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文化发展方略的创新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九课课时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课时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课标要求] 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坚持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2.科学精神: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探究点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判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 )提示×。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丰富和升华,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2.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1)原因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②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试判断:传统文化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 )提示×。
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2)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文化发展为了人民(1)原因①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②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2)要求①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议题:传承文化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流传千年的海南八音,记录着当地人的点滴生活,承载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载体。
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及其现实意义
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及其现实意义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所采取的治国手段和思想。
这些治国方略既包括宏观的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也包括微观的具体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这些治国方略在当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中,重视统一和稳定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古代的统治者,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都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消除了内乱和分裂的因素。
他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这种统一和稳定的治国方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统一和稳定也是当代中国的治国方略的基本原则之一,保障了国家的和谐发展。
其次,在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中,注重培养人才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统治者通过推行科举制度,选拔文武官员,使得政府能够拥有一大批才干出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培养和选拔人才也是当代中国的治国方略之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
另外,在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中,重视农业和财政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通过推行耕地制度和减少赋税等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他们也重视财政管理,加强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国家的财政稳定。
这种重视农业和财政管理的治国方略,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在当代,农业和财政管理依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保障了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中,注重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也非常重要。
统治者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推行教育制度,普及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这不仅加强了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也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创新。
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在当代中国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对于当今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年建国方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2024年建国方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2)2024年建国方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2024年建国方略》是一本描绘了一个虚构国家建国的小说,通过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套创新的建国方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对建国和社会发展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首先,我从书中领悟到了建国需要有一个全面规划和系统的策略。
在小说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这个虚构国家如何从零开始建设,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
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建国过程中,都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面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问题。
其次,书中强调了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
在这个虚构国家中,科技的进步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
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创新,这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让我深思,现实社会中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推动力是不可忽视的。
只有不断追求科技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变革和国家竞争的需要。
另外,书中也强调了民主和公平的价值观。
虽然这个国家的建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权力集中的现象,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作者强调了民主和公平的重要性。
这让我感受到了民主制度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只有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繁荣和共同进步。
最后,书中的建国方略也强调了个人的价值和成长。
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有很多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让我认识到,在社会发展和建国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从《2024年建国方略》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多关于建国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我认识到建国需要全面规划和系统的策略,科技和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民主和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个人的价值和成长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将来能够将这些思考融入到实践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4年建国方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2024年建国方略》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和战略性的书籍,读后让我深受启发。
