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的构建、实践与思考
五社联动的作用和意义
五社联动的作用和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五社联动的定义和内涵1.社区2.社会组织3.社会企业4.社会工作者5.社会资源三、五社联动的作用1.提升社会治理效能2.促进社会创新与发展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4.激发社会活力四、五社联动的意义1.推动社区发展2.增强社会凝聚力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构建和谐社会五、五社联动的实践与探索1.政策支持2.案例分析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4.对策与建议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五社联动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逐渐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五社联动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五社联动的定义和内涵五社联动,是指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工作者、社会资源等方面形成有机联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一种模式。
具体包括:1.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是五社联动的基本单元;2.社会组织: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3.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创新社会价值的企业;4.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人员;5.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为五社联动提供支持。
三、五社联动的作用1.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五社联动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2.促进社会创新与发展:五社联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五社联动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4.激发社会活力:五社联动鼓励公众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四、五社联动的意义1.推动社区发展:五社联动关注社区需求,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完善,提升社区发展水平。
2.增强社会凝聚力:五社联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增进社会互信,增强社会凝聚力。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社联动关注弱势群体,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职业院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职业院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①———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刘甲珉,尹一萍,王体晓(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推动实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我校积极探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长期以来,学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专业学院、产业学院、社区学院、书院等“一校四院”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了基于全员育人的“三导师”制,基于全过程育人的“十二主题教育月制”和基于全方位育人的“六大工程”五育并举特色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基于“三导师”的全员育人体系为改善高校传统日渐疏远的师生关系,构建基于“三导师”的全员育人体系。
(一)大学生人生与思政导师实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三进一上”制度,即领导干部进教室、进宿舍、进车间、上讲台。
实施党员导师制,全体校领导、处级干部、全体共产党员与对口联系的二级学院和学生班级结对,与书院和学生宿舍结对,与社区学院和社团结对,与产业学院和实习学生结对,定期开展座谈、讲座、走访、家访等,深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破解人生难题。
专业书院配备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配备兼职班主任;书院聘请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等在内的社会知名人士和校内名师担任德育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也定点联系班级和宿舍,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全体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导师各书院成立了学业辅导中心,聘请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为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定期开展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培训,开展企业参观、专业实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咨询等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优化
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优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一系列针对学生、教师、社会及行业的协同服务机制,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目标的系统。
一、公共服务体系结构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学生服务学生服务是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服务的目标是使学生受到全面、专业、高效的服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水平和就业能力。
学生服务具体包括心理健康服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宿舍管理服务,以及物质资助服务等。
2. 教师服务教师服务是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服务旨在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资源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学术交流服务等。
3. 社会服务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要面向整个社会,提供科技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服务项目,为社会发展和公众福利做出贡献。
二、构建与优化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高校自身的需求。
高校应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为服务对象提供诸如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支持。
同时,在构建和优化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
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2.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要构建一个发挥作用的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建立一系列科学的、细致的服务管理与服务评价体系。
制度要建设完善,政策要统一,助力于高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3. 推进信息化手段落的运用在优化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信息化手段也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学生自助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建设等,提高服务效率,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降低服务成本等等。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12345”社会实践体系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12345”社会实践体系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我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基地化、项目化、课程化为支撑,以社会实践工作结构为基础,以养成教育型、社会服务型、工程实践型、创新创业型、综合能力发展型为主要内容,构建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社会为舞台,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我校社会实践体系。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做好社会实践顶层设计。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校四届八次教代会上确立了我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我校的社会实践将围绕这一目标,在巩固“假期为重点,常年不断线”工作格局的同时,学校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化和项目化,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行课外学分制,保证活动经费,通过建立与完善“1个目标”、“2项重点”、“3项保障”、“4项结构”、“5个结合”的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社会实践体系,积极探索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二、通过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载体设计,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重点突破。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施建东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32期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建设政策的不断落实,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各基地在课程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课程建设与管理,切实做好基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更好地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实践和思考。
众所周知,“课程”是存在于基地的永恒话题,是贯彻基地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打造基地鲜明特色的主要途径。
所以,在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课程建设始终是核心和关键所在。
