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环境的功能

环境的功能

环境的功能环境是指人类居住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客观空间和条件。

环境的功能是指环境所具备的能够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种属性和特性。

环境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提供资源。

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矿产等。

这些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环境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类提供这些资源,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其次,环境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

环境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来保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环境提供生活空间。

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居住的空间,包括城市、乡村等各种生活场所。

这些生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住宅、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此外,环境提供文化和教育资源。

环境中包含着各种文化和教育资源,如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图书馆、博物馆等。

这些资源为人们的文化交流、教育学习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最后,环境提供交通和通信网络。

现代社会依赖于各种交通和通信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物质的流动。

环境提供了道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以及电话、互联网等通信设施,为人们的交通出行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总之,环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资源和基础设施,还维持和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人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环境,发挥环境的各种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要素的特点有哪些

环境要素的特点有哪些

环境要素的特点有哪些
环境要素是指影响和制约一个地区或一个物种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它们共
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环境要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性和复杂性
环境要素包括了地理、气候、生物、土壤等多个方面,每一个要素都具有自身
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

2. 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
不同的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互动关系。

例如,气候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有直接的影响,而生物通过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又影响气候的变化。

这种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密切联系,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

3. 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环境要素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它们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变。

气候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生物群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演替。

因此,环境要素的特点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的、难以预测的情况。

4. 可塑性和脆弱性
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然而,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环境要素就会变得脆弱,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甚至崩溃。

因此,维护环境要素的平衡和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环境要素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动态
性和不确定性、可塑性和脆弱性等方面。

只有理解并合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维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环境地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又称系统性。

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从而使环境具有特定的功能。

(2)变动性和稳定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特性。

(3)资源性和价值性;(4)公益性。

2、环境类型:(1)聚落环境:人群生活的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特点是多为人工环境,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

容量有限,可分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大气圈底部,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聚落环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3)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的地壳或岩石圈,为人类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宙因素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宇宙环境: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地球大气圈外的宇宙空间,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3、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第三环境问题。

4、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5、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学、环境物理学。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必背) 环境:指周围所在的条件,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环境的功能特性1. 整体性2. 有限性3. 不可逆性4. 隐显性5. 持续反应性6. 灾害放大性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破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研究内容1 水环境特征2 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3 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循环和积累的过程与规律4水污染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监测5水污染的控制与规划6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7 环境影响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特征:(1)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 系统的生态脆弱性(3) 生产力高效性(4) 效益的综合性(5) 生态系统的易变性湿地三要素:湿地水文、生物物理化学、湿地生物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三个平衡点:1、结构上的平衡2、功能上的平衡3、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1)自我调节机制(内部反馈机制)2)人工调节机制保护生态平衡的基本途径:1、对自然资源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制定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开民利用方案。

2、开展生态系统全面研究,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

3、防灾、减灾,整治生态环境,尤其对人为污染而造成的生态恶化区域。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2)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2)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编辑:细JO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差异性和变化性;(危害作用的滞后性)。

3.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4.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5.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6.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7.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8.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9.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发生: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和天然源进入大气,就参与了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等过程从大气中去除。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人类生活的环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环境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还扮演着许多重要角色,为我们提供各种功能和基本特征。

本文将探讨环境的多重功能和其基本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与之相互作用的世界。

## 1. 生存的根本首先,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我们的生活所依赖的食物、水源和空气都直接受环境的影响。

土壤的肥沃程度、水质的纯净度以及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都是环境中的基本特征,它们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没有一个健康的环境,人类将无法维持生命。

## 2. 提供资源环境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所需的基本要素,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我们的生活和经济。

森林、草地和水域等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木材、食物、纤维和能源。

这些资源是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形成了环境的一个重要功能。

## 3. 生态平衡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共同维持了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的一个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当我们破坏这些平衡时,会导致生态危机,对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 4. 影响气候环境还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气、海洋、陆地和冰川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气候模式。

环境中的温度、降水、风向等基本特征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气候条件。

气候变化是当前环境问题中最紧迫的之一,它对全球社会和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 5. 支持文化与社会环境也在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土地利用、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都受环境影响。

此外,环境提供了娱乐和休闲的场所,例如公园、海滩和自然保护区,这些地方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 6. 影响健康环境的质量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空气和水污染、有毒物质的暴露以及生活在不健康的环境中都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因此,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对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 7. 提供美学价值最后,环境提供了美学价值,为我们的视觉和精神享受增添了丰富的元素。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环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环境分类包括: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包括陆地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环境两大类。

陆地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水域生态环境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

