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的“声”“色”传递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灵运山水诗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灵运山水诗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就是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水隐逸总是与社会仕途对立的。
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
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
到了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
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征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征摘要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怡人,别具一格,卓然独立于南朝诗坛。
作为一种新兴的诗歌题材,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晋宋山水田园诗已形成了共同的美学追求——以光亮清朗为美。
他的山水诗极具色彩美,浓淡相宜,有着清、幽、艳、鲜四大特色。
其诗清逸旷远,而不流于枯瘦;幽僻生新,并不黯淡无光;浓笔重彩,绚烂之极,却未堕入淫靡;其景蕴含澄鲜活泼的气息,鲜活朗润,澄净明澈。
谢灵运山水诗是天然流韵、活色生香的世界。
在谢灵运诗歌中,自然总在展现它清朗悦目、明丽秀美的一面。
谢灵运的山水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关键字:山水诗,谢灵运,色彩,取景,目录摘要 (I)1序言 (1)1.1摹象的定义 (1)1.2是从写意到摹象 (1)2谢灵运山水诗清朗悦目的取景 (3)3论谢灵运山水诗清新怡人的色彩 (5)3.1清 (5)3.2幽 (5)3.3艳 (5)3.4鲜 (6)4结论 (7)参考文献 (8)1序言1.1摹象的定义摹象,简单的词蕴藏丰富的意义。
简明地说,即意中之象,也许我们早已接受了这种说法。
但它是谁的意中之象?是作者的还是读者的?为什么不说文中之象?我们历来尊重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但也应该尊重新的文学理论——承认作品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中的合理成分,把作品视为一个完满自足的小小独立世界,并正视作品客观意象与作者、读者的主观意象有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摹象是否真的等于文中之象就值得怀疑。
我们还是借用一个简示图,标明摹象产生的流程:客观物象—→诗人幕象—→作品幕象—→读者幕象也就是说客观物象可以产生出多个摹象,这多个意象既有关联又有差异。
由此我们可以给意象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摹象就是来自客观事物表象,蕴含作家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用语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
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这样几点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
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它是客观外界之“象”的摹写。
它具有生动可感的形式,或来自自然,或来自社会生活,当然也可能来自作家诗人的臆想,以夸张或扭曲的异形呈现,但也是有形的,而且是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它是物象,但又有景象、图像、肖像、心象、事象等种种杂名。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谢灵运的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声色的描绘、拟人的修辞、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第一特点:对山水景物的声、色、光都有生动的描绘。
在作品《入彭蠡湖口》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猿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特点:拟人的修辞。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拟人的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平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致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
第三特点: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
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于汲取了经、史、子、句入诗。
