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实验指导书资料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控制金属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热处理作业指导书,详细介绍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常见的热处理方法、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质量控制要点,匡助您正确进行热处理作业。
一、热处理基本原理1.1 金属组织变化原理:热处理过程中,金属的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
通过加热使金属晶粒长大,晶界迁移,原子扩散,从而改变其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质。
1.2 热处理影响因素:热处理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
不同金属和合金对热处理的响应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材料进行调整。
1.3 热处理效果评估: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和理化性能测试,可以评估热处理的效果。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金属组织结构、硬度、韧性等。
二、常见的热处理方法2.1 淬火:淬火是将金属加热到临界温度,然后迅速冷却的过程。
通过淬火可以使金属获得高硬度和高强度,但韧性较差。
2.2 回火: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加热到较低温度,然后缓慢冷却。
回火可以减轻金属的脆性,提高其韧性和塑性。
2.3 等温淬火:等温淬火是将金属加热到临界温度,然后在恒温条件下保持一段时间,最后迅速冷却。
等温淬火可以获得细小的组织结构和高强度。
三、操作注意事项3.1 温度控制:热处理过程中,温度的控制非常关键。
应根据材料的热处理图谱和工艺要求,合理控制加热和保温温度,避免过热或者过低。
3.2 冷却介质选择:不同的金属和热处理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
常用的冷却介质包括水、油温和体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3 保护措施:某些金属在高温下容易氧化和变质,需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包覆剂、气氛控制等,以防止氧化和表面污染。
四、质量控制要点4.1 金相显微镜观察: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的组织结构,判断热处理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应注意观察区域的选择和标记方法,以确保准确的观察结果。
4.2 硬度测试:硬度测试是评估金属强度和硬度的重要方法。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控制材料加热和冷却过程来改变其物理和机械性质的方法。
在创造业中,热处理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方面。
本文将为您介绍热处理作业的指导书,包括预热、加热、冷却和后处理等四个部份。
一、预热阶段:1.1 温度选择:根据材料的种类和要求,选择适当的预热温度。
预热温度过低会导致热处理效果不佳,而过高则可能引起材料的变形或者裂纹。
1.2 时间控制:预热时间应根据材料的厚度和尺寸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较大的材料需要更长的预热时间,以确保整个材料达到均匀的温度。
1.3 温度均匀性:在预热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温度不均匀的情况。
可以通过采用合适的加热设备和适当的加热方式,如气体加热、电阻加热或者电磁加热等,来提高温度的均匀性。
二、加热阶段:2.1 加热速率:加热速率应根据材料的类型和要求来确定。
过快的加热速率可能导致材料的变形或者裂纹,而过慢的加热速率则会延长加热时间。
2.2 加热温度:根据热处理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过低会导致热处理效果不佳,而过高则可能引起材料的烧结或者过热。
2.3 加热时间:加热时间应根据材料的厚度和尺寸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较大的材料需要更长的加热时间,以确保整个材料达到所需的温度。
三、冷却阶段:3.1 冷却介质选择:根据材料的种类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冷却介质。
常用的冷却介质包括空气、水、油和盐浴等。
不同的冷却介质会对材料的硬度和组织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3.2 冷却速率:冷却速率应根据热处理的要求来确定。
过快的冷却速率可能导致材料的变形或者裂纹,而过慢的冷却速率则会影响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3.3 冷却方法:根据材料的尺寸和形状,选择适当的冷却方法。
常用的冷却方法包括自然冷却、水淬和油淬等。
不同的冷却方法会对材料的硬度和组织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后处理阶段:4.1 温度控制:根据热处理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后处理温度。
后处理温度过低可能导致热处理效果不佳,而过高则可能引起材料的烧结或者过热。
《热处理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热处理工艺学》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钢的淬透性(2课时)一、实验目的1.熟悉用顶端淬火法测定钢的淬透性;2.确定实验用钢的临界淬透直径;3.比较碳钢与合金钢的淬透性。
二、实验原理淬透性是指钢在一定的冷却条件下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组织的能力,通常用淬透性曲线图来表示。
淬透性大小是钢的一种重要技术性能,它是设计机械零件的一项重要数据,因此几乎大部分钢种均要进行淬透性的测定。
测定钢的淬透性方法很多,有顶端淬火法、断口检验法、U 曲线法、临界直径法及计算法等。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是顶端淬火法。
顶端淬火法比较简便,适用范围较广,通常用于结构钢淬透性的测定,也可用于弹簧钢、轴承钢及合金工具钢等。
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两个淬透性检验方法为:GB227-63碳素工具钢淬透性试验法,GB225-63结构钢顶端淬透性试验法。
本次实验课只做顶端淬透性试验。
顶端淬透性试验法:顶端淬透性试验法是将一圆柱形标准试样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在试样的一个端面喷水淬火,故称为顶端淬火法。
喷水端冷却速度最大,随着距喷水端距离的增加,冷却速度逐渐减小。
由于冷却速度不同,试样的不同部位转变为不同的组织。
不同的组织反映出性能上的差异;测出沿试样长度方向硬度值的变化,根据硬度值绘成的曲线即为淬透性曲线。
具体试验方法如下:1.试样——标准试样尺寸为直径25mm ,长度100mm 的圆柱形试样;2.加热——加热是在温度均匀的电炉中进行,40钢加热温度830-850℃,40Cr 钢加热温度840-860℃。
保温时间30~50分钟。
