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狂欢化内涵

合集下载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会话含义分析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会话含义分析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会话含义分析【摘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至今在美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席位。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有很多人物之间的对话,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幽默、风趣、讽刺、含义隽永。

一方面,这些巧妙的对话不仅传达小说人物的目的,也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另一方面,这些对话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张。

通过阅读相关的著作、文献,作者发现以往对这本著作的研究多基于文学鉴赏,而较少运用语用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作者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这本著作。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本文在以往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框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精选的29个典型对话进行分析。

首先,本文简略介绍马克·吐温的生涯背景及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然后,文章回顾了众学者对这本著作的研究。

其次,本文简略介绍一些语用理论,并重点回顾了有关合作原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在第三部分介绍了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即四准则,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原则,这为随后分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典型人物的对话提供了理论框架。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本文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精选了29个典型的对话,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对其会话含义进行分析。

根据合作原则的违反方式,这些对话按类进行分析。

会话含义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但由于文化差异、理解能力、背景、态度、语境、礼貌及语言能力的差异,这种会话含义不一定被理解。

本文在第五部分进行了总结,作者发现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的会话含义,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小说,诸如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及马克·吐温的写作策略和主张。

读书心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国王与公爵的狂欢化特征解读

读书心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国王与公爵的狂欢化特征解读

读书心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国王与公爵的狂欢化特征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887)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它在推动美国文学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小说,“国王”与“公爵”二人作为书中最大的反面人物,他们的形象十分滑稽可笑,但可笑之余,这二人在推动情节发展和理解小说意义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马克·吐温花了大段篇幅来描写“国王”与“公爵”这两个人物,可惜二者却不是学者研究的重心所在。

“国王”与“公爵”二人滑稽的身份伪装,充满笑谑的怪诞式节目表演以及被识破真面目后的悲惨下场与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理论遥相呼应。

本文从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广场和狂欢节仪式这两个视角入手来研究“国王”与“公爵”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狂欢精神,从而揭示作者马克·吐温对愚昧落后的美国南方种植园社会的颠覆以及自私虚伪的美国白人的嘲弄。

一、狂欢节广场(一)“国王”与“公爵”的生活。

小说中,“国王”与“公爵”的出场方式极具喜剧和荒诞特色。

哈克遇上并解救了当时正在被人和狗追捕的二人,两人中的其中一个“约莫七十岁,兴许还大些”,而另一个“大约三十岁”,两人的穿着打扮“一样的不入眼”。

而就是这样狼狈邋遢的逃亡者上了小划子之后,摇身一变就成了异国“贵族”;上一秒还是骗人招数被识破而遭人追捕的骗子,下一秒就成了身份尊贵却历经坎坷的“国王”与“公爵”。

二人为了在小划子上享受高人一等的服务,编造了自己的身世,也正是从他们“坦白”自己“国王”与“公爵”身份的那一刻起,他们身上就有了滑稽和戏谑特点。

两人穿的衣着和干的行当与他们口中的尊贵身份格格不入,从而营造了一种怪诞喜剧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看这两个骗子的生活:一个借着迷信风气当过假医生、给别人算过命、冒充过传教士进行传教;另外一个卖过假药、当过戏剧演员和算命师傅、还到过学校教过书。

他们完全过着一种流浪汉生活,没钱的时候去干些坑蒙拐骗的勾当来赚钱,有钱的时候就去酒馆喝个痛快,全然没有社会教条规矩的束缚。

狂欢中的颠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国王与公爵的狂欢化

狂欢中的颠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国王与公爵的狂欢化

狂欢中的颠覆摘要: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花了大段篇幅来描写“国王”和“公爵”这两个骗子下流无耻的行骗勾当,两人的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狂欢化特征。

文章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狂欢节广场和狂欢节仪式两个角度入手解读小说中“国王”和“公爵”这两个人物,尝试从另一层面上解读小说的意义:揭示了南方社会的残暴和落后,表现了作者对于愚昧无知的美国南方白人阶级和南方种植园社会的嘲弄和颠覆,深刻展现了马克·吐温的反权威的意识。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狂欢化;颠覆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9-0065-04(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张丽雯黄淑芳《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887)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它在推动美国文学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小说,“国王”与“公爵”二人作为书中最大的反面人物,他们的形象十分滑稽可笑,但可笑之余,这二人在推动情节发展和理解小说意义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马克·吐温花了大段篇幅来描写“国王”与“公爵”这两个人物,可惜二者却不是学者研究的重心所在。

“国王”与“公爵”二人滑稽的身份伪装,充满笑谑的怪诞式节目表演以及被识破真面目后的悲惨下场与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理论遥相呼应。