如“渔钓易为曲”是借用了《老子》中“枉则直,曲则全”的意思,实际上隐含了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一句,则是取之于“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小雅·黄鸟》)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联系到这些诗篇以后有“谁从穆公”、“此邦之人,小可与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等句子,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是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坎坷。
由于谢灵运的诗风朴实,全无淫靡之气,且他的山水诗篇消灭了两晋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文学,初步打破了玄言诗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四个特点: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从整体来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个人色彩,读他的诗我们总能感觉到一个大写的“我”字。
这就是说,在他的山水诗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
类似“平生协幽期,沦踬网微弱”的诗句,虽然在感情上没有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样强烈,但我们仍可以看到诗人个人的感情在诗中表达。
在登临山水的时候,诗人总是要时不时地跳出来,抒发一下自己抑郁的情感和哲理上的感悟。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抒情方式的新变
1 D 1
运 来说 , 是 不能接受 的。于 是他经 常“ 意不 平多称疾 不 朝” , “ 出郊游行 , 经 句不归” [ , 这既是对朝廷 的抗 议, 也是一种达 观 自处 的态 度 , 而更重要 的是他要在 山水 中寻找平衡 矛盾 、 消解焦虑 的方剂 。谢灵运 的每
玄言诗 以理节情的抒情环境
谢 灵运笔下 的山水 已是有情 的山水 ,但在他 的 山水 诗 中,诗人却没有 将这种心与物 明 白地坦露 给 读者 , 直接 的抒 情反而隐去 , 情感力 量大大下降 。魏 晋时期本是个人意识逐渐 觉醒的 时代 ,从建安开始 显现 出情感不断深入化 的趋 势 , 但 到了刘宋 时期 , 这 种抒 情传统却发生 中断, 如沈德潜所 言 , 这个时代是 “ 性情渐隐 , 声色大开” [ , “ 声色大开 ” 确是由刘宋诗 人肇其端 , 但“ 性情渐 隐” 却远比刘宋要早 1 0 0多年 , 确 切地说 , “ 性情渐隐” 是从 玄言诗开始, 就在玄言诗人更 加关注个人心 灵时 , 诗中的“ 情” 却渐渐被失落 了。 魏晋玄学 家的感情世界原本 十分丰 富, 《 世说新 语》 中记 载了许 多名士钟情任情 的事迹 , 但玄言诗人 们却 没将其表 现于玄言 诗 中。“ 有情 ” “ 无情 ” 及“ 忘 情” 是魏晋玄学讨论 的问题 之一 , 玄学家王弼 肯定 了 圣人有情 ,但圣人 不同于 常人 之处在于他能应 物而 不为物所 累, 钟情而不为情所 溺 。 就是要让情感顺 应 本性 , 顺应 自然之理 。 当诗歌抒发情 感时 ,是将外 物统摄于 内心 生活 的形 式 , 而 当诗歌 “ 以情从理 ” 时, 则是对这种 内心 生 活再做理性思考 ,这样似 乎深化 了诗歌的 内心化 程 度, 但 同时却又削 弱了诗歌 的抒情。玄言诗人 在人格
谢灵运的山水诗
会稽山水
会稽山
谢灵运才华横溢,学识广博,是诗人、史家,精于 佛理,深通音律,为元嘉三大家之一。有《谢康乐 集》。 谢灵山水诗记录游历,所描绘的自然风光,都非人 们日常所见,又都是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触剪取、再 造而成的各具特征的精彩片断,因此它们比起前人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来,更觉出类拔萃,光彩照人, 常成为轰动都邑的文学精品。《宋书》本传说“每 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 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பைடு நூலகம்
3、谢诗语言雕琢极深,优者达于自然,描摹 山水得其真实之貌;大多铺排过甚,有些对 句板滞无精神,多使典故和深奥的书面语, 读来拗口难解。以致“ 语多生撰, 非注莫解 其词, 非疏莫通其义”( 清吴漠《选诗定论》 卷十四 ) 之弊。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 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登永嘉绿嶂山》)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 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登池上楼》)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地位
