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任和风险评估的异构无线网络安全模型_刘和

合集下载

校园IPv6_网络安全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校园IPv6_网络安全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第23期2023年12月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23December,2023作者简介:刘萌(1989 ),女,江苏徐州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自动化测试㊂校园IPv6网络安全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刘㊀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南京210038)摘要:全球IPv4资源已无法满足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一代互联技术IPv6的诞生可以很好地解决IP 资源枯竭的问题,由IPv4向IPv6过渡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㊂IPv6协议自身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㊂文章结合校园网络实际运行情况,从IPv4与IPv6的共有问题㊁过渡技术㊁IPv6自身缺陷3个方面分析了IPv6校园网络可能面临的网络安全隐患,并对应对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㊂关键词:双栈技术;网络安全;NAT 中图分类号:TP311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全球IPv4地址已逐渐消耗殆尽,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新一代互联网协议技术的支撑㊂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的出现将解决IPv4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㊂IPv6是互联网升级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基础支撑㊂党中央㊁国务院高度重视IPv6规模部署工作㊂2017年,中办㊁国办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㊂202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 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 的任务要求㊂本文结合IPv6校园网络发展现状,对IPv6网络安全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网络安全应对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㊂1㊀IPv6校园网发展现状㊀㊀IPv6地址长度为128位(IPv4为32位),与IPv4地址的总量43亿相比,IPv6地址总量为43亿的四次方,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目㊂IPv6不仅能够解决未来互联网地址资源紧缺的问题,它还具有以下优点㊂1.1㊀灵活的IP 报文格式㊀㊀相比于IPv4,IPv6对报头格式做了简化设计,路由转发速度更快,提高了网络吞吐量㊂1.2㊀更高的安全性㊀㊀IPv6在协议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㊂IPv6可以提供数据源发认证㊁完整性等安全功能,可以实现端到端的加密和身份验证,进而保护数据的机密性㊁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被篡改㊁窃取或伪造㊂IPv6可以提供内网安全保障,当内部主机与互联网中其他主机通信时,可通过配置互联网安全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IPsec)网关来实现内网安全㊂此外,IPv6还可以通过IPSec 隧道构建安全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通道,提高网络的安全性㊂1.3㊀更强的扩展性㊀㊀IPv6增加了多播地址的范围和功能,IPv6报文中的扩展头支持添加新功能和新协议,进而可容纳新的技术和应用㊂IPv6还引入流标签的概念,用于标识数据流的类型和类别,可实现对不同的数据流进行更细粒度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支持网络功能的扩展和优化㊂1.4㊀更小的路由表㊀㊀IPv6的地址分配遵循聚类原则,大大减少了路由表的长度,提高了路由器转发的速率和效率㊂教育部办公厅2018年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的通知“㊂教育部在2021年3月发布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加快教育系统推进IPv6基础网络设施规模部署和应用系统升级,促进下一代互联网与教育系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持续推进IPv6规模部署的实施㊂高校校园主干网应支持IPv4和IPv6双栈协议,数据中心也应支持双栈运行㊂目前,大多数高校IPv6的部署与建设工作已初步完成,校园网接入㊁汇聚㊁核心㊁数据中心㊁出口网络等已实现支持IPv4和IPv6双栈运行,部分区域已实现纯IPv6部署,校园内部网络已全面支持IPv6设备接入,校园网各类对外发布的线上资源也已陆续支持IPv6访问㊂2㊀IPv6网络安全风险分析㊀㊀虽然IPv6协议引入了大量全新的安全机制[1],但网络环境永远存在多面性,网络安全问题仍需要持续高度关注㊂网络安全威胁主要包括嗅探㊁阻断㊁篡改和伪造等㊂随着IPv6技术的发展,新型IPv6攻击方式也逐步出现,IPv6配套的安全防护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因此校园网络安全维护工作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㊂2.1㊀IPv6与IPv4的共有安全问题㊀㊀IPv6协议继承自IPv4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3种㊂2.1.1㊀网络层攻击㊀㊀IPv6协议使用邻居发现协议(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NDP)替代了IPv4中的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并做了改进,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像ARP欺骗之类的IPv4网络问题,但由于DNP和ARP实现原理基本一致㊂因此,针对ARP协议的ARP泛洪等攻击方式在IPv6中依然可能发生,报文侦听㊁中间人攻击等类型的安全问题也仍不可避免㊂2.1.2㊀网络层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安全问题㊀㊀虽然IPSec可以加密和保护网络层的数据传输,但由于IPSec密钥分配和管理异常复杂,目前缺乏广泛的部署,且RFC6434中不再强制使用IPSec,因此在IPv6网络中仍然可能存在窃听和中间人攻击等问题㊂2.1.3㊀网络层以上的攻击㊀㊀据统计,IPv6攻击主要集中在城域网和高校校园网络,且大量针对的是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安全漏洞,这些攻击发生在网络层以上,对于IPv4和IPv6的威胁是完全一样的,如病毒和蠕虫㊁结构化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注入㊁主页篡改威胁等㊂2.2㊀过渡技术的安全隐患㊀㊀IPv4向IPv6演进的过渡技术主要有双栈过渡㊁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和隧道过渡技术㊂双栈过渡技术是指单个网络节点上同时支持IPv4和IPv6,不仅能与IPv4协议节点进行通信,也能与IPv6协议节点进行通信㊂双栈技术下的网络节点会同时面临两种协议的攻击,任一协议受到攻击都会影响另一协议的正常工作㊂此外,当前网络环境中的绝大多数操作系统和安全设备对IPv6漏洞和攻击防护能力都还比较薄弱,安全设备需要进一步升级㊂NAT过渡技术主要有地址协议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NAT-PT)和NAT64,NAT-PT因消耗资源大等问题已逐渐被废弃㊂目前,较多的是NAT64㊂NAT64是一种将IPv6转换成IPv4地址的技术,使用和管理起来更灵活方便,但NAT64和传统NAT技术并无差别,同样易受Dos攻击㊂NAT64将内部IPv4地址转换成外部IPv6地址,可能会暴露内部网络拓扑结构和主机信息㊂NAT64在转换过程中需对传输层字段做诸如修改端口号之类的处理,有可能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出错,影响传输可靠性,且NAT64技术只转换报文头中的地址信息,不转换报文的内容,因此无法保证端到端传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㊂隧道技术主要是IPv6over IPv4隧道,是将IPv6报文封装在IPv4报文中,在隧道中实现对IPv6报文的透传㊂隧道技术本身的安全隐患也比较多,如缺乏内置认证㊁缺乏完整性校验和加密机制㊁对IPv6和IPv4地址的映射关系不做检查㊁攻击者易伪造内外层头部向系统注入攻击流量等㊂2.3㊀IPv6协议自身漏洞㊀㊀虽然IPv6协议本身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漏洞㊂2.3.1㊀扩展报头㊀㊀IPv6的扩展报头拓展了对新应用和协议的支持,但由于扩展报头支持插入自定义字段,有可能引入新的网络安全风险㊂例如:攻击者可能会利用IPv6的扩展报头插入恶意代码或恶意负载,影响数据的正常传输或对网络设备和主机进行恶意攻击㊂此外,由于IPv6扩展报头可以携带大量信息,也可能被利用来进行网络监听㊁流量劫持等㊂2.3.2㊀无状态地址分配㊀㊀IPv6通过邻居发现(Neighbor Discovery,ND)协议实现网络节点的无状态地址自动分配[2],这使得IPv6具有即插即用的特性㊂虽然这种方法简单灵活㊁地址管理方便,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㊂无状态地址分配依赖路由器通告(Router Advertisement,RA)报文,同邻居发现协议一样都容易受到欺诈或中间人攻击㊂恶意主机可以假冒合法路由器发送伪造的RA 报文㊂另外,由于无状态地址分配使用固定的地址前缀,而且会将接口标识符附加到前缀中,其隐含的信息一旦被攻击者攻破,IPv6网络极有可能面临信息泄露和地址耗尽攻击等威胁㊂2.3.3㊀组播㊀㊀IPv6和IPv4中的组播技术工作原理和机制并不完全相同,网络安全隐患也存在差异㊂在IPv4网络中,组播技术使用组管理协议(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IGMP)来实现组播路由和数据包的传输,而IPv6使用的是组播侦听发现(Multicast Listener