本文从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广场和狂欢节仪式这两个视角入手来研究“国王”与“公爵”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狂欢精神,从而揭示作者马克·吐温对愚昧落后的美国南方种植园社会的颠覆以及自私虚伪的美国白人的嘲弄。

一、狂欢节广场(一)“国王”与“公爵”的生活。

小说中,“国王”与“公爵”的出场方式极具喜剧和荒诞特色。

哈克遇上并解救了当时正在被人和狗追捕的二人,两人中的其中一个“约莫七十岁,兴许还大些”,而另一个“大约三十岁”,两人的穿着打扮“一样的不入眼”。

试论_哈克贝利_费恩历险记_的主题

试论_哈克贝利_费恩历险记_的主题

2005年5月湖北教育学院学报May.2005第22卷第3期 Journal of Hubei I nstitute of Educati on Vol.22 No.3试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刘 晖(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武汉 430205)摘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

本文试图分析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主题:一是“逃离”。

哈克要逃离“文明”社会的虚伪与腐败,吉姆要逃向自由;第二是“觉悟”。

对哈克来说,沿河而下的旅程是认识与道德成长、觉悟的旅程,学习的旅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他都获得了知识,最终成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而吉姆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黑人对自由、对真正“人”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逃离;觉悟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5)03-0009-03作者简介:刘晖(1968-),男,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 马克·吐温(1835-1910)是19世纪末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杰出的幽默家、讽刺家,H.L.曼肯把他看作“我们民族文学的真正之父”。

(Harris,1979:85)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述了白人穷孩子哈克与黑奴吉姆两名逃亡者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的历险故事。

在逃亡途中,他们目睹了各色人等,经历了种种不同的事件,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活动的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全景图。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费恩》……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

……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

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同它媲美的作品。

”(钱青,1997:430)马克·吐温用口语体和方言写成该书,开了一代文风;鲜活的人物描写令读者仿佛能触摸到他们的心跳;更重要的是在于该书的思想意义,它多方面揭露了蓄奴制社会的罪恶,讴歌了为自由而斗争。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历险中展现的人性美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历险中展现的人性美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险中展现的人性美人性美是指人在面对困境和艰难时所展现出的善良、勇敢、无私和正直等美好品质。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在历险中所遇到的各种人物和情况,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一面。

本文将从主人公的勇敢冒险、善良与友情、正直和真实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勇敢冒险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个有着叛逆个性的孩子,他不满于清教徒的束缚和约束,决心逃离家乡,独自冒险踏上江河。

他在历险中不断面对各种危险和困难,但他从不退缩,展现出了出色的勇气。

例如,当哈克贝利发现被绑架的朋友吉姆正在被人追捕时,他不顾自身危险,毅然决然地冲入敌营,成功解救了吉姆。

这种无私和勇敢的行为展现了哈克贝利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义感,彰显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

2. 善良与友情在哈克贝利的历险过程中,他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

然而,哈克贝利总是保持着对他人的善良和友善。

尤其是他与吉姆之间的友情,更是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珍贵的情感。

哈克贝利与吉姆一起度过了一段充满艰辛和危险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哈克贝利对吉姆的关心和呵护,以及他在关键时刻为吉姆挺身而出的行为,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和美好。

3. 正直和真实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个真实而正直的孩子。

他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妥协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哈克贝利面对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他选择相信自己的内心,并与吉姆一起逃离奴隶制度下的压迫。

他与吉姆一同度过了许多冒险和困难,却从不向他人透露吉姆的真实身份,展现出了他的正直和诚实。

哈克贝利坚守自己内心的正义,坚决反对不公和歧视,为读者树立了一个真实而勇敢的榜样。

总结:《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通过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经历,展现了人性美中的勇敢冒险、善良与友情、正直和真实等方面。

从《哈克贝利

从《哈克贝利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艺术作者:高小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幽默历来是美国小说的重要传统之一,它传递着美国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马克·吐温那里,形成了美国幽默艺术的高峰,其创作以轻松诙谐的口吻、精湛的幽默讽刺艺术以及带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俚语的运用,共同赋予了幽默戏谑之下深刻的思想内涵。

正如马克·吐温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者通过幽默的讽刺和嘲弄揭露了美国社会的弊端、再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并对社会现实、人性和美国民族精神进行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幽默艺术;对比;讽刺;语言风格作者简介:高小珺(1992-),女,江苏南京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2幽默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传统和特征,幽默艺术的萌芽早在殖民地时期伊始,在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引领下,美国小说的幽默传统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呈现出幽默之下的对美国社会、人性、精神理想等多个维度的捕捉和思考。

马克·吐温将对事物本质的讽刺、批判和幽默的描写相结合,嘲讽荒诞的社会现实,控诉种族歧视、拜金主义的丑恶,透过口头化的方言俚语表达出来,形成其小说特有的幽默感和讽刺感,对于后世的文学及作家都影响深远。

