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与质量控制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设计艺术的伦理学目标是使人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生活行为更加健康、文明。
清雅恬淡的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选址、用材、建筑组织与布局、色彩与空间美学上,都满足了设计伦理思想诉求。
江南传统民居在地域上是指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传统民居。
这些地区多山多水,多河湖多河道,地势平缓。
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江南传统民居在结构上是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太阳辐射强,砖木结构的建筑比较符合环境需要;同时,这个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形成密集的河网河道,房屋沿着河道呈带状,以水为轴线展开,独有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风韵;此外,这个地域的文化底蕴丰厚,文人雅士讲究造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
总之,从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内外空间环境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的生态观念。
一、建筑选址——“风水说”为依据的建筑生态环境观中国的风水学的内涵是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目标是寻一处生态、水土和气候都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背山面水”是最简单直接的风水理论之一。
古代的风水学说包括“形势”和“方位”两种。
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
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
”这里的“峦体”的“体”,简单的理解,即是山,“理气”的“气”,即是水。
古代风水师的工作,是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状况,分析自然环境构成的要素,如山脉、河流、树木、风向、气流和星象等,推断出适合人居住的村落或房屋的位置与朝向。
依据风水学说,在村庄、房屋的选址上,山和水是关键要素。
有山必有木,无木之山或者木不够茂盛的山都是不太适合人居住的。
木材是造房屋必须的材料,木材也是生火煮食物的来源;山还是最好的屏障,不仅遮挡风沙,还能够抵御外敌。
水,有水就有气,水不仅为农耕生活提供灌溉和饮用,还可以调节气候环境。
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
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人们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
历史建筑材料就在我们面。
中国古民居文化,主要来源于自然、社会两大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及材料资源等内容,这些天然因素对古民居的风格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各个地区之间都会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异,人们往往因地而制宜,利用其智慧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的居住形式。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了社会意识、艺术风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差异等诸多内容。
以上两大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民居的精神内涵。
新旧文化的交融一个个历史时代的远去,最终能留给世人可以看到的就是———建筑物本体。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凝固的艺术状态,更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带有着深厚的历史韵味,并展现着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髓。
古民居艺术设计重构可以让新旧文化的理念交织,可以将古民居改建在形态、情态及生态等诸多方面得到重生。
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最宝贵的还是生态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联系能更好的展示在古民居主体物表面。
古民居外部形态更新的制约因素。
功能转换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原有住宅环境的古民居,由于城市规划进程中,需要发生商业性质的改变,需要在设计上考虑的因素就有很多。
如要在原有的建筑中加入大量的有关商业环境设计的室外、室内需求,才能满足城市需要,那么就有可能在文化、情感等诸多方面发生强烈冲突。
古民居旧有形态、文脉的制约因素:古民居旧有的形态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的。
首先,古民居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映射出人们的居住心理、行为特点,才使得古民居在时空环境建构中表现出历史文化情感的意义;其次,地理环境、地域特征是古民居空间环境具有识别性的基础特征,与此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认同感和价值观。
改建作为动态过程,应透过古民居原有价值的浮现,从而表达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生态美学特性。
传统民居建筑研究【论文】
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摘要:民居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类型,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
同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都赋予了不同地区民居独特的地域性。
陕南地区拥有优秀的民居建筑设计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为例,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调研等形式,研究紫阳传统民居特点,主要从多种材料组合建造视野出发,探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紫阳民居建筑特征。
关键词:紫阳县;材料组合;民居建筑引言汉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汉水文化。
因汉江流域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同时吸纳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特点,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
陕南地区正位于汉江上游,并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条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地处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四境与五县毗邻。
紫阳地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距今有史3600余年,建城史500余年。
明清两代,紫阳人口以外地移民为主,民国《紫阳县志》记载“五方杂处,土著无多”。
