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法院对善意取得“善意”的认定
论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
论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引言: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易也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和空间中频繁进行。
在越来越多的商品交换中,从事交换的当事人往往并不知道对方是否有权处分财产,也很难对市场出售的商品逐一调查。
如果受让人善意取得财产后,根据转让人的无权处分行为而使交易无效,并让受让人返还财产,则不仅要推翻已经形成的财产关系,而且使当事人在从事交易活动时,随时担心买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还,不利于商品交易的安全。
为了保护善意取得财产的第三人合法权益,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许多国家设立了善意取得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商品交易中也出现了上面的类似问题,,所以我国设立和完善善意取得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历史必然,也是客观现实需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各种立法例的考察,立足分析目前我国对于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现状,以期提出设立和完善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构想,和益于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和研究。
关键字:善意取得;继受取得;原始取得。
一、国外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立法路径的分析与比较善意取得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司法制度,在国外许多国家都有关于它的立法身影,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国家对它的立法进程和现状。
(一)罗马法。
罗马法时代,占据主流的是绝对主义的所有权,这主要体现在诸如”无论任何人不能以大于自己所有权的权利让与他人”以及”发现己物,即可收回。
”[1]等规定上。
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当时的罗马法注重对所有权保护,而轻视对第三人的权益的合法保护,即使第三人在交易活动中是善意的。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交易弊端被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为了调和这种利益冲突,罗马法确立了承认短期取得时效制度。
这种法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善意制度的基础。
(二)法国法。
早期的法国法认为,当所有权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保护受让人的利益,所有权人无权追回所有物,即坚持”动产无追及力”的法律规则。
及至十八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强烈渴望限制原所有权人的追及权[2].1804年民法典基于这样的背景,通过第2279条和第2280条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我国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浅析我国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近现代民法中一项重要的民事物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保障商品流通、保护交易安全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
目前,这一法律规则已经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制度中加以确立,我国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不仅正式将善意取得制度写入其中,同时还承认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这是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完善和升华。
本文主要围绕学界对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探讨及有关不动产善意取得的争议,结合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阐述对善意取得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善意取得物权法不动产物权无权处分盗赃物作者简介:李宗虎,法学硕士,河南广文律师事务所律师,主任。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039-04作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善意取得制度,已经成为近现代以来民法领域的一项至为重要的民事物权制度。
综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事法律制度,都有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
由于善意取得制度不仅解决民法中财产所有权的“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并且涉及法律上的利益衡量以及价值判断,因此在理论和实务方面,该制度始终是民法学界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毋庸置疑,善意取得制度在保护善意第三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交易安全和促进商品流通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特殊意义。
一、善意取得制度概说尽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事立法中都有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但是如何对善意取得制度下一个科学而又具体的概念,却是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动产占有人无权处分其占有的动产,如果他将该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取得该项动产时处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
从这个概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只适用于动产。
笔者认为,各国学者在动产领域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已经达成共识,但是根据该项制度产生背景和立法目的,善意取得制度当然也可以适用于不动产领域以及其他物权。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以及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以及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善意取得是指一方在不知道或不应该知道拥有他人财产的情况下,依法获得该财产的行为。
在法律上,善意取得是一种保护诚信行为人合法权益的制度。
理解善意取得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分别是善意取得的概念和善意取得制度。
首先,善意取得是指行为人以相对诚信和相对勤勉的态度进行取得行为,即合理相信财产归属于自己,没有违背诚信的行为。
具体来说,善意取得应具备以下要素:1.行为人对财产归属权的保护有合理相信;2.行为人依法取得财产;3.行为人没有知道或不应该知道该财产的归属权。
