持续的治疗效果,从而减少用药频率和剂量。
例如,通过调整脂质体的结构和组成,可以制备出不同释放速率的缓释制剂,从而满足不同治疗需要。
3.提高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脂质体包裹药物,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失,从而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增强药效。
脂质体中的药物可以更好地和细胞相互作用,增强药物的药效。
例如,在肝癌治疗中,将多种药物负载到脂质体中,可以提高药物的药效,从而更好地抑制肝癌的生长和蔓延。
脂质体的制备和应用
脂质体的制备和应用脂质体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释放性的纳米粒子。
它由一层或多层脂质分子组成,内部可装载药物或其他活性分子,可用于制备药物纳米载体、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
本文将从脂质体的制备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脂质体的制备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膜溶法和乳化法。
膜溶法是将两种或多种脂质在适当的溶剂中混合,使其形成可溶的薄膜,再通过一定的方法使膜状脂质分子团聚为球形的脂质体。
这种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出不同的脂质体结构,如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脂质体纳米囊泡、异构脂质体等,各种结构的脂质体在载药和释药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但这种方法制备出的脂质体的形状和大小比较难控制,存在着较大的批次差异性。
乳化法是将一定的脂质、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等成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进行超声波或机械搅拌等加工,制备出直径约为50~200 nm的脂质体。
由于该方法制备的脂质体比较均匀,易于批量制备,成本较低,因此是制备脂质体的常用方法之一。
二、脂质体的应用脂质体作为一种优良的药物纳米载体,在药物传递、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分别从药物纳米载体、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方面进行阐述。
1. 药物纳米载体脂质体可作为药物纳米载体来输送药物,可用于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副作用和缩短药物作用时间等。
临床上,脂质体已得到广泛应用,如含有异丙肾上腺素的脂质体制剂,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脂质体氟替卡松乳剂,用于治疗儿童哮喘等。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结合靶向纳米技术,通过修饰脂质体表面的靶向物质,使其“找到并粘附”在靶细胞上,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效果。
2. 化妆品脂质体还可用于化妆品的制备和应用。
与普通化妆品不同,脂质体化妆品能够带来更好的修复效果。
这是因为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渗透入皮肤细胞、发挥长时间的药效;同时脂质体尺寸小,能够更好地适应皮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脂质体还能够改善化妆品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如纳米透明质酸脂质体化妆品,能在保湿的同时降低透明质酸分子的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保湿效果。
脂质体 和介孔硅 纳米粒子 离心速度
脂质体和介孔硅纳米粒子离心速度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脂质体和介孔硅纳米粒子作为两种常用的纳米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离心速度这一关键参数入手,探讨脂质体和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药物输送中的作用机制、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脂质体1.脂质体的结构和特点脂质体是由生物膜组成的小囊泡,其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胆固醇。
脂质体的结构稳定,表面覆盖有羟基,易于与生物膜发生相互作用。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且容易调控大小和形状。
2.脂质体的离心速度对药物输送的影响离心速度是影响脂质体药物输送效果的重要参数,通常在3000-14000 rpm范围内选择。
通过调节离心速度,可以控制脂质体的大小和分布,进而影响其药物释放速度和生物分布。
3.脂质体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脂质体作为一种优秀的药物载体,在药物输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节脂质体的成分和结构,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缓释释放和增强疗效等功能。
脂质体还可以用于载体蛋白、基因和病毒等生物大分子的传递。
二、介孔硅纳米粒子1.介孔硅纳米粒子的结构和特点介孔硅纳米粒子是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颗粒,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容积孔道。
介孔硅纳米粒子的孔道可以用于载药,有助于提高药物的载荷量和控制释放速度。
2.介孔硅纳米粒子的离心速度对药物输送的影响离心速度是介孔硅纳米粒子制备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通过调节离心速度,可以控制介孔硅纳米粒子的孔径大小、孔道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而影响其载药性能、生物相容性和药物释放速度。