因此紫阳人民在城市建设中,博采各地之长,融汇各地精粹,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但是近年来,随着紫阳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许多传统建筑遭到破坏,现在仅在老城区内还保留有部分传统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严重破坏了城市的传统风貌。
本文以紫阳老城区民居建筑为例,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调研等形式,研究紫阳传统民居特点,探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紫阳民居建筑特征。
1紫阳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研究紫阳地处秦巴山区,地理位置优越,物产资源丰富。
因此在营造传统建筑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更为多样,组合也更加丰富。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紫阳老城区内传统民居建筑使用的材料主要分为砖、石、土、木四种。
据统计,老城内建筑按照材料主要分为纯夯土建筑、纯木建筑、纯石建筑、纯砖建筑、木石混合建筑、石土混合建筑、土木混合建筑、砖木混合建筑、砖石混合建筑、砖土混合建筑、混合建筑,共11类。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以羊楼洞古镇为例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以羊楼洞古镇为例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相关的政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也愈加重视,然而传统村落量大又面广,常因保护与利用的掣肘而处于僵化的发展境地。
本文以羊楼洞古镇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的分析、相关价值的评估以及古街现状建筑进行实地勘测,提出了修复建议,以期为其他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古街;羊楼洞引言:羊楼洞古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全长约1200米,有三条丁字巷,街道整体保存完好。
街道路面为青石板铺设,有寸余深的古代独轮车辙。
羊楼洞作为茶叶之路的起点,有着从茶叶生长到流通再到文化输出的一系列反映与实物留存,但在已丧失相关商业功能的今天,如何对其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与利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历史沿革羊楼洞村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赵李桥镇,座落在盛产名茶的松峰山脚下,幕阜山西段余脉北麓平畈上。
明嘉靖初制茶集镇兴起,清道光年间大量生产青砖茶,直至光绪年间羊楼洞发展成为一个兼备茶叶加工基地、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双重职能的商业重镇。
1937年受战争影响,古镇茶叶加工、茶叶贸易发展停滞,羊楼洞集镇也随之萧条。
古镇格局基本没有发生改变,部分街道和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街道商业功能逐渐衰败,向生活性街道转变。
解放以后,羊楼洞古镇功能发生彻底改变,成为纯生活性街道。
城镇形态发生变化,由“一街一镇”发展成为新旧两街并置。
城镇中心由老街转移到新街。
观音街取代了老街在古镇的主体地位,成为城镇新的发展核心,新建城镇和公共设施多围绕新街分布。
2.价值评估2.1历史价值在中国茶叶外传的几条通道中,以从湖北的羊楼洞经蒙古至俄国的茶叶之路最为著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羊楼洞作为茶叶之路的起点,其伴生的文化现象、文物古迹也是一种历史奇观。
在生产类型上,茶叶的生长、采摘、加工、制作等全过程;在交易类型上,茶叶的交换、流通、保存和储藏;在运输方式上,交通工具、道路、驿站、码头;在文化方式上,茶具、茶饮、茶风俗、茶楼与之伴生茶文化等,羊楼洞都有所反映,并有实物留存。
浅谈丽江古城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制
摘要: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纳西社区的不断发展,长期以来,它在平面布局上、构筑上、建筑艺术上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丽江纳西族民居吸取、融汇了中原地区建筑和邻近的大理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的长处而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制。
关键词:丽江古城;纳西族;建筑形制Abstract:L ijia ng Na xi tra d itio na l re sid e nc e is the la rg e st num b e r o f a rc hite c tura l typ e.It re fle c ts no t o nly the d istinc t c ha ra c te ristic s o f the e c o -no m ic a nd c ulture le ve ls o f the Na xi,b ut a lso the e thnic c usto m s a nd the wa y o f the ir life.With the c o ntinuo us d e ve lo p m e nt o f Na xi,the re sid e nc e in the la yo ut,c o nstruc tio n a nd a rc hi-te c tura l a rt fo rm e d its o wn c ha ra c te ristic s g ra d -ua lly.L ijia ng Na xi d we lling s c o m b ine the a d va n-ta g e s o f re sid e nc e in the C e ntra l Pla ins re g io n a nd the Da li Ba i,whic h g ra d ua lly fo rm e d its u-niq ue a rc hite c tura l fo rm.Keywords:the o ld to wn o f L ijia ng ;Na xi ;a rc hi-te c tura l fo rm中图分类号:TU-09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9-0085-021丽江古城及纳西族民居概况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云南省的西北部,傍依于金沙江畔。
枕河老民居,活化新生活——甪直古镇三期下塘片区民居保护更新设计
的东大门[1]。
“古镇”,因“古”而“兴”,因“镇”而“存”。
在古镇30年的保护开发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风貌整治、文化挖掘、交通梳理、产业布局,而在本次甪直古镇三期下塘片区保护提升规划项目中重新确定了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兼具商务服务、居住功能的新定位。
古镇一期规划以集特色商业、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旅游为主;二期注重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增设文化博览、民俗展示等功能;三期则力求还原古镇的真实历史风貌,诉说原住民一段段亲近的生活往事。
在注重保护的同时,本次规划提出了更新细化的思路,进一步关注原住民的居住状况和生活设施,以“生活味、烟火气、街坊情”为特色,还原真实的古镇风貌,再现建筑古朴、庭院幽香、街坊喧闹、小巷幽深的场景,实现“溯枕河人家,享水乡清韵”的美好愿景,打造具有亲切感的传统民居建筑。
1甪直民居研究与分析1.1区域特色与历史价值1.1.1区域特色古镇水系呈“上”字形布局,民居建筑沿水系两岸分布,形成一河两街、古桥纵横的独特格局,这种特殊的沿河成街、垂直于街的巷道形式,与江南一带的特色十分吻合。
巷道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整个古镇的发展格局是以院落的形式构成的。
