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育机制部分研究热点的探讨(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性不育机制部分研究热点的探讨(一)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男性不育患者的比例有升高趋势,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文结合我们的部分研究成果,概括介绍男性不育机制的部分研究热点,着重介绍精索静脉曲张、甲醛及男性不育相关基因与男性不育的可能关系。
【关键词】男性不育;精索静脉曲张;环境;甲醛;不育相关基因Approachonthesomehotspotsofmaleinfertilitypathogenesis
ABSTRACT:Inrecenthalfcentury,theincidenceofmaleinfertilityisinanincreasingtendency;however,th eetiologicalfactorsanditspathogenesisarenotfullyclarifiedyet.Byassociatingwiththesomeresultsofo urresearch,somehotspotsonthepathogenesisofmaleinfertilityarebrieflyapproachedhere,andtheeff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对男性不育的定义是:夫妇同居一年以上,未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因素造成的女方不孕。据报道,世界范围内约有15%-20%的育龄夫妇不能生育1],且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男性精子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男女不育的比例也已由3∶7上升到5∶53],男性生殖健康正受到严重威胁。
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提出“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宏伟目标;WHO部署的21世纪生殖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雄性生殖生物学,男性不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为男性不育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并正取得令人可喜的进展。
1男性不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男性生殖参与了包括精子发生、成熟和排放,精子在女性生殖管道内的获能,精子与卵子结合发生受精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男性生殖功能除了受到经典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以外,还受到诸如生长因子(growthfactor)、抑制素(inhibin)、激活素(activin)、白细胞介素、维生素A(VitaminA,VA)等众多生物活性因子的调控;现有研究表明,其基因水平的调控也十分复杂,原癌基因、无精症相关基因、减数分裂基因、DNA复制相关基因、细胞周期蛋白基因、调节核蛋白转型基因以及温度相关基因等均参与了精子发生和成熟的调控过程;近年来一批附睾特异基因相继被德国和美国科学家以及我国的张永莲院士等所克隆,并逐步应用于精子附睾内成熟机制的研究,如GPX5、AEG、CRES、Bin2a、Bin1b和SC等。上述调控因素中任一环节的失调或受到致病因素的干扰均可能影响男性生殖过程,因而使男性不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变得纷繁复杂。目前,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引起的不育,环境及理化因素的影响,如高温、电磁辐射、环境雌激素、重金属、甲醛等所致的不育,内分泌性不育,免疫性不育,感染性不育以及特发性男性不育等尤其受到男科学研究者们的关注。现就其中几个近年研究的热点以及本中心在这几方面研究的部分成果做一介绍。
1.1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精索静脉曲张已经成为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占男子不育症发病率的首位6]。精索静脉曲张并发不育的发病率占男性不育的15%-40%,伴精液异常者占54.8%,主要表现为精子发生阻滞,精子数量减少,精子质量下降。在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中,VC的发病率约为35%,在继发性不育患者中可达80%,且无种族差异。
VC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其不育形成属于后天获得且有明显的累进性特点,但迄今为止VC 致不育的机理仍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VC对睾丸的影响上,如睾丸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活性物质的毒性、氧化应激及生殖细胞凋亡等。Sakamoto等7]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发现,与VC相关的不育者中,返向血流的存在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返向血流引起的代谢产物返流使得肾上腺、肾脏的代谢产物如儿茶酚胺类物质、前列腺素、皮质醇
以及毒性代谢产物羟色胺等逆流进入睾丸而影响生精过程并杀伤精子,显著影响精子的活动力。Agarwal等8]总结和分析了23份关于氧化应激在VC不育中的作用的研究资料,发现VC不育男性血液中活性氧的浓度显著增高,同时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因此,氧化应激在VC不育中被认为起着重要作用。提高患者睾丸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可以预防VC不育的发生9]。此外,VC时局部高温及血液中毒性物质增加也会诱发生殖细胞凋亡的增加而导致不育。Ku等10]研究表明凋亡在VC所致生殖细胞病理改变和生精功能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VC对附睾影响所致男性不育的机制研究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而相对滞后。本中心张秋养等在成功建立大鼠实验性左侧精索静脉曲张(experimentalleftvaricocele,ELV)模型的基础上,用形态学、机能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ELV对附睾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研究表明:ELV不仅可以造成模型鼠睾丸的病理改变,而且同样可以引起附睾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的明显病理损伤;造成附睾内的蛋白成分、α糖苷酶活性和肉毒碱含量的明显改变。说明VC所致不育不仅与睾丸的结构功能异常有关,也可能与附睾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性改变密切相关。
为了深入探讨附睾在VC所致男性不育中的地位,本课题组又在核酸和蛋白水平上对一些附睾基因和附睾特异基因在正常大鼠和ELV大鼠附睾中的表达进行了时空变化的研究,即既研究了目的基因在正常大鼠发育各阶段的表达变化规律,又研究了它们在附睾各区段的表达差异,并与ELV后附睾中的相应表达水平进行了详细比较。我们已经发表和尚未发表的结果表明:
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及其受体VEGFR1和VEGFR2、Bin2a、生殖细胞核因子(germcellnuclearfactor,GCNF)、精子结合抗原11(spermassociatedantigen11,SAPG11)以及胱蛋白酶抑制剂相关的附睾精子发生因子
等的mRNA和蛋白在大鼠附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它们在附睾内的表达具有年龄变化特点和附睾区段和上皮细胞分布的特异性;在ELV模型大鼠附睾中,它们的表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②VEGF及其受体VEGFR1和VEGFR2共表达于附睾管上皮主细胞,VEGF又高表达于上皮亮细胞。说明VEGF及其受体不仅是调节血管生长的活性因子,而且可能直接与附睾管上皮细胞的功能活动及管腔内精子的成熟过程有关。并首次证明ELV可影响大鼠附睾内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其表达在ELV4周时上调、8周时下调。说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与ELV密切相关13]。
③Bin2amRNA在大鼠附睾头部有特异性表达,且特异表达于附睾上皮主细胞,它可能直接参与主细胞的功能活动并与附睾精子成熟有关。首次证明该蛋白在ELV大鼠附睾中表达下调,其下调程度随ELV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④GCNF出现于14d龄(附睾上皮开始分化的时期)后的大鼠附睾上皮细胞核内,说明它可能与附睾上皮的分化和发育有关14]。它可能参与那些与上皮分化和发育有关的附睾基因的表达调控过程。并证明GCNF蛋白在ELV大鼠附睾中表达下调,其下调程度随ELV时间延长而加重。
⑤SPAG11C和E是SPAG11蛋白的两个异构体,在附睾中,SAPG11主要定位于附睾管上皮主细胞的胞浆内,主细胞的静纤毛也有弱表达,而亮细胞、晕细胞及基细胞均未见阳性染色。其中SPAG11E表达水平以附睾体部近、中段及尾部较强,而SPAG11C在附睾体部近端最强,体部中段至尾部表达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两者在附睾始段均未见阳性表达。此外,它们也定位于睾丸生精上皮的圆形和长形精子细胞的顶体泡和顶体中,尤以第6-10级、第17-19级精子细胞中表达最强,而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各级生精细胞以及残余体均呈阴性染色。由此说明,它们可能既参与了精子的发生,也参与了精子的成熟过程。并首次证明ELV2周和4周后,附睾组织中SPAG1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尤以4周组为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