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华尔街”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架构分析
《华尔街日报》式新闻的写作技巧
《华尔街日报》式新闻的写作技巧所谓《华尔街日报》式新闻,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上常见的一种新闻写作形式,即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开头往往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进而一步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因人物的介入变得容易赢得读者的注意,以人情味提高传播效果。
约定俗成的小技巧二战后,西方新闻理论界通常把日常新闻报道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或称动态性新闻和非动态性新闻)两大类。
前者由于有具体的事实,有发生、发展、结束的动态情节,因而容易引人注目;后者则因涉及的大多是问题观点、政策法规、机构行业等抽象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枯燥乏味。
《华尔街日报》式的好处在于,将非事件新闻已经或可能影响到的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此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从而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这种写法使本来面向社会中上层人士、一般以严肃的政治话题为头条新闻的《华尔街日报》,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共鸣,拥有了更多的普通读者。
《华尔街日报》式目前有许多变种。
一些记者无论写作事件性新闻还是非事件性新闻,往往都用讲故事的方法制造一个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有的则把写景作为吸引读者的要素,渐渐就出现了多种开头并存的“华尔街日报式”新闻。
《华尔街日报》式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以上介绍的是完整的《华尔街日报》式结构,在长篇报道中应用较多,但也有的《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在新闻主题阐述充分后,不再回到开头起桥梁作用的人物身上,这种结构形式被称做不完全的华式结构,也叫“过河拆桥式”,多用于短篇报道中。
“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未来走向
“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未来走向作者:张腾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36期【摘要】针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爆发原因众说纷纭,本文结合美国现实以及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原因做了一定的梳理整合及进一步的分析,并且总结分析了对于这次抗议运动未来走向的不同主张。
【关键词】失业金融中产阶层社交网络未来走向2011年9月17日美国民众发起了名为“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的和平示威活动。
此次示威活动由非营利杂志网站Adbusters于2011年7月发起倡议,并被命名为“占领华尔街”,抗议浪潮已向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华盛顿、英国伦敦、加拿大温哥华等82个国家多个大城市蔓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失业率居高不下——导火索自2007年12月美国进入本轮经济衰退以来,美国共有超过800万人失去工作,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中失业人数最多的一次。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日表示,美国自从2009年4月以来,失业率一直维持在9%以上的高位。
金融危机后,美国投入了巨额救助资金,推出了大量经济刺激计划,并采取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但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失业率更是数年来持续高企,这是诱发此次抗议活动的最为直接的导火索。
美国达拉斯储备银行行长理查德•费希尔表示,这场游行示威是对持续高失业率的合理反应。
美国近来低迷的经济形势造成了其社会失业率的快速高攀,但从长期的经济趋势来看,欧美等国失业率的上升已是必然趋势。
首先从全球一体化来说,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于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和使用资源的跨国企业自然选择成本更低、政策也更为优惠的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其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降低;其次,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在短期内总是存在着工资向下调整刚性的现象,这往往缘于工会议价、工资指数化倾向等原因,而这些因素在发达国家的力量更为强势,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市场供需不平衡;再次,民众的购买力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之下进一步削弱,消费力量对推动经济发展的贡献下滑,而根据往年的数据统计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70%左右由消费拉动;此外,前一时期美国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接连下调恶化了对经济普遍丧失信心的社会氛围,遏制了私人投资的增长;发达国家完善的基础设施则决定了西方社会的公共建设投资余地较小,不能再如上世纪30年代一样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来拉动经济复苏。
从概念整合角度看中英文经济类新闻标题中的隐喻
从概念整合角度看中英文经济类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从古至今,隐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外各类经济语篇中大量存在并且不断更新的隐喻,引起了语言学家甚至经济学家的关注。
传统的修辞学角度对隐喻的分析往往只关注隐喻的表层问题,如语义和语法,未能深入到隐喻的工作机制和意义的构建过程。
