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作者:周晓波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3期
摘要:文学从诞生之日起,爱情就是描写和歌颂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近两千的封建社会里,因受男尊女卑封建伦理思想的桎梏,文学作品大胆、直接、鲜明地歌颂男女爱情的很少。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次从正面鲜明的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在艺术创作上很具特色,本文略作探讨。
关键词: ;西厢记 ;内容 ;艺术 ;特色 ;探讨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西厢记》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在戏剧结构与神突以及体制创新和语言特色都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文学史上有关王实甫生平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中杂剧。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他在《丽堂春》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来看,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堂春》、《破窑记》以及《芙蓉亭》、《贩茶船》,成就都不很高。《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斗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他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艺术上也有较大提高。
二、《西厢记》思想内容
1.竖起一面反封建礼教的旗帜。《西厢记》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写崔、张的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结合,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虽然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莺莺与张
生是出身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对才子佳人,但在故事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人们突出了他们的热情、勇敢等等新的品格,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寄托了自己的希望,使它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作品中所倡导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自由恋爱的婚姻与当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的形式内容形成对立。在前半段情的產生中可见到与封建礼教对立的种种场景。封建礼教提倡“非礼勿视”,“怎挡他临去秋波那一荡”;“非礼勿言”二人却月下“隔墙酬韵”;“非礼勿听”,二人“弹琴”“听琴”,互通心曲;“非礼勿施”,二人却私下结合。在后半段情的沉溺中更体现出“爱情诚可贵。”“长亭送别”一幕中更通过崔莺莺的口中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这样的爱情宣言。在爱情面前,封建的功名利禄却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塑造了一对叛逆精神的形象。崔莺莺是个深沉、幽静的少女,她有着魅力的容貌,有“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却被深深第闭锁在寂寞的闺中,并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早就许给了“花花公子”郑恒。她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珙时,就一见钟情,后来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时候,却由于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产生了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加深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如她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那里问病,但看到张生的回信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要红娘带信,口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戏剧冲突,既善意的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地弱点,同时细致地写出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体现了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达到的高度。
张生在作品中实际是以一个穷书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专一。他为了莺莺而宁愿抛弃功名、废寝忘食,甚至身染沉疴,对莺莺的爱情一直没有改变。张生虽大胆追求爱情的自由,反抗封建礼教也凸显了张生作为封建男性的社会角色,如对封建科举的看法崔莺莺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而张生却是“青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张生作为一个书生,作者也写出了他软弱的一面。如老夫人赖婚之后,他竟要“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莺莺赖简之后,他也说:“此一念小生再不举……眼见休也。”这整体现了作者塑造人物真实、客观的现实创作方法。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崔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的比较深刻。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人物,既可以是人物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而且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适合舞台演出的要求。表面上看来,他们三人是全剧的正面人物,奋斗目标一样应该不存在着什么矛盾冲突,但是由于他们的出身教养、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都不一样,所以随着剧情的发展,必然也有不少的矛盾。
2.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3.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4.选择和融化古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如《长亭送别》一折里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5.体制上的突破。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西厢记》的故事歌颂了人世间至真至美的爱情,其中“红娘”更是作为了青年男女爱情牵线搭桥的“媒人”的代名词流传至今,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西厢记》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