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策略中的微观政策_蒋志永

合集下载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并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深入理解了农村贫困状况的动态演变,揭示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农村地区的不同表现。

文章也深入探讨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相对贫困线,以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绝对贫困方面,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

我们注意到,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

这表明,中国在农村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相对于绝对贫困的减少,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某些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或生活条件处于较低水平。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等指标,揭示了农村相对贫困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为了有效应对相对贫困问题,本文还探讨了相对贫困线的设定问题。

相对贫困线的设定应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需求和政府财政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对贫困线的设定方法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相对贫困线设定建议。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探讨相对贫困线的设定问题,为政府制定扶贫政策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变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贫困人口的减少,也体现在贫困深度的降低和贫困地区的空间分布变化。

从贫困人口数量来看,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

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如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等,有效地改善了农村贫困状况。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和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速度明显加快。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扶贫政策的显著成效,也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

从贫困深度来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也在逐步减轻。

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基于贫困人口微观追踪数据

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基于贫困人口微观追踪数据

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基于贫困人口微观追踪数据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对消除贫困问题的持续关注,精准扶贫政策在中国已经实施了多年,旨在实现贫困人口的有效脱贫。

然而,对于这一政策的效果评估,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贫困人口的微观追踪数据,深入剖析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未来的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将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背景和目标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在中国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所使用的微观追踪数据来源、样本选择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评估方法上,本文将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手段,全面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在减贫、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贫困人口能力等方面的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政策效果差异。

本文将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推动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视角,推动中国扶贫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二、文献综述精准扶贫政策作为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重大扶贫战略,已经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从政策实施背景和目标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精准扶贫政策是在传统扶贫模式基础上的一次重大创新。

它强调了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旨在通过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针对性,实现贫困人口的实质性脱贫。

例如,张三等(201)指出,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在于“精准”二字,即要准确识别贫困人口,精确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资源真正流向需要的人群。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效果的评估,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方面,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显示,精准扶贫政策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贫困地区居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与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国家的责任。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贫困问题,推动着反贫困政策的实施。

那么,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又是怎么样的呢?一、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扶贫工作早已有了一段深厚的基础。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2014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十项扶贫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旗帜鲜明地为全党全社会下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定下了目标,制定了任务。

1. 完善扶贫政策在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中,完善扶贫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政策的完善不仅包括了财政支持,还涵盖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救助等多方面的支持。

对于农村地区的人民来说,政策的完善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方便,激励他们脱贫致富的动力。

2. 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反贫困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向贫困地区注入了大量的产业扶持资金,鼓励贫困地区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供销,开展产品加工等活动,提高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

3. 教育扶贫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子女受教育就是最好的富裕和希望。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再造的关键一步,也是贫困家庭走上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在实施反贫困政策的过程中,教育扶贫也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

4. 就业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为贫困家庭增收,改善其现有的生活水平。

因此,就业扶贫也是反贫困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 医疗救助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医疗资源匮乏。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政府对于贫困地区加大救助力度,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

二、反贫困政策的效果在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效果的出现。

那么,反贫困政策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呢?1. 贫困人口减少实施反贫困政策的过程中,贫困人口减少是最为明显的成果。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朝志人的小说特别简洁,同志怪的差不多,这有宋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可以做代表。

如:“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卷上《德行篇》)这就是所谓晋人的风度。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去,阮光禄烧车是觉得有些惊奇的,但在晋人却并不以为惊奇,因为那时看重的是奇妙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

这种清谈,本从汉代清议而来。

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争论政事,一起先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嫉视,慢慢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争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照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似乎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之前还有《语林》、《郭子》,不过现在都没有了。

而《世说》乃是纂辑自后汉至东晋的旧文而成的。

后来有刘孝标给《世说》作注,注中所引的古书多至四百余种,而今又很少传下来;所以后人对于《世说》看得更珍贵,到现在还很通行。

此外还有一种魏邯郸淳做的《笑林》也比《世说》早。

它的文章比《世说》质朴些,现在也没有了,不过在唐宋人的类书上所引的遗文中还可以望见一点,内容不外俳谐之谈。

《笑林》、《世说》两种书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发达,因为只有仿照,没有发展。

如社会上最通行的《笑林广记》,当然是《笑林》的支派,但是《笑林》所说的多是学问上的滑稽;而到了《笑林广记》,则落于形体上的滑稽,专以鄙言就形体上谑人,涉于轻薄,所以滑稽的趣味就降低多了。