善意取得的理念是保护善意获得财产的法律效力,避免因归属权的不明确而引发的纷争。
其次,善意取得制度是法律规定的一种权利保护机制,旨在保护善意取得者的合法权益。
这一制度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得取得者在没有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能够合法享有该财产的使用权、处分权等权益。
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财产的取得,对于从他人手中获得财产的合法性作了规范,但并不保护财产原来所有权人的权益。
善意取得者无错失授权通知或缺乏关注义务等过失行为,他们按法定程序获得财产后归属权具有法律保护。
善意取得制度可以通过以下示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1.拾金不昧:当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捡到一笔现金,没有知道失主的身份信息,但他努力尝试寻找失主并交还现金。
尽管最后找不到失主,但他能够享有这笔现金的合法使用权,因为他是在善意的情况下取得这笔财产。
2.动产交易:当一个人在市场上购买了一件商品,他在购买时没有知道该商品原来所有人的产权纠纷。
在他对商品的购买行为是无可非议的情况下,他取得了该商品的所有权,可以合法享有和处置该商品。
3.债权转让:当一个人在市场上购买了他人的债权,他在购买时并没有知道债权的原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交易背景。
在他能够合法购买该债权的情况下,他成为了债权的合法持有人,并享有债权带来的收益。
总结起来,善意取得是一种合理、公平地获得他人财产权益的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无权处分人在不法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财物 (动产或者不动产) 转让给第三人的,如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 (占有人) 赔偿损失。
1.主体在主体方面,转让人须为无权处分人,受让人为有民事行为能力人。
2.客体在客体方面,从《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规定善意取得的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动产以交付为其公示原则,不动产以登记为其公示原则。
3.主观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说,受让人应当的善意的。
所谓“善意”,主要指不知情,指行为人在为某种民事行为时不知存在某种足以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种心理状态。
4.客观方面在客观方面,善意取得必须依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存在,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
受让人通过交易从转让人处取得财产,而受让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支付合理对价”的法律行为。
1.出让人无权处分;2.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3.以合理的价格转让;4.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1、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动产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毒品、剧毒物、爆炸物、倒卖国家不允许自由买卖的珍稀动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等,其交易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不能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2、被查封的财产也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3、某些具有人身性质或者重大感情价值的财产也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普通而言,原所有人的损失可以通过无权转让人赔偿的方式得到补偿,但类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奖章、祖传家物等与所有人具有身份上或者特殊感情联系的财产,除非善意第三人归还,否则其损失是无法得以补偿的。
从善意第三人方面而言,他也没有理由非拥有这些财产不可,他可通过替换或者赔偿恢复损失,故此类特殊财产不能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4、赃物、遗失物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受让人取得转让财产的所有权,该财产上的原有权利泯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原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浅谈我国善意取得制度
目录一、善意取得的基本认识 (3)(一)善意取得的概念 (3)(二)善意取得的基本构成 (3)1、动产的善意取得 (3)2、不动产的善意取得 (3)二、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 (4)(一)我国善意取得的历史发展 (4)(二)我国善意取得制度制订的指导思想 (4)(三)我国善意取得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 (5)三、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创新,不足及完善 (5)(一)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创新 (5)(二)善意取得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6)1、应当进一步扩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
(6)2、对原财产的所有权的权益保护不周。
(6)3、对善意的评判标准没有明确统一。
(6)(三)完善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建议 (6)1、应扩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
(6)2、建立统一的对受让人善意判断的客观标准。
(7)结语 (7)参考文献 (7)致谢 (8)浅谈我国善意取得制度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中重要的一项,对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安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直至07年《物权法》的颁布,我国才首次对善意取得规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部法律,既关乎着物权人权利的保护,也关乎着社会经济利益的保护,具有别的法律无可代替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善意取得制度必将凸显其独特的价值,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民事纠纷提供最根本的依据。
