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意象的形成与变迁:以主流叙事为中心的探讨

合集下载

《边疆》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

《边疆》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

《边疆》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中国古代著名小说《边疆》记载了一群勇士铤而走险,探索遥远边疆,与城中“低配”的读者体验到一种新的情感:边缘的英雄主义。

作为一部描述励志英雄上佳的小说,《边疆》文学语言的生成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以坚定的意志力和乐观的人生观为指导原则。

《边疆》凭借独特的语言风格、惊心动魄的舞台布景和细腻的人物心理研究,展示出英雄们不可思议的勇气,不畏艰险、敢于担当,以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勇攀苍穹,无论经受多大磨难,都坚持追求完美。

二是以对人性及其价值观的深刻把握。

在《边疆》中,作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敬畏为本,穷读诸子,建以人类本性中“仁义礼智信”的要义为重,借助大量的象征性词语,生动而又全面地阐释了一切英雄主义的价值。

三是以抒情优美的语言贯穿始终。

《边疆》的语言清新脱俗,不但富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之心,更多的成分来自于作者知识的高深,书面语及实际词语的巧妙组合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边疆》独特的文学语言。

《边疆》是一部叙述精神活力的经典文学作品,因为它充分展示了勇者惊人的反抗精神,语言的流畅精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读者体验,它的文学语言的生成方式,以坚定的意志力和乐观的人生观为指导原
则,以对人性及其价值观的深刻把握,以抒情优美的语言贯穿始终组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系统,定义了一种具有中国古代文化格调的文学语言。

空间、意象与残雪小说《边疆》

空间、意象与残雪小说《边疆》

环境中人性卑陋 、 丑恶 的缺陷。[ 又如 陈思和教 ”]
授在《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也说 :她用变异的 “ 感觉 展 示 了一 个 荒 诞 、 形 、 魇 般 的世 界 。 阴 变 梦
郁、 晦涩 、 恐惧 、 焦虑 、 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人
性 丑恶 的相互 仇 视 与倾 轧 , 她 的 作 品 中纠 缠 在 在
起 , 仅写 出 了人 类生 存 的悲剧 , 不 而且 写 出了人 的某 种 本 质 性 的丑 陋特 点 。_ 上 述 两 家 是 从 肯 ”2 ]
定 的意义 上评 论 残雪 小 说 的 , 者 也 多赞 同此 种 论 看法 。但 也 有 提 出 否定 意 见 的 , 有 学 者 论 到 : 如 “ 雪其 实是 步外 国某些 现代 派作家 的后尘 , 形 残 变 地 写 出了人世 的丑 恶 , 映 了人 的异 化 , 她抛 弃 反 但

个精神跋涉者 的世界 。残雪小说的氛围也就从绝望转向了期 待。而这 一切 , 作者是通过空间叙 事体现出来
的, 空间是推动小说发展 、 表达小说意蕴的关键。
关 键
词 :空间; 意象 ; 雪;边疆》 残 《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10 5 5
当代著名作家残雪 以创作中短篇小说为主 , 目前出版的残雪作品就只有《 边疆》 可以算是长篇 小说了。
收稿 日期 :2 1 —0 0 1 5—1 8 作者简 介 : 傅钱余 (93 , ( 18 一)男 土家族)重庆人 , ,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
第6 期
傅钱余 :空间、意象与残雪小说 《 边疆》
7 5
明境界 , 但通往美 的跋涉却要 步步踩在世俗实在
的泥地 上 。人 唾弃 脚 下 的 泥泞 , 为 了梦 想那 永 人 恒 的美 , 又不 得不 与这 泥泞 日夜相 伴 , 是上 天为 这