至于《世说》,后来仿照的更多,从刘孝标的《续世说》始终到清代王晫所做的《今世说》,现在易宗夔所做的《新世说》等,都是仿《世说》的书。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减贫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中国的反贫困政策和减贫战略进行探讨。

中国反贫困政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反贫困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贫困地区的支持。

其次,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扶贫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加强扶贫资金和统计数据的监管,严格遵守财政预算制度和财政拨付规定,防止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第四,建立了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扶贫工作实施全面、科学、严格的考核和评价,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中国减贫战略解析2015年,联合国成员国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确定了国际减贫目标:到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成为其中一个积极参与者,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开发法》、《关于深化改革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提出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思路。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针对贫困人口的身份、家庭条件、致贫原因等,进行精准分类识别,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

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扶贫的简单模式,避免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通过精准扶贫,将贫困人口逐一纳入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改变困境,让他们建立起自立的能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另外,中国还注重了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

从多个角度开展扶贫行动,重点关注贫困家庭的增收。

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采用不同的扶贫模式,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使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在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成效在中国近年来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下,减贫成果显著。

据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末,全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0.6%。

2020年后减贫新策略

2020年后减贫新策略

2020年后减贫新策略
中国政府在2020年实施减贫新策略,旨在消除绝对贫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着力推进六大策略:
首先,改善和完善权利保障体系。

政府准备制定更多政策,旨在保障贫困家庭和个人的权利,比如:实施国家安全和社会救济政策,提供就业、医疗、教育、赡养、住房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
其次,加强政府财政责任管理。

政府要确保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更加合理,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育、社会福利和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实施跨地区彩礼、赡养金等资源的分配;
再次,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公共事业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电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以及交通的建设,并给予贫困地区更多的特殊政策和财政投入;
第四,推行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以实施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等,以减少农村贫困;
第五,弘扬文化传统和改善乡村,以解决贫困问题;
最后,实施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改革,主要是指给贫困地区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就业、农民工福利、医疗、养老、保险、社会赔偿等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改善贫困地区住房条件的政策。

中国政府在推进国家减贫行动时,将依靠积极的政策和措施,着力促进贫困家庭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无贫困世界这一理想。

脱贫攻坚政策解读消除绝对贫困

脱贫攻坚政策解读消除绝对贫困

脱贫攻坚政策解读消除绝对贫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为全国范围内的贫困地区提供了一系列的脱贫攻坚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并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详细解读,以了解如何消除绝对贫困。

一、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政策是中国政府的核心举措之一,以确保援助资金和资源能够精准地分配到最需要的人身上。

这项政策通过全面调查评估贫困地区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扶贫计划,并提供特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帮助贫困人口发展生产产业、培训技能、提供教育和医疗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二、就业扶贫政策就业扶贫政策旨在通过促进就业创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这项政策包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等。

政府通过发展产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等方式,鼓励贫困人口参与就业创业,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教育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旨在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贫困人口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政府通过投入资金建设学校、改善教育设施、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这将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四、健康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旨在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政府通过投入资金建设医疗设施、提供医疗保障、开展健康教育等方式,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

这将帮助贫困人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五、生态扶贫政策生态扶贫政策旨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为贫困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政府通过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产业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这将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脱贫攻坚政策,旨在消除绝对贫困。

这些政策涵盖了精准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生态扶贫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

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

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一、背景和目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宣布消除绝对贫困的国家之一,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然而,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应运而生。

这个方案旨在根据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扶贫政策和支持,确保贫困家庭能够真正脱贫。

二、实施步骤1.制定尽调方案: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团队,深入调查贫困地区的家庭状况和需求。

这些调查应综合考虑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和住房等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提供更全面、精准的帮助。

2.制定计划:基于调查结果,政府应编制一份详细的脱贫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具体的目标、政策、措施和时间表,以确保贫困家庭能够及时获得支持并实现脱贫。

3.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应根据脱贫计划的需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和提供基本服务等方面。

4.提供培训和技能:政府应组织培训和技能提升项目,以帮助贫困家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这些项目可以包括农业培训、创业培训和技术培训等,以提高他们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5.提供教育支持:贫困家庭的子女通常面临教育机会有限的问题。

政府应提供资金支持,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可能包括提供奖学金、免费教材和教育资助等。

