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迁村腾地”建设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浅谈新农村整体搬迁规划设计

浅谈新农村整体搬迁规划设计

浅谈新农村整体搬迁规划设计作者:兰晓亮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作一项目战略性任务来抓。

在新时期,新农村整体搬迁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整体搬迁,使广大村民告别了原来交通不便的偏僻地方,生活质量会有很大提高,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这也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总体布局;景观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目前,新农村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整体搬迁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然而,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象。

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模仿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

使城市居住区肌理代替村庄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庄住宅。

这种不符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规划,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乱搭乱建等违法现象。

在村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试图以农民为核心,根据保留改造点和新建居民点的不同情况,从村庄总体布局、农村住宅及宅基地、乡村景观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规划进行分析,并对其农村特色进行思考。

一、村庄总体布局。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的原则。

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农民住宅。

1、对于保留改造居民点,规划注重体现农村的特点,尊重农村原本的生活习惯。

设计时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在对土路、石子路进行规划梳理,对水面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对围墙棚舍进行统一安排的同时,遵循农村地区自然肌理,保护农村有别于城市的自然风貌。

在规划中,尽可能按照原有道路、河流走向,确定组团形态、道路系统及开敞空间系统,保持村庄整体形态的延续。

(1)以控规为依据的同时做到少拆现状建筑,现状建筑与规划红线矛盾的地方,在规划中可适当调整用地红线,以适应现状建筑,节约用地。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专家热议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专家热议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村 土地 价 值 的平 台 。
支 撑 型 , 江 苏 晟 泰 农 民 新 村 ; 代 农 业 型 , 辽 宁 盘 如 现 如
锦 ; 保 生 态 多元 化 型 , 山 东 临 沂 山区 ; 态 文 明 型 , 水 如 生
如 海 南琼 海 博 螯 ; 桑草 牧 集 约型 , 四川 乐至 等 等 。 如
法制 园地 ・ 我可 以获得哪些土地 补偿 ? ………………杜宜 军(7 5) 买到不合格农药该咋办 ? …………………杜宜军 (7 5) 砖厂涨价合理吗 ? …………………………尚 威 (7 5) 这份 担保书有法律效 力吗 ? ………………高 岭 (7 5)

・ 新闻天地 ・ 一亿新生代农民工八成未婚 ………………………(0 6) 未来三十年我国土地供给缺 口巨大 ………………( I 6) 村 民领粮食直补卡须买酒 …………………………( 1 6) 鼠害敲响大草原生态警钟 …………………………( 1 6)
中科 院 地 理 科 学 与 资 源研 究 所 首 席 研 究 员董 锁 成 介 绍 了该 所 参 与 的 永 清 县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规 划 项 g , 出 l提 在 解 决 资金 投 入 的难 题 方 面 , 当地 采取 “ 政 结合 、 企 村 村
弯路 。
( 刊选 ) 本
化 型 , 江 苏 江 阴华 西 的 “ 中新 农 村 ” 村 庄 整 治 业 如 空 : 产
重 发掘 和 打 造 新 型 农 业 支撑 产 业 , 实现 农村 的 可持 续 发
展 和 良性 循 环 , 才是 真 正 意 义上 的 社 会 主 义 新 农村 。
廊 坊 市 委 书 记 赵 世 洪说 , 推 进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 在 应 逐 步探 索破 解 资 金 筹 措 、 地 释 放 和 市 场 实 现 这 些 关 键 土 性 难题 的 有 效途 径 。在 土 地 可 持 续 利 用 战略 导 向下 , 新 农 村 建 设 应 成 为 优 化 土 地 配 置 、 进 集 约 用 地 、 升 农 推 提

当前迁村腾地之我见--朋达投资

当前迁村腾地之我见--朋达投资

迁村腾地之我见朋达投资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未来五至十年间的重大战略方向,忝为半个文人+半个开发商,受十八大精神指引,搜索了整个网络,走访了襄阳老李家汤岗村、南漳九集镇、襄州区陈河镇的迁村腾地现场,对“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移村腾地”等等这些新名词、新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笔者认为:一、迁村腾地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出路和关键民以食为天,保护中国13.7亿口粮田、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一件天大的事。

