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

合集下载

浅析全球化语境中译者的角色

浅析全球化语境中译者的角色
活 ; 国际 航 班 、 界著 名 景 点 的 介 绍 等 ) ( ) 者 为 我 们 提供 文 ( 世 。 3译 化享 受 ,能 够 丰 富 我 们 的 精 神 世 界 ; 各 种 书 籍 翻译 、 电 影译 制 (
道说 人 民 币将 升值 。 果引 发 当 天下 午 国 际外 汇 市场 混 乱 , 球 外 结 全 汇市 场 在几 分 钟 内 出现 约 2 亿 美 元 的 交 易额 。而 后 , 0 中国 人 民银 行 作 出 澄清 ,人 民 日报 》 下该 英 译 稿 并公 开 致 歉 。 《 撤 需 要 说 明 的 是 笔 者 在 这 里 不 讨 论 此 次 风 波 的 原 因 和 责 任 归 属 。其 实 . 若将 引发 此 次 风 波 的责 任 全 部 归 咎 于 翻 译 的 失水 准实
信源
迁 叫 宿 i_ 荫 信源c谴乏 宿 碥舞 言 l 辽 } } j 浮 稿 反馈
益 显示 出多 元 化 与 专业 化 兼 具 的 特 征 。
2 0 年 5月 7日 . 国新 闻 社 的一 名 记 者 根 据 当地 报 刊 的报 05 中
中文 稿 传 达 信 息 的 信 宿 , 通 过 翻译 的过 程 , 而 并将 信息 发 送 出去 ,
文 学 导 ・ 唁 研 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谚
浅析 全球化语境 中译者 的角色
王 璐 。 丽 雅 王
( 山大 学 , 北 秦 皇 岛 0 6 0 ) 燕 河 6 04
摘 要 : 于译 者 角 色的 讨论 从 未 平 息 过 。随 着社 会 不 断发 展 , 对 文 化 全 球 化 、 济全 球 化 趋 势 日益 明 显 . 者 的 角 色也 在 不 断 变 经 译
期 待 双 方 会 晤 后会 宣布 将 人 民 币升 值 或 扩 阔人 民币 率 波 幅 , [ 预 期 一 个月 及 一 年 后人 民 币 将分 别 升 值百 分 之 一点 二 六 及 百 分 之六 点 零 三 。 ” 篇 文 章 H 现在 5月 8日的 中 国新 闻网 上 。 《 民 日 { 3 3 这 J 人 报》 网站 编辑 看 到 这篇 文 章 后觉 得 很 重要 , 就让 翻译 将 其 译成 英 文

论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

论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

处, 研究和学会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 , 掌握语言转 C ie a l d te a l do C i 。 h s M i a 或 h i a hn 如张立 n e nn m nn f a
换 的规律和技巧。 在外宣翻译实践中, 能利用翻译 蓉, 孟祥春指 出: 目前 国内各种英文媒体上, “ 最泛 技巧 , 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 , 灵活处理文本。 滥、 影响也最为消极的政治性误译, 当首推对 ‘ 中国 大陆” 的种种错误翻译和表达 ’。若将“ [ 3 1 人民民主 专政” 译为“ epol’ D m c t i a r i” t ep S e or i Dc t s p , h e a c to h
t r n e i h d mo r t g t r ie o t e e u d rwh c e c a i r h s a e gv n t h n ci p o l n it tr h p i e e cz d o e h i e e - e p e a d d c a o s i s x r ie v r t er n —
引 言
随着对 外 开放 的力度 进一 步 加 大 和全 球一 体


深厚 的双语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
外 宣 翻译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翻译 。扎 实 的双语 言 功底 是
化 步伐 的加快 ,我 国经济 实力 和 国际地 位 得 到 了 对所有翻译工作者的要求。外宣翻译有一个突出
明显提高 , 促使我 国与世界其他各国 、 区之间在 的特点 , 地 即基本 上都 是 中译 外 , 也就 是把 大量 有关
就会 让外 国人 疑惑 不解 ,误 以为 对 人 民实行 某 种
二、较高的政治敏感度
t h e o ta s h n e i s i 外宣 , 顾名思义就是对外宣传我 国的东西。 外 独裁统治 。将其改译为“ eC i s pl cly— 宣 翻译涉及方方面面, 是普通外国人透视中国的一 个 窗 口,翻译的好可以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形

