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思想探析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贝尔,1919年 5月10日生于纽约一个犹太血统的工 人家庭。1935年在纽约市立学院攻读古代史和社会 学。1939年获纽约市立学院理学士学位。1940年基 本修完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研究生课程,开始从 事新闻和教学工作。40~50年代,主要从事新闻工 作,曾任《新领袖》周刊和《常识》杂志主编、 《幸福》杂志编委和劳工专栏作家,在芝加哥大学 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社会学。1960年获哥伦比亚大 学博士学位。60~80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 学担任社会学教授,并获亨利· 福特第二讲座教授称 号。还担任美国“总统技术、自动化和经济进展委 员会”委员,美国政府社会指标专家委员会主席, 美国文理科学院2000年委员会主席等职。
二、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学术背景
贝尔有关后工业社会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 就,它批判地借鉴了许多与他同时代的思想 家的观点,如: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熊彼得 的创新理论和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概念等。 自诩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贝尔还沿用了马克 思有关资本主义历史研究的某些基本观念。
三、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内容
后工业社会理 论
一
后工业社会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 美国的社 会问题更加突出,围绕着种族歧视、妇女权利、 政治改革、消费者权益等一系列问题而展开 讨论。尤其是美越战争所引发的以学生、妇 女、宗教界人士为主的声势浩大的和平反战 运动,由最初局部微弱的抗议,逐渐发展到混乱 无序失控的局面,最后终于走上正轨,到达高潮, 成功促使了越南战争的提前结束,反映了人们 强烈的和平愿望,昭示了和平反战运动的强大 力量。
贝尔以生产和技术为中轴,把人类社会分为 3个阶段或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 工业社会。他指出,1945~1950年间,人类 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美 国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贝尔的后工业时代理论
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摘要: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以同马克思讨论社会发展问题为起点构建的,他运用知识中轴原理的范式,建立后工业社会的知识-技术决定论,试图总结与预测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后果。
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态,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和未来计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能人统治新型社会1959年贝尔第一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的名称。
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到1973年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标志着“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成熟。
贝尔从工业社会出发,将社会分成三种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所谓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 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的这种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一批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和加工业即第二产业为主,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
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他认为,分析后工业社会,可分为技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三个部分。
经济的中轴原理是效益原则,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工具理性是根本原则、科层制是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政治的中轴原理是平等原则,文化的中轴原理是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原则。
(1) 在经济方面,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在前工业社会中,主要的产业部门是农业、矿业、渔业、林业等行业。
这些经济部门,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可将其归类为第一产业。
这些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贝尔将其称之为“对自然的博弈”。
工业社会是指以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部门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依靠机器大批量生产产品的社会。
工业社会的工作主要是设计“人对付人造自然的策略”。
后工业社会
管理学家UN ,商务周刊1新名词胡泳管理学家,作家973年,丹尼尔贝尔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提出在30—50年内将会出现“后工业社会”。
所谓后工业社会,概括而言,不是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而是信息和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
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姊妹篇,它着重从文化角度继续探讨了“后工业社会”。
贝尔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
在他看来,技术已经成为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力量,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各种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信息和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起作用,同时也对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造成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
在后工业社会中,是“科技治国”,这是因为知识和计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切有组织的基本必需。
贝尔预测,一旦步入后工业社会,便会回到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上。
也就是说,实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工业社会,会带来诸多多元性问题,即教育、福利、城市规划、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医疗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治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在非人格性的“市场”中无法解决问题,不得不在人与人的相互接触中去摸索未来。
