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_孙建华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视域下我国社会秩序危机及其重建研究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视域下我国社会秩序危机及其重建研究

摘要: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剧烈转型的过程之中,基于现代性的视域下,中国面临着马太效应、工具理性、道德危机等秩序危机。

我国能否成功实现现代转型,重建起合理的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我国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为指导,以信任、共识、制度为三重维度,在此基础上重建起新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社会秩序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日常语言和主流媒体中,现代性一词频繁出现。

现代性以其主体解放的姿态、以描绘的富裕的生活图景吸引着人们趋向于它。

然而,现代性在允诺进步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致命的现代性后果,如价值的虚无和社会的失序。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对当今我国在现代性的进程中重建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一)从抽象理性向实践理性的变革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首先存在于对传统哲学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扬弃批判,尤其是针对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更加彻底,在形而上学和抽象思维的变革上形成以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主要力量的科学实践。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思想不应该是强加先验规则给对象而来,而是必须是现实本身,从现实中探索思路。

马克思还指出了黑格尔哲学中有关现代性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即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

意即国家从本质来说不应该是被规定出来的,而是应该在市民社会中找寻,不用在意理性,市民社会成为其现代化思想确立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上解构人类的视野和意识,将抽象理性转化为变化的实践理性的世界,从而使其现代性思想确立了实践理性的理论立场。

(二)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克思把人的本质问题作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标尺。

一方面,马克思把人看作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先验主体作为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逐渐消解。

在另一方面,黑格尔把劳动作为人类自我保障的观点受到了马克思的批判,批判黑格尔将劳动作为一个抽象的精神劳动,明确了关于劳动的精华。

此外,明确反对费尔巴哈有关宗教的本质,费氏的观点是出于人的本性,而马克思除了批评它的历史,还将其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的错误观点的现实,“人本身是其单一的个体抽象的精髓;在其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论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论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论恩格斯在谈论历史与逻辑的关系时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着同样的起点并经历了一个孕育、萌发、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以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为视角,从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对话中探讨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亡图存”思想武器的心路历程,对于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过程,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价值和民族化情结始终共存于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运用、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长河中,共同表达着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价值诉求,即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可以说,近百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之不断民族化、具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作指导,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情系乌托邦了。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呢?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其实质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就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异常活跃, 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

面对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我们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对待,在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对各种社会思潮科学的加以批判和吸收。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社会思潮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一、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一)社会思潮的含义20世纪初“思潮”一词就已经在我国相关的学术文章中使用。

五四时期“思潮”一词则更加广范的传播开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潮”一词逐渐成为思想理论界经常使用的词语。

从实际运用看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思想潮流的认识便是社会思潮。

具体来说“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段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

”[1]思潮是一种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社会意识状态,从社会思潮的变迁中可以看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感悟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信念产生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思想的集中表现,社会的变迁决定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可以说,社会思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社会矛盾的指示器。

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能动性的重要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特殊的作用。

当代社会思潮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

正确的社会思潮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样错误的社会思潮则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

(二)社会思潮的分类当代社会思潮从总体上说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思潮具体来说有三种理解。

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恩格斯在《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发表后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_孙建华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_孙建华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孙建华(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阶级、阶层、社会群体或个人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达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为目的,经过广泛传播并具较大规模和重大影响的思想潮流;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丛生是有其充足的学理依据的;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着手于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视域,要着力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中国化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0)03-0102-04收稿日期:2010-02-20作者简介:孙建华(1969—),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盐城工学院校办法律事务中心主任,副教授。

May.,2010Vol.18No.3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2010年5月第18卷第3期近代中国(1840—1949)短短百余年,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它们派系林立,内容庞杂,交迭消长,变迁迅速,其篇章虽异,旨趣皆同,却也形成了一股股改造近代中国的思想巨流。

然而总体上来说,这些社会思潮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迁”,催发了“思想转型”,事实上继之而起的各种运动既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更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悲惨命运。