而当代学者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现象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其工作机制和意义构建过程。
因此,本文以福柯尼耶(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框架,对中英文经济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是以心理空间为基础发展而来。
福柯尼耶提出概念整合的标准形式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建立起部分结构配对。
类属空间通过部分投射接收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共享且更为抽象的部分结构配对。
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也被投射到整合空间,整合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精致对接收的部分投射和输入的背景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了新创结构。
新创结构是生成性的,是隐喻意义构建的潜在机制。
本文的语料取自2011年5月至8月的主流经济类刊物《华尔街日报》(英文版)、《金融时报》(英文版)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中文版)中的部分新闻标题。
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定性研究,通过数据分类和具体案例分析来对中英文经济类语篇中隐喻现象的工作机制和意义建构过程进行分析。
通过对“经济是战争”、“经济是人”和“经济是娱乐”这三个高频隐喻类别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概念整合理论能更为清晰地表现出隐喻认知的过程,揭示隐喻作为人们认知经济现象的一种重要手段的事实。
隐喻不仅使艰深晦涩的经济用语变得生动易懂,更能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意识和倾向。
因此,对于隐喻的认知研究可以提高隐喻意识,培养隐喻思维,指导经济类语篇的写作和理解。
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深层背景及影响
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深层背景及影响(图)美国社会的积怨是制度性积累,不可能根本解决。
中评社香港5月8日电/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助理研究员云锦泽在中国评论月刊四月号发表文章《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深层背景及其影响》,全文如下:“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对美国核心社会制度的运动,它明确提出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配民主的称号,其本质是华尔街财团操纵两党和美国政府、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制度。
自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垄断财团越发肆无忌惮,海外频频动武,致使国库空虚,军火和石油集团大发横财,国内政策大幅度向极富集团偏斜,“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美国社会制度性矛盾不断积累之下的总爆发。
美国社会积怨是制度性积累,不可能根本性解决。
经济和权利诉求转变为政治诉求直指美国社会制度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开始了名为“占领华尔街”的社会运动。
此后,全美75所高等院校、美国最大的劳工组织劳工总会及产业劳工组织(AFL-CIO)和十几个工会宣布参与,目前已波及全美45个州,并快速向全球蔓延。
“占领华尔街运动”是对美核心社会制度的否定和反抗。
美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多次出现过抗议示威和罢工活动,主要为劳工待遇、种族歧视、退伍兵的待遇和反战活动,这些诉求没有触及美国制度核心,即使是上个世纪初出现的规模较大的罢工运动,如煤矿工人和钢铁工人大罢工,航空员工大罢工,虽然美国政府以“共产主义色彩”而加以残酷镇压,其核心要求仍然是改善工人待遇和劳工权利。
华尔街抗议者的口号是“我们是99%”,(意为1%的富人拥有着99%的财富。
99%的人为国家纳税),华盛顿的政客都在为1%的人服务。
“民主、共和两党被收买的政客,还有美联储同金融财团达成的秘密交易”,“美国占人口0.1%的精英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攫取了巨额财富,对99.9%的广大民众发动了一场全面的经济战争”,参与者明确表示出对美国制度的失望和愤怒,在一些示威者中,打出了马克思和格瓦拉的画像,人群中出现了前苏联的国旗和中国国旗。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模式分析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模式分析作者:吴秀华,黄姗姗,王慧,江少金,余舰金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3期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语言现象,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
隐喻语言也广泛见于新闻标题中。
本文试图以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标题;隐喻;认知功能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选用恰当的字眼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隐喻为我们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莱考夫(Lakoff)把隐喻定义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深植于思维中的认知方式乃至行为方式。
作为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我们得知的关于世界、社会的大多数信息都是从报纸、网络、广播等新闻报道中得来的。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眼睛的明亮与否,直接决定了新闻受关注程度的高低。
为了让新闻在第一时间内吸引读者,新闻标题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隐喻用法。
一、军事术语的隐喻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大量的军事术语。