古镇居民集中居住于密度较高的深巷,需要对居民居住密度进行疏解,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与服务,增加公共活动空间[2]。
1.1.2历史价值(1)甪直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风格独特,人文荟萃,自唐代以来,一直是苏州东部重镇,以庙兴市。
摘要 甪直古镇民居多为传统明清建筑,构成古镇发展肌理的组合式院落,而主要街巷两侧则以零星、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为主,少量商业建筑穿插其间,极具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特色。
街、巷、庭院空间是展现居民生活最主要的方面,也是一个古镇的精华。
古镇的保护开发除了要打造别具一格的古镇风貌、发展特色的商业旅游外,还应注重还原真实的古镇场景。
本次规划通过整体保护、微循环式、功能调整、改善民生四大策略,传承甪直古镇文化,激活古镇有机更新,打造适宜居住的传统民居,实现“溯枕河人家,享水乡清韵”的美好愿景。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1701摘要:目前,乡村振兴政策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的古镇古村得以开发利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也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主要是对古镇建筑风貌的保护,就是要做到既开发又保护,而且还要避免同质化,要促进开发与利用和谐发展。
本文就对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进行探究,希望分析得出保护与开发和谐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古镇建筑;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和谐发展一、大研古镇概况大研古镇即一般说的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子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面积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罕见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历史风貌的少数民族古城。
古城布局错落有致,既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1]。
民居建筑既融合了汉、白、彝、藏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文化的独特风采。
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诗意景象。
古城被誉为“高原姑苏城”、“东方威尼斯”。
二、大研古镇在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研古镇兼顾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开创了为人称道的“丽江模式”。
在旅游发展中始终致力于民居建筑、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2]。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并依此对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拆除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砖混建筑;鼓励经商者经营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商品,支持丽江本土文化人从事民族文化传承,收回政府直管公房铺面,集中用于古城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对东巴纸书、打铜工艺等民间工艺保护给予资金扶持。
(二)品牌创建方面大研古镇自始至终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好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打牢以文化特色创品牌的基础,通过文化与旅游的高度结合,形成了古城、《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特色文旅游精品。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乌镇是浙江省桐乡市境内的一个古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而闻名于世。
乌镇古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本文将就乌镇古镇的建筑形式运用进行鉴赏,探讨其独特之处。
首先,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太极哲学”思想。
太极哲学强调阴阳平衡、宇宙和谐,乌镇的建筑设计中也能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
乌镇的居民大多数是江南水乡的居民,他们生活在水边,建筑要能适应水乡环境。
因此,乌镇的民居大都采用木结构,木质材料能够适应水乡湿润的气候,同时木结构还能保持建筑的稳定性,承受水的冲击。
此外,乌镇的民居建筑也注重对称和平衡的设计,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其次,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乌镇的古镇内,可以看到很多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
例如,建筑物围绕着湖泊或河流修建,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自然美景。
此外,乌镇的建筑还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建筑物内部常常设置有庭院和天井,使得室内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线和通风,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再者,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乌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乌镇的宅邸建筑多为仿古建筑,外观典雅庄重,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反映了乌镇富商大贾的身份地位与财富积累。
而一般居民的民居则更为朴实,建筑设计简约精巧,完全符合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
最后,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展示了传统建筑技艺的精湛与创新。
乌镇的民居建筑在传承和继承传统建筑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例如,乌镇的民居在外观上仿古,但内部的布局和装饰则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此外,乌镇的民居还注重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了建筑的抗震、防水和保温性能。
总之,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而丰富,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论文:浅析浙江龙门古镇建筑布局的美学及保护价值
美学论文浅析浙江龙门古镇建筑布局的美学及保护价值一、龙门古镇历史溯源东汉初年,名士严子陵游历龙门,惊讶于此处美景,不禁叹曰:“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
”赞叹间,赋予了这块灵秀之地一个响亮的名字――龙门。
追溯古镇千年历史,三国吴大帝孙权后裔们以勤奋、智慧,秉承着先祖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把龙门打造成为了孙氏家族的“世外桃源”。