贝尔对美国成功避免了破坏欧洲社会的政治浩劫的历史分析表明,一个大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显然需要社会冲突各方的谅解,需要中心城市的稳定,需要传播的合理化。
贝尔指出,现代大规模通讯联络的出现,与世隔绝地区的消失,可能产生一串连锁反应。
他敏锐地洞察了超负荷的通讯对社会和政治进程引发的问题。
在谈到后工业社会的匮乏时,他提出了有关“信息的代价”的一系列论证,如:更多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信息,它只能使信息越来越不完全;人们能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更加需要媒介传递的工作,或者说新闻解说:新闻不再是报道而是要解释。
他也对交往数量的空前增加是否等于交往质量的提升表示怀疑。
他正确地预测了人将成为时间的奴隶,由于生产和消费都需要时间,时间成为人们必须重点考量的经济成本。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 4. 后工业知识社会学 •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主要根源是知识性 质的变化:知识的指数增长和科学的分支,新的智能技术 的出现,使用研究与发展预算来创立系统研究。 • 知识性质的变化,最根本的是理论知识成为后工业社 会的首要的主导因素,成为作用其他社会层面的中轴。而 这个根本性的变化是通过知识增长、知识分化、新• 贝尔着重研究知识转化为技术怎样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理论知识成为社会发展中轴如何引起阶级结构以及后工业 社会科学精神变化。
• 5. 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 • 现代社会由三个特殊领域—经济-技术领域、政治领域 和文化领域组成,每个领域都服从于不同的轴心原则,各 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并依此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正是这 种领域间的冲突决定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1)经济-技术领域 • 根本目的—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 • 根本原则—工具理性; • 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科层制; • 在这个领域中,个人必然被当作“物”,而不是人来 对待,成为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
• 2)政治领域 • 是调解冲突的部门。起轴心支配作用的是平等原则:法 律平等、公民权利平等以及社会与经济权利平等。政治的 实质是统治者的意志的表现,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 借用大量的技术手段开展活动,因此而造成了一种普遍的 紧张形式。 • 3)文化领域 • 文化领域的特征是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在这个领域, 个人的感觉、情绪和判断压倒了质量与价值的客观标准, 决定着文艺作品的贵贱。表现自我和自我满足是文化领域 的轴心原则,这个原则通过资本主义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 作品表现出来。
• 2. “中轴原理”方法论 • 社会现实是无限复杂因素相互联系而织成的矛 盾关系网,仅从某一种单一视角把握不了社会各 种矛盾关系。因此,“中轴原理”首先强调社会 现实的复杂性和观察视角的多元性。认为从特定 视角把握到的矛盾关系,实质上抓住了观察者所 面对的诸种社会矛盾关系中的一种主要因素,然 后以此为轴心去概括和解释他所面对的社会矛盾。 • 中轴原理在肯定社会矛盾关系复杂性、多元性 同时,强调人们可以根据其主观需求,在复杂的 矛盾关系中选择一种最重要的关系或最重要的因 素作为轴心开展社会研究。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书报告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书报告1203408003 李慧敏摘要:本文概括了丹内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对“后工业社会”的提出背景、特征、基本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通过联系中国实际,从解读当前政策指向和预测未来社会变化两个方面对“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了实际运用,最后阐述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归纳;运用;启示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一)“后工业社会”思想的提出二战以后,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就是对这方面问题进行的探索与研究。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始于50年代末,期间经过不断酝酿与完善,于1973年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对“后工业社会”思想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和事例分析.(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比较资本主义与后工业社会是两个不同中轴所建构的不同概念图式,后工业图式涉及的是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技术面,而资本主义涉及的社会——经济面。
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中轴构建的一系列概念。
后工业与前工业、工业概念是处于同一种概念图式下的。
前工业部门主要是资源采撷的,它的经济是以农业、矿业、林业、以及天然气或石油等其他资源为基础的。
工业部门主要是利用能源和机器技术从事制造商品的。
后工业部门从事加工处理,其中电讯和电脑对于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极其重要。
广泛地说,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
但是,后工业社会并不取代工业社会,就像工业社会并不消除经济中的农业部门一样。
新的社会发展消除了原来社会的一些特征,但是也加厚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三)“后工业社会”的表现贝尔以当前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作为出发点,从技术分析联系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权力中心、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未来西方社会进行了探索,他总结了后工业社会的某些新的方面:1、理论知识的首要性.每个社会都是存在于知识的基础之上,从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工业可以看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汇编和材料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2、新知识技术的产生。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三)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决策的 基本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贝尔尝试 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理论分析 和概念。
1、经济学方式和社会学方式