3.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介孔硅纳米粒子作为一种优异的药物载体,在药物输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多孔结构和大比表面积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药物载荷和控制释放,同时还可以实现靶向输送和组织特异性释放等功能。
介孔硅纳米粒子还可以在分子影像学和肿瘤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脂质体和介孔硅纳米粒子作为两种常用的纳米载体,在药物输送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脂质体的研究及应用
脂质体的研究及应用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组成的纳米级仿真的细胞膜结构。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缓释药物以及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目标的药物传递系统中。
本文将介绍脂质体的研究及应用。
脂质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质体的构造和形成机制上。
随着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其在细胞内部局部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脂质体具有许多优势,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传递系统。
首先,脂质体可以包含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其次,脂质体与细胞膜相似,能够与细胞融合,从而实现药物的局部释放。
此外,脂质体表面可以修饰,使其具有特异性,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脂质体的应用广泛涉及医药、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在医药领域,脂质体被用作传递和传递药物的载体。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成分和结构,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靶向输送。
脂质体还可以用于传递基因、蛋白质和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实现基因治疗和蛋白质疗法。
此外,脂质体还被用作疫苗运送系统,通过将抗原包裹在脂质体中,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在生物学研究中,脂质体被广泛应用于细胞膜研究、蛋白质与脂质相互作用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方面。
通过制备具有不同脂质组分的脂质体,可以模拟细胞膜的特性,并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用于蛋白质与脂质相互作用的研究,通过改变脂质组分,可以调控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过包裹信号分子,可以模拟细胞内信号的传递路径和机制。
在材料科学领域,脂质体被用作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反应器等纳米材料的载体。
脂质体可以用来封装纳米材料,使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得到改善,并实现纳米材料的靶向输送。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用于制备人工细胞,通过将脂质体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结合,可以模拟细胞的组织和功能。
总结起来,脂质体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生物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质铁及其改善贫血的应用
摘要: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
最早是1965年被英国Banghan等人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的。
它能使药物对淋巴及网状内皮系统具有一定靶向性,同时具有降低药物毒性、缓释性、组织亲和性、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改变给药途径等优点。
脂质铁是将铁元素和微量营养素如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包封于脂质体中的微型泡囊体,利用磷脂的亲生物性,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铁元素和营养物质运送至细胞体内。
它是一种高吸收补铁铁剂,具有高稳定性,能避免出现传统铁剂摄入时的毒副作用,是目前最广谱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方法。
不仅适用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哺乳期间,也适用于运动性贫血、炎症性贫血及其他相关疾病引起的缺铁乏症状。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脂质铁; 吸收;副作用
背景:
贫血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患病率已达到32.9%。
中国的发病率远超西方国家,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妇女贫血率高达20%,孕妇贫血率高达35%。
贫血患者具有疲劳,虚弱,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下降或工作效率低下等症状。
贫血的临床表征显示红细胞数(RBC)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或甚至RBC形态改变。
人体中大约80%的铁需求用于血红蛋白合成,每天供应2000亿新红细胞,所以贫血通常伴有缺铁。
据报道,显著的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IDA),这在
5岁以下的儿童中很常见。
IDA与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延迟有关。