Discover,MLD)协议,恶意攻击者可以利用MLD报文请求临近的路由加入组播群组,这种方式缺乏加入约束机制,无法保证通信的机密性,数据很容易被窃听㊂尽管IPv6协议本身存在一些漏洞,但大多数漏洞可以通过实施适当的安全措施来减轻或避免㊂随着IPv6的普及和经验技术的积累提升,对IPv6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㊂3㊀校园IPv6网络安全风险应对策略㊀㊀IPv6网络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3],尤其在校园网络这种用户量庞大㊁接入设备复杂多样的环境下,不能仅仅依赖于单一的防护措施或设备,还需要使用多种安全设备㊁结合多种防护技术㊁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加以防范㊂3.1㊀科学部署,构建安全系统㊀㊀科学的部署是保障校园IPv6网络安全的首要环节㊂高校应根据地理区域㊁用户数量㊁终端类型等科学地进行IPv6网络部署,合理设计拓扑结构㊁子网规划㊁网络隔离㊁地址划分方案,充分利用IPv6地址段,扩大地址应用范围,配置时尽量避免使用易记和特殊的服务器地址,以增加网络地址被恶意扫描㊁追踪㊁隐私窃取的难度,降低网络安全隐患㊂合理制定安全措施,如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ACL)㊁防火墙㊁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㊁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等,在充分考虑校内各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及功能升级的基础上精准对接各业务系统,确保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和信息数据的安全性㊂当前,校园网络中各类安全设备大多数缺乏对IPv6的支持能力,需及时升级并调整安全防范规则㊂升级后的安全设备需支持IPv4/IPv6双栈协议㊁纯IPv6协议㊁隧道㊁NAT等场景功能,应用层网关需支持IPv6地址解析,防火墙㊁反向代理㊁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IPS)等规则库也需要及时调整到支持上述各类场景㊂校园网络一般会有多个IPv6出口,应充分考虑出口地址的配置及IPv4/IPv6两个协议通道的安全策略㊂3.2㊀提升技术,增强防范能力㊀㊀技术能力是保障校园IPv6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㊂IPv6作为下一代的互联技术,是一项新技术,面对复杂网络环境中的各种未知挑战,需要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学习㊁研发和应用,以适应网络安全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风险应对能力㊂3.2.1㊀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㊀㊀防火墙是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流出㊂IDS和IPS也是广泛应用于IPv6网络中的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㊂在IPv6网络环境中,IDS系统可以通过流量监测对网络中数据包的源/目的地址㊁协议类型等信息进行识别和分析,过滤出异常流量,以发现潜在的入侵行为,并发出警报㊂IPS系统在检测到入侵行为后,会自动采取防御措施,例如:封锁攻击源IP㊁对恶意流量进行过滤等㊂因此,结合使用防火墙和IDS㊁IPS可以有效提高IPv6网络的安全性㊂3.2.2㊀访问控制列表ACL㊀㊀IPv6网络的访问控制列表与IPv4网络相同,都可以基于时间㊁协议㊁源/目的地址㊁源/目的端口等进行访问控制,但在IPv4网络中只能使用简单的匹配规则和简单的包过滤技术进行安全访问控制,而在IPv6网络中可以支持更多选项如协议类型㊁IP地址范围㊁特定应用以及IPsec等更高级别的安全协议进行安全访问控制,使ACL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安全保护性㊂3.2.3㊀加密技术㊀㊀IPv6网络中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实现加密,例如:使用IPv6中最常提及的IPsec加密整个网络流量,使用安全套接字层(Secure Sockets Layer,SSL)㊁传输层安全性协议(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协议加密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㊂当前,校园网络环境中可能存在多个IPv6孤岛,很多场景会用到隧道技术进行通信,可以使用点对点隧道协议(Point-to-Point Tunneling Protocol,PPTP)㊁二层隧道协议(Layer2Tunneling Protocol,L2TP)等对VPN隧道进行加密以实现安全的连接和数据传输㊂另外,IPv6协议本身也提供了一些加密策略,例如:使用 逐跳加密 策略来保护数据在路由器之间的传输,使用 端到端加密 策略来保护数据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等[4]㊂3.2.4㊀零信任安全模型㊀㊀IPv6零信任安全模型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安全架构,其核心理念是 永远不信任,始终验证 ㊂在零信任模型中,不管内部㊁外部网络,所有用户㊁设备和流量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只有在验证通过后才能访问资源,以确保没有任何未授权的访问,有效阻止恶意用户或入侵者在网络中获得越权访问的能力㊂在校园网络中,对所有用户和设备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授权,将校园网分割成多个安全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之间建立访问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安全需求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只有经过验证的用户或设备才能跨区域访问㊂3.2.5㊀AI驱动的安全㊀㊀在校园网中,部署安全监控设备并结合运用AI 技术,可以做到同时对IPv4和IPv6网络安全攻击的主动防御㊁智能分析㊂运用AI行为分析和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主动检索㊁感知㊁把握网络运行环境态势,并快速准确地在网络流量数据中识别出潜在威胁和漏洞,一旦发现异常行为或潜在攻击,立即发出预警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㊂AI技术还能智能地分析出攻击者的目的㊁行为㊁技术等并记录,以便后续更好地应对网络威胁㊂AI还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将一些日常事务自动化执行,如漏洞扫描㊁安全审计㊁事件响应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管理压力㊂3.3㊀加强管理,完善安全机制㊀㊀安全的管理是保障校园IPv6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㊂强化安全管理㊁完善安全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㊂(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全体校园网用户对网络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㊂(2)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严格权限授予㊁访问控制㊁保密协议等的管理,规范业务流程㊁应急响应流程,定期审计网络设备和业务系统的安全日志,增强网络整体监管能力,定期对校园网络及业务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演练,可酌情增加IPv6相关的安全问题演练㊂(3)与安全机构㊁行业组织㊁校级各单位等多方面加强信息技术交流和共享,及时获取最新安全信息和威胁情报,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风险挑战㊂4 结语㊀㊀本文从多方面对IPv6网络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从科学部署㊁技术提升㊁严格管理几方面研究了安全应对策略㊂随着IPv6协议在校园网络中的广泛应用,建立一个更安全㊁稳定的网络环境,对于保护校园数据和信息安全㊁支持日常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㊂网络攻防是一场长期博弈,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安全策略,跟进新技术的发展,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㊂参考文献[1]戴仁杰.IPv6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风险及防御措施[J].中国高新科技,2020(15):143-144.[2]宋晓宇,邱泽阳.IPv6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机制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5(6):81-82.[3]崔北亮,徐斌,丁勇.IPv6网络部署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4]朱慧.高校IPv6网络安全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7):98-100.(编辑㊀王永超)Research on campus IPv6network security risk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Liu Meng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210038 ChinaAbstract The global IPv4resources cannot mee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Internet technology.The release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Pv6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IP resource deple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IPv4to IPv6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Although IPv6protocol itself has certain security it also brings new security issues.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otential network security threats faced by IPv6campus network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common issues between IPv4and IPv6 transi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inherent shortcomings of IPv6 and conducted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security response strategies.Key words -。