近年来,在课程建设上,张家港基地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让学生经历一次体验,感受一次成功,尝试一次创新”的理念,凸显“共建型运作、开放式课程、长江风文化”的特色,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做法和经验,逐步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基地的一个办学品牌。
一、抓课程开发,整合优质资源在基地,没有线性的学科知识体系,没有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蓝本,一切课程,都要源于自主开发。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好课程开发:1.做好前期论证任何形式的课程开发都要经过前期论证。
在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做了大量的论证工作。
归纳起来,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将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课程特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倾向性课程项目等报市教育局,并请专家小组反复论证。
另一方面,为了使课程贴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准学校课程的空白点和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分期分片走访学校,用针对性强、富有开放性的问卷收集来自学校师生的设想、灵感和期许,以座谈的形式倾听来自学校师生真诚的声音和热切的期盼,用以明晰我们课程研发的方向。
2.做实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课程开发才能真正实现。
地方高校构建服务型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
地方高校构建服务型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王富平【摘要】服务型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是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所选择的主要模式之一。
宝鸡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高校,以“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取向,本着“基于实践育人教学、为了实践育人教学、在实践育人教学中”的实践育人教学改革理念和思路,探索和形成的“以优化实践育人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创新实践育人教学模式为手段”和“以建立实践育人保障机制为支撑”的三个维度上的三个有机结合的“三三制”服务型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育人教学范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同类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在目标功能、教学模式、运行过程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实践育人教学效果。
%Service-oriente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main modes of the choice of social servic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a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for local,local service" as the orientation,The spirit of"practical teaching,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order to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deas and ideas,explore and formed"to opti-mize the practice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as the carrier","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odes" and"to es-tablish the practice education safeguard mechanism to support the"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three three" service oriente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As a kind of effec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l,to a certain extent solved the simila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targetfunction,teaching mode,operation process and so on teaching,enhanc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06-108,112)【关键词】地方高校;服务型;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作者】王富平【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务处,陕西宝鸡 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1地方高校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地域地缘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社会治理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发展水平。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现状及问题以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农村社会治理主要包括协商治理、法治治理和德治治理。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农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二、农村社会治理现状与问题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作用发挥不到位。
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参与度低,农民参与决策权和利益分配权不足,民主、法治意识淡薄。
三、构建统一的农村治理体系要构建统一的农村治理体系,应加强法治建设,完善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能定位,加强协调机制的建设,提高农村社团组织的力量。
同时,要注重加强农民参与,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
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
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加强对农村特殊群体的关注。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
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培养和引导,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民、为农民服务的骨干力量。
六、发展农村社区自治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自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培养和引导农民自治意识,推动社区互助、共治、共建,让农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
七、推动农村农民教育农村农民教育是改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推广继续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八、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要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于构建五个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民生的实施方案
关于构建五个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民生的实施方案公共服务是国家和社会为维护公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共福利和公平正义而提供的服务。
建立五个公共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旨在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
这五个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文化体系。
下面就如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民生的实施方案做出以下探讨。
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民生的实施方案如下:1.完善社保制度。
加强对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调研,深化改革,保障基本养老、医疗等权利,特别是在农村、城镇就业困难人群、特困人员等群体的社保方面做出具体的政策保障。
2.实施社会救助。
以社会救助为补充,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社会最弱势的群体,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
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助、特殊扶助等制度,加大困难家庭和孤儿、失能老人等救助力度,确保他们生活不至于缺少基本保障。
二、教育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民生的实施方案:1.促进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得每个地区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够满足当地需求,打破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
同时,坚决整治超标准招生、升学率过低等问题,努力提高教育品质。
2.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继续推进教育扶贫和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国家、地方和社会各方对教育的投入,重点发展城乡一体化先进的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形成规范、科学、高效、权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三、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民生的实施方案:1.构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扩大城市居民医保覆盖面,推进新农合覆盖面向城市化转型任务。
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提升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从而有效推动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的融合和一体化。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保 障农民权益,规范农业社会化服 务行为。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