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文化意识论文

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文化意识论文

论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的文化意识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华文化特色是我国汉籍外译者在不断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态度两个方面阐述了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意识,从而为该问题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汉籍外译者文化意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汉籍主要是指所有能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中华民族的语言特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著作。

汉籍外译者主要是指从事汉籍外译工作的中国译者。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紧密的联系,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词汇,而是我们真实的世界进程。

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仅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而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如何既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精华,又保持本族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同样面临如何在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问题。

这其中在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汉籍外译者的文化意识源于他们的文化使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态度。

为此,本文从全球语境下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文化意识。

一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有史以来,译者的职责便是将本国的文化介绍给其他民族,同时将外族的文化介绍给本国人民,起着两种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而汉籍外译者的主要职责便是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其他的国家,这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起着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不同时代的汉籍外译者在时代的要求下有着不同的文化使命,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更是肩负着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的文化使命,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中华文化众所周知,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始于该民族的语言,同样也终结于该民族的语言。

(完整版)译者必备的素质

(完整版)译者必备的素质

如果发现说话人有明显的口误或信息遗漏, 口译员还要凭着自己的判断和责任感,进 行更正或补充,不要照着错误的译下去。
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
外语(英语): 理解:从语义、语法、语境、句法、篇章结构、语用、语 域等各个方面来理解外文,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也不 能放松。 These are only teething problems. “teething problems”不是字面的意思“牙痛的问题”, 而是英语的一个习惯用语,原指婴儿长牙期间出现的牙痛, 此处用来比喻一个项目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
另外,在听外国广播的时候,不要受到西 方国家对某些国际事件宣传的影响,要有 自己的甄别力;最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 英语词语的精确掌握。
“台湾问题” (“the Taiwan question”)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遵守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 维护行业的声誉。
要时刻明白自己的翻译身份,充分认识自 己的职责,加强责任性,树立良好的职业 道德观念,认真对待每一项翻译任务,不 能篡改原话原意,不添油加醋,不能偷工 减料,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越俎代庖。
译者必备的素质
一、译的责任
译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责任
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在调和两种语文的特色:既要照顾原文,保其精 神,还其面目;也要照顾译文,不但劝其委婉迎 合原文,还要防止其在原文压力之下太受委屈, 甚至面目全非。这真是十分高明的仲裁艺术,颇 有鲁仲连之风。……译者的责任是双重的,既不能 对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译文,往往也就是 译者自己的国文。他的功夫只能在碍手碍脚的有 限空间施展,令人想起一位武侠怀里抱着婴孩还 要突围而出。”(余光中:175-176)
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对 “任 何词,只要发现与语境不符,就要查词典。不 管它们是熟词(有时这类词更难应付)还 是新词(Newmark,1988:11)。”

论译者素质的培养

论译者素质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涌入无疑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但如何把这些作品忠实地翻译给广大中国读者,对于译者而言,也颇具挑战性。

而且,目前中国文学翻译市场中,译品良莠不齐,误译、漏译、无谓的复译也为我们的翻译市场蒙上了阴影,反映出有些译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该如何培养译者的素质,从哪些方面着手。

1认真、负责的态度译者肩负着沟通两种文化的重任,既要对作者负责,又要对译入语的读者负责。

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不行的。

早在清代,著名的改良主义运动先驱冯桂芬就对于当时译者的品质、态度提出批评:“今之习于夷者,曰通事。

其人率皆市井佻达游闲、不齿乡里、无所得衣食者,始为之。

其质鲁,其识浅,其心术又鄙。

声色货利之外,不知其他……”。

这样的译者见利忘义,很难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翻译工作。

今天的译者在品质上,当然胜过这些人数倍,但是说到态度,不负责的也大有人在。

说当前某些译者不负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选材不认真;其次是翻译不严谨。

选材分译者个人选材趋向和整个译入语社会对国外文学作品选取的趋向。

就译者个人而言,往往会选择与自己风格接近的作品来译,或原文所反映的题材是自己较为熟悉的,这样译起来才更容易贴近原作风格,也更得心应手。

正如冰心所言,译有所好,是翻译的一条捷径。

冰心就称她本人只喜欢翻译自己喜爱的作品,因为“要译好一部作品,译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入作者所创造、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以便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如果选译的是自己喜爱的作品,译者是怀着对自己所喜爱作家的欣赏、崇敬之情进行翻译的,更易于取得与作者心灵契合的效果,译起来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