例如:(1)昭平:打响水利建设“攻坚战”(新华网2013-12-04)(2)大化打好师生饮食“安全仗”(新华网广西频道2013-12-06)(3)中国石油各企事业单位全力打好“保安全”硬仗(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3-12-06)(4)汕头:打好计生翻身仗全面推进医改工作(中国新闻网广东新闻2013-12-05)但是,这些新闻本身并不是军事题材的报道,无论是“饮食安全”、“水利建设”或是“计生工作”,记者们都只是在用“战争”类字眼对一些艰难的任务进行隐喻表述。
(一)新闻标题中广泛采用军事术语隐喻的原因根据莱考夫(Lakoff)的观点,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示为基础的映射,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国家兴亡、朝代更替,或是为了抗击外族,或是为了民族独立,我们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争。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及其变异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及其变异一1865年4月,美国内战正接近尾声,林肯总统却在14日晚被一个名叫蒲斯的南方伶人暗杀。
美联社的一名记者迅即对此作了报道: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
这条消息很短,仅用了12个英文词,但却把刚刚发生的严重事件告诉了公众.至于总统被刺的详情,尚容记者们在随后的消息中慢慢道来。
这则一句话容纳了一个重要事件的消息便象征了近代新闻导语写作的开端,标志着新闻写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今天,我们读的大部分消息,或所谓标准的新闻,仍是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报道之首,其它内容或情节则按重要性的顺序排下来,愈是重要愈靠前。
这就是新闻学上所说的“倒金字塔”结构。
请看下面这条消息:今天,警察长沃尔顿·科温报告说,28岁的约瑟夫·普拉特供称“在格林威治放火三十余次”,估计造成损失达“几十万美元”。
誉察长宣称,普拉特告诉说,他之所以放火.是为了“看看救火车出动时的紧张气氛”。
科温又称,普拉特承认他放火的地方有一座教堂,一所工厂,一家戏院,一个游艇停放处以及几间民房。
但普拉特说,其中有几次只是报了火警,并未着火。
消防队接到过一次火警,赶往现场却未见着火。
经追逐,逮捕了普拉特。
以谎报火警罪,被勒令交纳保释金500美元。
即便是这样一则简短的消息,也是按事实重要性的顺序排下来的。
如果删去第四段、甚至第三、第二段,消息本身都不受多大影响。
倒金字塔结构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当时有两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改变了美国新闻写作的形式:一是1844年电报的发明,二是美国内战即南北战争(1861—1865年)的爆发。
在这之前,特别是在十八世纪的美洲殖民地与独立战争年代里,新闻报道的要点常常淹没在报上的政府公告与政治论文之中,要由读者自己去寻找。
赛缪尔·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了电报。
同年5月24日《巴尔的摩爱国者报》首次收到了从华盛顿发来的电讯。
在美国,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新闻开始电传了。
在美国内战期间,各报社都派出了优秀的记者到华盛顿、里士满等各个战场进行采访。
“占领华尔街”运动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危机
一、“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兴起自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发展成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具有鲜明左翼色彩的反资本主义运动。
美国主流媒体及华尔街的富豪们一开始是淡化、丑化该运动,希望它能自生自灭。
但是面临日益扩大的规模,美国警方随后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镇压,与抗议群众频频发生流血冲突。
占领运动进行仅两周,纽约警方就抓捕了近千名抗议者。
进入2012年,占领运动继续保持高温。
1月28日深夜,美国东西两地示威者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400余人被捕。
在美国西部城市奥克兰,示威者甚至冲进市政厅,并焚烧美国国旗。
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是总部设在温哥华的《广告克星》杂志,这是一家以对资本主义的犀利批评而知名的印刷和网络杂志。
2011年7月13日,该杂志在其网站上发动号召,称华尔街是美国的金融罪恶之都,呼吁美国民众冲进曼哈顿,搭帐篷建厨房,占领华尔街。
随后,社会主义运动组织、无政府主义者、工会、学生等纷纷加入,他们声称自己是代表99%的美国人民来抗议1%的金融寡头及代表金融寡头利益的美国政坛。
抗议者提出对财富重新分配的主张,要求在改革中增加针对富人和公司的税收、结束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高福利、支持工会组织、增强对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
大多数美国人都对这场运动表示了好感和支持,美国《时代》杂志调查显示,54%的受访者对抗议有好感,仅有23%表示反对。
二、“占领华尔街”运动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的彻底破产美国长期实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终于结出恶果。
自2007年以来,美国积重难返的危机开始显现并不断深化:经济层面,从一开始的次贷危机演化成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随后是因为美国两党政治精英应对经济危机措施不当,美国政治体制受到民众的广泛质疑,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而通过一连串铁的事实的教育,美国大众终于看清楚——在美国是金权天下,华尔街寡头操纵美国政坛,美国没有民主,只有金主,于是就有了这场直指美国核心症结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_占领华尔街_运动_原因_特征与启示_向泽雄
“占领华尔街”运动:原因、特征与启示向泽雄(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巢湖238000)摘要:“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发起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制度因素和社会背景。
这一运动呈现出纲领的不确定性、组织的松散性、活动的非暴力性和参与主体的弱势性等特征。