零信任安全架构及应用研究

零信任安全架构及应用研究

第53卷 第7期2020年7月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Vol.53 No.7Jul. 2020文献引用格式:刘欢,杨帅,刘皓.零信任安全架构及应用研究[J].通信技术,2020,53(07):1745-1749.LIU Huan,YANG Shuai,LIU Hao.Zero Trust Security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J].CommunicationsTechnology,2020,53(07):1745-1749.doi:10.3969/j.issn.1002-0802.2020.07.028零信任安全架构及应用研究*刘 欢,杨 帅,刘 皓(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摘 要:随着网络空间高速发展,大规模网络引发的安全运行防护复杂度激增。

传统的基于网络边界建立信任体系的安全防护模式逐渐失效,零信任网络安全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当前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热点。

从传统边界防护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零信任模型产生的原因、基本概念和优势,并阐述了零信任安全网络架构的组成要素和关键技术,最后探讨了其在企业远程移动办公方面的应用,为新型数字化基建业务安全防护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零信任;信任评估;认证授权;动态访问控制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02(2020)-07-1745-05Zero Trust Security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LIU Huan, YANG Shuai, LIU Hao(No. 30 Institution of CETC,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yberspace, the complexity of security operation protection caused by large-scale network increases sharply. The traditional security protection mode of establishing trust system based on network boundary gradually fails. Zero trust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and quickly becomes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current cyberspace security technology.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border prot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basic concepts and advantages of zero trust model, and expounds the component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zero trust security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nterprise remote mobile office, and thus provides relevant reference for the security protection of new digital infrastructure business.Key words: zero trust; trust assessment;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dynamic access control0 引 言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逐渐深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微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化建设愈演愈烈,伴随而来的网络安全风险及威胁也日益复杂,APT攻击、身份假冒、内部威胁等新型网络攻击手段层出不穷,给数字时代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零信任的三大原则 -回复

零信任的三大原则 -回复

零信任的三大原则-回复什么是零信任?在过去,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式基本上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一旦用户成功通过了身份验证,他们就被认为是可信的,并且可以获得进一步的访问权限。

然而,随着安全威胁日益增加,传统的信任模式已经变得不再安全和可靠。

这就导致了新一代的网络安全策略——零信任(Zero Trust)的兴起。

零信任(Zero Trust)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安全框架,不再基于传统的信任模型,而是假设所有用户和设备都是不可信的。

换句话说,零信任模型不相信任何用户或设备的身份,并要求在每一次访问和交互时都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授权。

这种基于风险的安全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漏洞和潜在的攻击面,有效保护组织的数据和资源。

那么,零信任安全模型是基于哪些原则?1. 最小特权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Privilege)最小特权原则是指在零信任模型中,用户和设备只能获得他们工作所需的最低权限。

换句话说,每个用户和每个设备都应该只能访问和执行与其具体任务相关的资源和功能。

通过限制用户和设备的权限,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潜在的攻击风险。

2. 零信任认证(Zero Trust Authentication)零信任认证是指在每一次访问和交互时,都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和身份认证。

传统的身份验证方法,如用户名和密码,已经变得不够安全,容易被破解或伪装。

因此,零信任认证采用更加安全和多层次的身份验证方式,例如双因素认证、多因素认证和生物特征识别等。

这样可以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系统,并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3. 持续监测和审计(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Auditing)在零信任模型中,持续监测和审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与传统的信任模型不同,零信任模型不仅仅在用户登录时进行一次性验证,而是通过实时的监测和审计来不断评估用户和设备的风险状况。

这包括监测用户行为、设备状态和网络流量等,以及进行实时的恶意活动检测和响应。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研究与应用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研究与应用

02
研究表明,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网 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了传统网络安全架构的局限性 ,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业务需求。
03
本文还对一种基于零信任的 SDP(软件定义边界)安全架 构进行了详细介绍,这种架构可以实现业务资源访问的最 小化权限控制,具有身份访问管理技术、动态准入控制、 可视化管理等优势。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原理
打破信任边界
动态访问控制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强调信任的建立 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网络边界,而是将 信任建立在学习、行为分析、威胁检 测和响应等多个方面。这种信任的打 破,使得网络安全防护更加全面和实 时。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采用动态访问控 制技术,根据用户的行为、设备、网 络环境等因素进行实时分析,对访问 请求进行动态评估和决策,确保只有 授权的访问请求得到允许,而未经授 权的访问请求则被拒绝。
需要全局视角的网络 安全管理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攻击手段 的不断升级,网络安全管理需要具备 全局视角。未来的零信任网络安全架 构将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网络安全管理 功能,能够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网 络威胁和攻击,提供准确的应急响应 和故障排除服务。
结论
05
研究成果总结
01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在保护网络通信和业务访问方面具有 显著优势。这种架构能够打破传统网络安全理念的限制,通过强 身份验证技术保护数据,降低资源访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防止 数据泄露,并限制网络内部横向移动。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针对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的研究和应用,本文认为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身份验 证和访问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安全防护体系的智能化水平。
还可以加强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分析和识别技术的研究,提高网络安全预警和防护的 实时性和准确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评估模型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风险评估在金融、保险、医疗和安全等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具有强大的模式识别和预测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风险评估领域。

本文将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首先,本文将从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开始讨论。

风险评估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的过程,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潜在的风险。