谢灵运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 第一人)。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 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 容和新的审美情趣, 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 情必极貌以写物, 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 性 情渐隐,声色大开 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 情渐隐 声色大开 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 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 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谢灵运的山水诗结构模式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倾向的雏形。山水游历 的诗歌常常保存着一种随行程而变化的景观的叙述和描写。如王维、孟 浩然等人的某些山水诗。其局部景物的描写因其感觉体认中的景物与情 思之交融,实已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如谢灵运的从弟谢惠连,对其有较明显的模仿痕迹。此外,鲍照、谢脁、 何逊、阴铿等人都不乏优秀的山水之作。
谢灵运资料_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资料_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原名公义,小名客儿,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与旅行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谢灵运资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灵运简介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除了精通诗歌,对史学,书法也颇为擅长,还信奉佛法。
谢灵运从小就博览群书,写的一手好文章,十八岁的时候就袭了康乐公的封号。
在二十岁的时候出任琅琊王等职,会后又任中书侍郎等职。
经常与自己的几位好友一同游山玩水,以文会友。
之后谢灵运就出仕,开始在朝中任职。
先是改任了抚军将军等职,之后因为刘毅出兵造反刘裕,虽然刘毅兵败,但是谢灵运还是被召回京城任秘书丞一职。
随后几年,谢灵运先出任了中书侍郎,在刘裕建立宋国之后,谢灵运又出任了宋国的黄门侍郎。
刘裕自立为宋武帝之后,谢灵运的爵位有所下降,从原来的康乐公降为了康乐县侯,兼任了太子左卫率。
刘裕死后,谢灵运被排挤除了京城,他就称病归隐了。
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之所以能够被后人记住,除了他文学上的极高的造诣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是山水诗的创始人,是山水诗写作的鼻祖。
谢灵运将大自然的风光加入到诗歌的创作当中,把自然之美转化成语言文字之美。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是在他游玩时所作,用精巧的词语描述新的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就像是将一副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十分的生动传神。
这种对于自然的描写,也使得谢灵运的诗充满了恬静清新的风味。
谢灵运留下了许多名句,如《晚出西射堂》中的“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执意用枫叶、天气等意相表达出来,传递了不要在乎环境的变迁,而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
也有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将他自己当时所见的美景,用极短极简的文字描述出来,并让人有一种美景跃然纸上之感。
谢灵运之死谢灵运归隐之后,继位的宋文帝刘义隆也召其重新回朝任职,但是终不受用,谢灵运也就第二次称病归隐了。
但是此时的谢灵运已经得罪朝中的权贵,早就有人开始设计陷害,妄图杀害谢灵运。
果不其然,因为决湖造田之事,谢灵运被人告发,马上上书给皇帝陈情,皇帝知道谢灵运是被下海的,也就没有深究下去。
谢灵运诗歌特色分析
谢灵运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姓名:吴盼班级:10汉语言一班学号:1050110025 摘要谢灵运被钟嵘《诗品》称为:“元嘉之雄"在我国文学史上“蔚为一祖”。
他的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山水诗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也是独树一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本文就其前任的研究做个简单的归纳和探讨.关键词艺术风格清新富丽入景传神声色大开音调和谐情景交融正文谢灵运是南北朝时代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山水诗派鼻祖和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钟嵘说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综";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王世贞说“谢灵运天质奇丽,运思精凿”。