6.改善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

这可以包括改善道路、供水、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为贫困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7.持续监测和评估:政府应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脱贫方案的进展和成效。

这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贫困家庭真正实现脱贫。

三、预期效果1.精准帮扶:政府能够根据不同家庭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扶贫政策和支持,确保真正有需要的贫困家庭能够得到帮助。

2.脱贫率提高:通过提供更全面、精确的支持,预计贫困家庭的脱贫率将会有显著提高。

3.收入增长: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贫困家庭将能够提高自身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经济学原理知识:减贫原理——如何减少贫困

经济学原理知识:减贫原理——如何减少贫困

经济学原理知识:减贫原理——如何减少贫困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还生活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

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提供了一些普遍的减贫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应对贫困问题。

减贫原则1.提高生产力和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力可以帮助国家增加GDP,改善国家和个人的收入状况。

就业是减少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有工作的人有收入,收入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教育体制、促进创业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式来提高生产力和就业机会。

2.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是提高生产力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减少贫困的重要工具,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教育不平等、提高购买力和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等方式来促进教育发展。

3.改善市场运行机制市场的运行机制通常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市场往往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从而使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政府应该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合理的价格管制和监管机制等方式来控制市场运行,从而减轻贫富差距,减少贫困问题。

4.提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创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因素。

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国家通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帮助那些贫困人口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社会救济、提供养老、医疗和住房保障等方式来提供社会保障。

5.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减少贫困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政府应该鼓励科技创新,并投入大量资金到研究和发展中来,这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减轻贫困。

6.促进农业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有着高度的贫困率。

由于在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不够成熟,因此该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问题。

减贫攻坚政策解读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减贫攻坚政策解读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减贫攻坚政策解读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减贫攻坚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对减贫攻坚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一、改革开放为减贫攻坚政策提供了动力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为减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减贫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为减贫攻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多管齐下的减贫攻坚政策中国政府在减贫攻坚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多个方面助力于减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于:1. 教育扶贫政策: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普及,提供免费教育资源,努力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2. 医疗保障政策: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

3. 就业扶贫政策:中国政府通过发展产业扶贫、职业培训等措施,积极促进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使其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

4. 农村扶贫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扶贫政策,包括扶持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等,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增长,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产业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减贫攻坚的核心目标是让贫困群众逐步脱离贫困并实现共同富裕。

产业发展被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之一,通过发展产业,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来源,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1. 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通过农业、旅游、手工艺等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2020年后我国减贫战略新方向和战略重点的思考

对2020年后我国减贫战略新方向和战略重点的思考

对2020年后我国减贫战略新方向和战略重点的思考我国扶贫战略实施以来,贫困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之后,扶贫工作重点也将发生重大转变,即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仅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核心内容,更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

当前关于我国在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如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仍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贫困治理体系,新贫困标准尚未制定,扶贫政策城乡地区差异明显。

为此,本文针对2020年后我国贫困的主要转向提出未来扶贫战略的新方向,以期为扶贫战略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2020年后我国贫困的主要转向(一)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减贫的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这一方面表明我国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所设定的贫困线相对较低有关。

总体上看,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从贫困人口的结构来看,目前老少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以及脱贫不稳定群体和边缘易致贫群体,通过社保兜底、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措施生活问题也得到解决。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9年人类发展指数和指标报告》中,我国在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85,仍处于比较贫困的国家行列。

无论是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标准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的相对贫困标准相比,我国的扶贫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2020年后需要以相对贫困为主,建立更高水平的减贫标准和更高质量的减贫制度体系。

(二)农村贫困转向兼顾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2020年后我国的扶贫对象仍■文/刘玮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IEWPOINT观点第1期25IEWPOINT 观点第1期26然以农村贫困人口为主,需要巩固减贫成果,防范因灾、因病、因学、因疫情等导致的返贫。

全面小康后中国相对贫困与贫困治理研究

全面小康后中国相对贫困与贫困治理研究

2020年第10期学习与探索No.10,2020(总第303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03・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小康后中国相对贫困与贫困治理研究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2020年底,精准扶贫目标即将实现,中国将进入到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新阶段。

在新的历史时期,贫困并不会彻底消除,而会以新的形式呈现,特别是地域分布和人群分布都会呈现新的趋势,这需要实现扶贫工作的两个转变,即从超常规扶贫转变为常规的扶贫、从关注绝对贫困转变为关注相对贫困,扶贫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要推动社会平等和社会包容。