就整个译入语社会而言,有利于本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以及能够为译入语诗学发展带来动力或新标准的文本,通常是被选择的对象,例如晚清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就改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

译者必备的素质

译者必备的素质

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对 “任 何词,只要发现与语境不符,就要查词典。不 管它们是熟词(有时这类词更难应付)还 是新词(Newmark,1988:11)。”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 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 字,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林语堂, 1933)”
如果发现说话人有明显的口误或信息遗漏, 口译员还要凭着自己的判断和责任感,进 行更正或补充,不要照着错误的译下去。
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
外语(英语): 理解:从语义、语法、语境、句法、篇章结构、语用、语 域等各个方面来理解外文,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也不 能放松。 These are only teething problems. “teething problems”不是字面的意思“牙痛的问题”, 而是英语的一个习惯用语,原指婴儿长牙期间出现的牙痛, 此处用来比喻一个项目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
只有英文写得好,甚至能写诗,写剧本,才会有真 正高明的英文翻译。——王佐良
如果一个人英文水平低,别的条件都具备,他只不
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三十,还是不能进
行翻译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那
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
英文水平的高低的搞好汉英翻译的关键。要搞好汉
译者必备的素质
一、译者的责任
译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责任
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在调和两种语文的特色:既要照顾原文,保其精 神,还其面目;也要照顾译文,不但劝其委婉迎 合原文,还要防止其在原文压力之下太受委屈, 甚至面目全非。这真是十分高明的仲裁艺术,颇 有鲁仲连之风。……译者的责任是双重的,既不能 对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译文,往往也就是 译者自己的国文。他的功夫只能在碍手碍脚的有 限空间施展,令人想起一位武侠怀里抱着婴孩还 要突围而出。”(余光中:175-176)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并且以越来越迅猛的态势席卷着各个领域。

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文化全球化是包容了世界上各国文化的多元文化组合,是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仍然是世界人民相互理解与沟通、消融偏见和隔阂、了解异国文化和异域风情、共享精神盛宴的最佳平台之一。

在全球化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大众文化日益趋同,而文化本土化又使得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继续存在,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学翻译发展的态势和格局的新变化,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策略呢?一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本间语言层面的语符转换,而是一种艺术创造,再现源文的艺术之美,是用恰如其分的译文语言展示源文本的艺术意境,它可以帮助一部文学作品成为国际性和世界性意义的不朽之作。

也就是说,作为原作的阐释者和创造性再现者的译者要在充分理解源文本的艺术审美构成的前提下,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重构原作的思想和意蕴,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获得审美愉悦。

这实际上,也要求译作成为与原作同样的艺术品,使译语读者读译文的体会和感受与作者写作时的体会和感受达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

文学翻译较为常用的策略主要是“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归化”翻译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采取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蕴,以便于本土特定的读者易于理解。

“归化”派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Eugene A.Nida),他认为成功的翻译是要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原作者预期的反应。

而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进行处理,为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

“异化”翻译则靠近作者,以源语文化为导向,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转达原文的内容,在语言结构、修辞方式等方面尽量存异,让翻译成为一种异质性的话语实践,让读者更能通过译文了解他国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异国他乡。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译英的需求愈发凸显。

在这个时代,了解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于汉译英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介绍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并探索其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的概述霍米·巴巴是一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文化翻译思想强调了文化差异和文化间的关系,这一思想对于翻译理论界和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巴巴看来,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转换和交流过程。

因此,他提出了文化翻译这一概念,将翻译看作是一种涵盖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巴巴的文化翻译思想认为,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

巴巴强调了文化差异的意义和价值,并试图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文化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以增强翻译结果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

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汉译英的启示在全球化影响下,汉译英的要求变得越来越紧迫和关键。

巴巴的文化翻译思想为汉译英工作者带来很多启示。

注重区分语言和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联系越来越多,但是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汉译英的工作者需要注意到这一点,并注重区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信息,避免跨文化误解。

掌握文化交流技能文化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

因此,汉译英的工作者需要掌握文化交流技能,以提高翻译质量。

例如,他们需要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更好地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

拓展译者的自我意识巴巴文化翻译思想认为,文化会影响翻译质量,而翻译同时也会影响文化。

因此,译者需要拓展自我意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化信息。

避免直译做法文化差异意味着直译方法可能会引起误解和混淆。

巴巴文化翻译思想鼓励翻译家避免直译,而是采用意译方法,以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总结在全球化时代,巴巴文化翻译思想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文翻译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文翻译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文翻译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文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语言之一。