无论是“城乡一体化”、还是“新型城镇化”,都是挤占耕地,在集约开发、科学利用上做文章,只有“迁村腾地”才是复垦耕地、创造建设指标,打开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

襄阳执政者将“迁村腾地”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频频深入调研、出政策、抓落实,方向正确,思路清淅。

若无建设用地指标,别必雄市长提出“十二五”期间建成“特大城市”的梦想将会成空!二、到目前“迁村腾地”试点都不成功,说是失败也不为过主要反映在:1、规划不合理。

选址过于零乱,条块分割;搞“小而全”,配套重复建设,资源交叉浪费;强调标准化,搞户型一刀切,忽视了农民个性化的需求,反对的声音和浪费的情况较多,不超过5年就会面临落后淘汰的局面。

2、腾地效果不明显。

大搞农村小别墅,面积偏大,部分农民承受不起,不愿意搬家,反而吸引了城里人的投资性购买,车库、农机房占有太多的空地,容积率很低,有的不足0.5,占地和腾地只有1:3,成效并不明显。

3、光靠政策和政府的强力推动,政策上也是说法不一,缺乏投资和运营主体,基本上是一捶子买卖,参与的投资人或建筑商全线深度套牢,这种“大政府、小市场”行为走不远。

4、对腾出土地的复垦、分配和开发利用,缺乏操作思路和成功案例。

5、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积极性不高,提高收入、改善民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笔者认为,成功的“迁村腾地”模式应该具备:1、政策上必须统一、透明、公开、稳定,便于操作和规避风险;2、投资和运营主体必须是农业企业或开发商,导入市场机制,实行“大市场、小政府”建设模式;3、既然是“模式”,就必须具备“良性循环、自动复制”功能,让投资商滚动、循环和复制,必须有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融资的平台和渠道、利润的保本点和增长空间;4、农民自发自愿,创收和民生同步提升;5、占地和腾地必须达到1:10的理想效果。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迁村腾地”实施的多维困境实证研究——以湖北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迁村腾地”实施的多维困境实证研究——以湖北
新 农 村 建 设 进 程 中“ 迁村腾地 ” 实 施 的 多维 困境 实证 研 究
— —
以 湖北 宜城 为 例
崔 步凡 蔡青松 (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公 共管 理学 院 )
摘要 : 近年来 , 湖 北 省 宜 城 市 结 合 土地 整理 项 目的 实 施 , 多 方筹 有机 结 合 , 科 学合理 地 布局 生产 生活 , 分期 实施原 则 。 ⑨ 坚
( 上接第 1 2 8页 )
w :
爵: 0 . 0 2 m m < = 3 5 0 / 5 0 0 = 0 . 7 m m
度 影 响很 大。 计 算公 式 为 : N An ・ f
N=a x b× F
结论 : 强度和 挠 度均 满足 要求。
N —— 混凝 土 的侧 压 力 ( k N) : a 、 b —— 分别 是纵 向和 横 向 的 拉 杆 间 距 ( m ) : F 一 ——混 凝 土 的 侧压 力( k N / m ) : 3 . 3 . 1 计 算简 图。穿墙 螺栓 是竖 龙 骨 的支承 , 根 据 穿 A n — — 拉杆 的净截 面面 积 ( mm ) : f —— 拉杆 的抗 拉 强度 墙 螺栓 的布 置计 算最 大 弯矩 : q = 0 . 3 4 7 = 1 4 . 1 k N / m 设计 值 ( 1 7 0 N / mm ) 。 3 . 3 横 龙骨计 算
措资金 , 按 照统 一 规 划 、 统一 设计 、 统 一选 址 、 统 一 标 准 和 农 民 自愿 的 持耕 地 红 线。 进一 步加 强 对耕地 的质量 监 管 , 将 新增 耕 地 原 则 开 展 迁 村 腾地 工作 , 走 出 了一 条 以迁 村 腾 地 为手 段 , 以增 加 耕 地 面积、 改 善农 民生 产 生 活 条 件 、 提 高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水平 和 农 业综 合 生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基本模式探析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基本模式探析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基本模式探析樊宇明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即“两型社会”试点。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下,新农村建设是重中之重,如何利用政策、环境、资源、人文等各方面的优势达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的目的,是“两型社会”建设试点成败的关键。

