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思考
争 力差 , 国家 经济投 入有 限等 原 因 , 社会 服务 功能 未能得 到充 分发 挥 。随着 社会 主义新农 村建 设 的深入 开展 , 越来 越多 的农 村 建 设 需要 给 予 必要 的智力 和 技 术
支 持 , 给地 方高校 服务 社会 带 了前所未 有 的发展 契机 。 这
新农 村建 设要 实现 “ 产 发展 、 活宽 裕 、 生 生 乡风 文 明 、 容 整 洁 、 理 民主 ” 村 管
这些 都导致 村镇 建设 盲 目, 房屋 安全 隐患 较 大 , 屋 舒 适度 差 , 房 能耗 大 。新 农村 建设 正在 进行 , 但真 正创 建安 居 、 和谐 、 持续发 展 的新农 村还 有很 长 的路 要走 , 可 有很 多 问题需 要解决 , 方高 校土建 类 专业 无 疑在 理 论 研究 和技 术应 用 方 面具 地 有优 势 , 以 , 所 这些新 农村 建设 过程 中存在 的 、 急待解 决 的 问题 , 可作 为地方 高 都
及评 估 、 管理 和决 策 的初 步 能力 等 , 因此 , 专 业 建 在
地 方高 校与 重 点 院 校 的差 别 在 于 “ 地方 性 ” 地 设 时 , 意识 开设 经 济管 理 方 面 的课 程 , 强 经 济 、 , 有 加
方 高校 办学求 大 、 求强 的做 法并 不 可 行 , 方 高 校要 管理 等技 能训 练 。 地
高等建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育
2 0
21 0 0年第 l 9卷第 5期
JU N LO, R HTC U A D C TO NISIU I SO G E E R IG O R A FA C IE T R LE U A INI TT TON FHIH RL A NN Vo. 9 No 0 0 N 11 .5 2 1

地方性本科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调查研究

地方性本科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调查研究
在受访 的村 民当中 , 有小学文化程度 的占 1 %, 2 初中文
化程度 的占 4 . 8 %,高中 ( 中专)文化程度的 占 3. 8 含 3 %, 2 而 大专 以上文化程度的仅 占 6 %。根据这 些数据 我们可 以看 到: 受访乡村文化教育程度普遍 偏低 , 访者 大多数文化程 受
二 当地新 农村 文化建 设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以及对 回收的 3 8份 问卷调查表进 1 行 的分类统计和分析 , 我们发现 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 在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 , 我院图书馆在为当地新 农村文化 建设服务方面 已经做了些基础性 工作 。如送文化 下乡 、帮助

为我市申报永州石史文化名城 , 开展地方文献的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支撑材料 , 也为 当地 的农民 了解本土文化提供 了一个
好的场所。
为更深入了解 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 , 近期笔者带领
课题小组成 员对湖 南边穷地 区永州市 2区 5县 ( 零陵 区、冷 水滩 区、东 安县 、祁 阳县 、江 华县 、双牌县 、道县 )4 个 9 乡镇 2 2个村进行了“ 方本科 院校 图书馆为 当地新农村文 4 地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 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 明协调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
如 :潇 湘文学与文化研究特色数据库 ,我们 收集 了 1 1 5 5条
数据 ;瑶文化与女书文化数据库 ,收集数据 2 5 19条 ;柳 宗
和谐社会 的重 要内容 ;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现实需要 。 我 国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来 , 农村经济得到 了前所未
村 民组建 图书室 , 与永州市史志办、方志办、市文联 、市作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23,51(10) :275-276,279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业社,王 灯,李哲陟,尹丹红,倪 俳,杨贤均
( 邵阳学院城乡建设学院,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创新人才模式明确了新的方向。 以邵阳学院为例,通过构建适应行业
农业与乡村旅游、风景区旅游规划、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景观
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有园林
资源与遗产保护、园林设计场地学等,有力推进园林学科与
规划设计、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园林植物培育与繁殖、园
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同时,适时整合与更新教学内
容,压缩理论课时,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完善学分
物类、生态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特色课程,如植物育种学、
进产学研相融合以满足行业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要
园林植物繁育与栽培、生物统计与田间管理、园林植物保护、
求,该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在“ 卓越农林人才培
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应用、生态修复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休闲
养”“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 等项目支持下,该校积极探索
产业园规划设计、新农村村庄规划设计等,较好地培养了学
。 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形成“ 学
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④近 3 届园林专业毕业生平
员”等多元主体共赢的协同联动机制。 以协同育人“实战式”
通过对近几年用人单位对该校园林专业毕业生调查显示:满
业间的共生共赢
[10-12]
校—企业—政府(部门)” “ 学生—老师—技术人员—工作人
Science