胡应麟说,“康乐清而丽".焦竑在《谢康乐集题词》中说道其诗“离质木之音,而仍工商之桥”.黄节先生说:“汉诗浑成,无一定作法,至康乐明远,则段落分明,章法紧严矣。
从古到今,研究和评价谢灵运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的不计其数。
本文拟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清新富丽鲍照云:“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敖器之云:“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黄庭坚云:“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
"沈德潜曰:“谢诗追逐而返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以上评论都是说谢诗诗中既有清新自然之美和精工雕琢的富丽美。
同时,还能返归与自然,结合山水。
在谢诗中确有不少不假雕饰,颇得天然之趣的名章迥句。
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在比如“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岁暮》。
这些诗句中,充分展现谢诗不侍雕饰却曲尽人情世故,传声达意。
在这些看似自然醇美的诗句时,看似是诗人俯拾即得,信手捻来.但是她们的产生必须依赖诗人身后的生活积累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及感知生活的心。
我们知道谢灵运在政治上并不得意,曾两次流放,这也使得他有机会饱览江南的秀丽山水和地方的民情风俗,故创作不少“天然去粉饰”的佳句名篇.但是就谢诗的整体风格而言,则是精工多余清新自然,这和当时南朝唯美主义的文风大有关系。
解读谢灵运谢朓山水诗
解读谢灵运、谢朓山水诗解读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内容摘要】: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加强了十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朓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同时还摆脱了玄言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利的风格,对山水诗的发展和永明体的探索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的诗歌增加了一种新的题材,还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一)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在创作题材内容方面的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以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两大类。
谢灵运是贵族阶层中具有高栖意向的士人,他的诗注重在描写庄园区域的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以及他在庄园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体悟和感受,同时他还在行旅途中或仕宦之地写下的山水诗就称之为远游山水诗。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产生,与士族文人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在所有山水诗中,庄园山水诗最能体现他们的士族意识。
庄园区域的山光水色成为了诗人审美的对象和诗歌表现的主体。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后所写,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灵运在这里“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谢灵运还追求庄园建筑上的艺术化和文人化,这种追求从东晋南朝时代开始,已经由实用转为审美,由粗犷转向秀美,这种山墅园林为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坞堡。
略论谢灵运的佛学造诣及对山水诗文的影响
略论谢灵运的佛学造诣及对山水诗文的影响展开全文谢灵运是南朝宋时期文坛中最显亮的“巨星”,他的诸多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文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是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
他的《山居赋》更是被众多文人所推崇,此赋反映了始宁庄园内在结构和生产经营场面,涉及到农、林、牧、副、渔、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反映了谢灵运在建筑、园艺、美学、玄理、佛学、儒学、养生等方面的造诣。
对于谢灵运的成就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在这里,我想对他的佛学造诣及对山水诗文的影响方面作一些内在成因的探讨。
一、谢灵运的一生与他的佛缘谢灵运(公元385~433年),东晋名将车骑将军谢玄之孙,因袭封康乐公,所以又称为谢康乐。
