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五章第二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2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下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3、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4、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商业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补充:邮电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
分为邮政通信(点多、线长、面广)和电信通信两部分。
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
广义的商业包括服务业。
西欧航运网以莱茵河为主干。
纽约、伦敦、苏黎世是世界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和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8)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3)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2)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1)区域性环境问题①聚落⎩⎨⎧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②国家⎩⎨⎧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 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2)全球性环境问题①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②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大气等污染。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自然资源枯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问题加剧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地理必修2第5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第5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第5章讲解的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你都掌握其知识点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地理必修2第5章知识点总结,⼀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2第5章知识点总结 第⼀节交通运输⽅式和布局 ⼀、主要交通运输⽅式 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式不仅⽇益⽹络化(电和线交织)⽽且朝着⾼速化、⼤型化、专业化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 3、交通运输⽹中的电和现实交通运输发⽣的基本要素。
4、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然因素(地貌、⽓候、⽔⽂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第⼆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沿交通⼲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株洲是典型的“⽕车拉来的城市” 3、⽇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条长达9千⽶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4、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变化。
⼆、对商业⽹点分布的影响 1、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式单⼀——商品流通很难建⽴和发展,商业⽹那个很难伸展到哪⾥——商业⽹点明显⼩于平原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量的消费⼈⼝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速公路沿线 交通优、⼈流涌、物流丰、便集散、多⽹点 地理必修2第5章相关习题 1.从⼤庆运输⼀批⽯油到上海,⽬前最适宜的运输⽅式是( )A.铁路运输B.管道运输C.海洋运输D.管道和海洋运输 2.2008年5⽉17号,救援队从汶川地震的废墟中救出⼀个⽣命垂危的受灾者,急需运到成都,应选择的运输⽅式是( )A.公路B.铁路C.航空D.⽔路 3.下列各种运输⽅式选择,正确的是( )A.两箱急救药品由上海运到拉萨,经铁路、公路B.1吨活鱼由青岛运到济南,使⽤飞机C.5万吨优质煤由⼭东⽇照运到⼴州,⾛海路D.1万吨优质钢材由上海运到济南,使⽤汽车 4.现代交通运输⽅式中按运费由⾼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公路、铁路、⽔运、航空B.铁路、⽔运、公路、航空C.⽔运、铁路、航空、公路D.航空、公路、铁路、⽔运 5.铁路运输的特点是( )A.速度快、运价⾼、运量少B.机动灵活、运量⼩、运费较贵C.速度慢、运价低、运量⼤D.速度较快、运量较⼤、连续性好 6.运量⼤、运具与线路合⼆为⼀的运输⽅式是( )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路运输D.管道运输 7.各种交通运输⽅式中,分别体现最灵活、最⾼效的运输⽅式是( )A.铁路、公路B.⽔运、铁路C.公路、航空D.航空、管道 8.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不仅⽇益⽹络化,还有其他的特点,下列不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是( ) A.⼤型化 B.⾼速化 C.专业化 D.单⼀化 9.下列各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中,受⾃然条件限制最⼤的是( )A.铁路B.公路C.管道D.航道 10.对西南地区⾃然条件和交通建设影响最深刻的因素是( )A.地形地势B.⽓候⽔⽂C.⼟壤植物D.地质矿产 11.我国修建京沪⾼速铁路,体现了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 )A.⼤型化B.⾼速化C.专业化D.综合化 12.被认为是最现代的快速运输且尖端技术产品传送带延伸的是( )A.空运B.⾼速铁路C.⾼速公路D.海运 13.关于交通运输⽅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运输机动灵活,但运量⼩,成本⾼B.铁路运输连续性好,但运费⾼,占地⾯积⼴C.航空运输最为快捷,投资⼩,但技术要求⾼D.⽔路运输历史最悠久,但投资⼤,速度慢 14.⼈们出⾏,接触最⼤的交通运输点是( ) A.⽕车站 B.汽车站 C.港⼝ D.航空港 15.交通运输⽹中的点是( )A.⽕车站和汽车站B.航空线与航空港C.交通枢纽和公路D.内河码头与内河航线 16.影响现代铁路区位的决定因素是( )A.⾃然条件B.社会经济条件C.劳动⼒条件D.科学技术条件 17.铁路、河运、海运、公路、航空、管道等⽴体交通⽹络最发达的城市是( )A.北京B.上海C.太原D.青岛。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五章 第二节
【答案】 【解析】
C 同规模商业网点服务范围越大,人口密度越
小,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小。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分布产生显著的影 响。近年,以沃尔玛、好又多(诚 达)、国美、苏宁等为代表 的大型超市进驻厦门岛内,形成新的商业网点格局。读下 图,回答10~12题。
10.在区位选择方面,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的特点
时代 商业中心 交通变化及其影响 积水潭与大运河连通,成为南米北 运和物资交流的停泊港,沿河岸码 头,靠近钟鼓楼一带成为商业中心 城市码头和航道废弃,紫禁城的修 建和主城的扩大,北京城内交通阻 隔,出现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元朝
钟鼓楼市场
明清
前门、西四和东 四
民国
除东四、西四和 西单外,前门和 王府井成为两大 商业中心
线布局,因此说明该地区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空间
形态的变化。旧城区①区域和②区域相比较,①区域位于河 流交汇处,应该最早形成;由新城区沿铁路线分布可知,新 城区是随着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
【答案】 源充足。
(1)河流
煤铁资源
(2)①区域。因为①区域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水
(3)交通(铁路的兴建)。
东交民巷开放,交通等设施完善。 主要街道被打通,通达性增强。前 门位于火车站附近,王府井交通便 利
时代
商业中心
交通变化及其影响
东西长安街延长拓宽,提高了 西单的通达性。铁路客站由前 新中国 西单、王府井、 门迁往东单附近,加强了王府 成立后 前门 井的区位优势。北京地铁在王 府井、西单、前门均设立站点 现代 交通环线沿线出 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相继 现大型超市和批 建成 发市场
)
D.为丰富厦门旅游增添观光景点
【答案】 【解析】 10.D 11.B 12.A 第10题,由图可以看出沃尔玛位于火车站附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上层的岩石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种。