为保持试样表面不发生脱碳及氧化,试样通常是装进保护盒子内再放入加热炉中进行加热的,试样周围填充铁屑及木炭,末端处可铺放少量的石墨粉。
按保护盒的大小应适当增长保温时间,以保证试样本身仍能有足够的保温时间。
3.顶端淬火——淬火是在特制的淬火器上进行的。
喷水口的内径为12.5mm ,试样末端与喷水口的距离为12.5mm 。
淬火前将喷水柱的自由高度调节到65±10mm ,调整后,用玻璃板将喷水柱盖住,如试样架上有水应檫干;准备好后将试样由炉中取出放入淬火支架上,立即抽掉玻璃板开始往试样喷水淬火。
最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指导书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指导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实验5 铁碳合金平衡状态的显微组织分析一、实验目的1、认识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特征,初步识别各种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2、分析和认识碳钢的含碳量与其平衡组织的关系。
3、进一步认识对平衡状态下碳钢的成分、组织、性能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碳钢和铸铁是工业上最重要、最基本、应用最广的金属材料,通常把钢和铸铁统称为铁碳合金,他们的性能与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熟悉并掌握它们的组织,对于合理使用钢铁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也是对钢铁材料使用者最基本的要求。
1、碳钢和白口铸铁的平衡组织平衡组织一般是指合金在极为缓慢冷却的条件下(如退火状态)所得到的组织。
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可以根据Fe-Fe3C相图来分析。
由相图可知,所有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时的显微组织均由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组成。
但是,由于碳质量分数的不同、结晶条件的差别,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数量、形态、分布的混合情况均不一样,因而呈现各种不同特征的组织组成物。
2、各种相组分或组织组分的特征碳钢和白口铸铁的金相试样经浸蚀后,其平衡组织中各种相组分或组织组分的形态特征和性能如下所述。
铁素体:铁素体是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经3%~5%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为白亮色多边形晶粒。
在亚共析钢中,铁素体呈块状分布;当含碳量接近于共析成分时,铁素体则呈断续的网状分布于珠光体周围。
铁素体具有良好的塑性及磁性,硬度较低,一般为80HBS~120HBS。
渗碳体:抗浸蚀能力较强,经3%~5%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样呈白亮色。
一次渗碳体呈长白条状分布在莱氏体之间;二次渗碳体呈网状分布于珠光体的边界上;三次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处;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一般呈片状。
另外,经不同的热处理后,渗碳体可以呈片状、粒状或断续网状。
渗碳体的硬度很高,可达800HV以上,但其强度、塑性都很差,是一种硬而脆的相。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金属材料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热处理作业的详细指导,以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质量。
二、作业准备1. 确定热处理工艺:根据材料类型、要求性能和工艺规范,选择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等。
2. 材料准备:清洁材料表面,去除油污和其他污染物,以确保热处理效果。
3. 设备检查:检查热处理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加热炉、冷却设备和控制系统等,确保其正常工作。
4. 工艺参数设定:根据工艺要求,设定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参数。
三、作业流程1. 材料装夹:根据材料形状和尺寸,选择适当的装夹方法,确保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 加热过程:a. 将材料放入预热炉中,按照设定的温度曲线进行加热。
b. 控制加热速率,确保材料温度均匀上升,避免温度梯度过大引起应力集中。
c. 达到设定温度后,保持一定的保温时间,使材料达到所需的组织状态。
3. 冷却过程:a. 根据热处理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冷却方式,如水淬、油淬或空冷等。
b. 控制冷却速率,避免快速冷却引起材料的裂纹和变形。
4. 温度监控: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和调节材料的温度,确保工艺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作业记录:记录热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和材料性能等,以备后续分析和追溯。
四、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作业场所通风良好,防止有害气体积聚。
2.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耳塞、手套和防护服等。
3. 遵守操作规程,禁止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行个人行为,如吸烟、饮食等。
4. 注意热处理设备和材料的温度,避免烫伤和热飞溅。
5. 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进行作业,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五、质量控制1. 检验方法:根据热处理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检验方法,包括金相显微镜、硬度计、拉伸试验机等,对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金属学及热处理实验指导书
金属材料热处理实验指导书实验一、结晶过程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了解Pb(NO3)2溶液的结晶过程,2、印证金属结晶的一般情况。
二、实验设备:生物显微镜、酒精灯(或家用电炉)、烧杯等。
三、需用材料:饱和Pb(NO3)2溶液、玻璃片、石棉网、玻璃棒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将几乎饱和的Pb(NO3)2溶液滴在波片上(液滴不宜太小太厚)将玻璃片放在生物显微镜的样品台上,使物镜对准液体边缘,然后旋动粗调螺丝。
调节焦距,而后在转动微调螺丝,使成像清晰,并移动样品,由边缘逐步向利观察结晶。
2、由于溶液的边缘蒸发较快,故边缘处溶液首先达到饱和;结晶及由此处开始,有由于该处过饱和度甚大,产生大量核心,因而得到等轴结晶里(相当于钢锭的第一带)。
3、由于第一带向内由于过饱和度较小,产生核心数小,但其长大速度甚大,因而生长柱状晶带,且其方向垂直于液滴边缘(相当于钢锭第二带)。