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占领华尔街”运动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启迪我们着力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关键词:“占领华尔街”;原因;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D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12)05-0026-062012年第14卷第5期巢湖学院学报No.5.,Vol.14.2012总第116期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General Serial No.116收稿日期:2012-07-10基金项目: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710071)作者简介:向泽雄(1974-),男,安徽巢湖人。
巢湖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
“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 )运动自2011年9月17日爆发至今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既历经了“布鲁克林大桥”(Brooklyn Bridge )被捕事件、大本营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 )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等诸多挫折,亦曾一度形成“蔓延整个美国、并在全球发酵”之态势,但终就没能逃过和许许多多的美国街头运动一样的命运而黯然落幕。
透过“占领”运动一路走来所呈现出的种种景象,其背后潜藏的深层次动因值得我们分析,其表现出的典型性特征值得我们关注,其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具有的警示作用和启迪意义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起因追溯“占领华尔街”虽然将运动的矛头指向纽约的华尔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华尔街是他们发起这项运动的唯一动因。
“占领华尔街”驴象角力背后的牌中牌
“占领华尔街”驴象角力背后的牌中牌最近,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占领华尔街”运动自9月17日从纽约零星开始,至今已逾半个月,几乎已蔓延到美国各个州的大城市,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示威者口号也从当初的“占领华尔街”变成了“占领华盛顿”。
其实美国的示威活动几乎每年都有,只不过像这次“占领华尔街”的大规模示威活动,这些年已经极少发生,而且发生的原因,并不像它表面看起来的只是美国低收入群体为了贫富分配问题向华尔街金融寡头示威,要求金融寡头们减少贪得无厌的欲望,争取低收入者社会福利待遇那么简单。
其实,其中真正的原因是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存在党派政策导向之争,以及暗潮涌动的两党未来前途利益之争,“占领华尔街”运动只不过是驴象角力背后催生的一张牌中牌。
跛脚驴与国会象美国的立国者对政府普遍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权力,采纳了孟德斯鸠的想法,在美国宪法之内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开,而且让它们互相制衡,分别由联邦最高法院、国会和总统掌管,这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立。
其中总统(行政)与国会是重要的两极,也是频繁发生关系的两极,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的权力比国会大,但在一项国内政策上,总统的权力就小了许多。
从总统与国会的分工管理范围就可以看出,对国内事物具有重量级决定权的国会,正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矛头所指之处,这也是民主党这匹驴和来自民主党的跛脚总统奥巴马希望出现的现象。
之所以称奥巴马为跛脚总统,是因为民主党在2010年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中败于共和党,共和党重掌众议院,这给予了奥巴马总统沉重一击,虽然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仍然控制参议院,通过参议院可以提出各种议案,但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具有否决议案权,众议院的议案否决权好比砍掉了总统权利的一条腿,使白宫的权利大打折扣。
比如今年6月在利比亚战争问题上国会和白宫分歧严重,众议院就连续否决了授权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开展军事行动和关于切断利比亚行动军费的两项授权议案,而且这也是自199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首次投票反对一名总统发动军事行动的授权。
从框架理论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
17 年 , 9 4 社会学 家戈夫曼 出版 《 框架
分析 》 书 , 一 使得 “ 框架 ”作 为一个 理论
概念而进入社会科学领域 。 戈夫曼将框架
定义为 人们用 来认识 和解释 社会 生活经
个含义都有所体 现 , 框架概念通常在两个 裹 ” 以反映与补充 主题 的 “ 议题文化”。 意 义 上被 使 用 , 一 个 是存 在 于 头脑 之 “ 中、 处理 信息 的新 闻框架 , 另一个 是作为
有意被制作 出来 , 而是无意识地贯穿于个 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① 。 吉特林发展 了戈夫曼 的概念 , 出了 提 更 明确 的定 义 : 框架就是 “ 关于存 在着什
么 、 生 了什 么 和有 什 么 意 义 这 些 问题 上 发 进 行 选 择 、强 调 和表 现 时所 使 用 的准
19 年 , 9 3 埃特曼总结传播学视野之下
了受众框架 ;、个人层 面的框选效 果 , 3 即 受众框架如何影 响了受众 的态度和行为 ; 4 将记者视为受众 中的一 员 , 、 他们 的态度 来 ,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 的解放广场 。 示 威组织者称 , 他们 的意图是要反对美 国政 治 的权钱交 易 、两党 政争 以及 社会不公 正 。0 1 1 2 1 年 0月 8日, 占领华尔街 ” “ 抗 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 , 逐渐 成为席卷全美 的群众性社会运动 。 约警 方 1 月 1 纽 1 5日 凌晨发起行动 , 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 对