直至五四时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时代的主潮,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显然,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百余年社会思潮的伟大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映无产阶级利益和立场的科学思想体系,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在当今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仍然对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主要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前景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通过揭示剥削制度的本质,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实质,从而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迫切需求。

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社会变革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重大变化,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

在当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弊端愈发凸显,包括贫富分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加剧,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以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关系的革命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致力于实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理想。

通过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马克思主义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变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四、社会变革的路径社会变革需要深入人心,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广泛的社会联合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生产关系的转型,推动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

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变革路径,积极促进社会公平与民主的实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社会变革实践,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所在。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断探索社会变革的路径和方向,才能为构建富裕、和谐的社会秩序作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在当代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在当代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在当代中国得到了有效实践。

中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公平分配和资源优化配置,并有效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生产力的发展,激励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当代中国社会,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如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

这些努力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球环境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政治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原则。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建设上高度重视党员的理论学习,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这种坚持保证了中国政党执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民主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国政府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通过选举等方式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广泛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比较分析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思潮,对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性质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观点、社会革命和人性观等方面,与其他几种常见的社会思潮进行比较分析。

一、社会性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相对于这一立场,自由主义认为个人自由是社会的基本原则,强调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保守主义则认为传统价值观念和秩序的维护是社会的根本任务。

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推动的,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

而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历史发展是多样性的产物,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

另一方面,进化主义则将历史看作一种有序的进化过程,强调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三、经济学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观点着重于剥削和阶级斗争的分析,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与之相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度和最小政府干预,提倡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

另一方面,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学追求社会公平和福利的合理分配。

四、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认为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相对而言,改良主义认为通过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来实现社会变革,而不是通过颠覆性的革命手段。

另一方面,民族主义运动倾向于通过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来追求社会变革。

五、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

相对而言,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认为个体的目标和利益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宗教思潮强调人的信仰和灵魂的解脱,认为人的本质和价值在于超越物质世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在社会性质、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观点、社会革命和人性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阶级矛盾和革命实践,强调社会公有制和集体利益;而其他思潮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传统秩序、市场经济或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发展到今天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回望这160多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正因为理论的真正魅力不依靠于“谁能够更好表演”来获得,越是以“小丑”般的心态对马克思主义歪曲刁难嘲讽,反倒是越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劲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从来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较量中尽显其颠仆不倒的真理性的。

今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建设相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敢于、勇于、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ﻫ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诸多思想流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攻击。

回过头去看,特别是在今天美国资本主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认识应该会更深刻、更全面。

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涉及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是在不同现实实践中、在同各种思想的斗争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

ﻫ19世纪30、40年代,当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也纷至沓来,给工人运动带来了消极影响。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标榜上“社会主义”标签的反动、保守的几种错误思潮。

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对德国工人运动带来的危害,马克思和恩格斯展开了剖析。

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实质问题,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莫泽斯·赫斯和卡尔·格律恩等人把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同空想社会主义拼凑在一起形成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的社会主义错误思潮。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相对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不少变化,特别是由于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给人们产生了资本主义似乎已经演变成“有组织的”经济制度的假象,好像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消失”了,于是不少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理论“过时”了。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摘要: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阶级、阶层、社会群体或个人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达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为目的,经过广泛传播并具较大规模和重大影响的思想潮流;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丛生是有其充足的学理依据的;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着手于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视域,要着力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标签: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中国化近代中国(1840—1949)短短百余年,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它们派系林立,内容庞杂,交迭消长,变迁迅速,其篇章虽异,旨趣皆同,却也形成了一股股改造近代中国的思想巨流。

然而总体上来说,这些社会思潮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迁”,催发了“思想转型”,事实上继之而起的各种运动既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更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悲惨命运。

直至五四时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时代的主潮,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显然,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百余年社会思潮的伟大总结。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解读及其本质特征总体上说,目前学界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而且理论成果颇为丰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对“社会思潮”的概念界定上,梅荣政教授认为:“综合分析各种研究成果中关于社会思潮的定义。

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社会思潮本身的意识结构及其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这一问题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则构成了界定社会思潮的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综合说’,一种是‘中介说’。