4、最后溶液中心蒸发,产生方向混乱的、粗大的树枝状晶体(因这时已无足够的Pb(NO3)2充填,故不能得到完整的晶粒)。
五实验注意事项:1、在调整显微镜过程中,不可使用物镜触及Pb(NO3)2溶液或其晶体,因此在观察溶液结晶时,应先以粗调螺丝将物镜移到接近式样表面的位置,但切勿于试样接触,然后以粗调节螺丝缓慢的将物镜上移,到呈现出像时,再用细调节螺丝调节到清晰可见时为止。
2、为了使结晶速度大些,可以将滴有溶液之玻璃片置于电炉上(或酒精灯上)加热片刻(约一分钟左右),烘烤时间不可太久,不得将溶液烘干,或者将玻璃片加热后在滴Pb(NO3)2溶液。
3、不得随意乱动实验室内仪器、开关等4、未经允许,不得将实验室内物品或实验完毕后的试料携出室外。
5、实验室内不得喧哗、打闹,不准吸烟,应注意保持室内卫生。
6、注意节约水、电、药、材料等。
7、爱护仪器设备,应预先了解一起使用方法,然后按操作规程使用之,禁止拆卸仪器。
六、实验报告内容:1、说明本次实验目的。
2、简述进行实验方法。
热处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
昆明理工大学热处理综合实验指导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2011年10月26日第一节概述热处理综合实验是对学生热处理棊础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与考察,木实验要求学牛以常见机械零件为对象,对零件的工作坏境进行分析,并在实验室所能捉供试样的钢种范围内(Q235,20, 45, 40Cr, T8, T10钢)进行选材,再根据材料的基本性质设计相应的热处理工艺,以相同材质的试样进行热处理实验,实验完毕后测试锁度,以对实验效果进行判断。
实验步骤1、确定要制造的典型零件或工程构件,如:轴类、齿轮类、滚动轴承类、弹簧类、紧固件、曲轴、连杆、工具、模具零件、铸件等。
画出零件草图。
2、根据所要制造零件的服役条件(工作状态),选择其材料(在Q23520, 45, 40Cr, T8, T10等几种钢中來确定)查阅所选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处理临界温度。
3、画出该零件的热处理工艺曲线,标明热处理技术要求。
第二节零件的选材本实验室可提供的材料有Q235, 20, 45, 40Cr, T8, T10,各种材料的基本性能与适用范围如卜:1、Q235, 20 钢Q235和20钢都属于碳素结构钢,其强度较低,很少淬火,无回火脆性。
冷变形塑性高、—•般供弯曲、压延、弯边和锤拱等加工,切削加工性、冷拔或正火状态较退火状态好、一般用于制造受力不人而韧性要求高的零件,如杠杆轴,变速箱变速叉,齿伦,重型机械拉杆,钩坏等。
Q235和20钢因为含碳量较低,淬火后表面硬度值也不是太高,在36011BS〜4001IBS范围内。
所用的热处理一般选用化学热处理,像渗碳淬火等,一般不会肓接淬火,20钢渗碳淬火回火后的硕度在43HRC〜48HRC Z间。
2、45 钢45号钢也属于碳素结构钢,其含碳量高于20钢,硬度不高,易切削加工。
45钢调质处理后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耍的结构零件,特別是那些在交变负荷卜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材料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热处理作业的详细步骤和操作要求,以确保作业的安全性、质量和效率。
二、作业准备1. 确定热处理的材料和要求,包括材料类型、尺寸、形状、硬度要求等。
2. 检查热处理设备的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3. 准备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包括炉子、温度计、冷却介质等。
4. 确定热处理的工艺参数,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率等。
三、热处理步骤1. 清洁材料:将待处理材料进行清洁,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氧化物。
2. 加热:将清洁后的材料放入预热炉中,逐渐升温至所需的加热温度。
确保加热速率适中,避免材料的过热或热应力。
3. 保温:在达到加热温度后,将材料保持在该温度下一定的时间,以确保热处理效果的达到。
4. 冷却:根据热处理要求,选择适当的冷却方法,如水淬、油淬或空冷。
确保冷却速率符合要求,避免材料的过冷或不均匀冷却。
5. 清理和检查:将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残留物。
进行必要的检查,如硬度测试、显微组织观察等,以评估热处理效果。
四、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热处理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在操作过程中,严禁接触加热设备和热处理材料,以免发生烫伤事故。
3. 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要确保操作环境的通风良好,避免有害气体的积聚。
4. 在使用冷却介质时,要防止溅入眼睛和皮肤,必要时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
5. 在热处理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材料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五、质量控制和记录1. 对于每次热处理作业,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对材料硬度、显微组织等进行检测和评估。
2. 在热处理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关键参数,如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法等。
3. 对于热处理后的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
4. 所有的热处理作业记录和质量检验报告要进行归档保存,以备查阅和追溯。
材料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热处理原理概述
01
固态相变原理
热处理过程中,材料内部的相变是关键。固态相变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
压力下,材料内部的固相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材料的性能。
02 03
扩散原理
在热处理过程中,原子或分子的扩散行为对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有重要影 响。扩散原理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原子或分子的迁移和扩散行为导致 材料内部成分和组织的变化。
新工艺开发
针对新材料和新需求,需要开发新的热处理工艺,提高材料性能和降 低生产成本。
热处理技术的未来展望
绿色化
未来热处理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 化生产。
智能化
未来热处理技术将更加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定制化
未来热处理技术将更加注重定制化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 需求。
THANKS FOR WATCHING
热处理目的
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通过改变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提高材料的 强度、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力学性能 。