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国梦——国际文化竞争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创新策略
一
、
容 的时代 ’ 已经到来 , 在未来 的竞争 中 , 文化 内容是最为重要 的竞争力之一 。” 文化竞争事关一国的民族凝 聚力 、 国际影响 力等整体 “ 软实力 “ 的问题。我国已经把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 到国家战 略上来。在党的十七 大上 ,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文化 越来 越成 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重要源 泉 、越来 越成 为综 合国力竞争 的重要 因素 , 我们应该 ‘ 要 坚持社会 主义先进 文化 前进 方向 ,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 造活力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一论 断高屋建瓴 地指出了 当今社会 中文化 , 已经超越单纯 的意识形态属性 , 成为国家综 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党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关于《 中共 中央关于 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 问题 的决定》 , 确立了我 国未来 的发展方 向。胡锦涛 同志在党 的十八大报告 中提出“ 扎实推进社会 主义文化强 国建设。 要增 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 力。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 积极 吸收
借 鉴 国外 优 秀 文 化 成 果 。” 2 0 1 2年 1 1 月2 9日, 中共 中 央 总 书 记 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 导集体参观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复 兴之 路 ” 展 览现 场 。 习近 平 定 义 “ 中 国梦 ” 一 实现 伟 大 复兴 就 是 中华 民族 近代 以来最伟大梦想 ,而且 满怀信 心地表示这个梦 想“ 一定能实现” 。 在综合 国力 中, 文化 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人的 塑造来增强或者涣散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从 而影响综合 国力
对州
神 州 文 化
文化软实力助推 中国梦
国 际 文 化 竞 争 视 野 下 的 中 国0 0 8 3
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中国文化创新
( 宝鸡 文理 学院 , 鸡 7 10 宝 2 0 7) B @ U i ri fA t adS in e , a 2 0 7, hn ) a nv s yo rs n ce c sB li 10 C ia e t 7
摘要 : 综观 当今世 界 , 文化发 展 凸显 交融化 扩张 、 力化 取 向和 非对 称对 比等三 大特 性 , 观 当代 中国文化 发展 , 实 反 一方 面 , 进文 化起 主导作 先 用, 发展 前景广 阔; 另一方 面 , 文化 发展 不成 熟 , 化 与管理 能力 亟待加 强 。 当代 中国文化 创新 必 须 以此 为逻辑 起 点 , 转 牢牢把握 “ 为最 广 大人 民群 众服 务” 一价 值取 向 , 定正 确的创 新路 径 , 这 确 实施科 学 的创 新 方略 , 而不断提 升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文化 的竞 争力 、 引力和感 召 力。 从 吸
ay s mmerc c nrs .Re iwig t h e eo m e to o tmp rr ie e c lu e n te o e h n ti o ta t ve n o te d v lp n fc ne oay Chn s ut r,o h n a d,a a e ut e p a s a la ig r l d h s a dvnc d c l ur ly e dn oe a a n b o d p o p c fd v lpme t o h te a d h utrld v lp n si r a r s e to e eo n ; n t eoh rh n ,te c lu a e eo me ti mmaur ,heta somain a d ma a e ntc p ct si r e tn e f t e t r n fr t n n g me a a i i n ug n e d o o y sr n te ig te gh nn .Th n o ain o o tmp r r ie e c l e mu ttk h sa h o ia tri g p it ir y g ap te v l e oinat n o ”sr ig e in v to fc ne oa y Chn s ut s a e ti ste lgc lsatn on,f ml r s h au re t i ur o f evn
论我国文化发展方略的创新
政 策调 整 的 一 贯 原 则 , 时在 发 展 理 念 和 具 体 内容 上 又 都 有 所 创 新 : 主 导 意 识 形 态 建 设 置 入 文 化 发 展 同 将
的 总体 部 署 中 , 动 了 文化 发 展 理 念 的创 新 ; 化 作 为 国 家软 实力 首 次提 出 , 推 文 并被 提 升 到 文 化 发 展 战 略 的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20 国 0 7年 度 重 点 项 目《 会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建 设 战 略 中核 心 价 值 体 系 引领 社 会 思 潮 研 究 》 阶段 性 社 的
研 究成 果 , 目编 号 : 7 项 0 AKS 0 0 4。
作 者 简 介 : 一 凡 (9 2 ) 男 , 开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教 育 学 院博 士 生 。 邮 编 :0 0 1 余 18 一 , 南 30 7
文 化 领 域 的 总 体 要 求 , 是 新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 的 国 也 新
内外 环 境 中 , 国 文 化 发 展 的基 本 方 略 , 这 一 方 略 我 对 进 行 必 要 的 分 析 , 有 助 于 我 们 结 合 实 际 , 中 国 特 将 在
色社 会 主 义 的 伟 大 实 践 中更 好 地 进 行 文 化 创 新 。
艺 工 作 者 第 三 次 代 表 大 会 , 坚 持 文 化 要 为 工 农 兵 服 在 务 、 社 会主义 服务 的方 向下 , 一 步确认 了实行 “ 为 进 双 百 ” 针 , 发 展 我 国社 会 主 义 文 学 艺 术 的 最 正 确 、 方 是 最 宽 广 的 道 路 。6 0年 代 初 开 始 , 化 政 策 呈 现 出 “ ” 文 左 的 倾 向 , 始 了 新 中 国 文 化 战 略 的第 三 次 重 大 转 变 。 至 开
新发展理念 发展方略
新发展理念发展方略
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是中国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的重要发展方略。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中国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将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中国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专题研讨作文
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专题研讨作文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点新东西真的挺重要的。
学习嘛,
不只是读书那么简单,它得是个终身的事儿,得一直探索未知,保
持好奇心。
制定个方略,就像航海时有个指南针,能帮你找准方向,别在茫茫大海里迷路了。
说到创新,那就是得敢想敢干,别老按老套路来。
创新可是个
好东西,它能让咱们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不断前进。
从产品到服务,从管理到文化,哪都得有点创新的火花,才能给咱们的企业添点活
力和可能性。
再来说说抓落实吧,学习的东西再好,方略再完美,不落到实
处也是白搭。
抓落实得靠决心、靠执行力,还得一直盯着,别放松。
只有把每件事都做到位,才能确保目标达成,企业才能长久发展。
学习方略是积累智慧,创新得有点勇气,抓落实就得考验毅力了。
这三者得配合好,才能帮咱们走向成功。
所以嘛,咱们得不断
学习新知识,敢于面对挑战,还得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崭露头角,让个人和企业都更上一层楼!。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S c。 i d 。
i 。。 h l 怒m R 。
d i1. 99 ji n 10 7 9 .0 1 1.4 o:03 6 /.s .00— 6 5 2 1.3 0 9 s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的基 本方略
孙 国学
( 赤峰 学院经济管理 学院 ,内蒙古赤峰 04 0 ) 20 0
摘要 :在文化产 业发展过程 中 ,制 定正确的发展 方略 ,是 必须解 决的 首要 问题 。发展 文化 产 业要 转 变观 念 ,坚
持 市场取 向 ,立足 大众文化 需求 ,实行 市场化运作 ;要 突出个性 创意 ,依 靠科技 创新 ,实施 品牌 战略 。文化产
业 的内部融合 以及与其他 产业的结合是 文化产业 的发展趋 势,产业链打造是其 重要环节。 关键词 :文化产 业;特性 ;发展 ;方略 中图分类号 :F 6: 14 2 G 2 文献标识码 :A
t n,t mp e n h r n t tg . T e c l r d sr g i tr a so swel st e oh ri d sr  ̄u in wi e t e i o o i lme t e b a d s ae y t r h u t a i u t ne n f in a l a h t e u t ul n y l u n y no l b l h c l r n u t r n fd v l p n .w ih id sf h i i e i mp r n ik u t a i d sr te d o e e o me t h c n u t a c an w l b t i o t tl . ul y i l l s a n