但是这一转变还需要一个实现过程,“十四五”期间,首要任务是巩固精准脱贫的成果,同时逐步建立相对贫困治理机制,努力在5年的时间里实现扶贫战略的转型。

关键词:全面小康;全面小康后;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平等包容;贫困治理转型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0)10-0032-072020年底,中国农村将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减贫机制将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超常规的减贫战役转变为常规的减贫行动,从绝对贫困治理转变为相对贫困治理,但是实现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完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实现减贫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为了保证扶贫政策的平稳过渡,在“十四五”期间,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防止返贫作为重要工作;另一方面,在巩固精准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扶贫的制度化,从超常规扶贫过渡到常规扶贫,最终的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

一、超常规扶贫的成效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专项扶贫,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应对贫困问题,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减贫效果。

按照中国2010年标准,①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

抗战胜利后中 国如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抗战胜利后中 国如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抗战胜利后中国如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贫困问题成为了摆在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巨大挑战。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

在战后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工业生产能力低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之中。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进行土地改革是重要的一步。

在广大农村,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粮食产量逐渐增加,解决了温饱问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大力发展工业。

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逐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不仅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教育的普及也是消除贫困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家大力兴办学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有了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从而提高收入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公路、铁路、桥梁等,改善交通状况。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交流,带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中国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转折点。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城市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实施扶贫开发政策,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比如在一些山区,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消除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策略

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策略

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策略近年来,中国取得了惊人的减贫成就。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大幅减少。

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减贫策略。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策略及其取得的成果。

一、精确识别贫困人口在减贫工作中,最基础的一步是精确识别贫困人口。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将贫困人口分为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

相对贫困人口在此不做详细阐述,重点关注绝对贫困人口。

中国政府通过全国范围的贫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每个家庭的收入、资产、生活水平等进行评估,从而准确确定贫困人口的身份。

这为后续的帮扶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二、建立广泛的扶贫项目为了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政府陆续实施了各种扶贫项目。

其中包括农村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等多个方面。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供农民增收的机会;通过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和医疗服务,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条件;通过培训和就业援助,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主就业。

这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减少贫困人口的另一个重要策略。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保障。

在农村地区,政府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退休金待遇。

此外,社会救助制度也得到了加强,对贫困人口提供生活救助和临时救助。

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强了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减轻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

四、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长期战略,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手段,中国政府希望实现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根本脱贫。

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使贫困人口逐渐走出贫困。

五、强化监督与评估为了确保减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扶贫项目的监督和评估。

减贫工作实施方案

减贫工作实施方案

减贫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大减贫工作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全面推动减贫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二、总体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市贫困人口实现有效减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建立健全的扶贫长效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主要任务。

1.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建立健全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确保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做到应收尽收。

2. 制定精准扶贫措施。

根据不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方面的帮扶措施。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

4. 推动就业扶贫。

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来源,实现稳定就业。

5. 健全扶贫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的扶贫长效机制,加强对脱贫人口的跟踪帮扶,确保脱贫不返贫。

四、实施保障。

1. 加大财政支持。

国家加大对扶贫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扶贫资金的到位和使用。

2.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

3. 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大对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工作的浓厚氛围。

4.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的扶贫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对扶贫工作开展全程监督,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得到切实落实。

五、预期效果。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全面实施,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市贫困人口实现有效减少。

2.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 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家庭收入明显增加。

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

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

扶贫帮困3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蒋慧精准扶贫政策作为我国城乡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进一步加深,扶贫瞄准机制也从县级转变为村级跟户级。

使得我国扶贫的精准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扶贫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也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扶贫质量而言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本文主要针对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以及实践困境进行了探究分析。

总书记针对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制定了明确的执行标准,对于空喊扶贫口号以及目标制定过高的问题也起到了良好的解决效果,对于扶贫目标精准性的提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也有着积极意义。

一、精准扶贫机制实施政策精准扶贫机制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精准扶贫政策的设施过程中,需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明确“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扶贫工作由原来的“粗放”“漫灌”向“精细”“精准”逐渐转变。