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中,中文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中文翻译是一门极为复杂的艺术,需要译者的高超语言水平、深入文化背景及全球化的意识。

本文将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文翻译研究,分别从语言转化、文化包容、技术革新三个方面对中文翻译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一. 语言转化语言转化是指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转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中文翻译的市场也日益扩大。

由于语言之间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不同,翻译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因此,翻译译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翻译能力。

在中文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对原文进行转化。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考虑语言的语音和语调,这对于口译翻译来说尤为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准确还原原文的意思,保持表达的简明性和准确性,是一个翻译者最基本的职责。

以前,翻译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翻译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方式的效率低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翻译软件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一些翻译平台,如谷歌翻译、百度翻译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翻译工具。

这种机器翻译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翻译,但已经对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文化包容文化包容是指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原文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和差异。

翻译者需要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转化为目标语中相关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翻译者必须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包容上做出充分地准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要求更是严格。

翻译者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确保目标语言中表达的含义和原文一致。

在跨文化翻译中,除了掌握翻译文本的外语技能外,还需要熟悉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者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三. 技术革新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为翻译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摘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求日益增长,翻译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探讨了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的作用。

随后分析了新时代翻译变革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以及提升译者素质的必要性。

在最后部分,强调了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译者的重要性,以及在新时代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紧迫性。

整体而言,文章旨在探讨翻译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提出了加强对译者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新时代翻译变革、译者素质需求、文化传播、跨文化沟通、培养提升、重要性、紧迫性1. 引言1.1 新时代翻译变革新时代翻译变革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翻译行业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和变化。

传统的翻译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新技术和新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翻译变革成为必然的选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翻译工作者需要掌握多语言能力,熟悉各种文化背景,能够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确保译文的质量和流畅度。

在新时代,翻译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沟通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变革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更好发展和传播。

1.2 对译者素质需求对译者素质的需求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直接影响着翻译质量和文化传播效果。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能。

只有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才能准确理解原文意思并恰当地表达出来。

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要能够灵活运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达方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或歧义。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今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翻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准则和原则呢?本文将就翻译的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准确性。

准确性是翻译工作的首要标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应当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确保译文表达准确、清晰,不偏离原意。

只有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翻译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翻译的标准还包括流畅性。

流畅性指的是译文在语言表达上要通顺、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

译文应当避免生硬、生僻的表达,要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能够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语言,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此外,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译文在整体风格和用词上要保持一致,不出现自相矛盾或者风格不统一的情况。

译者需要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保持一贯的风格和用词,不因为个别词语或句子而脱离整体。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不断地反复斟酌,确保译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最后,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传达原文的风格和情感。

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转换,更是对文化、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尽可能地将其传达到译文中去。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能够捕捉到原文中的情感和风格,用目标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

总之,翻译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准确性、流畅性、一致性以及情感传达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全面考量这些标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以求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翻译的价值和意义。

外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

外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

外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变得愈发重要。

它不仅是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然而,要实现外语文学类作品翻译的专业化发展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考量。

首先,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实现专业化翻译的基石。

对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精通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不仅包括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熟练掌握,更体现在对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以英语和汉语为例,英语中的一些习语、典故,若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可能会让中文读者感到困惑;反之,汉语中的一些诗词、成语,如果译者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和文化背景,也难以将其精妙之处传达给英语读者。

因此,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和实践,使自己在两种语言之间能够自由切换,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其次,深入了解源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外语文学作品往往是其所属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宗教、价值观等元素。

一个优秀的译者应该是一位文化研究者,能够洞察作品背后的文化密码。

比如,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时,需要了解日本的茶道、武士道精神等独特文化现象;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则要对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化、艺术传统有清晰的认识。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在翻译中准确传递文化信息,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或偏差。

例如,某些宗教术语在特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果译者对相关宗教文化缺乏了解,就可能会翻译失误,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再者,翻译技巧和策略的运用也是实现专业化的关键。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有着不同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需要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小说时,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连贯性,使译文读起来生动有趣;翻译诗歌时,则要关注韵律、节奏和意象的传达,力求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诗的韵味;对于戏剧,要考虑到舞台表演的需求,使台词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

