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品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

2023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找到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本单元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课堂上,创设了植树活动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4+2)×25=428×25+2×25。

在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后,运用变式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

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灵活应用。

还有一些学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复习巩固时,要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

还要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试题的演练,灵活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一、抓住重点。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

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便。

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

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极容易混淆,而且符号容易抄错。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7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7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第三单元的一个难点。

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难度。

因此如何上好这一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好它?我觉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认识,更要注重意义上的理解。

因为单从形式上去记住乘法分配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遇到一些变式如:99×24+24会变得难以解决。

注重意义的理解,能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那么将来无论形式上怎么变化,学生都能轻松运用乘法分配律。

北师大版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规律,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

本课是“探索与发现”的第三节课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

因此本课的设计完全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进行。

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乘法的分配律学生在本册书中是接触过的。

譬如第42页的应用题第7题,其中就渗透了乘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一课一练上也有过这种类似的形式。

以前在讲的时候是从乘法的意义上来帮助学生理解。

一、抓住重点。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

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3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佳乐超市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买“3套运动服,每件上衣21元,每条裤子10元,一共花多少元?”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他们确实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

这是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

(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

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

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2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

这节课的设计。

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图植树问题展开。

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

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通过这次植树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

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重点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我们在引导中进行总结(4+2)个25的和也可以写为25分别乘以4和2,再把他们的积相加的形式,接着让同学们再次深化理解自己尝试写出几个类似的算式,由于是网上教学,没办法直接展示学生的算式,于是我在大屏幕上写出几个算式,让同学们来说一说他们的观察到的算式,从而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进而通过计算,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便。

这节课的不足: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做题时会错误的把中间的+抄写成×,导致错误。

这说明学生没有完全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进行区分,还需要再次进行强调。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3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第一课时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初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灵活根据题型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1、课始通过复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及特点,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2、分类型进行练习。

采用边讲边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专项练习进一步巩固每一类型题目。

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a×(b+c);第二类是a×b+a×c;第三类是a×b+a;第四类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个数。

整体教学就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其中的变式练习,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1、由于分类型讲解练习,导致时间分配不足,个别题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2、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够,导致个别学生对某一类型的题目没有掌握。

再教设计:1、加强小组合作的学习,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能小组解决的问题,就小组解决,充分发挥小组组际间的交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抓住易出错类型题,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乘法分配律》是整个四年级运算定律中最最重要的一节。

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很好运用他很重要!所以这节课重点就是在于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环节设置以及细节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概念课亲历过程需精确、严密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旨在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式子(多余3)——观察式子——猜测观点——验证观点——总结定理,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后面没有反例,就证明存在这种成立的可能。

而在整节课程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用具体数字验证它是成立的,所以推导出来的不具有说服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山仔帮大家收集的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也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较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

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

从而感受数学的美。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因此在上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因为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求长方形周长的两种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

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般。

数学《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3篇

数学《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3篇

数学《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数学《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数学《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3篇,欢迎参阅。

2023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7篇)

2023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7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二)学习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示102×(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1)计算102×43.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2)计算102×24.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3)计算9×37+9×63.启发提问: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在讨论基础上得出: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四)作业练习十四第5~10题.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乘法分配律教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教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老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老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老师教学反思篇1这是我对自己上的有关乘法分配律的一课的教学反思,我让她们每次上完课都写一写反思,我想这样她才能真正从实习中有所收获。

她的教学反思如下:乘法分配律不仅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它是学生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根底上教学的,是一节比拟抽象的概念课,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展一些简便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成为重中之重。

我的教学思路大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开场的课上,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做到温故而知新,不至于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时与前两个运算定律相混。

第二:通过询问学生关于校服的问题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我询问了学生们如今的校服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呈现了,事先准备好的班级同学穿校服的照片,这样,学生们就会体会到,这堂课与他们息息相关,然后我又问他们想拥有什么样的校服,接着又呈现了搜索到的几张关于校服的个性图片,于是讨论乘法分配律之旅,轰轰烈烈的开场了。

第二:教材中此出问题的主题图是关于植树的问题,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才能有限,我将题目改成校服上衣价钱,校服裤子价钱与总价钱的问题,这样一来,更贴近学生生活。

第三:让学生列示计算的同时请两名同学上黑板做题,这样就节省了一些时间,但仍有缺乏。

缺乏及改良:第一: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很是不标准,占去了黑板的很大空间,导致我在询问其他同学答题步骤及板书时无处可写,黑板书写有些许乱。