谢氏祖籍在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一带),后移居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嵊州三界镇一带),谢灵运出生在始宁县。
谢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他创作的山水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性格简放自高,直言不忌,加上他才高出众,使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难得平安,因此在49岁时,被告以谋反罪而诛死。
谢灵运的一生是与佛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所处的时期是在东晋和南朝,这是印度佛教传入汉地后的发展时期。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的思想而蔚为成风,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
因佛教的般若“性空”之学与玄谈之理有着诸多的相应之处,故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于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另外,由于高僧鸠摩罗什来到汉地,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所译经籍种类遍于大小三藏教禅诸家。
这一时期人才辈出,可以说当时朝野的著名人物莫不都与佛学结缘。
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时代,才智超群的谢灵运当然也会融入这种文化推排的大潮流之中。
当时佛门的重要人物有:东晋佛教领袖道安的弟子慧远、法显、慧严、慧观、昙隆、道生等高僧,这些佛门高僧与谢灵运几乎都有过不同程度的交往。
谢灵运在永嘉铸就山水“诗魂”,李白、杜甫都是他的“粉丝”
谢灵运在永嘉铸就山水“诗魂”,李白、杜甫都是他的“粉丝”谢灵运作为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是山水诗的鼻祖。
世界上没有一个诗人能像谢灵运那样,把自己的诗和灵魂静静地放在山川里,在文学史上留下一抹闪亮的光。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大诗人谢灵运这样向世人宣示。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鲜衣怒马,以偶像派的形象隆重登场,而且家世显赫,文采出众,在门阀世族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他追求功名,却不懂得封建社会官场上蝇营狗苟之事,被贬到永嘉担任太守。
然而,谢灵运宦途的不畅却是永嘉山水的幸事。
在永嘉太守的任上,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堪称“洛阳纸贵”。
据《南史》谢灵运本传记载:“每有一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
”不知是谢灵运的山水诗使永嘉山水增光添色,还是永嘉山水使谢灵运的诗歌别具神采,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谢灵运第一次让永嘉山水走向了全世界。
以至于在盛唐,地球上最负盛名的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也成为谢灵运的“粉丝”。
他们出于对谢灵运的尊崇和对永嘉山水的慕名向往,分别写下了《与周生》《送裴二虬尉永嘉》等诗篇,留下了赞美永嘉山水的的丽句,“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
”孟浩然读了他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故而写下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的名句。
白居易对谢灵运也是赞赏有加,“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
”因而在唐代,似乎还有着“谁不读谢灵运的诗,谁就不配称作成功诗人”的风尚。
谢灵运何许人?他是南朝刘宋最著名的诗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谢灵运政治失意,从朝廷外放,贬任永嘉太守。
此时的他,是郁郁寡欢,情绪低落的。
世袭的公爵封号也被朝廷降级为侯爵,换成任何一个人,心情哪里会好得起来呢?谢灵运到永嘉,路上一走就是数月。
谢灵运山水诗的“声”“色”传递
谢灵运山水诗的“声”“色”传递李真真【摘要】谢灵运开南朝山水诗之先河,将自然山水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进行观照,而自然山水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声”“色”因素,最为直观也最易描绘,因此谢灵运在其山水诗的创作中十分注重对声音与颜色的体现,通过对声音的捕捉与重现打造空灵的诗歌境界,通过不同植物之间、植物与岩石之间、白云之间的颜色对比营造清丽的诗歌风格,将感官上的享受转化为有肌质的文字,以此来留住绮丽的山水风光.【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7【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声音;颜色;谢灵运;山水诗【作者】李真真【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7陆时雍在《诗镜总论》说:“诗至于齐,情性渐隐,声色大开。
