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比兴笺》对《汉铙歌句解》的继承与批判
《汉乐府》鉴赏
+ 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
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 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 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 “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 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 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 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 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 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 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 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 功的。
+
在梁集镇西渭河畔戚姬村(原王行村)原有一座戚姬苑,人称戚庙,是 汉文帝刘恒为报答戚姬当年搭救高祖刘邦之恩,特在藏匿刘邦的枯井处修建 的。现尚存西厢房三间、古井、清代重修断碑等。戚姬是一位年轻貌美、不 畏兵威的女子,曾搭救过刘邦。《上邪》,就是两人在念爱之时,戚姬给刘邦的 爱情誓言.刘邦登基后,她成为宠妃,后被吕后所害。 戚姬是登上天元广场十六根历史名人柱的唯一一位女性。公元前205年农历 四月,项羽率轻骑突袭彭城,汉军溃败,楚军追至灵璧东睢水上,刘邦只身沿 睢水东北而逃,逃至今梁集境内,躲进一眼枯井中藏身,被附近村中的戚氏 父女救起。为躲避楚军搜捕,戚父将刘邦留住三天,并以戚女相许。次年, 戚女生下一子。三年后刘邦在定陶称帝,戚氏父女赶去相认。刘邦以戚女为 姬,给儿子取名如意,封为赵王,又因如意酷似自己,刘邦对戚姬格外宠爱。 刘邦曾考虑废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但遭吕后和大臣们的反对,未能 如愿。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她罚戚姬穿上囚服到永巷舂米。戚姬满腹怨愤 地唱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谁当 使告汝!”后来,赵王如意被吕后用鸩酒毒死。戚姬被砍去手足,挖眼,熏 耳,饮以哑药,扔在茅厕里,号为“人彘”,折磨致死。刘邦长子惠帝刘盈 听说戚姬被害,愤其母吕后过于歹毒,派人告诉吕后:“此事非人所为,臣 为太后之子,实无脸面治理天下!”从此不问政事,最终忧郁而死。吕后主 政八年,她死后,大臣杀诸吕,扶立刘恒为文帝。汉文帝为报戚夫人救高祖 之恩,亲诏在戚姬救主之地兴建“戚姬苑”,以香火祭之。睢宁人为戚姬的 悲惨遭遇而痛惜,更为她的勇敢、机智和善良而骄傲,岁岁年年祭祀不停。 黄河夺泗后,戚姬苑多次被毁,但乡民捐资,屡毁屡建,至今尚有戚姬苑遗 迹。
陈沆与乐府诗比兴笺释
陈沆与乐府诗比兴笺释王辉斌【摘要】对乐府诗比兴的笺释,是清代乐府诗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末陈沆《诗比兴笺》之“乐府比兴笺”,共对由汉而唐的107首乐府诗之比兴所进行的“笺释类批评”,创获既多,特点亦众.陈沆《诗比兴笺》之“乐府比兴笺”的问世,标志着对乐府诗比兴的“笺释类批评”,在清代末期已进入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诗比兴笺》虽不以对乐府诗的批评而著称,但其中的“乐府比兴笺”,却使之成为了乐府诗批评史上的“第一书”.【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6页(P70-75)【关键词】陈沆;乐府比兴;批评形式;笺释特点【作者】王辉斌【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陈沆(公元1785—1826年),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今湖北浠水人。
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状元及第,先后任修撰、四川道监察御史等。
有《简学斋诗存》4卷、《简学斋诗删》4卷、《近思录补注》14卷、《诗比兴笺》4卷、《白石山馆遗稿》等行世。
陈沆是晚清著名的古文家、诗人,因诗文俱佳,而被魏源称之为“一代文宗”。
陈沆对乐府诗的批评,主要表现在《诗比兴笺》之“乐府比兴笺”方面①关于《诗比兴笺》的作者问题,说法种种,或认为即魏源,亦有认为是魏源与龚自珍合著,但魏源在《诗比兴笺序》一文中,却几次言及此书为陈沆所撰著,故本文据魏序之所言,仍从陈沆说,特此说明。
,且多所创获。
自有乐府诗总集以来,人们在对其中的乐府诗进行批评时,主要采用的是“题解类批评”,而自清初朱嘉徵《乐府广序》始,“笺释类批评”即因其“广序”而诞生,从而使得清代乐府诗批评的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而着眼于比兴的角度进行乐府诗批评,即成为了朱嘉徵《乐府广序》的一个特点,并对其后的同类之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庄述祖《汉铙歌句解》、黄节《曹子建诗注》之“乐府注”等,即皆为其例。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摘要:
一、赵之谦篆书简介
二、铙歌注释背景及意义
三、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的特点
四、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的艺术价值
五、结论
正文:
篆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重要书体,历史悠久,演变丰富。
赵之谦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的篆书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重点探讨赵之谦的篆书作品——铙歌注释。
