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马可·波罗(Marco Polo)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他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13世纪到达中国的经历。
这本书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重要文献,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马可·波罗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和他的游记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详细地描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和所见所闻。
他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宫殿和城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中国的世界之中。
通过他的叙述,我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和富裕,以及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马可·波罗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对中国的描写,马可·波罗还介绍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一些奇异的事物和风俗习惯。
例如,他描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商品,以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服饰风格。
通过这些描写,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经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中国的描写,马可·波罗还介绍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一些奇异的事物和风俗习惯。
例如,他描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商品,以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服饰风格。
通过这些描写,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经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马可·波罗游记》,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中国的旅行笔记,更是一部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详尽描述。
通过马可·波罗的叙述,我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和富裕,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同时,我也对马可·波罗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和他的游记有了更深的认识。
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的描述
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的描述13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描写了他对中国的观察和感受。
从他的游记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拥有强大的政治结构和繁荣的经济,以及军事正义,良治,质朴,慷慨,自给自足等特征。
第一,政治繁荣。
当时的中国,有较为完整的政治体系,下面有各地县,称为郡,掌管地方行政事务,给当地住民带来便利。
同时,北方的蒙古,也在中国的管辖之下。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政治体系,但是仍然要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
第二,经济繁荣。
当时的中国,拥有一个完善的官方市场体系,凭借着物流网络的发达,商品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流通,从而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米、酒、棉花等农产品都很丰富,贸易也相当发达,商人们可以乘坐便利的水路完成跨国贸易。
第三,军事正义。
中国将军们对自己的职责感到责任重大,他们认真负责,遵守军人戒律,屹立不倒,无论他们在战场上取得什么胜利,都是勇敢刚强,以保证国家安全为己任。
第四,良治。
当时的中国拥有完善的官方审判机构,以及统一的法律领域,所以审判的公正性比较高,几乎避免了官僚主义的滋生,还有一套细致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着人们遵守社会规矩,推动全体公民维护社会公正秩序。
第五,质朴。
当时的中国人手上拿着古老的管弦乐器,跳着清脆的舞蹈,你可以看到当地人们充满质朴的快乐,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简朴,家庭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第六,慷慨大方。
当时的中国人民,有一种慷慨大方的精神,他们极其温柔体贴,愿意付出一切给别人,从不计算报酬,更不会给别人利用,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第七,自给自足。
当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相当完善,官府可以顺利地供应粮食,政府强烈强调农业发展,特别是鼓励农民向政府缴纳贡献,以保证国家自给自足。
从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拥有强大的政治结构和繁荣的经济,以及军事正义,良治,质朴,慷慨,自给自足等特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中国的描述,是他拜访过的国家中对中国最为客观真实的。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马可波罗,作为一名意大利商人,曾经到过中国,并且在中国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带着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商业目的,游历了中国各地,并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中国旅游书籍。
这本书中,马可波罗详细地描述了中国的风俗、文化、经济、历史和政治等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了解古代中国的视角。
马可波罗在书中最为详细地描述的当属中国的经济情况。
他认为,中国是当时全世界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其财富和商业活动让他倍感震撼。
中国的商业文化让他惊叹不已,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商人国家,货物到处流通,商人们繁忙地奔走于各地。
中国人善于生产,能够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奇异手工艺品,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瓷器。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商品赞不绝口,他认为这些商品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拟。