有了龙门山水的庇护,孙氏家族终发展成今天两千多户,七千多人的江南一大望族,现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为江南最大的古村落。
二、龙门古镇村落形态及建筑类型1、村落形态龙门古镇原有60多座厅堂、古建筑。
历经战乱,保存较完成的尚有2座祠堂,30多座厅堂,3座砖砌牌楼和1座古塔,一座寺庙。
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这些聚居院落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形成自然有序的系统组织。
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独立的厅堂,家中成员的住房也都围绕厅堂而建,分为“井”与“回”字形两种。
千余年来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炽,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厅屋组合院落”。
2、建筑类型及其功能性①宗祠宗祠,是家族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也是制度礼仪和法制的中心。
宗祠,也是家族的荣耀的象征,因此宗祠建设的规模宏大,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并且有族人在宗祠内管理宗族事务,形成了一定等级和家族律例严明的规章制度。
规模较大的宗祠基本上都为三进院落。
功能分别为:安放族人和神明的牌位的龛堂;处理家族事务纠纷的厅堂;接待客人,迎听圣旨的回楼;供家中男子学习诗书和义塾以及帐房、仓库、收租院落等。
如今龙门古镇宗祠共有两处,分别为:余庆堂和思源堂。
②牌楼牌楼,是宗祠和住宅建筑厅堂进门入口处的门楼,属于公共建筑的一部分。
是为纪念某种大事或者皇室颁发圣旨赏赐的奖赏而建造的牌坊楼。
因此,这些牌楼会在宗祠的厅堂或家族门庭的入口处建立。
通过牌楼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族当时有达官贵人或为国贡献效力突出而受到朝廷奖赏。
③戏台、亭子戏台,分为公共和私家两种。
基于江南民居的建筑设计风格探讨
基于江南民居的建筑设计风格探讨摘要:在我国江南,古镇分布极为广泛,浙江省境内有南浔、西塘和乌镇等千古名镇,安徽省境内有古徽州“水墨宏村、西递等古民居村落”,江西有中国最美的乡村“画里婺源”,而江苏省境内有周庄、同里等。
游客在观赏水乡风情的同时,也用影像记录下了江南古镇民居那古色古香的韵味。
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辞的格局,马头墙在夕阳下所散发出的历史厚重感无一不深深影响着着当代建筑设计者的思维及灵感。
从而也被建筑设计师广泛借鉴运用于现代建筑风格的体系之中,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江南民居所固有的风格秉性。
关键词:江南;居民建筑;设计风格;探讨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代代相传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相应的技术材料特性产生了特有的建筑风格与建筑体系,历承千百年发展的江南民居独树一帜,升华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江南民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自然条件、相同的自然经济、相同的交通条件、相同的传统文化底蕴,培育了大量的气质相同的水乡民居,而各个地区因其微观环境,建设者爱好的不同,通过广大群众以及各阶层人士的不懈努力,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水乡民居。
一、江南民居的建筑设计布局形式江南水乡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错纵横,多数文人骚客笔下的烟雨小镇,普遍都抱湖、环水、临河,依循水势,自然布置,点缀于一片湖光水色之中。
河道或呈网状、或呈带状、或以“E”形、或为“T”形流贯全镇,以舟楫相通,津梁连系。
江南民居因此多沿河而建,形成了它所特有的三种布局形式。
第一种称为面水民居,即诗中所云的前街后河格局。
前街是为店面主要经营各种商品,后河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此停泊。
第二种称为临水民居,即所谓的屋室半悬,飞凌水面的建筑景观,其日常生活的居所就是天造地设的看台,唯美的将生活场景诗意化,营造出朝看烟雨朦朦, 暮观灯影摇曳的景象,美不胜收。
现代生态背景下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与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现代生态背景下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与质量控制问题研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古镇民居建筑建设也是异军突起。
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质量控制问题,成为目前古镇民居建筑的关键问题。
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于现代生态背景下古镇民居建筑设计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生态背景下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施工质量问题,为我国古镇民居建筑施工企业在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标签:现代生态背景;古镇民居;建筑设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在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设计,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为生物种类多样性设计,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设计中尽量使用可再生、可自然降解的生态材料,营造一个低能耗、无污染的居住生活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走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路线,降低碳排放。
古镇民居住宅设计不仅关乎居住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古镇民居建筑设计分析1、古镇民居建筑方案方面首先,在古镇民居建筑方案方面,生态建筑设计要求在建设时,充分地考虑当地人文环境,根据环境设计合适的建筑,使古镇民居建筑自身的特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在古镇民居建筑方案方面,要考虑尽量减少古镇民居建筑的成本,同时保证古镇民居建筑的功能和美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适用性。
最后,在古镇民居建筑方案方面,要尽量考虑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要实现这一目的,建筑行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减少一些人工创造。
例如,在古镇民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合理设计,做好古镇民居建筑的采光和通风,这样屋主在入住时,就可以少开风扇或电灯,从而可以减少一些能源耗费。
2、古镇民居建筑费用方面我们知道古镇民居建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古镇民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资源作为物质基础,而这些材料都源自自然环境,由人们加工而成,所以建筑行业在取得材料的过程中,也在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论环境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以喜洲古镇为例
