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之现代文大阅读题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50篇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50篇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表妹林斤澜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
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
前边的说:“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
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一下天呢,二十天呢。
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
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事情多着呢。
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
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
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
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
不觉感慨起来:“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五 现代文大阅读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五现代文大阅读★[重点点击]现代文大阅读题考查的知识除了前一专题小阅读中的相同外,还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考查。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文学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维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一般来说,文学形象大都指小说、戏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歌、散文也涉及形象的问题。
它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甚而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等。
这就需要读者透过文字表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考虑形象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充实丰满。
(2)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不同的表达文体,语言也相对不同。
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细描、白描或侧面、正面描写。
环境描写则是对景物、环境的刻画,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环境。
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等。
诗歌语言:含蓄、丰富、形象,借助描绘、比喻、拟人、类比、夸张、想像等手法去让人领悟。
散文语言:讲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也常用。
其他文体的语言也极有风格,杂文讲究“辣”,东西南北腔,风趣而有味;学者型论文,讲究逻辑的严密、层次、角度等等。
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等,这些都是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重要考点。
同时,对语言的品味赏析也是其他考点如感知形象、概括主题、把握作者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信息源。
可以说,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是文学作品阅读中最基础的步骤,最本分的事情。
(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
专题08 现代文阅读II(六)鉴赏散文语言和分析行文结构【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预测与备考建议 1.从选文来看,侧重于对小说的考查,2022年新高考考查的主要是小说。 2.从考查能力来看,散文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命题仍将注重对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 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的考查,对理解概念的考查成为命题的重点,这有利于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新 知,不断增长知识与见识。 3.新高考全国卷对散文阅读的考查进行了创意性变革,题型设置有了重大突破,从命题立意到分值 设置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后仍将有所创新。 4.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信息性阅读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 有用的信息,为准确锁定正确选项做准备。还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比如比对法、归纳概括法等。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 作用。
三、了解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作用 (一)首句或首段:
1.总领全文。交代文章背景。 2.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情感基调。 5.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中间句段: 1.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2.承上:照应上文的……内容,突出…… 3.启下: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的…… 4.前后呼应。 5.转换话题。 6.舒缓行文节奏。
●小 说 三 要 素 及 主 题 关 系 图 ● 文章标题的作用 ● 一、常见题型 ● (一)试分析此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 二、答题方向 ● (一) 内容: 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 ● (二) 手法: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 (三) 结构: 贯穿全文的线索; ● (四)揭示情感 主旨 ; ● (五)新颖独特,引起读者兴趣;
(二)散文句段作用赏析题 散文句段作用题常见设问方式 1.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简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引入某一个故事有何效果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质量分析 (2)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质量分析孟宇萍高孟辉方丽郭继红在老教材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特殊时期,以它为背景的黑龙江省最后两年高考,如何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势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纵观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它坚定地坚持了继承、平稳的原则,难度属中等,考查知识面较广,能力要求契合2008年考试大纲。
整套试卷沿袭往年试题,无创新试题。
下面从试题特点、卷面情况、教学建议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试卷特点:1.稳定为主,变化较小2008年语文试卷(全国Ⅱ)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难度也基本相当。
试卷结构、题目数量、题型样式与2007年基本相同。
这是为了保持稳定:老教材下的最后两年高考,过大的变化不利于保障中学正常的复习迎考秩序,也不利于保持考生应考心态的平衡,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较小的变化体现在试卷结构中部分板块的考点、考查方式的细微调整:第四小题由删除词语换成排序,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也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第八题由只考文言实词变为实词与虚词结合考查,也属于大纲规定的范围及难度:历来富于创新的语言表达题也是保留了一个得体类型的考查,变换的其余两题也是传统题型。
2.贴近生活,不追逐热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语文卷力图传递这样一种理念:语文在生活中,生活即语文的源泉。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一样,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题的语料贴近社会生活。
其内容从基础知识题的“跻身”“徘徊”,外国艺术团体演出,围棋比赛,到语言表达的读者调查和活动的串台词等话题,无不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
字音考查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如“粗糙”“谆谆教导”等都是生活中习见的词语,只要考生平时养成不读错音的良好习惯,复习时就能事半功倍;成语考查涉及的也是常见成语,着眼点在于生活中常见成语的正确使用。
这一做法无疑是在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语用题的选材则更是贴近生活,不追逐热点。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
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
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
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
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
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
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
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
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
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
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
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
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
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
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
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阅读五探究类题的2大题型课时跟踪练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阅读五探究类题的2大题型课时跟踪练不分版本学案五探究类题的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琴音一曲余韵长曹玲娟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
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辞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
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
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
〞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
〞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
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文虽浅白解读难——以北京语文高考卷大阅读题为例
麻 烦的问题来 了, 古人喜秋是正常 的感情 , 么其 那 悲秋 、 伤秋之情 呢?是否就成 为“ 不正常的感情 ” 了
呢? 是否就不符 合如今( 写作该文时 ) 喜气洋洋的时
代精神而沦为萎靡 颓废 的消极情调了呢?对此 , 作 者好像通过肯定古人 因喜秋 、 赞秋 才具有“ 正常感 情” 这种方式作 了明确回答 , 但细细推究后 , 我们又 觉得远不是这 么简单。
一
答案要点之一 ,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 的诗句 的引用( 或古人的感受的解说 )说 明古人与 , 今人 的感受也是有 相同之处 的。要点之二 ,过去 ” “ 与“ 在” 现 并不是 对立 的——或 “ 割断 ” 割裂” “ 之类 的关 系, 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 系。 意思对即可。
空分析”伪个性化阅读” 的教风学 风仍 大有市场 “ 式 的时下 ) 另外 , 。 所要解释 的句子本身含有较强的辩 证性 , 也就 同时考查 了学 生辩 证思维的能力 , 并进 而醒示语 文教学不要忽略这方面能 力的训练。 这些 都具有 良好的导向作用 。 但是 , 考查的这个句子处在考卷文本 的思想信 息辐射最为丰富的末段 , 是很有一番迂 回曲折之意
“ 春女思 , 士悲” “ 秋 , 悲落叶于劲秋 ,
…
…
…
.