从 框 架 理论看 国 内重要 报纸 对“ 占领 华 尔街 " 动 的报 道 运
。杨 柳
【 摘 要 】 闻报道框架分析有利于解构新 闻媒体在报道 某一事件 时的思考与处理方式, 而体现 出媒体 的报道理念 。 以国 新 从 本丈
_占领华尔街_运动_原因_特征与启示_向泽雄
“占领华尔街”运动:原因、特征与启示向泽雄(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巢湖238000)摘要:“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发起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制度因素和社会背景。
这一运动呈现出纲领的不确定性、组织的松散性、活动的非暴力性和参与主体的弱势性等特征。
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占领华尔街”运动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启迪我们着力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关键词:“占领华尔街”;原因;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D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12)05-0026-062012年第14卷第5期巢湖学院学报No.5.,Vol.14.2012总第116期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General Serial No.116收稿日期:2012-07-10基金项目: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710071)作者简介:向泽雄(1974-),男,安徽巢湖人。
巢湖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
“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 )运动自2011年9月17日爆发至今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既历经了“布鲁克林大桥”(Brooklyn Bridge )被捕事件、大本营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 )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等诸多挫折,亦曾一度形成“蔓延整个美国、并在全球发酵”之态势,但终就没能逃过和许许多多的美国街头运动一样的命运而黯然落幕。
透过“占领”运动一路走来所呈现出的种种景象,其背后潜藏的深层次动因值得我们分析,其表现出的典型性特征值得我们关注,其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具有的警示作用和启迪意义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起因追溯“占领华尔街”虽然将运动的矛头指向纽约的华尔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华尔街是他们发起这项运动的唯一动因。
华尔街日报结构
这次讲座中,周教授对此前写的一篇文章“ 这次讲座中,周教授对此前写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 回应郎咸平”作了补充, 在改制问题上, 回应郎咸平”作了补充,“在改制问题上,应当给国有企 业一条路。 不能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核心句) 业一条路。而不能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核心句) 他说,海尔改制也不行, 改也不行, 他说,海尔改制也不行,TCL改也不行,不改被人家 改也不行 买走了还不行。请问国有企业改制应该怎么做? 买走了还不行。请问国有企业改制应该怎么做?我们总应 该给他们一条路走。 该给他们一条路走。
华尔街日报型结构
华尔街日报体-----DEE 华尔街日报体 D:Description (描写) 描写) : E: Explanation (解释) 解释) : E: Evaluation (评价) 评价) : 描写个人或具体事实入手, 描写个人或具体事实入手,通过对事件进行一些解 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待,进而点出主题, 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待,进而点出主题,最后再引述 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做出评价。 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做出评价。
周其仁说,苏联 年 我们40年的成绩可以看出 年的成绩可以看出, 周其仁说,苏联70年,我们 年的成绩可以看出, 改革是没有回头路的。如果我们采用苏联的办法, 改革是没有回头路的。如果我们采用苏联的办法,每人 发一万卢布开始改革,那算公平吗? 发一万卢布开始改革,那算公平吗?一万卢布从人均来 说是公平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不公平。所以说, 说是公平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不公平。所以说,公正 与公平的界定不是很简单的。 与公平的界定不是很简单的。 周其仁以联想集团为例发问, 周其仁以联想集团为例发问,柳传志到底为其做了 多大贡献,怎么界定,谁来界定?他认为, 多大贡献,怎么界定,谁来界定?他认为,应该由相关 各方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谈判。这里面最重要的, 各方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谈判。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把 权力的力量躲开。 权力的力量躲开。
马克思第二次讨论
占领华尔街运动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 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占领华尔街”运动将唤醒西方国家民众对资本主义现行制度的深刻反思。 “占领华尔街”运动是一面镜子,折射了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一超独霸” 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此次“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引发对美国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政治、文化 等制度的全面反思。