通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市在这一方面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笔者最近因为一个投资项目的事宜,走访了武汉市江夏区及相关乡镇,并重点拜访了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对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脉络有了初步把握,在这里作一简单探析,以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围绕节约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几个方面展开的,其关键内容如下:1.迁村腾地迁村腾地是以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及农村环境为主要目的的。

具体做法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对农村现有住宅进行整改,以独栋小楼及公寓楼置换农民传统院落,大大节省了农村住宅用地,然后将节省下来的土地复垦,以增加耕地面积。

针对迁村腾地,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对由迁村而节省下来并且复垦的土地按面积给予相应的补贴。

这样农民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又不会给农民带来多少经济方面的压力。

同时政府对村民的新居住区建设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在新村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较高要求,使新村气象一新。

2.土地流转迁村腾地虽然节约了土地,使很大一部分住宅用地重新还原为农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耕作模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武汉市政府在深入理解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土地流转政策与措施,鼓励农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流转自己的土地使用权。

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多种土地集中方式,使一家一户的小片土地集中起来,为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地流转的关键一是农民自愿;二是不能突破政策的鸿沟;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性质;四是土地流转后必须保证农民有大大超越流转前的收入水平,保证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中的移民搬迁与乡村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移民搬迁与乡村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移民搬迁与乡村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纷纷开展新农村建设,其中移民搬迁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移民搬迁对于乡村发展的影响。

1. 反思传统农村模式过去的农村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和经济结构已经显得日益落后。

移民搬迁提供了机会,可以对传统农村模式进行反思,推动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2. 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出,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

移民搬迁可以将人员集聚,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3.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通常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如道路、电力、通信等设施的完善。

这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资源和产业向农村倾斜,促进了乡村发展。

4.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移民搬迁也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通过引导移民搬迁目标地的产业布局,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并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

5. 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农村居民迁往新的建设区域后,往往有机会参与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这将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有助于减少农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6. 推动农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文化遭受到一定的冲击。

移民搬迁可以促使农村文化传承,通过有效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凝聚力和核心价值观。

7.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移民搬迁不仅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地区的环境整治、农村生活设施的更新等方面的改善,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8.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移民搬迁可以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和耕地集约利用,有助于减少对农田、水源、生态环境的破坏。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迁村腾地”实施的多维困境实证研究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迁村腾地”实施的多维困境实证研究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迁村腾地”实施的多维困境实证研究作者:崔步凡,等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4年第10期崔步凡蔡青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近年来,湖北省宜城市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多方筹措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选址、统一标准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迁村腾地工作,走出了一条以迁村腾地为手段,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理筹措资金耕地面积1 野迁村腾地冶的概念及运作模式1.1“迁村腾地”的概念“迁村”即把居住在大山深处、环境恶劣、不适宜人居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条件较差的农村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集中安置,同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腾地”即通过迁村集中安置农户,腾出大量的零散宅基地,将腾出的耕地复垦用于发展经济林果,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群众收入。

实现千人资源共享、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1.2 迁村腾地”的运作模式①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共同推进的机制。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②注重统筹规划,有效控制建设规模。

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布局生产生活,分期实施原则。

③坚持耕地红线。

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的质量监管,将新增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④坚持量力而行,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民居房建设模式中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政策引导、政府扶持、村组实施、群众参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2 影响新政策实施的多维困境展示国土资源部曾启动以县(市)为单位的116 个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力求通过实施示范区建设土地整治项目,促进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生态化的基本农田产业区,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通过在湖北宜城进行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迁村腾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2.1 政策本身的问题“迁村腾地”政策本身是一项正在试点的新政,中国在建国以来经历了多次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土地政策的变迁,然而近年来的土地政策给农民带来许多的消极影响。

村庄布局规划中迁村并点问题初探

村庄布局规划中迁村并点问题初探

村庄布局规划中迁村并点问题初探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城镇面临着城乡一体化,急需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迁村并点,无疑是消除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整合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张强镇为例,分析村庄居民点现状与特征,探讨布局规划中“迁村并点” 的必要性与策略方法。