铙歌注释是赵之谦晚年创作的一部篆书作品,内容为对《诗经》中铙歌的解读和注释。
铙歌是《诗经》中的一种歌谣,共有十篇,主要描绘了西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间风俗。
赵之谦通过对铙歌的注释,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崇。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的特点如下:
1.独特的书法风格:赵之谦的篆书笔画圆润,结构严谨,富有变化。
在铙歌注释中,他充分发挥了篆书的这些特点,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2.深厚的文化底蕴:赵之谦对《诗经》的研究深入,对铙歌的解读和注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3.独特的布局:铙歌注释的布局独具匠心,文字大小、间距、行款等方面富有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的艺术价值表现在:
1.书法艺术价值:赵之谦的篆书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铙歌注释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学术价值:铙歌注释对《诗经》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文化价值:通过对铙歌的注释,赵之谦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
总之,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对于研究赵之谦书法及中国书法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陈沆与乐府诗比兴笺释
W ANG Hu i . b i n
( S c h o o l o f A r t s , H u b e i C o l l e g e o f A 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X i a n g y a n g 41 0 5 3 , C h i n a )
确, 于 比兴 喻 意 的 剖析 也 更 为 深 邃 。仅 就 这 一 方
B i .T h o u g h n o t f a mo u s f o r i t s c i r t i c i s m o f Yu e f u.I n t e r p e t a t i n g P o e t r y Bi a n d Xi n g b e c a me“ t h e i f r s t b o o k ”i n Yu e f u c r i t i c i s m b y “ i n t e pr r e t a t i o n o f Y u e f u B i a n d Xi n g ”.
石 山 馆 遗 稿 》等 行 世 。陈 沆 是 晚 清 著 名 的古 文 家、 诗人 , 因诗 文俱 佳 , 而被魏源称 之为“ 一 代 文
明) , 由于后来 者居上 的缘故 , 而 在 各 方 面 都 较
《 乐府广序》 之“ 比兴笺释” 更具特点 。而且 , “ 乐 府 比兴笺” 所言之 比兴 , 亦较《 乐府广序》 更为明
《诗经》重点背诵篇目
(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三)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堆雨其蒙。
果蠃之实,亦施於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燿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堆雨其蒙。
鹳鸣於垤,妇叹於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於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堆雨其蒙。
仓庚於飞,熠燿其羽。
之子於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概要】征人在解甲归田的返家途中,想起新婚的情景以及荒芜的家园。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注释】01、徂(Cu):往、到,此指出征02、慆(Tao):久、长期03、来自:从…返回04、零雨:细雨05、濛:雨点细小貌06、曰归:指我在东边说要回来07、西悲:指怀念西方家乡而悲伤08、制:缝制,缝新衣回家09、士:从事,此指不需要再衔木行军了10、行枚:口中衔根小木棍。
《乐府诗集》第三首《上邪》
《乐府诗集》第三首《上邪》【篇目】[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古风泊客一席谈】上邪[乐府诗集·汉乐府诗·鼓吹曲辞·铙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作品介绍]《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这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
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
全诗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新颖泼辣,深情奇想,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注释]①上邪(yé):上天啊。
上:指天。
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②相知:结为知己。
③命:古与“令”字通,使。
衰:衰减、断绝。
④陵(líng):山峰、山头。
⑤震震:形容雷声。
⑥雨(yù)雪:降雪。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⑧乃敢:才敢。
“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译文]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