论环境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以喜洲古镇为例摘要:提起南方,我们都会想到江南水乡,想到四季多雨,想到古镇,喜洲就是位于南方,是云南大理的一个镇,地理环境融合了南方的特点,气候也是南方的气候,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形成了喜洲古镇这样的地方,才有了喜洲古镇的建筑与民风民俗。
本文以喜洲古镇为例,分析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喜洲进行介绍,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美丽的地方。
关键词:传统民居;喜洲古镇;环境因素一、喜洲简介喜洲位于大理坝子北部,西靠苍山,东临洱海。
是隶属于大理市的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发祥地之一。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文脉和经济背景的影响下,喜洲成为一座白族建筑艺术博物馆,拥有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白族民居建筑。
下面对喜洲的建筑服饰进行分析研究,为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现代性。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装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装修是建筑在物质层面进入文化层面时对其本身物质构成的改造。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装饰都是建筑环境不可或缺的元素。
建筑装饰是一种图案符号,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中形成,反映了一定制度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信仰定位[[1]]。
白族民居的装饰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包括门楼、照壁、梁柱、天花、墙面和地板等。
这些装饰生动地表达了大理白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人群情绪。
以强烈的情感和卓越的能力,他们通过物质形态的象征意义,达到了物尽其用、目不暇接的境界。
"送心情"已成为居民和创作者的共同心理沟通语言。
二、南方地区气候环境特征中国南方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包括温和、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三个主要气候区和七个次要天气区,还普遍出现雷电天气和强风暴雨。
南方传统民居根据当地气候采取了应对措施,提高了舒适度,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促进了南方传统民居舒适度的提高[2]。
三、环境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一)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温度对建筑物的影响最大。
由于世界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各地的温度也不一样。
如何做传统民居建筑方案设计论文
传统民居建筑方案设计论文一、前言传统民居建筑是一种体现当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面临着被现代化建筑形式所替代的挑战。
然而,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同时又使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成为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方案设计问题,重点分析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
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民居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特点,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融合方式,希望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1. 地域性强传统民居建筑是根植于当地的建筑形式,受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风格、结构、材料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结构简洁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采用木质结构或砖木结构,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实用性。
其结构设计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3. 材料丰富传统民居建筑的材料一般取材于当地资源,如木材、石头、竹子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和吸湿性能,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同时也体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造型独特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其外观设计一般以简洁、恢弘、富有变化为主,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5. 历史文化底蕴传统民居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民居建筑独特魅力的来源,也是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原则1. 保留传统特色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应当尊重并保留其传统特色,包括建筑风格、结构形式、材料选取等方面。
在改造和修缮传统民居建筑时,应尽量保持其原始状态,避免盲目地拆除或改动。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论文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课程论文《交融共生—从平遥古城看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院系:工学院建筑系专业:城市规划年级:学号:姓名:2011年 6月日摘要: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庄严巍峨,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台、寺庙庭院固然代表了当时的文明高峰,但散落在民间的无数普通的院落和民居,才是每个时代的基石,正是它们,构建了令人惊叹的繁华盛世,支撑起延绵不绝的古代文明。
它们也是中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产种类,凝固着文明基因与历史信息,最能花期人们对传统与历史的回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挤压,古民居已成为遗产保护的“重灾区”——它们或是被人为拆毁;或是因无人管理,日益破败消亡;或是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或是搬来迁去,脱离了环境和本身的文脉;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被重新利用的,很多也只是徒具简单的建筑外形,而失去了传承文化与精神的内涵。
本文是在对古建民居的大量的考察,资料的收集,系统的研究等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从历史文脉,地域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对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的过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通过对古城平遥这一具现的古建民居调查、解析,有小见大,由局部现整体,展现现今古民居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前途。