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学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教育、科技、文化等多种手段,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建立健全乡村教育体系,加强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乡村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助力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学校可以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技术优势,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组织学生和教师参与乡村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强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乡村社区的合作,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学校与乡村社区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推动乡村基层自治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乡村社区自治和服务水平,增强乡村社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学校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学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只有学校、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系 的东莞 模式 等 等 ; 是 纯 粹 的 总分 馆模 式 。从 将 乡一 级 图书馆作 为农村 图书馆 服务 建设 的重 点 , 三 确 现有 文献 报 道 看 ,“ 城 区联 合 图 书 馆 ”l 我 国 保服务 资源 , 禅 _ 引是 主要 是 图 书资 源 能达 到 相 当 的规模 , 同
明确的司法化规定 , 民法通则》 《 如《 、 行政诉讼法》 公 共文 化服 务理论 。公 共 文化 服务 体 系是 满 等实体法或 法规 中都 包含默示 的读者 权利 ] 。所 足公共文化需求 , 障公 民基本 文化权利 的公共文 保 以, 在我 国虽 未 出 台 图 书馆 法 , 根 据 权 利 推 定 原 化产 品生 产与 服务 体系 , 但 具有 公益 性 、 社会 性 和 系统 则 , 国仍 然可 以证 明读 者 具 有 合 法 性 基 础 。另 外 性 的特 征 J 我 。而公 共 图书馆 是农 村公 共 文化 服务 体 我 国一些 已经 出台 的地方 性 图书 馆法 规 或行 政 规 章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农村提供信息支持也就成为 中, 对平 等利 用 图 书 馆 均有 规 定 , 《 京 市 图书 馆 如 北 其基本 职 能之一 。 条例 》 。 等 12 政 策依据 . 均 等服务理 论。尽 管联合 国教科文组 织 的 20 0 5年 底 党 和 政 府 连 续 出 台 了发 展 农 村 文 《 共 图书 馆 宣 言》经 过 了 多 次 修 订 , 始 终 强 调 : 公 但 化事业 的政策性 文件 :关 于进 一 步加 强农村 文化 建 《 “ 共 图书馆 应不 分 年龄 、 公 种族 、 别 、 性 宗教 、 国籍 、 语 设 的意见 》 《 于推 进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若 和 关 言或 社会 地 位 , 向所 有人 提供 平等 服务 ”3。普遍 均 _ J 干意见 》 出“ 建农 村公 共文 化 服务体 系 ” 提 构 。 等服 务成 为 世 界 各 国 图 书馆 事 业 的共 同 原 则 与 目 《 国家 “ 十一 五 ” 期 文 化 发 展 纲 要 》 国家 时 。 标。 将 大力 发 展完善 公共 图书馆 等公共 文 化设 施 网 络布 图书 馆学 五定 律 。印 度 图书馆 学 家 阮 冈纳 赞 局, 以人 民群众 基本 文化 需求 为 目标 , 坚持 公共 服 务 的 “ 书馆 学 五 定 律 ” 仅 是 世 界 图 书馆 学 的基 本 图 不 普遍 均等 原 则 , 顾 城 乡 之 间 、 区 之 间 的协 调 发 兼 地 理论 , 是公 共 图 书 馆 为农 村 提 供 信 息 支持 的理 论 也 展, 统筹 规 划 , 理 安 排 , 成 实 用 、 合 形 便捷 、 效 的 公 高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通大学服务社会之路记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践探索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通大学服务社会之路记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践探索