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
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赏析壹壹/与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
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向其倾心相爱的男子表述爱情。
由于这位姑娘表爱的方式特别出奇,表爱的誓词特别热烈,致使千载之下,这位姑娘的神情声口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令人身临其境。
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动天的威权。
现在这位姑娘开口便言天,可想见她神情庄重,有异常重要的话要说。
果然,姑娘终于把珍藏在自己内心,几次想说而又苦于没有机会说的秘密吐出来了:“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古诗有所思·何用问遗君翻译赏析
古诗有所思·何用问遗君翻译赏析《有所思·何用问遗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汉铙歌十八曲。
其古诗全文如下: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②何用:何以。
问遗:“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③玳瑁: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
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④绍缭:犹“缭绕”,缠绕。
⑤拉杂:堆集。
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替、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⑦鸡鸣狗吠:犹言“惊动鸡狗”。
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⑧妃呼豨: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⑨肃肃:飕飕,风声。
晨风飔(ī):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
飔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
一说,“晨风飔”,晨风凉。
⑩须臾:不一会儿。
高:是“皓”、“皓”的假借字,白。
“东方高”,日出东方亮。
【翻译】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
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
听说他有二心,心里伤悲,拆碎它。
捣毁它,烧掉它!烧掉它,风把灰尘扬起!从今往后,不再思念你,我同你断绝相思!当初与你约会时,不免引起鸡鸣狗吠。
兄嫂也可能了知道此事,哎~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一会儿天亮了,我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鉴赏】这是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
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记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
”(《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出处、解释及赏析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出自:两汉佚名的《有所思》解释:听闻他有二心,心里伤悲,便拆碎、烧毁它。
原文:《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译文: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
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
听说他有二心,心里伤悲,拆碎它。
捣毁它,烧掉它!烧掉它,风把灰尘扬起!从今往后,不再思念你,我同你断绝相思!当初与你约会时,不免引起鸡鸣狗吠。
兄嫂也可能知道了此事,哎……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一会儿天亮了,我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注释: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何用:何以。
问遗(wèi):“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玳瑁(dài mào):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
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绍缭:犹“缭绕”,缠绕。
拉杂:堆集。
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鸡鸣狗吠:即“惊动鸡狗”。
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肃肃:飕飕,风声。
晨风飔(sī):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
飔:凉。
须臾:不一会儿。
高(hào):是“皜”、“皓”的假借字,白。
“东方高”,日出东方亮。
鉴赏:这是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
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记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带过曲:答案:是元散曲的形式之一,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带过曲在曲牌之间用“带过”二字连接,也可只用“带”或只用“过”。