最后,使这种褪色的文明记忆——古民居,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时代的潮流下,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我们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可以与此交融共生,有力的保护,美好的前途和顺便的发展,是本论文对古建民居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传统古建民居特性平遥古城交融共生正文:“只有对乡土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探讨,重新出发,并通过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掌握了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建筑师们‘嚼与过滤,当代乡土才能重生’。
在各种各样的关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现象的当代论题中,如果建筑要负担其作用的话,这种作用就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地区性的......”——日本建筑师长岛孝一在全球信息爆炸的今天,全球化和数字化逐渐模糊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导致了人们传统工具理性和逻辑性的怀疑。
古镇建筑景观设计论文
古镇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古镇作为旅游的新兴目的地而得到了社会分广泛关注,古镇的客流量明显增多,对古镇建筑、景观的设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保证古镇景观质量、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立足于生态设计文化理念,深入研究古镇建筑景观设计的相关方法,才能达到提高古镇建筑景观水平的目的。
1对生态设计文化的思考1.1生态设计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传统设计理念项目,生态设计文化更加强调自然式设计,就是尽量通过能接近自然的设计方法,通过植物群落的设计、地形起伏等,从形式上表示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学术界最早将生态设计文化理念应用到实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奥姆斯特德在设计纽约中央广场时,根据当地的地形、水系特点等,设置了一个长达3.4km,宽800m的广场。
该广场在建成之后,为紧张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并为纽约市创造了一定的生态效益,推动了城市的良性发展。
1.2生态设计文化的应用原则在应用生态设计文化过程中,需要尊重以下几点原则:1.2.1尊重场地历史原则尊重场地历史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尊重场地的历史,在不破坏场地原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设计。
例如,在广东佛山粤中造船厂旧址改造中,俞孔坚教授带领团队将其改造成为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园。
在该公园设计中,尽量的保留了场地的原始生态元素与文化元素,包括厂房的烟筒、龙门吊等都经过改造成为了公园的特殊景点,并且对于原场地的部分驳岸形式不做任何处理基本保留,对某些地带的植物群落全部保留为公园景观所用。
这种改造方法尽可能的尊重了原有景观,避免对场地做过多的修正。
1.2.2生态优先原则在景观设计中,要尽量使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人类活动而产生变化。
这种设计原则更多的体现在湿地、滨水公园等场景中。
例如,美国学者在设计查尔斯顿滨水公园时,留用沿河一侧的河漫滩,并尽量扩大其范围。
这种设计方法不仅保证了沼泽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设计——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目录前言----------------------------------------------------1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1.1 乌镇概况--------------------------------------------11.2 乌镇街道和建筑--------------------------------------2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32.1 巷街----------------------------------------------42.2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2.3 街道空间艺术----------------------------------------6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 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3.3 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104.3披檐,临水敞廊--------------------------------------11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前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水乡古镇街道的空间艺术魅力。
古建筑维修质量控制措施论文
古建筑维修质量控制措施论文摘要:油漆彩面地仗可视为刮腻子层,这是一种由麻(布)层与多层灰料层夹扎于油膜层和木质基层之间而成的灰壳层体,极为坚固。
而对于彩绘,我们需要了解其传统分类以及基本团,并掌握古建筑文化内涵以及建筑年代。
1我国古建筑维修现状在世界建筑领域中,中国古建筑是其中具有浓厚文化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建筑的瑰宝。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古建筑返修、重建、复修等工作也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在实际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应注意以下问题:(1)首先应定为该项目所具有的的文化价值,并对其地理位置、建筑年代做空间与时间的界定,真正将古建筑维修工作视为祖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再现;(3)施工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应对图纸进行细致研读,并向设计方咨询,向专学者征求意见和建议;对于复修项目,更应重视民族学者以及史学者的意见和观点。
反复研究工程各环节,同时与施工组织设计相结合,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可能出现的一些质量隐患有大体认识和把握,并向施工方提供前期意见。
(3)古建筑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维修过程中应保持谨慎,密切跟踪观察并监督,严密监控每一个施工细节,加工和二次处理施工材料时应遵循传统工艺以及既定原则来操作。