然后,我们将介绍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模型,包括深度神经网络(DNN)、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以及它们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接着,本文将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其中,有些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特征提取的方法,如使用卷积神经网络从图像数据中提取特征,或使用循环神经网络从时间序列数据中提取特征。

还有一些模型基于迁移学习和增强学习的方法,通过将已有的深度学习模型迁移到新的风险评估任务上,并通过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模型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评估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

在金融领域,这些模型可以帮助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和信用评级,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在保险领域,这些模型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准确地评估保单持有人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保险策略。

在医疗领域,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决策的准确性。

在安全领域,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检测和预防恶意网络攻击和犯罪行为,提高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全的水平。

虽然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评估模型在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而在某些领域,获取到的数据可能不够丰富或难以获取。

其次,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调优过程可能非常耗时和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计算资源。

此外,如何解释深度学习模型的决策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深度学习模型通常被视为"黑箱"模型,难以解释其内部逻辑。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的常见管理模型有哪些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的常见管理模型有哪些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的常见管理模型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网络。

然而,网络在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威胁。

为了保障企业的信息资产安全,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其中,选择合适的网络安全管理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管理模型。

一、PDCA 模型PDCA 模型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循环模型。

在网络安全防护中,计划阶段包括确定网络安全目标、制定安全策略和规划安全措施。

执行阶段则是按照计划实施安全策略和措施,例如部署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进行员工安全培训等。

检查阶段通过监控和评估,检查安全措施的执行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处理阶段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纠正措施,优化安全策略和措施,并将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解决。

PDCA 模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不断循环,持续改进网络安全防护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环境。

二、风险管理模型风险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识别、评估和处理网络安全风险。

首先,通过各种手段,如安全审计、漏洞扫描等,识别企业网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

然后,对这些威胁和漏洞进行评估,分析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确定风险的等级。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

风险管理模型能够帮助企业合理分配资源,优先处理高风险的安全问题,降低网络安全事件对企业的影响。

三、纵深防御模型纵深防御模型强调在网络的不同层面和环节设置多重安全防护措施,形成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从网络边界开始,设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阻止外部的非法访问。

在内网中,划分不同的安全区域,对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

在终端设备上,安装杀毒软件、加密软件等,保障数据的安全。

在应用系统层面,进行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等。

Ad Hoc网络保密与认证方案综述

Ad Hoc网络保密与认证方案综述

Ad Hoc网络保密与认证方案综述
胡荣磊;刘建伟;张其善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
【年(卷),期】2007(033)019
【摘要】介绍了Ad Hoc网络保密与认证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Ad Hoc网络的特性,对制定和实施保密与认证方案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按照单钥体制和双钥体制的分类方法,介绍和对比分析了现有的保密与认证方案,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并指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4页(P134-137)
【作者】胡荣磊;刘建伟;张其善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
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基于分簇的Ad hoc网络分布式认证方案 [J], 周南润;万辉
2.基于DAA的移动Ad Hoc网络匿名认证方案 [J], 乐康;张涛;锁琰;毛卫星
3.基于可信计算的Ad hoc网络认证方案 [J], 胡荣磊;李然;李兆斌;方勇
4.Ad Hoc网络中多节点分布式联合认证方案 [J], 刘良文;周继鹏
5.基于CPK的Ad_hoc网络身份认证方案 [J], 张毅;陈文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信誉度与可信性的社交网络安全分析

基于信誉度与可信性的社交网络安全分析

基于信誉度与可信性的社交网络安全分析社交网络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趋势,人们用它来分享生活、寻找商机、交友、学习等,但是网络也存在着安全问题。

为了让用户更加安全地使用社交网络,研究人员们提出了基于信誉度和可信度的社交网络安全分析方法。

一. 社交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在社交网络应用中会涉及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住址等,而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对用户个人的财产、隐私等造成危害。

同时,网络上也会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例如虚假广告、假冒产品等,这些都会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二. 信誉度的定义及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1. 信誉度的定义信誉度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声誉以及其他人对其的评价和信任程度。

在社交网络中,信誉度可以用来描述个人或组织在网络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

2. 信誉度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信誉度可以应用于社交网络中的各个环节,例如个人信息的保护、交友推荐、商业交易等。

一个高信誉度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信任,得到更好的服务和商机。

三. 可信度的定义及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1. 可信度的定义可信度是指一个信息或者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是真实、可靠和准确的。

在社交网络中,可信度可以用来描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及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2. 可信度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可信度可以应用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鉴别、信息过滤、信息推荐等方面。

通过可信度评估,可以有效防止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提高用户对信息的信任度和对社交网络的满意度。

四. 基于信誉度和可信度的社交网络安全分析方法基于信誉度和可信度的社交网络安全分析方法,是通过对用户和信息的信誉度和可信度进行评估,来评估网络中的安全风险,从而实现网络安全防护和提升用户的安全感。

1. 信誉度检测方法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信誉度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交友、评论等行为,来评估用户的信誉度。

例如,用户在社交网络中频繁地与其他高信誉度的用户交往,则说明该用户的信誉度也较高。

211150007_浅谈智能手机的安全保密管理

211150007_浅谈智能手机的安全保密管理

I G I T C W经验 交流Experience Exchange180DIGITCW2023.04在智能化、网络化的大趋势下,智能手机的功能与用途已经涵盖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统计,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已高达60亿。

仅以微信这一常用的App 为例,每天约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7.8亿用户进入微信朋友圈,4亿用户使用微信小程序[1]。

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居家办公、线上教学等情况日益频繁,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使用频率与依赖程度持续增加。

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不当使用,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隐患。

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如何确保国家秘密和敏感信息的安全,做好智能手机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1 智能手机引起的失泄密案例近日,某部门召开重要涉密会议时,参会人员书某将手机带入会场,因为该手机已被境外情报机构植入木马控制,导致会场声音被悄无声息地发送出去,造成泄密[2]。

2021年8月,某区工作人员胡某在整理台账资料的过程中,违规使用“图片文字识别”微信小程序,对一份秘密级文件进行拍照识别,转化为电子文档后在手机上修改存档,造成泄密。

某单位工程师杨某在参加讨论有关工作方案时,使用手机偷拍了会议桌上的一份秘密级文件,并通过微信发送给其他同事,导致涉密文件资料失控[3]。

某涉密单位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小胡,根据有关涉密文件内容起草了该单位相关工作的新闻宣传稿,经部门分管领导简单审核后,在单位微信公众号公开发布,而后迅速被多个微信公众号转载、解读。

经鉴定,该发布内容涉及机密级国家秘密,造成大范围泄密[4]。

2 智能手机安全保密管理的风险与难点2.1 智能手机系统存在安全保密隐患当下,智能手机通常内置安卓系统或IOS 系统。

智能手机作为高度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具有联网、录音录像、无线通信、卫星定位等功能,一旦被敌对势浅谈智能手机的安全保密管理徐 航1,申震宇1,刘 航1,魏 炜2,国 暄2(1.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4;2.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74)摘要:文章以近年来由智能手机引起的失泄密案例为切入点,对智能手机的保密管理风险与难点进行分析,阐述智能手机保密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基于信任模型的数据交换信任机制