地球的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球的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镍合金构成。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被划分为若干个大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运动的理论。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推移运动、边界相互汇聚和边界相互切割。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中的岩层发生的变化和破碎的运动。
地壳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地壳运动。
构造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和岩层的变化,地震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中发生的地震活动。
火山与地震火山爆发是地壳中岩浆喷出地表或地壳裂缝中气体和扬尘喷发的现象。
火山的喷发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积聚和释放导致的。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岩层滑动或地层塌陷引起的地壳运动。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形与地貌的形成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地形的总体特征,地貌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区域的地形特征。
地形和地貌的形成与地球的内部运动、地壳运动、水体侵蚀、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形和地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山地与高原地形、盆地与平原地形、丘陵地形和河流地貌。
气候与植被的关系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植被是指某一地区生长着的植物群落。
气候与植被的分布和相互作用关系密切。
气候条件对植被的分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植被对气候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被类型也不同。
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地球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环境保护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结语高二地理第五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火山与地震、地形与地貌的形成、气候与植被的关系以及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六章要点总结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六章要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六章要点总结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拟〔分组记忆不看排名〕①速度: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②运量: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③运费: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④距离: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⑤连续性:铁路.航空.公路.河运.海运⑥灵活性: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⑦本钱:航空.铁路.公路.河运.海运2.交通运输方式的开展〔1〕高速化〔2〕大型化〔3〕专业化〔集装箱运输〕〔4〕网络化二.交通运输布局1.根本要素:交通运输线和点2.根本形式:单一运输网.综合运输网 2.根本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3.影响因素经济〔最决定性因素〕.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保障性因素〕.自然〔可能性因素〕案例南昆铁路〔途经云.贵.桂〕建设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连接西南内陆和华南沿海,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开展2.社会因素沿线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多,有利于脱贫致富.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均衡开展和社会稳定3.技术因素我国较高的铁路建设技术,是南昆铁路能够建成的保障4.自然因素〔1〕地势起伏大: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交界处〔2〕水文条件复杂:途经西江及其众多的支流〔3〕地质条件复杂:途经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又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区〔4〕自然资源丰富:煤矿〔六盘水煤矿〕.磷矿.石油.铝矿〔平果铝矿〕.旅游资源丰富 5.政治因素: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防平安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对聚落空间形成的影响交通线变化兴起经济开展加快聚落形态变化案例聚落形态沿交通线两侧扩展;株洲.武汉.筑波形成大城市带衰落缓慢聚落形态保持不变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衰落〔运河淤塞.海运开展.京沪铁路建成〕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密度: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2.位置:交通最优导致市场最优,商业网点选择交通最优位置布局3.商业中心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史〔了解〕生产力水平人地关系思想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二.环境问题1.分类〔1〕生态破坏〔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短缺的资源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2.分布〔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2〕地域差异①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②兴旺国家:环境污染为主开展中国家:生态破坏为主,环境污染加重3.根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开展模式4.实质:开展问题三.可持续开展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开展2.内涵〔参考课本图6.12了解〕3.根本原那么〔重在理解应用〕〔1〕公平性〔2〕持续性〔3〕共同性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开展实践一.必然性1.人口问题〔根源〕:人口基数大,低素质人口多2.资源问题:总量大,人均少,资源相对短缺3.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二.循环经济1.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比拟经济模式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方式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处理物质流动结果资源输入减量,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集约利用利用率高资源化粗放利用一次性利用,污染和废弃利用率低物大量排放物质反复循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环流动相结合物质单向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动带来环境问题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根本协调局部性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严重 2.清洁生产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清洁生产考虑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3.生态农业农业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4.健康.适度的消费模式生活中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扩展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要点总结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开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区位选择因素1.自然因素〔1〕水源〔2〕土地〔3〕原料二.主导因素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形成原因〔4〕能源2.经济社会因素〔1〕市场〔2〕交通〔3〕科技〔4〕政策〔5〕劳动力〔6〕资金〔7〕农业根底〔8〕个人偏好3.