”[1]晋宋之际,南朝诗歌的“声色大开”便始见端倪,随着政治上的改朝换代,诗歌也出现了风格上的蜕变,所谓“性情渐隐,声色大开”是指南朝诗歌玄理逐渐淡化,诗人不再借助对物象的吟咏来抒发背后隐藏的玄理之趣,而是真真正正走上“体物”的道路,重视对物象的细致刻画,追求形似的效果,形成了极貌写物的赋化诗风,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将这种诗风形容为:“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
”[2]694在这股诗风的形成过程中,山水诗首开其端,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又可谓其中的开山之作。
谢灵运首次在其山水诗的创作中将“山水”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进行观照。
在出任永嘉太守年间,谢灵运常常与好友结伴出游,徜徉于山水之间,身心融入其中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淡泊。
在其山水诗中,山水胜景得到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的结合,去完整体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带给他的震撼,去巧妙捕捉风之析析、水之沦涟那稍纵即逝的美感,他以观赏的态度对客体世界进行冷静观照,而在观赏的过程中,他往往采取“直寻”的方式。
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上)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的一个仲夏日,一位来自江州(治今江西九江)的年轻官员轻盈地通过庐山虎溪小桥,出现在茂林含烟、曲径通幽的东林寺内。
寺后便是云雾缭绕的香炉峰,白练似的巨大瀑布从天而降,传来音乐般的动听声音。
这位衣着绸缎皂衣的青年深深地吸了一口湿润清新的空气,带着一脸虔诚,双手合十地步入大殿旁的一间禅室。
那里面,已届七十八高龄的慧远法师正在打坐中等待他。
这位慕名前来求法的年轻人叫谢灵运(385―433),时年二十七岁,在江州都督兼刺史刘毅(先前为豫州刺史)幕下任记室参军已有五年之久。
他出身于赫赫有名的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世家,是那位在淝水之战造成苻坚八十七万大军于风声鹤唳中狼狈北逃的大英雄谢玄的最疼爱的小孙子。
这位谢氏子孙出生在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因系单传,恐难养育,小时曾被送到钱塘某道馆寄养,遂有“客儿”“阿客”的小名。
后人也称他为谢客。
他在七岁那年袭封为康乐公,食邑二千户。
《南史?谢灵运列传》讲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谢灵运打少时便养成负才傲俗秉性,很少服过他人;但一见到慧远,仅聆听数语,就肃然起敬,倾心服膺,当即执弟子礼,并在寺里住下来,一住就是好几天。
临别之际,他还捐资穿凿流池三所,以方便寺内用水。
这以后谢灵运便成了慧远的私淑弟子,或说是莲社的编外成员。
据说东林寺内的白莲池,也是谢灵运出资所凿并始植白莲。
白居易的一首古调五言(题作《东林寺白莲》)咏的就是它。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谢灵运随刘裕入朝为秘书丞。
不久,慧远在庐山请人绘成万佛影图,并撰《万佛影铭》以纪;又派道兼和尚赴建康见他,请作《佛影铭》。
谢灵运当然义不容辞,迅速笔就。
现在,这一组由两位文章圣手创作的题画铭收录于唐代道宣所编《广弘明集》卷十五,各具神采,形成双璧。
其中谢灵运那篇还提及庐山景致:“倚岩辉林,傍潭鉴井。
借空传翠,激光发?住?…敬图遗踪,疏凿峻峰;周流步栏,窈窕房栊。
谢灵运山水诗的主观抒情色彩
∗[收稿日期]2011-12-20∗∗[作者简介]蒋小雨(1989—),女,湖南永州人,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周晓琳(1954—),女,河北行塘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摘要: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山水诗人。
山水诗自谢灵运之后成为华夏诗歌的第一表现主题,开创了借山水表达内心主观色彩的思想主题的先例。
谢灵运是一位杰出而又成功的山水诗人,但却又是一位十足的政治失败者。
他一方面执着于仕途而紧抓不放,但一生仕途蹉跎。
另一方面又对隐居生活表现极强的愿望,但一生时官时隐。
他把那种仕途失意的愁绪和悲伤,传递给山水让其洋溢着浓郁的主观情感。
关键词:主观抒情色彩;仕途;山林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2-0078-0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100)蒋小雨周晓琳谢灵运山水诗的主观抒情色彩一、官隐思想的情感奠基谢灵运的山水诗,始终贯穿官与隐这一思想矛盾冲突,豪情壮志却壮志未酬。
在宿志难申之外又有对韶华易逝的感叹,更加强化了他诗歌中的感情色彩,王夫之曰:“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古诗评选卷五》)。
通过对他生平和诗歌的分析,权且从官、隐两方面为他的人生做个分期: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永初三年(422年)早年仕途;永初三年(422年)———景平元年(423年)出守永嘉;景平元年(423年)———元嘉三年(426年)一隐始宁;元嘉三年(426年)———元嘉五年(428年)复官;元嘉六年(429年)———元嘉八年(431年)二隐始宁;元嘉八年(431年)———元嘉十年(433年)外放、弃市。