基于信任模型的数据交换信任机制

基于信任模型的数据交换信任机制一、信任模型概述信任模型是信息安全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旨在通过建立一套规则和机制来评估和提升数据交换过程中的信任度。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交换频繁,涉及多方参与,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信任模型对于保障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信任模型的核心在于定义信任的度量标准、评估方法以及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1.1 信任模型的组成要素信任模型通常由以下几个关键要素构成:- 信任主体:指参与数据交换的实体,可以是个人、组织或系统。

- 信任客体:指被信任主体评估的对象,通常也是参与数据交换的实体。

- 信任关系:描述信任主体对信任客体的信任程度,这种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 信任度量:用于量化信任关系的强度,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 信任评估:指对信任关系的评估过程,包括收集信息、分析判断和信任度量。

- 信任管理:涉及信任关系的建立、更新、维护和终止等管理活动。

1.2 信任模型的应用场景信任模型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电子商务:在在线交易中评估商家和买家的信誉。

- 社交网络:评估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以推荐好友或内容。

- 云计算:在云服务中评估服务提供商的可靠性。

- 物联网:在设备间的数据交换中评估设备的信任度。

二、数据交换信任机制的构建数据交换信任机制是基于信任模型构建的,用于确保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机制包括信任评估、信任建立、信任维护和信任终止等环节。

2.1 信任评估机制信任评估是信任机制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对信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量化评估。

信任评估机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信息收集:收集与信任评估相关的信息,如历史交易记录、用户评价、第三方认证等。

- 风险分析:分析数据交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如欺诈、数据泄露等。

- 信任度量:根据收集的信息和风险分析结果,对信任关系进行量化度量。

- 信任决策:基于信任度量结果,做出是否进行数据交换的决策。

信息安全技术单选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信息安全技术单选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信息安全技术单选考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恶意程序传播方法的是( )。

A、网站挂马B、诱骗下载C、通过移动存储介质传播D、加壳欺骗正确答案:D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审核准备工作内容的是()。

A、编制审核计划B、加强安全意识教育C、收集并审核有关文件D、准备审核工作文件--编写检查表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审核是指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加强安全教育与审核对象没有关系。

故选择B选项。

3、美国制定数据加密标准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的年份是A、1949B、1969C、1976D、1977正确答案:D4、根据软件加壳的目的和作用,软件加壳技术分为() 。

A、压缩保护壳和加密保护壳B、代码保护壳和防毒保护壳C、汇编保护壳和逆向保护壳D、新型保护壳和传统保护壳正确答案:A5、首次给出关于IT安全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审计性、认证性和可靠性6个方面含义的标准是A、BS 7799B、ISO 15408C、ISO 13335D、GB 18336正确答案:C6、恶意程序的传播方法,不包括A、网络钓鱼B、网站挂马C、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软件传播D、诱骗下载正确答案:A7、最早的代换密码是A、Caesar密码B、DES密码C、AES密码D、Rijndael密码正确答案:A8、在制定一套好的安全管理策略时,制定者首先必须( )。

A、与监管者进行有效沟通B、与用户进行有效沟通C、与决策层进行有效沟通D、与技术员进行有效沟通正确答案:C9、强制访问控制模型中,属于保密性模型的是A、Bell-LapudulaB、BibaC、Clark-WilsonD、Chinese Wall正确答案:A10、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CA系统相互传递信任关系的信任模型是A、桥CA信任模型B、单CA信任模型C、层次信任模型D、多根信任模型正确答案:A11、攻击者向目标主机发起ACK- Flood时,目标主机收到攻击数据包后回应的是( )。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1. 介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传统的安全防护手段已经逐渐失效,特别是在面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和内部威胁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应运而生。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是一种基于最小权限原则和动态认证的安全模型,它假设网络环境是不可信的,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授权。

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不信任任何用户、设备或网络,只信任数据和应用。

2. 零信任安全的原则零信任安全体系的核心原则如下:2.1 最小权限原则最小权限原则是指用户只能获得完成工作所需的最低权限,而不是拥有所有权限。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者的攻击面,即使用户账号被破坏,也只能访问特定的资源。

2.2 动态认证动态认证是指用户在访问资源时需要进行实时认证,而不是一次性的认证。

这样可以确保用户的身份和权限是当前有效的,同时可以及时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2.3 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是指根据不同的用户、设备、网络和应用的属性,对访问进行细粒度的控制。

通过制定适当的策略,可以限制用户的访问权限,提高安全性。

2.4 实时监控和响应实时监控和响应是指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异常行为及时采取响应措施。

通过及时发现和阻止恶意行为,可以减少安全漏洞的利用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3. 零信任安全的实施步骤实施零信任安全体系的步骤如下:3.1 资产发现和分类首先需要对网络中的资产进行全面的发现和分类,包括用户、设备、应用和数据等。

通过了解网络中的所有资产,可以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安全策略制定和访问控制。

3.2 风险评估和访问策略制定根据资产的分类和价值,对网络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访问策略。

策略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网络和应用的属性进行细分,确保每个用户只能访问其需要的资源。

3.3 认证和授权在用户访问资源之前,需要进行认证和授权。

认证可以使用多因素认证、单一登录等方式,确保用户的身份是合法的。

Gartner零信任网络访问市场指南(2020版)

Gartner零信任网络访问市场指南(2020版)

Gartner零信任⽹络访问市场指南(2020版)Gartner建议:安全和风险管理领导⼈应试点ZTNA项⽬以作为SASE(安全访问服务边缘)战略的⼀部分,或迅速扩⼤远程访问。

⽂/柯善学编译数字业务的现实是,它需要随时随地访问任何应⽤程序,⽽不管⽤户及其设备的位置如何。

⽽ZTNA(零信任⽹络访问)恰恰使能了本不适合传统访问⽅法的数字业务转型场景。

尤其是对于那些寻求更灵活、更具响应性的⽅式与数字业务⽣态系统、远程⼯作者、外部合作伙伴进⾏连接和协作的组织,ZTNA再适合不过。

ZTNA削弱了⽹络位置的优势地位,消除了过度的隐式信任,代之以显式的基于⾝份的信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ZTNA创建了个性化的“虚拟边界”,该边界仅包含⽤户、设备、应⽤程序。