关键字:张强镇、迁村并点一、迁村并点的必要性千百年来受落后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限制,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只能以一定的“耕作半径”分散居住。

这种散乱的村庄布局,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必然趋势,农民就业非农化,农民居住受传统农业中耕作半径影响减少,使其具备离开自耕地向城镇、中心村集中的条件。

另一方面,布局分散的现状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就学、就业、就医和参加社会活动的一大障碍,零散村庄迁并成为必然。

二、张强镇概况及村庄分布特点1.张强镇概况张强镇位于沈阳北部120公里处,东距康平县城35公里,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全镇所辖行政14个村。

2.农村居民点分布特点张强镇村庄布点特点是数量较多、布点较散、碎,规模不均衡。

这种情况下不宜形成聚集发展态势,难以合理布局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不利于农业现代化。

因此本区域的村庄布点规划应优化村庄发展条件,即合理撤并过多的自然村,引导村庄在更适于其发展的区域布点,并增大村庄体系中各级村庄的规模,促进村庄更加集聚发展。

3.居民点规模等级分析行政村规模分析:从村域面积分析,张强镇行政村的平均村域面积为12.28km²,最大行政村村域面积23.53km²,最小的为5.5km²,多数行政村村域面积在8-15km²之间。

从人口密度的角度分析,张强镇行政村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57.5人/ km²,最大人口密度554人/ km²,最小人口密度60.5人/ km²。

农村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探讨

农村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探讨

农村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探讨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农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村庄,依赖着土地种植粮食来维持生计。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搬迁到城市,这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和农村经济的下滑。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为农村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探讨农村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农村移民搬迁是指将农村地区的人口转移至城市或其他地区,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村移民搬迁计划,通过政府的资助和支持,农民们可以选择搬迁到城市附近的新农村,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条件。

同时,政府也在农村地区建设了更多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等,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

农村移民搬迁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建设更多的设施和设备,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会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投资,引导农民们发展新的产业和经济,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政府还会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学校、医院等,为农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将得到提高,农民们的生活条件也将得到改善。

农村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农村移民搬迁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也在逐渐减少。

农村移民搬迁可以将农民们转移到城市或近郊地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同时,农村移民搬迁还可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促进城乡经济的互动和发展。

其次,农村移民搬迁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在逐渐下降。

农村移民搬迁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

解析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解析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解析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农村建设在模式和路径的选择上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解析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为我国农村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传统的农村建设模式过于依赖农村土地,导致农业生产面积减少,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因此,新农村建设应鼓励发展集约化农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新农村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传统的农村建设模式往往会破坏环境,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

因此,新农村建设应积极推动农村环境保护,例如通过开展农田整治,推广生态农业等方式,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护农田资源。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

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

例如,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改善农村供水和供电条件,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等。

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应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多样化的农村产业。

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乡村生态休闲等产业,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五、农民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升。

传统农村建设模式中,农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例如,开展农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农民职业培训等。

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过去农村一二三产业分割,农民收入来源不稳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的实践与思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的实践与思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保障问题的实践与思考第十三督导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国策的具体实践,是市委市政府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国土资源部门服务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责无旁贷,在秉承“法不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想法为”的原则下,认真研究政策,用足用活政策,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保障问题进行初步实践和探索。

一、保障用地的政策措施(一)灵活运用政策,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

一是对利用原农村居民点的,在原农村居民点范围内进行拆旧建新,不再重新审批,依据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对,建设的位置、面积经调查核实后,报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是对利用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的,不受年度用地计划指标限制,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三是借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个平台,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局、规模整治、分步实施”的思路,组织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

四是利用好增减挂钩政策,抓住使用“三项整治”指标报挂钩的机遇,在妥善安排挂钩建新区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占用耕地(或其它农用地)的前提下,编制挂钩项目区实施规划方案,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二)抢抓工作机遇,搞好土地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的衔接。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09年开始编制,而新的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启动。

为了搞好衔接,市国土资源部门以县、乡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与“二调”数据对接为契机,对现行土地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进行深入研究,在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完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其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进行充分衔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预留发展空间。