改善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通过控制材料的内部结构,改善材料的磁性、电导 率、热导率、光学性能等物理和化学性能。
调整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
通过热处理改变材料的组织和结构,调整材 料的可加工性和成型性,如焊接、切削加工 等。
3
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响应,具有自 适应、自修复等特性,是未来材料发展的重要方 向。
热处理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节能减排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热处理技术需要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降低 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智能化
随着工业4.0的推进,热处理技术需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自 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
汽车车身制造
作业指导书(热处理)
作业指导书(热处理)第一篇:作业指导书(热处理)热处理是金属加工中常见的一种工艺,通过加热和冷却金属材料,可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热处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退火、淬火、回火等。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
热处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使其产生期望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变化。
热处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加热、保温和冷却。
加热过程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使组织发生相变。
保温过程使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得到稳定,并使其达到均匀性。
冷却过程是将金属材料迅速冷却,使其组织结构固定下来。
热处理的常见方法之一是退火。
退火是通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缓慢冷却的过程。
退火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并降低其硬度。
退火适用于处理冷加工后的金属材料,可以消除内部应力、改善金属的可加工性。
淬火是热处理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淬火是通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迅速冷却的过程。
淬火可以使金属材料产生马氏体组织,提高其硬度和强度。
淬火后的金属材料通常呈脆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回火来提高其韧性。
回火是淬火的后续处理步骤,通过将淬火后的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
回火可以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其韧性和抗冲击性。
回火的温度和时间选择取决于金属的种类和期望的性能。
除了退火、淬火和回火,热处理还包括正火、间歇淬火、表面淬火等多种方法。
正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以较慢的速度冷却的过程。
正火可使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细化,提高其强度和韧性。
间歇淬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在空气中冷却。
表面淬火是将金属材料表面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迅速冷却。
热处理在金属加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使其更适合特定的应用。
然而,不同的金属材料对热处理的响应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热处理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实验,以确定最合适的处理方法。
总结起来,热处理是金属加工中常见的一种工艺,通过加热和冷却金属材料,可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实验指导书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实验指导书曾豪华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电学院目录实验一: 硬度计和金相显微镜的使用: (3)实验二:碳钢和白口铁的显微组织观察 (10)实验三:碳钢的淬火和回火热处理 (16)实验四:铸铁的显微组织观察 (27)实验五:有色金属和合金钢的显微组织观察…………………………………31.课程类型: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09402318 课程总学时:48实验课程性质: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学时: 8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个学时适用专业:机电、CAD、汽车开课时间:二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金相热处理实验室撰写人:曾豪华审定人:实验一:硬度计和金相显微镜的介绍及使用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HBRVU187.5型布洛维光学硬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了解和熟悉机械式HR—150A型洛氏硬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了解和熟悉新MDJ—200金相显微镜互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类型:观察型、验证型。
三、实验原理及说明:1.HBRVU187.5型布洛维光学硬度计的简介和使用说明:本仪器具有多种试验力和压头,用于测定金属材料或试件的布氏、洛氏、维氏硬度。
适用于黑色金属(钢材、铸铁件、软铁件、软钢、淬火钢等)和有色金属(铝合金、铜合金等)的硬度测定,并可测定硬质合金、渗碳层和化学处理层的硬度。
HBRVU187.5型布洛维光学硬度计采用了旋转式试验力变换机构和光学测量指示系统,在机体上装有显微镜测量装置。
使用方便,加试验力测量系统灵敏可靠,示值精度高。
HBRVU187.5型布洛维光学硬度计如下图所示:1.读数投影屏、2.测量显微镜、3.微调旋钮、4.压头、5.试件、6.溜板试验台、7.防尘罩、8.升降旋转轮、9.光源调节手轮、10.缓冲器调节手轮、11.加载试验力手柄、12.变试验力手轮、13.电源插座、14.保险丝座、15.电源开关。