该杂志总编卡利· 拉森强调,美国1%的 2011年7月13日时,在 “广告克星”网站 富人享受着巨额分红、税收减免,而其 余99%的人承受失业、丧失房产等巨大 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时机已经成熟 压力,灰暗的未来令他们站出来抗议。 ……9月17日时,我们希望看到曼哈顿到处 他于22年前创立的《广告克星》是一本 都是帐篷,以及两万人左右的革命洪流 著名的反消费主义杂志,它将发达国家 ……我们必须重复一个声音……埃及人民 的生活现状描述成是自然环境崩溃的元 在解放广场上成功,正在于他们不断重复 凶,精神空虚的人类在满足永无止境的 ‘穆巴拉克必须下台’……我们只需照他们成 消费需求时,也在不断地向毁灭之路一 功的经验做即可。” 步步迈进。
占领华尔街事件目的
表达对金融制度偏袒权 贵和富人的不满,声讨 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 首; 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 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 不公正; 改变美国不公平不合理 的政治经济制度。
“占领华尔街”运动早期的海报,极富 创意的设计吸引了众多民众加入到这场 运动中来。
事件主要进展
2011.9.17 运劢开始 2011.9.19 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市场正常开放。 许多大型传媒公司开始报道活劢的新闻所言
2011.9.23 2011.10.1 在自由广场示威
蔓延到美国多个城市。 纽约有约700人被捕 2011.10.5 运动升级 松散的民众抗议活动得到了包括 美国运输工人工会、 服务业工人 国际联盟 教师联合会 汽车工人联盟等在内的全美多个工会 组织的参与和支持。 2012.3.17 200多名“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举行示威活劢 庆祝“占领华尔街”六个月纨念日 2012.5.1 国际劳劢节 数百名抗议者席卷重来
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也可总结为DEE:Description描写、Explanation 解释、Evalution评价“华尔街日报体”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比如说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的严肃性问题,但是总的来说,这种文体的新闻写作,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三贴近”报道原则是切合一致的,对丰富和改进我们的新闻写作不无裨。
下面是华尔街日报体“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
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者欢迎。
这种体载也常为其他西方报刊所采用。
认识“华尔街日报体”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生动活泼,有力吸引读者眼球、充分唤起读者阅读欲望呢?《华尔街日报》在上世纪30年代了曾碰到这样的问题。
后来有位记者大胆创新,在文章开头加入一些故事性的描述手法。
他的一篇突破性报道的开头是这样写的:5年前,顿宁决不提前工作。
什么叫做新闻写作中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
什么叫做新闻写作中的「华尔街日报体」和「倒金字塔体」华尔街新闻体的写作原则是“由小及大”、“窥叶知秋”,结构上,开头从非常个人的视角切入,再从这个小细节推展开来,逐渐论及全局,最后还要勾连回开头,一般用于深度报道。
这种写法更显人情味。
倒金字塔体则正好相反,讲究”言简意赅“、”由重及轻“,开头说最核心的新闻点,然后说次重要的新闻点,然后是支持核心的材料和证据,最后是补充性材料,叙述多,议论少,时效性强,一般用于突发报道。
倒金字塔体最早出现于南北战争时候,战地记者们为了抢先发回报道,用这种方式一段一段在电报局里拍发,先发核心信息,再慢慢把事情说清楚(顺便说一句,有的记者为了不让别人抢到头条,发完正经报道以后,还会继续拍发一些大部头的东西比如圣经来挤占电报机,让竞争对手发不出去。
《神秘岛》里的吉丁史佩莱就干过这种事。
)真正把这个体系发扬光大的契机,是林肯遇刺,美联社最先发了一条新闻:今晚总统在剧场遇刺,身受重伤,一共才12个单词。
这个记录后来在1945年被打破,还是美联社的新闻:”罗斯福总统今日突逝“,6个单词。
答案里还有人提到新华体,这个和我们高中写议论文的结构是类似的,开头高屋建瓴,然后夹叙夹议,论点+论述+论据+名人名言+论述+论点,最后概括成数个排比句,进一步拔高主题。
优点是磅礴大气,蛊……呃,鼓舞人心,看完以后让人热血沸腾。
缺点是容易腻。
关于写作理论,其他答案说得很充分了,我来举个具体例子吧。
鉴于当前的大好形势,让我来举一个古代的例子好了:假如我们要写一则鸿门宴的新闻报道,该怎么写呢?倒金字塔体:标题:刘邦出席宴会时险遭刺杀(汉元年十二月,法通社灞上电)刘邦在项羽举办的鸿门宴会上险遭刺杀,已返回灞上军营。
(开头开宗明义,直接把新闻最核心的点出。
)此次宴会旨在解决项羽与刘邦关于关中占领问题的争端。
在宴会期间,项羽的堂弟项庄要求舞剑助兴,借此靠近刘邦,但被及时阻止。
(杀手身份、行刺手段以及结果,属于次要新闻点)刺杀事件发生后,刘邦很快离开席位,宣称去上厕所,但他没有再次出现在宴会场合,而是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灞上军营。
评美国主流媒体对“占领华尔街”的报道
作者: 何兰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物刊名: 现代国际关系
页码: 47-5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美国主流媒体;“占领华尔街”;“新闻自由”
摘要: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以后,美国主流媒体对其态度最初是麻木不仁,但随着抗议活动规模扩大、时间延长,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相关报道的立场、内容及引导舆论的手法也一再调整。
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主流媒体关于“占领华尔街”活动报道数量与内容的跟踪观察和统计,揭示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本质。
华尔街日报体
“给我讲一个 故事,看在老天 爷的份上,让它 有趣一点”
• 斯大林说过一句十分震撼的话:
• “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 • 一个人怎样死去却可以写成悲剧。”
•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 是美国 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
• 新闻主体:
•
该州农业部唯恐本地农场主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最
近颁布的一项法令中,为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的"600万头猪