2 古建筑维修中应当注意的问题2.1 明确古建筑文化价值定位在进行古建筑维修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定位,只有对古建筑的原有风格进行充分考虑和分析,才能保证在维修过程中不会偏离原有建筑思路,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2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古建组得到维修工作之前,施工单位要充分的做好准备工作,对于施工图纸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明确设计方的设计构想及回复建筑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同时还要倾听专家学者的意见,通过阁方面一见的整合,确保古建筑维修施工图纸的着正确性和科学性。
2.3 严格监控工程施工过程古建筑的维修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或设备,要严禁其流入施工现场,对于材料的处理和加工,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进行,并保证施工材料对原有建筑的适应性,以促进维修建筑与原有建筑保持同样风貌,从而保证对古建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古镇历史文化建筑论文-文化建筑论文-建筑论文
古镇历史文化建筑论文-文化建筑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古镇规划与格局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导向的规划方法:规划对古镇山水格局进行整体保护,理山顺水———村落的空间关系,保证古镇所依托的外部环境与古镇相协调,同时对古镇的原始空间形态加以控制,避免破坏古镇生态环境和整体风貌,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挖掘传统空间元素,构建文化古镇入口空间.规划范围内,复原传统文化古镇元素,如山水格局、特色建筑、园林、文化景点、米市码头、河道空间、牌坊等,通过挖掘古镇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以体现历史文化古镇的地域特色.2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实践证明,正确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的保护方法是历史建筑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与保证.历史建筑重在永续利用,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历史建筑的空间价值,才能体现出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另外,历史建筑面广量大,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现实情况,制定不同级别的保护与利用措施.从以往古镇保护案例中吸取经验,从规划层面的空间要素、天际线等角度,以及建筑角度对建筑细部、建筑立面类型、环境要素等多方面深入思考.历史文化建筑改造应保证其形式、高度、体量、饰面材料以及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与古镇建筑风貌协调.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再利用,不论其空间价值如何,历史记忆价值的保留和营造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出发点.许多时候,这种历史记忆价值远远大于空间使用价值.3案例分析为深入探索和了解建筑理论的实践性,以运漕历史文化名镇综合开发项目实践为例,探讨古镇历史文化建筑规划与保护设计的特点.3.1古镇概况项目选址于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项目规划用地位于裕溪河畔北,地块范围内包含运漕酒厂原址以及酒厂东侧至幸福街西侧的部分民居.方案主旨:一方面以保护历史文化为根本,改善古镇人居环境为基础,以提升功能为导向,力求将项目打造为安徽省旅游名片,成为体验“最安徽”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安徽的“城市会客厅”.另一方面提升古镇环境品位和城市美誉度、关注度,打造特色的古镇名片,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3.2总体规划3.2.1古镇“梳式”规划格局运漕古镇民居,从单个民居来看,显得有些拥挤和凌乱,但从总体看,却又显得错落有致,协调统一.古镇鼎盛时期,全镇有36条大街、72条小巷,与台、楼、庙、阁、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过街木楼石板街,青砖小瓦马头墙”的优美画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等和谐组合,构成了运漕古镇建筑的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与质量控制论文
【摘要】古镇民居建筑是我国建筑中一个特别的领域,它因我国悠久的历史而存在,是我国独有的瑰宝。
认真做好古镇民居建筑还需古镇民居建筑企业的不断努力,深入研究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施工质量题,严格把握施工质量控制,充分利用新能源和新工艺,创造新型生态空间,将自然与结构完美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我国以后在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质量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镇建筑;设计;质量控制;现代生态
引言
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变革完善,古镇民居建筑建设也是异军突起,其中设计和质量控制问题是古镇民居建筑的根本问题。
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便是体现设计中的生态设计,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和可自然降解的生态材料,不破坏古镇原有的文化氛围,营造一个无污染、低能耗的舒适的生活空间,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古镇民居建筑中对设计问题的分析
1.1.古镇民居建筑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在古镇民居建筑方案选择中,由于提倡的是生态建筑,那其中之一便是应该考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问题,在建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例如在古镇民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合理设计,做好古镇民居建筑的通风和采光,这样屋主在入住时,可以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通风和采光,可以少开风扇和电灯,从而可以减少一些能源耗费。
其二便是要考虑到人文环境,根据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得古镇民居建筑得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最后便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适用性。
一个建筑设计的成功,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美观和功能,也要考虑到古镇民居建筑的成本,以最小的成本谋得最大的利益,将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
1.2古镇民居建筑设计成本问题分析
1.2.1做好资源的充分、重复利用
众所周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消耗巨大的资源与能量。
为了节约成本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资源的充分、重复利用是必须的措施。
首先,人们可以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保证了资源的多样性,减少了环境污染。
其次在施工中,可以选择能耗较少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并且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比如,利用旧的建筑物的材料,利用被拆除的建筑物的材料等等。