(三)加大支持力度,为社区用地提供优惠政策。

对凡是新型农村社区用地的报件,只要项目规划符合政策要求,材料齐全的,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审查并上报;对新型农村社区内属于通乡通村的道路(含村内的道路硬化)、公共设施、村民住宅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属于经营性用地办理手续的,尊重社区和村民意见,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或国有建设用地;对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新拆旧整理复垦后,新增加耕地面积大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部分,作为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允许流转,保证发展二、三产业用地,实现农民的就地就业安置;鼓励和支持把发展农业为劣势的低丘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为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工则工的农用地或建设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直接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变发展农业的劣势为发展工业和林果业的优势。

新农村建设路径的调整与策略思考

新农村建设路径的调整与策略思考

新农村建设路径的调整与策略思考一、背景分析中国的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生活品质不高等问题,因此,调整新农村建设路径并制定相应策略是必要的。

二、注重农村产业发展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要调整新农村建设路径,必须注重农村产业发展。

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等方式,提升农村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三、推动农村土地利用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需要通过完善土地政策、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等措施,推动土地利用改革。

这样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保障,要调整新农村建设路径,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等方式,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五、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因此,在调整新农村建设路径时,需要注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采取生态农业、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六、提高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农村农民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调整新农村建设路径,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七、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村旅游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之一,可以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改善农民收入。

要调整新农村建设路径,需要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农庄等旅游项目,提升农村旅游业的品质和吸引力。

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调整新农村建设路径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建设,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九、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农村党建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要调整新农村建设路径,需要加强农村党建工作。

通过完善农村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培养等方式,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十、总结调整新农村建设路径,并制定相应策略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选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和路径,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一、发展农村产业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

可以通过资源优势,选择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这包括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需要注重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三、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方式,使农民享有土地经营权、收益权,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率,推动农村发展,有效解决农民土地流转难题。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增强农村凝聚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重视乡土文化传承、建立农村图书馆等方式,积极培育和传承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五、强化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社会治理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网络,加强村民自治,改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增加农村社会稳定性和发展活力。

六、注重生态农村建设生态农村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以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式,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农村。

七、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农村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推行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农民技能,培养农民创业创新的能力。

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可以通过加强城乡规划衔接,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同城化机制,扩大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互利互惠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确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以及创新适合中国特色的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倡导生态农村发展首先,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提倡农田生态复垦,绿化农村空地,保护农村水体环境,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只有保护农田,发展绿色农业,才能实现农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此外,农民要被引导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激发农民经济增长的潜力。

同时,还要构建健全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农村基础设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需要发展农村交通运输,提高交通便利性,加强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活品质和生产效率。

这将有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投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发展。

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同时要加强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经营乡村旅游业的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鼓励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和积极性。

同时,还要鼓励农民参与农村规划、决策等方面,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八、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我们要建设适应农村实际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同时,要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就医便利性和医疗服务质量。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借鉴与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借鉴与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借鉴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作为一种新型农村发展模式被广泛探讨和实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借鉴与创新。

1.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农村改革和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减少、农民素质提升、资源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挑战。

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农村建设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2. 传统农村建设模式的问题传统的农村建设模式存在着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这种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3. 国内外农村建设的模式借鉴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农村建设模式,例如日本的小岛经济模式、法国的农村旅游模式和德国的农村合作社模式等。

这些模式在农村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可以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4. 创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要求创新农村建设模式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突出农村资源优势、区域特色和农民需求。

同时,要注重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

5. 政府角色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角色需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促进和服务的角色。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6.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需要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农村公共服务也需要提升,如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

8. 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应该鼓励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9. 强化农民组织和农村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建设。

新农村建设模式引进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新农村建设模式引进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新农村建设模式引进经验的总结与借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正面临着空心化、人口外流等诸多挑战。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我国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引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本文将总结这些经验并提出借鉴之处。

1.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被认为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修缮古村落、保留传统民居等措施,激活了农村文化资源,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

2.农业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村产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农业农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

