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浅谈《西厢记》的艺术特色(word文档良心出品)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词章华丽:《西厢记》中的词章非常华丽,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曾经有文艺评论家称之为“一生之中,只会说一次的情话”,这
体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致的表达能力。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词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
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内涵。
三、对白音韵优美:《西厢记》的对白中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
手法,使人对具体情节和角色映像更加深刻。
同时,利用韵文的特点,使
剧中对白更加婉转动人。
例如,“鼎湖冲溜岸分横,半美与香分窥卿”、“终岁轻魄难论长,从他鸾镜共传祥”等,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语言更
加美妙动听。
四、以白描写景:《西厢记》中对景的描写往往以白描的方式进行,
不做太多修饰,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情感。
例如,“插翠欹千岛,含
芳云态宿麦,胧桧碧花囊”等描写,使读者或观众能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剧
中场景的美丽和意境。
五、妙用比兴:《西厢记》中的比兴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对自然界
事物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相见
亭亭如带砂,相思浓浓如溪波”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了词章华丽、用典独特、
对白音韵优美、以白描写景和妙用比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该剧的语言
更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其语言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优美精炼:《西厢记》的语言优美、精炼,字词妙趣横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剧中对话虽短小,但点睛之处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深思熟虑。
这种优美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部剧脱离了平淡的对话,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以白描为主:《西厢记》不像其他古代戏剧那样以演唱为主,而是以白描为主,即以对话和描述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白描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真实,以平实的笔墨描绘人物的表情、心情和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3. 唱词与白描的结合:虽然《西厢记》以白描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唱词,这使得剧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唱词多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通过音乐的韵律和抒情的词句,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和细腻。
4. 幽默风趣:《西厢记》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通过幽默的对白和行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尤其是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出场,她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行为给整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
5. 字句独特: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字句和词语,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对于爱情的描写中,使用了许多富有江南特色的词语,如“轻云薄雾”、“湖山秀丽”等,给人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感受。
总之,《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故事,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美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唯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上。
剧中的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贫穷学子和一个有高尚家庭背景的贵族女子,他们的爱情跨越了社会阶级的差异。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婚姻是被严格限制和禁止的,张生和崔莺莺不顾这些禁止和限制,坚守自己的爱情,最终赢得了幸福。
这种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独立、开放和进取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尊严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剧中还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内容。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勇敢、有主见的女性形象。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愿随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勇敢地和张生私奔。
《西厢记》中塑造的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突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具有非常先锋的意义。
通过这个形象,作者宣扬了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呼唤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厢记》采用了明快、流畅、富有韵律感的曲调和唱词。
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非常适合大众传唱。
剧中角色性格鲜明,塑造细致入微,对话幽默风趣,让观众忍俊不禁。
剧情设置紧凑,情节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剧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舞蹈和音乐,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台艺术的魅力。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了元曲中一部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是一部思想内容独特、艺术特色鲜明的戏曲作品。
