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崇实致用的学风, 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响
1、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3>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评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2>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b有助于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c蕴含早期人文主义。
评价
<1>具有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代表了工商业者和中小地主的利益。具有进步性、民主性。
<2>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3>局限性:未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存在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根本: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高一下必修三历史知识点
高一下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高一下学期的必修三历史课中,同学们将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史,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下面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主。
封建制度是由君主或皇帝作为中心,通过封爵和封地来分封贵族的一种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的建立。
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个王朝,如夏、商、周等。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它建立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例如分封制、官制等,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而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也非常有特色。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的时候,中国的军队主要是由部落组成的。
后来,随着周朝的建立,军队逐渐由封建贵族统一组织和指挥。
而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军队由私人武装转变为专职军队。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军队的组织更为完善,实行了兵役制度,每个公民都需要服兵役。
除了政治和军事制度外,经济制度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农业发明和改进,如水井灌溉、耕牛耕地等。
这些发明和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文化包括了很多方面,如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很多,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诗宋词,它们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享誉世界。
而古代中国的艺术形式也非常丰富多样,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通过对高一下必修三历史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高二历史必修三的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官僚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的相互结合,统治着农民大众。
这种社会结构为长期的封建专制提供了基础。
此外,社会等级森严、礼教强调、家族观念重视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秦汉时期的封建社会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
在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封建王朝,封建制度逐渐完善。
而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不断演变和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农民起义与民族大融合等事件不断发生,对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科技发展以及艺术与建筑等方面。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发展方面,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大科技发明对世界科技史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艺术与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陶瓷和建筑等文化形态日益发展,其艺术精髓一直被后世传承。
综上所述,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要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考点
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考点
以下是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
1. 秦朝的统一中国: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
筑连墙等,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
2. 秦朝的法家思想:了解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以法治国、强调法律执行的
严格性、推行墨子教义等。
3. 秦朝的兵马俑和地下宫殿:了解秦朝兵马俑和地下宫殿的发现、特点和意义。
4. 汉朝的建立:了解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斗以及汉朝的建立过程,了解刘邦在政治上
的一些改革措施。
5. 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了解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的实施以及推动经
济发展的一些政策,了解汉朝的文化成就,如《诗经》的整理和传播、汉字的发展等。
6. 西汉的衰亡:了解汉朝中后期的一些内外因素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亡,如宦官干政、外族侵扰等。
7. 东汉的建立和三国时期:了解东汉的建立以及黄巾起义的发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
治格局和主要三国势力的特点。
8. 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了解他们的生平和才能。
9. 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了解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如赤壁之战、建安
七子之间的政治斗争等。
10. 三国时期的文化和文学: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和文学成就,如《三国演义》的创作、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等。
这些是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考点,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回顾
初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回顾本文档旨在回顾初三历史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并为考试做好准备。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1 上古时期- 原始社会的演变: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时期。
- 夏、商、西周:建立与灭亡。
-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国七雄。
1.2 秦汉时期-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西汉、东汉。
- 两汉的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
-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西晋、东晋、南北朝。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2.1 鸦片战争与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2.2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影响。
- 北洋政府时期。
- 国民革命与国共合作。
2.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胜利。
- 解放战争的进程与结果。
第三章:世界古代史3.1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 埃及古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巴比伦的汉摩拉比法典。
- 印度的孔雀王朝。
3.2 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的城邦时期。
- 罗马的兴起与衰落。
3.3 古代其他文明- 波斯帝国。
-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四章:世界近现代史4.1 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运动与影响。
- 宗教改革的爆发与影响。
4.2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农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影响。
4.3 世界大战与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 冷战的对峙与影响。
第五章:世界现代史5.1 联合国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 联合国的成立与作用。
- 冷战格局下的局部冲突。
5.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科技革命的影响。
-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5.3 当代世界的问题与挑战- 恐怖主义的威胁。
- 环境问题的挑战。
以上是初三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回顾,希望对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二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历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思潮革命。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高二历史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分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变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出路、近代中国的西化与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觉醒与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变局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变局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
在政治方面,清朝统治的软弱无能使得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势力兴起,社会秩序日益动荡不安。
经济方面,封建经济体制的固化使得中国无法适应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国家财政困难,农民生活困苦。
社会方面,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人民群众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逐渐升温。
二、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出路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的爆发,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虚弱,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开始了自我觉醒和探索,探索中国乃至亚洲民族独立和振兴的出路。
三、近代中国的西化与民主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吸收。
这一过程被称为中国的西化运动,包括洋务运动和“自强求富”运动。
中国的西化运动为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旨在消灭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腐朽,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
四、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觉醒与斗争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觉醒与斗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如洋务派、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不同的阶级和社会群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和诉求。
这些觉醒与斗争的过程,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积累了力量。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点之一,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包括三大王朝、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其中,三大王朝是指夏、商、周三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三个历史时期。
对于这三大王朝,必须掌握它们的开创者、时代背景及其贡献等方面的知识。
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开创者分别是禹、汤、周武王,他们都是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通过努力创造了自己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体系,使得中国古代文明得以延续。
此外,还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出现了诸如孔子、墨子、老子等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并不断固定,许多城市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也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王莽之乱、唐朝的开元盛世等,每个时期的高潮和低谷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二、现代中国史现代中国史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着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每个事件都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这些事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们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