明确规定了新的、改善的权利。每头猪应当有1平方米空间的猪
圈,有打盹用的稻草或软橡胶垫。当玩耍时间到了时,猪必须有
钢链或可咀嚼的玩具……
•
但真正使农场主心怀不满的是,该法令宣布农场主或帮工
• 第三部分,
• 然而, 今年的好收成却意味着羊肚菌采 摘者不能像过去那样高价出售蘑菇。” 。。。。。
• 文章的结尾只有两句话,简洁又耐人回 味:
• 尽管价格低了,但瓦尔并不就此放 弃。为了继续过采蘑菇的自由生活,他 情愿冒收入不稳定的风险,“没有人可 以控制我,”他说,“没有人是我的老 板。”
• 过渡:
• 他所说的那些对猪不了解的人是指北莱因 ,威斯特伐利亚州的政府官员。这个地区是德 国人口最集中的州,也是出产猪最多的地方。 政府官员们想让那些对肉类持谨慎态度的消费 者重拾信心,因为去年爆发的疯牛病和其他食 品丑闻已令消费者恐慌不已。官员们说,作为 应对措施的一部分,肉类必须经过更严格的检 测和卫生防疫;而同样重要的是,农场主在喂 养牲畜的过程中要与它们有更多的直接接触。
必须每天花20秒钟观察一头猪,并用文字记录下他们对猪的关爱 ,以表明他与猪呆在一起的时间足以达到规定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占领华尔街”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架构分析摘要影响之广的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一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众多媒体争相多角度报道,此隐喻表达丰富,其背后的架构反映了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
隐喻知识的普及,可以增加我们培养对国外的文化交流,提高政治类新闻的阅读能力。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莱考夫的架构理论等为我们对隐喻的探讨提供了基础,“占领”运动之隐喻表达体现了不同的认知和蕴含的架构逻辑。
关键词隐喻;架构逻辑;认知模式引言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和思想,充满着不少的隐喻形式。
隐喻既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格,也是一种语言学的语言现象。
人类利用隐喻,目的是运用熟知的经验来解析陌生领域里的问题。
作为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常在政治方面的新闻报刊中出现。
专家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对隐喻的语言本身、架构逻辑和对新闻舆论的关联做出了研究,但仍有开挖的空间。
一、隐喻及相关理论隐喻的是通过另一类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某一未知的抽象的事物。
隐喻是人类认知新事物中的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手段。
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对抽象的事物,难以表述的时空情感,利用隐喻思维,拓宽思想和认知渠道。
媒体语言中运用隐喻,增强鲜明的政治舆论和宣传。
1980 年,莱考夫和约翰逊率先提出了隐喻理论的概念。
他们认为,从一个易于理解、比较熟悉的始源域映射到难理解、不熟悉的目标域,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系列认识上或本体的对应关系,以此激活大脑中理解该句含义所需的认知图式就是隐喻。
理解隐喻的关键是两域映射及其被激活的认知图式。
1987 年约翰逊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概念,简称 ICM,这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与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统一的抽象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
隐喻的构建与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将从近年的世界各国报纸全文库、中国的一些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互联网中出现的英汉新闻报刊中的“占领”运动中的隐喻表达的认知机制及其深层所蕴含的架构逻辑,来阐明这一分析对报刊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
二、“占领”运动隐喻表达方式背后的架构逻辑在写此论文中,借助权威报道和主流报刊,针对“占领华尔街”运动,各大新闻媒体如维基百科、《泰晤士报》、《人民日报》等,对其转述,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和定性地分析。
这一涉及政治的运动,是借助媒体语言的政治语言,转达政治事务,以说服决策者采取相应的行动。
可以说语言做为工具在描述事件,但其本身也是一种事件所在。
此语料,是美国民众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2011年9月17日发起的示威活动,命名为“占领华尔街”。
示威抗议者们利用和平静坐等方式,对华尔街金融业者声讨。
最初,参与人较少,只是一些对金融不满者,继而面积加大,引发了美国社会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占领”运动的这一隐喻,指出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流向负值的经济学案例。
视角和对象新颖典型,映射了美国政治经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张海报《舞女与铜牛》用隐喻的方式提示公众,当时的美国,经济萎靡不前,失业率高,社会矛盾突出。
进行占领运动是大家的一致的要求共同就对敌人——画面背景中的人群。
纽约警察局向游行者施以压力,包括逮捕。
当时游行妇女被喷洒辣椒水的录像和截图又一次为占领华尔街运动刷新亮点,之后,多莉•蕾妮——“烈士形象”再次为运动的持续增温。
整个运动的过程,画面、影像、形象鲜活生动,借助隐喻,让人们解读了真实的社会动态,也为研究美国社会现象提供了佐证。
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案例,直指全球价值链发生危机的现象。
政治语篇应放置于社会实践,揭示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理清语言同权势同意识形态的关系。
而隐喻现象属于词汇层面,也属于语法层面,做为“语法隐喻”的理论框架,应用于政治语篇中,从系统功能的角度为政治语篇构建了一个功能分析框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隐喻在新闻报道中有助于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同时来唤醒听众的内心情感,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说服并团结民众、创造共同点、帮助决策者规避话题。