它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采用了流畅、优美的曲调和唱词,以及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西厢记》的经典地位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通过艺术手法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1. 引言1.1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爱情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情节动人,表现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思考。
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探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缺陷。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引领着观众思考人生和愿望,启迪着人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杰作。
2. 正文2.1 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昌盛繁荣的时期。
在元代,南宋被元朝征服,统治者是蒙古族,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王实甫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西厢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背景主要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元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开放,对爱情和婚姻观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这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王实甫是一个卓越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通过《西厢记》这部作品,创造了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
他深刻地描绘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不仅仅是展示了爱情的甜蜜和悲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2.2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作品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对个人命运的束缚。
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封建礼教对婚姻的限制,使得两人无法在一起。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崔宗之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宫廷女子与一个书香门第子弟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深入的情感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和优美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一部分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浅谈《西厢记》的价值。
一、思想内容1.宣扬“婚姻自由”思想《西厢记》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倡导的一种人性观和婚姻观上,即认为婚姻是自愿的,应该以双方感情为本,不受封建礼教和家族集体的束缚。
在小说中,主角张生和莺儿之间的爱情,既难以遵循婚姻制度,也几乎破碎于世俗利益和礼教观念。
但作者将他们终成眷属,主要原因是要宣扬个人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礼教的婚姻观念。
2.献扬女性独立自主思想《西厢记》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刻画在全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女主角莺儿是小说中的一位坚持自我、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她明白自己的追求目标是张生,对于世俗的礼教约束毫不在乎,义无返顾地奔向自己的目标。
通过莺儿这一形象的描绘,作者不仅抨击了当时的男尊女卑思想,更为国人树立了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女性形象。
3.反映整个社会变化和转型《西厢记》以描摹社会文化现象为基础,并以朝廷、官场、贾宅和书香中至上贵族的行动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化和转型。
经过全书的描绘,人们可以看到明代后期社会底层的转型和中、下层阶层的抗争。
小说表现出了官宦新贵的兴起所带来的历史变迁,以及书香门第的衰弱和贾宅豪门的衰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发展。
二、艺术特色1.描写细腻入微的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和行为举止的描写,赋予了小说形象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如张生是个文静俊秀的青年,他才气横溢,却又时常悲愁郁结,观感深邃;而莺儿则是个任性、娇俏的女孩,理性冷静,却又常常鬼鬼祟祟,动感十足。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被作者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人物的表面形象,更能够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细微波动。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元末明初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长篇歌舞小说,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古代爱情的真挚、忠贞和纯洁。
《西厢记》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思想内容方面,《西厢记》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观。
故事中的张生和文君两位主人公坚贞不渝、不畏艰辛,用真挚的爱情和不屈的毅力,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幸福。
他们忠贞的爱情观和伦理观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是极其珍贵和崇高的,深受人们的敬重和崇拜。
这种崇高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厢记》也揭示了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的特点,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风俗习惯,对后世学者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厢记》在艺术特色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小说在叙事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采用了独白、抄诗、诗歌对唱、曲牌和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戏剧性和音乐性。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精湛的艺术技巧,主人公张生和文君的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且在塑造角色时注重个性特征,并且人物形象相互交织,相互勾连。
小说在情节编排上处理巧妙,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张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情感共鸣。