可知,谢灵运短暂的一生时官时隐,仕途坎坷,隐居为伴。
唐代白居易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摘要:在客观、冷寂、无声无息、永远流动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诗人谢灵运已经被定格在了南朝的文坛上,带着他永恒的诗作,任由后人评说。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关键词:山水诗人审美情感艺术心态开山鼻祖许多人在提到“山水诗”这个名词的时候。
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清新淡远、意趣盎然的山水画图,将我们带人到了大自然四时迥异的山水意境之中,并随着诗人笔墨的描摹而获得了相应的审美快感。
而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山水诗巨匠,其与山水共沉眠同欣乐的潇酒韵致却仍留于后世,言山水必称谢公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常识。
首先,一谈起谢灵运的山水诗,总会联想到他的时代背景。
任何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具体环境,也取决于他所生存的文化背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温州山水培育了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诗人谢灵运。
诚如丹纳所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谢灵运之所以成为山水诗鼻祖,自有其独特心态及其时代和环境的因索。
谢灵运出身于晋王朝的名门望族。
晋宋之交是中国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频仍的战乱,惊心动魄的权力之争,以及许多文人的悲剧下场,使得士人优惧交并.沉溺酒杯、祟尚佛老、纵情山水成为当时许多名士逃避和消极反抗现实的常见形式。
这种社会风尚当然感染了谢灵运.。
宋王朝只在外表上敬重他,为的是博得一个礼遇名士的舆论,骨子里并不信任他。
他的“而不绷垢氛”的耿介性情.往往会顶撞执政者与地方官吏,势必招来政敌对他的刁难与构陷。
他不愿同流合污,又无法摆脱加在他身上的虚衔。
进既不能,退又受拘,惟有从山水中寻求安慰与解脱.这就是谢灵运赴永嘉上任时的心态。
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
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留下了许多体现山水之声色状貌的山水诗,也留下了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精神。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优秀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善于作诗、精通史学,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极其富有灵性的山水诗,世人称其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
公元420年,江山易主,在东晋时期处于政权核心地位的门阀制度渐渐失去其原本的地位,对当时的文学造成了一定影响。
其中,身为门阀氏族后代的谢灵运继承了先辈的热血与雄心,却受动荡局势影响,终不受重用。
复杂时代一方面给谢灵运带来了苦难与折磨;另一方面,国家不幸诗家幸,坎坷的经历也给谢灵运带来了许多巧思灵感,使他创作出清新淡雅的山水诗。
谢灵运因仕途失意而选择将压抑的心情释放在醉人的山水之中,他醉心于游山玩水,开创了山水诗派,谱写了许多情趣高雅、志趣脱俗、富有深厚文学精神的山水诗,他还将他对人生的超脱感悟融入诗中,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学精神。
从他的诗中可观其山水诗的文学精神包含乐景精神、归隐精神、明志精神、悟道精神,这既是他个人高雅情趣的体现,也是他留给世人的深刻启迪。
一、以景为乐,超然尘世的乐景精神谢灵运纵情于奇山异水间,享受山水之乐,超然于尘世烦恼之上,独得赏景之趣,以心感受寸草寸土,谢公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
他的山水诗风格清新、用词生动、意境优美,钟嵘《诗品》评其诗宛若“芙蓉出水”。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以“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道出玄言诗的不足,而谢诗写实地描绘山水的声色状貌,能够逐渐摆脱玄言诗的“淡乎寡味”,追求辞藻绚丽、表现新奇,独具一格。
谢氏山水诗以表现景物为主,《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千古名句。
初春悄临,原本枯败的池塘里正酝酿着新生,过冬的禽鸟归来,新生的春草抽芽儿,当时久病的谢灵运敏感地从这两个细微之处嗅到了春的气息。
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朴实的炼字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这一幅声色交融的初春美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 的描 述 , 通 过 视 觉 与 听 觉 的 双 重描 绘 , 使 景 物 重 现更具立体感 , 在《 登池上楼》 中, 这种 “ 双重描绘”
