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孕育于一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之中。
首先,中国文化建立在广阔的地域条件上。
作为一个巨大的半洲,中国拥有着多样的气候、地形及土地,其特殊的地形条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和多样的历史资料。
一方面,中国多山、多陆、多水,其高原、丘陵、山地、内陆洼地、河流、海湾等地理景观非常丰富,因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多种分布的陆地丰富了中国的草原、丛林、沼泽等地理景观,让中国的古代文化有机会发展至一定高度。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多种文化思想。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博大精深、多元繁杂的文化样式。
从古代时期开始,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少文化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和历家等;此外,更丰富的地理环境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了许多异域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在本土文化之上形成了新的文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盛大。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不同时期传统文化不断发生演变,而这恰恰是社会历史背景引起的,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快速的发展;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的两次大变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影响,将最终形成中国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广阔的地域条件、多种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各种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汇聚而成,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悠久文明的国度,也使其独属於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促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
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
本节四个内容: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和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
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
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
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
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
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海洋文化塑造了中国人敢于冒险、开放进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沿海地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重视商业、 敢于探索新领域等。
海洋与海外交流
海洋文化在海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频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海洋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影响,丰 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发展 • 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中国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 • 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 中国地理环境与国际关系
01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地形地貌
山地高原
丘陵岗地
中国地形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包括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脉 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高原。
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尊重自然、崇尚力量和勇气等。
03
游牧与战争
游牧文化在战争方面也有显著影响,游牧民族凭借马匹和弓箭的优势,
形成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概述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历史悠久。这种文化强调冒险、开放和进取,与内陆文化形成鲜 明对比。
03
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 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农业文化源远流长。 这种文化强调稳定、勤劳和节俭,注重家庭和土地。
农业对价值观的影响
农业文化塑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崇尚节俭和 勤劳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家 庭观念浓厚、重视孝道等。
农业与科技发展
总结词
近现代时期,地理环境对中国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地理与历史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北京)
4、氏族公社:五万年到四五千年 前(距今约一万年前繁荣)
(1)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早期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约6000-7000年):河南渑池仰韶、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河南陕县庙 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安阳后岗及马家 窑文化等 地区:以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豫西沿河谷底为 中心,东至豫东、冀南,西及陇西,北过河套, 南达鄂西北 大汶口文化(约6000年前) 地区:鲁中、鲁南、胶东半岛和苏北地区
2、郡县制
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政 区制度。由秦始皇开始在 全国实行。
郡县制是中央通过考课和监 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 制。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 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 证了政令的划一性。
由秦汉至隋代,基本实行郡 县制。
周王朝 郡郡 郡 县县 县
3、道路制
由唐宋至辽金的三级行政区划。 道是一级行政区,州下设县。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约7000年前)
地区:宁绍平原—太湖流域 马家浜文化、草鞋山文化
红山文化(6000年前)
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父系氏族公社(距今约5000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后期
龙山文化(约5000-4000年)
地区: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齐家文化(约4100-3600年)
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 东南到钓鱼岛、台湾。1000多万平方公里。
三、古代政区划分沿革
1、分封度。
周灭商后,分封 同姓和功臣为诸侯, 以为藩屏。诸侯的君 位世袭,在其国内拥 有统治权,但对天子 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 赋﹑力役等义务。
周王朝
诸侯
诸侯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只是中华 文明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一个 方面,是这两者通过迁徙、聚合、战争、 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 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二)民族、人口
• 多民族的国家。除朝鲜、俄罗斯、塔塔尔等几个 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 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 其中汉民族在数量上、经济文化方面保持总体优 势,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 少数民族在开拓领土,开发和巩固边疆方面做出 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如:藏族(前身为吐蕃)在 青藏高原,古代的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 蒙古族在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 族在台湾等。
• 清初设十八省,辖府、县二级,每省又分 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一级,又重化了道区, 形成省、道、县三级制。
• 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后来在30年代“剿共”时又在江西首先分 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不久推行到全国。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制度,称 为专区,后改为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 至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
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庶;中国的农耕文 化,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自豪。
中国的农业
• 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 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富 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 具、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 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铁犁的使用, 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远远早于欧洲各国。 蚕桑和茶叶的发展,曾令世界倾羡不已。 中国人民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经典巨著,它以地理和人文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民间文化和社会生活。
每一章都涉及到各种知识点,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
第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本章介绍了中国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等。
重点了解中国地貌分类、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地理特征。
第二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特点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和重要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符号。
第三章:中国家庭和婚姻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家庭和婚姻的传统及现代变化,包括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婚姻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家庭和婚姻传统的特点,如三从四德、夫妻恩爱等。
第四章:中国的宗教信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宗教信仰的种类,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以及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的发展历程,以及宗教信仰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中国的节日和民俗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六章:中国的音乐和舞蹈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包括京剧、昆曲、民族音乐、民族舞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中国的饮食文化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各种不同地区的菜系和特色小吃。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八章:中国的文艺和文学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文艺和文学,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
第九章:中国的工艺和美术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工艺和美术,包括陶瓷、漆器、织锦、书法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地形、地貌: 特征: (1)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的风格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 五是秀丽,如峨眉山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 “三大阶梯”
(3)三面是山,一面临海;
中国的地形地貌对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富 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中国的地形地貌,使中国文化更多地讲 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疆域的辽阔,带来了中国文化中心经常