“综合说”是采用综合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办法对社会思潮进行界定的。

试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当代的社会思潮

试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当代的社会思潮

试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当代的社会思潮作者:宫鹏鹏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随之引起了我国近代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到目前为止的几十年中,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衍生了很多创新理论成果,是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思想。

本文首先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分析当代社会思潮的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可能性,并寻找及总结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年来,我国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经济、民生、通讯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国外文化涌入我国,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独立而多元,在思想意识领域也产生了各种社会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社会思潮是其中的重要探讨方向,如何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引导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是我国当前文化发展领域内最为主要的课题。

从分析、探讨到实践是一个非常艰涩的过程,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去看待客观现实,分析社会思潮的特点,分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可行性,最终找出其中的关键并实施,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一环。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性第一,有助于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作为文化一部分的社会思潮也在发展中不断变化。

加强社会思潮及马克思主义的引领研究,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辨别、对待各种社会思潮,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第二,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待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我们要善于分辨,客观地进行分析,甄别其合理之处,吸取其精华部分。

通过研究和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学习马克思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浅谈以马克思主义眼光看当代社会生活及思考

浅谈以马克思主义眼光看当代社会生活及思考

浅谈以马克思主义眼光看当代社会生活及思考--教科学院电师1001沈远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

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

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哲学博大精深,又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可能对它的了解只触及皮毛,对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够,在此我仅以自己所学和所知的知识来论述老师给的题目。

一、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科学性重在求真、求知。

尽管人类对科学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强调其客观性、精确性,一是强调其价值中立性。

可这两点都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其科学理论中内涵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调了真理的价值性。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公式,而是方法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规律具有重复性,但马克思主义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复性。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呢?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一切历史的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即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的主体;(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伦理主义,又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

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解释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是改造世界。

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青年黑格尔①学派都是在解释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晚清时期的百日维新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不断演进和发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的初步引入到近代中国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变革中的探索,来探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引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

英国的工人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等事件的影响,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研究社会主义理论。

胡适、陈独秀等人纷纷将社会主义思想引介到中国,并在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民主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1.新民主主义思潮新民主主义思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构想和探索。

它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由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联合推动的中国革命道路。

这一思潮强调以农村为重点,实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以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为社会主义变革打下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一步。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全面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

如农村集体化运动、国有企业的建立和改造、对外经济的调整等,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这些变革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所有制关系,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尽管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不仅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也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将二者相结合 的最有 效路径 。
关键 词 : 马 克 思主 义 ; 中 国化 ; 中国 道路 ; 群 众 路 线
本文引用格式 : 沈建波. 马克思主 义 中国化视域 下 中国道路 的理论与 实践 [ J ] . 重庆与世界 , 2 0 1 4 ( 4 ) : 6—1 1 .
沈 建 波
( 武 汉 大 学 马 克 思 主义 学 院 , 武是 中国道路的理论 与实践二者的最完 美结合 。中国人 民经过 长期对 马克思主 叉 中国化 的探 索, 总结 了宝贵的经验 : 必须在 坚持 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 , 在 发展 中坚持 马克思主 义 ; 中 国的革命 、 建设 和改革
第3 1卷
第 4期
重 庆 与 世 界
2 0 1 4年 4月
【 博士论坛】
d o i : 1 3 7 6 9 / j . c n k i . c n 5 0 - 1 0 1 1 / d . 2 0 1 4 . 0 4 . 0 0 2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视 域 下 中 国 道 路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必须从世情 、 国情和党情的 实际情 况 出发 ; 必须继 承 中国历 史优 秀文化 , 赋 予马 克思 主 义中 国化 鲜 明的 民族特 色; 必须把 握时代的特征 ;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群众 观点和 群众路 线。 中国道 路理 论与 实践在 当代 中 国改 革 实践进程 中是 革命 建设 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法 宝, 其 实质 内涵即是将顶层 设计 与“ 摸 着石 头过河” 有机 结合起 来 ,
S HE N J i a n — b o
( Ma r x i s t S c h o o l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Wu h a n 4 3 0 0 7 2, C h i n a )