ZTNA还规范了⽤户体验,消除了在与不在企业⽹络中所存在的访问差异。

最关键的是,它还将横向移动的能⼒降到最低。

Gartner旗帜鲜明地建议:安全和风险管理领导⼈应试点ZTNA项⽬以作为SASE(安全访问服务边缘)战略的⼀部分,或迅速扩⼤远程访问。

同时也指出:尽管VPN替换是ZTNA采⽤的⼀个常见驱动因素,但ZTNA很少能完全替换VPN。

2020版指南延续了2019版市场指南中关于ZTNA产品的实现⽅式(端点启动和服务启动)和ZTNA产品市场的分类⽅式(即服务产品和独⽴产品)。

虽然Gartner报告⼀贯前瞻,但该指南也罗列了⼀些务实的做法,即在零信任架构还⽆法全⾯实现的情况下,如何使⽤现⽤技术提升安全性。

这样的技术包括:传统VPN、DMZ、PAM、WAF、虚拟桌⾯、远程浏览器隔离、CDN、API⽹关。

可参见本⽂“ZTNA备选⽅案”⼩节。

综合该指南中“市场建议”和“评估因素”章节内容,可以看出:为了构建⼀套基于零信任的完整⾝份访问安全体系,应聚合⼈员、设备、程序等主体的数字⾝份、认证因素和IT服务资源属性、环境属性、数据资源安全属性等数据,结合访问控制策略数据,形成统⼀⾝份数据视图;应⾯向云、⼤数据平台、应⽤系统的服务与资源,建⽴基于资源属性的数字⾝份统⼀授权管控策略,实现⼈机交互、系统间互访的统⼀授权管理,以及基于零信任的细颗粒度访问控制;应集成多因素⾝份认证(MFA),⽀撑⾼强度⾝份认证;应集成⽤户⾏为分析(UEBA),⽀撑对异常⾏为的发现与处置。

零信任架构在企业中的实施研究

零信任架构在企业中的实施研究

零信任架构在企业中的实施研究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传统的基于边界的网络安全模型已经难以应对这些挑战,零信任架构作为一种全新的安全理念和架构应运而生。

零信任架构的核心思想是“默认不信任,始终验证”,即不再基于网络位置或用户身份等先验信息来授予访问权限,而是在每次访问请求时都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授权。

本文将深入探讨零信任架构在企业中的实施,包括其背景、原理、实施步骤、挑战及应对策略等方面。

一、零信任架构的背景随着云计算、移动办公、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网络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员工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访问企业的资源,这使得传统的基于防火墙和 VPN 的边界防护手段失效。

此外,网络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复杂和高级,攻击者可以轻易地突破企业的网络边界,然后在内部网络中横向移动,窃取敏感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零信任架构成为了企业保障网络安全的新选择。

二、零信任架构的原理零信任架构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只授予用户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最小权限,避免过度授权。

2、实时身份验证和授权:对每次访问请求都进行实时的身份验证和授权,而不是基于一次性的登录。

3、多因素身份验证:结合多种身份验证因素,如密码、令牌、生物识别等,提高身份验证的可靠性。

4、微隔离:将企业的网络和资源进行细粒度的划分和隔离,限制访问范围。

5、持续监测和信任评估:对用户的行为和设备的状态进行持续监测,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信任级别和访问权限。

三、零信任架构的实施步骤1、评估现状:对企业现有的网络架构、应用系统、用户访问模式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企业的安全需求和风险状况。

2、制定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零信任架构的实施策略,包括确定信任模型、访问控制策略、身份验证方式等。

3、技术选型: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零信任技术和产品,如身份管理系统、访问控制网关、微隔离工具等。

4、部署实施:按照制定的策略和技术方案,逐步部署和实施零信任架构,包括配置设备、集成系统、迁移用户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综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综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综述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快速部署、抗毁性强等特点,其路由安全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及应用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发展路线和技术分支进行梳理,加强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的技术理解。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安全一、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由部署在目标监测区域内的大量低功耗、低成本、具有独立感知、数据存储、处理以及无线通信能力的无线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形成网络,其作用是协作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的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各类信息。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一直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及应用的关键之一,目前,传感器网络在网络协议栈的各个层次中可能受到的攻击方法和防御手段如表1所示:表1 无线传感器网络攻击方法及防御手段表由于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存在诸多方面的限制,主要包括无线信道开放传输的脆弱性,连接传感器节点防护薄弱容易被攻击者捕获的脆弱性,部署环境无人看管存在着物理防护的脆弱性,节点计算、存储和能量受限不适合采用安全等级高但计算强度大的公钥密码算法等,这些因素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路由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公司及各大高校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进行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的技术情况和发展脉络。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分支及发展路线根据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相关文献的解读,确定了该技术主要的技术分支为:基于密钥管理、基于地理位置、基于安全签名、基于信任评估、基于层次结构,上述5种不同的安全路由技术构成了该技术的不同技术分支。

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各个技术分支的总结与数理,可以获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的基本发展路线:1.基于密钥管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极其重要,因为它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安全服务,如机密性、认证和完整性验证。

零信任安全模型的基本原则

零信任安全模型的基本原则

零信任安全模型的基本原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是文章的开篇部分,旨在引入读者对于零信任安全模型的概念和重要性。

在这部分,我们将对零信任安全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解释为什么它在当前的安全环境中至关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传统的安全模型通常基于信任的假设,即内部用户和资源被视为可信任的,而外部网络和用户被视为不可信任的。

然而,这种基于信任的模型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需求。

零信任安全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安全架构,它基于一个简单但深远的原则:不信任任何用户,无论他们是内部用户还是外部用户,无论他们是来自哪个网络或身份验证系统。

在零信任安全模型中,每个用户和设备都被视为不可信任的,只有在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授权后才能访问资源。

零信任安全模型的基本原则建立在以下几个核心理念上:1. 最小化权限:每个用户只被授予访问所需资源的最低权限。

即使用户在内部网络中,也不能随意访问所有资源,而是根据其角色和职责进行限制。

2. 多层身份验证:为了确保用户的身份可靠性,采用多种身份验证方法,如双因素认证、访问令牌等,以提高认证的强度和安全性。

3. 细粒度的访问控制:将访问控制分解为不同的层级和维度,精确控制用户对不同资源的访问权限,以避免横向渗透和滥用权限等安全风险。

4. 持续监测和评估:对用户和设备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活动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证安全防御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零信任安全模型的概念和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安全思维方式,帮助我们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

它提醒我们需要始终保持警惕,不信任任何用户和设备,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关键资源和信息的安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零信任安全模型的基本原则展开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会在引言部分对零信任安全模型进行概述,解释其定义和背景,以便读者对本文主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研

高语;单芳芳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2)2
【摘要】研究对传统的神经网络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在结合现有融合神经网络后,构建了风险评估预测模型。

实验结果显示,种群规模大于60且最大迭代次数超过30时,算法准确性不再显著提升,相较传统方法更高效。

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算法的预测误差小于1%,验证了其有效性。

改进算法的精确度超过90%,明显优于其他算法,证明其适用性和稳定性。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高语;单芳芳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计算机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09
【相关文献】
1.基于改进证据理论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2.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3.基于改进小波神经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4.基于改进贝叶斯模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5.基于PCA和改进BP神经网络的信息安全评估模型构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零信任安全可信环境建设方案