小说中的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读来有如沉浸在一首优美的乐曲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西厢记》在对爱情的描写和探讨上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表达,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认识。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张生和文君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纯洁爱情的推崇和赞美。
张生和文君的爱情是一种真挚、纯洁的情感,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他们的爱情是崇高的,是值得尊敬的,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作品还对封建礼教和宫廷权力的批判,以及对重视女性自主权和平等的呼吁,这对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爱情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戏曲中一部被后人推崇备至的传世之作。
作为元曲四大名著之一,《西厢记》在文学与戏曲艺术中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具有丰富的内涵,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展开。
在爱情方面,《西厢记》以张氏和张生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张生以忧国忧民的骨气和情感修养获得崔氏的尊敬,也终获得了与穆娘结合的机会。
这一爱情故事,无论是在表达方式还是在情感深度上都令人动容。
《西厢记》也通过张生和崔七两对情侣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家庭观念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束缚和阻挠。
崔氏和张祥通过种种手段扼杀两对情侣的爱情,触目惊心,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婚姻伦理观念的丑恶一面。
在这一方面,《西厢记》可以说是一部展现了爱情和婚姻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还在家庭伦理观念上有独特之处。
崔氏作为穆娘的母亲,对娘家的家庭伦理观念极为保守,她为了儿女的前途利益,居然不顾儿女的真情实感,恶意攀附官府权贵,不择手段,连累无辜。
穆娘的父亲却对此心存疚恨,愧疚于不能保护女儿的幸福,这也可以看出《西厢记》对家庭伦理观念的深刻反思。
《西厢记》也通过皇甫华和绯红的故事,展示了宽容与理解的家庭美德。
在艺术特色上,《西厢记》具有独特的戏剧结构和音乐唱腔。
《西厢记》的戏剧结构十分严谨,情节跌宕起伏,紧凑合理。
故事情节既有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悬疑感,又有叙述清晰、合情合理的逻辑表达,给人以耐人寻味的审美愉悦。
《西厢记》的音乐唱腔也是独具特色。
元曲戏剧中的音乐旋律多样,节奏明快,配以美妙动人的唱腔,更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戏曲氛围。
《西厢记》的音乐唱腔不仅流畅悠扬,而且运用了许多古老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等,这些古老的乐器音韵独特,能为戏曲增色不少。
《西厢记》的舞台布景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戏剧之一,而这个剧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是高超的。
苏州的艺术特色在于它有“慢郎中”、“书卷气”的情趣。
明代著名学者顾起元说:“吴人演剧,最有韵致。
…平、上、去、入诸声,随字转折,无不如意。
”在这里,我想说几点关于《西厢记》艺术特色的赏析。
第一,人物塑造上,人物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性格非常突出。
如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其突出的个性便是含蓄蕴藉。
《西厢记》虽然多处写到爱情主题,但人们不会感到作品的庸俗浅薄,因为作者所赋予的都是“闺情”,而非“男女之情”,并且这种恋爱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卑贱的。
可以说,《西厢记》并没有受到“礼教”的束缚。
正因为如此,《西厢记》更能展示出封建社会“才子佳人”的婚姻悲喜剧。
如果说关汉卿笔下的张生具有某种性格上的内向,那么在马致远的《西厢记》里则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他的话语很多,笑声也时常响起,情感的表达也相当直率,看似粗犷,却很合乎生活逻辑,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接地气”吧。
而且《西厢记》的作者是“第一才子”,他将张生塑造成既幽默风趣,又有学问的谦谦君子形象,可谓“雅俗共赏”。
从中,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曹雪芹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也非常出色。
一开始我们就见到他的幽默与机智,一旦进入正题,那些讽刺手法就毫不掩饰地显现出来。
比如说张生自恃清高的自私和虚伪,红娘对张生的利用和埋怨,崔老夫人的固执和偏见,老夫人对红娘的看法等等,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有反抗的一方,都有“唱词”来表达。
另外,《西厢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影响也非常大。
它提倡“现世报”的思想,并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爱情故事,强调“情”是真正的美学。
它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丑恶,也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同时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促进了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丰富了文学的创作。
除此之外,还有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清初吴伟业的《圆圆曲》等,均是优秀的短篇小说集,艺术价值很高。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戏剧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观众。
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作之一,《西厢记》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及艺术价值。
本文将就《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自由等主题展开,通过一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男女主角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下青年男女在婚姻、爱情和自由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作品通过展现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于人们感情的束缚和婚姻自由的限制。
作品还通过描写崔莺莺与碧瓦的友情、崔莺莺与母亲的矛盾等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整个故事情节从爱情、友情、家庭关系等角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婚姻观念,展现出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反思。
《西厢记》还对人性的善良、纯洁、正直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揭示。