Academy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通大学服务社会之路记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践探索文│本刊记者 程杰中国农业大学始建于1905年,这所已逾百年的高等学府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心系“三农”,为中国农业培育出大批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科研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辐射源。

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了中国农业大学扎实的学风和深厚的底蕴,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时俱进成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的重要课题。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2011年,为了逐步探索和构建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支撑,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成为首批十所试点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单位之一。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为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和学子们进一步走出教室,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开设课堂,探索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整合多方资源开展系列科技服务社会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在涉农高层次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使命。

为了更好地体现引领作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一年来,遵循“立足北京,布局全国”的原则,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专家、人才、技术、教育、信息及成果优势,集成各类科技成果为国家、地方、企业、农村服务,为探索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做了许多新的尝试。

目前,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已经搭建了较为完备的组织框架,对运行体制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综合服务基地、特色基地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教师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的同时,基地的服务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另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培训)。

学校乡村振兴报告总结范文

学校乡村振兴报告总结范文

学校乡村振兴报告总结范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

为进一步总结经验、强化措施,特撰写本次学校乡村振兴报告,旨在向有关部门展示我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成果和理念,促进学校乡村振兴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成绩回顾自2008年开始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来,我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支持我校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通过与当地政府和农村学校的合作,我们打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农村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同时,我们还通过组织师资培训、教学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了乡村教师的教育水平,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2. 科技支持作为一所高等院校,我们积极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为农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持。

我们成立了乡村振兴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致力于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难题。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3. 产业带动为了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通过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提供农业设施和金融支持等方式,我们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引导其发展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

同时,我们还发挥学校的科技创新优势,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研究,进一步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1. 资金缺乏由于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农村产业发展加速,对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

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资金管理,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人才流失农村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扰乡村振兴的一个难题。

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生活条件不足等因素,许多人才选择外出就业,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吸引人才回流,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持。

3. 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吴莉娅(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摘要:苏州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试点地区,其村庄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探索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在借鉴日韩新村运动成果的基础上,对苏州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的村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在概括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即科学定位,科学规划,促进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协调发展,优化村庄建设工作组织,建立参与式村庄建设体制,强化富民强村举措,深化公共服务优先意识,提高村庄建设质量,营造江南水乡特色村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建设Problems and Measurements of Rural Planning andConstruction in Suzhou, ChinaWU Liya(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Jiangsu, China)Abstract: Suzhou is one of test regions of New Country Construction, research on lessons of it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Suzhou, China. There are som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 to rural development in Suzhou, there are some measurements should be take to push the r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scientific orientation, scientific planning, built up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of rur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spirits of public service first, promo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quality.Keywords: new country construction, rural planning, construction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建房活动活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5.01•【文号】国办发〔2016〕32号•【施行日期】2016.05.0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的制度安排,主要目的是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深入开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热情,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和品牌化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实施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立足服务“三农”,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大力推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

——突出农村创业。

围绕农村实际需求,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农村创业主体,构建创业服务平台,强化科技金融结合,营造农村创业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加强分类指导。

发挥各级政府以及科技特派员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对公益服务、农村创业等不同类型科技特派员实行分类指导,完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2021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5篇

2021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5篇

2021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5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那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19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一)xx市概况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

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

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

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1. 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城乡二分格局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农村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意义2.1 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积极意义城乡一体化旨在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城乡农业的融合,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社会、人民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2 发展新农村是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而且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村文化氛围,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品质,促进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3.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3.1 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当前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是规划和布局不合理。

当地政府为了快速地实现新农村建设,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随意安排住房、公共设施等,使得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面貌不够美丽。

3.2 建设缺乏特色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问题是建设缺乏特色。

部分地区在建设新农村时重视功能性设施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导致新农村缺乏特色,且未能充分反映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

3.3 筹资渠道不畅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较大,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资金缺乏,以及地方财政状况不佳,使得新农村建设筹资渠道不畅,建设难度增大。

4.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策略4.1 加强规划和布局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强农村规划工作,充分运用规划工具,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和建设标准,从而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状况、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本文展开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调查。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力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二、调查方法实地走访:调查小组前往了多个新农村试点村庄,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与感受。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农村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获取更为广泛的数据支持。