技术培训与指导
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
总结词:金融创新与融资支持
加强金融监管,规范涉农金融市场秩序 ,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提高农业社会 化服务组织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 模式,满足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多元 化融资需求。
探索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制,降低农业 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融资门槛和成本。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推动了农业与 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
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较为成熟,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内容全面、服务形式多样,有效满 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总结词:政策引导与财 政支持
01
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 组织的财政扶持,鼓励 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社会
化服务领域。
03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 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05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提高农业补贴力度,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02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减 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的税负。
04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详细描述
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与科研院所、 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 管理经验,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水 平。同时,应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技 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刘欣,单园,程羲,王莹,张弛(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2)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指导思想及政策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增强教学与实训的融合,提升实习实训的比重。
同时,学院坚持与行业、产业和企业深度融合,确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产业技术进步、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了课程与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步发展,并对新兴产业人才进行适度的超前储备,有效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现实意义(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此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的进程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作为重点,希望通过优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缩减教育输出与行业需求间的鸿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办法,确立教育的核心价值。
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方面,众多院校已经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框架,然而,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考验,也为未来教学工作的改良指明了方向[1]。
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学校教育创新的必经阶段近年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适应岗位需求+灵活转换职业”的培养理念为核心的“13X ”实践教学体系和“311”人文素质教育计划[2]。
这些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在针对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各分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未来工作场景的实际需求,将沟通、表达、应急处理及抗压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及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校内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基础,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教材选择及实习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与社会服务体系构建
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与社会服务体系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和社会服务体系构建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人们对社会福祉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才能为社会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需要加强相关教育体系的建设。
社会工作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旨在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因此,加强相关教育体系的建设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的社会工作教育要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此外,高校和社会工作机构之间需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
只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扩大,社会工作才能蓬勃发展。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需要建立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职业,需要一套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来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
制定行业标准可以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责、义务和职业道德,使社会工作者有明确的职业身份和职业规范。
而职业准入制度可以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估,确保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只有建立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和行业的良好运行。
此外,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服务体系是指由国家、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以满足社会成员生活和发展需求为宗旨的一整套服务体系。
构建社会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网络,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同时还需要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
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才能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持。
在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中,社会工作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机构是社会工作者从事工作的平台,也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基于服务与融合的视角
最后,自我导向学习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当学习者有自我驱动 的学习需求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会得到提高。在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中,通过自我导向学习,学习者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 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基于自我导向学习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 升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变得至关重要。本 次演示将从“自我导向学习”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全民终身学习 教育体系的建设。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自我驱动、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学 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满足学习 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中,自我导向学习同样具有重 要的作用。
4、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终身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提高自身的生 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不足:目前,我国终身学习的资源还比较有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终身学习的质量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和 教学资源建设。