贝尔区分和比较了社会决策的两种方式(或者 说是社会生活的两个评判标准):经济学方式和 社会学方式。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经济学方式在资本主义社 会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作为建立在 工业社会价值体系基础上的经济学方式有严 重的局限性,贝尔评价:经济学方式基于这样一 个主张,即个人满足是计算成本和效益的单位。 由于经济学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病日趋显现,人 们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决策方式适应社会的发 展,贝尔认为这就是社会学方式。这种方式是 以“公共利益”为准绳。这种方式包含两个 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使所有的人都纳入社 会中来,有意识的确立社会公正,贝尔在此特别 强调社会对妇女、黑人等一些少数群体的纳 入;第二个问题是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物品服从 公共需要或政治需要,而不是服从个人需要。
(一)后工业社会具有以下五个 特征:
(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后工 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 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2) 专业和技术人员阶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职业 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 。所谓职业分布,不 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 (3) 理论知识居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 策的源泉,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 工业社 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与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 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 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 从政治上加以管学者不 断探索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未 来,寻找经济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 之间的相互联系。 贝尔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 测初探》应运而生,这部洋洋数十万言 的巨著,使他获得美国“知识分子中的 知识分子”的美誉;并成为未来研究学界 的佼佼者。民意测验表明,他是美国最 受人尊敬的十大知识分子之一。
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当代价值
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当代价值【摘要】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主要探讨了信息时代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贝尔的学术背景以及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然后探讨了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信息时代的崛起、数字化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
最后分析了贝尔理论在当代的意义,探讨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指出贝尔的理论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以及应对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信息时代、数字化、全球化、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发展方向、当代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贝尔的学术背景严格来说,贝尔的学术背景是他的个人经历和学术成就所共同构成的,他通过学术研究和论著在学术界建立了一定的声誉。
贝尔,全名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生于1919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公共知识分子。
贝尔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任教,担任过《公共利益》杂志主编等职务。
他广泛关注现代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其学术著作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对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
贝尔的学术背景丰富多样,其学识渊博、见识独到,为他后来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主要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
贝尔认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正逐渐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后工业社会。
贝尔在其著作《后工业社会》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并阐述了这一社会形态的特征和影响。
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将取代传统的工业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形式。
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包括高度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全球化的加剧等。
第二讲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和专业管理人员;工程师和具有教授地位的中 产阶级;由技术人员、低级教职人员和教育助 理人员形成的无产阶级。
● 大学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机构
● 在后工业社会,科学和政府联系密切
四、后工业社会理论 的意义● 丰富发展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新内涵、新范式 ● 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现实 ● 作为不正常的、独特的后工业中国当代社会,建
第二讲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一、学术背景
● 政治自由主义 ● 经济社会主义 ● 文化保守主义
二、中轴原理
中轴原理: 解释社会的核心原理
● 中轴原理首先强调,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
观察视角的多元性。 ● 中轴原理在强调社会观察多元性的同时强调重点 性原则。 ● 中轴与非中轴不是直线的因果决定关系,而是观 察选择角度不同造成的相对结果。
● 中轴具有多样性、变动性。
三、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 后工业社会是描述和说明社会结构中轴变化的一
种尝试,是对因知识和技术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 用发生变化而导致中轴变化的一种概括。
● 后工业社会概念是用中轴原理研究以美国为代表
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变化的理论思维,作 为一种概念性图式,不去描述社会生活的全面变 化,而是抓住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核心问题。