环境因素〔1〕废渣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居民区和农田〔2〕废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地带〔3〕废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典型部门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厂.葡萄酒厂,制糖工业家具制造业.冰淇淋厂.面包厂,啤酒厂.饮料厂.石油化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电解铝工业开展变化科技进步,使得交通迅速开展,原料的影响减弱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进步,使得交通迅速开展,动力的影响减弱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对数量的要求减少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原料不方便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本钱过高〔产品大大减轻〕产品不方便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本钱过高〔产品大大加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需要大量而廉价劳动力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对技术要求高电子工业.飞机制造业.精密仪器工业活动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变化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高速化.大型化〕→工厂可以远离原料地.燃料地布局→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素质.人才.科技的要求提高→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靠近市场布局→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原料.燃料的依赖程度下降阅读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时间早期主导因素动力导向型原因煤炭消耗量大冶金技术的进步,使焦煤消耗量大幅下降科技进步,使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巨型矿石运输船〕区位选择靠近煤矿靠近铁矿典型例子鲁尔区武钢.包钢.鞍钢20世纪初原料导向型二战后市场导向型靠近沿海钢铁消宝钢.日本的福费市场,便于原山.意大利的塔料和产品的运输兰托临海型布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了大型沿海工业地带,如日本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集聚工业联系的类型工业集聚的效益例子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1.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棉花纺纱厂织布厂印染 2.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厂服装厂.汽车厂等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1.共同利用根底设施.生产生活效劳一些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设施,以及廉价劳动力业园等2.节约了生产建设投资2.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形成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根底②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或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或以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为根底〔2〕工业地域开展〔工业点→工业区→工业城市→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开展程度上下原因工业联系复杂,协作企业多.规模大.面积大例子钢铁城〔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匹兹堡〕.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阿伯丁〕.汽车城〔长春.十堰.底特律.斯图加特〕工业联系简单,企业少.规模小.依靠自然资源或农产品,开展的初步的加工面积小工业,如矿产资源开采工业.食品工业二.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1〕原因①原料和产品质量轻.体积小.价值高〔如电子元器件〕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如汽车〕③工业集聚过度,导致环境污染.本钱增加〔2〕效益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②形成了跨国企业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现代化的交通〔2〕现代化的通信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典型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意大利西北部.中国辽中南地区.1.生产特点〔1〕.开展根底: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主导因素为原料导向型〕〔2〕.工业部门:〔煤炭.火电.化工.钢铁.机械.纺织〕以重工业为主〔3〕.生产规模:以大型企业为主〔4〕.分布特点:高度集聚2.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莱茵河畔,欧洲经济最兴旺的区域内,欧洲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水源充足〔3〕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4〕鲁尔煤田的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品质优良〔5〕市场广阔〔6〕水陆交通便利〔内河航运〕3.衰落原因〔1〕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2〕产业结构单一〔3〕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①石油和天然气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②冶金技术的进步,使煤炭消耗量减少③开采条件变差,本钱增加〔4〕世界性的钢铁产能过剩①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剧烈②钢铁替代品〔橡胶.塑料〕的广泛使用,使钢铁需求量减少〔5〕高度集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本钱增加4.整治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核心措施〕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②开展高技术工业〔如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工业〕③开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业.旅游业.科技.教育〕〔2〕调整工业布局①向德国西部和南部转移②向荷兰沿海转移〔3〕优化环境①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②植树种草5.整治效益〔1〕产业结构多样化〔2〕工业布局趋于合理〔3〕成为环境优美的地区活动中国辽中南重化工业基地的区位条6.交通便捷〔铁路〕件1.地理位置优越:濒临黄海.渤海海峡和二.新工业区〔以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起辽宁省业区为例〕中部腹地.南至辽东半岛南端,临近京津冀典型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温州工业基地乡镇企业.珠三角专业镇.2.水源缺乏:降水量少.水污染严重1.生产特点3.铁矿石.海盐资源丰富〔鞍山铁矿〕〔1〕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4.石油.煤炭资源丰富〔2〕分布地区:小城镇和乡村5.重化工业产品市场广阔〔3〕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4〕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5〕分布特点:生产过程分散,甚至家庭包工的形式〔6〕企业的相关性强〔7〕专业化程度高2.区位条件〔1〕小城镇用水用地方便〔2〕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3〕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4〕交通运输便捷〔5〕政府的大力支持〔6〕大批廉价劳动力〔7〕兴旺的银行信贷体系3.开展模式工业小区三.新工业区〔以美国的硅谷为例〕典型地区:美国的〝硅谷〞.德国南部的慕尼黑.英国的苏格兰.日本的九州岛.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的中关村.1.生产特点〔1〕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2〕分布地区:小城镇和乡村〔3〕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4〕工业部门:以高技术工业.微电子工业为主〔5〕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6〕产品更新换代快〔7〕产品附加值高〔8〕经济增长速度快〔9〕研发费用的比例高〔10〕面向世界市场 2.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纬37度,美国西海岸,海岸山脉和圣弗朗西斯科湾之间,旧金山市东南部〔2〕地中海气候宜人:温暖湿润,阳光充足〔3〕环境清洁优美〔4〕交通便捷:航空.