1.HBRVU187.5型布洛维光学硬度计的使用步骤:1) 插上电源,将硬度计右下方的开关旋钮(15)旋至“洛氏”位置,硬度计正面上的读数投影屏(1)灯亮。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综合实践指导书1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综合实践指导书曾豪华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电学院课程类型: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09402318 课程总学时:48实验课程性质: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学时: 3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个学时适用专业:机电、CAD、汽车开课时间:二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金相热处理实验室撰写人:曾豪华审定人:一、综合实践周的指导思想及目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正确选择材料及正确制定实施热处理工艺的目的,特安排了本次综合实践。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是在若干基础科学的生产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但它的一些主要理论是通过实践并总结了实践的规律而建立起来的。
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课堂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理论联系实际,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这次综合实践周中必须给予足够充分的重视。
务必使学生们通过这次《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综合实践周,充分了解和掌握《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最基本的方法和知识。
每一位学生都能操作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全过程,并独立制作出合格的金相组织试样。
二、综合实践周的任务:《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综合实践周是在学生们学完《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后安排在《金相热处理实验室》所要完成的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综合实践时间安排3~5天。
综合实践的任务是:1.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选择零件材料及制定正确的热处理工艺;2.选择毛坯的种类、选择成型的方法、绘制出毛坯图;3.制定工艺方案及拟定工艺路线;4.制定正确的热处理工艺,掌握主要热处理工种(如:正火、淬火、回火)的基本操作技能,正确地使用热处理工种的主要设备,独立地完成简单零件的热处理工作;5.通过热处理的质量分析,能初步地运用在《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中已学到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6.能正确使用洛氏硬度计和金相显微镜,通过电脑屏幕图象的分析、了解和掌握金属材料金相组织分析的全过程和方法,初步掌握金相试样的制作方法和检验技术。
材料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钢的晶粒度及渗碳层深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弦计算法测定晶粒度的方法。
2、了解加热温度对钢的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3、熟悉钢的化学热处理渗碳层的显微组织特征。
4、掌握钢的渗碳层深度的测定方法。
二、概述钢中晶粒大小直接影响其力学性能,评定晶粒大小的方法称晶粒测定法,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很多。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起着决定性作用。
合金元素、原始组织状态、热加工、热处理等对奥氏体晶粒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钢晶粒度测定法很多,有比较法、面积法、截点法、弦计算法等。
渗碳的目的是为了使钢件表层获得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中心具有良好的冲击韧性,渗碳用钢均是低碳钢和低合金钢,如10、15、20、15Cr、20CrMn Ti、20MnVB、20Cr、12Cr2Ni4A等等。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一)、测定奥氏体晶粒度的试样及晶粒显示方法测定奥氏体晶粒度的试样,应在交货状态的钢材上截取,试样的数量及取样部位按相应的标准规定执行。
试样尺寸建议为:圆形试样直径10~20mm,矩形试样10×20mm。
奥氏体晶粒度的显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渗碳法、网状F法、网状P法、加热缓冷法等,其中加热缓冷法适用于过共析钢,我们实验中采用过共析钢,故晶粒显示参照加热缓冷法,具体方法为:将一组试样经不同的温度加热、保温1.5h后,缓冷至600℃出炉。
除去试样表面氧化层,制成金相试样,根据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网络测定钢的晶粒度。
(用碱性苦味酸钠酒精溶液腐蚀使网状Fe3C变成黑色)。
(二)、钢的渗层组织及检查方法1、渗碳后的显微组织根据渗碳温度,渗碳时间及渗碳介质活性的不同,钢的渗碳层厚度与含碳量的分布也不同。
一般渗碳层厚度约为0.5-1.7mm。
渗碳层的含碳量,从表层向中心,含碳量逐渐下降。
渗碳后钢的表面含碳量约在0.85~1.05% 之间。
碳钢与合金钢渗碳后的组织状态有很大差别。
碳钢经渗碳后退火状态下从表面至中心部分的显微组织,最表面第一层为过共析区(含碳量0.8-1.2%),由珠光体和网状二次渗碳体组成,而合金渗碳钢渗碳后则为珠光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第二层为共析区(含碳量在0.8%左右),由层状珠光体组织构成;第三层为亚共析过渡区,直至钢中心部分出现原始组织的界限为止(含碳量由0.8%以下直到碳钢原始含碳量为止),由珠光体和先共析铁素组成;中心为亚共析区,即未渗碳前的原始组织。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热处理是一种用于改变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通过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使材料的性能得到优化。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热处理作业的详细步骤和操作要求,以确保热处理过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作业准备1. 确定热处理的材料和工艺要求,包括温度范围、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等。
2. 检查炉具和设备的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并符合安全要求。
3. 准备适当的保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以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三、热处理步骤1. 准备工件:清洁工件表面,去除杂质和油脂等,以确保热处理效果的准确性。