隐喻到了框架、筛选的作用,益于说理和评估,助增政策的合法性。
同时对政治隐喻潜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也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理论发现:复杂的架构由若干简单的架构组成。
在对认知科学的研究中,知道人们在描述概念的结构时,是以架构和隐喻来思考,存在于大脑的神经元触处的架构,犹如一个神经电路图。
倘若事实与架构吻合,保存下来的架构就成了佐证,而真实的事实会被忽视。
在我看来,借助于隐喻思维产生的架构,优于一般的常规隐喻。
隐喻思维下,架构的特征是始于叙事,给人们思考和推理带来必要的逻辑索引,有较强的动态性和感染力,较高的可信度和接受度,为研究和透视深层的社会问题,展示伦理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二、对英汉文化中的隐喻认知模式异同的对比分析通过对英汉报道中的隐喻表达式的梳理,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隐喻存在一定的共性,这说明人类的认知的普遍性。
隐喻表达还具有系统性。
人类依据自身经验来隐喻性地理解抽象的概念,表达深奥的内涵。
具有相似个体经验和文化积累的不同民族,对周围的事物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社会状况等的认识也具有相似性,最终形成隐喻等常规化、理性化的概念组织形式。
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又都负载了有关本民族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大量独特内容,人类语言中的有关隐喻的概念系统也就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模式和优势。
在新闻报刊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语料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形成自我认知概念的基本方式。
浏览英汉报刊中隐喻的分布特征,我们就会发现由于人类社会相似的认知过程均基于生理基础、生活体验,形成了统一的常规化的组织形式。
这说明隐喻表达具有共性,然而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民族生成和理解的隐喻在具体应用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所不同。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定向反射。
处于不同的文化底蕴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心态,隐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因而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
我们知道隐喻的映射,体现了隐喻性思维、转喻性思维。
因为英民族、汉族语言不同,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在隐喻的用法上也存在着差异性。
西方国家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大体属于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中水和船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地位,由此引发的与水和船运动相关的隐喻,在英语中显得丰富多彩,相比之下汉语中这些就较少。
毋庸置疑,隐喻有着特殊含义,涉及广泛而有影响的政治主题。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道德模式也会不同,体现在媒体语言中的不同概念隐喻之中和由此产生的架构之中,架构和隐喻强化着各自隐含的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家间的文化交往、政治交往和社会交往。
在寻求借鉴的同时,媒体语言和网络语言的传播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由于对隐喻这种认知模式的相似性理解,隐喻下的新闻和标题会更加言简意赅,产生引人注目的功效。
结论我们熟知的美国民众占领华尔街抗议、示威、游行等活动,自然属于政治运动的范畴。
各方新闻报刊的头条在醒目地报道中,也有了更多的对占领运动的隐喻表达,丰富了语言,反映了内容,创新了表达,效果更加突出,彰显了道德观、价值观、政党主张。
可见隐喻魅力无穷,说服力空前,在其背后的架构逻辑挖掘了政治语篇的接受度。
对此的分析,必将有利于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宣传,为新闻传播的世界性开辟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1] Charteris-Black, J. 2004.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asingstoke: Palgrave-Macmillan.[2]林宝珠从认知视角解构政治演讲中隐喻的意识形态操控[J]外国语言文学,2009.4[3]黄菲菲奥巴马就职演说辞中的概念隐喻解读[J]福建论坛,2011 (1)[4] Fauconnier , G. 1997.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张薇,汪少华. 2011.新闻报刊中疾病隐喻表达的ICM 分析[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4):89-93.[6] Lakoff, G.& M.Johnson. 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7]束定芳.1996a.论现代隐喻学的目标、任务和方法[J].外国语,(2).[8]汪少华.2011.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4):53-56.[9] Lakoff,G.2008.The Political Mind: Why You Can’t Understand 21st Century Politics With an 18th Century Brain[M].New York: Viking.[10]叶爱英.2008. 从认知角度探析政治演说中的隐喻[J]. 科技信息,(9):155-156.[11] 陈文革.2006.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J]. 南华大学学报,(6):88-91.[12]贺梦依.2011.概念隐喻与政治的关系识解[J].外国语文,(3):48-52.[13]束定芳,汤本庆.2002.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1-6.[14]汪少华,王鹏.2011. 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 外语研究,(4):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