资料收集:搜集了政府文件、政策报告、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为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三、新农村建设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文化教育:农村教育资源逐步均衡,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五、新农村建设挑战尽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资金短缺: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资金来源有限,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人才流失: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压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态保护压力逐渐增大,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一大挑战。

六、对策建议针对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吸引和培养人才:通过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村待遇,吸引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
刘光胜
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
2011A089
探究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卢小红
黄石市第二中学
2011A090
湖北普通高中高效课堂导学案分层开发与应用研究
袁先潋
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2011A04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机制研究
刘子真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2011A044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
熊燕红
长江职业学院
2011A045
结构性失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杨涛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2011A046
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构建研究
李禹生
武汉工业学院
2011A047
湖北师范学院
2011A020
湖北省“80后”大学教师胜任力评价与预测研究
黄艳
武汉工程大学
2011A021
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
吴高岭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2011A022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研究
方旭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2011A023
基于Web的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媒介环境变迁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钱文彬
中南民族大学
2011A052
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缺失现状调查与补偿机制研究
马蜂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2011A053
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理论与实践
刘萌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2011A054
食品添加剂在菜肴制作中的安全性研究

黑龙江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与路径研究

黑龙江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与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黑龙江地方高校加强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通过文化传承、发扬光大,为乡村 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乡村文艺创新
挖掘乡村文艺资源,创作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的文艺作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 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 化繁荣。
研究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未来应加强实证研究,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 深入探讨黑龙江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和路径。
创新性研究
鼓励学者们开展创新性研究,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方法, 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服务。
拓展研究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全面,不仅关注农业领域,还要拓展到 农村文化、生态、经济等多个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全 面的学术支持。
村文化发展。
04
黑龙江地方高校服务乡村 振兴的实践案例
人才培养案例
联合培养模式
黑龙江地方高校与当地乡村振兴项目建立合作关系,采用联合培 养模式,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支持。
实习实训基地
在乡村振兴项目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 强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提升。
人才引进政策
通过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黑龙江参与乡 村振兴事业。
建设科技园区
在乡村地区建设科技园区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 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文化传承路径
传承乡村文化
01
挖掘、整理和传承乡村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

建设文化设施
02
在乡村地区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提高乡村公共文
化服务水平。
开展文化活动
03
在乡村地区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

大学生调研乡村振兴实践报告

大学生调研乡村振兴实践报告

大学生调研乡村振兴实践报告摘要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践情况,以及探索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途径和作用。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我们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力量,应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然而,在实践中,乡村振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情况,并探索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途径和作用。

方法为了全面了解乡村振兴实践情况,我们选择了对几个典型的乡村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访谈农民、乡村干部和相关专家,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调研结果从调研结果来看,乡村振兴实践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农村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推广农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了农民增收和村庄旅游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示范村的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激发了更多村庄的发展潜力。

然而,乡村振兴实践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限制了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农村人才流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

此外,与城市相比,乡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讨论大学生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应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发挥自己的优势。

首先,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其次,大学生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可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志愿者,为农民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也需要面对一些挑战。

首先,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对大学生来说,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乡村的传统观念和乡村生活的艰苦状况也可能让一些大学生望而却步。

大学生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在当今社会,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我所在的大学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对这次社会实践的全面总结和报告。

一、实践目的和背景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级政府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政策。

我们作为大学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希望通过实践了解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寻找我们大学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角色。

二、实践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农民代表进行沟通,了解到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

通过参观农田、农村饭店以及农民合作社,我们了解到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农业发展现状,认识到了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地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的社区服务活动,如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宣传和文化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与当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深入了解到了他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望和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三、实践成果和收获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担负起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

在这次实践中,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农业生产技术、环境保护和社区活动组织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将对我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与当地居民沟通和合作的经验。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农村居民的思想和诉求,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基于我对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观察和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2. 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4. 发展农村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

总结: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不仅了解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认识到了大学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大学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大学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大学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振兴工作。