2. 加热:将工件放入预热炉中,并根据工艺要求设定合适的温度和保温时间。
确保工件均匀受热,避免过度或不足加热。
3. 保温:在达到设定温度后,保持一定的保温时间,以使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4. 冷却: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冷却方式,如空气冷却、水冷却或油冷却等。
确保冷却速度符合要求,以获得所需的材料性能。
5. 检验:对热处理后的工件进行检验,包括硬度测试、显微组织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等,以确保热处理效果符合要求。
四、作业要求1. 操作人员应具备热处理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材料的热处理要求。
2.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的准确性。
3. 操作人员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保证自身安全。
4.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炉具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5. 操作人员应及时记录热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追溯。
五、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熟悉炉具和设备的操作手册,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2. 确保热处理区域通风良好,避免有害气体积聚。
3. 确保炉具和设备的电气安全,避免火灾和电击等危险。
4. 确保炉具和设备的机械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5. 在操作过程中,严禁随意更改工艺参数,以免影响热处理效果和材料性能。
六、总结本指导书详细介绍了热处理作业的步骤和要求,包括作业准备、热处理步骤、作业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等。
热处理原理和工艺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11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
700 A1
600
温PS K Pf
(3)影响淬透性的 因素:化学成分, 奥氏体化条件
(4)选材与淬透性
15
回火(与淬火配合)
目的:
a、降低脆性,减少或消除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和开裂。 b、 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c、 稳定工件的尺寸。 d、 获得马氏体。
回火的类型
低温回火:
温度:150—200°C ;得到的组织:M回;内应力和脆性降低,保持了
一:钢铁材料热处理原理
1、铁碳合金相图是钢加热转变的理论依据: 热处理的加热,多数情况下是先把钢加热至高温,使其组织转变为
奥氏体。钢的加热过程就是奥氏体的形成过程,这种组织转变称为奥氏 体化。铁碳合金相图是确定钢加热转变的重要理论依据。
1
2、奥氏体化过程
共析钢加热到727°C(A1)以上,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经历了奥 氏体形核、长大、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四个阶段。如 下图所示:
CCT
P P+M+A'
300 Ms
200 A→A1 VK' VK
TTT M+A'
100
23 4 56
1 10 10 10 10 10 10
时间(s)
1、CCT曲线及分析
2、CCT曲线与C曲线的比较
a、位置关系 b、转化的成分 c、得到的组织
3、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的应用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热处理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加工方法,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热处理作业的指导书,包括热处理的基本原理、作业流程、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以匡助您更好地进行热处理作业。
一、热处理的基本原理1.1 加热过程热处理的第一步是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
加热温度取决于材料的种类和要达到的性能要求。
常见的加热方法包括火焰加热、电阻加热和感应加热。
在加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加热速率:过快的加热速率可能导致材料内部应力过大,引起变形或者开裂。
因此,应根据材料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合理控制加热速率。
(2)保持均匀加热:确保材料在加热过程中均匀受热,避免浮现温度梯度过大的情况,以免引起组织不均匀或者应力集中。
1.2 保温过程在达到所需加热温度后,需要将材料保持在一定温度下,以使其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
保温时间取决于材料的类型和要达到的性能要求。
在保温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保温时间:过短的保温时间可能导致组织转变不彻底,影响材料的性能。
而过长的保温时间则可能导致材料的晶粒长大过大,影响材料的综合性能。
(2)保持稳定温度:保温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的稳定性,避免温度波动引起组织不均匀或者性能下降。
1.3 冷却过程在保温结束后,需要将材料迅速冷却,以固定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冷却方法通常包括水淬、油淬和空冷等。
在冷却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当的冷却介质:根据材料的种类和要求的性能,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
不同的冷却介质会对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2)控制冷却速率:过快或者过慢的冷却速率都可能导致材料的性能下降。
因此,需要根据材料的热导率和冷却介质的特性,合理控制冷却速率。
二、热处理作业流程2.1 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需要改善的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工艺实验指导书
热处理工艺实验指导书12020年5月29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材料教研室二00四年十二月22020年5月29日实验一金相试样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2、掌握金相试样制备的方法。
二、实验方法金相试样是用来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研究的样品,因此对样品的观观察面光洁度要求较高,要求达到镜面一样光亮,无一点划痕。
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过程包括取样、镶嵌、磨制、抛光、浸蚀等工艺。
