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文题】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即干谒诗)。意即临 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 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诗人以“新妇”自比,以 “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 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 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 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2019诗歌复习之
高考诗歌鉴赏概述
2016
高考鉴赏诗歌三部曲:
•读懂 •审清 •答准
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
—读懂诗歌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读标题 1.读懂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主旨; 2阅 ).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 3读 ).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方 4法 ).揭示的作品线索;5)表明诗歌的题材; 6).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读作者,暗示了时代背景和可能的作品风格。 例3: 鹊桥仙· 夜闻杜鹃?(陆游)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解读】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 年代,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 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写下不少战斗性的 诗篇。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而收 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 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 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 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这首诗表现诗人岁月蹉跎、 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真题体验 2] ( 《核按钮 P136》 ) [2017· 全国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诗意赏析〗 欧阳修主持贡举(嘉佑二年,即 1057 年),大举改革,使应试举子 一片哗然,甚至闹事。但是不良的文风,终被扭转过来。嘉佑二年二 月,欧阳修充御试进士详定官。情况已非昔比,心情也舒畅得多。
三、 读注释:了解背景、内容
例4:春日即事 李弥逊 问题: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 行简要分析。 【读注释】李弥逊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曾因 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这首诗通过 自己门可罗雀的冷落景象,寄托对世态冷暖、人 心不古的感叹,应当作在免职以后。
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 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 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 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 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 世态炎凉的感叹。
读结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luò)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 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 明澈的精神境界。 “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 “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 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 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首联着力渲染礼部考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 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时的情景,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 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之声,好似春 蚕在食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 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对同僚谆谆嘱托: 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 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 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即时训练:看下列诗题都蕴含着那些重要 信息 •3.2017年全国Ⅱ卷《送子由使契丹》
①表明事件(送子由,子由使契丹);②暗含 情感(送别)③明确了诗歌题材(惜别、送别)
•4.2018年全国Ⅱ卷《送王昌龄》
①表明事件(送王昌龄)②暗含情感(送别)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惜别、送别) •5.2018年全国Ⅲ卷《精卫词》
【综合练习】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 1.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贺 问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 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 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 “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 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 答案 ①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 ②“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 ③“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 写边塞风景。 (2)《残春旅舍》(2015· 全国Ⅱ)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地点。 ②“残”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也“惨”。 ③“旅舍”暗示此诗可能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 要写的可能是一种思念、牵挂之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喜悦心情。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 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 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 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 官来完成。
(四)读典故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五)、读尾句(抓情语)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 追求?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
爵禄. •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后两句翻译:不想知道做官的快乐啊,只 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 的农民。
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 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 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答题思路 本题分别从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 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抓住诗句中的关 键词进行分析判断。B.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 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穆的状态,不是写考生 奋勇争先。E.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 托,不是说自己体弱多病。 项给 5 分。) 答案:B E(答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
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 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 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 浓乡愁.
•谢诗"寻"的对象是:_________。主要运
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 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 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 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 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 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 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用典。
读标题
例1
卷别 2017· 《礼部贡院阅 全国新课标卷 Ⅰ 2017· 北京卷 ③说明了事件 (行 )。 例1 2016· 全国新课标卷 江》 Ⅰ 2015· 全国新课标卷 Ⅱ ①点明了时间 (残春 )。 《残春旅舍》 ②点明了地点 (旅舍 )。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残 )。 ②提示了动作 (望 )。 《金陵望汉 ①点明了地点 (金陵、汉江)。 进士就试》 ②交待了事件 (进士就试 )。 ③提示了工作状态(阅 )。 ①点明了时间 (晓 )。 《晓行巴峡》 ②交待了地点 (巴峡 )。 标题 蕴含信息 ①点明了地点 (礼部贡院 )。
二: 读作者,知人论世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 作者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 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 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 的思想感情。 如南宋偏安一隅,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 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国主义是陆游作品的主旋律, 其表现有反抗外敌侵略、抒发壮志未、揭露当局腐败及关 怀祖国人民等。陆游爱国主文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 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
•3.读注释 • 注释的对象,有的是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
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武林”;有的是交 待历史事件(用典),帮助考生理解诗的具体内 容,如“中朝第一人”。 4.悟意象 ①“月”,代指“故国”。②“风雪”,借指 路途的艰辛。③“凤麟”,借指仁德之国派出 的使臣(子由)。
真题体验: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核按钮》P135) 第一步 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析标题 ①交代了人物(苏轼,标题中省掉的主语;苏辙)。②点 明了事件(送)。③指出了送的对象要去的地点(契丹)。④ 暗示诗歌内容(送子由出使契丹所想、所感、所嘱)。
读意象品意境:思考: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 雁?
• “雁”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一般用于象征“书信”
和表达思乡之情。(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 息。 •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二、 代指书信、音信; •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 四、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 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问题时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 参考答 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 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每 点 2 分)
鉴赏诗歌第一步能读懂
题 目 作者 注 释 意 象 特殊词句
题材、 内容和 诗歌主 旨 明确 风格 了解 时代 每个都 有用, 每个都 要用 作者 情感 的 载体 把握 感情 的切 入点
强化意识,学会运用
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二步
—审清题干问题指向
二.审题干要求: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 此题的显性要求是点出了这首词最突出 的表现手法,从“最突出”一词可以看出只 需要答出最主要的一种即可。从“请分别结 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来看此题的隐性 要求有三点:一是上阕和下阕运用的表现手 法是一样的;二是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体现 的;三是要将上阙下阕分开来分析。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 自惆怅开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 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①表明事件(典故)②暗含情感(托物言志)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借典抒怀)
即时训练1、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 【解读文题】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
”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 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 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6.明题材 • 此诗是一首送别抒情诗。虽写的是寻
5.辨句法 ①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我送子由使契丹 ”,即省略了主语——“我”;“契丹”是双 宾语的第2个宾语,交待地点。②最后的两句诗 ,要结合注释(典故)理解,即:要是单于问起 你的家世来,你可别把自己说成是中原的第一 流人物呀!
常题材,寄予的是兄弟亲情,但表达的却 是家国大义。全诗既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 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也抒写出了他的 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