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品《芬克第一页》爵士鼓演奏技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研究
浅谈作品《芬克第一页》爵士鼓演奏技巧分析
洪 杰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杭州 310024)
摘 要:作品《芬克第一页》(《Page one funk》)是美国Tower of Power(力量之塔)乐队于2003年集体创作的一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作品。这是一首极具创新元素且又是一首典型的“芬克”(Funk)风格的作品。本文将结合笔者的亲身演奏实践,从如何理解、感受作品,挖掘作者的创作及表现意图角度;对谱面的研读、各个打击乐器的使用、音量布局、音乐风格和作品结构的分析;对演奏技巧的研析,演奏练习中的重点难点方面的研究分析,进行归纳和总结。由于现代爵士鼓作品正朝着音乐元素更加多元,风格更融合,演奏技法更创新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演奏者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演奏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此,对爵士鼓独奏作品的演奏进行研究分析,对于爵士鼓的演奏、教学、传承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爵士鼓演奏;《芬克第一页》;演奏技巧分析
0 引言
在学习、练习演奏一首新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灵感,了解与创作者相关的更多信息。其次,仔细、完备地研读乐谱,对谱面进行细致的梳理。随后,对作品中的困难片段进行着重研究,在尽可能表达出创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融入演奏者自身的情感与对作品的理解,使作品在演奏时更加丰富、独特。
现代爵士鼓作品正朝着音乐元素更加多元,风格更融合,演奏技法更创新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演奏者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演奏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本文以爵士鼓作品《芬克第一页》(《Page one funk》)为例,通过笔者自身对此作品的演奏准备,演奏过程中的感悟和经验,着重论述演奏此类作品时的一些步骤和方式方法,希望能为爵士鼓演奏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1 《芬克第一页》(《Page one funk》)背景简介
《芬克第一页》(《Page one funk》)是由T.O.P创作的一首“芬克”(funk)风格的作品。在节奏型上,该曲突破传统常规节奏特点(军鼓第二拍与第四拍演奏为重音拍),勇于创新与突破,该曲包含了爵士鼓在演奏“芬克”(funk)风格时需要运用到的大部分技术与技巧难点。因此,该曲可以说是一首极具创新元素且又风格独特的作品。该曲是T.O.P2003年发行的纪念专辑《奥克兰区》《Oakland zone》中的一首经典代表作,是乐队为了纪念1974年发行里程碑式的专辑《回到奥克兰》《Back to oakland》而创作,这两张专辑也可以说是相隔30年的姊妹篇。“Page one”从字面理解是第一页的意思。在这首作品里,笔者认为可理解成崭新的一页。作品沿用乐队的早期音乐风格“soul vaccination”(灵魂疫苗),这是一种乐队最早尝试的非常规节奏律动——爵士鼓没有第二和第四拍的常规重拍,这一尝试让他们打开了成功大门。在传统的音乐基础上加入了试验性的新元素,在秉承作品本身律动和结构的同时,加入一些即兴的创作。()
2 乐曲结构简析
2.1 风格特征简析
“芬克”(funk)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一种节奏感强烈,演奏技术要求相当高的音乐。在现代流行音乐里,节奏因素被提升为最为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芬克”(funk)的基本节奏元素是以十六分音符为等时值音流,以此不断地出现各种变化,如重音变化、节奏对位、乐器声部的交替等。“芬克”(funk)可以说是现代流行音乐里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最初用“芬克”(funk)一词来形容一种节奏组织比较轻柔缓慢的音乐。然而,之后逐渐演变成节奏跳跃、富有动感的音乐。内容方面也更多的是为了表达时代青年人的情感生活。早期的“芬克”(funk)音乐吸取了蓝调中的缓慢、性感而慵懒的基调,之后不断地发展、创新、变
化,借鉴了其他风格的精华,最后形成了一种节奏强烈多变的舞蹈音乐风格。“芬克”(funk)一词常用来描述这种“风格”,而不是一种特定的“流派”。(摘自于维基百科)
2.2 《芬克第一页》(《Page one funk》)结构简析
整首乐曲的结构是:引子(Intro)-A-B-A-B1-C-A-B2-连接(Bridge)-D;速度是=112,以16分音符的等时值音流为主要节奏贯穿全曲。
A段共16小节(从第3小节至第18小节),以4小节为一个乐句,以单一的节奏素材不断地循环重复的演奏,这也是“芬克”(funk)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B段共16节(从第19小节至34小节),共用了两个新的素材,乐句缩短为两小节为一个乐句,节奏律动渐渐紧凑,音乐推动感逐渐加强。
A1段共16小节(从35小节至50小节),音乐结构与A段相同。
B1段共17小节(从第51小节至第67小节),在B段的基础上出现了符点节奏型的新素材作补充。
C段共32小节(从第68小节至第99小节),以4小节为一个乐句,其中,乐句结构不断变化,打破原有的乐句结构,句幅不断加长,使音乐更有推动感。在第96到第99小节出现的新节奏组合作为填充进入A2段。
A2段共16小节(从第100至第115小节),与A段相同,主题重现。
B2段共8个小节(从第116小节至第123小节),一改之前B 与B1的16小节,减少了句幅,为接下来的连接(Bridge)段做更为有力的推动准备。
Bridge(链接)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共3小节(从第124小节至第126小节),通过采用B1段与D段的节奏元素加上一个小节的填充(filling)来承接上一段的力量,并更肯定强调的引出尾声段。
D段篇幅较长,共45小节(从127至171),以两小节为一个乐句,用两个不同的节奏因素相互转换,交叉,反复强调主题,并用一个较长篇幅的段落增强结束感。
整首乐曲乐句的句幅由短至长,以C段为一个乐句节点,从长幅乐句逐渐缩短成段幅乐句,最后以全曲最长句幅的D 段做结尾。
3 典型节奏律动分析
本首作品中,作曲家主要采用了“芬克”(funk)音乐中比较典型的十六分音符的等时值音流的律动方式进行创作。作品中,
典型的节奏律动有以下四组:
谱例1
谱例1是作品A段的主要律动,是十六分音符为基准,一小节四拍,以四小节为一个长乐句的节奏组合,它是爵士鼓演奏中独特的一种形式——军鼓在第二和第四正拍上没有常规重音(第二、四拍军鼓演奏重拍是爵士鼓演奏特点),使节奏突破有规律的较为固定的节奏律动,形成长线条式的旋律性律动,
这一节奏组合是作品主要律动组成。
谱例2
谱例2是作品的B段节奏组成部分,是十六分音符为基准,一小节四拍,以两小节为一个乐句的节奏组合,由Hi-hat (踩镲)持续演奏八分音符,军鼓与底鼓交替演奏十六分音符。并且,在第二和第四正拍上出现有规律的较为固定的重拍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