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杂诗》原文及赏析
王维《杂诗》全诗解读
古代诗歌
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全诗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王维《杂诗》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杂诗》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1] ,寒梅著花未 [2] ?【注释】[1]来日:你来的那天,即从家乡动身的日子。
绮窗:雕画美观的窗户。
晋左思《蜀都赋》云:“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
”[2]著(zhuó)花未:花开了没有?【译文】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
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开?【解读】诗题一作《杂咏》。
原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
三诗皆写游子思乡之情,但各各不同。
诗中设定了一个问答氛围,却有问无答,令人仿佛看到了游子急切的面容,所谓“思乡之念,昭然若揭”(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杂诗》古诗鉴赏
《杂诗》古诗鉴赏《杂诗》古诗鉴赏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杂诗》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杂诗》古诗鉴赏1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介绍:王维,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太原),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9年(721)中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曾奉使出塞。
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乱平,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
人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
工诗善画,兼通音乐。
苏轼称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亦擅边塞诗。
有《王右丞集》。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鉴赏: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
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
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
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
“他乡遇故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游子远在天涯,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定有许许多多事情想打听。
可诗人却只是问,家乡的梅花开没有?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问,却是诗人精心提炼概括的结果。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没有像我们平常人一样对家里的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显出关心,如果这样着笔的话,诗就变成了普通的家常话而少了蕴藉。
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
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
在这首诗里的“寒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长在”故乡的怀抱。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翻译赏析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翻译赏析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文解释】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词语解释】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绮窗:雕镂花纹的窗。
未:疑问词。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诗文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作品介绍】《杂诗》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7卷第37首。
【原文】杂诗作者:唐·王维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注释】1、折杨柳:古典诗文中言及折杨柳,多称欲以之送别,或欲以之寄托别后的思念之情。
2、城:全诗原作“阳”。
3、“秦家”句: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4、传玉碗:指男子用玉碗盛酒,递送给女子。
“碗”全诗原作“腕”。
5、竹:全诗原作“烛”。
襦:短袄。
6、“人见”二句:《陌上桑》叙罗敷盛夸其夫曰:“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7、“持谢”二句:辛延年《羽林郎》:“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持谢,犹言奉告。
金吾子,胡姬对贵家豪奴的称呼。
提玉壶,指提上玉壶离开。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雜詩】王維朝因折楊柳,相見洛陽隅。
楚國無如妾,秦家自有夫。
對人傳玉腕,映燭解羅襦。
人見東方騎,皆言夫婿殊。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
杂诗三首[唐] 王维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分类标签: 描写梅花思念诗作品赏析《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第一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第三首:“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
这里所选的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三首诗之间有一定的意蕴联系。
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正如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显然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王维的《杂诗》原文及赏析
【导语】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王维的《杂诗》原⽂及赏析,欢迎阅读! 《杂诗》 君⾃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倚窗前, 寒梅著花未?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忧郁。
确实,带着⼀种忧伤的⼼情来读这⾸诗,就会有⼀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诗的伟⼤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种情绪的缠结。
“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概会很⾃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会对答如流。
诗⼈于是反其道⽽⾏之,偏不问⼈事,⽽问物事。
这⼀问不知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问⾃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事,只因⽓候季节,是⼀种⾃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问吗?可是诗⼈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趣呀。
想必,现实⽣活中的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是会愣在那⼉,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的妙计,引发⼀场⼤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犯了傻乎乎的⽑病,说什么诗⼈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在此可见⼀斑。
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的真正⽬的,哪⾥是梅花之事?难道⽣活中的⼈说话,从来都是⼼⼝如⼀?其实⽣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不⼀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
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事世事的变动就越⼤越多,⽽有的⼈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失落或痛苦。
这是每⼀个离乡背井的⼈的常识。
正因为此,诗⼈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事世事,⽽是⾸先提问⼀个毫不危险的话题。
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
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1]。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2],寒梅著花未?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3]。
【赏析】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
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
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
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
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是没有出口的话语。
于是诗人代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
不难理解,双方的心理活动自有内在的关联呼应。
因此,诗人采取这种写法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
女主人公因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许有江南来的船吧!为什么她要关心江南来的船呢?因为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
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
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
男主人公向来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曲。
“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
因为第三首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
王维《杂诗》赏析
王维《杂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韵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赏析一: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唐诗:王维《杂诗三首 杂咏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原文译文赏析《杂诗三首/杂咏三首》唐代:王维【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译文】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赏析】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
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
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
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
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唐代王维杂诗原文译文诗句赏析
唐代王维杂诗原文|译文|诗句赏析杂诗是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王维在外乡多年,偶然他乡遇故知,燃起自己的思乡之情,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真挚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的思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杂诗诗句赏析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杂诗》原文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及注释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古诗赏析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杂诗王维 王维《杂诗》原文(优秀4篇)
杂诗王维王维《杂诗》原文(优秀4篇)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赶紧来深入了解一下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古诗杂诗的意思,古诗杂诗王维赏析吧!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细心的小编沧海红颜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王维《杂诗》原文【优秀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大沙河公园作文600字篇一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沙河公园,我常常到那里去玩。
今天天气晴朗,天高气爽。
我来到了大沙河公园,啊!一幅清新秀丽的画卷立刻展现在眼前:温暖和煦的太阳挂在天边;一片片树林随风舞动,像是在和我们打招呼;那一棵棵木棉树巍然直立着,真像一个个坚守岗位的'哨兵,时时刻刻保卫着公园。
我漫步走进林间小路,只听见林中的小鸟竞相唱着优美动听的歌。