论当代汉族作家“边疆叙事”主题的流变

论当代汉族作家“边疆叙事”主题的流变

1 2 6
对共和 国的认 同或忠诚 。边疆 地 区远 离 国家政 治、 文化 、 经 济 的腹 心 区域 , 又 多 为少 数 民族 聚 居 。这些长期处 于“ 边缘 ” 状态下各 少数 民族对 国家 的认 同感 , 没 有 内地 主 要 民族 的强 烈。基 于边疆地 区特 殊 的现 实状 况 , 动员 他 们对 共 和
地区的影响 , 远不及 中原 内地。为 了让边 疆与 内
山老林里成 了“ 野人” , 后来在共 产党 、 解放 军 的
帮助下 , 与娜兰团聚 。王 玉胡写新疆 的《 阿合买
提和帕格牙》 , 帕格牙被 迫嫁给 了青 河县有 名 的 大“ 巴依” , 宁死不从 遭到 了地 主的毒打 和 囚禁 。 后来在阿合 买 提帮 助 下 , 他 们 出逃 , 躲进 深 山, 过起 了原 始人 的生活 。直到 新 疆解 放 , 夫妇 俩
殊 的意义 , 也更 需 要充 分发 挥 文学 作 品 建构 民 族 国家想 象 和认 同 的功 能 , 以 团结 教 育 边地 各 少数 民族 。 安德森 曾指 出, 民族 历史 的“ 叙述” ( n a r r a ・ t i v e ) 是建构 民族 想象 不可 或 缺 的一 环①。也 就 是说在 民族 的“ 想 象 的共 同体 ” 中, 互不 相识 的
人之所 以能有 一 种一 体感 和 连带 感 , 正 是 因为
巴依 的残酷剥削压 迫 , 总是 想改变 命运 而不得 ,
后在监狱 里遇 到 了共 产党 员 阿不力 孜 , 走 向 了 推翻走 向推翻反 动阶级 的战场 。彭荆 风写 云南
边疆 的短篇 小说 《 当芦笙 响起 的 时候 》 , 讲 述 了 拉枯族 小伙 子 扎妥 遭 受 国民 党 残余 部 队 的迫

谈谈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谈谈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谈谈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方法与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近代中国边疆危机,关心国是的先驱们纷纷著书立说,向国人宣传边疆,以求达到认识边疆、保卫边疆的目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人兴办了一批以刊发边疆问题为主旨的刊物,加强了对边疆问题的研究。

1941年,蒙藏委员会组织相关学者成立了中国边政学会,并创办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刊物立政公论;,刊发了大批著名学者研究边疆问题的论著,使之成为当时边疆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刊物之一。

一些前辈学者在《立政公论》匕发表的关于中国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探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国人关于中国边疆研究理论方面的总体认识,对今天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建设仍具重要借鉴意义,值得认真总结。

一、边疆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中国边疆研究历史悠久,历代关于边疆记载的文献颇多,大体限于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等内容。

道咸之际兴起的西北边疆史地学派,是中国传统边疆研究的高峰。

但封建时期的边疆研究属于传统史地研究范畴,尚无针对边疆及其社会进行单独研究的专门学问,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

我国现代意义的边疆研究,“创始于板代汐卜国之传教师、商人、领事、军事家、自然科学家’。

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为边疆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清末民国以来,西学在国内传播的影响逐步扩大,国人的科学研究突飞猛进,尤其是科学考察团纷起,“奔走于荒激僻壤,努力于田野工作,我中华民国之命运,不于此时奠定其最坚固之基础耶?”然而当时学术考察团所注意者大都为纯粹的自然科学,边疆问题常被视为属于外交或内政之男女社会分工,食品种类,卫生及医药,生活程度的变动及其原因等)、物产、贸易、政治吐司、设治局、治安机构、村落纠纷及其解决方式等)、宗教、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应注意或特别注意的问题。

当代中国电影“边疆叙事”主题演变探微

当代中国电影“边疆叙事”主题演变探微

作者: 熊立
作者机构: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出版物刊名: 艺苑
页码: 31-3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当代中国电影 边疆叙事 主题演变
摘要:在中国电影的家族谱系中,边疆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别样的生存状态为人们带来了新奇、陌生、神秘和有趣的审美体验。

在不同的语境下,电影中的“边疆叙事”寄寓着不同主题内涵。

通过对其叙事主题的考察,我们能清晰地探察到中国电影里“边疆风云”的变化,同时也能深度触摸到这种变化的原因。

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

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

边疆研究 | 热点专题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文/周平随着中国崛起的日渐凸显,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既要充分发挥领土内不同区域的功能,也要全面维护越来越重要的海外利益。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对疆域的边缘性区域进行治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作为对此现实问题的学术回应,相关学科越来越多地涉足于国家疆域之边缘性区域的问题,于是便形成了多个不同学科同时关注和研究边疆问题的局面,出现了所谓的“边疆热”。

然而,各个学科看待边疆及边疆问题的角度并不一致,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在此背景下,政治学学科从国家视角对边疆进行的研究日渐增多和增强,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也因此日渐凸显。

为厘清边疆研究中国家视角的本质和特点,协调国家视角与其他视角的关系,发挥国家视角应有的功能,有必要对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进行专门讨论。

边疆研究的多维视角及其影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边疆的开发、建设和治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但边疆研究却显得不温不火并明显滞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能适应国家快速发展的要求。