作品中不仅塑造了爱情至死不渝的崔莺莺和张生,也有雷门的聪明和纯朴、崔妈的慈爱和宽容、潘氏的善良和坚贞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美好品质的赞赏。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一种对纯真、善良、正直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一种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西厢记》不仅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还对人性的美好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揭示,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美好的持续追求和向往。
除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揭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也是其被人们所称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品的语言美和形象美非常突出,通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起伏等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作品中崔莺莺和张生之间对白的抒情感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的生动立体、情节的流畅连贯,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美感。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元代戏曲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戏剧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西厢记》进行探讨。
一、思想内容1. 爱情观念《西厢记》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潘金莲和张生、红娘和张生之间的爱情纠葛。
在明清时期,封建礼教束缚严重,婚姻多是以门第和利益为主,而真正的爱情成为一种奢望。
《西厢记》通过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婚姻的束缚。
在戏剧中,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表现得深沉而坚定,他们不顾一切地为爱情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真、真挚爱情的理解和呼吁。
2. 婚姻观念《西厢记》也涉及到婚姻观念的改变。
通过红娘为张生和红娘对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进行支持和帮助,表达了对封建婚姻观念的批判。
在这部戏剧中,作者描绘了婚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实的爱情和婚姻。
3. 教育观念《西厢记》中还包含了对教育观念的批判。
红娘是一位开明而严谨的教育家,她创造了开放而丰富的教育环境,给予张生以全面的教育,培养他的才情和品德,为他的成才之路指明方向。
她也对潘金莲进行了开明的教育,帮助她自立自强,成为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女性。
在戏剧中,红娘教育观念的提倡,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追求和理念。
二、艺术特色1. 表现手法《西厢记》是一部情节曲折、情感细腻的戏剧作品,它运用了多种戏曲表现手法,如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使戏剧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是在对白方面,通过对话的设置和表达,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 人物刻画在人物刻画方面,《西厢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长篇崇正派杂剧,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情趣之巅峰”和“人类文明的瑰宝”。
该剧通过描写杜丽娘与张生之间的爱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自由和尊严的理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西厢记》着重表现了“爱情至上”的主题。
在这部剧中,杜丽娘和张生深刻地体现了两个人在面对爱情时的选择和果敢。
他们不畏权势,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该主题具有教育意义,让观众了解到爱情不仅仅是心灵上的一种陶冶,更是实践生活中的一种选择和行动。
其次,《西厢记》呈现了个人尊严和自由的思想内涵。
该剧通过描写杜丽娘起义之后所经历的追求尊严和自由的过程,表达了个人品德和自由选择的价值所在。
杜丽娘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勇气和毅力,她带领着一群妇女首次在故事中发起了起义。
通过杜丽娘的行动,该剧清晰地表现了个人尊严和选择自由的重要性。
此外,该剧还着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和友情思想。
《西厢记》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
除了杜丽娘和张生之间的爱情外,剧中还表现了友情的高尚品质。
例如,孟光、文叔等人对袁政的不离不弃,表现了友情的至高价值。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厢记》具有独特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
王实甫巧妙地刻画了各种性格鲜明的角色,让人物深入人心,令观众在脚下看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该剧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心旷神怡。
例如,舞台上的花鼓戏是剧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图画美妙,临场演绎生动。
总结起来,《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传统文化作品,它通过描写爱情、自由、尊严和友情等主题,深刻地探讨了人类感情和智慧的内涵。
同时,该剧在艺术特色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欣赏价值。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巧妙的矛盾设置、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炼的语言技巧。
《西厢记》主要两条线索贯穿戏剧的始终。
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之间的冲突线;另外一条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
这两个矛盾冲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戏剧紧凑合理的结构框架。
莺莺、张生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的实质,是反对封建礼教、藐视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主的封建制度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维护门第利益的封建制度代表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
这一冲突,贯穿全剧,有时表面化,造成强烈的戏剧动作;有时又以潜在的状态,制约着戏剧情节的发展。
作者从地点和时间的安排上下手,地点试在六根清静的佛寺。