下面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1、取样显微试样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取其具有代表性的部位。
例如在检验和分析失效零件的损坏原因时,除了在损坏部位取样外,还需要在距破坏处较远的部位截取32020年5月29日试样以便比较;在研究金属铸件组织时,由于存在偏析现象,必须从表面层到中心同时取样进行观察;对于轧制和锻造材料则应同时截取横向(垂直轧制方向)及纵向(平行轧制方向)的金相试样,以便于分析比较表层缺陷及非金属夹杂物的分布情况;对于一般热处理后的零件,由于金相组织比较均匀,试样的截取可在任一截面进行。
确定好部位后就可截下试样,试样的尺寸一般采用直径φ12~15mm,高12~15mm的圆柱体或边长12~15mm的方形试样,如图1—1所示。
试样的截取方法视材料的性质不同而异,软的金属可用手锯或锯床切割,硬而脆的材料(如白口铸铁)则可用锤击打下,对极硬的材料(如淬火钢)则可采用砂轮片切割或电脉冲加工。
不论采用那种方法,在切取过程中均不宜使试样的温度过于升高,以免引起金属组织的变化,影响分析结果。
42020年5月29日2、镶嵌若试样的尺寸太小(如金属丝、薄片等)时,直接用手来磨制很困难,需要使用试样夹或利用样品镶嵌机,把试样镶嵌在低熔点合金或塑料(如胶木粉、聚乙烯及聚合树脂、牙托粉与牙托水的混合物)中,如图1—2所示。
3、磨制试样的磨制一般分粗磨和细磨两道工序。
(1)粗磨:粗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平整的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钢的晶粒度及渗碳层深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弦计算法测定晶粒度的方法。
2、了解加热温度对钢的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3、熟悉钢的化学热处理渗碳层的显微组织特征。
4、掌握钢的渗碳层深度的测定方法。
二、概述钢中晶粒大小直接影响其力学性能,评定晶粒大小的方法称晶粒测定法,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很多。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起着决定性作用。
合金元素、原始组织状态、热加工、热处理等对奥氏体晶粒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钢晶粒度测定法很多,有比较法、面积法、截点法、弦计算法等。
渗碳的目的是为了使钢件表层获得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中心具有良好的冲击韧性,渗碳用钢均是低碳钢和低合金钢,如10、15、20、15Cr、20CrM n Ti、20M n VB、20Cr、12Cr2Ni4A等等。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一)、测定奥氏体晶粒度的试样及晶粒显示方法测定奥氏体晶粒度的试样,应在交货状态的钢材上截取,试样的数量及取样部位按相应的标准规定执行。
试样尺寸建议为:圆形试样直径10~20mm,矩形试样10×20mm。
奥氏体晶粒度的显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渗碳法、网状F 法、网状P法、加热缓冷法等,其中加热缓冷法适用于过共析钢,我们实验中采用过共析钢,故晶粒显示参照加热缓冷法,具体方法为:将一组试样经不同的温度加热、保温1.5h后,缓冷至600℃出炉。
除去试样表面氧化层,制成金相试样,根据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网络测定钢的晶粒度。
(用碱性苦味酸钠酒精溶液腐蚀使网状Fe3C变成黑色)。
(二)、钢的渗层组织及检查方法1、渗碳后的显微组织根据渗碳温度,渗碳时间及渗碳介质活性的不同,钢的渗碳层厚度与含碳量的分布也不同。
一般渗碳层厚度约为0.5-1.7mm。
渗碳层的含碳量,从表层向中心,含碳量逐渐下降。
渗碳后钢的表面含碳量约在0.85~1.05% 之间。
碳钢与合金钢渗碳后的组织状态有很大差别。
碳钢经渗碳后退火状态下从表面至中心部分的显微组织,最表面第一层为过共析区(含碳量0.8-1.2%),由珠光体和网状二次渗碳体组成,而合金渗碳钢渗碳后则为珠光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第二层为共析区(含碳量在0.8%左右),由层状珠光体组织构成;第三层为亚共析过渡区,直至钢中心部分出现原始组织的界限为止(含碳量由0.8%以下直到碳钢原始含碳量为止),由珠光体和先共析铁素组成;中心为亚共析区,即未渗碳前的原始组织。
如果表层渗碳浓度不高,就可能没有过共析区出现。
碳钢渗碳后必须将钢件进行淬火及低温回火,其显微组织分布:正常淬火后,第一层(过共析区)和第二层(共析区)转变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表层有少量碳化物分布。
第三层(亚共析过渡区)转变为中碳马氏体,有时也会存在少量铁素体。
心部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
当渗碳件为低碳合金钢时,则心部为低碳马氏体和少量铁素体。
经淬火和回火后的组织,表层为高碳回火马氏体和粒状碳化物,过渡层为中碳回火马氏体,心部为低碳回火马氏体或原始心部组织。
2、渗碳层深度的检查宏观检查:宏观检查又叫炉前快速检查渗碳层厚度。
其方法是将与渗碳件同炉的试棒,在工件出炉前首先取出并淬入水中,然后敲断,对断口进行初步观察,渗碳层断口呈银灰色瓷状(表示淬硬层的深度);而后把断口磨光,用3-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从腐蚀颜色深浅来区分渗碳层深度,再用带有标尺的放大镜,测出大致深度。
另外,也可用打硬度的方法测出渗碳层深度。
凡在HRC50-55以上的洛氏硬度值均作渗碳层。
检查结果如合乎要求,工件就可出炉。
微观检查:总渗碳层=过共析层+共析层+亚共析过渡层(一般测到约含碳量在0.4-0.5%处)。
渗碳层深度的测量必须在平衡组织状态下进行。
金相试片磨制后,用4%硝酸洒精溶液腐蚀。
用金相法可以清楚地看到渗碳层的组织,而且渗碳层深度的测量也较准确。
四、实验方法(一)用弦计算法测定晶粒度的原则1、当测量晶粒度准确度要求较高或晶粒为椭圆形时,可采用弦计算法。
2、等轴晶粒度的测定:(1)先进行初步观察,以确定晶粒的均匀程度,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部位和适合的倍数,选择倍数时先用100倍,当晶粒过大或过小时将显微镜放大倍数适当地缩小或放大,见表1。
以在80mm直径的视场内不少于50个晶粒为限。
表1(2)将选择部位的图像投影到毛玻璃上,计算被一条直线相交的晶粒数目,直线要有足够长度,以便与直线相交的晶粒不少于10个。
(3)计算也可在带有刻度目镜上直接进行。
(4)计算时直线端部未被完全交截的晶粒应以一个晶粒计算之。
(5)最少应选三个不同部位的三条直线来计算相截的晶粒数。
按下试计算弦的平均长度。
弦的平均长度D=(N·L)/(Z·M)式中:D:弦平均长度(mm)N:线段条数(一般取三条)L:每条线段长度Z:相截晶粒总数M:放大倍数(6)用弦平均长度根据表2数据确定钢的晶粒度。
3、奥氏体晶粒度的评定将制备好的金相试样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评定,放大倍数100倍,至少观察三个以上视场取其平均值,才能得到一个测定的结果,具体的评定方法如前所述。
(二)渗碳层的测量1、测量渗碳层深度应在平衡状态下进行,试样退火推荐表3所示工艺,在80~100倍下。
从试样表面测至心部组织处为渗碳层深度;从试样表面测至连续出现铁素体处为共析层(包括过共析层)深度。
表2 钢的晶粒度表3 等温退火工艺2、取样部位应在齿轮宽二分之一处的横断面上截取试样(垂直于齿的工作面),包括由齿面到齿根圆以下的整个部位。
3、检验部位即渗碳层深度测量部位为齿面节圆附近及齿根圆角两处。
六、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目的。