此外,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也能提高翻译的质量。

人文学科的力翻译家的跨文化交流之路

人文学科的力翻译家的跨文化交流之路

人文学科的力翻译家的跨文化交流之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成为了一种必要的能力。

而在人文学科中,翻译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语言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人文学科的力翻译家的跨文化交流之路。

一、背景介绍翻译家是从事跨文化交流的专业人士,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文本。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人文学科中,这种能力尤为重要,因为人文学科强调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力翻译家,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

这不仅仅是指流利掌握多个语言,更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翻译家需要准确把握源语言的含义,并灵活地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为此,力翻译家需要进行大量的语言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三、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语言能力,力翻译家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团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力翻译家需要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和意义。

因此,力翻译家需要对各个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包括文化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翻译和传达文本的精神内涵。

四、文本的精准翻译力翻译家的目标是准确传达文本的原意和情感。

在进行翻译时,他们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以便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准确性。

同时,力翻译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保持文本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这是一项相当考验翻译家的素质和能力的任务,需要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技巧和专业素养。

五、翻译成果的推广力翻译家的工作不仅仅是将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将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传达给更多的人。

在跨文化交流中,力翻译家需要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和平台,推广自己的翻译成果。

这可以通过出版翻译作品、参与国际翻译交流活动、建立翻译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来实现。

外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外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外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更是让读者领略多元文学魅力的窗口。

然而,要做好外语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并非易事,需要译者在多个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准确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基石。

这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深入理解原文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例如,某些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具有特殊的含义,如果译者对语言的理解不够深入,就容易出现误译。

同时,对于外语中的习语、典故、俚语等,译者也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避免翻译得生硬或不准确。

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可或缺。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

外语文学作品往往深深植根于其所属的文化土壤之中。

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国家的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有广泛的了解,才能真正读懂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比如,在某些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提到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如果译者不熟悉这些文化背景,就可能无法传达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再如,日本文学中常出现的茶道、武士道等文化元素,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译者来说,可能会成为翻译的障碍。

风格的传递也是翻译中的关键一环。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可能是简洁明快,也可能是繁复华丽;可能是幽默风趣,也可能是严肃深沉。

译者要努力捕捉并传达这种风格,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与原文相似的文学魅力。

这需要译者在语言运用上具备高超的技巧,能够根据原文的风格选择恰当的词汇、句式和语气。

例如,翻译海明威的作品时,要体现出他简洁有力的“冰山理论”风格;翻译狄更斯的作品时,则要展现出其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性的特点。

此外,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同样重要。

翻译出来的作品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灵活的调整和转换,避免逐字逐句的生硬翻译。

全球化背景下译者信息素养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译者信息素养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译者信息素养研究赵贤达1 翻译行业前景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当前社会信息量暴增,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陡然增加。

处于这样一个以信息网络化为特征的高科技时代,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开拓海外市场,跨国公司和业务的增加、贸易经济和旅游业等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在全球化浪潮与信息技术洪流的推动下,翻译市场规模迅速膨胀,翻译行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可见度和发展势头,翻译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对译员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计算机网络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已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海量信息的增加,人们生活工作的持续网络化以及虚拟化给翻译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就要求译员必须加强职业素养,在全球化背景下译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素养,还需要渐渐形成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目前市场上兴起了很多机器翻译及人工智能翻译,虽然机器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翻译速度和效率,但是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机器所无法辨析的,所以无论是机器翻译还是人工智能翻译,都是无法完全取代人工译员的。

因此,在各类翻译工作中,作为新时代的合格译者所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素养就尤为重要了。

大量的翻译任务不仅要求译者精通各种翻译工具以提升翻译和速度技能,而充斥在译者面前的各式各样的信息也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以从中挖掘最有用的信息,并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快速对其进行筛选、组织和管理。

2 译者的基本素养2.1 精熟的双语能力对于译者来说,对译入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熟练掌握与运用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对两种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够精准解析原文内涵,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熟练的转换和交流,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曲解原文,造成翻译错误。

如果译者的语言能力不够扎实,就无法准确表达出原文的艺术效果和功用。

例如,“You can say that again.”(可不是嘛),“Break a leg!”(祝福好运,演出成功),“Paint the town red”(尽情狂欢),“Eleventh hour”(最后一刻,危急之时),“Fl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Go for broke”(孤注一掷)等。