针对此种状况,边疆学家马大正发出了“边疆研究应该有一个大发展”的呼吁。

不过,这种状况很快发生了变化,甚至是彻底地改观了。

首先,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融入世界,并导致了国家发展空间条件的重大变化。

一方面,国家追求以综合国力提升为发展目标,将充分发挥领土边缘性区域功能的要求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在领土外的活动日渐增多,进而延伸到太空和外太空,国家的疆域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在国家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陆地边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以及海洋边疆的维护、开发和建设等,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重要。

再次,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国家发展的空间条件的变化、边疆活动的活跃以及学科发展的要求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推动了传统的边疆学科加强对边疆的研究,也促成了新的学科涉足边疆研究。

但是,不同学科看待边疆问题的角度并不一致,因此,目前的“边疆热”也蕴涵着边疆研究的多个视角,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一是边疆研究的史地视角。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边疆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边疆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边疆题材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边疆地区的国家,这些边疆地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边疆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还反映了边疆地区的历史、人文和社会变迁。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边疆题材,从文学作品中感受边疆地区的独特魅力。

一、边疆题材的历史渊源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渊源悠久,这些地区一直是中华文明的边缘和交汇之地。

早在古代,边疆地区就有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边疆题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边疆题材成为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热点之一。

二、边疆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边疆题材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其中,小说是最常见的边疆题材创作形式。

例如,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边城》描绘了一个位于边疆地区的小城镇,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变化,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

另外,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则通过叙述一个少数民族家庭的故事,反映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变迁和民族关系。

除了小说,散文也是边疆题材的重要表现形式。

著名作家余华的散文集《边界》以边疆地区为背景,通过对边疆地区的观察和思考,呈现了作者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此外,还有一些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边疆地区的热爱和思考。

例如,诗人北岛的《黄河颂》以黄河为象征,表达了对边疆地区的赞美和敬意。

三、边疆题材的文学意义边疆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边疆地区的描写和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了对边疆地区的思考和认识。

这些作品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多元文化和民族融合,反映了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同时,边疆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提醒人们关注边疆地区的现实问题,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了解和关怀。

四、边疆题材的现实意义边疆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边疆题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边疆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增进对边疆地区的认同和理解。

我国边疆概念的演变

我国边疆概念的演变

我国边疆概念的演变我国边疆概念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边疆主要指的是帝国的边境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较远,是帝国统治范围的边缘。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边疆概念开始发展。

随着战国列国的争锋相对,各国开始加强边境防线的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疆的控制和统治,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这个时期的边疆概念主要是以国界线为依据,是国家的边缘地带。

在秦汉时期,中国边疆概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秦朝通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对边疆的统治和控制也更加强化。

在西汉时期,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定位的思想,即以河山为天下,要加固边疆以保卫中国的安全。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边疆概念逐渐与国家的版图扩张和领土要求联系在一起。

在唐代,中国实行了边塞体制,通过设立节度使辖区来管理边疆地区,增强边疆的防御和统治能力。

这个时期的边疆概念已经不仅仅指外围的边境地带,也包括了大片的边疆地区,如西域、南诏等。

明代时期,中国的边疆概念进一步扩大和改变。

明朝通过在西南地区设立土司制度,加强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和控制。

同时,明朝还进行了一系列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扩张,如修筑长城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的边疆概念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边疆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战争和割地等屈辱的历史,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治理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并实施了对边疆地区的扶持政策,以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当前,中国的边疆概念已经扩大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范畴。

中国积极推动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加强与边疆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政治交流,努力实现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同时,中国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安全防范,以应对各种潜在的安全挑战和威胁。

综上所述,中国边疆概念的演变与历史的发展和国家的变化密切相关。

从古代的防御和统治,到现代的经济合作和发展,中国的边疆概念不断丰富和扩大,既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地理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发展的关注。

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是

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是

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是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边疆是指国家的边界地区,通常处于国家的边缘位置,与邻国接壤。

从古代到现代,边疆概念经历了多次演变,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对边疆地区的认识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古代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封疆、属地和疆域。

封疆是中国古代早期边疆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封疆即是封建时代的封王或诸侯之地,是国家的宗主国颁封诸侯之后划定的领地。

封疆是用来解决封建王朝政权的统一与边界争端的一种方式。

这一阶段的边疆概念主要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关,边疆是统治者授予的荣誉和特权。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边疆概念发展到属地阶段。

属地是指国家的领土范围,有明确的行政管理机构,并且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划分和调整。

属地的边界通常是按照地理的自然界限或政治和军事考量进行划定。

这个阶段的边疆概念主要是以划定国家边界为基础,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逐渐趋于科学和正规化。

近代以后,边疆概念进入了疆域阶段。

疆域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综合国家与地方、政治与军事、外交与经济、文化与生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体。