3、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学习者自我 导向学习能力的培养。他们可以通过提供学习策略和建议,帮助学习者制定学 习计划、管理学习时间、评估学习成果等。同时,教育者还应鼓励学习者积极 探索、尝试新方法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体系:为了保障学习者在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中的顺利 发展,教育者需要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体系。这包括提供心理支持、技术支持、 资源推荐和学习指导等,以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心得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心得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和提高。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是教育部门出台的法规文件,旨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优质的教育服务体系,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在阅读这份文件时,我深刻认识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每个市民的权利。
只有通过建立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减少城乡、贫富、校际之间的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享受到良好教育资源。
《意见》提到了几个重点,其中包括强化政策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质量、落实师资配备、推进均衡发展等等。
这些重点内容都表明了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合作和努力。
首先,文件强调了政策支撑的重要性。
政府在教育领域必须制定出明确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规范行为,打击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仍然较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大投入,强化建设,确保每个学校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只有有了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业水平。
提升教育质量是关键。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的。
文件提到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打破一切可能影响公平的因素。
这包括考试制度,减少应试教育对教学质量的不利影响,推行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资配备也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他们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文件提到了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倡导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确保每个学校都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总之,《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和指导,指明了我们在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中应该做些什么。
《2024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范文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篇一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上海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走在了前列。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背景与意义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关乎城市自身的发展,也对于推动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构建完善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推动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实践
上海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服务的多样化供给、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社区、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四、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效与挑战
经过多年的实践,上海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些成效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五、结论
通过对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城市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若干措施
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支柱,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二、调整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公平1. 公平优先,资源倾斜:构建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需要优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投入,倾斜资源,使其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2. 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师资互换,从而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三、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正1.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优质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构建优质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
2. 强化学校教育评估:学校教育评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学校评比、学校排名等方式,促使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正。
四、拓展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水平1. 推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至关重要,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和实践,是构建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必要措施。
2.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从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五、结语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均衡、公正的教育,让他们都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个人观点: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它不仅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一、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社区中提供的,公益性、基本性、全民性、普惠性、平等性的服务与设施。
既包括政府提供的服务,也包括社会组织、居民自发开展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区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
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1. 促进社区居民的人文化素质从很多方面来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都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人文化素质。
例如,社区图书馆、公园、卫生站等公益设施的建设不仅扩大了社区居民的知识面,也促进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发展。
2. 提高社区居民的福利待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是社区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
而有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居民的福利待遇也将会得到提高。
例如,公园舒适宜人的环境、医疗卫生设施齐全的社区卫生站等,都是社区居民福利待遇的体现。
3. 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为社区居民服务,也为社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因为当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时,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就能够防止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入侵,进而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1. 政府引导和规划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划。
政府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向和重点。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法规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符合法律规定和市场需求。
2. 加大财政投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该极大地加强财政投入,重点向福利方面倾斜,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
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与商家、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以达到更好地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
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高校教育公共服务的概念与意义高校教育公共服务是指高校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类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
构建和完善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促进社会公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提升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责任与资金投入政府在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需要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高校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和形式高校教育公共服务应该以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向社会公众开放。
除了传统的教育和科研服务,高校还可以提供职业指导、继续教育、社区服务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先进技术手段,推动线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服务。