恰恰因为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 使 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由此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比如中国的文字,从早期的甲骨文到金文再 到篆体字,在其诞生和发展成熟过程中,没 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字的影响。中国表意的方 块字与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字母拼音文字截然 不同,毫无共性之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 是中国文字的诞生发育,完全是在与外界文 明缺乏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生长发育在这样一种四周封闭 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中,理所当 然造成一种地理隔绝;特殊的地理条件,阻
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使中国传
统文化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封闭性。这种封
闭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传播障碍和输入障碍:
一方面,中国文化要比较完备地向四周辐射
传播非常困难,障碍很大。另一方面,外来 文化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传入中国甚为艰难, 或者即便传入中国, 也因地理环境因素的抵消 耗损而量能不够,而缺乏巨大量能,外来文 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作用就不是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称为中 华民族。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一 个渐次融合与演化的过程,可以说是“多 元一体”。
•
历史上曾经在中国范围内居住活动 的民族非常之多,除月支族的主体在公元 前2世纪迁到中亚以外,其他各民族几乎都 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在今天中国的56个 民族中,除俄罗斯、朝鲜、塔塔尔族等几 个是在以往的一、二个世纪中从境外迁入 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或 者说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许多少数 民族还在中原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和 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但无论是汉族还 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都包容其他民族, 都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也即多 元一体。
(2)气候与中医
• 例如,切脉是中医诊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 脉象因四季而有显著不同。从脉波图形说,主波 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脉率则冬季较夏季为 快。从中医脉象说,春天应为弦脉,夏天呈钩脉, 秋天应是浮脉,冬季应见营脉。因此切脉诊病时 必需考虑季节因素。 • 因时治病的另一个例子可举针灸。中医常用针灸 治病。针灸也讲究四时。不同季节取不同穴位, 即春取络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气在 内,体表组织对外界反应迟钝,疗效差,一般多 用药而不用针灸。
• 一是多山 ;二是多水;二是地势西高东低 。 •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 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 山水画派。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诗歌和绘 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也就是说,中国多山 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 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在此期间, 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 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 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 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 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 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 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 是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 历史的见证。
(二)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 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 文地理环境范畴。
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 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 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现代—— 省、市、县。 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省地县三级(其中:4 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 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 的基本特征
人文地理环境定义
•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 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 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 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 区、民族、人口。
一、疆域、政区
• (一)疆域:(1)疆域:西汉、唐、元、清、疆域超过“雄鸡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 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 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 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 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 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 一部分。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 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 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包括今俄 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 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 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 “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 •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 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 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 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 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漕渠等。 • 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 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 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 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创造为人 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人 化自然”的实体文化。
• (二)人口: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特点有三个 • • 1.人口众多。汉代、北宋、清朝人口数量一直占
世界三分之一。 • 2.人口分布不均衡。在历史上人口分布随着政治 中心的转移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 3.人口迁徙频繁。人口迁徙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与 交融。人口迁移主要受战争、宗教、经济的影响,同时人 口迁移又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 从15世纪以来,中国人不断移居海外,当时以移居 东南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再次大规模不断移居 海外,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如今,在中国,没有四川人 的县不多;在世界,没有中国人的国家不多。人口过多是 最大的生态失衡,双胞胎多,男孩多则是人类自身失衡。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代对中国文化最 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 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 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 多年的周朝。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 理国政,国运昌盛。周朝分为西周和 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 建都洛邑。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 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 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 化。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 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 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元 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 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 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 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域 相似。(最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实际面积是一千 万平方公里)。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第 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 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 这些使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 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
• •
•
•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比如有些著名的湖 泊改变了形状和面积,或者完全消亡了;一些新 的湖泊产生并继续演变。 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流经东部平原地区 的江河下游一般都发生过变化,其中黄河和海河 水系的变迁尤为剧烈。 3.海陆变迁。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也 有些陆地重新沦入大海。 4.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使原来的 “塬”日渐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 5.沙漠的变迁。沙漠面积扩大,吞没了一 些绿洲和城市。
(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中国古代的华 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 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 的族体“华夏族”。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 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 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 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 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 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 北到河北。
三、地形、地貌
• • (一)地形 中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交错,形 成了多样的、丰富的资源分布状况。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的风格多种多样。多元的地形必然会形成多元性的文化。 • (二)地貌 •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 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 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 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 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 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 三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