但是,马可波罗在书中也提到了中国的负面方面。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对腐败,同时中国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制度也存在问题。
此外,中国的一些风俗也让他倍感震惊,比如中国的妓女文化。
马可波罗的游记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景象,但是也存在观点的片面性和错误,比如他对于中国地理位置的掌握不够准确,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东方之国”,实际上,中国在地球上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东方更偏向日本和朝鲜半岛。
不过,这些错误影响不大,更重要的是马可波罗所揭示的中国文化及其与世界的联系,使得中国文化能够被传播到欧洲。
马可波罗的游记成为了中国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除了记录了中国繁荣的经济现状和特色文化,也揭示了中国的一些负面问题。
尽管他描绘的中国并不完全准确,但是他的游记对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观念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马可波罗对泉州的描述
马可波罗对泉州的描述
马可·波罗(Marco Polo)是13世纪初的威尼斯商人和探险家,他在中国度过了大约17年的时间。
在他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中,他对中国的泉州(当时称为泉漳)做了一些描述。
以下是马可·波罗关于泉州的一些描述:
1.繁华状况:泉州是一座富庶繁华的城市,被认为是中国最富有
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他提到了城市的繁忙市场、商业交易和
丰富的商品。
2.商业活动:泉州被描述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吸引了来自世
界各地的商人。
当时,泉州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连接
了中国和东南亚,使得泉州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港口。
3.宗教和文化:马可·波罗提到了泉州的多元文化和宗教。
他描述
了众多的寺庙、清真寺和基督教堂,说明了泉州是一个宗教多
元的城市。
4.航海和造船业:由于泉州地处海滨,马可·波罗强调了城市的航
海和造船业的重要性。
他提到泉州的船只非常巨大,适合长途
贸易航行。
5.城市规模:马可·波罗对泉州的城市规模给予了一些描述,尽管
他的描述中也存在一些夸大的成分。
他说泉州城市庞大,有数
百座桥梁,以及许多楼宇、市场和行业。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马可·波罗游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当时泉州的宝贵资料,但也存在一些可能夸大或变形的情况。
因此,在
阅读时应当结合其他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进行综合分析。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民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一位旅行家、探险家和商人,他于13世纪末期远涉重洋,来到了中国。
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历史深厚且各种文化交融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点无需多言。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曾提到中国的历史。
他特别关注大南海(长江)流域的财富以及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马可波罗发现中国人的信仰系统和他们面对财富的态度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注意到关于吉祥物和注重家庭的情感。
中国人重视其祖先,经常在墓碑旁边为他们留下食品、衣物和其他物品,以求保佑他们的灵魂。
中国是一个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融合的国家。
许多中国城市位于河流和海湾之间,这使得交通和贸易变得更为便利。
马可波罗流连于这些城市,并对他们的繁荣和繁华感到惊讶。
他也发现中国人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南中国海。
中国人从14世纪开始不断地出海,向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等地扩张。
风土人情,与世无争中国的文化和人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马可波罗的故事中,中国的人民表现出比欧洲的人们更富有信仰和融洽的社会联系。
他们是内向型的人,不但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也会保持礼仪和内敛。
另外,马可波罗注意到中国人是一种非常清醒和坚韧的民族。
无论面对何种挑战,他们都能够保持冷静和沉着。
中国人在困境中能够保持冷静,这种冷静在四面环水且没有任何外援的南海岛民中尤为明显。
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生活在南中国海岛上的中国岛民令他倍感惊叹。
这些勇敢的人们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他们充分利用了岛上的每一寸土地,所有的房屋都是用树叶和枝干搭建而成。
这些人民独立、自给自足,他们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不同,但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中国的不同感受。
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到忠诚、坚强、充满信仰的人民。
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我们可以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感受到古代中国的繁华和丰茂。
马可波罗与他的中国纪行
马可.波罗与他的中国纪行他的名字在历史上若隐若现,他的故事在后世备受争议。
公元1275年的夏天,他随着父亲和叔叔,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行,来到了元朝大汗忽必烈的夏宫上都,从此开始了他17年的传奇生涯;公元1295年冬天,他回到阔别25年的故乡威尼斯,留下了一部“天方夜谭”的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他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他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友好使者,他是成功的意大利商人,他是欧洲探险家的伟大先驱,他是欺世盗名的骗子——其实,无论哪一个身份,在今天看来都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标签: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贸易;中国纪行马可·波罗的故事老爷、皇帝和国王,公爵、侯爵、骑士和平民,凡是心存好奇,想要了解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以及各种奇风异俗的人,都拿起这本书来读一读吧。
在这本书里头你们将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奇妙。