0舔
睡
因此 , 让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中学生在毫不知
芳 春” 面对古人 ( 实也是人类共 有的 ) , 其 这种原本 正常的情感 , 学深识广的钟 敬文先生是不 会也 不愿 作 出违心 的否定之论的 ! 所以 , 下文所说 的“ 大家知
流 。 ” 合 上 下 文 , 谈 你 的理 解 。 结 谈
下面 , 们不妨直接进入这个文段 , 我 试着做一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B 2.C 3.D4.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5.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
言之成理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6.D 7.B 8.C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三、古诗鉴赏(8分)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1)辩乎荣辱之境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陟罚臧否(4)江州司马青衫湿 (5)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6)合抱之木千里之行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12.(4分)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顾按,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13.(4分)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
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4.(6分)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15.(6分)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高考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题答案汇总(二)
高考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题答案汇总(二)—现代文
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一直占据着不轻的分量。
现代文阅读非常讲究逻辑分析能力,考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多联系有助于提高答题能力.高分网为大家汇总了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
ﻭ
《第二次冒险》阅读题答案ﻭ
《让我看着你》阅读答案ﻭ
欧阳修《丰**记》阅读答案
王雁《鼓神》阅读答案
《散步》阅读练习答案ﻭ
《智子疑邻》阅读题答案
王安石《伤仲永》阅读题答案ﻭ
散文《选择》阅读题答案ﻭ
落花枝头阅读题目及答案解析ﻭ
韩愈《春雪》阅读题及答案
孙犁芦花荡阅读题及答案
元结《右溪记》阅读题及答案
相关题目汇总: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汇总(一)
返回查字典首页
ﻭ。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五年高考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高考真题) (1)参考答案与解析 (1)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二、2024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3)三、2024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4)四、2024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6)五、2023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9)六、2023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9)七、2023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1)八、2023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2)九、2023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3)十、2023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14)十一、2022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16)十二、2022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17)十三、2022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8)十四、2022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9)十五、2022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9)十六、2022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1)十七、2021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2)十八、2021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23)十九、2021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24)二十、2021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25)二十一、2021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26)二十二、2021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8)二十三、2020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 (30)二十四、2020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 (31)二十五、2020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 (32)二十六、2020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 (33)二十七、2020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 (35)二十八、2020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 (35)二十九、2020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37)三十、2020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38)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2.(3分)D3.(3分)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08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详解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
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
2008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详解(海南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
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2》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2》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贫穷。
②不名一文:连一文钱都没有。
形容极为贫穷。
③惨淡经营:a.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
b.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④侧目而视:形容敬畏、憎恨等神情。
⑤明日黄花: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名句: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⑦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⑧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小张被提拔为部门领导三个月以来,凡事______,消瘦了不少。
②面对肆虐的大火,消防队长____,冲进火中去营救被困的人们。
③作为班长,你应该________,不能在这么点小事上也犯错误。
A.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身先士卒B.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身先士卒C.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体力行D.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解析:“以身作则”着重于自身作出榜样;“身体力行”着重于亲自实践,努力去做;“身先士卒”原指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多引申为职位高的人首先干在前面,带头去做。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3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B.说实话,当时的我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C.如果说,古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以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和男权中心主义观念为基础的,那么,现代中国人文精神在内涵上则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D.大学毕业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问答(含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问答(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一项不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A. 精读B. 略读C. 扫读D. 诵读2. 在文学作品中,下列哪种叙述方式属于第一人称?()A. 他走进房间,发现一切都变了。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 语文课标卷(余闻)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余闻全国卷课标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五香反映带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显示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边县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氛围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不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其实,湖带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怒的改变。
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
缝山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附答案
缝山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附答案缝山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原文缝山针非鱼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
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
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
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
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
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
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
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
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
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
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
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
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
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
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
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现代文大阅读题全国卷Ⅰ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
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
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
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
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
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
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
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
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
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4分)答: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6分)答: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14、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16.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17.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全国卷II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缨花季羡林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
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
没有一点活气。
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
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
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
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
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
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
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
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我十分高兴。
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
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
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
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
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
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
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
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14、①作者独自住在一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每点2分)15、(1)(2分)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2分)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6分)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
(每点3分)17、(8分)(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每点2分)北京卷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
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
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
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
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
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变。
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
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
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
几天来,可大不同了。
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
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
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
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