2.汤沈之争:答案:沈璟论曲的主张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合律,便易于束缚作者的才情。
他曾因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合昆腔音律而将其改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导致了著名的“汤沈之争”。
3.新派诗:答案:(1)为黄遵宪所提倡。
(2)反拟古,遵独创。
(3)取材新,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
4.姚门四弟子:答案:“姚门四弟子”指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
其中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答案:(1))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2)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是稼轩一生的向往。
(3)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亦有缠绵之情。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答案: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内涵及特征。
答案:(1)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2)她执着于爱情,虽为鬼魂仍对柳梦梅一往情深,在历经艰险之后,又为情再生,性格得以再次升华。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王运熙的四分法1)先秦两汉时期,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发展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繁荣期《文心雕龙》、《诗品》3)唐宋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开崛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雅苏轼:发纤秾与简古,寄志味于淡泊王安石:看似平淡却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4)元明清为传统诗文理论的总结期,新兴戏曲小说理论的发展期文论资料颇多,文学理论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戏曲小说有浓厚的市民意识和封建意识古代文论的七种变现形态片言之语、论文形式、论诗绝句、专著形式、资料汇编、诗文词选评、小说戏曲评点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陈琳、徐干、刘桢、应扬、阮瑀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美刺: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魏风·葛履》美刺:赞美和讽刺言志: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今文尚书·尧典》言志:表达思想感情观志和观风:从作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美刺;从听诗的角度来说是观志和观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第一篇最早最完整的(音乐和诗歌)批评内容:季札观乐的看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孔子的论《诗》1)忧道意识与人格精神道:殷周以来礼乐文化所形成的忧患孔子以《诗》为修身之具:兴与《诗》、立与礼、成于乐2)《诗》的功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
”诗中的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相联系比照,从而获得启发观:《集解》引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
”群:《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使人们关系和谐。
怨:《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强调《诗》批评政治,表达下情的作用孔子还评论《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中和之美《关雎》乐而不淫(过分),哀而不伤。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重视言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蒋寅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一)
蒋寅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一)钱谦益(1582-1664)在明末,文名最隆而经历最坎坷,在明末虽官至礼部侍郎,却三度褫职入狱,旋用旋废,一生大部分时间退处乡间,扮演着文学界山中宰相的角色[1]。
四方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门下执弟子礼者号称数千,言动为朝野瞩目。
相比明清之交的许多名士来说,他的名声无疑不是靠政治地位而纯粹是凭才学和创作赢得的。
尤其是入清为贰臣后,道德上的缺陷使他羞于出世,只能依赖昔日积累的声望维持着文坛盟主地位。
但他的文学成就仍为天下所向仰,他的地位无人能够取代。
他步入文坛的万历后期,正值明代诗文中衰之际,他的创作在各方面都起到矫风气的作用。
“明诗文气薄,牧斋则厚;明诗文学浅,牧斋则学深;明株守汉魏盛唐,牧斋则泛滥宋元”。
正如凌凤翔所说,“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