2、根据实验所测结果绘出奥氏体晶粒大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图。
3、画出所观察显微组织示意图、实测渗碳层深度。
4、讨论:奥氏体晶粒大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
实验二碳钢的热处理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碳钢的热处理操作;(2)研究碳钢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3)观察热处理后钢的组织及其变化;(4)了解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洛氏硬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一)钢的热处理工艺:钢的热处理基本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进行热处理时,加热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为了得到奥氏体,因为钢的最终组织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都是由奥氏体转变来的。
二是保温、目的使奥氏体均匀化。
三是冷却,是改变组织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正确选择三个基本因素是热处理成功的基本保证。
1.加热温度的选择(1)退火加热温度:根据Fe-Fe3C相图确定。
对亚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 C1+(20~30)℃(球化退火),目的是得到球状渗碳体,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
(2)正火加热温度: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30~50)℃;过共析钢加热至+(30~50)℃,即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
(3)淬火加热温度: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马氏体。
如果加热温度不足(如低于A C3),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造成淬火后硬度不足;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 C1+(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陷晶马氏体与粒状二次渗碳体。
未溶的粒状二次渗碳体可以提高钢的耐摩性。
的粒状二次渗碳体可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过高的加热温度(高于A CCM),会因得到粗大的马氏体,过多的残余奥氏体而导致硬度和耐磨性下降,脆性增加。
(4)回火温度:钢淬火后都要回火,回火温度决定于最终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工厂中常常是根据硬度的要求)。
按加热温度不同,回火可分为三类:低温回火:在150~25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约为HRC57-60,其目的是降低淬火应力,减少钢的脆性并保持钢的高硬度。
一般用于切削工具、量具、滚动轴承以及渗碳和氰化件。
中温回火:在350~50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约为HRC40-48,其目的是获得高的弹性极限,同时有高的韧性。
因为它主要用于各种弹簧及热锻模。
高温回火:在500~65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硬度约为HRC25 -35,其目的是获得既有一定强度、硬度、又有良好的冲击韧性的综合机械性能,常把淬火后经高温回火的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因此一般用于各种重要零件,如柴油机连杆螺栓、汽车半轴以及机床主轴等。
2.保温时间的确定为了使钢件内外各部分温度均匀一致,并完成组织转变,使碳化物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就必须在淬火加热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通常将钢件升温和保温所需的时间计算在一起,统称为加热时间。
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工件加热时间与钢的成分、原始组织、工件几何形状和尺寸,加热介质、炉温、装炉方式等许多因素有关。
对于本实验中的碳钢,保温时间为:工件的有效加热厚度 1分钟/毫米。
如果是火焰炉、电炉所需加热及大约直径,如果是盐浴炉则缩短1-2倍。
合金钢加热时间要增加25-40%。
回火时的加热、保温时间,应与回火温度结合起来考虑。
一般来说,低温回火时,由于组织不稳定,内应力消除不充分,为了稳定组织、消除内应力,使零件在使用过程中性能与尺寸稳定,回火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不少于1.5-2小时。
高温回火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使钢过分软化,对有的钢种甚至造成严重的回火脆性,所以一般为0.5-1小时。
3.冷却速度的影响冷却是淬火的关键工序,一方面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保证得到马氏体,另一方面又希望冷却速度不要太大,以减小内应力,避免变形和开裂,为此,根据c曲线考虑,淬火工件必须在过于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范围(650~550℃)进行快冷,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而在M S(300~200℃)点以下,尽可能慢冷以减小内应力。
为了保证淬火质量,应适当选用适当的淬火介质和淬火方法。
表3-1常用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淬火介质冷却速度℃/秒650~550℃300~200℃18℃的水600 27020℃的水500 27050℃的水100 27074℃的水30 20010%NaCl水溶液18℃1100 30010%NaOH水溶液18℃1200 30010%NaCO3水溶液18℃800 270肥皂水30 200矿物油150 30变压器油120 25(二)钢热处理后的基本特征:共析钢连续冷却曲线如图3-1所示。
炉冷得到100%珠光体,空冷得到细片状珠光体或称索氏体。
油冷得到少量屈氏体和马氏体。
水冷得到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
随着成分和热处理条件不同,钢热处理后的组织各不相同,基本组织特征如下:(1)索氏体(s)是铁素体与片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其层片分布比珠光体更细密,在显微镜的高倍(700 左右)放大下才能分辨出片层状,它比珠光体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
(2)屈氏体(T)也是铁素体与片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片层分布比索氏体更细密,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无发分辨,只能看到黑色组织如墨菊状,当其少炉冷空冷V k 水冷A 1MsM f时间(lg τ)油冷图3-1 共析钢连续冷却曲线量析出时,沿晶界分布呈黑色网状包围马氏体,当析出量较多时则呈大块黑色晶粒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