后工业社会来临的主要标志
●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 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层处于主导地位
● 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轴地位
● 未来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 ● 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全新的社会形态:知识阶层占据主导
● 后工业社会中,出现了三个阶级 :杰出科学家
构本土理论的社会事实基础,通过后工业社会 理论呈现出来。
谢谢
[社会学]4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2018/11/20
2. “中轴原理”的特点
(1)强调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观察视 角的多元性; (2)强调重点性原则;人们在复杂的矛盾关 系中选择时,会受到其自身主观价值因素 的影响。
贝尔认为,中轴原理是否定因果论的方法 论,其目的在于揭示贯穿联结在一起的社 Βιβλιοθήκη 结构中的中心结构或中心因素。
2018/11/20 18
2.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变化
(1)以较少成本生产较多商品,成为提高全世界生 活水平的火车头; (2)产生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新阶级,是工作活动 的“参谋部”; (3)促进新思维方式的产生,把思维与行动的根据 从逻辑合理性转变为功能效用性。 (4)运输与通讯革命,使经济上产生了新的经济相 互依存和新的社会相互影响的情况; (5)美学感觉,尤其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发生了激 烈的变化。
二、“中轴原理”方法论
1. “中轴原理”
社会历史包含着无限复杂的矛盾关系,从不同角 度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矛盾关系,概括出不同的社 会结构。 社会学家们所谓的社会结构,都是依据特定的原 则,选取了特定的观察视角,对特定社会矛盾关 系所作出的理论概括。那些被称之为社会结构的 实质上就是这样产生的“概念性图式”。这种形 成概念性图式的方法或原则就是“中轴原理”。
4
2018/11/20
基本学术思想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政治活动领域的主体是个人,而非家族、 公司、教会等集体,参与政治活动的个人 之间应当是平等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对麦卡锡的极右 思想和社会革命思想,鼓吹“意识形态终 结论”,试图走中间路线。
5
2018/11/20
贝尔“后工业社会”论
贝尔“后工业社会”论丹尼尔·贝尔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
在当代西方学术界,贝尔的名字始终和三个颇具影响的“大观念”紧密相连,它们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由贝尔第一次系统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随着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出版,“后工业社会”一词很快在社会学界流行起来。
贝尔以生产和技术为中轴,把人类社会分为 3个阶段或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他指出,1945~1950年间,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美国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第一,后工业社会是不同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
他认为,同社会发展的前两个阶段相比,后工业社会呈现出多方面的不同特征,主要有:第一经济形态从商品制造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第二专业和技术人员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宰,技术能力是取得权力的基础。
第三理论知识处于社会活动的中心地位。
第四未来社会的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
第五新的智能技术的兴起成为制定决策的工具。
决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术”产生。
知识阶级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结构变化。
第二,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的新发展,是工业社会和未来社会之间的过渡型新社会。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它不是原来意义的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贝尔则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形式和道路。
完成工业化后,两者将共同进入后工业社会。
三、能人统治在政体即社会管理方面,贝尔的核心观念是“能人统治”。
根据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谁能掌握和供给主要的生产要素,谁就有权。
由于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革命,科学的作用不断增长,而科学作用的提高及其发展,必然引起这一领域就业人数的增加。
目前科学技术人员虽然尚少,却是不断增长的社会阶层,他们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后工业社会”理论家正是利用了这种情况,强调科学理论的首要作用。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高秋颖李红月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高秋颖李红月发布时间:2023-05-12T08:09:21.457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5期作者:高秋颖李红月[导读] 贝尔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为基础,提出了以技术为基本力量的“后工业社会”,并以技术为基本力量,并以此为依据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贝尔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为基础,提出了以技术为基本力量的“后工业社会”,并以技术为基本力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了预言。
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说进行分析与批判,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和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更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本质。
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它的一些观点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这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很有帮助的。
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规划和抉择,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阶层;技术一、引言贝尔的后工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社会做出了正确的评价,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而不是绝对的价值中立。