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
在明清之交,钱谦益仿佛成了诗界的中流砥柱,“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2]。
由于钱谦益品德上的污点,关于他的出处和文学创作,自清初以来一直是议论纷纭的话题。
吴梅村在序龚鼎孳诗时,曾附带论及钱谦益,说:“牧斋深心学杜,晚更放而之于香山、剑南”,“其投老诸什为尤工。
既手辑其全集,又出余力以博综二百余年之作,其推扬幽隐为太过,而矫时救俗,以至排诋三四钜公,即其中未必自许为定论也”[3]。
吴梅村、龚鼎孳和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是明清之际声望最高的三位文坛宗师,这里寥寥数语概括牧斋毕生的文学事业,并没有过多地推崇,或许有衬托龚鼎孳的意思。
倒是黄宗羲门人郑梁撰《钱虞山诗选序》肯定了钱谦益扭转明末诗坛风气的意义:“虞山以弘博之胸,高华之笔,出为斯世廓清,而积习始翻然为之一变。
”[4]从后世的评论看,钱谦益廓清诗坛风气、拨乱反正的努力大体得到后世首肯,只不过实际成效也有人怀疑。
比如彭维新说:胜国末造,业诗者渐厌王、李声貌唐人之弊,于是竟陵起而以冲迥脱落矫之。
汉乐府《有所思》赏析
汉乐府《有所思》赏析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②?双珠瑇瑁簪③,用玉绍缭之④。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⑤。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知之⑩。
【注释】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②何用:何以。
问遗(wèi慰):“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③瑇瑁(dài mào代冒):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
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④绍缭:犹“缭绕”,缠绕。
⑤拉杂:堆集。
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替、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⑦鸡鸣狗吠:犹言“惊动鸡狗”。
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⑨肃肃:飕飕,风声。
晨风飔(sī思):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
飔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
一说,“晨风飔”,晨风凉。
⑩须臾:不一会儿。
高:是“皜”、“皓”的假借字,白。
“东方高”,日出东方亮。
这二句是说在秋风飕飕的清晨,听到晨风鸟求偶的鸣叫,我的心更烦乱了,太阳是会察知我的心的纯洁无瑕。
【赏析】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
”(《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
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
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组诗性质考辨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组诗性质考辨作者:宋怡心来源:《美与时代·下》2024年第04期摘要: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或称汉铙歌、汉鼓吹铙歌、鼓吹曲辞、汉短箫铙歌,最早著录见于《宋书·乐志》。
作为一组汉代乐府歌诗,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对于研究早期乐府、汉代歌诗乃至于“风雅颂”的传统,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铙歌鼓吹曲的肇体、源流、题解、笺释,历代典籍着墨甚多。
关于铙歌鼓吹十八曲的肇体、题解及组诗性质,历代学人聚讼纷纭。
铙歌鼓吹曲中,有纪念凯旋的“恺乐”,哀叹战事的“军乐”,颂扬德泽的礼乐;有近于“街陌谣讴”的谣谚文字及接续风人之旨的讽刺诗篇;也有纯然声辞杂写不可索解之作。
其组诗的性质往往给历代学人以杂糅不明的印象。
通过还原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的文献情况,可以对其组诗性质作出比较明确的界说。
关键词:铙歌鼓吹曲;清代;题解;笺释一、铙歌鼓吹曲的肇体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或称汉铙歌、汉鼓吹铙歌、鼓吹曲辞、汉短箫铙歌,究其本质。
铙歌“其义深,骤难探其微;其词奥,遽难析其理”[1]铙歌序一A,其间涉及声辞混淆、名物变迁、史料漫漶的复杂文献情况,兼之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更使稽古之士难以索解。
十八曲谣讴、雅乐相羼杂的语言风格,及“雅郑错杂”的诗旨表达,也导致其组诗性质杂涉多方,存在争议。
王先谦撰《汉铙歌释文笺正·序》:“登于崔豹之注,标于刘勰之篇,沿演于缪袭韦昭,而其辞备志于沈约。
”[2]序一A赅括了铙歌的研究史。
汉铙歌鼓吹十八曲在整理之初即存在考证不够精深的问题,六朝学人看重其体制及创作形式,将之发展为诗人自作新曲的模范。
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最早对现存汉铙歌十八曲中的七篇展开题解考证,择要说明其大意,但其题解往往望文生义,难称的论。
郭茂倩的《樂府诗集》进一步作出阐释:“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字多讹误。
”这一论说,较之《宋志》更为完备。
除了依然认为文字多讹误之外,又对其组成提出了补充说明。
唐宋学人对铙歌性质的探求较少,往往更看重铙歌声律典范,借以推究古音。
汉唐诗歌中的文学批评与传承
汉唐诗歌中的文学批评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传承理念的形成,与唐代以后兴起的诗歌创作密不可分。