伟大的奇迹不断从陌生的国度和地区出现。
大亚美尼亚和小亚美尼亚、波斯、土耳其、鞑靼和印度以及中亚的其他许多古国,还有欧洲的部分地区,到处都充满了奇迹。
马可·波罗,一位睿智而高贵的商人,来自威尼斯,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他曾迎着从希腊和地中海沿岸吹来的北风,向东一路走去。
这一切,他是亲身经历过、亲眼见过的。
他曾经认真地加以观察和研究,并为我们做了仔细的描述。
我们这本书将会像他一样,清楚明白地讲述这些奇迹。
书里有些事情,他也许没有见过。
但讲给他听的人,都非常可靠,值得你我信任。
所以我们介绍的内容,无论如何,都是有人亲眼看到过、亲耳听到过的事实。
书里讲的全是实话,全是马可·波罗的见闻,没有一句谎言,没有半点虚构。
各位千万不要视之为传说。
——《马可·波罗游记》欧洲来客尼哥罗·波罗和马菲奥·波罗兄弟结伴远行东方时,尼哥罗一路上肯定会挂记临产的妻子,在进入蒙古高原的时候,他或许还在祈祷上天保佑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双双平安,但他肯定不会想到,他的儿子马可·波罗直到今天仍然为中国人津津乐道。
欧洲关于中国的历史记录
欧洲关于中国的历史记录回答: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行家和探险家。
欧洲在16世纪开始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与中国的交流也为欧洲人带来了大量的历史记录。
这些历史记录,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
欧洲人对中国最早的认知,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马可·波罗。
作为一名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13世纪时曾来到中国,并在那里生活了17年。
他所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对于中国的早期记载,较为重要的是他在书中对中国的开放和发达程度进行了描述,主要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当时欧洲和中国的贸易主要是以丝绸和茶叶为主,同时也包括着一些其他的商品。
马可·波罗的回忆给欧洲人留下的印象是,中国是一个精致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经济资源。
在17世纪到18世纪时,荷兰和英国的贸易使者逐渐到达了中国,并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这些使者所写的关于中国的文献,则更贴近于当时欧洲人的视角。
他们所留下的印象是,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拥有着许多非凡之处。
他们对中国的描述,更多是在描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在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人对故宫和长城等景点的赞誉,以及对中国美食和旅游资源的推崇。
随着时间的流逝,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也逐渐深入到社会和政治方面。
在19世纪初,随着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鸦片,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逆转为英国对中国进行的掠夺和压迫,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尴尬历史。
在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受到了极大的扭曲,这也反映在了一些展示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品中。
比如《古今图书集成》等重要文献中,对于中国的描述或是夸大、或是缩小,或是充满着怀疑和偏见。
这一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开放而自信的国家,而成为了一个衰落而陷入困境的文明古国。
总之,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认知,历经了数百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的认知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描写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通过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风土人情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神秘的东方世界。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心。
首先,本书通过对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繁荣与多样性。
作者对中国的各种奇异风俗、传统习俗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中国的宫廷生活、商业贸易、宗教信仰等方面,让读者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其次,本书还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心。
马可·波罗是一位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他不畏艰险,勇敢地踏上了通往东方的征程。
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他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13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这种跨越时空的感受让人不禁感叹人类对世界的无限探索欲望。
在阅读完《马可波罗游记》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明白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不是隔阂,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倾听和理解,才能实现文化的共融和共存。
正如马可·波罗在东方的旅程中所体会到的那样,只有敞开心扉,包容多样性,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奇迹。
总的来说,《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充满魅力和启发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多样性,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对世界的探索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描写与评析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描写与评析作为一部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经典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正史文献。
而在这本游记中,马可波罗对中国的记述也同样令人着迷。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描写进行深入的评析和探究。
第一部分:中国文化与社会描写在马可波罗的眼中,中国是一个文化繁荣、物产丰饶的国家。
在游记中,他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了精彩的描写。