3.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比如道路、供水、电力等。

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提升了农村的发展活力。

我们应该借鉴这一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4.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过程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通过引进和发展一些非农业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供农民另外一种收入来源。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培育新兴产业。

5.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服务。

6.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农民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农民可以集中资源,共同经营,提升效益。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鼓励并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7.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农业种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

最新-迁村并居规划建设思考 精品

最新-迁村并居规划建设思考 精品

“迁村并居”规划建设思考1概述迁村并居是我国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施的以建立新村社区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和建设探索。

目的是通过迁村并居改造,将临近的几个自然村整合,以更好集约土地和发展经济,从而改变原有农村的落后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生活。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速,原有落后的农村结构,特别界限固化、地域分散的特点,限制和阻碍了农村的改造和城镇化进程,拖慢了社会化进程,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从迁村并居的时代要求和客观必要性入手,在梳理分析原有农村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桎梏和迁村并居在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基础上,提出迁村并居改造的几种思路和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为迁村并居规划建设工作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2迁村并居的必要性迁村并居是党中央提出的以推进城镇和新村建设、实施农村改造、加快城镇化为中心任务的新思路、新发展、新要求,究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迁村并居是集约资源、拓展空间的客观需要当前分散的农村地域和落后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与村之间,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不仅增加了发展成本,也加重了农村经济的负担。

通过实施迁村并居,能够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农村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如,对宅基地进行复耕,既可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供给,亦可以腾出土地招商引资,而且实施集中居住后,通过集中供电、供水、供热等,有效节约建设资源和能源成本,打造节约型居住区。

2.2迁村并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党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思路,提示和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必须把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目前,不少农村位置偏僻,基础建设滞后,脏乱差问题突出,农民生活亟待改善。

因此,通过实施迁村并居,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住宅小区,统一建设水、电、暖、道路、污水处理等设施,让农民住进条件较好的楼房,统一绿化、美化居住环境,从而减少经济浪费,让农民得到实惠。

浅析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浅析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浅析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摘要】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建设模式复杂多样。

本文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总结了新农村建设的四种基本模式,即:城镇化、迁村并点建设中心村、内部改造控制和异地迁移四种模式,并进一步挖掘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别,分析其使用情况,以期对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借鉴意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建设模式;对比分析0.引言目前,我国农村居住区多以村行政区为单位,规模小且分散分布,土地利用率地,存在严重的土地浪费问题,不仅大大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从而导致设施配套水平低,而且分布在田野中的村落不利于推广机械化、现代化农业。

[1]另外,随着几十年来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实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村却变化不大,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2]除此之外,与相对较为发展的工业生产力相比,我国内需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发展严重不足,这极大的影响了工业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农民收入低导致的购买能力低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3]这些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阻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急需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5]从农业费改为农业税,再到农业税的取消,最终实行粮食直补,并配以乡镇体制改革,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开启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篇章。

1.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1.1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从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层面揭示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1.2新农村建设的特征1.2.1发展可持续性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中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任务艰巨,势必有大量的人口继续居住在农村,与此相对应的新农村的建设也必须是可持续性的。

新农村建设经验借鉴与迁移

新农村建设经验借鉴与迁移

新农村建设经验借鉴与迁移近几年,中国的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其他地区的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与迁移的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借鉴与迁移。

1.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各地可以从成功的农村产业发展经验中学习。

比如,江苏省南京市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农业科技创新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2.农民就业创业农民就业创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比如,山东省烟台市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同时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

比如,广东省深圳市在农村公路建设上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率。

4.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可以从其他地区的环境治理经验中汲取启示。

比如,福建省厦门市通过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制度,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

5.农村文化传承农村文化传承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承经验。

比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过保护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促进了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6.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教育发展经验。

比如,河北省石家庄市以乡村寄宿制学校为载体,推动农村教育普及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

7.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医疗卫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医疗卫生经验。

比如,江西省九江市通过发展县域医共体模式,提供优质的基层医疗服务,满足了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

8.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比如,浙江省丽水市通过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借鉴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发展的需求变化,新农村建设模式成为当下重要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内外地区的成功经验并适应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一、市场导向的农村发展模式当下,农村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力量。

新农村建设模式应该主动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可以借鉴国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提供农民增收的机会。