在疆域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对边疆的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行政区划和军事驻防,而是以全面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为目标。

同时,疆域理念也体现了对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重视。

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不仅仅是中国的特殊现象,也存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边疆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应用方式。

例如,在欧洲的发展过程中,边疆概念经历了城邦制、帝国制和现代国家制度的演变。

在北美洲的历史演变中,边疆概念受到了殖民化和西部拓展的影响。

总之,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边疆地区的认识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从封疆到属地再到疆域,边疆概念的演变不仅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密切相关,也与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影响。

边疆概念的演变为我们理解和处理边疆问题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

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

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引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边疆地理思想对于当时及后世的疆域观念、国家安全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以期为当今的边疆地理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文献综述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的边疆地理思想主要边境的防守,强调守卫国土和疆域的完整性。

中期的边疆地理思想则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强调以德治边和对边疆地区的经营。

而晚期的边疆地理思想则更多地民族关系和民族国家的建构,强调“华夷之辨”和“中国中心”的观念。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史籍、方志、文集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对历史遗址、地形地貌等地理信息的考察,全面深入地研究宋朝边疆地理思想。

同时,本文还将运用统计分析和GIS技术等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更加准确地揭示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的特征和演变。

主要发现1、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的特点是注重守卫国土、以德治边和对边疆地区的经营。

在宋朝的不同时期,这些特点的表现形式和重点有所不同。

2、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了宋朝的疆域扩张和维护了国家安全;二是对当时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国家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的演变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演变,宋朝的边疆地理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的研究,揭示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并探讨了其影响和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材料的局限性和复杂性,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深入挖掘更多历史资料,并结合更多的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宋朝边疆地理思想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摘要本文综述了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其重要性。

文章介绍了地理思想和方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阐述了各个主题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之处。

边疆观念的转变与多元边疆的构建

边疆观念的转变与多元边疆的构建

[ 摘
要] “ 边疆” 是一个 异常复杂的空间 , 关 涉族群关 系 、 文化形 貌 、 国家形 态 、 国内政治 、 经济 实
力、 军事力量 、 治理理念 、 技术水平 、 世界 格局 、 国际法律等诸 多因素 , 并随着世界历史进程 的演进 与各 国 现实条件 的变化 而不 断获得新的 内涵与重构新 的边界 。边疆经历 了从模糊 到清晰的过程。边疆 经历 了
的特殊 复杂国际局势 , 无论是研究 者还是实践者 , 都必 须转 换边 疆理念 , 并推进多元边疆 的研究 和实践 。
树 立“ 立足本 国、 放眼世界” 的多元边疆 观将成为实现 中华 民族 的伟大复兴 的必要前提 。 [ 关键词] 边疆 ; 多元 ; 演化 ; 重构; 战略
[ 中图分 类号 ]1 3 8 1 5 . 3

2・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4 5卷
欧洲 国际公 法于 1 6 8 9年签 订 的 《 尼布楚条约》 和
从 只关 注陆疆 向陆疆 和海疆并重的转变 。边疆经历 了从一维 向多维 的立 体化过程。全球化的扩散推动
边疆 突破 了有形 的领土边界而形成新 的无形边疆 。全球化 时代 边疆 的完整内涵包括了 由陆疆 、 海疆 、 空 疆 构成 的领 土边疆和 由利益边疆 、 信 息边疆 、 文化边疆 、 太 空边疆构成 的战略边疆 。面对全 球化所 带来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O 0 O 一5 l 1 0 ( 2 0 1 3 ) 0 5 -0 0 0 1 -0 5


“ 边疆 ” 内涵 的演化 与外 延 的拓展
现 今整 个东 亚 和东南 亚在 内的已知世 界 中不存 在

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安介生来源:《社会科学》2013年第03期摘要: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与局限性。

早期传统士大夫更强调以“中国”国内为重,强调爱惜民力,不免鄙视周边领土与民族,边疆甚至被视为“无用之地”,故而常常将固守疆土与穷兵黩武混淆起来。

对边疆地理认知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边疆意识的进步,而边疆争端与边疆争议是激发边疆意识成熟的催化剂,对于边疆民族与地理环境认知水平的进步,也是深化边疆意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无用之地”到“一寸山河一寸金”,再到“不可轻言弃也”,都标示着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的阶段性提升、成熟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古代;地理认知;边疆争议;边疆意识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3013010作者简介:安介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33)所谓“边疆意识”,应包括什么是“边疆”,“边疆”的实际范围在哪里,“边疆”的重要性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处理与“边疆”相关的问题等等,涉及到一个时期整个社会各阶层人们对于边疆及相关问题的认知、评价与应对之策,具体包括边界划定、边疆防守政策、边疆民族社会、边疆区域经济开发等诸多问题的认知与处置。