第二:在两名同学书写完下去之后,我接着就询问了其他同学的不同做法,于是学生只要有一点计算步骤不同的就举手答复,导致答复不完,但各种方法又相似,黑板罗列太多,学生分不清主次。

我想假如在来那名同学书写完后,先不让他们下去,而是留在讲台上解释自己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下面的同学也就晓得自己的解题步骤到底属于哪一种,从而也可以节省局部时间。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3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3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乘法分配律课后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

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

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买水果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

这时我们往往比较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

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所以这里我们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2=1102+902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

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如:进行题组对比壹伍(84)和壹伍(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 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

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

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最新8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最新8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最新8篇乘法分配律篇一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埋伏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6×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100+50=150(人)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a×(b+c)=a×b+a×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运算法则与之前学生学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相比,难度要高一个层次。

尽管在周末作业中设计了导学,但多数学生都反映“自学有困难”,按照导学引导也没能完全弄懂“分配律”的意义。

其实分配律在笔算乘法中已有运用,但这节课后,我便以未用学生熟知的笔算入手而后悔着。

其实在三年级学乘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将两次乘积相加,运用的就是乘法分配律。

可能事先我也是担心学生们的现实情况:这样的入手方式不太吸引人,比较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又担忧是否会将学生原本认为难的东西与已会的东西混淆,反而将已有基础丢失。

于是,摒弃这一入手方式,并果断放弃学生们也不太感兴趣的数形结合,我从学生理解难� 接下来,我设置了真实的班级情境——植树节,让孩子们在主题图上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并提议“明年植树节每班增加2名同学”,并引导他们提问“明年植树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同学们兴致勃勃,用了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并共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表示的都是明年参加植树的人的总数,从而再对比、总结规律,进而进行分层练习,让他们的学习不重复且不断有挑战。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们很投入,也能在回顾对比中运用分配律,只是计算还不太熟练,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巩固与加强对分配律的理解。

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听得懂,过后却是一知半解中,也需要在练习中过渡并消化新知。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

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乘法分配律篇一课题五: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试题:1.(35+65)×372.35×37+65×373.85×(174+26)4.85×174+85×265.(80+8)×256.80×25+8×257. 32×(200+3)8.32×200+32×3“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

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

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

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

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1.教学例7(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篇1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

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

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篇2今年我“高升”了!从毕业开始,一直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徘徊,今年“高升”到了四年级!得到消息后,先是兴奋,再是忐忑。

兴奋的是终于能教大孩子了。

忐忑的是能教了这些大孩子吗?于是每天像是刚工作时一样,每天手写备课、拎着凳子去听师傅的每一节课,不敢有丝毫怠慢。

更忐忑的是接到通知,于老师要来听课,其中有我!于是马上请教我的师傅车老师,车老师认为《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课,而且是一节特别值得研究的课,于是决定讲这节课。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小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在设计本教案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

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

学生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气氛热烈。

由学生计算总价列式,到通过计算发现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

这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

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4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4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乘法分配律》是整个四年级运算定律中最最重要的一节。

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很好运用他很重要!所以这节课重点就是在于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环节设置以及细节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概念课亲历过程需精确、严密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旨在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式子(多余3)——观察式子——猜测观点——验证观点——总结定理,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后面没有反例,就证明存在这种成立的可能。

而在整节课程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用具体数字验证它是成立的,所以推导出来的不具有说服力。

可能会给学生一种不好的印象,猜想后就可以了,不需要验证、或者不需要反证来验证就可以了。

所以概念怎么推到出来这个很重要。

2、师生互动评判加强学生无论是回答好的还是不好的,对的还是不对的,都需要老师带有评判性的语言,这样对于学生的积极性都可以提高。

同样的对于典型的问题可以进行当堂解答,这都是课堂生成的一个过程,需要重视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反映这个很重要。

3、语言表达方面可以优化在思维拓展的时候,本来应该是“如果给你一把剪刀,你可以拼吗?用最少的次数去剪,使它拼成一个长方形,你会剪吗?拼有什么要求吗?如果没有相等的两条边,你可以创造吗?”而在课堂上,表达的意思却是:“如果给你一把剪刀,你可以拼吗?拼有什么要求,如果没有,你可以创造吗?”结果导致最终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随意乱剪,并不理解活动的意义。