他们像一位位优秀的小歌唱家,纵情歌唱着悠扬的歌曲。
一片片黄叶随着阵阵秋风,伴着小鸟的歌声,像跳着集体舞似的飘落下来。
瞧!他们载歌载舞,一起迎接秋天的到来。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位于山顶的放飞坪,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广的大草坪。
放飞坪,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放飞风筝的大草坪。
这里聚集了从四面八方来游园的人,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的在做运动,有的在玩游戏,还有的在聊天……当然有许多的人的手里都拿着细细的风筝线逆风奔跑着。
顺着风筝线往上望去,空中飞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风筝:有的像一只凶猛的老鹰,有的像一条美丽的美人鱼,还有的像一只温顺的蝴蝶。
看!调皮的樱桃小丸子和机智勇敢的喜羊羊美羊羊正在天上聚会呢。
我还看见有一个叔叔竟然拿着四根线放风筝,这个风筝真是独特呀!它虽然不能飞上高高的天空,但是它有一个别的风筝不能做到的功能,那就是翻跟头。
很神奇吧?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放风筝的行列。
我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静静地看着蓝蓝的天空。
只见蔚蓝的天空上漂浮着洁白的云彩,偶尔有一对排**字形或一字形的大雁在天上飞过。
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
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1]。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2],寒梅著花未?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3]。
【赏析】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
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
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
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
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是没有出口的话语。
于是诗人代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
不难理解,双方的心理活动自有内在的关联呼应。
因此,诗人采取这种写法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
女主人公因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许有江南来的船吧!为什么她要关心江南来的船呢?因为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
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
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
男主人公向来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曲。
“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
因为第三首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
联系起来,似乎寒梅花发是一个暗示某种特殊涵义的时间。
王维《杂诗》赏析
王维《杂诗》赏析王维《杂诗》赏析《杂诗》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韵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赏析一: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杂诗王维古诗赏析
杂诗王维古诗赏析杂诗三首王维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古诗简介《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第一首,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第二首,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第三首,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
三首诗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翻译/译文其一: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其二: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其三: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⑴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⑵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⑶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⑷来日:来的时候。
⑸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⑹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⑺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⑻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赏析/鉴赏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
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
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
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
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王维《杂诗》翻译赏析
王维《杂诗》翻译赏析王维《杂诗》翻译赏析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文解释: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词语解释: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绮窗:雕镂花纹的窗。
未:疑问词。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诗文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王维《杂诗》全文及赏析
王维《杂诗》全文及赏析《杂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维《杂诗》全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
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
天宝末,为给事中。
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
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
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
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
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
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
赠秘书监。
注释: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赏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及翻译
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及翻译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赶紧来深入了解一下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古诗杂诗的意思,古诗杂诗王维赏析吧!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zá shī杂诗wáng wéi王维jūn zì gù xiāng lái君自故乡来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应知故乡事。
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来日绮窗前,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寒梅著花未 ?古诗杂诗王维注释及译文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赶紧来深入了解一下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古诗杂诗的意思,古诗杂诗王维赏析吧!古诗杂诗王维赏析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王维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杂诗三首/杂咏三首唐代:王维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标签思念、组诗译文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赏析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
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
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
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
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杂诗王维的古诗
杂诗王维的古诗
《杂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其中第二首如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的意思是: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整组诗的第一首是:“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第三首是:“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
这组诗写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怀,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的《杂诗》原文及赏析
《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
寒梅著花未?
赏析一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
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
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
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能够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即使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
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个
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
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
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不过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
真正的关心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
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
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
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
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
离
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
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
这是每
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
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
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
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
而且因为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
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
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
理享受。
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
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
仅仅诗歌要让我们真
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个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
诗
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
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
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能够根据自己
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
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
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
的想象空间。
赏析二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
体味了到
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
仅仅这个深层
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