在笔者看来,通过探究马克·吐温代表作中幽默艺术,能够更透彻、更准确地理解作家的幽默艺术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

一、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幽默起初是一种喜剧的样式,后逐渐演变为“一切滑稽可笑的事物,是意识对某些事物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

”从西方对幽默传统的理解上看,幽默不只是简单的逗乐,它更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相悖达到的讽刺和戏谑效果,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认为幽默建立在不协调的机制上,即主观意志对客观事物揣测时取得的与预期相反的,或出人意料的效果;康德强调幽默来源于从期待到期待落空的转变;叔本华与别林斯基同样将幽默界定为概念与形式之间不和谐的矛盾。

解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人生自由与希望

解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人生自由与希望

解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人生自由与希望摘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典著作名篇。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思想行为表达了儿童对自由、反传统和平等的生活的一种向往。

其实也从孩子的角度反映了整个社会人们内心的冲突、思想的变化历程。

本文重新再现了马克·吐温笔下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表现出作品中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马克·吐温现实主义自由《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坛上占有较高的地位。

马克·吐温向读者揭示了美国民主和自由的虚伪本质,展现了盛行于当时的拜金主义,种族歧视和扩张主义等社会问题,但是更多的是将孩子等待自由和纯真无邪的性格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揭露小说所体现的对和谐社会向往的一个内涵。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当时,人们向往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世界完全不能实现,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问题也逐步地暴露于社会中,给人们带了无限的困惑。

因此,一种需要理性思考、务实行为的社会心理状态形成了,在文学形式上表现为现实主义作品,这个时代也被称作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了不同阶级的不同矛盾问题以及在社会中体现的一些黑暗与丑陋的现象,将其表达为文学作品的形式而已。

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其中心主题主要继承中古时期(或古希腊)的传统文学形式,从而在18世纪(启蒙运动文学)的发展也为现实主义时期的出线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大背景下,更多的作家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不再满意,经常将客观的社会现实进行主观的创作与评论,主张用冷静的思维模式,来评价资本主义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客观的社会生活再入手,分析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将其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起来,逐步摒弃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情怀,真正形成了一派以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社会的种种罪恶为目标的文学创作形式。

读书心得——西方生态批评维度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读书心得——西方生态批评维度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读书心得——西方生态批评维度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其代表作品主要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密西西比河上》。

其中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最为知名,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马克·吐温“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的地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1884年出版以来,人们从语言风格、成长主题、人物分析、道德伦理、区域色彩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多层次和多角度的研究。

本文拟从我国学者王晓华提出的西方生态批评的三个维度,即物种批评、性别批评和种族批评,来重新解读这部文学经典,揭示出小说中对美国文明社会存在的人类中心论、男性中心论和白人中心论的批判,从而使读者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因欲望的无限膨胀而导致人性的异化是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切身地体会作者渴望远离人类文明、亲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物种批评——人与自然人存在于世界,是世界万物中的一份子。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人不过是众多物种之一,无权将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

生态学者认为拥有智慧与理性的人类必须对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承担起责任,保持生态平衡与和谐。

动物无法表达它们对生存权益的要求,“它们的孤弱无助使我们的责任更大了”]。

然而,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上,完全无视动物的死活。

对圣彼得堡小镇的游手好闲者来说,“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像一场狗打架那样叫他们全身欢快起来——除非是在一条野狗身上浇些松节油,点上一把火,或是把一只白铁锅拴在狗尾巴上,眼看着这条狗跑到死为止。

”人类把自己当做万物之灵长,以统治者的身份对待自然中的一切有生命的物种。

这种侵害其他生命的行为和对其他物种缺乏责任心的态度更进一步驱使人类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征服、驯化、侵占和剥夺自然中的一切。

19世纪初叶,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也推动着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对自由精神的颂扬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对自由精神的颂扬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自由精神的颂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自由精神的颂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经历与思想成长,表达了对自由精神的颂扬。

本文将从哈克贝利的成长,对规则和道德的质疑,以及对人性自由的追求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哈克贝利的成长在小说中,哈克贝利是一个头脑简单、生活贫困的少年。

由于家境贫困,他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与其他孩子不同,哈克贝利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种自由的成长环境使他有了更加独立思考和自由行动的能力。

二、对规则和道德的质疑哈克贝利生来就憎恶社会的束缚和虚伪的道德规范。

在他看来,这些规则只不过是一种束缚人的工具,而不是真正体现人性善良的准则。

哈克贝利在冒险中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他开始质疑那些过于繁琐的规则和道德,试图超越这些束缚,寻求真正的自由。

三、追求人性的自由在哈克贝利历险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吉姆,一个逃亡奴隶,他们一起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