(c ol f cnmi n n gm n ,C i n nvr t,C i n 2 00,C ia S ho oo c a dMaae e t h egU i sy h eg04 0 oE s f ei f hn )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方略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方略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指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秉持科学的态度,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注重以科学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追求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2. 教育优先: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
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3. 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和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中国科技对外走出去。
4. 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科学的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社会全面发展:注重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促进
科技与社会的全面融合。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通过以上的实践方略,中国式现代化在科学内涵上不仅追求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从“法治”到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伟大创新
内容摘要f“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中国来说,都源远流长。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了天才的预测。
列宁又创造性地使其由理论变成伟大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继续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向前进。
党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千百年来治国方式的伟大创新和一次理性选择。
但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工/全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溯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渊源。
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法治”思想,并评析其不足之处。
接着,又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这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部分追溯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依法治国的探索历程。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探索,孕育了依法而治的思想。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思想,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石。
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了治国方式的伟大创新,是我们党在执政治国中成熟的标志。
第三部分通过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运行模式创新、可行性评析及历史意义的论证,显示了作为治国方式伟大创新的依法治国方略,有着存在的经济、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基础,并且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部分考察了新时期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进程中的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又预测了依法治国方略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法治、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bsract“Thenileoflaw’’asakindoftneansofrulingthecou。
ntry,whetherin也eworldwideorintheChina.areallhavelong-termorigins.111eperiodoftherevolutionaryofProletariat,thefounderofMarxistmadetheoriginalpredictionontheestablishmentoftheSocialist1aw.Under也eleadofLenin,itchangedfromthetheorytothegreatpractice.SincethefoundationofthenewChina,thethreeCentralLeadershipofourpartyhasbeencontrivedtoconnecttheopinionoftheMarxistlawwiththepracticeofourcountry.andcontinuedtopushthedevelopmentof也eestablishmentoftheSocialistIaw.AttheFiflhNationalCongressoftheC11ineseCommunistParty.theRI】leoflawwasregardedasthebasicstrategyofrulingourcountryundertheleadofourparty.T11iswasonegJ‘eatinnovationofthewayofrulingthecountryandwisechoice.However,thepracticeofthestrategyofRuleofLawisnoteasy,thereisstillalongwaytogobeforeachievingthegreatgoalofcons仕ucfingthecountryofSocialistlaw,weneed1iberateouropinion,keepupwiththetimes,buildupthegoodpolitical、economicandculturalatmosphere.Part1ofthisthesisreviewstheopinionoriginoftheRuleofLaw,Atfirst,thearticleelucidatetheancientandrecentopinionoftheRuleofLawofChina,andanalyze血eshortageofthem.ThenmakeamoredetailedillustrationaboutMarx’s、Engels’andLenin’sSocialistlawsystemopinion.TheopinionslaythetheoryandpracticefoundationfortheStrategyoftheRuleofLaw,andareofgreatmeaningforthedevelopmentoftheStrategy.Part2datesbacktotheprocessofinvestigationtotheRuleofLawofthethreegenerationsofCentralLeadershipoftheChineseCommunist.TheinvestigationofthefirstgenerationofourParty,createdtheopinionofrulingthecountryaccordingtothelaw.TheSecondCentralleadershipsopinionofdemocracysystematizationandthelawsystematization.1aidthelandmarkfor也eRuleofLaw.Inthenewhistoryperiod,undertheleadershipofComradeJiangzemin,theRuleofLawwasregardedasthebasicstrategyofrulingthecountry,andso,achievedthegreatinnovationofwayofrulingthecountrypower,alsowasthesignalofthematurityofourpartyduringtheprocessofadministeringthepower.Part3illustratesirmovationoftheoperatingpattern、thepracticableanalysis、thehistoricmeaning,todemonstratethefact:asthegreatinnovationofrulingcountry,theRuleofLaw,hasthefoundationofthemarketeconomypoliticalsystemandthinkingopiniononwhichthestrategyisbuiltup,andthestrategyhastheprofoundtheoreticalandrealmeaning.Part4havestigatesthetroublesduringtheprocessofpracticeoftheruleofthe1awinthenewperiod,andprovidesthepracticablesuggestion,thellpredictsthestronglifeandbroadprosperity.Keywords:TheruleofthelawRulethecountryaccordingtothelawthecountryoftheRuleofLawofSocialist引言“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论我国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方略和主要实施途径
2 0 1 3 年5 月
工会论坛
T r a d e Un i o n s’ T i r b u n e
Vo 1 . 1 9 No . 3
Ma v . 201 3实施途径
苏 莉
( 中铁十四局集 团二公 司党委工作部, 山东 泰安 2 7 1 0 0 0 )