高速公路〔5〕人才和技术密集: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和科研机构,构成了完善的产学研体系〔6〕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7〕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3.扩散高技术工业高度集聚用地紧张,地价上涨扩散美国内地.墨西哥.东南亚区位优势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住房租金低活动中关村和硅谷的异同点1.相同点〔1〕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人才和技术密集〔2〕交通便捷〔3〕政府的大力支持2.不同点和缺乏之处〔1〕过于靠近市区,用地用水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2〕科技水平不高,研发费用缺乏,科技创新不够,自主知识产权很少〔3〕尚未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尚未形成兴旺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有待健全。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7)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环境问题(1)概念: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产生原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2.类型——按性质分类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1)成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2)表现: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1)成因: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2)后果: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
(3)主要类型及其危害[归纳提升]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具体原因分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归纳提升]1.主要环境问题(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知识点和记忆点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 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
每种运输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适合短程、量小的货物;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适合大宗、笨重、长途运输;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连续性差,适合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但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适合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管道运输连续性强、安全、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合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物。
2. 交通运输网:是由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的。
按照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交通运输网可以分为单一运输网和综合运输网,以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
经济因素如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等;社会因素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技术因素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等;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三、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经济格局、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同时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四、记忆点1.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记住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便在实际问题中能够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2.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发展趋势:需要理解交通运输网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包括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3.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需要掌握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并理解它们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机制。
4.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需要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经济格局、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便能够全面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可以了解到地球的景观、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等相关知识。
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科,地理知识有很多,其中第五章是高二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点章节。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第五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与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形状可以通过经纬度进行描述和定位。
经度是指从地球中心到某点,沿赤道东西方向的角度,以子午线为单位划分,最大为180°,最小为-180°;纬度是指从地球中心到某点的长度与赤道长度之比,以北纬和南纬为单位划分,最大为90°,最小为-90°。
地理坐标系统利用经纬度来标识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二、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周期为24小时,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日常变化,如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一年,公转引起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有所变化的,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
三、大气与气象地球的大气层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对流层是人类活动主要发生的地方,其中含有大部分的氧气和水蒸气,保持着适宜的气候环境;平流层中温度逐渐升高,其中含有臭氧层,臭氧层对地球有保护作用,阻止了紫外线的过量辐射。
气象是研究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现象的科学,包括气象要素、天气系统和气候等。
四、水资源与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必需品,也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资源。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循环流动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水体流动等。
水循环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也是维持水资源的重要方式。
五、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在地质变化作用下所呈现的形态。
地形与地貌对环境和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山脉和河流的存在会影响降水分布和水资源的分布,不同的地貌特征也会影响到土地的利用。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点速记速背清单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点速记速背清单【本章要点】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所导致的。
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或者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环境问题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当今环境问题存在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而且其影响范围已扩展至全球。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4.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