中国自古边疆地域广大,边疆意识的相关记录相当丰富。

如古文献中与“边疆”相类及相关的词汇就有不少,如“边疆”、“边圉”、“边地”、“边界”、“边陲”、“边方”、“边鄙”、“疆场”、“封疆”,等等。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边疆意识。

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国防史与地理认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边疆意识,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国土意识,能够切实考验一个政权与民族对于自己疆土的关切程度与责任感。

边疆形态与边疆意识,具有很强的因承性。

研究与重新思考中国边疆争议及边疆意识问题,对于今天边疆建设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应对,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先秦时期边疆思想的产生与演变

先秦时期边疆思想的产生与演变

先秦时期边疆思想的产生与演变
袁宝龙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早期边疆,是指古代世界中用以区分两种文化群体的地理过渡区域.中国先秦时期,随着夷夏族群的形成与分化、夷夏有别理念的强化,早期的边疆意识逐渐萌生,并在地理空间上有所体现,不过这种早期边疆与真正的“边疆”概念存在较大差异.服事理念的出现,标志着“夷夏之辨”边疆思想体系的成熟,此时的夷夏文化表现出高度的互斥性.直至春秋时期,“礼别夷夏”思想的产生,始为蛮夷入夏打开通道.与此同时,随着领土国家的出现,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符合科学定义的“边疆”.先秦时期边疆思想的产生与演变,是秦汉时期大一统边疆理念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
【总页数】5页(P158-162)
【作者】袁宝龙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3
【相关文献】
1.先秦时期神权政治思想的演变 [J], 王杰;顾建军
2.浅析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生态的发展演变 [J], 李香云
3.先秦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北边疆安全 [J], 王连旗;崔广庆;高汝东
4.先秦诚信思想的发展演变轨迹探寻
——评《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 [J], 袁晓芳
5.试论中国先秦时期的边疆观 [J], 许建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我国边疆理论的言说困境与创制逻辑

浅谈我国边疆理论的言说困境与创制逻辑

浅谈我国边疆理论的言说困境与创制逻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当前国际政治大棋局的博弈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国家较量中,世界先发型大国出于国家利益的外溢和国家能力的提升,不断创制出利益边疆、战略边疆、信息边疆等新型边疆理念与边疆话语,并与固有的陆疆、海疆、空疆等硬边疆理论相互组合支撑,占尽边疆话语竞逐中理论言说的先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与国家发展外向度的增强,我国的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新型边疆形态的凸显己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我国也迫切需要建构起能够对国家发展和国家崛起进行理论自证的边疆理论体系。

然而,在我国新型边疆形态不断凸显的过程中,边疆理论和边疆话语却陷入了一种言说的“悖论”:不承认西方边疆理论话语,则中国无法与国际主流边疆话语进行对接与勾连;承认西方两极对抗下产生的带有浓厚帝国思维和霸权色彩的软边疆话语体系,又无法解读中国包容和合的国家理念。

因此,如何在当前中国边疆言说的左右为难与进退维谷中创制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阐释力的中国边疆理论话语体系,就成为建构当代中国在国际边疆话语体系中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西方边疆话语霸权的形成与主导“‘疆域’作为一种国家存在的物质载体和空间实现形式,产生于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之中。

”心中国是世界上疆域概念萌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诗经·大雅·江汉》中就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之说;《荀子·君道》中还明确地提到疆域概念:“则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边疆作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在王朝统治者帝国空间观的认知模式之下,统治者以中原区域作为阅读天下的原点,在儒家文明的傲慢心态之下,将边疆想象成地理风貌奇异的异域空间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化外之地,边疆也被视为“国家政权由治走向不治的过渡性区域”。

论中国的边疆政治及边疆政治研究

论中国的边疆政治及边疆政治研究

论中国的边疆政治及边疆政治研究发布日期:2014-06-04 作者:周平来源:《思想战线》2014年第1期摘要:中国的边疆是国家疆域边缘部分具有特殊性的,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对该特定区域进行治理的基础上界定的。

生活于边疆这个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的人们,组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边疆社会。

在这个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运行的政治,与国家核心区的政治具有明显区别,因而可以界定为“边疆政治”。

随着人们对边疆政治的特殊性和意义的逐渐自觉,边疆政治研究也逐渐形成,历史上的边政研究就是其典型。

在近年来中国逐渐崛起的过程中,边疆及其治理的地位和意义日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边疆政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而也凸显了边疆政治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为了促进边疆政治研究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边疆政治研究本身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进而明确边疆政治研究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并厘定中国边疆政治研究的主要议题。