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农村电商的成功经验,建立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提升农民收入。

二、科技支持的农村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应该注重科技的运用与创新。

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农业机械化、智能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农村科技示范点的经验,建立科技示范农场,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

通过科技的力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传承的农村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应该注重传承和发扬农村的文化传统。

可以借鉴国内外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如保护农民歌舞、传统工艺等,提升农村旅游的吸引力。

同时,可以借鉴农村文化教育的经验,提供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农村文化产业的人才。

四、环保可持续的农村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可以借鉴国内外环保农业的经验,如有机农业、水稻大田综合整治等,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的经验,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能。

通过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升级。

五、协作合作的农村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应该强调农民之间的协作合作。

可以借鉴国内外合作社的经验,建立农民合作社,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农村社区的经验,打造理想的社区环境,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

通过协作合作的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集体发展。

六、政府扶持的农村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迁村腾地”建设模式初探----洛党镇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所苏祺银[摘要]新农村“迁村腾地”建设中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共同推进的机制。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注重统筹规划,有效控制建设规模。

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布局生产生活,分期实施原则;三是坚持耕地红线。

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的质量监管,将新增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四是坚持尊重民意,确保农民收益和保持农村特色。

五是坚持量力而行,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民居房建设模式中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政策引导、政府扶持、村组实施、群众参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惠工程。

在建设中,我镇积极响应市委、政府的“新家园行动”号召,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通力合作下,整合项目,一是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施原则;三是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民居房建设模式中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政策引导、政府扶持、村组实施、群众参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迁村腾地”建设模式,特别在农村民居房改造项目建设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爬坡阶段,建设新农村任重而道远。

主要表现在:1、人多地少,耕地日益减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提速,厚丰村人均0.64亩耕地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矛盾日趋突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2、居住分散而造成土地得不到集约利用、产业不能连片发展。

由于资源匮乏,没有龙头产业支撑,主导产业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更多的劳动力没有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因此存在着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户与户之间的差异;加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项目,由于土地流转困难重重,企业不能大规模连片开发,致使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够强。

3、居住分散而造成人民群众不能共享公共资源的矛盾。

由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融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厚丰村很多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村庄道路、人畜饮水、集镇农村交易市场开发、紧急避险场所、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导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即使耗巨资建成,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二、“迁村腾地”是破解阻碍新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迁村腾地”概念“迁村”即把居住在大山深处、环境恶劣、不适宜人居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条件较差的农村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集中安置,同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腾地”即通过迁村集中安置农户,腾出大量的零散宅基地,将腾出的耕地复垦用于发展经济林果,增加耕地面积、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群众收入。

实现千人资源共享、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二)“迁村腾地”的运作模式建设中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共同推进的机制。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注重统筹规划,有效控制建设规模。

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布局生产生活,分期实施原则;三是坚持耕地红线。

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的质量监管,将新增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四是坚持尊重民意,确保农民收益和保持农村特色。

五是坚持量力而行,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民居房建设模式中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政策引导、政府扶持、村组实施、群众参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以洛党镇厚丰村为例。

(一)、厚丰村现状1、自然状况洛党镇厚丰村位于云凤二级路线上,在镇政府与凤庆县城之间,离政府驻地5公里,距县城10公里,辖区内以山地为主,高温多湿,植被生长茂盛,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全村4.931平方公里。

2、人口状况洛党镇厚丰村下辖4个自然村,有21个村民小组,农户739户,总人口2851人。

拥有劳动力2480人,其中外出务工1240人,占总人口的40%。

3、经济状况厚丰村拥有耕地1943.6亩,其中水田1642亩,旱地301.6亩,人均耕地面积0.64亩。

拥有林地322.6亩,茶园1933亩,蚕桑106亩,泡核桃2950亩,森林覆盖率20%。

2009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607.08万元,人均纯收入2222元,粮食总产量824772公斤,人均292公斤。

(二)、迁村腾地运作模式1、“政策引导”:厚丰村一是危旧房新建中按照标准和建设要求验收完成的户均补助20000元;二是民居房改造按照标准和要求验收完成的户均补助2500元;三是在烤烟产业扶持中“烟水、烟路、无菌烟苗及集中式烤群房”等基础设施配套。