零信任安全可信环境建设方案
身份权限管理:用户、设备和资源的灵活多维度授权,应用粒 度访问控制,监控和分析
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和分区,互联控制,微隔离,WAF
工作负载安全:负载保护,运维加固,可信应用,合规管控,持 续监控,威胁分析
数据安全:加密,脱敏,内容识别,行为分析,数据防泄露
基于零信任理念的架构实践
应用
应用级 微隔离ຫໍສະໝຸດ Host零信任安全可信环境建设方案
技术创新,变革未来
云大物移下,传统边界式防御面临巨大挑战
数据中心
?
?
公有云服务
Internet
企业内网
防火墙
?
?
物联网
?
移动设备 2
疫情之下,远程办公愈发凸显安全风险
VPN 远程办公
VPN 设备、用户不可信
公有云安全风险 公有云服务
Internet
VPN 企业内网
防火墙
开放的安全中台接入第三方安全能力形成安全闭环基于零信任理念的架构实践hostuser应用级微隔离应用网络integrity数据大数据分析安全可视化持续评估零信任模型解决远程办公安全顾虑数据中心企业核心机房公有云私有云数据中心交换机混合云至明卫终端agent对接管控平台网络传输加密传输通道加密传输通道互联网对接管控平台策略制定智能分析持续监控认证授权态势可视隔离预警阻断远程办公笔记本byod设备pad手机企业分部应用级微隔离更细颗粒度的用户授权业务1业务2应用c应用a应用d网络访问拒绝应用b网络访问允许控制通道数据通道应用级微隔离更细粒度网络和数据访问控制服务允许服务拒绝数据访问禁止端口数据数据访问允许网络访问拒绝高可视化态势可见运维简单零信任模型下的安全中台不威胁情报核心资产服务器至明管理平台恶意站点恶意邮件持续监控劢态调整thanks

基于零信任的大规模车联网安全模型研究

基于零信任的大规模车联网安全模型研究

物联网技术 2023年 / 第10期800 引 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车联网[1-3]实现对车辆的远程控制及访问,极大地方便了人车交互。

但由于车联网脱胎于互联网,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在车联网中仍然存在;此外由于车辆在使用的过程中自身存在一定危险性,这更加凸显了车联网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车联网安全可以分为车内网安全以及车际互联网安全,这其中包括网络通信安全、网络终端安全等问题。

目前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型多基于角色、属性、任务或工作流的访问控制,这些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以边界防护为主要思想,在车联网终端数量、种类都爆炸式发展的场景下,由于传统防护边界的存在,这些访问控制模型会出现安全性不够、策略过于复杂等问题,导致车辆和人、其他车辆、路边单元、云服务平台之间传递消息时可能遭到窃听、篡改、阻断,造成多方隐私泄露,甚至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

零信任[4-5]网络的实质是在具有身份、设备属性的访问主体与包含各种数据资源、应用资源的访问客体之间,根据访问需要临时建立的动态可信安全访问体系。

零信任网络的实现方法是以受限资源安全保护需要为出发点,以身份认证为前提,以持续信任评估和动态访问控制为手段,最终实现访问主体与访问客体之间的安全访问控制。

车联网终端同样是网络攻击者的目标之一,用户终端、车联终端、云计算平台可能在遭到攻击后产生数据泄露、拒绝服务等问题。

同时车联网的到来使得道路交通系统的终端海量化、异构化的问题更加突出,也造成了大规模的安全边界模糊,使得安全方面面临重大挑战。

针对道路交通系统中终端海量、通信时延低容忍、安全等级要求高、部分终端计算能力弱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零信任的大规模车联网安全模型。