汉代文学批评注重道德感受和传统规范,唐代将之转化为审美理论和创作规律,这种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家,共同推动着唐代诗歌的不断发展壮大。
一、汉代文学批评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均以“诗、书、礼、乐、易”为核心。
汉代文学批评注重道德感受和传统规范,主要体现在“论语”、“庄子”等经典文献与诗人自己对诗歌的思考中。
其中,汉代文学批评以《乐府音辞》为代表。
《乐府音辞》是汉代初年宫廷音乐的修订文集,其中不仅有乐曲说明,还包含着一批乐府诗歌。
这些乐府诗歌,大多以爱情、家乡、豪放等主题为中心,配合着委婉柔美的音调,艺术性和感染力十分强烈,成为当时广泛流行的诗歌形式。
汉代文学批评家在欣赏《乐府音辞》中的诗歌时,主要从当前诗歌的技术水平和传统规范方面进行评价。
如“《乐府》之规,别乐别诗,欲褒美则听而不制,欲技术则制而不听。
”这一句话,即强调了在文学创作中,音乐和诗歌应该融合,但又要保持各自的独立。
同时,还要注意技术上的掌握,不能脱离诗歌创作的传统规范。
二、唐代文学批评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巅峰时期。
唐代文学批评家主要涉及“艺术批评”和“文学传承”两个方面。
1、艺术批评唐代文艺批评理论分为“集体批评”和“个人性批评”两种形式,前者多出现于赋、诗、曲或具体方面的文学评定,而后者则常出现于批判文化面貌的评议上。
其中,韩愈以《石门谏》、《师说》等文论开创了唐代文学批评的风气,他认为汉代文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唐代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于是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批评分析。
韩愈最为著名的文艺批评之一是《师说》,该文提出“文以载道”一词,强调创作应该是以传道授业的方式来表达。
他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有“忠信、刚直、正直”的品格作为基础,必须以“道义性原则”为处治,而不是以“技巧原则”为处治。
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解
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解【内容提要】本文对一向认为“不可复诂”的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石留》作了新的解释,初步认定它是一首禽言诗。
诗人通过两只鸟对待生活境遇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的描写,批评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意志薄弱,经不起考验,重利益而轻操守者;而对那些意志坚定,不为利益所动,矢志不渝者则给以了表扬。
【关键词】汉鼓吹铙歌;《石留》;禽言诗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最早著录于沈约的《宋书·乐志》,由于“字多讹误”,“皆声辞艳相杂,不可复分”,且有的句法怪异,用词出人意表,故自古号为难解。
到了明代的朱乾、董若雨、清代的庄述祖、谭仪、陈沆、陈本礼、王先谦以及今人闻一多、陈直、徐仁甫、郑文等人,作了许多校刊训诂的工作,其中十七曲才比较可读。
唯第十八曲《石留》,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不可复诂”,古今虽有学者努力尝试,但仍未顺通其意。
所以《石留》一曲究竟应该如何读解,至今仍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大难题。
笔者于三余之暇,反复此曲,日积月累,终有所悟。
是以不揣浅陋,为之作解。
幸同好君子,匡所不逮。
《宋书·乐志》所载《石留》原文如下:石留凉阳凉石水流为沙锡以微河为香向始 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心邪怀兰志金安薄北方开留离兰下面即以其意群为单位先作句读,然后次第句解之。
石留,凉阳凉。
石,水流为沙,锡以微。
石留,《文选·左太冲〈魏都赋〉》李善引刘渊林注云:“《战国策》‘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
韩王曰:成皋,石留之地,无所用之也。
’石留之地喻土地多石,犹人物之有留结也。
一曰壤潄而石也。
或作溜字。
”然此恐不是篇中“石留”之本义。
宋何承天题篇,《石留》作《石流》,首句云“石上流水,湔湔其波。
”何氏所拟“石上流水”句,正可看作篇中”石留”之解。
按,下文中有“溪”、“河”二字,泉流成溪,溪注成河,此其必然,故此“石留”之“留”字作“流”极为合理,“流”作“留”系同音假借。
凉,《周礼·天官》郑玄注“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云:“王之六饮亦酒,正当奉之。
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
程
摘要:
1.汉代文学的初期:批判
2.汉代文学的中期:歌功颂德
3.汉代文学的后期:批判的回归
4.汉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原因
正文:
汉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批判、歌功颂德和批判的回归。
在汉代文学的初期,批判是其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等,多以揭露社会黑暗、批判时弊为主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映和批判。
随着汉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文学作品的主题开始转向歌功颂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盐铁论》、《淮南子》等,多以赞美皇帝、歌颂功德为主题,对汉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进行了热烈的颂扬。