5.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包括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海洋蓝色空间等。
6.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士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城、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7.为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国家制定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
8.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9.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分节知识点】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五章 第二节 PPT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嘉兴市的城市形态变化,是随着水路和 陆路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星 状
扬州的变迁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
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是
东南第一大都会。 “淮
左名都”、“富甲天
下”“夜市千灯照碧云”,
都是对扬州繁荣的生动写
照。
扬州
1、京杭运河淤塞
2、京沪铁路修建
D.交通线的变化对集市兴衰没有影响
【解析】 第(1)题,图中杂货铺位于交通线路交会处, 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第(2)题,该地位于平原,交通便利,商 业网点规模大,密度大。杂货铺A位于通往集市的两条主要 交通线路交会处,流动人口多,交通条件更优,规模可能比 B大一些。交通线的变化直接引起集市的兴衰。
【答案】 (1)A (2)C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五章 第二节
第五章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 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结合实例,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交通运输布 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交通线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 响。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分为城市聚 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的外部形态。
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也与交通运 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在城市几何中心处交通通达度最 高,消费人群最容易到达。
3.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 布局
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 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 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3、海上运输发展
归纳提升 交通线的变化引起聚落形态变化和演变
2.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表现 ①聚落空间形态沿_交__通__干__线_扩展,交__通__干__线__成为聚落的 主要发展轴。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气候与季风地理学中的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和风向等因素。
而季风是指在一年中特定季节中吹向或迎面吹来的大规模风。
1. 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地理学将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大类型。
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特点是温暖潮湿,全年温差小,降水充沛。
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特点是四季分明,温差较大,降水适中。
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特点是寒冷干燥,温差大,降水较少。
2. 季风的形成与影响季风是由于海洋与陆地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尺度气候现象。
夏季,季风从海洋向陆地吹,带来温暖湿润的气流,降水充沛;而冬季,季风从陆地向海洋吹,干燥的气流带走了水汽,导致陆地上气候干燥。
3. 季风的类型及分布地理学中分为暖季风和寒季风两种类型。
暖季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南亚季风、东南亚季风等;寒季风则主要分布在寒带地区,如东亚季风。
第二节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
而气候变化是指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1. 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引起。
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增加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使得大气中温室效应加强,进而引起地球温度升高。
2. 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了地球各地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温度上升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胁到低洼地区的居民和生物多样性。
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和洪涝等也增加了,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3. 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为了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等。
同时,各国还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挑战。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的灾害事件。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三、交通线点的区位选择:1、铁路线(京九线)的区位分析:①合理布局交通网;②促进沿线经济发展;③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⑤建设京九最大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2、公路选线一般方法:①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路段;②山区路线受地形影响最大,一般沿等高线修筑成"之"字形;③平原地区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④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3、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要大一些;②港口腹地是重要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是港口兴衰的基础;③城市依托:城市与港口是相互依托的。
4、汽车站的区位要求:①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平坦开阔的地形;②既保证城市与交通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③要与内干道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应布置在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方便换乘和集散。
5、航空港的区位要求:①地面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与飞机起飞净空条件;②机场有适当坡度,地势高,保证排水和散雾;③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稳定;④跑道依盛行风向修建(迎风起降);⑤机场占地面积大,噪音大,应处理好机场与城区的关系,并与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6、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①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②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属典型的混合交通;④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7、城市交通环境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解决措施:①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②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③发展城市公共交通;④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⑤错开上下班时间,避开交通高峰。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是地理学中常常涉及的话题之一。