四、与产业需求的衔接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与产业需求相衔接,促进教育和经济的深度融合。
高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合作,开设应用型课程和实训基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五、效益评估与社会认可构建和完善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行效益评估和社会认可。
专门的评估机构可以对高校的公共服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措施的参考。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针对性。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构建和完善高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高校可以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学术合作、师资互访等,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同时,高校还可以参与国际组织和项目,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提高国际影响力。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和人口大省的上海,其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经验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探讨其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在政府的引领下,上海以提高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质量化和多样化为目标,采取了有力的措施。
一是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
从财政支出、人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了充分保障。
二是完善教育政策和法规体系。
上海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确保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三是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公共服务机构。
上海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上海大力推广互联网教育,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二、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上海充分利用城市的特点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将各类学校建设在各区,并在社区、乡镇设立教育公共服务中心,确保学校与居住地的联系。
其次,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提高。
上海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再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提升。
上海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最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上海通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社区教育机构等,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衔接,形成了教育共同体。
三、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虽然上海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区域间教育公共服务不平衡。
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方向
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方向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每一个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服务体系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它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教育需求的响应、教育公平的保障等多个方面。
构建一个高效、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学习需求,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首先,政府作为教育服务体系的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资源配置、政策引导等关键任务。
政府应通过立法和政策保障,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
例如,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优秀师资的流动,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服务。
此外,政府还需搭建开放的教育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创新,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供给体系。
高等院校是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应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高等院校应致力于建设终身学习的教育服务体系,为社会各界提供终身教育和培训服务,满足成年人持续学习的需求。
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形成产教融合的良好局面,推动教育服务的多元化和灵活化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是教育服务体系的起始点。
在此阶段,教育服务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体差异化的教育服务。
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同时,基础教育还应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社会服务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在教育服务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机构能够填补一些教育系统内的空白,提供针对不同人群的教育服务。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公共服务体系的定义及重要性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社会组织或企事业单位提供的面向公众、覆盖全社会的服务体系。
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福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改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次,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再次,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途径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面。
这包括道路、桥梁、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的建设和维护,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2.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方面。
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同时,还应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素养。
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学校设施和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此外,还应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4.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确保人民享有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养老、医疗、失业和住房保障制度,为人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5. 加强法律援助和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援助和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支持和规范,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法律援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的构建、实践与思考作者:丁晓华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推进社会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年来,江苏社会教育快速崛起并发展,但与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城乡居民学习需求相比还需提升。
文章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论述了在江苏省域内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学校如何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
[关键词]社会教育;终身学习;学习苑;游学;养教联动[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5-0057-05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主动开放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建设。
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教育,由一些社会教育机构对全体社会成员开展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养。
社会教育机构包括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纪念馆等,还包括一些向校外开展社会教育的学校。
文章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论述了在江苏省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学校如何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
一、江苏社会教育现状近年来,江苏社会教育快速崛起并发展,内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呈现出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社会吸引力。
在体系构建、资源整合、项目推动、示范引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城乡居民学习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1]。