本文以我国善意取得制度为大体框架,全面阐述了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以及理论,根据我国的善意取得值得的法律价值,善意取得中的一些不足和未来需要完善的地方,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善意取得;构成要件;On the Acquisition System in Good Faithabstract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civil leg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one,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bona fide third parties, maintaining market order and protect the safety of transactions, have been very positive. Until "Property Law" enacted in 2007, was the first time our country has made in good faith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provisions is to adapt to social needs arising from a law, both relat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property rights, but also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interests , with the importance of other legal irreplaceable. In the present 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will highlight its unique value, to provide the most fundamental basis for solving real-life civil disputes. Taking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general framework,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the theory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regulations and systems, made worthy of legal value according to our goodwill, goodwill acquired in a number of deficiencies and future needs of the perfect place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Keyword:Keywords:acquired in good faith; Elements;一、善意取得的基本认识(一)善意取得的概念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善意取得,还称即时取得,指的是动产或不动产占有人在对财产的所有权转移占有设置第三人时,即便无权占有人无处分的权利,而善意的受让人仍然是可以取得其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制度。
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判断标准
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判断标准作者:倪彦龙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11期摘要:源于日耳曼法“以手护手”原则的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交易规则,为近代以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确立了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有了新的法律依据,笔者试从善意取得制度的含义、特别是构成要件中的善意判断做了论述,并提出了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物权制度;善意取得;善意含义;判别依据1概述善意史尚宽先生在《物权法论》中说:所谓善意,系指不知让与人无让与权利,是否出于过失,固非所问,然依客观情势,在交易经验上,一般人皆可认定让与人无让与之权利者,即应认为恶意。
史先生又提出“关于恶意之证明方法,今日一般被承认者,有下列事实:①以不当之低廉价格买受其物;②让与人属于可疑身份之人;③授受行为,行于近亲(尤其家属)之间,得确定让与人为恶意时;④善意取得人通常由谁受让及在如何情形下取得其物,应有记忆。
如经原告之要求,被告拒绝为此项陈述的,则被告之取得,应推定为恶意;⑤取得人确知让与人非为所有人,认为应推定其为恶意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善意取得之善意是指受让人从转让人处受让动产或者不动产时,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转让人为无权处分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应该理解为:善意是行为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存在于行为人的内心和理念之中;行为人在从事民事行为时不知道或无法知道其行为缺乏法律根据;行为人主观上认为其所为的民事行为合法或其行为相对人有合法的权利基础。
2善意判断的一般标准2.1动产善意取得善意的判断及其应考虑的因素我国关于动产善意取得中的“善意”的判断标准,理论上有“积极观念说”和“消极观念说”之分,前者要求受让人必须具有将转让人视为所有人的观念;后者则要求受让人不知也不应知转让人为无处分权人即可。
通说是采消极观念说。
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评判标准
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评判标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善意成为了构建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然而,善意的判断标准因制度而异,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下,善意的界定也存在差异。
因此,建立一个有关善意的统一标准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善意。
善意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是出于良好的目的和动机,不追求私利,同时考虑到他人的利益、权益和感受。
在制度之中,善意通常与法律责任、合同法等相关,依据善意的程度判定责任大小。
其次,善意的判断标准通常由法律规定,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具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民法典中,善意需要考虑到是否知道事实的真相,还需要考虑到具体的行为表现,而在刑法中,需要考虑犯罪的主观故意程度,也需要考虑到法律的规定等。
最后,以下是三个案例,说明了善意在不同领域中的不同标准。
1. 商品销售方不知道货物存在瑕疵,属于善意。
这涉及到合同法中的质量承诺问题,如果销售方没有知道货物存在瑕疵,且没有故意误导消费者,销售方就属于善意行为。
2. 行车者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违反了交通法规,但是出于生命安全等重要考虑,属于善意。
这涉及到刑法中的故意问题,故意是与追求私利相关的,如果行车者的行为属于出于保护他人或自身的行为,就属于善意行为。
3. 医生在医疗工作中犯了错误,但是出于确信可以治愈患者的目的,属于善意。
这涉及到泛指职业规范中的问题,医生的故意需要考虑到是否追求私利,如果出于治疗病人的目的,医生犯了错误就是善意行为。
综上所述,善意在制度之中的评判标准是关键的。
不同领域和场景中具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仔细研究不同法律体系的相关规定,并仔细判断行为是否符合善意的判定标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维护社会正义和公正。
更进一步地说,善意的取得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涉及人员广泛的复杂过程。
要想取得善意,“真心”和“责任”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真心”体现了人们出于良好的动机和目的;而“责任”则是指人们在行动中考虑到其他人的权益和利益,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浅析的善意取得制度
完善善意取得制度的建议与展望
明确制度适用范围
针对当前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较模糊的问题,建议明确 其适用范围,以便于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完善善意判断标准