2、“政府扶持”: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安置点共规划迁村腾地农户120户320人,共流转土地60亩,补偿农户资金72万元。

二是多方筹集资金,协调整合项目,就入住安置点农户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包括:整个安置点16宽的环村公路664米,8米宽的次干道380米,争取硬板化。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配套项目资金50万元;电网改造工程30万元;广播电视和电信设施配套30万元,合计配套资金430万元。

三是集中培训,进行产业扶持。

规划区范围内积极引进烤烟种植,调结构、兴产业,预计2011年将实施1000亩烤烟产业。

四是协调金融部门,给予建房户资金扶持,积极向上级争取“信誉村”,共向农村信用社和中国农业银行每户5—10万元建房贷款,共计160万元。

五是现场技术指导,协调县新农办从建房图纸设计:找施工队到合同文本签订再到施工,都有专业人员监督,保证整个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3、“村组实施”:厚丰村一是在村委会领导下,成立迁村腾地项目理事会,共计9人,根据工程内容下设协调组、工程技术服务组、后勤组和安全保卫组等职能。

保证整个工程正常运转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发动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宣传政策、文件及建设标准和要求,做到家喻户晓,粘贴标语80余条,召开村民小组群众会议8场320人次。

三是现场服务及协调,每天安排值班人员不少于3人,现场进行服务、协调。

4、“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主体是农户,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配合是整个项目建设的保障,因此首先在户型选择方案上征求农户意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择施工队,现场办把关,签订建房合同书。

其次在施工中群众参与,“自己在自家打工”减少建房投入。

再次,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中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建设,特别是道路和人畜饮水项目,真正发挥了群众的主人翁作用。

四、“迁村腾地”建设模式取得的成果第一是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建设了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据统计,厚丰村实施“迁村腾地”后,项目建设民居房占用土地60亩,可安置农户120户,户均占地0.5亩(包括绿化、公共设施用地),通过集中整治,把老居住点恢复成耕地,种植经济林果泡核桃、茶叶等,共腾出耕地120亩,实现新增耕地60亩。

即节约了耕地,减少土地浪费,又改善了民居,提高了农民的生质量,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双赢,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越加突出,目前全国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高达229平方米,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上限150平方米。

因此,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一是控制人口增长,二是节约、合理利用土地。

通过“迁村腾地”对农村散乱、废弃、闲置的建设用地整治,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节地率可达到30%以上。

第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将腾出的土地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用地节余指标的使用,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第四是扩展了城乡建设发展空间,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土地进入市场流通是其土地财产属性的自然回归。

而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

节约出来的部分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用于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同时,按照总量不增加的原则,将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小城镇建设,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获得的土地收益返还农村,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第五是促进了公共设施配套利用的最大化,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迁村腾地”项目建设中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把村民委员会、村卫生室、厚丰完小、厚丰中学、老年协会、环村公路、集贸交易市场、紧急避险场所、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进行合理配置,有机整合,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就医、就学、就路、就市场、就活动中心的条件,方便群众的生活。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五、结语洛党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围绕乡村道路硬板化,人畜饮水洁净化,农户住房特色化,村寨村貌靓丽化,村寨环境生态化,活动场所功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管理决策民主化,群众服务方便化的要求,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推进方式,坚持按照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新农村建设由过去“分布式”的面上抓,转变为“席卷式”的整乡推进。

“迁村腾地”,实现了新农村建设连片发展,既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了土地资源,同时合理配置共公资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拓展了农村建设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规划有序的集中安置建房,这样做可有效的配置起水、电、路公共设施,置换出更多的土地集中进行产业开发,这是一条一举多得的好途径,在建设新家园中,率先尝试破解山区配置公共资源难题,取得了很好效果。

参考文献:1、《洛党彝族乡志》;2、《洛党镇厚丰村小平地自然村“迁村腾地”示范点实施方案》3、《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朱留华)4、《迁村腾地“腾”出新生活——临沧市凤庆县集约节约用地建设新农村》(王燕戴涛)5、《新农村建设之我见》(邓炳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