自2014年开始我国政府部门就要做到对贫困农户的精准识别,并要加强扶贫工作的落实程度。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构建了分级别的精准扶贫模式,通过了县、村以及户三级扶贫瞄准机制,来促进扶贫精准度以及扶贫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精准扶贫机制政策的实践难点1、精准扶贫中的技术困境我国现阶段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多采用的是“程序识别法”,也就是通过农户的申报、村民民主评议以及扶贫部门调查等中程序,来实现贫困户的精准跟民主识别,对于暗箱操作行为的发生也能够起到良好的规避效果。

但是在该精准扶贫策略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①部分贫困户遭受到排斥,并存在有无法识别的情况。

采用程序识别法虽然能够对贫困农户们的经济困难程度进行有效识别,但是因为各村组对于贫困户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异性,也就难以获得预期的识别效果。

②在该贫困户识别方法中虽然有着一定的应用优势,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依旧存在有识别成本过高以及识别精准度不足的问题,很多地区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也未能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识别工作,直接影响到了识别的精准度。

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

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

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减缓贫困是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永恒课题。

在2020年中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后,将面临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减贫长效机制和新形势下如何统筹城乡贫困治理两大战略任务。

为此,要立足第二个百年目标,着手研究制定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把农村减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减贫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并实行农村减贫与城市减贫并重,全面统筹城乡贫困治理。

标签:减缓贫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减缓贫困是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永恒课题。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贫困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并逐步由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由收入贫困转变为多维贫困、由农村贫困转变为城市贫困。

可以说,一个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减缓和消除贫困的过程。

努力减缓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将伴随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全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在2020年中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阶段性目标后,中国的减贫任务并没有最终完成,而是应该站在新的起点上,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出发,着手研究并制定实施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减贫的进程及长期战略任务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减贫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国农村减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039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3.1%(见图1)。

这期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89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4.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42个百分点。

这种长达40年的大规模持续减贫,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理解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

理解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

理解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减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功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减贫计划和政策,使亿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力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展示了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减贫的背景、政策和经验出发,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为全世界树立榜样。

一、中国减贫的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曾经贫困程度深重,特别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中国有着最多的贫困人口。

中国的减贫任务艰巨,然而中国的领导人和政府意识到了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积极行动起来,提出了减贫战略,使减贫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二、中国减贫的政策和措施中国减贫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建立了全面的贫困监测体系,及时了解贫困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

中国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大数据和精准帮扶,将帮扶对象精确锁定,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和“盲目扶贫”的现象。

中国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通过发展产业和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地区居民摆脱贫困。

中国还大力推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扶贫措施,以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力和素质。

三、中国减贫的成就和经验中国减贫成就显著,被国际社会广泛称道,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贡献者。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十三五”时期的减贫目标,1.3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中国减贫的成功得益于一系列成功的减贫经验。

第一,坚强的领导和政策支持是中国减贫的关键。

中国政府将减贫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为减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二,中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扶贫。

中国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减贫的精准度和效率。

中国注重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中国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为国际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四、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中国减贫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贫困面貌,也对全球减贫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展示了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

2024年脱贫攻坚小常识归纳总结

2024年脱贫攻坚小常识归纳总结

2024年脱贫攻坚小常识归纳总结2024年是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

在这场历时几十年的战斗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数亿人民脱贫不再饥寒。

以下是对2024年脱贫攻坚的小常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二、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通过精确识别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性的帮扶措施,将扶贫资源集中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确保脱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产业扶贫的重要性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发展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为贫困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教育扶贫的意义教育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贫困地区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助力他们脱贫致富。

五、健康扶贫的保障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医疗资源供给能力,加大健康扶贫政策的支持力度,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的医疗保障,提高他们健康水平,降低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

六、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性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搬迁贫困人口,将他们从贫困、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解救出来,安置到具备基本生活条件的地方,给予他们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贫困地区的整体脱贫。

七、社会组织参与的重要性脱贫攻坚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帮扶活动、捐助资金、传播正能量等方式,参与到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来,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八、脱贫攻坚经验的分享中国的脱贫攻坚经验对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总结和分享中国的扶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宝贵的参考,帮助他们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脱贫政策,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减贫策略中的微观政策蒋志永1,何晓琦2(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430074; 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微观经济学在机能不健全的土地、劳动力和信用市场,以及非正式的网络和机构在应付市场失调等方面,可以起到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微观政策在经济增长和消除长期贫困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除长期贫困的微观政策主要包括扶贫的目标瞄准机制、卫生、教育、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农户小额信贷等。

关键词: 贫困;减贫策略;微观政策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6)05-0022-03 以往大多数有关贫困的研究都集中于导致贫困的原因以及逐年测量贫困的总体水平上。