地球并非正好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
这个形状主要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在地球的自转过程中,由于地球的赤道相对于北极和南极地区的距离较远,而赤道周围的距离较短,导致了地球的形状偏扁。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1公里,其中赤道的直径最长,为约12756.3公里;南北两极之间的距离最短,约为12713.6公里。
除了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表面还分为陆地和水域两部分。
在地球的表面上,陆地占了整个地球表面的29%,剩下的71%则是水域。
地理学家将地球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些洲之间通过海峡、海湾和海海峡相连。
此外,地球的表面还有许多的地形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等。
山脉是指由一系列连续的山岭组成的地形,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山脉。
高原是指海拔相对较高、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中国的青藏高原和巴西的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原。
平原则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长江流域、亚马逊河流域都是典型的平原。
河流是地球表面的水域系统之一,它是指有一定规模、由源头到入海口或湖泊的一条或几条河段组成的水道。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河流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意义,如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等。
湖泊则是地表缺水区域中的积水区域,是地球上储存和调节水资源的重要部分。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包括面积广阔的北美五大湖以及地处非洲的维多利亚湖。
除了陆地和水域,地理学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系统。
气候是指在较长时间尺度上,一定地点周围的大气状态和气象要素的平均状态,而天气是指在短时间尺度上,一定地点的具体大气状态。
地理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学的研究更加精确和全面。
总之,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陆地和水域的分布以及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笔记重点大全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笔记重点大全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们喜欢栖息在温暖湿润的热带森林、丛林和林间的沟谷地带。
亚洲象孕期长600天左右,曾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随着栖息地逐渐萎缩,亚洲象如今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且种群数量稀少。
到20世纪80年代,云南只有193头野生亚洲象,不过如今又增加到了约300头。
下图为亚洲象的分布范围变化情况图。
从2020年3月开始,原来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洲象群一路北上,开启了“北漂”之旅,亚洲象“离家出走”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持续关注。
2021年8月8日,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平安回归原栖息地。
(1)分析导致我国亚洲象栖息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2)说明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
(3)针对亚洲象“离家出走”提出保护亚洲象的措施。
答案:(1)人类活动破坏亚洲象栖息地自然环境,导致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严重,加速其退化和消失;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间接导致了亚洲象栖息地质量的下降。
(2)亚洲象孕期长,繁殖率低;人类对亚洲象栖息地的破坏及气候变化,导致亚洲象群生存空间缩小;非法盗猎等现象严重。
(3)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持续提升亚洲象栖息地质量并扩大范围;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呼吁人类关心、关注亚洲象及其生存环境等,促进人象和谐;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防止盗猎等。
解析:本大题以亚洲象的迁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亚洲象栖息地变化的原因、种群数量稀少的原因以及保护亚洲象的措施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归纳信息的能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素养。
(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象栖息地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碎片化和面积减少,由于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导致对植被的破坏,从而破坏了亚洲象栖息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严重,加速其退化和消失;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低,尽管亚洲象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无论政府还是民众缺乏对其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间接导致了亚洲象栖息地质量的下降。
高二地理必修3第五章要点解析:第二节(新人教版)
高二地理必修3第五章要点解析:第二节(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五章要点解析:第二节(新人教版)时钟滴答,光阴如梭。
青春列车,即将再次出发。
承着恩师同窗的教诲与帮助,携着亲朋好友的祝福与期待,现在的你即将返校开始新学年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帮助你尽快步入学习生活,为您准备了高二地理必修3第五章要点解析。
高二地理必修3第五章要点解析:第二节(新人教版)产业转移(1)原因: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②降低生产成本;③扩大销售市场。
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3)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解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力廉价地区才有成本优势,而日本、美国劳动力工资水平很高。
答案:B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
回答5~6题。
5.这种产业迁移()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解析:劳动密集型企业属于第二产业和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故A、B均错。
对迁入地而言,产业转移有利有弊,利在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弊在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故D对C错。
答案:D6.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①香港地价较高②内地服务业发达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④香港人口数量剧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产业转移的内驱力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故B对。
答案:B同学们是不是有着聪明的头脑呢?接下来,高二地理必修3第五章要点解析来供同学们练习从而巩固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大家一定要认真做哦!。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 3 第五章知识点总结为了帮助大家巩固复习,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提供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 3 第五章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使用!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 )、青海 ( 柴达木 )、川渝 (四川盆地 )、陕甘宁 (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经济生态社会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 )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也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 (输入地 )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交通压力。