而此时莺莺的父亲也刚好还在佛寺里搁着,这让故事的发生构成了强烈的矛盾,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是整个戏剧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莺莺有思念张生而又无法与之交流的痛苦,而被莺莺看来是奉老夫人之命对自己实行“行监坐守”的丫环红娘使她不得不有所防范,从而无法对她坦诚相对,这种强烈的心理冲突推动者情节曲折地向前发展。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最终是在妥协中得到解决的:老夫人方面,维护门第利益,不招白衣女婿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张生、莺莺方面,在执着相爱的基础上,终于结为夫妻,也得到了满足。
《西厢记》的人物并不多,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
这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多重性,就是说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多侧面的刻画。
张生的戏剧动作,主要是执着地追求与崔莺莺的爱情。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他黑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儒。
而突出了“志诚种,甚至是“傻角”的个性特征。
张生出场时,作品还强调了他的“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志”的情志;通过他的眼睛,对九曲黄河壮观景色的描写,也表现了他的胸襟。
这样,张生就不是某一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的形象也是如此,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作为一个相国小姐而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婚姻,同时,作品也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位相国小姐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的动摇和矛盾,这也就是她的“假意儿”的实质。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话本剧,该剧以唐代文学家元稹与李端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展现了士人儒雅之情和女性的独立自主。
该剧以寓言的方式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艰难处境,同时又赞美了纯真的爱情和人性的真善美。
下面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西厢记》进行浅谈。
该剧还强调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王实甫通过元稹和李端的故事,表达了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
元稹与李端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真实的,他们的爱情超越了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虑,体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通过这种对爱情的赞美,王实甫呼吁人们追求纯洁的爱情,超越封建礼教和利益的束缚。
《西厢记》还展现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主性格。
剧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拥有独立意识和主动性格。
李清照是一个才女,她积极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和主张。
她不愿意被传统的礼教束缚,坚持自己的个性和追求。
而且,她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也展现了坚强的一面,她敢于反抗家族的压迫,坚守自己的爱情。
从艺术特色来看,《西厢记》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优美的诗意。
该剧融入了许多民间曲艺的元素,如评弹唱段、说唱等,使得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这些曲艺元素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表达了神秘的东方魅力。
而剧中的对白和唱词也充满了诗意,运用了大量的韵律、修辞和意境,使得整个剧目如诗如画。
该剧还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和舞蹈,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动作表达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情变化。
《西厢记》通过展示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礼教的束缚。
该剧以民间特色和诗意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剧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该剧在表现小人物形象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又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思考,堪称明代话本剧的经典之作。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西厢记》是元曲中一部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上,《西厢记》具有独特性。
在思想内容上,《西厢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女性自由的呼吁。
该剧主要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剧中塑造了祝英台这样一位自立、自主、敢爱敢恨、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祝英台在剧中不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还有一颗自由爱情的心。
她不愿意被封建礼教所束缚,敢于公开表达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慕之情。
同时,祝英台也通过本剧的主题来呼吁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爱情观,并应该去争取自己的自由与权力。
在艺术特色上,《西厢记》在描绘人物性格方面深入细致、情感深刻,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该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另外,《西厢记》还有精湛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的运用既契合了元曲的特点,又不乏文学价值。
剧中的描写非常细腻,同时还注重了情感表达,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的鲜活生动。
而这种生动性和精美的艺术字眼的运用也为该剧提供了很高的艺术性。
总的来说,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西厢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女性自由的呼吁,并且还强调了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爱情观;同时,《西厢记》在艺术特色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在情感表达和艺术语言的运用方面。
因此,《西厢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代表作之一。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千古绝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人性、婚姻伦理、女性觉醒、描写手法等几个方面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人性的描写《西厢记》中人性描写栩栩如生,塑造了一批真实可感的人物。