在对中国首都的描写中,马可波罗提到了庞大的城墙和著名的宫殿,还描述了当时朝廷体制、科举制度和商业繁荣的场景。
在中国南方的描写中,马可波罗记录了南方“水乡”的风貌和江南的繁华。
他注意到了中国的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生产,尤其是对丝绸生产的描写非常详细。
此外,马可波罗还详细描述了中国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
他对中国水上运输工具和港口的描写非常详尽,这为后来的外国航海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第二部分:对中国人民的评价尽管马可波罗对中国的物产、文化和历史非常感兴趣,但他对中国人民的态度并不总是积极的。
在游记中,他经常把中国人描述成溜须拍马、善于计算的商人,而不是忠诚、慷慨和正义的人们。
有时他甚至对中国人持有带有刻板印象的看法,例如认为女人比男人聪明,但又称道男人善于算术。
虽然这样的刻板印象是很常见的,但它们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所以这种看法需要以一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和评价。
第三部分:对中国宗教和信仰的描述马可波罗也详细地描述了中国的宗教和信仰。
他特别提到了道教和佛教,对于士人礼仪、善良友谊和社会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也多有涉及。
在关于佛教的描写中,马可波罗提到佛教慈善活动的力度和传播速度,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当时的重要地位。
他还详细描述了佛教教义和僧侣的生活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在描述道教的时候,马可波罗注意到了道家独特的修建技术,尤其是在造桥方面的精湛技艺,这对当时的建筑工程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部分:马可波罗对中国的影响正如前所述,《马可波罗游记》不仅非常有价值,而且影响深远。
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的故事
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的故事1451年,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
他家里有5个孩子,他是家中的老大。
14岁他就做了水手,每次出海工作之余,他总是坐在海边的岩石上,想着他看过的一本书,叫《马可·波罗游记》。
书中描述的那个中国,既古老又神秘。
中国究竟在哪里呢?他每天都想,每天都念,怎么都放不下。
那马可·波罗又是何许人呢?1271年,距离今天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马可·波罗17岁时跟着父亲和叔叔,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开始了那场神秘而遥远的东方之旅。
大家想想看,从意大利到中国这么远,他们是怎么走来的呢?他们一直沿着丝绸之路的南线向东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中国。
马可·波罗与元朝皇帝忽必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忽必烈经常把一些有趣的使命交给他,这样他就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来观察和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
他在中国待了25年后,回到了意大利。
他参加了一次海战,可威尼斯人战败了,马可·波罗成了一名囚犯,被关进监狱。
正巧,在狱中他结识了一位作家叫鲁斯梯谦。
鲁斯梯谦说:“马可先生,你把在中国看到的故事说出来,我给你做记录,你的这些故事传出去,一定会震惊世界的。
”于是,马可·波罗开始和作家叙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鲁斯梯谦就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令他俩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的牢狱生活,竟然带来了一部不朽的名著。
这本书名叫《寰宇记》,后人把它称为《马可·波罗游记》。
这本书出版后,立刻被译成各种语言版本。
但是,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这事我们暂且不论。
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正值元朝,那时的中国处于忽必烈皇帝的统治之下。
马可·波罗曾在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居住过,元大都面积之大,居民之多,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有几件事让他印象极为深刻:一是纸币,二是交通,三是煤炭。
他说,中国人不用金币和银币来交换货物,他们用纸币作为交换的媒介。
马可波罗对元代中国的描写和评价
马可波罗对元代中国的描写和评价在13世纪末,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商人,踏上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远东之旅。
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艰苦,最终成功地抵达了元朝中国。
在那里,他见证了一个万象更新的世界和一个复杂多样的文化。
马可·波罗是一位十分聪明和有思想的商人。
他对不同种族的人民和文化充满好奇心,也非常愿意学习和尝试新事物。
当他来到中国时,他非常震惊于这个繁华的国家和他所见到的复杂的文化。
他认为这里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繁荣和最神秘的地方之一,这也让他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和热情。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对元代中国做了详细的描写和评价。
他以商人的眼光看待这个国家,但也从文化、风俗、地理和历史等多个角度,对这个国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以下是马可·波罗对元代中国的一些描写和评价:一、壮观的城市和水利工程马可·波罗在中国见到的第一座城市是南京,他深深地惊叹于这座城市的壮丽和繁华。
他说:“这座城市的墙体高大,城门宽阔”,“城中街道平坦宽阔,居民众多,街市热闹”。
同时,他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的水利工程,称赞中国人民善于利用水资源,并建造了宏伟的大坝和水闸等水利设施。
他说:“中国的河流和水道镶嵌在田野之间,这些河道经由高压坝和结实的堤坝调节,实现了精确而有效的管理”。
二、神秘而又复杂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马可·波罗最着迷的部分之一。
他对中国的语言、书法、艺术和哲学非常感兴趣。
他认为中国的书法非常优美,而且中国人非常在意书法的质量和纹理。
他还谈到了中国的诗歌和故事,认为中国的文化表现了深刻的友情、爱情和忠诚等情感和价值。
三、繁荣的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国是马可·波罗非常钦佩的国家之一,他认为元朝的统治者非常懂得经济管理,非常擅长掌握国际贸易和市场。
他说,在中国,大量的手工艺品和出口商品成为了元朝经济的主要来源,而且中国的商人非常善于挖掘市场和荣辱观念。
马可波罗西方人眼中的元朝中国
马可波罗西方人眼中的元朝中国在马可·波罗心中的元朝中国马可·波罗,一位来自威尼斯的商人和探险家,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访问了元朝中国。