生态环境的研究是生态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居住等各个方面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所以改善社会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地理的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自然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4.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物质环境
非物质环境
自然环境
是指环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 和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物 所构成的整体。
人工物质环境 人类加工制造的物质环境
城市、村镇院落、机场等
人和人、人群和人群 之间错综杂的关系
政治体制、社会行为、 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宗教信仰等
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阳光、温度、引力、地磁力、地震、海啸、 火山活动、水循环、大气循环等
2020/1/14
13
1.3.2环境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故又称系统性。 人与地球 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何一个系统, 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整体)特性在区 域上的差异,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整体特性。
2020/1/14
2020/1/14
10
1.3 环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1.3.1 环境的功能
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
岩石圈
矿产资源
土壤圈 生物圈
生产粮食作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 食物和生产资料
2020/1/14
11
2、环境的调节功能
物质、能量
输入 输出
环境系统 (动态系统 或开放系统)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环境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节作用, 使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从而实现系统的有序性,保持环境 平衡。
• 它包括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阳光、温 度、引力、地磁力、地震、海啸、火山活动、水循环、大气循 环等。
• 社会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自然环 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环境。 • 它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如人工构 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综合生产 力、技术进步、宗教信仰等。

人类环境的功能

人类环境的功能

对人类而言,环境功能是环境要素及由其构成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功能和作用,其功能非常广泛,大致包括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纳污功能。

1资源功能: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要素,人类,生物都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生命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空气,水和食物是人体获得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因此,洁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无污染的土壤和食物是人类健康和世代繁衍的基本环境要素。

环境为人类提供从事生产的资源基础。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耗竭资源是指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

它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的蕴藏量为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

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恢复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

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甚至不断增长。

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可再生过程受阻,使蕴藏量不断减少,已致枯竭。

2生态功能: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环境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资源,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需求。

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是宝贵的财富,可成为旅游资源。

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愉悦,充满活力。

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环境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环境是生态的前提。

3纳污功能:环境对废物具有消化和同化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或消费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并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物降解等途径来消化,转化这些废物。

只要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不会受到损害,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能力,地球上的废物就会很快积累到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水平。

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容量)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环境要素的特性,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名词解释)自然环境: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

(选择或填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的分类(按其范围由近及远):环境的功能特性:(大题+上解释答)(一)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能量流动的不可逆。

(四)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五)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

(六)灾害放大性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问题的分类:(选择)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书P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高一地理地球与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高一地理地球与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高一地理地球与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理解地球与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地理环境等角度进行论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地球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各种地质圈组成的复杂系统,由内到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1.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铁、镍和其他元素组成。

地核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重要来源。

2. 地幔地幔是地球的次表层,位于地壳之下。

地幔由固态岩石组成,具有高温高压的物质状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岩石圈运动的能量。

3.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也是人类居住的地域。

地壳主要由固体岩石构成,包括了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平均为30-35公里,在海洋上平均为5-10公里。

4.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围绕着地表的气体层,由气体组成。

大气圈的厚度约为1000多公里。

大气圈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物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的空气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稀有气体组成。

5. 水圈水圈指地球上所有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冰川等。

水圈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系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着,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1. 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的运动,它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钟4.09秒,即一天的长度。

2. 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公转一次需要365.24天,也就是一年的时长。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因此每年的一年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在不断变化的。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特征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联系。

由于地球的广大范围和多样性,地理环境具有以下特征:1. 多样性地球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多样性。

有关环境的知识资料

有关环境的知识资料

有关环境的知识资料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条件的总称。

它包括了大气、水体、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各种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环境对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同时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活质量。

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的基础:环境是生命的基础,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空气、水和食物等资源。

它们是维持生命和保持生物平衡的重要条件。

2.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中的每个物种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保护环境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满足人类的需求。

4.生态系统功能:环境中的各种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河流等,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源、保持土壤肥力等重要功能。

保护环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5.健康保护和疾病预防:环境的污染和恶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有关。

良好的环境可降低疾病的风险,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环境污染和种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释放出的物质、能量或噪声等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水污染:包括工业、农业、生活废水等对水体的污染,使水体中的化学物质超过生物和环境可接受的范围。

水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大气污染:包括工业排放物、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燃油等燃烧产生的废气等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3.土壤污染:包括化工废料、农药和化肥等对土壤的污染,使土壤中含有有害物质超过可接受的水平。

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4.噪音污染:主要是指来自交通、工厂、建筑工地等产生的噪音。

长期暴露于噪音中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光污染:主要是指过度使用人工照明、大量的广告灯箱和霓虹灯等,造成光强过大,破坏了正常的光周期。