然而,随着汉代社会的衰落,文学作品的主题再次回归批判。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后汉书》、《三国志》等,再次以揭露社会黑暗、批判时弊为主题,对汉代社会的衰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汉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既有其历史背景的影响,也有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在汉代初期,社会动荡,文学作品多以批判为主,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不
满和对改变的渴望。
在汉代中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学作品多以歌颂为主,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满意和对稳定的追求。
在汉代后期,社会衰落,文学作品再次回归批判,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改变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 曲中绝 大 多数 篇 章都 无 法诵 读 。《 宋 书》 乐 志 日 :
《 汉鼓吹歌》 十八篇 , 按古今乐 录, 皆声辞艳相杂 , 不 复 可分 。 自汉 代 以来 , 对 汉铙 歌 十八 曲做过 解 释 的人 很多 , 如庄 述 祖 《 汉铙歌句解》 、 陈本礼《 汉诗统笺》 、 王先谦《 汉 饶 歌 释文 笺 证 》 、 魏源《 诗 比兴 笺 》 以及 近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4 年第9 期
J o u na r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N o . 9 2 0 1 4
十》 、 《 将进 酒第 十一 》 、 《 朱 鹭第 十二 》 、 《 翁 离 第 十 三》 、 《 思悲 翁第 十 四》 , 《 芳 树第 十五 》 、 《 上 邪 第 十 六》 、 《 有 所 思第 十 七》 。魏 源 和庄 述 祖 都 没有 把 《 石
以制夷 ” 的 新思想 。《 诗 比兴 笺》 作 为魏 源 的最 重要 的
《 巫 山高》 、 《 战城南 》 、 《 雉 子斑 》 、 《 艾如 张》 、 《 君 马 黄》 、 《 临高 台 》 、 《 将进 酒 》 放 在 一起 , 认 为“ 以上 七 章 , 惟《 巫 山高 》 似 武 帝 以前 诗 , 其 余 六 篇 皆似 与 武 帝 时
事有 关 , 故 类 聚之 , 次 于 宣帝 正 曲 之后 。” 将“ 时事 不
日: “ 汉鼓 吹铙 歌 十八 曲 , 字 多讹误 。鼓 吹铙歌 并 非一
编 排标 准 , 把《 圣人 出》 、 《 上 陵》 、 《 上 之 回》 、 《 远 如期 》 四 曲列 为 正 曲 , 其谓 “ 上 四篇 皆宣 帝 时 作 , 为 铙 歌 之 正曲, 即汉 书所 谓 ‘ 修 武帝 故 事 , 颇 作诗 歌 ’ 者 也 。余 十三曲 , 则 杂 有 淮南 齐楚 之 谣 , 讽刺之什 , 非 尽 作 于
人 闻一多 《 乐 府 诗笺 》 等 。然 之 处 。今 天 主要 介 绍 的是 魏 源 的《 诗 比兴 笺 》
和 庄述 祖 《 汉 铙 歌句解 》 的联 系和 区别 。
魏源 , 清 代启 蒙 思 想家 、 政治家 、 文学家 , 是 近代 中 国“ 睁 眼 看世 界 ” 的先行 者 之一 , 提 出“ 师 夷 之 长技
知者 五篇 , 附其 末 。” 所以, 魏 源 的汉 铙 歌 十八 曲的排 序 为《 圣 人 出第 一 》 、 《 上 陵第 二 》 、 《 上 之 回第 三 》 、 《 远 如期 第 四》 、 《 巫 山 高第 五 》 、 《 战城 南 第 六 》 、 《 雉 子 斑 第七 》 、 《 艾 如张第 八 》 、 《 君 马黄 第 九》 、 《 临 高 台 第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1 9 9 9 ( 2 0 1 4 ) 0 9 — 0 0 9 0 — 0 4
作者简介 : 曾凤 凰 ( 1 9 9 2 一 ) , 女, 福 建 师 范 大 学文 学 院 ( 福建福 州 3 5 0 0 0 7 ) 中 国古 代 文 学 专业 2 0 1 3级 硕 士研 究 生 , 研 究方
向 为 元 明清 文 学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0 3
《 汉铙 歌 鼓 吹 十八 曲 》 是 西 汉 中期 后 一 组 乐 府
歌 十八 曲》 序言 中就 曾提 到 “ 区其 义 类 , 审 其 次第 ” 的
诗, 最早著录于梁 ・ 沈约《 宋书 ・ 乐 志》 。《 古 今 乐 录》
朝廷 , 亦 非 铙 歌扬 德建 武 , 以劝 世讽 敌 之 本 旨意 。大 抵 武帝 时采 收 人 乐 府 , 特取 其 音 节 , 充备散 曲而已。 今参 用 武进 庄 氏校 本 , 更 以意 次 第 之 于左 。 ” …后 将
人 一事 所 作 , 原 是汉 乐 府 的郊 祀 歌 , 吸收 北 方 新声 合 奏而成 , 最 先 皆有 声 无 辞 , 后面才依声填辞 , 所 以 十
著作之一 , 著作 中选 笺 了 自汉 鼓 吹 词 《 饶 歌 十 八 曲》 以后 , 包括 汉 枚 乘 、 苏武 、 李 陵, 魏孔 融 、 曹操 、 曹植 、 繁钦 , 晋 阮籍 、 傅玄 、 潘岳 、 刘棍 、 郭璞 、 陶渊明 , 南 朝 鲍照 、 江淹 、 庚信 , 以至唐 代 一些 诗 人 的诗 。《 汉 铙 歌
留》 编进著作中 , 因 为《 石留》 一 篇 音 辞合 写 , 不 可 复 分 也 。 因此 从 严 格 意义 上来 讲 , 只有 汉铙 歌 十 七 曲。
魏源 将汉 铙歌 十七 曲分 为正 曲 、 散 曲两大 类 。正 曲为
《 诗 比兴笺》 对《 汉铙歌句解》 的继承与批判
曾 凤 凰
摘要 : 有 关《 汉铙 歌 十八 曲》 的研 究 , 历 代 学 者 已做 了不 少 富有 开创 性 的 工 作 , 并取 得 了丰 硕 的 研 究 成 果 , 魏 源 的《 诗 比 兴 笺》 就 是 其 中重 要 的 著 作 之 一 。 仔 细 解读 《 诗比兴笺》 , 发现 其 对 前代 或 同 时代 作 者 多有 借 鉴 , 特别是对庄述祖的《 汉 铙 歌 句解 》 不仅 有 批 判 、 继承, 更 有 摹 拟 和超 越 , 形 成 了 自身 鲜 明 的 学 术特 点 。 关键词 : 《 诗 比 兴 笺》 ; 《 汉铙歌句解》 ; 魏 源; 庄 述祖 ; 诗 学思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