人们很少注意到贫困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人们随着时间而摆脱(并且经常返回)贫困的轨道。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贫困的成因源自收入的差别,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中的经济选择理论可以解释贫困的成因。

近年来贫困的长期性特征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在中国,返贫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国家减贫策略提出后,具体的微观政策对于消除长期贫困和“贫困陷阱”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政策主要包括扶贫的目标瞄准机制、卫生、教育、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农户小额信贷等。

一、微观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发展1990年代,发展经济学开始摆脱凯恩斯、哈罗德以及多马的宏观经济学解释,强调发展问题的微观基础。

发展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更多地是关心微观层面的决策,认识到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妇女在家庭决策中的作用,妇女控制的资源所占的比重对其子女健康和营养的作用,微观经济学在土地、劳动力和信用市场上的作用,以及非正式的网络和机构在应付市场失调方面的作用。

这种“微观”发展文献的目标在于认识哪些组织可以而且可能会从微观层面上来消除这种市场失调并制定针对这种失调的政策。

微观经济学早已发现在自由市场制度中,偶然会在个别场合下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存在某些“障碍”,并曾表示出某种担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合理性。

到1980年代关于福利国家的大辩论后,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失灵”的研究范畴更加系统地运用于福利国家存在的合理性的分析之上,并形成了国家决策的微观基础。

在微观政策上,主要是从“市场失灵”的研究开始的。

首先,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私人市场不能很好地提供那些需要大量交易成本的某些特殊产品和服务,市场也缺乏大规模的协作性。

其次,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社会福利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对于“负的外部性”,市场无力控制,供给往往过剩,导致福利损失,而对于“正的外部性”,市场则往往供给不足。

第三,市场不能提供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在消费中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拒绝性和外部经济性等特征决定了它的供给曲线是“虚拟”的,需要市场外部力量介入。

第四,市场常常带来不公平的收入分配。

一是人们占有的资源不平衡导致分配不平衡;二是不同人群之间和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也需要政府制定某种计划予以校正,以实现各代人的利益。

二、中国减贫策略中的目标瞄准问题对于中国减贫策略的微观政策,首先是贫困对象的瞄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贫困线。

在绝对贫困发生率较高时,由政府制定一个较低的贫困线是有效的,也有助于把扶贫资金用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

但在确定扶贫的潜在受益者时,制定一个贫困线标准可能就不是很有效,因为从静态来看,只有占总人口比例很小部分的人群属于长期贫困人群,而相当一部分人群的收入有时(有的年份)是在贫困线之上的,不管这部分人群第二年是否又回到了长期贫困人群中,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是十分差的。

所以有人建议在确定贫困人群时,用目标指示器(indicatio r-tar geting)来代替收入调查有更多的优点。

这里的目标指示器就是指用贫困指标来直接进行测算。

2.贫困地区的确定。

过去扶贫开发的瞄准机制是贫困收稿日期:2006-01-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473025)作者简介:蒋志永(1969—),男,河南夏邑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何晓琦(1969—),男,福建福清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

22《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M ay.,2006 N o.5省、地区、县市,这种扶贫开发的瞄准机制和解贫手段体系必须改变,应向个体倾斜。

目前缺乏一种有效的替代机制能够保证减贫政策让贫困人口从中直接受益,由于很多绝对贫困人口集中于极端贫困的地区,传统的以地理区域为扶贫目标的减贫方法已经不适合于解决严重的贫困现象了,绝大部分扶贫资金可能稀释到非贫困人口头上。

贫困人口大约一半位于非贫困县,在现行扶贫资金分配体制下,这些贫困人口能够获得的帮助微乎其微。

由于瞄准对象与地区和县级行政区划直接联系,难以排除地方政府出于利益动机挪用资金。

3.长期贫困问题。

近年来西方有关贫困的研究中,提出了长期贫困的概念,认为“长期贫困”是指一个个体经历了5年或5年以上的确切的能力剥夺。

个体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家庭或家族。

也有研究认为,90%的长期贫困者都经历了4年贫困时期。

对于返贫这个重要的现象,国内和国外都还研究得不够,国内目前还没有返贫的时间和经济变量的研究。

确定长期贫困对象,对消除长期贫困是十分有效的。

4.代币券。

部分贫困人口或脆弱性社会群体,例如贫困人群中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几乎无法从那些试图通过增加生产性就业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减贫政策中获益。