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

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

2008年5月第35卷第3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May,2008V01.35No.3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刘雅峰(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上海200083)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外宣翻译的实质应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译者只有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翻译的功能目的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以及技能意识等,才能做到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外宣翻译;译有所为;官方语言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08)03-0140-03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古语云:“酒香不怕巷子深”,意即好的酒其香味自然能飘到很远的地方,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购买欲。

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对外宣以及外宣翻译而言,这句古语似乎已经失去了效力。

外宣的准确含义应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解疑释惑。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积极有效地向外传播,就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和理解,甚至遭到敌国的恶意歪曲和攻击,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刘建明在《新闻发布概论》j书中谈到“美国记者对中国的了解比以往有所改进,但是美国报纸更多报道的事件缺乏足够的社会背景,往往忽略报道重要的社会趋势。

因此,中国的整体形象是被扭曲的,报纸所传播的讯息是消极的。

……徐小鸽1994年对美国报纸报道的调查发现,美国报道中国总是持批评态度,并以负面报道居多”[1](P446)。

从这种意义而言,外宣及外宣翻译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文化全球化日益突出了外宣翻译的重要地位,无疑为促进外宣翻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给外宣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国要走向世界,要生存,就必须加强外宣翻译,让世界了解中国。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刘雨【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5(000)007【摘要】Under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in our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Problems include:negative reports on China by foreign mass media, serious mistakes and ignora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E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should endeavor to enhanc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subject awarenes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and attain our goal of publicity and communication.%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目前外宣翻译工作面临很多挑战,如国外媒体对我国的负面报道、翻译中存在着严重的误译、翻译时忽视中西文化的差异等。

在这种情况下外宣翻译人员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认知、主体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才能提高外宣翻译质量,达到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目的。

【总页数】2页(P120-121)【作者】刘雨【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4【相关文献】1.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 [J], 冉凡敏;赵林娟2.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 [J], 冉凡敏;赵林娟3.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 [J], 马喜文;吕春媚4.浅谈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者的基本素质 [J], 李莹5.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J], 刘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出去”,成为世界各国民众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新时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翻译也迎来了一系列变革和挑战,译者素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新时代翻译变革和对译者素质的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新时代翻译变革在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一个趋势,这对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需要更多优秀的译者与翻译作品,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译者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背景和语言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中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时效性和适应性,能够抓住时机,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对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习惯有一定了解,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动,使翻译作品更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对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翻译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国际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也需要通过翻译来进行传播。

这就要求译者具备更强的信息搜集和理解能力,能够迅速掌握并理解各种信息,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工作,保证信息及时传递。

二、对译者素质的需求在新时代,翻译工作的需求并不仅限于语言文学方面,更需要译者在广泛的领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其一,译者应该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俗和社会背景,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并做出合理的调整和翻译。

其二,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能够迅速了解并理解各种信息,为翻译工作提供支持。

其三,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用流畅准确的语言进行翻译,充分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使译文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译者素质探究

译者素质探究

译者素质探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发展,翻译行业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在翻译市场中,好的译者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好的译者素质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

首先,好的译者应该具有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翻译工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深厚的语言能力,才能听懂、理解并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译者应该具有极高的语言敏感度,掌握好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用词等基础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要精确把握原文的句意,不得漏译、误译或者错译。

其次,好的译者应该具有专业素质。

翻译领域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译者应该有所专长,具有行业或领域的背景知识,熟悉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行业文化,这样才能让翻译成果做到精准和专业。

另外,译者应该不断学习、积累知识,保持专业素质的提高。

第三,好的译者应该具有文化素质。

在翻译过程中,准确表达原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目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使得翻译成果更加贴近当地文化和习惯。

因此,译者应该有广博的文化素质,对两种或多种文化有所了解,包括文学、历史、宗教、艺术、政治等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翻译出更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本。

第四,好的译者应该具有管理能力。

随着翻译项目的日益复杂,译者需要和其他团队成员进行协作,以完成翻译任务。

因此,译者需要具有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保证翻译任务的高效完成。

总而言之,好的译者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质,除了语言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专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质的翻译成果,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翻译行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科技革命之力,全球化以其迅猛之势席卷全球。

网络将地球浓缩成一个村落。

全球化与本土化形影相随,甚至于出现了这样的口号,叫做“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全球化给人类的革命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等。

全球化对语言变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英语似乎成了通用语,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以英语为载体的网页逐渐让位于新崛起的其他语言这样的现象。

全球化给翻译研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带来了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丰富资源,为大规模、高速度进行翻译提供了便利。