数学讲究的是严密性以及逻辑性,所以要求要明确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要贴切。

整个语言组织,如:相等的两条表而不是相同的两条边4、注重细节在整个过程中有同学列出38×(547—347)和(547—347)×38这两个算式,它都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讲,但同时两者也是有差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精品版
“完美”教学“不完美”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某同学又乐滋滋地高高举起他的手,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回答又正中我的下怀,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答案吗?我就喜欢像他这样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一步一步被我“引进”来,突出所谓的教学重点,攻克预设的教学难点,最后解决相应的问题,“看上去很美”,真的,经过我的“引导”,他能“自主探索”,寻求规律,最后消除疑问,这不是一件看上去很“完美”的事吗?
可是……“怎么又错了!”我真是纳闷,上课如此“高效”的人,怎么作业就这么惨不忍睹?题目稍一拐弯,就转不过来了,曾经我把他定论为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然而上完这堂《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经过反思与请教,我终于发现我错了。

1、准备题:
36×100= 78×100= 24×1000=
99=( )○1 101=( )○1 1002=( )○2
45×103表示什么?(表示103个45或者45个103)
2、例:25×102
T:你能做这道题目吗?先观察一下这102有什么特点,然后想想该怎么办?
S:102接近于100,我们可以把它看成100+2,然后102个25就是
25×100+25×2。

T:很好,你知道这运用了什么性质吗?
S:乘法分配律。

T: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样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练习:
45×101 78×102 52×99
这就是我原本以为精心设计的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学生一步一步下来都是自己得出规律的,我只不过承担了一位“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是很符合“新课程理念”吗?可为什么……“老师,你上课的时候我都懂的,课堂上我也都会做的,可就是回家做作业的时候就做不出来了?”岳琪苦着脸,挠着头皮对我说。

是啊,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都是准备题惹的“祸”。

这堂课的铺垫可以帮助学生检索与新授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回忆,以便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的内容,缩短新授的时间,这样就会有很多时间用来做练习,当堂效果也就会比较好。

看上去学生是自己发现规律的,应该把102个25看成100个25加上2个25,然而仔细辨析一下,却发现我已经在准备题上给了他们太多的暗示,其实能这样做的孩子是很会察言观色的,他能根据我提供的信息,把它们整理成相应的解题策略:“102=100+2, 25×102表示102个25,也就是100个25加上2个25”,不就只是这样简单串联一下吗?
这样的准备的确带来很多的问题。

第一:由于准备的内容和新授的知识练习密切,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新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会大大地
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个载体的作用如何发挥呢?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考?第二:新授内容的学习有老师帮助检索有关的旧知,离开教师,学生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呢?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检索旧知的能力怎样培养?所以有的学生就会说:上课都听得懂,回家自己做练习就不会了。

或许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准备题带来的危机。

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需要自己支选择信息、检索已有知识并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由此看来,那种带有暗示和限制学生思考的准备是要杜绝设计和应用的。

在这节课里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引导者”,似乎已经是一个“陷阱”缔造者,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走进我预先设计好的圈套,他们已经没有机会疑问:“为什么要把102看成100加2?”或许学生心中的疑问早已在我的“枷锁”中泯灭,只不过是他们要配合教师忠实地实施教案罢了。

于是,全班学生的思维一直沿着我预设的教案轨道走,按照我为他们铺平的道路,“把102看成100加上2比较容易,就把102看成100加2”,他们也就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什么时候我应该要这么去做”。

在课堂上所完成的练习都是我早已为他劈荆斩棘,“理想”化了的数学问题,根本不再需要他们摸索,长期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变得木呐和机械了,学生也就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这是被动的、机械的、记忆的学习,学生也就只会做类似的简便运算,于是如果我再出一道“45+101”“(2 5×125)×8”就会有一大批学生悬崖勒马,“ (45+100)+(45+1)”,“(25×125)×8=(25×8)×(125×8)”……这就是造成他们只会做课堂练习不会做回家作业的原因。

《数学课程标准》上说,要“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那我就是背叛了“数学教学”。

我该如何还数学一个真实面貌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真实”的学习,或许我该创设真实的、复杂的任务,让学生在面对多重的、要求复杂的情景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懂得如何去寻求策略、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捷径。

或许在这堂课上,我该这样:将一些习题摆在学生面前“45×101;78×10 2;52×99”,“请你观察这几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认为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然后同过小组合作、讨论,寻求最佳的简便方法,也许这样就不会出现先前的错误了吧?
作为数学教师,或许只是在不经意间“背叛”了我的数学教学,但这终究是我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早成的,如何不再做一名“陷阱”缔造者,不再做一位扶着孩子走路的“母亲”,不再制造“完美”的数学教学,还数学一个“真实面貌”,这是我该在困惑和摸索中需要抉择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