哈克贝利逐渐认识到,吉姆与他一样被社会所压迫,他们都希望获得真正的自由。

哈克贝利逐渐意识到,自由不仅仅是逃避规则和道德的束缚,更是一种内在的解放与追求。

哈克贝利和吉姆的冒险经历成为了他们追求自由的见证,也为读者们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

四、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描绘哈克贝利面对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进行了批判。

小说中,哈克贝利亲眼目睹了奴隶的悲惨遭遇,也目睹了强权者对弱者的欺压。

作者通过哈克贝利的视角,揭示出社会弊端,呼唤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以独特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对自由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小说通过哈克贝利的成长过程、对规则和道德的质疑以及对人性自由的追求等方面,向读者们展示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使读者们对自由与束缚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创作语言风格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创作语言风格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创作语言风格作者:王金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的语言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基于言语幽默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风格,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幽默。

关键词:马克·吐温幽默语言小说语言夸张引言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还是出色的幽默语言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幽默语言对现代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总是用最具有真情实感的语言达到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点,语言风格完美地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了结合,完美地诠释了幽默的表达。

本文将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对马克·吐温的小说语言风格进行研究。

一、幽默语言学概述幽默语言风格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这一理论已经涉及诸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等,幽默语言理论已成为多学科研究对象。

幽默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然而,在早期语言学中没有针对“幽默话语”的研究。

幽默语言学研究的最初涉及的是以哲学、心理学等的学科边缘理论研究。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幽默语言的研究在70年代末期开始萌芽,最早是语言学家莫里斯(1938)提出了语用学理论,但也没有针对幽默语言学的研究,直到20世纪末,在语言学的实际应用中,考虑幽默语言在人际话语沟通的重要作用,幽默语言成为语言学中话语机制与合作礼貌原则中的重要内容。

语言学者试图解释与许多实际应用幽默语言的理论,尤其是在模糊语言的合作原则中的应用,以及关联理论和言语行为的幽默现象。

本文作者对言语幽默的语用研究的很多文献资料,其中包括莫里斯、斯珀伯的幽默语言理论,并基于以上理论对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幽默语言进行具体阐释。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自由的主题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自由的主题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梁志华中自由的主题(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363)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以自由为主题。

展开故事的全部情节;这个主题通过两连条主线进行描述:一条是哈克对自由的追求。

即摆脱社会枷锁以寻求自由的过程:另一条是汤姆为获取自由而对奴隶制进行反叛。

关键词:自由主题枷锁习俗一、引言一海明威曾写道:“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都起自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中间最好的一本书。

”(t ha t a l l m od e m A m er i—c an w r i t i ng c帅e f r om on e bo ok eaH ed H U C K L E B E R R YFi nn.)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也许只有像《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样的书方能受之无愧。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被看作是美国现代文学之父,其不朽的巨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虽然曾饱受争议甚至被列为禁书,但百余年来,由于反映了美国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受到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赞誉。

作者通过人物、结构、主题等方面匠心独运的矛盾设置,揭示并深化了这部小说的主题。

即追求人性,人道和自由,鞭挞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黑暗、道德颓废和奴隶制的伪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

尽管它极具影响力并且受到作家和读者广泛赞誉,但它同时也是美国文学界争议最多、频繁遭到封杀的作品之一。

然而大多数与马克·吐温同时代的以及之后的评论家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值得称赞的作品: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中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就不必赘述了;而文学评论家门肯则认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世界名著,完全能够与《堂吉诃德》相媲美。

自从它1884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解读。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狂欢化内涵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狂欢化内涵

《 哈克贝利・ 芬历险记》 中的狂欢化 内涵
金 娜
( 岛大学 师范学院, 青 山东 青岛 26 0 ) 6 0 0
摘要 :哈克贝利 ・ 《 芬历 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 吐
温 的 代 表作 之 一 。 小 说 通 过 主 人公 的 思想 及 行 为 表 现 了 作
统 势 力 , 有 官方 意识 形 态 , 着 日常 的生 活 。 具 过 她

把人 与 人 的关 系 看 成 是 平 等对 话 的关 系 , 人看 把 成 是 自由的 , 现 实 世 界 和现 存 秩 序 看 成是 可 以 把 变化的 , 它对 一切 教条 提 出挑 战 。 种 生活 取 消 了 这
日常生活的等级 、 权力和禁令 , 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 是平等的, 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 , 是长辈还是晚 辈, 彼此不分高低 贵贱 。 哈克贝利 ・ 《 芬历险记》 中 的“ 国王” 公 爵” 与“ 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 、
妇 的生 活 充满 教 条 , 服从 于权 力 与 权 威 。 是 , 但 这 对 于 向往 自由 自在 生活 的哈 克而 言 无疑 是一 种 束
《 哈克 贝利 ・ 芬历 险记》 是美 国现实 主义作家
马克 ・ 温 的代表 作 之一 , 是美 国文学 的一部 经 吐 也 典著 作 。 马克 ・ 吐温通 过描 写 哈克 和 黑奴 吉姆 在 密 西西 比河 上 的流 浪生 活 揭 露 了当 时 的社 会 矛 盾 , 批判 了美 国这 个 所谓 “ 明世 界 ” 文 的残 暴 , 托 了 寄
方才能够威慑大众 , 造成其恐惧心理 , 使人们的生 活神圣化 、 合法化和固定化。 Ⅲ 哈克贝利 ・ ”《 芬历险 记 》 的寡 妇 道格 拉 斯 代 表 所谓 “ 明社会 ” 中 文 的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

