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12 诗词鉴赏
高考模拟试卷古诗鉴赏题集录(附答案)
高考模拟试卷古诗鉴赏题集录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答案(6分)(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二阅读下面两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
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⑴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一、(xx·大连市xx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闲居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二、(xx·江苏省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卷·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顾非熊①(唐)忽识海裳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②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元好问(金)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
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
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
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
(4分)(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
(3分)(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三、(xx·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黄庭坚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①失枕:失眠。
②凭:凭定,断定。
③早晏:早晚。
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
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5分)(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含答案】
1《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北京市高考题)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人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6分)答:答案:12D13B14、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2晃补之《临江仙》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题)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
你对此如何理解?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⑴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⑵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_________3.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唐)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①(唐)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2)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旨?_________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歌,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
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
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
2022高考语文真题考点分类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2022高考语文真题考点分类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1.(202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景与情的角度摸索。
开头写景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写出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想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专门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加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想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缘故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专门深厚。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一、(xx·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语文测试卷·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答:(2)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
(6分)答:二、(xx·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试题·10)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池阳道中李纲归去客,迂骑过江乡。
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
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
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
杳杳下残阳。
(1)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情感。
(4分)答:(2)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分)答:三、(xx·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尽”字的作用。
(3分)(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
(5分)四、(xx·江苏省南通、扬州、连云港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专题12 古诗文阅读(三)诗歌鉴赏形象题【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新高考专用)
● 【增分技巧】 ● 1.熟悉题型,勤加练习。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定要熟悉诗歌的考查
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 ①水沉:指沉水 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解析 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 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 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下阕以反诘句“ 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 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 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 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 。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典例示范】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 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 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 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 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 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 常出现的答题问题 ● 1.答案表述不完整(句子成分残缺),要点不全。 ● 2.对诗歌内容把握不准确,未结合情境揣摩诗歌深意。 ● 3.文学常识匮乏。 ● 4.概括人物形象不准确,用词不当。 ● 5.只概括形象,未做分析。 ● 6.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 7.答题逻辑混乱,答案重复。
高三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宋湘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2)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周参军吴均①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全国各地备战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梁·徐勉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
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道路。
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
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
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
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 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解析(1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解析(1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B.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C.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D.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隽永B. 豪放洒脱C. 简洁明快D. 深沉哀婉(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1)C(2)A(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A;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全国各地备战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杜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
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
③画省:指尚书省。
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④伏枕: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2020-2021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1套)
本资料有一共有11套,这是其中一套,其他10套请到状元源下载。
状元源://zyy100 /免注册、免费提供中学高考复习各科试卷下载及高中学业程度测试各科资源下载。
状元源打造最全的免费高考复习、学业程度考试复习资料,更多资料请到状元源下载。
1天仙子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①。
沙上并禽②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
记省:记得清楚。
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慨。
〔1分〕〔2〕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如今哪些方面?〔3分〕〔3〕结合全词。
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6分〕参考答案.〔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评分标准:此题1分。
填错、丢字、多字、写错字一律不给分。
]〔2〕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
[评分标准:此题3分。
伤春,伤老,伤离别,3个要点各1分。
]〔3〕〔例如〕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
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那么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评分标准:此题6分。
全诗思想情感,1分;“云破〞一句的修辞及其在句中的作用,2分;“云破〞一句和上下文的关系及对全诗的作用,2分;答题表述有条理、流畅,1分。
]2蓦山溪·自述宋自逊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
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
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
假设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
高考语文最新模拟 专题12 古代诗词鉴赏
一、【2012济宁质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过南旺守闸①刘基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有何效果?(4分)【答案】用典(借古伤今),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思;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4分。
分号前只答“借景抒情”给1分)【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对于典故,首先应确知其本来含义,其次要揣摩作者应用典故的意图,是正用还是反用。
二、【沈阳四校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8.9两题。
落第长安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诗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三、【2012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
(2分)【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情感总的来说是安闲的,为什么尾联转为凄清。
要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扣住文本,还要联系作者身世。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有”,只要有。
只要有老朋友的接济,就能过上安闲的日子,心愿已足,不复他求,由此可见生活的窘迫凄苦。
为何这样?联系诗后注解,可知诗人漂泊他乡,经济窘迫。
四、【2012泰安期末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8分)【中吕】朝天曲张养浩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高考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试题
诗歌鉴赏专题2021届百所重点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8分〕南楼书事〔四首选一〕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崇宁二年,黄庭坚寓居〔治所在今武昌〕时作。
诗人刚完毕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1〕结合诗句,简析“接〞、“香〞字的作用。
〔4分〕〔2〕末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参考答案14.〔1〕起句即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
以“四顾〞领起,即见豪迈气魄,两“光字传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
又极具动感和比较效果。
〞接“字写出山川相缪的壮丽风光,接着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其特色不在视觉形象,而且清香四溢,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或者比较〕的手法,借一“凉〞字点明了他在山水间逍遥自适的心境。
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蕴涵着玄思理趣。
2021届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8分〕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擅长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4分〕〔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4分〕参考答案14.(1)“空〞:徒然。
〔1分〕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场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入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意思对即可〕〔3分〕〔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1分〕。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1分〕,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2分〕。
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归洛道中(宋)陈与义①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老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②,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注释】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
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
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喻车。
(1)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A.3个B.4个C.5个D.6个(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本诗描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
B.领联中的“忽”、“已”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
C.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
D.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3)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12 诗词鉴赏[] 13.L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第一小题时,可先说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解答第二小题时,可先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然后再分析达到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
嘉祐年间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
韩琦原唱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英宗治平二年(1065)。
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首联从十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
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看似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五年来的虚度光阴。
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有牢骚。
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
曲台指太常寺。
苏洵在嘉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
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
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
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
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
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
“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
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未必怎么“愁”。
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连科不第。
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
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
现在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
“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
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
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
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
”韩琦诗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这恐怕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
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这首诗在内容上堪称“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4.L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 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14.(1)[答案] 轻微、新鲜、清爽等。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解答时,一方面应依据诗歌所显示的季节特点来思考,另一方面结合诗歌中“新衣”这一意象及关键词语“凉”来分析,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
“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3)[答案] 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题干指向性明确,实写一般指向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虚写一般指向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答题时一定要把握虚实之间的关联性。
(二)L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秦中吟·歌舞[唐] 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延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秦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2分)21.[答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的能力。
根据诗句中富人与狱中受害妇孺受害惨状的对比,很容易想到杜甫的这句诗。
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5分)22.[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应从诗中对比的内容、对比的意图及造成的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赏析。
14.L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14.(1)[答案]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这里考查的是物象是“烟”。
烟,即雾气、云气,诗中用三个句子来表现。
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
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子含意,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保持内在的一致。
(2)[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整体加以分析说明。
【诗歌赏析】江湜,清代诗人,诸生,道光间官至浙江候补县丞。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
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
这些诗歌记录行旅述闻之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
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照亮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
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缥缈。
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汽如云样洁白,飘飘荡荡,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汽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汽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
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
“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