关键词:中国的边疆;边疆政治;边疆政治研究;议题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并越来越受到外部条件影响的今天,作为国家疆域之边缘地带的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日渐突出。

从一定意义说,边疆地区的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相应地,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边疆政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日渐凸显成为边疆治理的重要对象和领域。

因此,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深对边疆政治的认识,进而探寻有效的边疆政治治理之道,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边疆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国边疆政治研究是中国政治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拟从政治学的角度,对中国的边疆政治及边疆政治研究进行概括的分析和论述,以期推动中国边疆政治研究的全面展开。

一、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政治形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国家不过是人类社会为了实现有效管理而创造的一种政治形式。

而这样的政治形式一旦构建起来,它便将其管理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凝聚为一个国家政治共同体。

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

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收稿日期:2008-05-10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3周 平(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650091)摘 要:我国的边疆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秦汉的时候,随着王朝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边疆的概念逐步形成。

到18世纪中叶,我国开始有了确定的边界,边疆的概念也随之获得了新的内涵。

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依照国家的边界来界定边疆的概念逐步确立。

新中国以来,边疆的概念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但边疆的范围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关键词:边疆;王朝国家;边界;民族国家;演变中图分类号:D63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8)04-0086-06作者简介:周平,法学博士,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民族政治学。

从字面上看,“边疆”一词所指的是国家领土或版图上的边缘性的部分,是国家一个特殊的区域。

然而,实际上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领土的边缘性部分认定为边疆的,即使有边疆的国家,其边疆范围的大小也各不相同。

事实上的边疆及边疆概念的形成,固然以客观的地缘性因素为基础,还要受人们对国家的边缘性区域的认识所制约。

从这个意义上说,边疆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是构建起来的。

真正意义上的边疆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生成的,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边疆”之“边”既有边缘之意也有边远之意,“边疆”之“疆”乃指被划定的某个区域,国家形成后则指国家管辖的土地,即所谓的疆域。

然而,边疆概念的具体内涵却远远超出字面上的意思。

不仅如此,边疆乃国家的特殊区域,边疆概念的内涵随着国家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变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呈出不同的特点。

边疆研究视域下的“中原中心”与“天山意象”

边疆研究视域下的“中原中心”与“天山意象”

边疆研究视域下的“中原中心”与“天山意象”
于逢春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2)001
【摘要】古代中原士大夫、文人墨客往往基于“中原中心”思维定势,通过诗词等文学作品对西域、辽东等边疆地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勾画.这种想象力被运用到西域,结果产生了“天山意象”,即西域被想象成异质的、荒蛮的乃至动荡的空间.所以,唯有破除“天山意象”,以边疆地带为边疆研究本位,站在边疆的立场体察边疆,而非仅仅从中原的视角俯视边疆,才能将边疆地域破碎的事和人连缀成一幅相对完整的画面,进而勾勒出一副包括边疆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中国历史画卷.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于逢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北京10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范式变迁:“边缘”与“中心”的互动——近代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边疆研究 [J], 段金生;尤伟琼
2.中原经济区视域下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J], 高传华
3.论中原王朝的边疆治策对边疆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宋朝治策对大理国社会发展为中心 [J], 于爱华;董继梅
4.还珠楼主小说动物意象之生态伦理与抗暴寓意——以《边塞英雄谱》《天山飞侠》为中心 [J], 刘畅;王立
5.边疆构建与文化再造:边疆中心视角下的伏波文化研究——桂西南“边缘与中心”系列研究之一 [J], 蒙秋月; 雷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铭铭:“边疆”一词的古今嬗变

王铭铭:“边疆”一词的古今嬗变

王铭铭:“边疆”一词的古今嬗变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16(0)12
【摘要】"边疆"一词中,"边"指物体的外缘,及空间或时间的临界境况;"疆"表示用弓来标志步以丈量土地,可引申出止境、边界、疆域等意义。

合二为一的"边疆"之所指,原与上古天下内部之"国"的定义有关,具体当指与近代国际关系近似的列国体系的疆界划分。

【总页数】2页(P48-4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类学视野下藏学研究相关问题探讨r——访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
2.人类学视野下藏学研究相关问题探讨-访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
3.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建设清驿路驿站古今历史文化旅游长廊
——从保卫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内容角度4.浅谈王铭铭《作为世界图式的“天下”》一文5.本期重要作者介绍王铭铭教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的开题报告

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的开题报告

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的开题报告
边疆叙事是当代奇卡诺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和研究领域,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叙事形式。