哈克为了逃避酒鬼父亲的虐待,逃到小岛上,巧遇逃奴吉姆,两人于是结伴而行,试图从密西西比河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

哈克受反动教育影响,觉得不应该帮助逃奴,但是在后来的漂流生活中,逐渐被吉姆善良无私的性格所感动,表示宁肯冒着下地狱的危险,也要帮助吉姆得到自由。

他们一路上历尽艰险,遭遇民队的追捕、骗子的虐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

在两人的同心协力下,所有艰险均被化解。

最终,哈克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被骗子卖掉的吉姆,并得知女主人在遗嘱中已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隶身份。

小说中,马克·吐温借哈克之口,直观具体地叙述孩子的真实感受,自己并没有站出来宣讲主题、表明倾向。

这样,不同读者对作品的倾向有了不同的理解,对小说中的暗示、象征也作了不同的阐释。

所以,这部小说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

首先,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游记”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在小说中,平静清新、生机勃勃的密西西比河与河岸上的世俗刻板、虚伪冷酷构成了鲜明对比:木筏上的逍遥惬意,河岸上的奔波劳碌;哈克与吉姆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不分种族、患难与共不分彼此的友谊,河岸上种族、地位等世俗上的欺诈争斗等等,通过游记过程中的对比,凸现了河岸生活所代表的当时所谓的文明社会的阴暗面。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尔虞我诈,骗子敲诈欺骗,流氓火拼,世仇械斗,地头蛇枪杀无辜,小混混热衷闹事等等,一副社会全景就在哈克与吉姆的旅途中展现出来了。

马克·吐温的艺术才华是多方面的。

小说的艺术描写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突出的就是“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含有深刻的讽刺和批判的成份,并服从于刻画特殊人物需要的幽默。

马克·吐温是一个优秀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但他从不正面抨击,而常以“天真汉”、“老实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我”的行事和遭遇来揭示荒谬可笑的社会现象。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戏剧与浪漫反讽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戏剧与浪漫反讽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戏剧与浪漫反讽摘要: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戏剧与文类反讽运用成功的增加了小说情节的张力,展示了小说主人公白人少年哈克真实的内心活动的发展轨迹,凸显了小说的各种现实主义主题,尤其是其中的种族歧视的主题,深刻揭露了和鞭挞了当时黑奴制废除前美国南方社会的扭曲的道德观念和堕落腐朽的社会风气。

拟探讨小说中出现的戏剧与浪漫文类反讽,最后指出戏剧与浪漫文类反讽的成功运用标志着由马克•吐温着力推动的美国小说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流派发展运动转戾点的来临。

关键词:戏剧反讽;浪漫反讽;种族歧视主题马克•吐温的经典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由于成功地展示了19世纪后半叶黑奴制盛行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社会生活真实、生动的画面而引誉世界文坛。

20世纪美国文学的小说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曾评论道:“全部现代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

”[1]此外,即便是推崇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内在表现手法的美国南方文学的奠基者威廉•福克纳也甚至指出:“我认为马克吐温是第一个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大家都是他的后继人。

我们是他的胄裔。

”[1]然而小说中有力昭示小说各种现实主义主题创造性成功运用的戏剧性反讽和文类反讽的表现手法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戏剧和浪漫文类反讽的娴熟运用,成功地增强了小说情节的张力,塑造了小说表现的各种人物,展示了小说主人公哈克心灵世界的真实轨迹,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深刻昭示了小说的各种现实主义主题尤其是种族主义以及当时美国南方社会充满暴力虚伪邪恶的腐朽堕落的现实主题,从而标志着美国小说发展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转戾点的来临。

一戏剧性反讽“戏剧性反讽涉及戏剧与小说里的这样一种情节:观众与作家共同了解的实情不被剧中某个人物所知,结果他不是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言行举动就是预期违背命运的事情,或者道破事情的未来结局而又出于无意。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郎兆楠引言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是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并为美国在世界文学领域建立了新的里程碑。