他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且对后来的西方人眼中的元朝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马可·波罗的角度出发,尝试描绘他眼中的元朝中国。
一、元朝的辉煌与强大元朝中国是马可·波罗所见过的最庞大和最强大的王国之一。
他深受元朝的治理方式和国家规模所吸引。
元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城市和道路的发展使得贸易繁荣,而元朝政府的高效运作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马可·波罗对元朝皇帝忽必烈深感敬佩。
他描述了忽必烈的统治者特质,包括他的智慧、勇气和对于知识的渴求。
他还描述了忽必烈广泛的文化兴趣和对外国游客的开放态度。
在元朝,官员们负责城市的管理和法律的执行,这也是马可·波罗眼中的元朝强大之处。
二、元朝的繁荣贸易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经常提到元朝的贸易。
他描绘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的细节。
元朝的丝绸、茶叶和瓷器是非常有名的商品,被欧洲买家追捧。
作者描述了元朝内部贸易的繁荣,以及来自西方的商人如何与当地人进行商业往来。
马可·波罗还详细描述了他在元朝期间见到的许多奇特商品,例如稀有的宝石、植物和动物。
他对元朝的农业和手工业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描述展示了元朝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和实力。
三、元朝的文化和宗教除了贸易和经济,马可·波罗还对元朝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对元朝的宗教信仰、艺术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将这些元素带回了欧洲。
马可·波罗描述了元朝的佛教和道教,并对中国的宗教建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还详细描述了元朝的壁画、雕塑和音乐表演,并将元朝的文化带到了他所到之处。
四、元朝的科技与建筑马可·波罗特别关注元朝的科技与建筑。
马可波罗游记的文化
马可波罗游记的文化
《马可·波罗游记》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 17 年后所写的一部游记,它记录了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描述。
这部游记对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世界第一奇书”。
《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文化的描述非常丰富,包括中国的文字、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服饰、饮食、礼仪等方面。
马可·波罗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他称中国为“天国”,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文化之一。
《马可·波罗游记》中还记录了中国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忽必烈汗的统治、元朝的建立、南宋的灭亡、成吉思汗的征服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为欧洲人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马可·波罗游记》中还对中国的地理和风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中国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气候物产、交通运输、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
这些描述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地理和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著作,它为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分析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分析14世纪初,著名探险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他对元代中国的发现。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旅行记录,更是一部连接中外文化,并且推动交流和合作的经典著作。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与宗教、生活习惯、食物等方面中西方的巨大差异,以及各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融合。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别探讨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外文化交流。
宗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对于元代中国佛教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详细记录了他在中国各地游历时与佛教相关的经历。
这也是马可波罗所到之处,首先向佛教信仰者问候的原因。
然而,随着他到达伊斯兰教国家的描述,他对于别的宗教却表现出相对冷淡。
对于马可波罗来说,天主教是他家乡的信仰,而在他的旅途中,佛教和伊斯兰教成为他了解和接触其他宗教的主要途径。
我们不难看出,在未经历多元文化浸淫的背景下,马可波罗的宗教视野相对狭窄。
这也告诉我们,当揭示其他文化不同时,我们需要用宽广而开放的视野,去尊重和包容其他宗教信仰者,并多方学习了解。
生活习惯在游记中,马可波罗也对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礼仪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他看来,元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和乡村间交通便利,生活因此变得宜人舒适。
同时,他也对其中存在的一些生活习惯感到十分惊讶,例如家庭结构、礼仪习惯和日常食品等等。
马可波罗对于中国女性的地位、婚姻制度以及习俗进行了大量记录,并对其中一些习俗提出了疑问和批评。
例如他认为,“中国男女匹配时,不是由双方长辈商量,而是一名女媒婆负责介绍”。
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可波罗虽然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生活丰富多彩,但仍存在着种种文化差异和局限,需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多加理解和接纳。
食物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饮食的深入观察,而其中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描述和推广尤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提到,“中国【最大的桔子是】在专供帝王的园林里搜寻到的,这里还有最好的茶叶、丝绸和大量的貂皮、熊皮和狐皮”。
国外描写中国的文学作品
国外描写中国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国外作家对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土地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形象。
本文将介绍几部国外描写中国的文学作品,带您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们眼中的中国。