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

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

作者: 姜朝晖[1]
作者机构: [1]鲁迅美术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110816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33-3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多元化;一元化;社会思潮;主导作用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不仅异常活跃,而且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

对此要做客观地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

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另一方面又不能放任自流,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无论是以一元取代多元,还是以多元否定、削弱一元都是不正确的。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首先应准确定位各种社会思潮的位置,确立明确的目标取向,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
林建华;齐欣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2)002
【摘要】要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中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化思潮并存的关系,就需要牢固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分析、批判、借鉴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林建华;齐欣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 [J], 姜朝晖
2.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J], 刘胜良
3.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及应对 [J], 汪勇
4.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本位确立——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J], 崔华勇
5.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发展 [J], 朱星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第一章

四、社会思潮的作用
• • • • 社会思潮是时代精神的指示器 社会思潮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 社会思潮是民族精神的度量衡 社会思潮是新意识形态的营养源
深入思考
大家如何认识思潮的性质? 思潮都是积极进步的还是都是反 动落后的?
五、社会思潮的发展过程
梁启超曾将思潮“例分四期”(启蒙、全 盛、蜕分、衰落),其依据是所谓“佛说 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 灭。”其实,事物矛盾演变的辩证过程, 一般有三个阶段(潜在、展开、解决), 因而,社会思潮的分化和衰落本属于同一 个阶段。
三、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之二
• 4.重复性。是指社会思潮产生以后,即使在外力作用下, 在某些时期消失掉,但只要它重新得到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它又会重复出现。如自由主义,新儒学等思潮。 • 5.可引领性。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思潮在占统治 地位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引领及其制 度管理的规范下,其传播方式、发展分析、社会功能等受 到制约,朝着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的方向转化和流变。 • 6.传播性。是指社会思潮以动态的形式反映社会利益关系 的思想潮流,故流变、传播是社会思潮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论什么性质、类型、方面的社会思潮,一经形成必然要 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传播。
传播路径
信息传播过程: 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接收 (受)者→→次级接收(受)者 信息反馈过程: 次级接收(受)者→→接收(受)者 →→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者
从“接收”与“接受”的关系 角度思考现在广告、各种宣传 漫天撒网的原因和意义
社会思潮传播的三级层面
• 第一级是专业的学术界 • 第二级是一般的知识界 • 第三级是普通的群众
• 上述定义强调了社会思潮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 思想观点,一是社会心理。“综合说”表达了社 会思潮的物质的、经济的或经济利益的根源问题, 表明了社会思潮意识构成中社会心理和思想理论 的综合性、交融性及其不同位次。这一见解很好 地把握住了有关社会思潮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 但没有交代清楚作为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与社会 心理在社会思潮的意识结构中的主次作用,对两 者的辩证关系缺乏清楚的说明,特别是对作为社 会思潮的标志和核心的思想理论强调不够。所以, “综合说”值得肯定和尊重,但需要深化和补充。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2010年3月河南社会科学Mar.,2010第18卷第2期H E N A N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V01.18N o.2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李建宇1,孙建华2(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2.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为研究对象,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质的、规律性认识的开放式的有机整体。

其“科学性”充分表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观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的“科学认识”上,表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近九十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实践”中,表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的“科学结合”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科学}生中图分类号:B 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10)02--0038--03一、引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必然是一个具有中国自身独特风格的、长期以来,因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学界忽视了永久开放的、永恒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

近90年的中国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自身的进一步研究。

本文认命与建设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形成的马克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系的研究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尤为重要。

以“马克思主义中观和方法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为研究对国化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其“科学性”的角度进象,并围绕这~实践主题,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产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这对运用马克思主义、发生基础、形成依据、基本内涵、主要经验、基本途径、理论成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境界具有果、历史使命、力量源泉、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的开放式的统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宏微并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以马克思总体性思想为视域