[1]马克·吐温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尖锐地揭露了美国民主与自由掩盖下的虚伪,批判了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社会弊端,诸如种族歧视、拜金主义、封建专制制度、教会的伪善、扩张侵略等,表现出他对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

马克·吐温虽然写了许多内容、情节不同的作品,并且在这些作品中使用了不同的写作技巧,但他的作品反映了两个相同的主题:第一、反对宗教,反对奴役,反对歧视和与命运抗争;第二、揭露美国社会的真实面目。

这两个主题是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例如,他在《我怎样编辑农业报》和《田纳西的新闻界》中揭露新闻界勾心斗角和浅薄无知;[2]通过小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反抗奴隶制和歧视的精神;通过《竞选州长》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公开了所谓美国“民主”的真实面目,表达出了反对束缚,追求真正自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在小说《坏孩子的故事》和《好孩子的故事》中讽刺宗教教育对青少年的毒害,批评代理宗教的虚伪和残忍。

在他创作的所有作品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所表现出的反对和揭露的两大主题是最明显的。

美国社会充满了奴役和压迫,这些都源于宗教、奴隶制和种族歧视。

哪里有压迫和奴役,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诞生了。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

小说通过描写白人小孩哈克贝利和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毫无理性的私刑,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

论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幽默与讽刺毕业论文

论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幽默与讽刺毕业论文

Comment on Mark Twain’s work “Huckleberry Finn”of the view on humor and ironyA Thesis Submittedt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ucha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ByMa DonggeSupervisor:Xu ZhongyongMay 15, 2010AcknowledgementThis paper has finally come into being after several months of hard work.From the very beginning when I chose the topic till the completion of the paper, I have benefited from many people whose help I must acknowledge.I am particularly grateful to my tutor, Xu Zhongyong, for his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ary ideas, and for his patience in correcting the draft. Without his guidance and help, timely completion of this paper would not be possible.Thanks are also due to my classmates and friends for thei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assistance in the course of writing.Yet I have to acknowledge that I am independently responsible for the paper and I am the person to blame for any pitfalls, flaws and neglects in it.摘要马克·吐温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幽默大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堪称经典。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了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生活所经历的惊险离奇的故事。

全篇现实主义描绘和浪漫主义抒情交相辉映,尖锐深刻的揭露、幽默辛辣的讽刺以及浪漫传奇的描写浑然一体,形成了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书不仅是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惊险小说之一,而且是世界上现有的作品中最受欢迎和称赞的一部小说;它曾被美国电影界七次搬上银幕,达到了马克·吐温现实主义艺术技巧的高峰。

鉴于此,本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艺术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小说简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他一生著作颇丰,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出版后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自问世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小说用孩子的口吻讲述流浪儿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及河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描绘了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表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主题,并充分揭露了当时美国生活中的许多阴暗面。

同时,小说还紧扣美国向西部扩张拓殖时期千百万普通人民的心灵,形象地传达了他们在创业中前进的热情。

另外,作品的语言颇具特色,作家在广泛采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俚语的基础上,经过精妙地提炼加工,形成了一种富于口语化特征的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自然含蓄,是英语文学的范本。

小说于1884年出版,虽不断遭到查禁,但仍得到批评家高度评价,深受读者欢迎。

不同凡响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使小说成为一部杰作,并成为欧美当代诸种批评模式研究的对象。

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一)小说中幽默色彩幽默是小说家写作过程中一种轻快而诙谐的艺术表现手法,马克吐温不仅日常的言谈风趣幽默,而且他的幽默个性深深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通过夸张、反话、俏皮话、双关语、方言等,达到逗人笑的结果。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幽默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幽默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幽默美国幽默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被称为是一个世界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涉及当时美国的各个领域,如政治,宗教,奴隶制。

在马克吐温的众多著作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作品将幽默与讽刺相结合,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极具特色的语言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热爱人民,追求自由的画面,表现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自古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研究。

他们大多从小说的翻译,艺术特点,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等方面经行了研究。

然而在幽默题材上,大部份研究都是针对语言的幽默感,对幽默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

马克吐温作为文学大家,幽默大师,幽默表现手法多样。

作者认为可以从幽默表现手法入手,着重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幽默表现手法。

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关键词: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幽默ABSTRACTMark Twain, a humor master and a realism writer, was called a giant in world literature. His writings touch up almost every issue of his time such as politics, religion, and slavery system. Among all of Mark Twain’s works, one makes most impression on readers that is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With the humor and satire mixed in the novel, the writer shower a picture of loving people and seeking freedom, by the way of exquisite description of psychology and distinguishing-featured description of language. And it displays a strong artistic charm. Since ancient times, a great number of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nslation, artistic feature, role characters, language, and so on. While as regards to humor,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rs just concentrated on the language and put relatively less attention to the humor techniques of performance. Mark Twain, as a master in literature and humor, use various humor techniques of performance in his works. The author thinks it can be studied on the aspect of humor techniques of performanc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Mark Twain’s different humor techniques of performance employed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o understand deeply about Mark Twain’s humor.Key words: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humorContentsIntroduction (4)Part On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5)1.1 Background and Plots (5)1.2 Classical Characters (6)Part Two Mark Twain’s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8)2.1 The First Person Narration (8)2.2 The Vernacular Language (9)2.3 The Use of Grammatical Errors (10)2.4 Satire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费恩历险记,风格,语言]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创作语言风格

