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简答论述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辨析题】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
(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
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
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
(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分)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3分)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
(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3分)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
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
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打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汇集●(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基简答题以及论述题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理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题。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3)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义哲学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分)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义答三条原则(一元论或唯物论的原则、可知论的原则和辨证的原则)和三条界线(与唯心论的界线、与不可知论的界线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线)。
2.阐述意识的本质、起源及其能动性作用的表现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关键的是劳动的产物。
其能动性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的性、计划性。
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及生理过程和活动。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容及哲学意义答: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
运用这一原理指导实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做出正确决断,促进优势互补和事物的协调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及哲学意义答: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特殊性: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不同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解决矛盾形式的特殊性。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扑便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5.简述质变与量变的辨证关系答:第一,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马基论述题题目+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论述题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马基简答50道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4.什么是意识和它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维持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部分:劳动者本人生车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样与子女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并带来剩余价值的能力。
32.剩余价值及生产的基本方法。
14.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其一,现象是外露的,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所感知;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能靠思维去把握。其二,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一般特点:社会意识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质间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基简答
四、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点有:它既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肯人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的统一。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被新社会经济制度取代的运行规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从而为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根据。
4、什么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隔势。
5、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有客观性和自然规律一样?(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3)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6、与自然规律比,经济规律特点?(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7、为什么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的新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基知识点大概括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3、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4、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把握这一理论有何意义
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实践
6、简述普遍联系及其特点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以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10、简述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和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11、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2、怎样理解辨证的否定观?什么是质、量、度?三者的关系如何?
13、什么是规律?如何把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4、简述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1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 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7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8 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19 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者的辩证关系?
2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2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两重性作用?
22 简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群众史观?
23 什么是真理和真理的客观性
24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25 简述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27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
28 简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基简答题
马基资料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有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有一系列的基本;i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马基资料(自己整理版)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答:1、意识和物质。
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表现在以下三点:答、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十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答:(一)同一性: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二)斗争性: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十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相互转化答: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的过程和连续的中断。
马基期末考试重点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马基论述
马基论述2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P24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时,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使技术设备、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使技术设备、自然资源的作用也得不到发挥,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是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发展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用这一规律,既要防止急于过渡而造成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状况的超前,又要通过改革及时调整落后于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和方面。
75、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一系列具体措施▲P62答:一是必须规定严格的入党条件;二是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三是必须把党员置于纪律、法律的严格监督之下;四是必须随时清除“混进党里来的人”。
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P70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94、社会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P78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马基简答题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47.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首先弄清楚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长期的艰巨过程。儒学范围内的实事求是主要指治学态度和方法,但当时也没有得到大 多数学者的共识。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20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20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确地把握这种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既注重矛盾的共性,又注重矛盾的个性,既抓住共性,又因地制宜地处理个性,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只有正确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客观世界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创造。
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动力源泉。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性思维:人类通过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文化形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实践活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和创造世界,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
3)革命斗争:人类通过革命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
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也具有这种辩证关系。
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应用和实践方法可能会有相对性。
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既坚持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绝对性,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应用和发展。
2)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不断深化对其内涵的理解和应用;二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其与时俱进;三是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应用和创新,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防止出现偏差和错误。
3)总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关键。
马基简答题精简版
马基简答题精简版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遇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1)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首先,资本主义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
“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新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资本的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发展的。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段。
4、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
马基(简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之所以能够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的。
①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像得了一场大瘟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常用论述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常用论述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和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我们常用一些论述来解读和阐述其核心概念和理论观点。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常用论述进行解读。
一、辩证唯物主义论述1.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或"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论述强调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实体,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论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强调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冲突推动事物的发展。
3. "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论述指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质的飞跃。
4. "否定之否定",这一论述意味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旧的状态和规律,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再次否定形成新的发展状态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论述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述强调了经济领域对于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作用,强调了阶级和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地位。
2.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论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3. "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一论述意味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需要通过革命来打破旧的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4. "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平衡性",这一论述指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平衡性,不同社会领域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三、科学社会主义论述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论述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的追求,通过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宗旨",这一论述意味着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促进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马基简答论述
1、简述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
答:(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4)预付资本的大小。
2、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答:(1)流动的过剩人口;(2)潜在的过剩人口;(3)停滞的过剩人口。
得分点:每个答案2分。
3、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1)理论意义: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2)革命意义(实际意义):每个工人面对的使整个资本家阶级,因此。
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
1、试用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分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点。
答案: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利润就越高;资本周转时间越快,生产效率越高,就意味着等量投入就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因此,“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7分)2、简述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答:(1)依据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2分)(2)意义在于: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分)B、为正确地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分)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答:(1)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发展的需要,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的“产业后备军”;(3分)(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3分)2、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其价值决定。
答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人身自由、一无所有。
(3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在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分)5、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答案:(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动机;(2分)(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马基简答题
马基简答题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答:第一,从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看,马克思主义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第二,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理论。
第三,实践证明,马克思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规律观的基本内容?答:第一,要深入理解规律的实质。
第二,要深入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2.如何理解自然规律以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答:第一,要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
第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3.意识能动作用的变现及其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可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答: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精神意识,认识的客体是精神意识的对象化。
旧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是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如何?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简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区别:内涵不同,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作方式。
2、出现的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6、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能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二是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
生产能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8、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坚持了辨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自始至终。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三个环节,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以生产力为起点。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最终使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也要发生变革。
由此,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10、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11、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以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友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同时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14、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拉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们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但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同样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才是社会属性。
15、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一元论指的是世界是由“物质”或“意识”其中一个所决定的, 二元论指的是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共同决定的。
可知论指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和能力。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6、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有哪些?剩余价值率也称剥削率。
它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m/v)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影响的因素有: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3)所用的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差额;17、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8、资本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特点:增值性;运动性;历史性。
1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0、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用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使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1、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表现在: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并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它的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起大量的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表现在:第一,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的总额增大,增强了大资本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从而加快了资本集中的速度;第二,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个别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大了资本积累的规模,又会反过来加快资本的积聚。
因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资本积累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22、简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可变资本就是流动资本,流动资本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固定资本又包括不变资本。
划分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由流通过程得到的两种新形式,或者说是从生产资本的流通形式中产生的区别。
划分依据不同: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内容不同: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为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的指存在于辅助材料和原料上的不变资本和投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是存在于劳动资料上面那部分生产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形式,它是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
23、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因此,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5、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②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吸取对方中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1月23天前回复珍珍(楼主)二、辨析题1、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错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