其理论分析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此外,这一理论“对于西方资本主义运行秩序仍然持认同的态度,在科技决定论的外表下,核心依然是东方趋同于西方,没有走出“西方中心论”的鸿沟”。
他试图用“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来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为其正当性的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这样的观点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也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在本质上是缺少学科性质和时代特征的。
对这种现代西方社会的理论和思想,我们不仅要保持警惕,而且要从批判的角度去研究、扬弃和借鉴。
二、以技术为中轴考查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从阶级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形态的演化,贝尔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历史的演化,但是,在考察社会历史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与马克思不同的研究方式。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收稿日期:2015-04-19作者简介:刘挺(1990-),男,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
而美国未来主义家、政治哲学家丹尼尔·贝尔(1919-2011)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并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由于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思想观点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轨道,因此,探析和批判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一、以技术为中轴考查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是用阶级的观点考查社会形态的演变,而贝尔考查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虽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采用的却是另一种理论分析方法。
贝尔的观点是从“没有一个概念图式可以把一个社会现实描述穷尽。
”[1]6出发,以中轴原理即“人们目的决定人们注意力的中心”,以此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或者社会形态的演变。
受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传统的社会学主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中轴,将社会发展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社会发展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贝尔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中轴,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在贝尔看来,“技术一直是区分社会时代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技术改变了社会关系和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2]211按照这种思路,贝尔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社会发展,而是在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
也可以说,生产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中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中轴作用也体现的更为明显了。
在贝尔看来,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主要是以生产和使用各种知识技术而展开的。
新形势下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解读
第 二 ,依靠 科 技进 步 、发 展教 育 、进行 技术 创新 是
济形势总体是好 的。 但在快速发展 中也存在一些急 需解决的
问题 ,如工人失业、贫富两极分化、青少年犯罪等。鉴于此 , 化社会 ”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
二 、贝 尔 “ 工 业 社会 理 论 ” 的主 要 内容 后
贝尔认为 ,后工业社会 并不是完全 消灭过去 的社会 形
上 ,进 行 涂 改与覆 盖 。换 言之 ,后 工业 社会 也是 在原 有 社会 形态 的基础 上 ,进 行变 革 的。
方式的现代化 ,还引发了人 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的更新。面对 这个 转变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 ,一 是就业结构 的变化 ,美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与 “ 全球 问题 ”的严峻形势, 人类 不得不 国在服 务 部 门就业 的劳 动力 , 已经远 超 过就业 总数 的一
重新审视 自身及其所 处的社会与世 界,于 是,一个个以评论 半 ,服 务部 门的产值 也 已远超过 国民生产 总值的半数 。二
经济 、军事和社会发展对 新科学新技术的强烈诉求,人类对 济 。在 经 济上 , 由制造 业经 济转 向服 务 性经济 ,即大 多 基础科学的研究有 了一系列新 的突破,并陆续产生 了一大批 数劳动力不再从 事农业或制造业 ,而是从事服务业 ,如贸 主要来源于科学 的新技术 。 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 了人类 生活 易 、金 融 、运 输 、保 健 、娱 乐 、 研究 、教育 和 管 理等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1 00笠
第 2 卷 第 1 6 期
新形势下 的 后工业 社会 理论 ”解读 “
张 树 杰 ,赵 瑞 芳
( 聊城 大学思政 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山 东 聊城 22 5 ) 509
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启示
以控 制 的人 口增长 、 能源 危机 、 环境 恶 化 、 富 两级 分 化 等 问题 相 互 纠 缠 , 贫 相互 联 结 , 成 一 团 , 搅 日益 突
论 贝 尔 的 “ 工 业 社 会 理 论 ” 启 示 后 及
赵 天 宝
( 西南政 法大 学 , 庆 ,00 1 重 40 3 )
摘 要 :1 纪的中国将进入到信息化 时代 。 中国必须应对 因经济 高速 发展 所 带来 的一 系列 复杂 问题 。鉴 于此, 2世
丹尼 尔 ・贝尔的“ 工业社会理论” 后 具有很好 的参考价值 。文章对 贝尔“ 后工 业社会理 论” 的产生 背景与 内容进 行 了论
( o t e n e i oicl c nea dL w, h n q g4 0 3 ,C ia S u w s U i rt o P li i c n a C og i 0 0 hn ) h t v sy f ta S e n 1
Absr c C iac me notet so fr t n i h tc nuy,a d teeoe s e mu td a t eiso o l ae po lms ta t: hn o sit h i fi omai n te21 e tr me n o s n h rfr h s e lwi a sre fc mpi td rbe h c
述 , 简评 了其 积极 方 面和 消极 方 面 , 并 最后 得 出该 理论 对 当代 中 国的 启 示 。
关键词 : 贝尔; 后工业社会理论 ; 马克思主义 ; 启示
中图分类号 :0 88 F3 . 0 8 0 — 0 6— 5 17 3920 ) 1 01 0
后工业社会何以可能?