作者对主人公张生、崔莺莺、红娘等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张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不屈不挠,勇敢追寻自己的爱情;崔莺莺则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女子,她追求真爱、自由和平等,表现出女性渴望自主人格的一面;红娘是一个乐观、机智、精明的女人,她为崔莺莺牵线搭桥,使得婚姻得以实现。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呼吁人们要珍惜真情、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二、婚姻伦理的探讨婚姻伦理是《西厢记》的热点话题之一。
该剧不仅对宋代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还谴责了世俗的金钱观和权力观。
例如,剧中的崔莺莺不愿嫁给盛世华等富贵之家,而要嫁给自己爱的张生;张生和崔莺莺最终冲破了重重阻碍走到一起,表现了爱情的真谛和婚姻的美好。
通过这种婚姻伦理的探讨,作者明确表达了对于婚姻自由选择的倡导,呼吁对于婚姻的看法可以更加开放和包容,让每一个人都能够选择自己最想要的婚姻生活。
三、女性觉醒的表现在《西厢记》中,女性角色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相比较于其他传统剧作,本剧的女性角色具有独立的人格,追求真爱和自由。
例如崔莺莺,她拥有自己的理想和思想,在追求张生的同时,也要坚定维护自己的价值观;红娘则是一个机智精明的女性,充分展现了自身的能力和魅力。
这些女性角色的描绘,揭示了传统文化中所忽视的女性自主意识,呼吁男女平等,开创女性觉醒的新时代。
四、独特的艺术特色《西厢记》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尤其是对于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描写,体现了元曲文学的独特艺术特色。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使得剧中人物的情感充满张力;另外,剧中的情节发展也是自然流畅的,紧凑而不失温馨,唤起了人们的深深共鸣。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历史上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既有浓厚的思想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浅谈《西厢记》。
首先是关于爱情观念的思考。
《西厢记》以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为主线,通过两位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展现了作者对纯洁爱情的向往。
在这个故事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是不分贵贱的,他们用自己的坚持与追求,最终战胜了世俗的束缚,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作者通过这一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爱情是不分贵贱的,只要真心相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爱情幸福。
其次是关于批判封建礼教的思考。
在《西厢记》中,作者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们自由恋爱的限制和歧视。
作者认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不仅使人们无法追求真挚的爱情,更是对人们自由恋爱的一种剥夺。
而崔莺莺正是通过与这种封建礼教的对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西厢记》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反感和对人们自由恋爱的呼吁。
我们继续分析《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艺术特色:首先是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
《西厢记》中的语言非常优美,结构完整,既有戏曲的抒情性特点,又有散曲的细腻和写实特色。
其中对于崔莺莺的描写非常细腻,把她塑造得既有风华绝代的容貌,又有聪明伶俐的性格,同时还有她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其次是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
《西厢记》的舞台表现形式也颇具特色,它是一种融合了对唱、散曲和表演的艺术形式,既有传统的古典美,又有现代的活力和魅力。
这种表现形式既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具有新时代的审美趣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最后是丰富的音乐和配乐。
《西厢记》中的音乐和配乐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音乐在整个剧目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能够烘托气氛,又能够增加戏剧的感染力。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所写的一部杂剧,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和杜秋娘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封建礼教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束缚。
整个剧情围绕着元稹和杜秋娘的爱情展开。
元稹是一位文人才子,杜秋娘则是一个才女,并不按照封建礼教的规范行事。
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的阻拦和压迫,使得两人常常有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困扰。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感情的限制,以及对于女性自主权的剥夺。
强调了婚姻自由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在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十分鲜明,充满了独立和自主的精神。
杜秋娘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女性,她不甘屈从于封建社会的安排,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她的闺阁姐妹们也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
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作者展示了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应享有平等的权益,强调了婚姻自由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虚实对立”为主要的艺术手法。
剧中通过设置宏大的虚构的西厢,与现实的王宅相对应,展现了“虚实”两个世界的对立,以及两个世界之间的冲突与联系。
通过“虚实对立”的艺术手法,使得整个剧情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加了舞台效果的变化与风格的多样性。
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
剧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舞台的布景设计,将元稹与杜秋娘之间的爱情情节展现在一个优美而宜人的环境中。
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与剧情的发展相呼应,使得观众更容易融入剧情中,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情感与境遇。