[ 关键词】 企业文化 ; 企业 管理模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 ; 经济全球化 ; 以人为本
[ 中图分类号] F 2 7 2 — 0 5【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6 1 5 3 ( 2 0 1 3 ) 0 3 —0 1 1 9 —0 3
企 业 文化 作 为 一 种 先进 的管 理 理 念 、 管 理 方 法
个方 面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2 5
四是 约束 功能 。无 规矩 不成 方 圆 。现 代化 大 生 产 本 身 需要 高度 的 团队精 神 、 协 作 精 神 和主 观 能 动 性 的发 挥 , 这 都 需 要 员工 具 备遵 纪 守 章 的 自我 约 束
最重 要 的部 分 就是 以价 值观 为核 心 的企业 精 神 , 企 业精 神 规 定 着 企业 文 化 的基本 面 貌 、 外部 特 征 和 生 命 力 的强 弱 , 决定 着 企 业物 化 层 面 和规 章 制 度 层 面 的 内涵 、 变革 和 发 展 , 因此 , 先 进 的 企业 文 化 必 须 具
益, 那 么就 具 备 了形成 企 业 凝 聚力 的坚 实 基础 。否
制 度 层 面 属 于 可 以 实 际操 作 的管 理 规 范 和 管 理 方
法, 精 神层 面涉 及 企业 的价 值观 和企 业精 神 。 在 这三 个 层 面 构 成 的综 合 统 一 体 中 , 企 业 文 化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方略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方略作者:吴碧英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8期吴碧英(福州市行政学院,福州 350014)摘要:面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中国许多城市提出了文化强市战略,打造城市品牌、重塑地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以及构造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代中国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的一般路径。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强市;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6-0239-02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文化建设对推进城市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回答,以及在提高市民素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面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中国许多城市提出了文化强市战略。
虽然每个城市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但是,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城市推进文化发展的策略具有极大的共性。
一、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树立城市形象1、塑造城市名片城市名片的提出是对一座城市特色的提炼与升华,比如巴黎作为浪漫之都、纽约作为金融中心、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每个城市都拥有它不可复制的特色。
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纷纷打造名片,比如,“东方明珠”上海、“动感之都”香港、“休闲之都”杭州、“美丽三亚”、“时装之都”大连、“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等,都借助金灿灿的“城市名片”,在全国城市之林中脱颖而出,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应。
精炼是城市名片在概括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但个别城市甚至提出几十张名片,效果并不好。
2、弘扬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的合理概括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十分有益。
新加坡在政府倡导下,经过公众讨论、国会批准,确定和推广了全社会五大共同价值观,也就是新加坡精神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这种精神有力地提高了国民的文明素质,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1]近几年来,在中国城市中,培育和确立城市精神已渐成社会时尚,大小城市都在概括自己的城市精神,如长春精神为“宽容大气、自强不息”;呼和浩特精神(前两名)为“骏马精神草原气质、呼和风细雨养浩然之气建特色青城”;长沙精神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上海精神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重庆精神为“重山重水、重情重义”;昆明精神为“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等等。
文化产业与建设的创新战略-文化产业论文-文体论文
文化产业与建设的创新战略-文化产业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文化滋养与国家品质世界因文化而温暖、因文化而别具声色,先进文化更是人们获得理想信念、生存意义、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它可以制衡市场逻辑、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与扭曲。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实践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建设关系国家发展,文化品质关乎国家品质并决定个人幸福指数和幸福层级。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当代中国需要把价值取向从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扩展到对公平正义的关注上,尤其是在社会公正、文化实力等问题日益突出的境况下。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立根于文化的复兴与文明的养成。
从更宽广的视野“回到马克思”,应对中国面临的两极分化严重、自然环境恶劣、人成为“单向度”的消费机器等;当代中国需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审视改革开放与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的国家治理的政策体系更新与治理能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短平快与文化事业的精神凝聚等难题。
消费时代需要人文价值关怀,更需要在全球化加快中建构本土文化的精神支撑、完成价值观再整合。
解决文化内容的质量问题,既需要制度正义的纠偏,又需要文化自觉的深入,而关键中的关键是切实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改善文化创新机制。
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没有文化的整体复兴作为拱卫、没有文化的深度活力进行反哺将难以为继。
中国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秉承科学发展观,大力改善文化生存的制度环境,以更大智慧解放文化创造力,保障文化生成的创新性、多样性并确保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厚重性。
推进文化正义,首要加强公共政策的程序正义,加快公共文化立法与文化市场治理的修法。
文化正义是主体正义、制度正义和交往正义等的复合建构。
维护文化平等、保障文化自由、促进文化分享是文化正义的内在价值;尊重文化形象、优化文化环境、净化文化市场是文化正义的外在价值。
文化正义匡扶包括文化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性及文化享有的平等性,包括文化批判的美学标准,内含文化生态平衡和文化品质提升。
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走进文化创意的新境界
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走进文化创意的新境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曾经,传统文化被视为过时、落后的东西,但现在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积极地寻找新的方式来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
在这个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和商业相结合,创新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时也将传统文化推向了新的境界。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
以传统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例,通过现代设计师的精准构思和艺术手法,让传统艺术品焕发出全新的魅力与价值。
比如,通过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发掘,设计师创造性地将剪纸艺术应用到现代时尚产业中,打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时装设计。
这种创新与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新,新的美学价值也得以体现。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也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很长时间内都被低估,但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业,不仅可以发展出新的产品和市场,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茶文化。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饮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茶叶、茶具等茶文化产业的兴起更是为茶文化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同时,茶文化产业不仅推动了传统茶产业的发展,也壮大了普通民众的创业热情。