———贝尔“社会预测探索”的再探索
周嘉昕
摘 要 作为一项社会预测 的 探 索 ,“后 工 业 社 会 ”在 丹 尼 尔 · 贝 尔 那 里 成 为 一 个 焦 点 问 题 。 这一概念本身承担着特定的意 识 形 态 功 能 并 与 反 决 定 论 的 “中 轴 原 理”方 法 密 切 相 关。 上 世 纪 80 年代以后,“后工业”原有的理论 色 彩 弱 化 ,并 随 着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日 渐 成 为 一 个 被 随 意 使 用 的 术 语。“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史包袱及其在全球化问 题 上 的 不 足 ,提 醒 中 国 学 者 应 审 慎 对 待 贝 尔 的 这 一特定概念。
一般说来,《后 工 业 社 会 的 来 临 》一 书 中 所 预 测 的后工业社会 具 有 五 个 方 面 的 特 征 ①。 用 贝 尔 自 己 的话说,“后工业 社 会 这 个 概 念,是 有 关 西 方 社 会 社 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社 会 预 测”②。 这“是 一 个 广 泛 的
① 之所以强调是“《后工业社会的 来 临》一 书 中”,是 因 为 在 贝 尔 不 同时期的理解 中,后 工 业 社 会 的 含 义 亦 有 所 不 同 。 个 中 差 别, 又折射出贝尔总体理论指向的转变。
② 丹尼尔·贝尔:《后 工 业 社 会 的 来 临 ———对 社 会 预 测 的 一 项 探 索 》,高 铦 等 译 ,商 务 印 书 馆 1984 年 版 ,第 14 页 。
概括。如果从五 个 方 面,或 五 个 组 成 部 分 来 说 明 这 个术语,它的意义就比较容易理解 :(1)经济方面:从 产品生产经济转变 为 服 务 性 经 济 ;(2)职 业 分 布:专 业与技术人员阶级 处 于 主 导 地 位 ;(3)中 轴 原 理:理 论知识处于中心 地 位 ,它 是 社 会 革 新 与 制 定 政 策 的 源 泉 ;(4)未 来 的 方 向 :控 制 技 术 发 展 ,对 技 术 进 行 鉴 定 ;(5)制 定 决 策 :创 造 新 的 “智 能 技 术 ”①。
《后工业社会反论》评介
儒 煌博士 则 勇于 向主流 挑 战 , 从 西方 产 业 结
构 理论 的三大 根本缺 陷 : 前 提 的虚设性 、 结论
的时限性和分析方法 的随意性人手 , 直指 配
一 第 克拉 克铁 律 和 “ 后 工 业社 会 论 ” 理 论 危
机 的要 害之 所在 。 明眼 人 不 难 发现 , 既然 其
赖 以 存在 的前提 已被 证伪 , 那么 , 这个理论 就
其 一 , 循历史 轨迹 去发 掘理论思 想 , 这 是 本 书最 显著 特 点 。 虽 然 产 业 结 构 理 论 在 20 世 纪中叶才 有 长 足 的进 步 , 但 作者 却 将 其 理 论 始点上溯 到威廉 · 配第 , 并对 亚 当· 斯密 、 克 拉 克 、 库兹涅 茨 的理论 贡 献 ; 对 产业结 构理论
一 产业推 移之 势 。 这一 “ 配第 克 拉 克 法 则 ”
经库兹涅 茨 等 的推 动 , 使 之被 称 为 经 济社 会 必然之 铁律 。 其 后 , 西方 发 达 国家 的经 济学
一 家们并 未能跳 出“ 配第 克拉 克 法 则 ” 的案
臼 , 反 而经过 不 断的衍生将其 提 升 到 了 主流 经济学 的高度 。 然 而 , 吉林大 学 东 北 亚研究 院赵儒 煌博 士在 其新 著 ( 后 工 业 社 会 反 论》 ( 吉林人 民出版 社 19 9 9 年 6 月 版 ) 一 书 中则 向这个 主流 提 出 了挑 战 。 在 我看 来 , 挑 战主 流 , 不仅 需要一 定 的理 论勇 气 , 而且 还要 有相 当扎实 而深厚 的理 论 功底 , 尤 其 重 要 的是 前 瞻性 的创 新 意识 。 通 读 全 书 , 我认 为有 以 下 三大特 点 :
法 、 韩等 17 个 国 家 的 “ 工业 中心 社会 ” 为 例 , 做 了持之 有据 的实证 分析 。 作者广 泛 占有 资
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思想产物
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思想产物
后工业社会理论: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二战后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直接产物。
“后工业社会”是持新保守主义立场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的概念。
这一理论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是所有权,而后工业社会的分层标准则是知识和教育,它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基础,是知识架构起来的社会。
这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就被摧毁了。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观点看,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了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神圣性、神秘性和纵深感,以至被“非神秘化”,并进而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和“反美学”。
例如,电视成为最强大的主流媒体,并和无孔不入的消费文化相结合;广告和广告形象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强大影响,等等。
文化享受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而是成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
没有任何艺术天赋和艺术修养的人也可以利用科技知识生产出“艺术品”来。
这些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崛起具有决定性作用。
丹尼尔·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反思
丹尼尔·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反思【摘要】丹尼尔·贝尔是一位著名的文化批判思想家,其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理论内涵,并评析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通过反思贝尔文化批判思想对于文化发展的启示,探讨其局限性及应用前景。