作为元代戏曲作品的代表,《西厢记》不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束缚,反映了士人对于官场腐败的不满,还强调了婚姻自由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该剧以“虚实对立”为主要的艺术手法和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展现了文人情怀为主题的艺术风格。
这些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代文学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称为中国古代白话戏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蓝本,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纠缠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同时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弊端和人性的真实。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柳世隆和李香君都是封建社会下的人物,他们不仅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还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真爱,不顾一切地追求幸福。
他们通过密谋、私奔等方式展示了对爱情的无尽渴望,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局限和痛苦。
男女平等的呼声。
在剧中,李香君通过行走西厢、私书和柳世隆的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她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可见一斑。
她不愿意被嫁作人妇,更不愿意成为一位被动的听命于人的女性。
她希望有机会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这种对平等的追求也体现了剧中人物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叛。
《西厢记》还通过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弊端,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剧中的官员王守仁贪污受贿、贵妃纳邪、士人裸婚等情节,都反映了元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通过揭示这些弊端,剧中传递了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风气的警示。
语言生动活泼。
该剧以白话为主要表达方式,与传统的文言文戏剧相比,更贴近于百姓的口语表达方式。
剧中对话流畅、富有韵律感,表达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使人更容易沉浸其中。
形象塑造生动。
剧中的人物形象多样丰富,有柳世隆那个充满阳光和正直的青年,有李香君那个聪明机智又深情厚意的女子,有追求正义的崔康之,以及形象鲜明的官员、贵妃等。
这些形象塑造生动刻画,各具特色,使观众能够很快地对他们有所了解,产生情感共鸣。
情节曲折有趣。
剧中的情节曲折有趣,充满悬念和变化,使观众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秘密恋情的曝光、私奔的失败、范宽与宋富贵的夫妻喜庆等情节设计紧凑,情感跌宕起伏,给人以视听上的享受。
西厢记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里面的人物形象以及戏曲语言上。
长亭
王叔晖 绘
一、人物形象
《西厢记》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 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 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 、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至 还在后世成为某种类型人物的代称。
人物形象的丰满,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 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多重性,就是说每一个人 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多侧面的刻划。作者不仅善于正面 刻画人物,而且长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呈现出丰 富的色彩和立体浑成的效果。同时,人物性格和情节 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 的过程。
2、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进展 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一方面是波澜壮 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 安排。根据内容的需要,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 绵的爱情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诸如,设在 秋深长亭景色;离别的场景安排,落日疏林的描写等 等,这些场景的安排设置,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情景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王叔晖 绘
此外,作者还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 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 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现人 物的内心活动。
例: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 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 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此外,《西厢记》的词章之美也是为人称赞的,在语言上,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
王实甫,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西厢记》是其惊世骇俗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的杰作。
贾仲明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而这部作品在艺术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这部作品中不仅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礼教色彩,而且“一见钟情”恋爱模式别出心裁。
戏剧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
根据复杂的人物性格特征又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从而也就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不仅如此,还打破戏剧体例加以创新,还用富于典雅宫丽、戏剧化、个性化的语言写下了这部具有“花间美人”班格调的作品。
关键词:艺术成就反封建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体制创新语言特色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进步的婚姻爱情思想,而且在戏剧结构与冲突以及体制创新和语言特色都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首先,《西厢记》具有深刻的反封建色彩和进步婚姻爱情思想。