一、《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3世纪曾游历中国,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详细记录了当时元朝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状况。
在这部作品中,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绘充满了惊叹与赞美,他详细描述了当时中国的城市、建筑、宫廷、礼仪等各个方面,让欧洲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中国孤儿》法国作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一部以元朝为背景的戏剧作品。
该剧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爱情和道德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
伏尔泰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哲学、道德观念的推崇,使这部作品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茶花女》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茶花女》是一部描绘19世纪中国社会的小说。
作品讲述了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经历,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美国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神秘的中华》英国作家毛姆的《神秘的中华》是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
毛姆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风貌、人物性格和风俗习惯。
这些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饱满而真实,展现了毛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五、《中国梦》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中国梦》是一部描绘中国农民生活的小说。
赛珍珠以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普通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挣扎。
这部作品通过对中国农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同情和关爱。
总结:国外描写中国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既有对古代中国的赞美和向往,也有对近现代中国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们眼中的中国形象。
马可波罗与欧洲对中国的认识
马可波罗与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了一段传奇的旅程,他的目的地是遥远的中国。
这次旅行不仅令他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探险家之一,也对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可·波罗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一位商人。
他的父亲和叔叔曾经在中国旅行,并成为元朝统治者忽必烈的朝廷官员。
这些经历激发了马可·波罗对中国的兴趣,他决定亲自前往这个神秘的国家。
马可·波罗的旅程开始于1271年,他与父亲和叔叔一起穿越了亚洲的草原和沙漠,最终到达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天的北京)。
在中国的几年时间里,马可·波罗成为了忽必烈的信任顾问,他被任命为官员,并被派往各地执行任务。
通过他在中国的经历,马可·波罗对中国的认识远远超过了他的欧洲同胞。
他详细记录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并将这些信息带回了欧洲。
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了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来源。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描述了中国的繁荣和富饶。
他赞美了中国的大都市,如汴京(今天的开封),以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如杭州和苏州。
他写道,中国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和文化的国家,人民勤劳、聪明。
他还详细描述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农业、手工业、贸易和宗教。
马可·波罗的著作对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传说和传闻。
马可·波罗的著作为他们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揭示了中国的真实面貌。
这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浓厚兴趣,他们开始把中国视为一个充满机遇的国家。
马可·波罗的著作还对欧洲的贸易和探险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描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奢侈品,这些商品在欧洲非常受欢迎。
这激发了欧洲商人和探险家前往中国寻找贸易机会和新的航路。
马可·波罗的旅行和著作不仅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也为后来的中欧交流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马可波罗是如何改变中国的
元朝的马可波罗是如何改变中国的马可波罗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他是元朝统治时期的重要人物。
他的中国之行对于元朝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可波罗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
一、经济影响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他带回了大量的珍宝、丝绸和其他奢侈品,这些商品对于当时的欧洲来说是稀有的。
这使得中国的商品变得更加出名,吸引了更多的西方商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
贸易的增加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元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其次,马可波罗的记述和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对于中国的商业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中国的繁华景象、商业贸易和海外航行的技术。
它被广泛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商人和冒险家来到中国。
这些外国商人的到来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机会。
