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素钢热处理 实验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素钢热处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碳素钢基本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的工艺方法和主要设备。
(2)研究碳的质量分数,加热温度、冷却温度,回火温度对钢性能的影响。
(3)熟悉硬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表3所列工艺进行热处理操作实验。
(2)测定热处理后试样的硬度(炉冷、气冷试样测HRB,其余试样测HRC)。
三、实验原理
碳素钢热处理工艺主要有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是达到热处理良好效果的最重要工艺参数。
1.加热温度
(1)退火亚共析钢加热至Ac3+(20℃~30℃)(完全退火);共析钢,过共析钢加热至Ac1+(20℃~30℃)(球化退火),得到粒状渗碳体,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
(2)正火亚共析钢加热至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至Accm+(30℃~50℃),即加热至奥氏体单相区。退火和正火的加热温度范围,见图1.
(3)淬火亚共析钢加热至Ac3+(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30℃~50℃),淬火的加热温度范围,见图2.
图1 退火和正火的加热温度范围图2 淬火的加热温度范围
钢的成分,原始组织及加热速度等皆影响临界点Ac1,Ac3,Accm的位置。热处理前需认真查阅有关的材料手册,按规范操作。否则,得不到预期的组织。如加热温度过高。晶粒容易长大,材料氧化,脱碳和变形而失去效能。几种碳素钢的临界点,见表1.
表1 几种碳素钢的临界点
注:△T为过热度,取决于加热速度,一般为5℃~15℃。
(1)回火碳素钢淬火后需尽快回火,按热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低温回火加热温度150℃~250℃,目的是得到回火马氏体。部分降低淬火应力,减少脆性并保持淬火碳素钢的高硬度。用于切削工具、冷作模具、滚动轴承等。
2)中温回火加热温度350℃~500℃,目的是得到回火托氏体,较多的降低淬火应力,有高的韧性和弹性极限。用于弹簧钢等热处理。
3)高温回火加热温度500℃~650℃,目的是得到回火索氏体,消除淬火应力。强度、硬度、冲击韧度较好。淬火加上高温回火又称调质,用于重要零件,如主轴,齿轮等。
2.保温时间为了保证工件内外均达到指定的温度,使碳化物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工件升温和保温所需要的加热时间要给与保证。
保温的加热时间需考虑诸多因素,可参考有关手册数据。据经验估算,按工件有效厚度在空气介质炉中每毫米碳素钢需1min~1.5min;合金钢则需2min左右。利用盐浴炉加热,时间可减半。
3.冷却速度热处理时要充分注意不同的冷却方法,具体说:退火一般采用随炉冷却;正火(又称常化)采用出炉置于空气中冷却,大件则常常需要加吹风。
淬火工艺则较复杂。一方面要求工件冷却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目的是得到全部马氏体组织或下贝氏体组织;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工件减缓冷却速度,避免淬火应力过大,造成开裂或变形。理想的冷却是过冷奥氏体在最不稳定的温度范围内(650℃~550℃)尽快冷却,迅速渡过危险区域,而在马氏体转变温度(300℃~20℃)尽量降低冷却速度。淬火时的理想冷却曲线示意图,见图3.
图3 淬火时的理想冷却曲线示意图
四、实验步骤
(1)全班分成两组,每组一套试样(45试样8块,T12试样8块)炉冷试样由实验室预先准备好。
(2)一加热温度的45和T12钢试样放入860℃和780℃炉子内加热(炉温预先由实验室升好)保温15~20min后,分别进行水冷、油冷、气冷操作。45钢750℃水冷试样待780℃炉中试样处理完后再进行。
(3)每组将水冷试样各取出三块45和T12试样分别放入200℃、400℃、600℃的炉内回火,回火保温时间为30分钟。
(4)淬火时,试样要用钳子夹住,动作要快,并不断在水中搅拌,以免影响热处理质量,取放试样要预先将炉子电源关掉。
(5)热处理后试样用砂纸磨去两端面氧化皮,然后测量硬度(HRC NRB)。
(6)一个同学都将自己测定的硬度填入表1-3中(每个试样打三点),并记下实验的全部数据,以供分析。
五、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1)线切割机。
(2)砂轮机。
(3)各种热处理炉。
(4)淬火油箱。
(5)硬度计。
六、实验结果
七、思考题
表3 实验任务表
八、实验报告要求
(1)写出实验目的。
(2)列出全部试验数据,填表1-3.
分析碳含量、淬火温度、淬火介质及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硬度)的影响,画出它们同硬度的关系的示意曲线,并根据铁碳相图、C曲线(CCT曲线)和回火时的转变阐明硬度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