1 车联网安全模型如图1所示,零信任车联网模型由用户平面、控制平面、数据平面[6]组成。

用户平面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认证,获取用户访问时的各种身份属性、网络属性、设备属性,用于评价用户的真实性、可信性,凭借用户属性数据确保用户与系统之间交互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t e r o e n e o u s w i r e l e s s n e t w o r k s e c u r i t m o d e l b a s e d o n H g y t r u s t a n d r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基于信任和风险评估的异构无线网络安全模型
张本利 刘 和, 王维英 ,
) ( 黑龙江 哈尔滨 1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信息通信工程中心 , 5 0 0 9 0 摘 要: 由于现有的信任模型仅针对应用 , 并没有引入风险评估 , 不能 适 应 新 的 网 络 环 境 特 点 , 而异构无线网络环境 由于具有异构性 、 开放性 、 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 适合新环境下 的 系 统 网 络 安 全 需 要 。 提 出 一 种 主 动 安 全 模 型 , 从 分析安全的保护机制出发 , 基于服务提供者和请求者的不同角度 , 引入 网 络 风 险 评 估 和 用 户 历 史 交 互 行 为 的 信 任 评 估, 动态地为系统资源提供主动保护能力 , 以提升安全性 。 通过仿真 实 验 得 出 , 模型能够在恶意攻击增加情况下, 及 时识别风险 , 并正确有效地预测实体行为 , 保持良好运行状况 , 为下一步系统决策提供保障 。 关键词 : 异构无线网络 ; 信任 ; 风险评估 ( ) 中图分类号 : 4 0 0 TN 9 1 5. 0 8 文献标志码 : 6 7 1 6 7 9 2 0 1 4 0 6 0 4 0 5 A 文章编号 : 1 - - -
第2 8 卷第 6 期 2 0 1 4年1 2月
黑 龙 江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l o n i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j g g y
o l . 2 8, N o . 6 V , D 2 e c . 0 1 4
2 基于风险和信任评估的安全模型
针对 HWN 网络特点 , 安全模型研究内容主要 是动态收集相关信 息 , 将影响系统间安全关系的多 种因素进行分析和 量 化 表 示 , 根据因素的变化及时 调整信任关系的评 估 结 果 , 做出可信决策和重新评 估的可预测的 、 可 控 制 的、 可 信 赖 的 动 态 循 环 过 程。 研究内容涉及到两个 实 体 : 一个是服务提供者-网 络实体 , 即在 HWN 环 境 下 对 网 络 实 体 属 性 进 行 预 判, 进行风 险 评 估 , 防止服务请求者接入恶意的或 不诚信的网 络 实 体 ; 另 一 个 是 服 务 请 求 者 - 用 户, 对用户行为的动态 信 任 评 估 , 使得网络实体可以预 测请求用户信任值 , 阻止恶意用户伪装接入网络进 行破坏 。 基 于 风 险 和 信 任 评 估 的 安 全 模 型 如 图 1 所示 。 风险 评 估 是 指 从 风 险 管 理 角 度 , 运 用 定 性、 定 量的科学 分 析 方 法 和 手 段, 系统地分析信息和信 息系统等 资 产 所 面 临 的 人 为 和 自 然 的 威 胁, 以及 威胁事件 一 旦 发 生 可 能 遭 受 的 危 害, 有针对性地 提出了 抵 御 威 胁 的 安 全 等 级 防 护 对 策 和 整 改 措 施。网络实体的风险评估通过识别 并 量 化 资 产 重 要性、 威胁 和 脆 弱 性、 严 重 程 度, 更加全面地保护 系统安全。 信任是提供网 络 安 全 的 重 要 手 段 , 通过预先引 入信任评估 , 可 以 极 大 地 保 护 系 统 安 全, 提高通信 效率 。 基于 用 户 行 为 的 动 态 信 任 评 估 使 得 服 务 网 络可以预判请求服 务 的 用 户 信 任 等 级 , 来判断是否 允许其接入网络 。 . 1 模型定义 2 根据 HWN 开放性和 动 态 性 特 点 , 模型参数主 风险参数 R 要考虑可信任度 参 数 C n、 n 和时间参数 一个周 t n 。 时间参数 反 映 了 系 统 动 态 性 和 及 时 性 , 、 、 期包括服务请求 服 务 选 择 服 务 提 供 和 更 新 , 计算 公式为 ( ) . 1 Tn = f( C R t n, n, n) 2 . 2 信任评估类型与量化表示 基于知识 获 取 , 信 任 定 义 了 两 种 类 型: 一种是 直接信任 , 另一种是间接信任 。
, , i L l I U H e WANG W e i n Z HANG B e n i -y - g
,H ) ( C e n t e r a r b i n 1 5 0 0 9 0,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C o . T e l e m a t i c s T e l e m a t i c s E n i n e e r i n e i l o n i a n H g g g j g
然而 这 种 模 式 是 被 动 而 且 静 态 的 , 不能适用于 在这种安全现状下 , 需要建立一 HWN 的网络环境 , 种主动安全 的 模 式 , 从 信 任 角 度 出 发, 为网络实体 建立信任关系 , 使得 资 源 在 被 监 测 和 分 析 历 史 交 互 作用信息的基础上 , 动 态 控 制 访 问, 主 动 协 商, 可预 判系统 的 潜 在 安 全 风 险 , 将信任关系转化成信任 链, 形成一个安全网络空间 。
收稿日期 : 0 0 0 1 4 8 6 2 - - , 作者简介 : 男, 工 程 师, 刘 和( 研 究 方 向: 通信信息网络工 9 8 3- ) 1 程规划 ; 信息 性 化 服 务 的 同 时 , 对其 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融合多种网络 通 信 技 术 或 组 网 方 式 , 满足用户 需要的同时 , 也将各 种 网 络 的 安 全 缺 陷 带 进 融 合 网 络中 。 在 NGN 环 境 下 , 用户的分布方式不再是集 中的 、 封闭的和可 控 的 , 而 是 开 放 的、 动态的和分布 的安全和正 式的 , 为了有效保证下一代网络 ( NGN) 常运行 , 即保障其 可 靠 性 、 可 用 性 和 完 整 性, 就必须 在威胁源 对 NGN 安 全 形 成 威 胁 之 前 消 除 安 全 隐 患 。 系统的主动保 护 安 全 能 力 对 于 异 构 融 合 网 络 , 是发现系统脆弱性 和 薄 弱 环 节 的 有 效 手 段 , 是保障 系统安全的有效方法 。
第 6 期 刘 和 , 等: 基于信任和风险评估的异构无线网络安全模型
·4 1·
目前 , 大多数网 络 安 全 模 型 研 究 集 中 在 信 任 关 系上面 , 信任模型 只 针 对 相 应 的 应 用 背 景 。 普 适 计 算环境的 信 任 模 型 定 义 了 基 于 普 适 环 境 的 域 间 动 态信任模型 , 主要采 用 改 进 的 证 据 理 论 方 法 进 行 建 模, 信任度的评估 采 用 概 率 加 权 平 均 的 方 法 。 不 足 之处是不 能 处 理 由 于 部 分 信 息 和 新 未 知 实 体 所 引 起的不确定性问题 , 没有详细的风险分析以及建模 风险和信任 之 间 的 关 系 。S o n g 等人提出了网格计 算环境下 的 实 体 之 间 基 于 模 糊 算 法 的 动 态 信 任 模 型, 包括描 述 、 评 估 和 更 新。 模 型 没 有 考 虑 间 接 信 任值 , 不能反映全局信任度 。G e o r e等 人 提 出 了 一 g 种适用于 A h d o c网络 的 基 于 半 环 代 数 理 论 的 信 任 - 模型 , 模型 没 有 风 险 评 估 机 制 。 H e等 人 提 出 了 基 于云模型的普适环 境 下 的 信 任 模 型 , 用云的形式来 描述实 体 之 间 的 信 任 关 系 , 考虑了信任的不确定 性, 理论上更合理 , 但 没 有 风 险 评 估, 也没有考虑协 同欺骗和恶意节点等问题 。
: , , A b s t r a c t T h e e x i s t i n t r u s t m o d e l s o n l f o r a l i c a t i o n s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l a c k o f r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c a n n o t g y p p a d a t t o t h e n e w n e t w o r k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h e t e r o e n e o u s w i r e l e s s n e t w o r k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g ,o ,c d u e t o t h e h e t e r o e n e o u s e n,d n a m i c a n d a d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s u i t t h e s s t e m n e t w o r k g p y p y r o o s e d t o a n a l z e t h e s e c u r i t r o a c t i v e s e c u r i t m o d e l i s s e c u r i t n e e d e d f o r t h e n e w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p p y y p y y r o v i d e r s a n d r e u e s t o r s .T h e t r u s t e r s e c t i v e s o f s e r v i c e r o t e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b a s e d o n d i f f e r e n t p q p p p i v e n t o d n a m i c a l l r o v i d e e v a l u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r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 u s e r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h a v i o r h i s t o r a r e g y y p y , r o t e c t i o n f o r t h e s s t e m r e s o u r c e s . T h r o u h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t h e m o d e l c a n b e e f f e c t i v e i n t h e a n a c t i v e p y g , , c a s e o f m a l i c i o u s a t t a c k s t o i d e n t i f r i s k s r o m t l c o r r e c t l r e d i c t h s i c a l b e h a v i o r e f f e c t i v e l a n d p y y y p p y y p m a i n t a i n o o d h e a l t h, a n d t o r o v i d e t h e r o t e c t i o n f o r t h e n e x t s s t e m d e c i s i o n. g p p y : ; ; r K e w o r d s h e t e r o e n e o u s w i r e l e s s n e t w o r k s t r u s t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g y 移 动 蜂 窝 网、 广 播 网、 无 在异构融合的 网 络 中 , 线局域 网 甚 至 无 线 传 感 网 等 网 络 协 同 共 存 , 宏蜂 窝、 微蜂窝 、 微微蜂窝以及毫微微蜂窝等组网形式 相互融合 , 发 挥 各 种 网 络 自 身 优 势, 为用户提供更 好的 服 务 。 随 着 通 信 技 术 的 发 展 , 下一代网络 ( 的发展将为用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NGN) N 户提供永远在线 、 高速的传输速率以及动态的网络 接入 。 下一 代 网 络 技 术 将 实 现 多 种 异 构 接 入 网 络 的集成与 融 合 。 在 满 足 用 户 高 速 率 、 低 时 延、 广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