[费恩历险记,风格,语言]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创作语言风格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创作语言风格引言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还是出色的幽默语言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幽默语言对现代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总是用最具有真情实感的语言达到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点,语言风格完美地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了结合,完美地诠释了幽默的表达。

本文将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对马克?吐温的小说语言风格进行研究。

一、幽默语言学概述二、幽默语言理论与马克?吐温语言风格由于语言学领域对幽默语言学的分类与定义相对研究较晚成体系,所以幽默语言学可避免地存在尴尬的境地。

幽默语言在实际交际与写作中应用广泛,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语用学理论中可以对话语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与社会关系。

此外,幽默语言可以建立和谐的交际氛围,在合作原则的应用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技巧。

现代语言学中幽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术语,对于幽默的定义与具体理论应用,在70年代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开展很长一段时间研究。

最终在20世纪获得其目前的含义。

术语“幽默”最早由拉丁文转换而来,拥有过量的幽默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技巧称为幽默。

这意味着有幽默语言是带有诙谐与有趣的,包括个人技巧语言幽默以及幽默话语在文学或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在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以幽默语言而著名,导致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么多不同的评价。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出版之初有两种不同的态度,马克?吐温的朋友,作家威廉?豪厄尔斯认为这本书是世界文学艺术的优秀作品,虽然当时马克?吐温还是一个不知名的文学家。

另一种是朗费罗和洛厄尔说,他认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的前景并不乐观,一些学校甚至认为应该禁止这本书的出版发行。

于是在这本书问世后的40年里,对马克?吐温作品的声誉评价不一,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遇到了风暴般的争论,在世界文学史上,马克?吐温是公认的优秀作家,尽管有学者批评他的杰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即使面对争论这本著作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快速流传世界各地,受读者追捧,并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狂欢化
内涵
论文关键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狂欢化理论;理性世界
论文摘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思想及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权威、反传统的倾向及其对自平等生活的向往,更蕴涵着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传达的乌托邦式的理想。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美国文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马克·吐温通过描写哈克和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生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批判了美国这个所谓“文明世界”的残暴,寄托了他对理性世界的向往。

长久以来,批评家们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评
论多集中于哈克的成长历程、贵族阶级和王权的本质以及反对种族压迫和对蓄奴制的否定等方面。

则依据俄国批评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狂欢化思想及其行为,进而揭示小说所体现出的对和谐世界的向往这一狂欢化内涵。

一、日常生活和狂欢生活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谓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常规的生活。

“这种生活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秩序,服从于权力和权威;充满教条、崇敬和虔诚,是十分严肃的生活。

通过严肃的氛围,官方才能够威慑大众,造成其恐惧心理,使人们的生活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寡妇道格拉斯代表所谓“文明社会”的传统势
力,具有官方意识形态,过着日常的生活。

她的一举一动都讲究规矩和体面:她收养无家可归的哈克,试图召回这只“可怜的迷途的羔羊”,使他过上固定的生活;给哈克穿上令他拘束无比的新衣,使他看起来像一位体面的孩子;规定“一摇吃晚饭的铃,你就得按时到”,但是“到了桌子跟前还不能马上就吃”,还得祷告一番以及禁止抽烟等“下流习惯”,所有这些行为都反映出道格拉斯寡妇的生活充满教条,服从于权力与权威。

但是,这对于向往自自在生活的哈克而言无疑是一种束缚、一种折磨,作为马克·吐温的传声筒,他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对愚昧宗教的揭露、对教条生活的批判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它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成是自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它对一切教条提出挑战。

这种生活
取消了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是长辈还是晚辈,彼此不分高低贵贱。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国王”与“公爵”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严肃和恐惧,过着流浪汉式的自欢乐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所谓的正常轨道,始终洋溢着喜剧色彩,不带任何悲剧情调:他们无聊了或者没钱了就去上演各种各样的闹剧;两个骗子像狂欢节中的小丑一样加冕自己为“国王”和“公爵”,使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美其名日“著名悲剧演员出演莎士比亚驰名悲剧”,但其实是“可真能叫一条牛看了都要笑起来”的滑稽喜剧。

他们使生活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虚拟的游戏状态之中,使人们暂时忘记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了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他们欢乐的表演,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从而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