但同时对翻译和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说:如何使网络上浩瀚的资源为我所用?怎样使用各种现代工具?如何对待译者的语言素养?传统的翻译技巧如何与时俱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如何有机结合起来?译者应如何应对全球化?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得到答案。

这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讨论了全球化对翻译带来的影响。

文章对中国翻译理论、技巧和译者素养做了统计分析,思考译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翻译任务的完成依赖译者的素养,翻译离不开技巧,尤其是新形势下需要有人指导译者的翻译技巧,翻译更离不开理论指导,离开了理论,译者就会失去方向。

从文献综述上来看,本文受全球化影响,有别于一般论文。

由于全球化给翻译带来的即时性,使得本文难以像传统文献综述一样,将国内外研究简单区分。

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研究,既包括国内译者在中国和国外发表的文章,又有国外作者在中国讨论翻译问题,还有一些国外译者在国际性刊物上讨论中国有关翻译问题,更有不少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联手发表文章,因此本研究分类不再将“国内、外研究”分述,而是打破国内外研究分离的方式,根据各类文献的研究特点,国内外综合归类,统计分析。

译者语言素养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话题。

离开了语言素养,翻译就没有了生存的基础。

文章分析了古今中外对译者语言素养的论述。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外译界都很重视语言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全球化到来之际,出现了两种轻视语言素养的现象。

随着译者语言素养的下降,译者的翻译水平出现了每况愈下的趋势,而且在中国的翻译界,无论是学校的教学大纲还是各类翻译考试大纲中,都鲜有对双语素养的要求,尤其是对母语素养的要求,似乎是译者与生俱来就有驾驭母语的能力。

本文认为,对于译者语言素养,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语言素养不是译者生而知之的,尤其是被忽视的母语素养以及双语素养不经过努力培养是不可轻易获得的。

创新并不意味牺牲技巧。

传统也并非因为我们进入新时代而消逝。

翻译也是一种需要长期锻炼的技能。

对于技巧的讨论尽管是由来已久,但新形势有新要求,尤其是掌握新技术所需要的技巧是现代译者不可或缺的内容。

翻译技巧对译者,尤其是初学者的作用自不待言,技能意识必然“内化”为译者的行为准则,指导或检验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

尤其是在新时期,技能意识逐渐淡化,新的技术又不断出现,因此译者的技能意识必然需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传统技巧与现代技巧构成当代译者不可或缺的要素。

技巧能帮助解决全球化语境下出现的大量翻译问题。

技巧并非自动获得,而是需要训练。

本文从文体、逻辑和工具观对译者的技能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风格与内容是血肉一体,文体翻译中的技巧并非是简单的外加美化成分。

优美的文体给读者带来无穷的享受。

而对于逻辑,由于中西表达之间的差异,有许多需要掌握的技巧。

本研究尤其对现代工具的运用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方法,如于网络翻译、在线词典、翻译BBS等。

指导译者利用网络这个浩瀚的资源服务来解决目前新形势下大规模、高速度翻译。

文章还讨论了译者的翻译基本能力,包括双语词汇运用能力和句法结构调整能力等。

本研究还讨论了译者在语言对比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有一定作为。

本文讨论了译者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知识与文化差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翻译理论与译者培养的焦点。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尤甚,文化的全球传播带来的是文化的杂合,而且随着各国交往的深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似乎长期以来是一种纷争状态。

文章对中国传统译论和现代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传统译论强调其功用性,重实践而轻理论;全球化带来大量西方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理论的认识实践功能,而忽视了其应有的指导功能。

似乎一谈到理论,就必须深奥晦涩。

理论与实践在别的领域可以和平共处,而在于翻译研究似乎水火不容。

翻译研究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系统。

其实从理论的指导功能上来看,要求其能指导实践,并非过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有译者提出了翻译范式的转换问题,希望翻译理论研究能进一步贴近翻译实践。

本文就单独列出一章,从格式塔美学来评论《水浒传》两个英语译本。

以资借鉴。

新的时代召唤更多研究者投身全球化、本土化与翻译研究,技术革命需要译者有良好的双语素养,语言理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包括传统技巧与包括计算机工具与网络资源的新技巧。