最后,文化创意产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较为静态的状态,一些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已经与时代背景相脱离,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下,传统文化得以引入现代科技、媒体、数字化等元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中国的昆曲艺术在传统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数字化技术,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这种传统文化。
这种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与血液,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与发扬。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经济价值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创新实践
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创新实践
执政理念:我认为执政的最重要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以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治国方略:在治国方略上,我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工作思路:在工作思路上,我会强调科学决策,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创新和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一个协调、繁荣、美丽的社会。
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中,我会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发展,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我会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作用
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什么是文化创新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文化创新,欢迎阅读。
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
也是这种发展进步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
广义的文化概念,即所谓的大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所谓“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
创新,就是对某个或某些局部有着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加以令人信服理论阐释和说明,通过对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本身的深度观察与慎密思考,发前人之所未发之感慨,说前人之所未说之话语,论前人之所未论之论题。
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并在创新中赋予文化以新的社会内容与时代精神,使其不断与时俱进,充满活力。
深刻认识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的特质。
文化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
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把握文化创新的方略:根据十六大精神,我们应该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切实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地统一起来,并以之作为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方略。
积极拓展文化创新的途径:我们要有力和有效地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在积极实施文化创新方略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文化创新的途径。
途径之一: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断为文化创新开掘不竭的源泉。
途径之二:继承和改造民族传统文化,构筑实现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石。
途径之三:学习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扩大实现文化创新的广阔空间。
途径之四:加快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实现文化创新提供灵活机制与强大动力。
途径之五:发展和繁荣文化公益事业,为实现文化创新建立健全基本保障体系。
途径之六: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为实现文化创新不断拓宽领域和增强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文化发展方略的创新作者:余一凡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02期摘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方略,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政策调整的一贯原则,同时在发展理念和具体内容上又都有所创新:将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置入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推动了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首次提出,并被提升到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增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包容性,推动了文化创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略;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2-0111-05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十七大,号召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条战线的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其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这一总体目标在文化领域的总体要求,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国内外环境中,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略,对这一方略进行必要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结合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战略的四次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政治局势的演变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文化方面进行了四次重大战略转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进行了新中国文化战略的第一次转变,制定了区别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方针,即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各项事业所需要人才。
第二次战略转变是“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起,毛泽东在多个场合提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双百”方针作为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而1960年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坚持文化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进一步确认了实行“双百”方针,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最正确、最宽广的道路。
60年代初开始,文化政策呈现出“左”的倾向,开始了新中国文化战略的第三次重大转变。
至60年代中期,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主义革命为纲”,及至“文革”时期,文化问题彻底政治化,文化问题被作为政治问题来对待。
新中国文化战略的第四次重大转变从“文革”末期就已经开始,而其具体路径至今仍在形成。
1975年7月,毛泽东指出:“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明确“文艺问题是思想问题”,开始在文艺战线上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文化问题得以正确处理。