环境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

环境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

环境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环境作用是指环境对于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包括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环境作用是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环境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环境作用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了解生物体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以及环境变化对生物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环境作用的基本概念、环境作用的种类、环境作用的影响以及对环境作用的应对措施等方面对环境作用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环境作用的基本概念1.环境作用的概念环境作用是指环境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包括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作用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的环境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环境作用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作用,生物体可以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2.环境作用的特点环境作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环境作用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环境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作用会导致不同的生物体变化。

(3)环境作用是生物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作用,生物体可以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4)环境作用是环境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了解生物体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以及环境变化对生物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作用的种类环境作用的种类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作用和人为环境作用。

1.自然环境作用自然环境作用是指自然环境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等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

自然环境作用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是生物体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

自然环境作用包括气候环境作用、土壤环境作用、植被环境作用、水资源环境作用等。

气候环境作用是指气温、湿度、光照等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土壤环境作用是指土壤肥力、土壤质地等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植被环境作用是指植被覆盖、植被类型等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水资源环境作用是指水量、水质等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之解读

自然地理环境之解读

“自然地理环境”之解读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结构特性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地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对其全面深刻的理解是进一步认识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

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组成、结构如何?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很好地理解。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冲击或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二是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

就放牧的草场和采育的林地来说,虽然它们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应属于人为环境之列。

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主要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人为环境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则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

从这方面来说,无论人为环境(次生)还是天然环境(原生)都是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即地理圈。

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壳”。

因此,人们也把自然地理环境称作“地理壳”。

这个名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下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层。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环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说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本文将探讨环境的各种功能及其基本特征,并为读者提供更深入了解环境的知识。

一、环境的保护功能环境保护是环境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环境通过自然界的各种调节和平衡机制,保护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例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水资源供给等都是环境保护的表现。

环境的保护功能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发展。

二、环境的资源功能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来源。

地球上的水、空气、能源等资源都是环境提供的。

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至关重要,而空气则是我们呼吸的基本需求。

此外,环境还提供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食物资源,满足人类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

三、环境的生态功能环境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而动物则通过食物链的关系,控制着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平衡。

四、环境的美学功能环境不仅是人类的生存资源,还是人类审美情趣的重要对象。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启迪。

山水之美、园林景观、城市建筑等都是环境美学功能的表现。

人类通过欣赏和保护环境美学功能来满足自身的艺术和审美需求,并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五、环境的变化特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它的一种基本特征。

自然界的气候、地质、生物等因素都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而人类的活动也在改变着环境,例如城市化、工业化等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特征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六、环境的整合特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系统。

例如,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在地球上相互交织,构成地球生态系统。

这种整合特征使得环境具有多样性、协调性和相互关联性。

组织环境的特征

组织环境的特征

组织环境的特征(一)客观性———存在特征组织环境的客观存在是不以组织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一切与组织相关的客观事物都构成制约组织行为运行的客观环境。

(二)条件性———意义特征组织环境是组织生存和进展的基础条件,组织形成与运行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都来自于组织环境,离开了组织环境,组织的生存与进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肯定不行能的事。

(三)对象性———功能特征组织环境是组织行为作用的对象,是组织行为运行的导向,离开了组织环境,组织行为就失去了功能对象,也就失去了功能价值。

组织行为形成和进展的社会缘由是要满意组织环境的需要,对社会进展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

组织的外部环境是组织行为外部的功能对象,其功能目标就是要满意社会环境进展的需要;组织的内部环境是组织行为内部的功能对象,其功能目标就是要满意组织整体和成员个体的进展需要。

(四)动态性———形态特征组织环境是由不断进展变化的自然、人文等各种因素交织而成的运动体系,相对稳定是组织环境的表面形态,进展变化则是组织环境的本质形态,正是组织环境的不断进展变化引导、制约了组织行为的不断进展变化。

(五)互动性———关系特征组织环境与社会组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组织环境引导和制约着组织行为的运行,组织行为又影响和推动着组织环境的进展,二者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互动关系。

三、组织环境的功能组织环境作为组织行为的构成要素,它对组织行为的运行必定具有其他要素不行替代的基本功能。

(一)基础功能组织环境是制约组织行为运行的客观基础。

任何组织行为都是在肯定的组织环境的基础上运行的,都是在适应组织环境的基础上进展的。

(二)动力功能组织环境是推动组织行为运行的社会动力。

组织行为的运行必需要适应组织环境进展变化的要求,组织环境的进展变化就成为推动组织行为不断进展变化的基本动力。

(三)导向功能组织环境是引导组织行为运行的方向指标。

组织行为的运行要以组织环境的需要为导向,只有不断满意组织环境的进展需要,组织行为才具有不断进展的正确方向。

环境的诠释

环境的诠释

环境的诠释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周围自然和社会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的总体。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环境具有多样性。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多样,包括了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地形和地貌。