应当细化善意的判断标准,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和 主观心态等因素,使其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公示信息查询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不动产公示信息查询机制,确保交易第三 人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物权信息,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 等不良现象。
善意取得制度是建立在诚实信用原则基础上,保护交易安全 的重要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善意取得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当时称为“善意受让”制度。
在中世纪和近现代,善意取得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成为现代民法中的重要制度。
在我国,善意取得制度最早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 法》)。
善意取得制度的意义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普及善意取得制度知识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善意取 得制度的认知和理解。
培养法律意识
加强法律教育,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使公众能够自觉遵守相关 法律法规。
加强普法教育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使更多人了解法律、遵 守法律、维护法律。
保护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制度能够保护受让人的利 益,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维护市场秩序
通过善意取得制度,可以防止无权 处分人非法转让财产,从而维护市 场秩序和公共利益。
提高交易效率
善意取得制度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和 时间,提高交易的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
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利 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合理的价格
善意取得制度的另一个核心要件是当事人必须支付了合理的价格。合理的价格通常是指市场价格或公平价格, 即买卖双方在正常交易中都能够接受的价格。
浅论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
才 善 意 取 得 制度 本 质 上 是 平 衡所 有 权 人利 益 和 善 意 受让 人 利 益 到 侵害 , 会存 在牺 牲 原物 权 人 的利 益而 保 护第 三 人 利益 的情 形 , 有适 用 善意 取得 的必 要 。 才 的一项 制 度 , 方面 指 在一 定 程度 维 护所 有 权人 的利 益 , 一 保证 ( ) 二 受让 人取 得 财 产 时 出于善 意 。 所 有权 安 全 , 持社 会 秩序 的平和 稳 定 , 一 方面 又侧 重 维 护 保 另
根 据 善意 取 得制 度 , 得财 产 的第 三人 在 取 得财 产 时应 为 取 善意 受 让人 的 利益 , 进 交 易便 捷 和保 护 交 易安 全 。当 在保 护 促 这 善意 ” 是指 受 让 人从 让 与人 手 中 取得 财 产 , 真 正 的权 利 人与 保 护善 意 受让 人之 间发 生冲 突 时 , 当侧 重 于 善 意 ; 里所 说 的 “ 应 不 保 护 善意 受 让 人 。这 样不 仅 有利 于 维 护交 易 的安 全 , 且有 利 时 , 知道 或 不 应 当知道 让 与 人无 所 有权 或 处 分权 的 事 实 。由 而
制度 不 可替 代 的作 用 , 于 保护 交 易 安全 , 高交 易效 率 , 对 提 促进 商 品流 通 , 实现 物 尽其 用 具有 重 要 意义 。 以这 一制 度 已为大 所 多 数 国家 所 认可 。大 陆法 系 各 国继 承 了 日耳 曼 法 的 善意 取 得
制度 , 至英 美法 系 国 家也 受 其影 响 。然 而 值 得注 意 的 是 , 甚 在 业 已确 立善 意取 得 制度 的 国家 和地 区 , 善意 取 得制 度 仅指 动 其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物权 法》第 16条规 定 : 无 处分 权人 将 0 “ 产 的善 意取 得 , 民事立 法 都规 定 只对 动 产交 易 依 善意 取 得制 其 而 不动 产 或 者动 产 转 让给 受 让人 的, 有 权 人有 权 追回 : 所 除法 律 度 予 以保 护 , 对不 动产 交 易 并 不适 用所 谓 善 意取 得 制度 。而 我 国的 《 物权 法》 16条 明确规 定 了 不动 产 的善 意取 得 制 度 。 第 0 另有 规 定 外 , 合 下 列情 形 的 , 让 人取 得 该不 动 产或 者动 产 符 受 它将 即 的所 有 权 :() 让人 受 让 该 不动 产或 者 动产 时 是 善意 的 :2 本 条 的规 定意 义颇 大 , 在 我 国确 立统 一 的善 意取 得 制度 , 1受 () 动 产 与不 动 产 的善 意取 得统 一 规 定 , 权 与 他物 权 的善 意 取 所有 以合 理 的 价格 转 让 ; 3 转 让 的不 动产 或 者动 产 依 照法 律规 定 () 得统 一规 定 。这 一规 定 , 得 我 国在 不动 产 所 有权 取 得方 面 与 使 应 当登 记 的 已经登 记 , 需 要登 记 的 已经 交付 给 受 让人 。受 让 不 以往 相 比有 了开 拓 性进 展 , 有必 要对 我国 这项 制 度创 举 的 因此 人依 照 前 款规 定取 得 不动 产 或 者动 产 的所 有权 的 , 原所 有权人
不动产善意取得中“善意”界定
不动产善意取得中“善意”界定摘要:为保护善意受让人,法律设立了善意取得制度。
而适用善意取得最大且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如何认定受让人为善意,具体来说即善意的认定标准、判断时点以及举证责任分配。
《民法典物权编解释一》延续《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的规定,以“不知道且无重大过失”为认定标准、以“受让时”为判断时点、以“真实权利人主张受让人不构成善意时,应承担证明责任”为责任分配方式。
但学界和实践中对“重大过失”和举证责任分配仍有不同理解。
笔者认为,受让人的注意义务除查阅权属证书或不动产登记簿外,还应包括一定的调查核实义务,但随着不动产登记制度愈加完善,公信力愈高,不应赋予受让人过多的注意义务。
关于善意的举证责任分配,应理解为无论是受让人主张善意取得,还是原权利人主张不构成善意,均由原权利人承担证明责任。
关键词:善意取得善意重大过失举证责任传统民法理论和立法例中,主要是通过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和动产善意取得两个制度来保护善意受让人。
我国立法者制定《物权法》时,考虑到两个制度目的相同,遂将两个制度合二为一,创设了统一的善意取得制度,《民法典》沿用了该做法。
[[1]]由于实践中纠纷主要集中在不动产善意取得上,而不动产善意取得争议最大也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受让人善意的判断。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如何界定不动产善意取得中的善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买受方善意的标准应如何判断?二是善意的时点应是完成转移登记时,还是进行登记的整个过程或提出变更登记申请时?三是善意的举证责任应由哪方当事人承担?一、善意的认定标准(一)善意标准的理论争议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认定标准,我国学界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否将受让人不存在重大过失作为认定标准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了“不知情且无重大过失说”和“不知情说”。
第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受让人善意的认定标准均为:不知情且非因重大过失而不知情。