通过多方合作、创新思路和务实行动,取得了一定成绩。

下面就我校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校注重人才培养。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开设了乡村振兴相关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培养了一批懂农业、懂乡村、懂农民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其次,我校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学校与当地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推广了高效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学校还注重产业扶贫。

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社合作,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如有机农产品、乡村旅游等,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了乡村振兴。

最后,我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学校组织师生到乡村开展义教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我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加强合作,努力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乡村振兴事业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而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重要支持力量。

本文将介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情况并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二、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背景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推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积极投身到农村工作中。

三、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1. 知识传播者大学生是知识的集聚者,他们通过向村民普及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知识等,帮助提升农民的产业技能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 创新者大学生具备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他们在乡村中开展创业实践,引领新型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

他们提出创新的经营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3. 文化传承者大学生关注乡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在乡村实践中帮助农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

四、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1. 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大学生的参与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2. 促进城乡交流大学生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纽带,通过乡村实践带动城乡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城乡互补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3.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和农民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五、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1. 缺乏专业知识针对这一问题,大学校园可以设置相关的农村实践课程,提供农业类专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2. 乡村留守儿童问题通过设立义教班、志愿者支教等方式,解决乡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教育需求,同时提供大学生实践的机会。

3. 就业分配问题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岗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六、结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作者:卢伟家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2年第03期[摘要]研究新时代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是为了发挥高校党建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是探索创新党日活动方式的时代课题。

通过走出校园、面向社会、服务“三农”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在理论层面上回答基层党建在新时代视域下如何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实践层面上解决新时代新需要情况下如何创新党日活动形式,构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长效机制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党建共建;长效机制[作者简介]卢伟家,辽东学院副研究员,辽宁丹东 118003。

[课题]本文系2018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农业类专业师生党员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之探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XDJ-YB059)。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3-0053-02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一个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动态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需要通过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构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长效机制。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在“三农”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一)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重点任务,积极动员全党全社会形成合力,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方性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张 景 何 芳
( 陕西工运 学院 7 1 0 0 3 0; 西安 工程 大学 7 1 0 0 4 8 )
【 摘 要】 本 文 以地 方性 高校服 务 新农 村 建设 的现 状 出发 , 分 析 了现 存
活动 , 因此 , 在高校参 与农村建设 中存在 以下 问题 。
三、 地 方 服 务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有 效 路 径 研 究
角来探究地方性 服务新农 村建设 的路径 。 目前地方性高校服务农村建设 的形式


地方性高校 以其地域 优势 、 人员结 构优势 在新农村 建设 中更 贴近农村实际 , 而其 科研 水平和科研地位也往往定位于实践 , 因此 更便于参与新农村建设 。 目前 , 地方性高校服务农村建设的形式 :
甚 微。
【 关键 词 】 地 方性 高校 ; 新农村 建设 众 所周 知 , 农 民 知识 水 平 低 是 制 约 我 国新 农 村 建 设 的 瓶 颈 , 发
展人力 资源 、 提高农 民整体素质是新农村建设快 速 、 持续发展 的有 效途径 。而 高等 教育是人 才的摇篮 , 从理论上讲 , 高等教育能为新 农村建设培养 、 输送各类人才 , 从 二十世纪初 开始 , 我 国 的 一 些 著 名教育学家 , 如陶行知 、 黄炎培 开始践行 高校 服务农村 。 目前 的研 究视角 和方法呈 现多样性 , 有学 者研究高 等教育服务农村 的必要 性; 有 的学者研究高等教育通 向农村 的举措 ; 有的学者从 事历史研 究; 有 的学 者从 事对策研究 。本文基于 田野调查 问卷 , 从 实践 的视

的 问题 , 提 出 目前地 方性 高校 在参 与新农 村建 设方 面并不 具有 主动性 , 影 响 了高校作 用 的发挥 , 需要 政府 和 高校 建 立相 应 的机 制化 被 动 为 主
动, 积极推 进 新农村 建设 , 真正 发挥 高校在 新农 村建设 中的作 用。
是缺乏系统性导致效果不 明显 。由于高校并未将服 务农 村
表 现 出要 把 高 校 培 养 的 人 才 输 送 到 农 村 建 设 前 线 的 决 心 , 而 在 农
是政府应该制定 高校参 与新农村建 设 的机制 。第一 _ , 形成 强制参与机制 。比如要求 地方性 高校必须 将服 务农村建 设 , 给农