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种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具有动态性。

自然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气候、地质、生物等要素都在不断变化和演化。

例如,气候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地质构造会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生物种群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适应和演化。

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自然环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遭受破坏。

过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过度开发资源等行为会导致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灭绝等问题,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性。

自然环境具有互动性。

自然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动物提供氧气;动物通过食物链的形式相互依存,维持着生态平衡。

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文化、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要素的总体。

它对人们的行为、思维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环境具有多元性。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这些多样性使得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社会环境具有变动性。

社会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系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不断变革和调整。

例如,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环境具有相互依存性。

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依存、相互合作。

例如,人们通过交流和合作形成社会网络和组织,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是围绕着 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客
观事物。
物质环境
非物质环境
自然环境
是指环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 和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物 所构成的整体。
人工物质环境 人类加工制造的物质环境
城市、村镇院落、机场等
• 社会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自然环境的
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环境。 它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如人工构筑物、
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宗教信仰等。
1.1.3 环境要素
1.环境要素的定义
• 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 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生产粮食作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 食物和生产资料
2、环境的调节功能
物质、能量
输入 输出
环境系统 (动态系统 或开放系统)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环境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节作用,使 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从而实现系统的有序性,保持环境平衡。
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越复杂,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越复杂, 彼此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它的稳定性越大,越容易保持平衡。
环:围绕;境:疆土。
《韦氏新大学词典》“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环绕的情况、 物体和条件”。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是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 周围事物,一般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
主体为人类
主体为 生物体
人类环境 生态环境
除人类外的生物体 和非生命物质
生物界周围的 客观事物的总和 (非生命物质)
人和人、人群和人群 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政治体制、社会行为、 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宗教信仰等
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阳光、温度、引力、地磁力、地震、海啸、 火山活动、水循环、大气循环等
社会环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的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施行)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 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1.1.2 环境的基本类型
1、依据环境的主体来分
主体为人类
人类环境
主体为生物体
生态环境
2、依据环境的范围大小来分
工作环境
环境
生活区环境
城市环境
区域环境
宇宙环境 全球环境
3、按照环境要素进行分类
•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 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物所构成的整体。 它包括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阳光、温度、 引力、地磁力、地震、海啸、火山活动、水循环、大气循环等。
③环境要素的整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之和 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
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④各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
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1)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要素; (2)环境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是通过能量
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整体)特性在区域上的差 异,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整体特性。
2.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 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环境的稳定性是指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 性。即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环境结构与环境状态所发 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 节能力使这些变化逐渐消失,结构和状态得以恢复。
1.1 环境的概念
1.1.1 环境的概念
人类对环境概念的建立是从18世纪开始的。 ①生物进化论者布冯(Buffon,1707-1788)、拉马克(lamarck, 1744-1829)、伊来尔(Hilaire,1772~1844)等人把生物种的变异 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系统起来,而建立了周围环境的概念。 ②哲学家孔德(Comte,1798~1857)把周围环境概括为“环 境”一词,它代表生物四周的一切环境情况。 ③地理学家莱克鲁斯(Reclus,1830~1905)等引用环境一词 确立了地理环境的概念,并把它理解为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 总体。
④19世纪后半叶,以斯宾塞(Spencer,1820—1903)为代表 的社会学家把环境概念引入社会学。从此,“环境”这一 名词就广泛地在这些领域中应用起来。
英 文 : environment, 它 是 由 动 词 “ environ” 延 伸 而 来 。 “environ”源于拉丁语中“in(en)”加“circle(viron)”。 这两个词的涵义都是“包围”、“环绕”之意。 • 环境一词最早见于《元史·余阙传》“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 捍,而耕稼于中。”
3、环境的服务功能
生产生活资料
森林
净化空气
4、环境的文化功能
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类在精神和人格上得到发展和升华,不同 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各民族不同的性格、习俗和文化。优美的自然 环境又是艺术家们创作和美学倾向的源泉。
1.3.2环境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 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故又称系统性。 人与地球环境是一 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 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的关系。
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 社会环境要素
环境结构单元
环境系统
2.环境要素的特点
①最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
是受环境诸要素中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控制。
②各环境要素的等值性 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
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 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
流在各要素之间传递,或通过能量形式在各个要素之间的转 换来实现; (3)通过物质流在各个环境要素间的流量,即通过各个要素对于 物质的储存、释放、运转等环节的调控,使全部环境要素联 系在一起。
1.3 环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1.3.1 环境的功能
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
岩石圈
矿产资源
土壤圈 生物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