奇卡诺的边疆地区包括印第安部落、边境城镇和边境文化,这些地区的文
化和社会生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承受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在当代奇卡诺文学中,边
疆叙事成为了一种反抗文化同化的方式,通过讲述边疆地区的故事来重塑自身文化身份,传承文化记忆,坚守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近年来,关于边疆叙事的研究蓬勃发展,涉及文化认同、种族和性别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文化认同是边疆叙事的核心概念。

许多边疆文学作品通过叙述文化的兴衰
变迁和生命的传承来探讨文化认同的问题。

边疆地区的文化多元性和异质性为这种叙
事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对于种族歧视和文化同化的抵制是边疆叙事的重要
动力。

除了文化认同外,边疆叙事还关注性别、性取向等社会议题。

这些议题在边疆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边疆叙事中,女性和LGBTQ+群体是代表性
的议题。

许多边疆女性和LGBTQ+人士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尊严,反抗
男性中心主义和异性恋主义,成为了边疆叙事的重要描绘对象。

总之,边疆叙事是当代奇卡诺文学中一个多元和复杂的主题。

通过探究边疆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态,边疆叙事在跨越文化和社会边界的同时,为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平等和包容等社会价值观提供了思考与启示。

古代边疆的特点原因

古代边疆的特点原因

古代边疆的特点原因中国古代的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服务于历代王朝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至清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边疆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中外文献中,一般把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

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陆疆和海疆。

边疆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

因此,在讨论中国历史上的边疆问题时,应考虑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相连接的省区;二是历代封建王朝边疆的实际情况。

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大势与历史特点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大致定型的,这一过程虽然十分漫长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自先秦时期起,在现代中国领土内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区域,这个核心区域并不固定于一地,在这个核心区域建立政权的既有汉族也有其他少数民族,也经常发生王朝兴衰交替现象。

当然,单一的中心分成两个或更多的中心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割据时期。

但是,即使是在多政权分立时期,每个有作为的统治者也都努力实现更大范围的统一,由此最终导致一个疆域更大的、统一程度更高的国家诞生。

也就是说,每次战乱和分裂都为下一时期进一步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至清代,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中国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

首先是地域的广阔性。

中国有着辽阔的领土,其边疆地区地域亦十分广袤,因此在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边疆是在分散发展演进后统一为一体的。