二、狂欢化的意识形态
除了对两种生活的划分,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还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

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这种理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权威、反主流意识和争取平等的倾向,旨在传达一种意识,即对等级制度、神学、官方的颠覆与瓦解,将一切所谓高贵的、精神的、理想的、抽象的东西降低。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部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理论。

哈克对教条生活的反抗,善良的黑奴吉姆对自的追求以及“国王”与“伯爵”的反权威行为,都表现出了作者对传统生活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哈克生活在狂欢式的生活中,是所谓的“文明世界”的反叛者,他反对教
条,追求自自在的生活。

作为一个具有不愿受人管制之天性的少年,在逃出木屋前,哈克的反叛意识处于萌芽状态,是不自觉的行为。

虽然他曾有一段时间习惯了道格拉斯寡妇的教化,但在被父亲关入木屋后他又开始反思:“我开始怀疑以前我为什么也感到快活。

那时我在寡妇家里,每天都要洗脸、梳头,吃饭还得用盘子,睡觉必须在床上,起床得准时,还要读书,挨华珍小姐的挑剔等等。

我想起这些就很厌烦,一点也不想回去了。

”继而很快又满足于那种不用上学,还可以抽烟、钓鱼的流浪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也会受到父亲的看管。

为了摆脱父亲和寡妇,他设法逃出木屋,乘木筏顺流而下,到了美丽的杰克逊岛,在岛上巧遇逃亡黑奴吉姆,于是他们开始了共同逃亡的历程。

如果说哈克逃出木屋是摆脱了文明教化的束缚,那么他对吉姆的态度蔑视、嘲笑到尊敬、爱戴则意味着他抛弃了文明社会对黑人的种族偏见。

打算告发吉姆到为保护吉姆而
对人撒谎,则表明了哈克在蓄奴制度问题上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反叛,暗示文明社会的丑恶与凶残,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叛离社会的决心。

当吉姆被人抓走时,哈克虽然也想过写信告发他,但又随即撕毁了写好的信,并且说出“下地狱就下地狱吧”这种壮志豪言,在思想上切断了回归文明社会的最后一条退路。

在小说的最后,哈克断然拒绝了赛莉姨妈的收留,标志着他的思想意识已完全走向成熟。

他的整个冒险历程都表现了反教条、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

此外,马克·吐温还以其独特的幽默笔法细致地刻画了“国王”与“伯爵”这两个可笑的骗子形象。

作为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汉,他们以欺骗傲慢无知的南方村民为生,具有极端实利主义思想,是人类反社会趋势的典型。

他们选择舒适的生活,让周围的人们给他们付费,是狂欢化理论中反权威、反社会的集中体现。

作为“国王”和“公爵”,如此“高贵”
身份的两人最后竞浑身涂满柏油,沾满了鸡毛被人抬着游街,无疑是对权威的戏弄与讽刺。

假冒的“国王”,不知法语如何发音,把公爵的雅号“布里吉窝特”念成了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发音“不吉窝头”,令人忍俊不禁。

“公爵”把哈姆雷特的独白和对麦克白斯台词的拙劣模仿混在一起,并提到了《理查三世》和《李尔王》,作者借此讽刺了权威的骗人行径。

正在逃亡的黑奴吉姆,出于善良的本性,认为“国王”可怜,无疑是对通常理念中威严、显赫、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权威的颠覆与解构。

此外,哈克对吉姆谈论历史上卑鄙的皇族时所用的胡拼乱凑的戏谑之词,以不同方式表现了“所有的国王差不多都是坏蛋”这个观点。

他开列了一长串名单,包括亨利八世、查理二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詹姆斯二世、爱德华二世、查理三世,“此外还有撒克逊七王国的国王”,然后他总结说:“皇帝到底还是皇帝,对他们得尽量包涵。

可是归根结底看起来,他们是一群
非常混账的东西。

”在这里,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又一次批判了所谓的权贵。

三、结语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中不管是黑奴、白人,还是骗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与所谓的“文明社会”背道而驰。

他们向往自平等的生活,时刻叛离所谓的“文明社会”,这些思想及行为时刻体现着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传达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马克·吐温借助小说中这些狂欢化的人物向我们揭露宗教的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和宣传种族平等的同时,通过描述哈克与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一系列的冒险生活和“国王”与“伯爵”的流浪汉式的欺骗生活,进一步揭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类巨大的狂欢热情,倡导打破传统观念构建社会的和谐,表达了对自、平等、无任何等级之分的平民大众世界的向往。

海明威曾说过:“全部现代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写的一本叫《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书”。

可见,这部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
位。

豪威尔曾称马克·吐温为“美国文学上的林肯”,林肯通过战争解放了黑人,马克·吐温则通过文学作品解放了人类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