论宏微并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以马克思总体性思想为视域

论宏微并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以马克思总体性思想为视

刘亚军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马克思将总体性思想贯穿于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社会和人在共时性和历
时性的总体里得到说明。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重要问题,与研究者缺乏马克思总体性思想视域密切相关,如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不明晰,疏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研究,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两大规律理解的偏颇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运用马克思总体性思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宏微并进。

【总页数】5页(P172-176)
【作者】刘亚军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南通 226019;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 [J], 孙建华
2.论中国现代性构建之双向批判的总体性视域r——兼评刘国胜《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J], 刘宇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再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认识 [J], 邹剑波;乐见玲
4.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总体性思辨的理论探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总体性构想 [J], 马大刚
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释读——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体性视域 [J], 王维平;陈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孙建华(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阶级、阶层、社会群体或个人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达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为目的,经过广泛传播并具较大规模和重大影响的思想潮流;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丛生是有其充足的学理依据的;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着手于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视域,要着力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中国化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0)03-0102-04收稿日期:2010-02-20作者简介:孙建华(1969—),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盐城工学院校办法律事务中心主任,副教授。

May.,2010Vol.18No.3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2010年5月第18卷第3期近代中国(1840—1949)短短百余年,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它们派系林立,内容庞杂,交迭消长,变迁迅速,其篇章虽异,旨趣皆同,却也形成了一股股改造近代中国的思想巨流。

然而总体上来说,这些社会思潮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迁”,催发了“思想转型”,事实上继之而起的各种运动既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更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悲惨命运。

直至五四时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时代的主潮,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显然,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百余年社会思潮的伟大总结。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解读及其本质特征总体上说,目前学界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而且理论成果颇为丰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对“社会思潮”的概念界定上,梅荣政教授认为:“综合分析各种研究成果中关于社会思潮的定义,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社会思潮本身的意识结构及其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这一问题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则构成了界定社会思潮的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综合说’,一种是‘中介说’。

”[1]“综合说”是采用综合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办法对社会思潮进行界定的。

例如王锐生教授指出:“社会思潮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经济关系,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思想观点和情绪等形式在社会一部分人的意识之中的反映。

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或者生存的条件大致相同或相似,由此产生的思想观点、情绪等便自然而然地汇合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2]吴雁南教授认为:“社会思潮是某些个人、集团、阶层、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抒发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主张、观点、意愿的总和。

一种社会思潮常常包括各种不同层面人们的思想主张、观点、意愿和心态。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解释亦是:“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

”邢贲思教授以为:“社会思潮既具有理论形态,又具有心理形态。

理论形态以一定的学说为主体,表现为概念体系,用理性征服人心;心理形态则以一定的信念为主体,表现为不系统、不定型的观念冲动,用情感激动人心,用非理性的自发性影响人们。

任何社会思潮都是理论形态和心理形态的统一。

”[4]从以上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综合说”是从社会思潮的物质性或经济利益的根本性出发,描绘社会思潮意识结构中“社会心理”与“思想理论”的综合交融性。

“应该说这一见解很好地把握了有关社会思潮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

但值得商榷的问题是,这种见解中有的表述没有交代清楚作为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与社会心理在社会思潮的意识结构中的主次作用,对两者的辩证关系缺乏清楚的说明,特别是对作为社会思潮的标志和核心的思想理论强调不够”[1]。

而事实上,“社会心理”与“思想理论”在社会思潮中都有一个辩证的动态结合,由此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尽平衡的。

所以,“综合说”既值得肯定也应给予深化和补充。

然而诸多学者由于对社会思潮研究的角度不同,他们所作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中介说”是把社会思潮置于整个社会意识系统中进行考察,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构成中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

例如,张澍军教授认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或一般的中介形式就是普通意识,或说是普通意识在特殊情况下(危机、变革时代)的特殊表现。

”[5]肖锦全教授认为,“不能把社会思潮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心理或思想体系,它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着比社会心理较多的理论意识而比思想体系较多的日常意识”,因而“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社会意识系统中的一个认识层次”[6]。

从以上界定中可以看出,“中介说”认为在社会意识这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中,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有三个基本层次,即: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