二、政治影响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经历和他对元朝政治的了解对中国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他在元朝政府中得到了重要的职位,成为元朝哈沙里商会的高级官员。
这使得他能够深入了解当时中国政治的运作方式和决策过程。
其次,他在中国期间与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他向忽必烈报告了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这使得忽必烈对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为他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建议。
三、文化影响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对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记录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事实和故事。
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在西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此外,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也为中国带来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元素。
他引入了一些西方的食物和饮品,例如面条和咖啡。
这些食物逐渐融入中国的饮食文化,并对中国的饮食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社会影响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他的到来使得中国人对外国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
他把外国的风俗、礼仪和文化带给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
马可波罗四处游历来到中国是哪个朝代
马可波罗四处游历来到中国是哪个朝代
答案:元朝。
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期来的中国。
他还凭借自己的本事在朝廷
中谋得了一份差事,他在元朝朝廷里任职期间,到各地视察,研究
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并且还访问过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之后,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
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
《马可波罗游记》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中世纪
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对15世纪
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可波罗让西方人得以从其著作里一窥东方世界,纷纷寻找到
中国海上航线,促使大海航海时代到来....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扩展,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
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贡献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贡献
1.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是西方最早到达中国的探险家之一,他在中国停留了17年,
并将他所见所学的东西面向欧洲推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 记录和传递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详尽地记录了他游历中国的
经历和观察,使得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传递给后世世代。
3. 促进商业贸易
马可波罗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商业和贸易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旅行中,发现了许多新的商品和商机,向
欧洲介绍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珍宝,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4. 推动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马可波罗通过对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积极
推动了欧洲艺术的发展。
他还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印刷技术和火药制
造技术,为欧洲的科学技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探险活动和他所写的著作等多方面的贡献,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刻地
改变了东西方的历史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国作者:张新朝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09期近年来,中外学界对“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多有争论,学者各抒己见,未有定论。
我们暂且不管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传世巨作《马可·波罗游记》是在描写元朝时的中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从《马可·波罗游记》中,我们看到的是元朝在中国史书中无法体现的另一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国元朝。
初到元大都的震撼1275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背负着教皇赋予的神圣使命,历经3年半艰辛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心中向往的神秘的东方古国,并在蒙古大汗的避暑之所——元上都,觐见了元世祖忽必烈。
在递呈了教皇的书信之后,他还进奉了圣墓灯油,忽必烈很是喜欢,初次见面,马可·波罗就给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留下很好的印象,并因此受到青睐。
在上都逗留的一段日子里,大汗宫殿的金壁辉煌和草原的广袤无垠并未牵绊住马可·波罗的探索之心,他期待着一次更广阔更深入的旅程。
不久,马可·波罗便随忽必烈来到了当时元朝的都城——大都,从此开启了马可·波罗为期17年之久的中国之旅。
初到当时闻名世界的元大都,此城的广袤给了马可·波罗极大的震撼。
他在游记中如此描述外国人口中的汗八里城:“周围有二十四里,其形正方,由是每方各有六里。
环以土墙,墙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墙头仅厚三步,遍筑女墙,女墙色白,墙高十步。
”类似这样的大城市,在当时的欧洲是绝无仅有的。
“全城共有十二城门,并附有十二城郭,城郭之中鱼龙混杂,形形色色”。
穿梭于其中,马可·波罗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户繁多”,且城郭内“人户较之城内更众”,大街小巷之中人们并肩接踵、挥汗如雨。