的描绘 , 故谢 榛 称赞 其 诗作 : “ 造语天然 , 清景可画, 有 声有 色 。 ” E 4 ] 并 以之为 载体 和 工具 , 打 造空 灵 境界 、 营 造清 丽 诗风 。
一
毫芥 。 故 能 瞻言 而见 貌 , 即字 而 知 时也 。 ”
山水 诗 又可 谓其 中的开 山之 作 。
陆 时雍 在 《 诗 镜 总论 》 说: “ 诗 至 于齐 , 情 性 渐 隐,
式。 所谓“ 直寻” , 是指“ 创 作 者对 于审 美对 象 直 观 或
声色大开 。 ” E l i 晋宋之际 , 南朝诗歌的“ 声色大开” 便
始见端倪 . 随着 政 治 上 的改 朝 换 代 , 诗 歌 也 出现 了 风格 上 的蜕 变 。 所谓 “ 性情渐隐 , 声 色大开” 是 指 南
第 3 6卷
第 7期
谢 灵 运 山水 诗 的“ 声" “ 色" 传 递
李 真 真
( 陕 西理 工学 院 文学 院 , 陕西 汉中 7 2 3 0 0 0 )
摘要 : 谢 灵 运 开 南 朝 山水 诗 之 先 河 , 将 自然 山水 作 为 具 有 独 立 审 美价 值 的 对 象进 行 观 照 , 而 自然 山水 本 身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 声” “ 色” 因素 , 最 为 直 观 也 最 易描 绘 , 因此 谢 灵 运 在 其 山 水诗 的创 作 中十 分 注 重 对 声 音 与 颜 色的 体 现 . 通 过 对 声 音 的捕 捉 与 重 现 打 造 空灵 的诗 歌 境 界 , 通 过 不 同植 物 之 间 、 植 物与岩石之 间、 白 云之 间 的 颜 色对 比 营 造 清 丽 的 诗 歌 风 格 , 将 感 官 上 的 享 受 转 化 为 有肌 质 的 文 字 . 以 此 来 留住 绮 丽 的 山水 风 光 。 关键词 : 声音 : 颜色; 谢灵运 : 山水 诗 中图 分 类 号 : 1 2 2 2 .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 5 3 4 8 ( 2 0 1 5 ) 0 7 — 0 0 2 9 — 0 4
直 觉式 的把 握 ” I 3 ] 。 声音 与颜 色 则成 为最 好 的 “ 直寻 ” 对象。 《 文 心 雕龙 ・ 原道 》 云: “ 云 霞雕 色 , 有 逾 画工 之 妙; 草 木 贲华 , 无 待 锦 匠之 奇 。 夫 岂外饰 , 盖 自然 耳 。
至于林籁结 响 , 调如竽瑟 ; 泉石 激 韵 , 和若球锃 。 故 形 立则 章成 矣 , 声 发则 文 生矣 。 ” E 2 ] 这反 映 出 自然 山 水 本 身 就 蕴 含 丰 富 的“ 声” 、 “ 色” 因素 , 且 极 易 捕 捉 和 体现 。 谢 灵 运 在 山水 诗 中非 常注 重 对声 音 和颜 色
2 0 1 5年 7月
韶 关 学 院学 报 ・社会 科学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o g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J u 1 . 2 0 1 5
Vo 1 . 3 6 No . 7
水之 间 , 身 心 融入 其 中去感 受 大 自然 带来 的宁 静 与 淡泊 。 在 其 山水 诗 中 , 山水 胜 景 得 到 了全 方 位 的 细 致描绘 , 诗人通过视觉 、 听觉 、 嗅觉 、 触 觉 等 多 重感 官的结合 , 去 完 整体 现一 草 一木 、 一 山一 水 的 带 给
重 对声 音 的捕 捉 与重 现 。 ( 一) 捕捉
即逝 的美感 , 他 以观 赏 的 态度 对 客 体 世界 进 行 冷 静
观照 . 而在观赏的过程 中, 他往往采取 “ 直寻 ” 的方
诗 人 对 声 音 的捕 捉 , 往 往 伴 随 着从 视 觉 上对 景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 1 7 [ 作者简介]  ̄ - : N( 1 9 9 0 - ) , 女, 山东青 岛人 , 陕西理 工学 院文 学 院硕士 生 ; 研 究方 向 : 中国古代 文学 与文 化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 这股
诗风的形成过程 中, 山水 诗 首 开其 端 , 而 谢 灵 运 的
、
力 还 空 灵 之 声
谢 灵 运 首 次在 其 山水 诗 的创 作 中将 “ 山水 ” 作
谢 灵 运 的 游 赏 通 常 选 择 在 深 山 老林 ,远 离 人
为具 有 独 立审 美 价值 的对 象进 行 观 照 。 在 出任 永嘉 太守年间 , 谢 灵 运 常 常与 好 友 结 伴 出游 , 徜 徉 于 山
朝 诗 歌 玄理 逐 渐淡 化 , 诗人 不 再 借 助对 物 象 的吟 咏
来 抒 发 背 后 隐 藏 的 玄理 之 趣 ,而 是 真 真 正 正 走 上
“ 体物 ” 的道 路 , 重视对物象的细致刻画 , 追求 形 似 的效 果 , 形 成 了极 貌 写物 的赋 化诗 风 , 刘勰在《 文心 雕龙 ・ 物色》 中将 这种 诗 风形 容 为 : “ 体 物 为妙 , 功在 密附。 故巧言切状 , 如 印 之 印泥 , 不 加雕 削 , 而 曲 写
他 的 震撼 , 去 巧妙 捕 捉 风 之 析 析 、 水 之 沦 涟 那 稍 纵
境, 没 有 人语 器 乐 的纷 扰 , 也 没 有 车 马锣 鼓 的 喧嚣 ,
但 是 他身 处 的是 一 个 清净 但 并 不 寂静 的世 界 , 禽 鸣 猿 啼、 水流风发 , 这 些来 自大 自然 的声 音 无 时 无 刻 不 在 敲 击 着 他 的耳 膜 , 即使 是 夜 幕 降 临 , 眼 睛 已经 无 法 观览 的时候 , 诗 人也 能 够 在 听觉 上 体会 出那 份 天 机 流 荡 的 空灵 。 因此 , 谢 灵 运 在 山水 诗 中 非 常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