这里所讲的分散与统一均有两重含义,分散的含义既包括整个边疆可以划分为若干地区,也包括一个大的地区又往往可分为若干相对自成体系的局部;统一的含义既包括各大边疆区域逐步统一于中国的进程,也包括各个边疆区域内部趋于一体化的进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1— 2 3
基金项 目 :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青年项 目“ 西部 次边疆带和谐 民族关 系研 究” ( 1 4 C M Z 0 3 7 )
作者简 介 : 朱金春 ( 1 9 8 4一) , 男, 山 东聊城人 , 四川大学经济学 院理论经 济学博 士后 流动站博士后 , 四川 大学社 会发展与 西部 开发研 究院助理研究 员, 主要从 事边疆政治、 民族 关 系研 究。
的西部边疆 , 呈现在人们眼前 的往往是西 部牛仔形象 , 并联 想到在 其身上 所代 表的边疆 精神 。中国传统 的边塞诗 也描述 了诸 多的边疆 景观风物并使之成为超越 时间的意象 。 边疆意 象是 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 是知识、 价值 、 情感 共 同作 用 的结果 , 价值 与情感 在其 中起 着主 导作用 。边疆 意象 的形成往往 是中心对于边缘的想象与塑造 , 体现 了主流社会 的知识视野 、 价值倾 向与情感 体验 , 交 织着话语 与
朝 的描述与想象 中成 为其复杂的形象 的。来 自“ 他者的凝视 ” 以及描 述与想象 , 边疆 被定位于 一个“ 边缘 、 野 蛮、 弱 势、 被动的位置” … 。中原对边疆 的想象除了表现其对边疆 的认知 、 情感与价值 , 更重 要的是以此来反观 自身 , 以野
蛮映衬文 明、 以先 进 比对 落 后 、 以 边 缘 凸 显 中心 。 以 “ 自我 ” 论证 “ 自我 ” , 边疆 往 往 只 是 外 族 所 在 的 “ 四夷 ” 。同时 ,
再如夷狄这一形象可以说是贯穿了古代历史直到近代整体性危机的状况下晚清知识分子依然沿用传统的夷狄概念来描述和指称外来的侵略者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这些时人共识来看这种华夷之分的观念并没有随着对象的变化而改变以至于英国特别要求在中英天津条约里特立一款不准中国公文再提书夷字
2 0 1 5年 第 2期 总第 1 2 2期
事 的边疆 意象表现 了一定的偏见。从 中心 与边缘 的视 角出发 , 有利 于构 筑基 于共 识与通感 的边 疆意象。 关键词 : 边疆 意象 ; 想象他者 ; 蛮夷 ; 偏见 中图分类 号 : C 9 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6 6 2 7 ( 2 0 1 5 ) 0 2— 0 0 4 3— 0 5
权力 的复杂关 系。在 中国的地理与历史语境 中, 边疆往往意味着地理上 的边缘 、 文 明上的蛮荒 , 这实 际上 将 中原 中
心 的价 值 、 情感投射到边疆而形 成的认识 , 表现 了中原地 区对边疆 及其人 群 的想象 。当发展程度存 在差 异的文化
遭遇时 , 发展程度较高者对 于较低者 的描述与想象 , 成为构 建双方 文化身 份 的主导性 因素 。边疆 也正是 在 中原王
的研 究 意 义 就 在 于 此 。
主流 叙 事 中边 疆 意 象 的呈 现 与 变迁
( 一) 蛮 夷 与 危 险 之 地
在 中 国古 代 观 念 中 , 天下是一个理想型的想象空间 , 同时 又 是 理 想 的伦 理 秩 序 , 华 夏族 群 认 为 自己 所 居 之 地 是
天下 的中心 , 在文化 、 礼仪 、 道德上极为发达 , 边缘地带则是 蛮夷所居 的化 外之地 , 由此形 成了“ 礼仪 之邦” 与“ 蛮 夷
43
从 边 疆 的视 角 出 发 参 与 到 上 述 讨 论 之 中 , 但 是 整 体 上 表现 m极 为鲜 明 的 现 实 导 向 。学 界 对 边疆 的 主 观 性 建 构 认 知
不足 , 强调利益而忽视情感 。事实 上 , 对边疆的主观建 构更能 表现 人 们对边疆 的真 实性认 知。本文对边 疆意象
朱 金 春
( 四川 大 学 经 济 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5 )
摘 要: 边疆意象在人们 对边 疆的认知与想象 中形成 , 并随历史发展不断变迁 , 其 中既存在延 续、 重
合 与 变异 , 也 呈 现 出浪 漫 想 象 与妖 魔 化 共 存 的 特 征 , 表 现 了人 们 观 念 中 边 疆 的 复 杂 面 相 。 目前 , 主 流 叙


想象他者与边疆意象 的形成
边疆作为一 国的边缘 区域 , 除 了具有地理 、 政治 、 军事等 方面切 实 的物理形 态与利益 存在 之外 , 还表现 出一种
基于历史 、 民 族 文 化 等 要 素 可 以被 感 知 的 区域 或 人 群 形 象 。 人 们 对 于 一 个 地 理 空 间 的认 识 , 往 往 并 不 是 纯 粹 基 于
不能获得 的意象与物品 , 对于‘ 本地 ’ 内部 等 级 秩 序 ( 此 即秩 序 本 身 ) 的营造 , 起 着 至 为关 键 的 作用 ” l 3 l ( 。
在 当前 的边 疆研 究中 , 主要 是对边疆历史 、 政治 、 军事 等方 面的现实 问题 进行探讨 , 虽然人类学 等学科 致 力于
北方 民族 大 学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B e i f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N o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No. 2, 2 01 5
G e n. No .1 22
边疆意象的形成与变迁 : 以主流叙事为中心的探讨
边疆又是一 种活的存 在( D a s e i n ) , 处于一种无 时不 在的野蛮化与神秘化过程 中, 成为远方谜一样的“ 他者 ” l 2 ] 。
与对边疆 的蛮夷想象形成鲜明对 比的是 , 中原人群还对边远 区域存在 着浪 漫想象 , 诸如西 王母 、 西天极乐世 界 等, 这表现 了边疆意象 的另一 向度。其实这也是在确认他者 以反思 自身 。“ 在 一个遥远 的他者世界 获得 ‘ 本地’ 所
地理 、 利 益的 , 往往也投 注了诸 多的想象与情感 。通过对边疆地理 、 风物 、 人情 以及个人 体验 的描 述与想象 , 特别是 经过诗歌 、 散文 、 小说 、 影像等艺术手段 的加 工 , 边疆 不再是 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冷 的地理 空 间, 而 是交织 了人 们 的认 知 、 信念 、 情
感、 想象 , 这 时就形成 了对边疆 立体性 、 复合性 且具有感情色彩 的认知 , 由此形成关 于边疆 的意象。譬如 , 提及美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