这其中不但有蒙古人、汉人,也有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他们或进贡、或贸易,你来我往之中,平添了元大都的“国际范”。
城郭中的“华屋巨室”更是鳞次栉比、数不胜数。
这座元朝的政治首都在马可·波罗眼中更像是一座“贸易之都”。
在他的眼中,元大都俨然就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与同期的亚历山大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商业贸易鼎盛,但市井之中却不见一点金银的踪影,人们所用的交换媒介是一张张元朝政府刊行的印钞,这种用桑树皮制造且盖有君主印信的纸币大小不等,根据纸张大小决定其价值大小;不但便于携带,而且可以以旧换新;更重要的是,四海之内,“凡州郡国土及君主所辖之地莫不通行”。
城中壮丽的建筑甚多,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城中央的巨大钟楼,里面悬有一座大钟,每当夜幕降临,钟响3声之后,全城禁闭,非有急事者不得通行于道中;纵有行者,也须手持灯火而过。
白天时的繁华场景在夜色中殆尽,在夜晚的静谧中,人们酝酿着明天的行程。
城内虽然人口众多、热闹非凡,但卫生状况却并不令人堪忧,这主要得益于元朝政府“禁止城中埋葬死人、丧葬事宜一切于城外举行”的规定。
这种消除“古代市容杀手锏”的做法,不禁让马可·波罗由衷地感叹“城内最适宜于卫生”。
奇异的西南之旅在繁华且整洁的元大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马可·波罗又迎来了一次难忘的旅程,他奉忽必烈之名,以使臣的名义从元大都出发,往西南遍访中国诸州。
在为期4个月的历程当中,路途漫长且身负重任;但对于马可·波罗而言,这更像一次发现之旅,他也体验到了中国的另一种风情。
在骑行约5000米后,一座石桥的出现让马可·波罗为之驻足长叹:“桥长三百步,宽逾八步,十骑可并行于上。
下有桥拱二十四,桥脚二十四,建置甚佳,纯用极美之大理石为之。
桥两旁皆有大理石栏,又有柱,狮腰承之。
柱顶别有一狮。
此种石狮巨丽,雕刻甚精。
每隔一步有一石柱,其状皆同。
两柱之间,建灰色大理石栏,俾行人不致落水,桥两面皆如此,颇为壮观。
”这座桥就是举世闻名的卢沟桥,由于《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的描述,在欧洲也称之为“马可·波罗桥”。
跨过此桥,前方有更神奇美丽的事物在等待他的发现。
沿途的美丽风景让马可·波罗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
大道两旁绿树葱葱,精致的旅舍、芬芳的葡萄园、美丽的园囿、广袤的田亩、清澈的水泉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途经太原时,他还有幸品尝了当地久负盛名的葡萄酒。
太原产的葡萄酒在唐朝时就已知名,到元朝时更是名誉四海。
马可·波罗还在京兆府(西安)亲眼目睹了西方人为之着迷的丝绸的生产工艺,可惜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未有细说。
继续往西越过二州之后,他们来到了“天府之国”——成都。
此城之中有一大川,在马可·波罗眼中“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
虽然这种描述带有些许的夸张,但我们不难想象此河的宽广;而且水下多鱼,水上多船,物产丰富,商贸频繁。
更令人称奇的是,此川之上还建有一座大石桥,桥上有用木头搭建的棚屋,商贾工匠皆列肆于其中,其桥之大不言而喻。
与其他桥不同的是,桥上方还有木制桥顶,由桥两旁的大理石柱支撑。
到下一站土番州时,“游记”中记载此地江河湖泊当中富含金沙,且数量惊人;也盛产肉桂等其他香料,而这两种产物恰巧为欧洲人所渴求之物。
别了此地,马可·波罗一行沿盛产“突厥玉”的建都州,跨过金沙江来到了云南境内,马可·波罗称其为哈剌章州。
此地水土适宜,盛产米、麦,然而居民因小麦不卫生而多不食用,因此米还是当地的主要食粮。
还有一种饮料颇受当地人喜爱,此种饮料用米与香料掺和酿造而成,味道香醇浓厚且无色透明。
当地人吃肉的习惯,在马可·波罗眼中也分外“另类”,无论牛羊肉还是其他肉类,都是切好之后放到加有香料的热水中一涮,再蘸料而食。
这种吃法就是以后在中国普遍流行的“涮火锅”的雏形。
既然来到了云南,就免不了去看看传说中美丽的大理古国。
马可·波罗对当地的毒蛇大蟒情有独钟,不仅亲眼目睹了当地的捕蛇之法,而且见识到蛇胆之功效,品尝到蛇肉的美味。
当地在交易时所用的货币也相当“另类”,不用元朝普遍通行的纸币,而是用海贝,甚至有的地方用盐充当货币。
告别大理,马可·波罗一行来到了一个更具特色的地方——金齿州,此地的居民用黄金做成牙套,套于上下两齿之上,金齿之名由此而来。
男子都必须遵照此俗,女性则无硬性规定。
此州偏远闭塞,外人入其境者多有不易,甚至性命堪忧。
马可·波罗一行人为了造访此地也是历经艰险。
此州之中男女分工明确,男子除打仗、游猎、养鸟之外,不做他事,其他工作均由妇女承担。
更让人不解的是,此地妇女产子将婴儿洗净包裹好之后,便立即从事其他工作,而由其丈夫抱子卧床40日,并受亲友的祝贺。
此种行为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妻任大劳,夫当代其受苦也。
”从这些记载来看,此地应是原始的少数民族部落,而且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当然,《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载的城市不只限于上述所列举的几个。
之后马可·波罗又行走了数个城市和国家,直至最远到达东南亚一带,才开始返程。
至此,马可·波罗的西南之旅也暂且告一段落,然而这并不是马可·波罗中国之行的终点,他的下一次旅程已经悄然开启。
马可·波罗下江南马可·波罗的此次旅程路线较为明确,基本是沿大运河一线一路南下。
与马可·波罗西南之行所到过的文明还未开化的偏远地方不同的是,南下所经过的城市与元大都颇为类似,均是工商业兴盛,且在交易时使用纸币;一路顺风顺水,畅通无阻。
沿途所见之城尽是繁华富贵之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景色秀美动人。
在扬州停留3年之后,他又重新收拾好行囊,开始继续向南进发。
沿途城市的繁华盛景并没有让马可·波罗做更多的停留,就连他所称道的“地城”苏州,也是几笔带过。
前方有一座更为神奇、繁华的城市在等待他的到来,这座城市就是他心之神往的行在城。
“游记”中提到的行在城即中国的杭州。
对于这座城,书中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不仅如此,“行在城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
此城甚大且依水而建,城内石桥遍布,城中有水穿流而过,城外亦有水环绕流淌,置身于其中,马可·波罗仿佛瞬间回到了他的家乡威尼斯。
正是基于对这座城市的特殊情感,书中用最大的篇幅来刻画这座“天城”。
虽然马可·波罗在旅行途中不乏见到美景与大湖,但久负盛名的杭州西湖还是对他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畅游于西湖之上,周围的楼舍精美,树影婆娑,宫殿、庙宇、庵堂、园苑错落有致,不经意间彰显出杭州的高贵典雅,立于湖中小船之上远远地眺望,整个城市的宏伟壮丽、秀美无比尽收眼底。
杭州的商业之盛也可见一斑。
在这里象犀珠玉、山珍野味、蔬菜瓜果各种物产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每到开市之时,所有市场都是人头济济,熙熙攘攘。
城内基础设施完善,城中的街道皆以石铺地。
西湖中央还有两座小岛,上面各建有华丽的宫殿,里面各式各样的物品应有尽有,居民如有庆祝之事都在此地统一举行。
告别令人无限眷恋的杭州,路经塔皮州、武州、衢州、常山、信州,马可·波罗来到了物产丰饶的福州。
野味、蚕丝、高良姜都是本地的特产,还有一种黑色的母鸡让马可·波罗称奇,此鸡“无羽而有毛,与猫皮同”,这种“怪鸡”就是中国所称的“乌骨鸡”。
离开福州后,马可·波罗来到了他南下旅途的最后一站——刺桐城,此城是中国的一大港口,印度一切船舶运载的香料及其他贵重货物都会在此港口停船卸货。
此城是他南下的终点,也是他中国之行的终点。
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了意大利。
从此中国只存留在他的记忆当中。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