目前,全省各地都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但发展不平衡,苏南、苏中片区社会教育工作呈现一片良好的发展态势,苏北片区则刚启动;社会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文体类、健康养生类的培训和活动,在提升人们精神层面和生命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和课程,缺乏一定的深度;社会教育参与面比较窄,以老年人居多,缺乏一定的广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欠缺,优质学习资源的供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难以保障时时、处处、人人的全民泛在学习的实现。
如何顺应潮流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体现社会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如何丰富社会教育形式、提升社会教育品质、加强社会教育内涵发展?江苏开放大学在加大推进社会教育工作力度的同时,边摸索边实践,围绕这些问题重点完善项目的拓展和体系的构建,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展项目推广,逐步形成了发展社会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积极态势。
二、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满足人们对学习的需求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江苏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实践,扮演“搭台”“聚气”“服务”“指导”的角色,以开放大学系统为骨干力量推进体系建设,以精准服务满足新时代社会教育的需要,强化和完善服务体系,拓展社会教育阵地,扩大受教育面,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营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
5:指以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为条线,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市级社区大学(开放大学)、县级社区学院(开放大学)为主要骨干力量,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形成纵向五级社会教育网络体系。
N:指由省、市、县(市、区)创建的各类社会教育基地、组织或团体等,本文主要指由江苏开放大学创建的包含学习苑、游学基地、名师工作室、学习体验基地、养教联动基地等作为横向补充的基地型社会教育机构。
江苏开放大学办学系统有省、市、县(市、区)开放大学共计74所,同时,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在江苏开放大学挂牌成立了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
江苏开放大学利用系统办学优势和省社指中心影响力,发挥在理论研究、资源建设、业务指导、队伍培训、政策咨询和信息宣传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将社会教育工作渗透到方方面面。
(一)以项目为载体,推进“项目化”向“品牌化”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江苏开放大学积极搭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教育为过程,以活动为形式,以作品为成果,紧贴国家和社会发展主题,举办一年一度的全省社区摄影大赛、书法大赛、歌咏大赛等活动,旨在以项目的方式贯穿到纵向五级的社会教育网络体系中,形成社会教育合力。
同时,通过举办这些活动,给人们一个相互交流、展示风采的平台,也提高了人们对社会教育的知晓率、参与率及满意度。
如组织开展“改革新征程,社区新风貌”为主题的摄影大赛,要求比赛过程中加入摄影课程等学习培训,通过搭建“追求美”“体验美”“记录美”“创造美”“传播美”的服务平台,让江苏百姓用图片记录美好生活。
作品从不同的视角,记录着江苏推进全民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人与事和社会教育的时代新貌,为创造美好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如组织开展“喜迎十九大,书写江苏美”为主题的书法大赛,聚集全省各地书法爱好者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载体,书写社区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邻里和谐的社会氛围,传承中国书法“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精神。
如组织开展“赞歌献给党,喜颂十九大”为主题的歌咏大赛,聘请专业教师指导练习,以歌咏的形式唱响时代主旋律,丰富社区新生活,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治理,营造和谐、欢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江苏开放大学要求纵向各级社会教育机构要以活动为载体,注重突出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做合一”与体验性教学的成效,并将过程性教学资料作为优秀组织奖的评审依据。
整个项目执行过程由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积极宣传、广泛动员、认真组织;市、县(市、区)开放大学精心遴选、择优推荐;江苏开放大学、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进行最终评选。
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纵向五级社會教育网络体系的运行更加顺畅和稳固,体系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项目也逐渐成为品牌化的社会教育活动。
(二)以基地为阵地,深化“标准化”向“个性化”发展的社会教育内涵社会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虽处于辅助和补充地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方便百姓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作用,江苏开放大学加强系统建设,积极拓展和构建社会教育基地,以基地为阵地,构建便民学习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扩大社会教育受众面,创新终身教育体系,从横向上补充了纵向五级社会教育工作网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
1.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基于“终端取胜”的理念,江苏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实践,创建了“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
旨在进一步落实江苏开放大学对社会教育的龙头和引领作用,激发社会教育的创新活力,寻求跟“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合作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开展多样性的社会教育活动,研究和解决社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推广和实施社会教育创新成果,是具有“社会化公共形象、品牌化教育体验”等特色的社会教育基地。
“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由三方共建,分别是江苏开放大学、地方开放大学和第三方承建单位。
江苏开放大学负责制定标识、整合提供资源、开发学习平台、资助建设经费、动态管理评估;地方开放大学协调指导业务、提供师资队伍、统筹管理经费、提炼特色品牌、常态管理督查;承建单位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服务公众需求、引导平台学习、打造特色项目、宣传创建品牌。
学习苑以项目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能力建设为保障,以满足人们学习需求为宗旨来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江苏社会教育发展情况,江苏开放大学创建的学习苑主动适应大众学习需求,除开展常规的教育培训外,重点打造学习苑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努力建设成为知晓度、参与度、美誉度高的百姓学习阵地,形成一批个性化、品牌化且有显示度的实践范例。
如张家港市南丰学习苑重点打造“七色花”青少年校外教育品牌,以“我学习、我精彩”为主旨,开设青少年特色培训项目,教育过程中注重对新市民子女的同城化培育。
如扬州市邗江区竹西街道学习苑重点打造“启明星小小科学院”品牌,探索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科学教育,改善学校和家庭的科学教育功能,将科学知识、动手实验、拓展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将传统的课堂知识教育拓展到校外实践与创新的教育层面,较好地补充了学校和家庭的科学教育;如南通市如东县袁庄学习苑根据区域老龄化现状和老年教育的现实需求,积极宣传“经济靠自己,精神靠社区”的养老新观念,动员全镇老年人参加学习苑开设的电脑、保健、法律等学习培训,促进区域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如江苏金创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学习苑注重激发儿童创意美术、动漫素描、启智机器人、演讲口才等,同时开设亲子课程,对家长进行专题教育(例如如何维护和管理夫妻关系等),宣传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送孩子至学习苑上课的家长可同时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进行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如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学习苑为引导党员更好地了解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着力打造融入式党建展示馆,开展“情景式党课”“微型党课”等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创新党课教育模式。
学习苑建设过程中,江苏开放大学对共建开放大学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同时要求各学习苑制定具体的教育培训计划,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菜单,以便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学习苑各项活动中,真正把学习苑建设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一所大学。
2.游学基地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1]。
“游学”是集知识习得、文化熏陶、审美体验、技能获取、情感养成为一体的,让学习者在游览式、交互式、自助式的体验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并获得个性成長与自我激发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2]。
寓学于游,使参与者在游中学,实现有设计地“自悟”与“他授”相结合,有助于学习者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根据区域特点,江苏开放大学重点打造了11条游学线路,有红色文化游学、茶文化和农耕文化游学、工业游学、传统文化游学、水文化游学等。
游学项目由省、市开放大学和社区教育中心或民营公司等共同创建,在项目管理模式上,采用各地教育局和开放大学负责宏观管理,承接单位实施具体业务的层级式管理。
江苏开放大学对省级游学项目进行精心设计包装,加强宣传推广和教学资源建设,划拨资助经费。
游学项目承建单位具体实施游学体验活动,并根据江苏开放大学对游学的要求,在学习者游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学习元素和教育元素,让学习者在观赏、体验、互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
游学对创新社会教育模式、提升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项目开展前景也较好。
比如,扬州江都“大运河走运之旅”、常州溧阳“天目湖茶之旅”等均已针对中小学生、企事业机关、老年群体等开展游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