理由有二:一是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尚不完善,其公信力并不像德国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那样近乎绝对,因此应要求受让人履行一定的注意义务。
浅谈善意取得制度
浅谈善意取得制度【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近现代各国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各国民法对善意取得制度多有规定。
我国民法史上曾存在过善意取得制度,现在我国台湾地区法律中仍然明文规定着善意取得制度。
作为我国私法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对此没有规定,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在物权法中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将成为必然选择。
本文围绕着善意取得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围绕善意取得制度的渊源及其现代各国民法物权领域的发展来论述;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善意取得中善意的内涵;第三部分论述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第四部分总结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等问题。
【关键词】:善意取得制度、概念、渊源、内涵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渊源及其现代民法物权领域的发展(一)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
在罗马法中,法律上就已经出现了善意占有(possessio bona fides)和恶意占有(possessio mala fides)的区别。
善意占有是指占有人认为自己有正当权利而为占有,而恶意占有则是指明知或应当知道而不知道自己无正当权利而为占有。
罗马法允许无所有权的占有人通过占有时效而取得对占有物的所有权。
但是,根据罗马法谚“物在呼唤主人”,“无论任何人不得以大于自己所有之权利让于他人”以及“发现己物,我即收回”可见,罗马法强调所有权的绝对性,表明任何人不能转让属于他人的财产,即使受让人善意无过失,真正的权利人仍可以要求返还已经由转让人转让给他人的财产。
故在罗马法上,侧重于对原所有人的保护。
所以,罗马法中尚不承认善意取得制度。
但罗马法并非完全无视受让人的利益,而是规定善意受让人主张时效取得,而且其取得时效期间较短,仅为一年。
学界一般认为,日耳曼法中的“以手护手”原则为善意取得制度的渊源。
日耳曼法认为信赖他人而授予占有者,只得对其所信赖之该他人,请求返还,而不得对于第三人请求,侧重于对受让人利益的保护。
日耳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承认受让人取得所有权,仅是所有人丧失占有后导致其权利效力减弱的逻辑结果,而且适用时根本无须区分受让人为善意还是恶意。
浅析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浅析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法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构成要件涉及到多个方面。
本文通过对善意取得制度的分析,探讨了其构成要件中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在法律依据的基础上,我们对善意取得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从制度构成要件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文章最后强调了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的重要性,指出其对于法律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善意取得制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为法律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本文旨在为善意取得制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见。
【关键词】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法律依据、概念、主观要件、客观要件、重要性、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善意取得的认识和规定也存在一定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将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影响。
对善意取得制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国财产法的完善和进步,也有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对善意取得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是当前法学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善意取得制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在研究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时,我们需要关注其研究意义。
善意取得制度作为法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规范,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深入探讨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其适用范围和具体要求,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研究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有助于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性和实效性。
通过深入研究制度的构成要件,可以更好地解决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防范和处理潜在的法律风险,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研究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还有助于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可以不断拓展学术的边界,推动学科的发展,为法律学理论的积累和完善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借鉴。
浅析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浅析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善意取得制度是指通过正当手段取得某项财产或权利,并以无过错的良好信念使用、转让该财产或权利的一种民事行为。
但在法律上,善意取得制度并非完全毫无约束,善意取得者必须符合一定的构成要件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保护。
本文将从构成要件的角度对善意取得制度进行浅析。
一、正当手段取得所谓正当手段是指取得权利或财产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取得权益的来源必须是合法的,否则不能享有善意取得的权利保护。
例如,非法侵占、盗窃、抢劫等直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行为所取得的财产不符合正当手段取得要求。
二、无过错的良好信念无过错的良好信念是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概念。