第二节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三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三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能够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
小编预备了必修三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要紧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2、产业转移的要紧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
产业转移最要紧、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截了当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阻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养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
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进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第一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进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躲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纳在新地区直截了当投资建厂的方式,开创新的市场。
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4、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转移国)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进展中国家(转移对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刻,加快工业化进程。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能够依照自己的优势条件进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能够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能够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高中是人一辈子中的关键时期,大伙儿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伙儿整理的必修三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期望大伙儿喜爱。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高频考点知识梳理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5°N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产区;位于该纬度的我国东北五常大米因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透明、口感绵软而著名。
2017年某公司在黑龙江五常市创立了占地约1000亩的现代农耕水稻基地。
该公司采用环保酵素来代替农药、化肥以及生长激素的使用。
客户可以在网络上认购稻田;可在手机端通过在稻田安装的摄像头随时查看稻田情况;实现了农场与餐桌对接的快速营销产品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
下图示意五常市位置及水稻分布。
(1)说明五常地区水稻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
(2)分析该公司采取的生产及销售模式对当地水稻种植产业的积极影响。
答案:(1)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一年一熟;水稻生长期长;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污染小;区域生态环境优良。
(2)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保护黑土和当地生态环境;大米质量得到保障;利于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本题以五常市位置及水稻分布图及相关知识为载体,主要涉及水稻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生产及销售模式对当地水稻种植产业的积极影响。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1)五常地区水稻品质优良的原因;可从光照、昼夜温差、生长期、生长环境等方面分析。
五常地区位于45°N,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产区,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由于纬度较高只能一年一熟,水稻生长期长,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化肥使用少,污染小,绿色食品;东北地区开发晚,区域生态环境优良。
(2)结合材料;该公司采取的生产及销售模式对当地水稻种植产业的积极影响可从减少污染、提高水稻品质、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
该公司创立了现代农耕水稻基地,采用环保酵素来代替农药、化肥以及生长激素的使用,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保护黑土和当地生态环境,大米质量得到保障;客户可以在网络上认购稻田,可在手机端通过在稻田安装的摄像头随时查看稻田情况,利于扩大市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人教版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第二节
人教版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第二节查词典大学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希望大家随着小编的思路概括知识点和小编一同来学习吧。
一、概括1.观点:公司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所有由①________转移到其余地域的现象。
2.分类二、影响家产转移的因素1.家产转移的原由和形式2.影响国际家产转移的因素(1)三个重要因素影响因素原由影响劳动力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③________很小且不一样国家或地域的劳动力数目、质量、价钱差别较大拥有④ __________________且价钱较便宜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域成为家产转移的目的地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⑤ ________________ 很高,内部交易成本很高迫使发展中国家改良⑥________以减少公司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市场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国内市场没法知足自己发展需要,就会开拓⑦________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常常遇到多方面的⑧______公司到⑨ ____________ 的国家或地域投资建厂公司的家产转移方向随⑩______的变化而变化(2)其余影响因素: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______________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三、家产转移对地区发展的影响1.促使地区家产构造调整(1)发达国家或地域:原主导家产向外国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因素集中到新的主导家产而顺利实现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或地域:加速本国或地域的经济构造调整,缩短家产升级的时间,进而加速__________的进度。
2.促使地区家产分工与合作(1)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处于成熟或____________的家产。
(2)发达国家:主要发展处于开发和______________的家产。
3.改变地区地理环境(1)表现(2)警告: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足预计其对环境的__________,增强对荒弃物排放的控制和 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第五章第二节知识点汇总
京翰家教网辅导:以下是高二地理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相关知识点汇总,希望可以帮助高中同学们在学习高二地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更好的理清重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
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