最后就是人们利用新技术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在我国,一些地方也开始在房间照明中运用光导管,它可以将阳光导入房间的照明中来,实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从而减少照明中所使用的能源资源,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减少了能源消耗。
也可以改变古镇民居建筑的设计和构造,利用太阳能、实行隔热遮阳等。
1.2.2改善自身构造,降低造价
古镇民居建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古镇民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资源作为物质基础,而这些资源大都来自自然环境,由人们加工而成。
所以在取材过程中,既破坏了自然资源,又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造价成本,污染了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古镇民居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减少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通过提高建筑材料技术和改变建筑的传统结构、减轻建筑自重来达到减少建筑材料使用和扩大建筑空间的目的。
1.2.3充分利用原有建筑
在我国古城镇建设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对一些原有的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在拆除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污染,并且会消耗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不利于成本控制,也不利于保护环境。
所以,我们可以将原有的古镇民居建筑充分起来,可以对旧的进行加固处理,新旧结合,充分发挥原有建筑的作用。
2古镇民居建筑中对质量问题的分析
2.1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加强对古镇民居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就是要加强对每一个因素和工序的管理。
施工质量主要受机械、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的综合作用。
控制好每一个施工过程,每一道工序,是保证古镇民居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
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就要熟悉知道每道工序的控制因素,把握住关键,才能更好的控制质量。
2.1.1事前质量控制
在古镇民居建筑施工之前,应事先建立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审查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明确质量要求。
组织技术交底,控制物资采购,严格选择分包单位。
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应熟悉了解古镇民居建筑的人文氛围,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和文化信仰,使得古镇民居建筑得以与文化完美融合
2.2.2事中质量控制
首先施工人员要遵守古镇民居建筑的施工工艺规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程和规范来实施,这是保证工序质量的前提。
要正确设置质量控制点。
对于重要的施工工序而言,有了质量控制点,可以使得每道工序都处于控制中。
对施工控制点的有效管理,可以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
要进行工序交接的检查,上一道工序不经批准通过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还要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
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若事故发生,及时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责任,确定事故的处理方案,检测处理措施的效果,及时预防,减少古镇民居建筑中安全事故的产生。
2.2.3事后质量控制
组织古镇民居建筑的竣工验收,进行工程质量评定。
对各道工序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施工质量的动态控制。
整理好施工过程的技术资料并建档保存,为以后其他地区的的古镇民居建筑提高借鉴和参考。
2.2施工材料质量控制
在古镇民居建筑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降低成本,购买不符合古镇民居建筑施工的材料,所以一定要严格建立施工方的行为,在水泥、钢筋、砌块等材料进场时,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抽样检测和钢筋性能的力学试验,最大限度的保证进场材料的合格性和安全性,要严格查看厂家的出厂合格证明和检验单,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进场构件,如防水砂浆、防水混凝土等,必须进行相应的试验验证其合格,确认无问题后方能投入使用。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必须进行抽样检测。
对于加工厂生产的成品和半成品,也要进行抽样检查,并查看厂家出示的出厂合格证明,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对于进场的每一材料都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记录,确保施工材料质量的万无一失。
3.施工人员思想指导
建筑安全是建筑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而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
或者是施工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节约成本,或者是施工人员的麻痹大意,思想上对安全的不够重视。
在古镇民居建筑中,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应尽可能的避免发生,我们要提高古镇民居建筑中施工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将质量问题贯穿施工过程的始终,时刻保持机警,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不缺斤少两,不徇私舞弊,保证施工安全和良好的施工质量。
4.结语
古镇民居建筑是我国建筑中一个特别的领域,它因我国悠久的
历史而存在,是我国独有的瑰宝。
认真做好古镇民居建筑还需古镇民居建筑企业的不断努力,深入研究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施工质量题,严格把握施工质量控制,充分利用新能源和新工艺,创造新型生态空间,将自然与结构完美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我国以后在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质量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武思标,徐涛.浅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J].山西建筑,2011,35(1):28-29
[2] 周金萍,周联军.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住宅科技》,2012(09)20-21
[3] 钟力.《我国生态建筑的示范性实践――兼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J].建筑学报,2010(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