良好信念是指取得者在取得该物的时候确信其拥有合法权利,并且在使用或转让该物时的信念是合法的。
有效的良好信念应满足以下两个要素:1、信念应该是基于一定的合理事实,并倾向于其拥有者拥有合法的权利或权益。
2、取得者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其所拥有的信念得以证实。
三、交付形式交付形式是指货物由原有权益人交付给善意取得者的方式和程序。
如果货物的所有权在交付时发生了变化,那么该货物转移的过程符合法律程序和要求,就能构成善意取得行为。
在善意取得中,货物的交付必须真实、合法、有效,并受到相关法律程序的支持。
例如,通过合法与原有权益人的交易达成,网络购物标注价格清晰、真实且商家有证据证明已经交付等。
四、合理购买价款支付善意取得者在付款时应以合理的价格购买货物,因为不能违反独占经营和行业垄断等法律规定,购买价格应该合理。
如果在以低廉的价格取得他人的财产超过其价值时,就不能不能享受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
购买价款支付是善意取得行为的一个必要要件,因为付款计数善意购买者在取得财产时付出了实际价值,因此,良好信念取得者要清楚知道该付款价款是否与物品价值相符,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进行购买。
在善意取得行为中,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要素,取得者才能得到相应的权利保护,并拥有无过错的清白之名,受到法律的保障。
善意取得制度之“善意”的界定
善意取得制度之“善意”的界定【摘要】:本文在当前学界对善意取得制度研究基础上,介绍了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即基于公示公信的权利外观对受让人的信赖利益保护和交易秩序维护;从立法和司法两个角度对“善意”进行判断,立法上认为受让人且无重大过失即为善意,司法上面对不同的受让主体,法院的认定标准也不一样;最后对善意的时点进行判断,动产善意取得以实际交付时为准,不动产善意取得以登记完成时为准。
【关键词】:善意取得;善意认定;善意时点一、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一)交易保护《民法典》311条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该项制度的立法表明在真正权利人的所有权保护和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中,立法者倾向于保护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
所有权是权利人最重要的物权,神圣不可侵犯,法律应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1]];但是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保护善意第三人对公示出来的权利外观的信赖利益,在符合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前提下,善意的第三人可例外取得动产或者不动产所有权。
之所以这样立法的原因在于对公共利益的优先保护。
(二)信赖保护善意取得制度实质上保护的是善意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而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源自对标的物权利外观的信赖。
在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中,标的物的权利外观体现为以公示原则为核心的物权变动规则。
公示、公信原则是善意取得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物权变动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公示,包括不动产登记和动产交付。
公示制度是产生公信力的基础,标的物的权属经过公示之后,就产生了公信力。
以不动产登记为例,物权变动经过登记之后,善意第三人基于对不动产登记簿的信赖从事交易,法律就应当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正常交易。
二、善意取得制度善意的判断民事立法领域内关于善意第三人的描述并不少见,如无权代理制度等,但是鲜有作者提到这些制度中的善意界定问题。
在善意取得制度中,无论是以前的《物权法》还是现在的《民法典》都规定了善意是适用善意取得的首要要件,但也只是规定受让人取得动产或者不动产时是善意的,什么是“善意”以及“善意”如何认定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争议的问题。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以及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以及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拥有很多精彩的文章,为迷茫的你指引方向,接下来介绍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让你不再为生活和工作中阅读和查找资料而烦恼。
✅请通俗的解释一下,什么是善意取得?谢谢~1、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财产占有人,将其占有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在取得该财产时系出于善意,即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财产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的物权取得制度。
2、法律主观:善意取得的概念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转让标的物给第三人时,如第三人取得该物时出于善意,则该善意第三人一般可以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
3、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无权处分人将动产或不动产处分给他人,善意受让人依法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
4、善意取得制度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财产有偿转让给第三人,如果受让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对该物产的所有权的一种法律制度。
5、第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第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第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主要有四个:出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以合理的价格转让;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2、在客观方面,善意取得必须依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存在,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
受让人通过交易从转让人处取得财产,而受让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支付合理对价”的法律行为。
3、善意取得应该符合的构成要件:出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第三人必须是善意的;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bnct,需要什么条件据中新网报道,我国研发出的首款BPA硼药它可用于BNCT疗法,所谓的BNCT疗法,就是一种可以不用手术、但是可以精准消灭肿瘤细胞的放射线抗癌技术。
浅谈善意取得制度
浅谈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实现公平、合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标,采用一种相对有利于弱势方的政策或机制,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善意取得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善意取得制度的定义、存在的意义以及实施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善意取得制度的定义。