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叫一二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十三大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四大则在此基础上重新强调,文化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路,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务。
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十五大,文化问题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被专门阐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吸至新世纪,服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着眼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中央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为此,《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专门就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作出明确规定。
随后,《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新任务,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现实是历史积累、沉淀的结果,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文化战略的重大转变简单梳理的基础上,如果把十七大规定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方略置于这一历史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一规定仍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文化战略的重大转变之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政策调整的延续,同时又在诸多方面有了创新性认识。
二、文化发展方略对历史的继承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的变化,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方略,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这一文化方略的提出,是为了在文化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尊重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根据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对文化政策再次进行的调整,这一调整也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政策调整的一贯原则。
第一,此次调整的基本内容所指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屡次调整保持一致。
从最初两个文明中的精神文明,到后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中的文化建设,再到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的文化建设,尽管叫法和侧重点有所区别,但其要求的文化内容却是前后一致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第二,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调整相对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方略,对文化问题的基本理解没有改变。
即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要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政策调整,始终实事求是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中,物质文明水平、经济建设状况决定了当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实行什么样的方针、政策。
同时,“上层建筑是为基础服务的,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即思想)是为经济服务的。
”在物质文明或经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的前提下,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反过来又能起到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作用。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首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来开展。
此次调整,要求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其前提来说,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条件,准备好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物质基础;就其目的而言,则仍然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为提高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供必要的软环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第三,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屡次调整一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没有改变。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主导意识形态的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至今的文化调整中,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没有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都是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进行的,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大部署,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下进行的,文化建设亦不例外。
具体而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方略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其首要任务,而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则是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坚持的旗帜性规定。
第四,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屡次调整一致,文化领域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没有改变。
“双百”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被提出并成为文化领域的指导方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方针在很长时期内并没有被真正地贯彻执行,尤其在“文革”时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实际上被废止。
改革开放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双百”方针再次成为文化领域的指导方针。
而近30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中,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同时并存的文化条件下,“双百”方针也只能是“双百”方针才是其正确的指导方针,唯有如此,才能够既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能够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方略提出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双百”方针的确认和坚持。
三、文化发展方略的创新性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文化方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伟大进程中文化方面的总体部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这四个方面并不完全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其中既有方向性、核心内容的规定,又有具体可操作的方针政策;既有当前文化发展中最具指导意义的内容,又有文化发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反映;既有传承中国传统、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要求,又有开拓创新、不断前进、深具时代特征的内涵。
正是这四个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内容的共同规定,既保证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又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以确保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又能实现其自身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