因此,贫血症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还有很多其他疾病可以导致贫血,如慢性疾病,运动和炎症。
特别是运动性贫血和炎症性贫血(AI)显示缺铁,这是传统铁补充剂无法改善的,这增加了其在临床上的预防和治疗难度。
铁代谢及缺铁性贫血
铁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微量元素,在氧的运输和存储,人体能量代谢,电子传递链和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成人体内铁的总量约为4-5g,其中72%以血红蛋白、3%以肌红蛋白、0.2%以其他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余则为储备。
铁在体内代谢中可反复被身体利用。
人体铁大部分来源于巨噬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并通过铁输出蛋白-膜铁转运蛋白1(FPN1)将铁重新释放到血液中,FPN1是整个过程中由细胞向血液中运输铁的唯一途径;另一部分来源于食物铁的吸收,小肠是吸收铁的唯一部位。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
运动性贫血及炎症性贫血
高强度的运动可以发展成贫血,这被称为运动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剧烈运动之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
铁吸收不足、铁流失、失血以及铁调素水平升高都会导致运动性贫血。
补铁是改善运动性贫血,提高运动员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炎症性贫血(AI),也称为慢性病贫血,是由潜在的炎症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和典型的细胞性贫血引起的。
据报道,人体慢性炎症可引起慢性肾脏疾病导致
的贫血,并由铁调素增加引起的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铁调素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富含半胱氨酸的抗菌多肽,在机体铁平衡的调节中起到负性调节的作用。
剧烈运动及炎症都会使铁调素增加,诱导肠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FPN1的降解,使十二指肠吸收和巨噬细胞释放铁减少,抑制铁流入血液,从而导致铁供应不足。
尽管贫血,AI患者体内可能有足够的铁储存。
如果补充传统口服铁剂,AI 患者仍然无法弥补肠上皮细胞膜上FPN1蛋白的缺乏,铁依旧无法被有效吸收并转运到血液中。
反过来,补充铁剂不仅损伤上胃肠道的粘膜,而且还加重器官中的铁负荷。
传统的铁补充剂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次摄入不超过60mg铁剂,以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并促进依从性。
铁补充剂可以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口服。
口服是首选,更方便。
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传统铁剂分为:无机铁剂(如:硫酸亚铁)、有机酸铁剂(如:葡萄糖酸亚铁、乳酸亚铁)。
大多数口服铁剂会引起胃肠道粘膜损伤,高铁摄入会导致人体铁超负荷,产生细胞毒性和副作用,如便秘,腹部不适,恶心,呼吸道疾病和增加感染风险。
此外,传统铁剂不能用于运动性贫血和AI患者,因为它们无法改变因肠细胞中FPN1蛋白的缺乏而造成铁不足。
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型铁制剂。
脂质铁——高吸收,无副作用的新型铁剂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
最早是1965年被英
国Banghan等人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的。
它能使药物对淋巴及网状内皮系统具有一定靶向性,同时具有降低药物毒性、缓释性、组织亲和性、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改变给药途径等优点。
脂质铁是将铁元素和微量营养素如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包封于脂质体中的微型泡囊体,利用磷脂的亲生物性,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铁元素和营养物质运送至细胞体内。
它是一种高吸收补铁铁剂,具有高稳定性,能避免出现传统铁剂摄入时的典型副作用,更加安全有效。
与普通铁补充剂(有机铁和无机铁)相比,脂质铁可明显增加血液中铁含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从而减轻缺铁性贫血、运动性贫血和炎症性贫血。
当由于FPN1蛋白的表达降低而限制铁吸收时,包封在脂质体中的铁元素解决了传统铁剂吸收率低的缺点。
因为脂质铁可以通过膜融合,膜扩散或细胞内吞作用轻易进入细胞体内,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通过蛋白质介导的运输途径。
众所周知,外来铁会引起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
但是脂质铁在增加血液铁含量的同时不会加剧氧化应激。
此外,脂质铁外层是单层囊泡,大多数是纳米粒子,它们还具有物理稳定性和缓释性。
与未包封的传统铁剂相比,它们对身体没有毒性和副作用。
总结
地球上的铁含量很高,但缺铁性贫血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一个很大的健康问题,主要原因是吸收效率低,铁的生物利用率低。
与传统的铁剂相比,脂质铁是一种新型的铁补充剂,具有高效吸收和低副作用的特点。
脂质铁是物理稳定的,无毒的,缓释型的靶向药物载体。
特别是,由于它们能够改善药物吸收和降低毒性,它们可以减少临床应用中的药物剂量。
因此,铁脂质体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缺
铁性贫血、运动性贫血和AI,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脂质铁只在欧洲部分高端营养保健品中有售,仅有西班牙BECHI的脂质铁元素通过电商跨境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总之,脂质铁是一种前瞻性和和具有人工智能效果的铁制剂,它为我们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贫血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