善意取得制度是指通过合法和公正的方式,以一种相对有利于弱势方的机制,为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保障,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
这种制度的出现对促进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旨在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资源不均等问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意义。
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一方面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一个相对公平正义的环境中,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可以共同分享社会资源,从而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减小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善意取得制度的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善意取得制度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合力来实施,协调各方利益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此外,由于弱势群体众多,实施善意取得制度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这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另外,善意取得制度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可能造成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为了有效实施善意取得制度,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的建设,发挥其在监督和落实善意取得制度方面的作用。
其次,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为善意取得制度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同时,也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及时跟踪和评估善意取得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其发挥预期效果。
最后,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善意取得制度提供法律保障,防止滥用和误用。
在善意取得制度的实施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公正与效率的平衡。
善意取得制度的目标是解决社会不公问题,但也要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滥用和浪费。
善意第三人和善意取得是什么意思?
善意第三人和善意取得是什么意思一、善意第三人和善意取得是什么意思?善意第三人是指该第三人不知道法律关系双方的真实情况的人,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的权利人。
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或不动产的占有人,不法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对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
二、《民法典》对于善意相对人的规定第六十一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二条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第六十三条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应当将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登记为住所。
第六十四条法人存续期间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六十五条法人的实际情况与登记的事项不一致的,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六条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公示法人登记的有关信息。
第六十七条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法人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六十八条有下列原因之一并依法完成清算、注销登记的,法人终止:(一)法人解散;(二)法人被宣告破产;(三)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
法人终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人解散:(一)法人章程规定的存续期间届满或者法人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二)法人的权力机构决议解散;(三)因法人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四)法人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登记证书,被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对价 的凭证 ,不能认定为善意取得 。而赵 志峰于 2 0 1 1 年3 月 7日及 5 月 3日与刘颖 、 通合公 司签订 股权转让 合同时 , 安建 公 司的企业 工商 登记 档案 中 已有 案外 人梁 达华发 出 的 《 律 师 函》 , 该 函件 也体现 出安建公 司的股权 是真实存在 争议 的 , 赵志 峰亦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
为《 物权法》 对什么是“ 善 意” 并 没出明确规定, 而是否 已支付 了合 理对价 , 登记或交付则是 比较好证 明的。因此 , 认定善意取得 , 其
① 江平主编 : 《 民法学》 , 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 , 2 0 0 7年 , 第3 6 2页。
② 王利 明: 善 意取得制度的构成一 以我 国物权法草案第 1 1 1条为分析 对象, 中国法 学, 2 0 0 6年 第 4期。 ③ 参见 中国裁判 文书网. 网址 : h t t p : / / w ww. c o u r t . g o v . c n / z g c p w s w/ .
该 权 利 的除 外 ” 的 规定 是一 致 的 。 南此可 以推 出这样 一个结论 , 立 法者对于“ 善意 ” 的理解是 :
《 物权法 》 第 一百零 六条规 定 : 无 处分 权人将不 动产或 者 动产转 让给受让人 的 , 所有权人 有权追 回; 除法律 另有规定 外 , 符合下列情形 的, 受让人取 得该 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
3 、 善 意 取 得 的 构 成要 件 根据善 意取得 的概念及 上述法律规定 ,善意取得应 符合下
受让人在受让 时不知道或不应 当知道转让人为无权处分 。简单 地说 , 就是不 知情 。 三、 司法 实践 中法 院对 善 意 的认 定 善意就是不 知情 , 这也是理论界大多数学者所持 的观点 。 但 善意取得制度设计不是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而是为 了在现实社 会中解 决具体实际问题 , 保障交易安全。然而知情不知情作为受 让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 态 , 在实践 中是不 能直 接认 定的 , 只能通 过对当时交易情景 的还原来 推定 。那 么 , 在具体 的案件 中 , 法 院 对受让人是 知情 的还是不 知情 的是如何认定 的?