村前线做 出成绩 、 真正为农 村建设做 出杰 出贡献 的大学生村 官也 确实大有人在。大学生支教对高校角度而言是学生社会活 动的一 部分 , 由学生社 团或者 由共青 团组织 , 对农 村而言 , 则是 当地小 学 进行对外 交流的方式 , 在接 受调查 的农 村 中基本 上都接受 过大学

村提供 人才培养作 为一项必需 的工作来 实施 ; 或者要求新 加入 高
校工作 的年轻教师必 须参与半 年到三 个月 的农 村 实践 。第 二 , 形
成检查机制 , 对于高校参与农村建设实施 的活动和效果进行 检查 。 第三 , 形成 激励 机制 , 对于成果 突出的高 校予 以奖励 。 二是高校尤其 是农 业类 院校 应该 形成 定期 在农 村调 研 的机 制, 防止研究 和实践脱 节。 目前 的农业类 高等 院校虽 然在农 村普 遍设置 了实验基地 , 但是 实验的主动权在高校一方 , 是 否是 农 民真 正需要解决 的问题 , 无从得 知。高校科研 的 目的仅是 为 了完 成 国 家科研计划和科研考核 , 农村真正需要的小农业技术却无从 取得 , 因此 , 在高校 里可 以考虑 专 门设置 为农村提供 实用技术 的科研人 员, 对他们 采取和一般科研人员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激励方式 , 以真 正做到为农村建设服务 。 三是将农村文化建设作 为高效 服务农 村 的重 点工作 之一 , 通 过村校共建 图书室 、 高校为农 村提供文化娱乐产品 、 为农 村基层 干 部提供培训等方式来推进文化建设 。同时设 置有 文科 类专业 的院 校 应 该 注 意 对 农 村 传 统 文 化 的保 护 和研 究 。
作为重 要工作 , 即使是农业 院校也并不 是考虑 到农 业 的实 际生产 来进行科研 , 而是 在科研考 核体 系的要求 和压力下进行 的 , 一定程
度上可 以认 为高校服务 建设不过是科 研考核体 系 的副产 品 , 并 不 具有主动性 , 被动 的态度导致 了效果大打折扣 , 也导致 了提供 的服 务不连 贯 , 不 具有 针 对性 , 缺 乏 系统 性 , 没有 实 际效 果 或者 效 果
化基础 薄弱 , 尤其是随着青壮年人 口的流失和城镇化 , 传统农村 文 化在逐渐 消失 , 使得农村成 了真正 的文化沙漠 。
三是未形成 机制 , 由于被 动导致 机制缺 乏 , 激励 机制 、 考评 机 制、 长效机制等基本缺位 , 在这 些机 制缺位的情况下无法保证 高效 服务农村建设 的效果 , 导致高效服务农村成为每个 高校都会 提及 , 但都未将其提及一定高度 的活动 。
二是农 村文化建设受到忽视 。即使是和对农村联 系更 为紧密 的地方性高校 , 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 思想认识 不到位 、 主
动 性 不 高 的 现象 。一 方 面 , 地 方 高 校 对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的重 要 性 和
自己在农村文化 建设 中的作 用认识缺 失 , 另 一方 面是 农村本 身文

是直接参与模 式 , 包括各 种形 式 的支教 、 ” 大学 生村 管 ” 制
基于 以上对 高效服务 新农村 的现状 和存在 问题 的分 析 , 本文
认为 , 要 发 挥 高 校 在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 作 用 应 该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人手 。
度。几乎所有的地方性高校都参 与了支教 和” 大学 生村 管” 制 度。 虽然学界对 ” 大学生村官制度” 提 出质疑的大有 人在 , 但是作 为制 度化的手段 , ” 人学生 村官 制度 ” 体 现 了政 府对农 村 问题 的重 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