在将思考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其重要性,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思想,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丹尼尔·贝尔、文化批判思想、反思、理论内涵、现实意义、文化发展、启示、局限性、应用前景、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发展前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化批判思想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贝尔生于1919年,成长于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他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并在多个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众多引人深思的论文和著作。
贝尔的文化批判思想主要关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大众文化、消费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他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等概念,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刻的思考和处理。
贝尔的文化批判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关注。
通过对贝尔的文化批判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层原因和机制,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丹尼尔·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今世界的文化变革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通过对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理清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科技、经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简论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及主要风格
简论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及主要风格“后工业社会”是持新保守主义立场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在他出版于1973年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这一理论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是所有权,而后工业社会的分层标准则是知识和教育,它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基础,是知识架构起来的社会。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观点看,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着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对后工业社会的提法还有非物质社会、信息社会等称谓,异曲同工,都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社会深刻的认识。
相比较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因为它内涵更丰富。
后工业时代,人们力图突破工业社会的种种观念和制度,力图做世界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不但设计自己的生活,而且设计未来“人”,这些观念的和物质的前提发生着复杂的、迅速的变化,这对于设计领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几乎把一切变化都归结到“设计”这一个纽带上去了。
一、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理念的思想基础后工业社会的设计发展及其理论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且在后工业社会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理论有着广泛的哲学、文化及美学背景,涉及到后现代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危机等一系列思想,主要分为下列几个方面:1.后现代主义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直接产物,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体系主要是建构在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基础上的。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脱离了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传统思维模式,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是一种非理性主义。
同时,后现代主义以文化多元化为背景,以当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为内在动力,表现在哲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是推动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于生产力水平所 决定 。也可 以说 ,生产力是现代