物. 只需证 明以下 点 : 一, 受 让人受让 该不 动产或者 动产时是 善 意的 ; 二, 受让人 已支付 了合理对价 ; , 转 让的不动产或者动 产依 照法律规定应 当登记 的已经登记 ,不需 要登记 的已经完成 交付 。其 中, 受 让人受让时是否是善 意的证明起来非 常困难 , 因
( 一) 受 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 的; ( 二) 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 ( 三) 转让 的不 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 应当登记 的已经
登记 , 不需要登记 的已经交付 给受让人 。 受 让人依 照前款规 定取 得不动产 或者动 产 的所有 权 的 , 原 所有权人有 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 当事人 善意取得 其他 物权 的 , 参照前两款规定 。
广东 省高级人 民法院作 的《 张粤红 、 梁荫 堂 、 刘颖 、 广东通 合 实业有 限公 司 、 赵志峰与饶辉 、 张希 国、 罗惠全 、 杨芳 、 原 审第 三人广 州安建房地产开发有 限公 司股 权转 让民事纠纷再 审民事 裁 定书》 中, 刘颖、 通合 公 司 , 赵 志峰 都没有 被认 定为 是善 意取 得 .因为 “ 四被 申请人在刘颖和通合公 司受让安建公 司的股 权 前, 通过 《 律师 函》 明确 告知 已有生效 的《 仲裁决 定书》 认定 张粤 红、 梁荫 堂不 再是安建 公司 的股东 , 刘颖 、 通合公 司对此重 大事 项应引起重视 , 予 以核 查。在此情况下 , 刘颖 、 通合公司仍坚持与 张粤红 、 梁荫堂签订股权转 让合 同 , 且无法提供合法有据 的支付
浅析我 国 法院对善意 取得“ 善意” 的认 定
张 磊
( 西北政 法 大学 7 1 0 0 6 3 )
摘 要: 善意取得制度设计是通过保护善意 受让人 的利益 来保障 交易安全 , 促进 市场经济的发展 。 对“ 善意” 的认定是善意取得 的
关键也是难 点 , 而法律对何 为善意并没有 明确规定 , 司法 实践 中对善意的认定主要 靠法官 自由裁量。 对 法院公布 的裁判文 书的研 究发 现: 法院对善意的理解是不知情 , 对不知情认 定的标准是 3事人 " - 是否 已尽 合理审查义务或谨慎注意义务。
列条件 : ( 一) 让与人是动产 的占有人或不动产登记 的权利人 ; ( -) 让与人为无权处分人 : ( 三) 受让人受让 时须为善意 ;
( 四) 受让人支付 了合理对价 ; ( 五) 转让的标的物 已经完成公示 。 二、 我 国善 意取 得 制 度 现 状 分 析— — 对 “ 善意” 的 理解 根据物权法第 一百零六条 的规定 ,受让人要想善意取得某
关键词 : 善意; 不知情 ; 注 意 义务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善 意 取 得 的 基 本 内容
1 、 善意取得 的概 念 善意取得 又称即时取得 。是指无权处 分人将其 占有 的他 人动产 或登记在其 名下的他人 的不 动产转让给第三人 ,若第 三人在交 易时 出于善 意即可取得该财产 的所 有权 ,原所有权人不得 追夺 的法律制度 。 2 、 我 国 关 于善 意 取 得 的 法律 规 定
关键 也是难点 就是对受 让人 “ 善意” 的认定 。( 本文仅对“ 善意” 进 行分 析 ) 物权 法草案第 l 1 1 条将受让人 的善意表述为: “ 在受 让时不 知道或者 不应 当知 道转让人无处分权 ” 。 就其 内涵而言, 善意是相 对 于恶意而言 的, 就是 不知情, 更确切地讲 , 就是受让人在 受让某 物 时, 不知道也不应 当知道出卖人是无处分权人 。 这与物权法第 一百零八条 “ 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 。 该动产 上 的原有权 利消灭 ,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 时知道或 者应 当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