译者还要与时俱进,一专多能。

【Abstract】 Thanks to r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The globe has“shrunk”, as it were, into a villag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Globalization goes hand in hand with localization,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slogan“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This revolution of globalization finds its way into every aspect of life: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etc. Globalization has exerted great impact on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too. On the one hand, English seems to have become a lingua franca,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web pages in English are giving way to those in other languages that have just appeared on the horizon.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It has greatly facilitated translation with its high mobility and velocity, providing all pervasive resources. Globalization 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ors. Moreover, we are faced with such questions as: How shall we get access to the vast resources of the internet? How can we make the best use of modern technologies in translation? What position shall we take with regard to the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required of translators? How ca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echniques meet new demand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How can translation theory be integrated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How shall translators cope with globalization?All these questions are open-ended. Based on these premises,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 It has conduct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rticles on translation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translator’s accomplishments published in China and offers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upon the status of translator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completion of translation tasks relies heavily on the translator’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and there would be no translation without the translators’techniques involved. In the situation of globaliz ation, new techniques are increasing with new technologies and it is precisely those techniques that translators need to equip themselves wi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fessionals. Translators also need theory, as translation can never be divorced from theory; without theory, translation would lose its bearings.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is dissertation has departed from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owing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stantaneity of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the intermixture of public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in which Chinese translators publish their articl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as well as in China, while foreign authors can also discuss translation issues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re are other cases where foreign translators publish articles on Chinese-related translation, either independently or jointly with their Chinese colleagues.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does no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of“state of the ar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Rather, it divides into several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publications, intermingling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ly and in nguage accomplishment is an everlasting and a new topic, without which translation would lose its grounds. This dissertation enunciat es translator’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Translator’s accomplishment was emphasized for quite a long history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with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 there is a tendency of neglecting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and consequently translati on product is deteriorating due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ranslator’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In China, in particular, we can scarcely find any requirements for bilingual accomplishment or mother tongue competence in the syllabuses for university degrees of translation or proficiency tests for translation. It seems that translators are born with excellent mother tongue proficiency. When in truth, we cannot emphasize too much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Nobody is born with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We can never obtain mothertongue or bilingual accomplishments without arduous effort.Innovations and new technologies do not mean a sacrifice of techniques.Tradition does not die out because we try to express something contemporary or relevant to a newer generation. That drive to innovate helps the tradition to live. Translation in some sense is a technique of long training. It has always been a practice to make the requirement for translators’techniques both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 t. On the one hand, techniques will not be discarded because they are old. On the other hand, translators are faced with new problems in their fulfillment of translation tasks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globalization.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techniques are important to translators, especially to beginners. The consciousness of techniques must be internalized as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for translators, guiding or verifying translation processes and translation product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echniques is weakening, while new technologies emerge as the revolution of globalization. He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techniques will have to be placed on a new horizon. Traditional as well as new techniques constitute the fundamental skills for the transla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echniques help solve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which are abunda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s there is a far larger quantity of translation accompanying the vast communication in the global village.Techniques cannot be acquired automatically. They have to come through training.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in such aspects as styles in translation, logic in translation and tools for translation. As the style of an article is unified with its content, it is no longer thought of as a simple additional ingredient. A proper style brings endless enjoyment to the readers. As to log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leave much room for the discussion of techniques. This dissertation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translation, online dictionaries, translation BBS, etc, which guides the translators in utilizing the voluminous resources of the Internet to solve problems of massive and high speed translation in the new era.The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es the basic abilities of translators, including lexical application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It also deals with the contrastive ability, verb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translators.The present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cultural awareness of translators. Cultural knowled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have long been a major focus of translator training and translation theory. Globalization has had much greater consequences on culture than ever before.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brings about cultural vi hybridity, which has become a tendency as global exchanges become more frequent.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has long been a dispute.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eories in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ies focused on utilitarianism, emphasizing practice but trivializing theory. The voluminous western theorie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wake of globalization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But another extreme is pinpointing the cognitive function but neglecting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ory, as if theory should be abstruse.Theory and practice can co-exist in harmony in other areas. However,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y seem at odds. As a matter of fact, 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also constitute a harmonious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ories, it is by no means undue for translation theories to guide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such issues as shifting of paradig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order that translation theory can go hand in hand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It is on such a premise that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one chapter to the analysis of“Shui Hu Zhuan”in the lightof gestalt-aesthetics.This new era calls for more researchers who will devote their study to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 revolution in technology requires the translators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linguistic theor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computer-based tools and Internet resources. The translators will have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become inter-disciplina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