而社会思潮应处于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想体系之间的位置而成为它们二者的中介。

然而实际上,“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稳定结构中的两个方面,不论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如何扩大或深入,社会意识总是表现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这两个方面,它并不需要社会思潮作为中介”[1]。

“中介说”在阐述自身的要义中却忽视了社会思潮形成及传播的深刻的社会的阶级的根源,所以它很难全面把握社会思潮的社会功能,其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对于以上两种界定,学界似乎各抒己见。

但是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发现:首先,毫无疑问,社会思潮指的是具有较大规模的思想潮流,它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在马克思看来,“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因此“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7]。

因此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思潮的产生、传播及其消解(抑或跃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其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原因,是离不开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及价值追求的。

其次,很明显,社会思潮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思想领域的主观反映。

它的认识主体就是该社会思潮所要代表的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它自然包括思潮的发起者(知识分子群体或个人)和所反映的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本身。

而“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7]。

也就是说,这个认识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其目的、需要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也是代表着某些特定阶级或阶层的。

同时,被认识客体则是一个“自在”的存在,对于社会思潮来说就是指现实生活的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复杂的经济关系、政治主张抑或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所以,这个“思想潮流”的发展过程也是这个认识主体自身及主、客体之间的一个辩证的动态的思想运动过程。

再次,社会思潮的意识构成中有其支撑自身的思想理论和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如果一种社会思潮没有先进的科学的并且合乎时代要求的思想理论作为支撑,它就不能够正确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价值取向,也就不具备传播的生命力了。

同样地,如果失去了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它也不可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就不可能产生较大规模的运动(或观念形态的运动),更不可能被传播而成为社会思潮。

而事实上,这个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正激发并制约着社会思潮自身的思想理论内核;反过来,思想内核的生命力也是通过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在起作用。

所以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其功能位次也有所不同。

又次,社会思潮不是一个静态的心理和思想内涵(thought),而是一个动态的思想过程(thinking),处于一个经常性的流变之中。

按照列文逊、史华慈等历史学家的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常常是一种“辩论”(argument),而不是若干固有的观念。

所以并不合适把它作为社会意识结构的一个独立的、稳定的层次,这也是符合社会思想史运动的内在规律的。

最后,一种社会思潮必须得到相当程度的社会承认,即只有在相当程度上为社会个体所接受并且能够转化为社会个体的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等才能够引起社会共鸣和获得广泛传播。

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思潮的思想理论调动起相当数量的社会个体的情绪时,才能形成社会思潮。

所以社会思潮一旦形成就不是只有思想理论了,它必然掺杂着情感、意愿,从而显示出其理论形态和心理形态相统一的状况。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可以这样界定: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阶级、阶层、社会群体或个人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达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为目的,经过广泛传播并具较大规模和重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任何社会思潮都是理论形态和心理形态的统一体,其产生、发展及其消解(抑或跃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离不开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及价值追求的,有其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原因。

社会思潮具有历史性、区域性、能动性、功利性、流变性及社会共鸣性等显著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思潮的最为活跃的时期常常都是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不断调整的历史时期。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近代中国的五四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而在欧洲的中世纪、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专制时期却显得不是十分明显,甚至销声匿迹。

无疑,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我们分析社会思潮的波澜起伏、潮起潮落,从中可以洞察到社会变迁的情况及思想观念的发展路向。

二、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分门别类及其学理依据所谓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10年间的社会思潮。

从不同层面上看主要“有哲学上变易史观、进化论思潮、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有政治上的爱国主义(包括民族主义、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有文化上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思潮;各种改良思潮,如实验主义、国家主义、联省自治、乡村建设、妇女解放、社会风俗演变等;其他消极反动思潮,如尊孔复古、法西斯主义、投降主义等”[3]。

上述这些思潮林林总总,交迭消长,甚至前推后拥,喧嚷不休。

虽然有些思潮显得消极甚至反动,但总体上则表现了中华民族积极精神之高扬,构成了独具特色却又绚丽多彩的近代中国百年思想景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