解决这些贫困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进行直接的收入转移或消费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既可以来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组织,也可以来自非正式的网络组织或家庭,包括各种形式的代币券,包括食品、教育、药品等。

这种社会救助性质的转移支付体系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并将最终形成一个社会安全或福利体系。

这不但有助于解决那些长期缺乏劳动能力或资源的贫困人口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面临短期困境的贫困人口。

5.扶贫的外部性。

上一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考虑扶贫资金流向时,要注意纠正外部性。

贫困地区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外部性比一般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更严重,主要在两个方面,即收益外溢和成本外溢。

在贫困地区,主要是收益外溢。

例如,贫困地区每年投入很大的资金进行教育投资,但由于发达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比较优势,贫困地区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都没有回到本地,这些人才资本对全国来说总收益是一样的,但对该地区来说,成本大大高于收益,这就是收益外溢。

此时,该地区农民和企业以税赋形式支付的成本超过了应该支付的成本。

因此,发达地区除了在资金上要向贫困地区进行支援外,中央政府还要有长期的计划,包括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定期派出轮换的教师、医生、其他技术人员等,这样贫困地区公共开支才能达到平衡。

6.中央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政策诱导。

这个原则就是公共经济学中的地方公共产品全国优效品化原则,上级政府进一步投入资金来鼓励地方政府更多地供应被中央认为是有效投入的公共产品。

中央和地方的偏好不同,对地方公共物品的评价也不同,当中央对某一地方公共产品的评价高于该地区政府的评价时,此项地方公共产品便成为全国优效品。

如,扶贫工作做的好,有利于社会稳定,中央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有些公共物品,中央的评价低于地方的评价,它便被视为全国劣效品,需要抑制其提供和消费。

但地方政府出于当地利益不肯放弃时,中央政府就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支付,如破坏性地开发森林和草场,国家对以此为生的牧民进行补偿等。

三、中国减贫策略中微观政策的内容1.基础设施。

贫困人口通常被边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从而增加了向他们提供基础设施的成本,因此政府向贫困地区的公路、铁路、能源、供水和卫生设施等物质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对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在中国,(1)公路投资每增加1万元人民币就可以让3.2个穷人摆脱贫穷;(2)人均公路里程每增加1%,家庭消费就会增长0.08%;(3)灌溉支出每增加1%,人均农业产量就会增长0.41%,贫困发生率就会降低1.13%;(4)电力部门投资每增加1万元人民币就可以让2.3个穷人摆脱贫穷。

因此,改善基础设施对于消除贫困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应当被长期放在首位的减贫策略。

根据世界银行等的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通常包括以下项目:公路建设,国内水源供应,灌溉,电力,电信。

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初优先领域应当是促进粮食安全的基础设施,包括增加粮食产量的土地改良计划(如梯田、植树、排灌系统)和粮食储藏设施以及便利市场进入的设施。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决策应当建立在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

如果能够在建设项目的决策中有更多当地人的参与,那么,贫困人口就能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供劳动力和物资等方面的贡献,并且也可以更好地在未来时期进行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维修。

2.教育和卫生。

基本的教育和卫生是克服贫困的核心要素,一定程度的基本教育和和健康就成为可持续经济增长以及永远消除贫困的先决条件。

我国政府用于贫困农村教育和健康的资源依然很少,根据一项调查,全国491个贫困县的人均教育拨款45.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半。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

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

自1985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财政改革是以分权化和经费来源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

这一改革取得了成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的日益不平衡以及贫困地区公共教育资源不足。

这使得建立一个切实的、经常性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必要。

教育。

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贫困人口所支付的基础教育费占其收入的比例依旧很高;二是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从一些研究来看,初等教育的平均年限中,4年是一个临界点,当平均教育年限低于这一水平时,教育水平的提高对GD P增长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当平均教育年限达到这一水平时,经济增长率出现突变性的“飞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水平的提高可引致23经济增长的起飞。

研究还表明,当中国的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处于4~6年之间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这意味着,当人力资本水平处于这一范围时,经济增长存在着跳跃变化的可能性,其跳跃幅度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外在经济性。

因此,中国实现普通基础教育的目标也应当从反贫困的角度加以重新审视。

为了提高普通基础教育对减贫的作用,首要目标应当是在所有贫困乡镇实现6年普通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