社会发展 的中轴 ,随着科学技术 的不断向前发展 , 这种 中轴作用 也体 现得更为 明显了 。在贝尔看来 ,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和后工业 社会 ,主要是 以生 产和 使 用各 种 知识 技 术而 展 开 的 。如在 前工 业 社 会 ,由于受土地和 资源方 面的限制 ,这时 的社会 发 展 的 中轴 主要 是 考虑 怎 么解 决这 样 的 自然 限制 矛 盾 。而在 工业社会 ,更加 强调个人发展 、投资与 国 家权 力 ,在这个阶段 经济发展成为 了整个 社会发展 的中轴 。但在后工业 社会 ,中轴则是理论 知识 。因
义 的思想遭受质疑 。贝尔通过分析 资本 主义的社会
作 者简介 :刘挺 ( 1 9 9 O 一 ),男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为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 。
呔鄱职业杖术肇院学报
2 o 1 5 . 2( 第9 卷 第2 期)
贝尔的 “ 后工业社会”理论思想探析
冒风险的事 ¨ ’。所 以贝尔预言后工业 社会将 是人
马 克思认 为资本主义制度之 下,生产 资料的私
人 占有导致资本越来越集 中到少数人 的手 中 。而工
人阶级的地位 ,只能是被剥 削和榨取 剩余价值 。随 着社会分工的 日益 明确 ,生产社会化和 资本 主义私 人 占有之 间的不可调和 的矛盾会 最终使资本主义被 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但是 ,当代 资本主义所表现 出来的新特点和马克思所论述 的社会 主义社会有几 分相似 。首先 ,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股份公司的 出 现和 新 的银 行制度 的 出现 使 资本 的社 会化 程度 更 高 ,资本家 的资本积 累不再单 纯依靠资本家 的储 蓄 和对剩余价值 的获取来增值 。其次,福利制度 的实 施使社会底层阶级有 了基 本的生活保障 。而股份公 司 的 出现 ,则使 公 司 的管理权 同所有 权 发生 了分 离 ,并产生 了指挥 劳动 的管理这一新兴职业 ,而企 业 内部员工持股 也使 工人的地 位有所改变 。再者 , 随着银行制度 、信用制度 和股 份公司发展 的不断扩
益 于理解 、把握 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 的新 动态。 关键词 :后 工业社会 ;资本主义社 ;社会 主义社会 ;阶层
当今世界 ,随着科学技术 的不断发展 ,经济 社
代变化 的主要力量之一 ,技术改变 了社会 关系和我 们 观察世界 的方式 ¨ ’。现 代社会 的发展并不 是 以 生 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的矛盾而推动社会 发展 ,而是
结构 、阶级结构 的新变化 ,并不认为 资本主 义必然
三、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灭亡 ,社会 主义必然胜利 。 “ 所为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 义这 类社会制度 的名称 ,可 能都是 工业化 和官僚 科层化 这些成规 内一个范 围更加广泛 的社会进程 的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资 本主义社会 内部 已经孕育了社会主义 的胚胎 ,最终 资本主义 的走向应 是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 贝尔认为
文化 、历 史与哲学
贝尔 的 “ 后 工 业 社 会 ” 理论 思 想 探 析
刘 挺
( 西南科技 大学 四川 绵阳 6 2 1 O l 0 )
摘
要 :贝尔的后 工业社会 理论思 想是 在马克 思关于社会发展 思想理论 的基础上 建立的 ,他将技 术作
为决定社 会形 态更替 的根 本 力量 ,试 图预 测人 类未来社会 的发 展前景 ,是一个将 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连接 起 来的新 的社会形 态。通过对 贝 尔后工业社会 思想 的探析 ,既有助 于我 们 坚持 马克 思主 义的真 理性 ,也有
尔的后工业社会理 论思想本质 ,有助 于马克思社会
发展理论的发展 。
一
、
以技术为 中轴 考查社会历史发展
马克思是用 阶级的观点考查社 会形态 的演变 , 而 贝尔考 查社会历史发展采 用的观点是是 一种 比较
新颖 的理论分析方法 。 “ 没 有一个概念 图式可 以把 个社会现 实描述 穷尽 。” 贝尔的观点是 以中轴 原 理 , 即 “人 们 目 的 决 定 人 们 注 意 力 的 中
资本主义一 些新变 化是在酝酿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
部分 ¨ ’。他认为 不论资本主义 制度还是社会 主
义制度 最终都会走 向一个共 同的社会 形态 ,后工业
社会 。
即后 工业社 会 。贝尔认为,“ 马克思 已去世 多年, 但 统治 西方 的却仍是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计划 并没有 接 替资本主 义, 所 以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 亡, 是一件
会发展开始 出现 了新 的特 点和趋 势 ,这也 引起 了人 们对 未 来 社会 发 展趋 势 的思 考 。而 美 国未来 主 义 家 、政 治哲学家丹尼尔 ・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 理论思
想具有 一定 的前瞻性和现 实性 ,并在西方 学术界产 生 了广泛的影响 。后 工业社会理论 的思想观点对马 克思关于社会发展 理论提 出了质疑 。因此 ,探析 贝
业社会里, 专 门技术是取得 了权力 的基础 。
二 、资 本 主 义 的发 展 方 向是 后 工 业 社 会
当代 资本主义并不 同于 马克思时代 的 自由竞争
分为前工 。在 贝尔看来 , “ 技术一直是 区分社会 时
资本 主义 ,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使马 克思关 于资本主
心 ” , 以此 来 考 察 社 会 历 史 的 发 展 ,或 者 社 会
形 态 的 演变 。
受马克思主义社会 历史观 的影 响,传 统 的社会 学主要 以生产 资料所 有制为 中轴 ,将社会发展 区分
为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和共产主义 社会等社会发 展阶段 。在马 克思主义思想理论 的基 础上 ,贝尔 以生产力为 中轴 ,将 人类社会 的发展划
一
为在 这个社会历史 阶段 ,人类社会 已进入 了知识经 济时代 ,社会 的发展进步更加依赖 生产力 的发展进
步 ,而此时 掌握 生产力进步钥匙 的则是这个社会上 的知识分子 。因此 ,知识显然 是后 工业社会主义 的 资源 。在一个 国家 内部 ,知识 分子或者科学研 究人 员有可 能成 为这个社会 的统 治力量 。所 以,在后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