“一见钟情”的恋爱模式别出心裁,打破了封建束缚的层层壁垒,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可谓是“一见钟情”,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也不在把那种“门当户对”、“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表现出的是封建社会中大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主题。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穷书生与堂堂相国小姐的相爱已经是中打破封建门第观念、爱情至上的进步思想。
张生为爱夜留普救寺、跳墙幽会,莺莺也突破封建藩篱自由大胆的追求爱情。
虽然说他们只能用“酬简”、“听琴”等十分隐蔽的方式进行相互倾吐爱慕,遭遇重大阻碍时也有所苦闷,但是他们却依然不放弃,始终相守,捍卫他们自己的爱情。
这在当时的封建时代可谓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试想封建制度已经废去了几千年了,在现代社会都还存在着“包办婚姻”,“门当户对”的观念更是有残余,那么当时对于一个穷书生和堂堂相国小姐想要结为夫妻又有多少阻碍啊!张生是个“至诚种”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流露在外,而莺莺却是外表矜,将狂热之情隐藏于内心。
其次,《西厢记》的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
它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使全剧围绕两条线索全面展开,刚好的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其形象更加突出,
具体。
《西厢记》有两条线索,这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表现方面。
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而展开的。
老夫人可谓是张生获得爱情的主要障碍,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充分体现了张生对爱情的执着,同时也暴露了他的软弱。
这其实是封建卫道者与反封建、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另一条就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线索的。
首先是张生和红娘,他们之间并不是没有矛盾的。
在最开始红娘还不了解张生时,张生要求红娘给予帮助,在红娘面前充分的暴露了自己的软弱和缺点。
红娘当时根本看不惯他,所以一出场就招致了红娘的抢白,以后还经常嘲笑他。
表面上看来,他们三人是全剧的正面人物,奋斗目标一样应该不存在着什么矛盾冲突,但是由于他们的出身教养、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都不一样,所以随着剧情的发展,必然也有不少的矛盾。
就那莺莺为例吧,她从小身受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再加上夫人的严加管教还有夫人派来的红娘的随身陪伴,只能活动于相国府那个狭窄的小天地里。
虽然心里很是不满,向往追求自主婚姻爱情,但是如果真要做什么行动,势必会有层层顾虑,多加设防。
一是害怕夫人知道,二是要小心提防夫人派给她的“影儿般不离身”的“行监坐守人”红娘。
如果红娘是个唯唯诺诺的傻丫头也还好办,可是偏偏红娘是个聪明机灵的人,所以莺莺在没摸清楚红娘的态度之前,莺莺必须十分谨慎,生怕红娘将自己的“不轨”行为告诉老夫人。
她既要利用红娘又要欺骗红娘。
三是莺莺固然喜欢张生,尤其是孙飞虎事件
和跳墙相会后,莺莺对张生更加了解,爱之更深。
不过,张生毕竟是一介穷书生,无一官半职,门不当户不对。
私会之事违背了封建道德标准,若是传出去,必定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不容。
再其次,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任务的内心活动。
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把抒情与写景相结合,人物的感情寄托于景物,而景物的衬托也达到了极致,从而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风格。
王实甫是酝酿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
全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送别》一折,作者并为写主人公是如何的肝肠寸断,如何撕心裂肺不忍离别,二是利用古典诗词的描写愁恨是特有的表现手法,以景写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没有抱头痛哭,没有呼天抢地,有的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茫和浓浓的哀愁。
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
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静。
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第一本第三折〈拙鲁速〉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
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
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第二本第四折〈小桃红〉前一支曲子很好
情。
后一支曲子写赖婚之后,莺莺看月时的情景。
作品在许多与此类似的描写里为全剧酝酿了爱情剧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三、再次,《西厢记》在戏剧体制上有所提高和创新。
把元杂剧通例一本四折改为五本二十一折,使此戏剧更加宏伟,更加脱颖而出,在戏剧中独占鳌头。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到底。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而且部分地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也可由多人对唱或轮唱。
如第二本中的《寺警》一折由莺莺主唱;在《寺警》与《请宴》之间加进的《楔子》则由和尚惠明主唱;《请宴》一折,由红娘主唱;《赖婚》、《琴挑》两折由莺莺主唱。
这里除了莺莺主唱外,其它角色如红娘、惠明和尚等都参加了唱。
第四本《惊梦》一折就是由张生和莺莺对唱的。
这种自由活泼、切合剧情要求的形式,是对元杂剧的重大发展。
最后,王实甫的《西厢记》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具有华丽而不堆砌;朴质而不俚浅,兼有典雅与本色的特点,它既包括前期作家的本色特征又有后期作家的文学倾向,是这时期语言的一个过渡。
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
就诗的语言而论,辞藻优美,典雅凝炼,含蓄蕴藉,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诗的语言而言,富有动作性、形象性、
性格化,通俗明快,自由灵活,淋漓酣畅,多为直接描写或直抒胸臆。
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炼风格,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把诗曲统一起来。
王实甫的戏剧语言,既有前期作家诙谐通俗的本色特征,又有后期作家讲究清丽的文彩倾向,溶前后期作家语言特色于一身。
《西厢记》在语言上的另一特色是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出以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
如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
王实甫将“叶”字换成花”字,把它移到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曲中,成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成了千古名句。
总之,王实甫的《西厢记》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取得了不朽的艺术成就,不愧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参考文献:[1]《西厢记》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7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