例如辛亥革命是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政治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四运动则是在十九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现代中国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则是中共对民主革命的继续,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篇章。
三、世界史高中历史必修三涉及的最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世界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人们在对待自然和社会问题时必须保持一种谦虚、尊重和和谐的态度,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阴阳五行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五行之说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诸如“物极必反”、“有所不为”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命运观中国古代的命运观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命运的支配,表现为“生有命,死有时”,人类生存与命运密不可分。
古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地、神、人以及前世今生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因此必须求助于神仙、佛菩萨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化解人生难题,摆脱命运的羁绊。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始终受到宗族、氏族等传统关系的影响,交替出现的封建、中央集权和分权等政治体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的差异。
1.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基于宗法制度,以宗族和氏族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封建王朝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共同组成部分,汉朝的王莽时期和北魏的孝文帝时期等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
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体制之一,它在唐朝和宋朝等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挥。
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评定了科举制度,注重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达到了统治国家和士族的目的。
3.分权制度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上。
高三历史选必三电子版
高三历史选必三电子版
高三历史必修三电子版
一、周游列国
1、周游列国又称“十国行”,指的是春秋末年孔子经过十一国之行,反
映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以及各国之间彼此商议、战争与相互间斗争的
情景。
2、孔子认为,国家在统一的社会框架下行使督责,势必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对此他有自己的看法和论断。
3、另外,周游列国之行还提出了一些省治之道,如求真、严爱恕、戒
奢靡等,表明儒家思想的博大内涵,也宣扬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二、秦国衰亡
1、秦国是西周朝后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国家,也是统一中国的开端。
秦
始皇不仅进行了有效的政治改革,而且力图实现统一、稳定,贤明精
英实现发挥精湛才能,但不幸的是秦王朝毁于秦灭。
2、原因有很多,首先,游说与翻新的政策引发了其他国家的反抗;其次,秦始皇统一制度时也实施了学坊制度,大量的义士被迫放弃家园,添加的政治革新的政策导致阻力增大,最终秦国衰落。
3、此外,秦国的特征与其它诸侯国大不相同,使受其统治的民众难以
接受,拒不服从,秦国衰亡是不可避免的。
三、西周分封制
1、西周分封制是中国最早的封建制度,是连接混沌与秩序的桥梁,揭
示出原始封建社会极大规模的政治组织。
2、西周分封制将王室与大能之家区分开,大能之家具有大领主的地位,领地传于子孙,可以传24代,贵族及大能官吏也依其家族维持贵族的
尊位。
3、西周分封制通过划分各个国家,让王室加强对诸侯的统治,由此开
户封建的社会秩序,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国封建发展道路
的一大重要推动力。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制度。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主,国王统治全国,下设诸侯,实行分封制。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但在商朝时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
夏朝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产业,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商朝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要产业,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繁荣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周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最后,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萌芽。
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和礼乐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照实记录。
作为一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制作一份吸引人的课件吗?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快来鉴戒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精选篇1)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豪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
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摸索与探索。
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第一要请教师自身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摸索,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获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爱好,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形分析:一、教师自身状态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存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体会,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
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有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进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摩。
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存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存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锤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掌控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各抒己见,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
必修三知识点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③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2)含义(表现):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3)影响(地位/意义):①“百家争鸣”是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⑴“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⑵ “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 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局限)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缓 和阶级矛盾,对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道家和法家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儒学成为正统措施:①思想方面: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政治方面: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小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
高二历史必修三本书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本书知识点高二历史必修三本书是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世界史》、《中国史》和《中华文化史》三本教材。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三本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世界史》《世界史》是一本系统地介绍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教材。
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1. 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不同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情况,包括人类繁衍、定居、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进步。
2. 古代东方文明的崛起:重点介绍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的文明,包括它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
3.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详细介绍了希腊城邦制度、奥运会、雅典民主制度以及罗马帝国的兴衰等重要事件和文化成果。
4.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讲解了封建制度的特点、世袭原则、农奴制度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等。
5. 印刷术和大航海时代:解释了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思想传播的影响,介绍了哥伦布的航海以及欧洲人探索、征服新大陆的历史事件。
二、《中国史》《中国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发展的教材。
以下是其中的重要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中国的封建社会:讨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皇帝的统治、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以及社会等级的形成。
3. 中国的文化传统:介绍了儒家、道家、佛教等重要思想的发展与影响,讲述了孔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等重要人物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4. 中国的外交关系:侧重介绍了中国的丝绸之路、使者、使节制度以及涉及中国的重要外交事件。
5. 近代中国的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中华文化史》《中华文化史》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其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1. 中国的文化起源:重点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诗经、礼记、周礼、五经等。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本店铺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希望对你有帮助!1.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的时间跨度为公元三国到隋唐时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
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笔者将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一、三国时期1. 三国时期的背景:汉朝灭亡后,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这场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政权内部的斗争和外来民族的入侵,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刘备、曹操、孙权分别在中国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控制了各自的政权。
在政治上,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式较为复杂,既有君主制,也有共和制;在军事上,三国时期主要以阵地战和持久战为主。
3. 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魏晋时期是三国时期后的阶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思想意识逐渐解放,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二、南北朝时期1. 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从东晋时期到隋朝时期,大约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2.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更加复杂,各地的政权更加分裂。
在军事上,南北朝时期是战争时期,南北两个民族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3. 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多元性和异质性。
南北朝时期是一段文化多元并存的时期,各地的文化形式各异,但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三、隋唐时期1. 隋唐时期的背景: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并创造了唐朝的基石。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唐朝的领土辽阔,政治制度也相对完善。
在军事上,唐朝的边疆守卫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3. 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军事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程颐:《河பைடு நூலகம்程氏遗书》
解读:
程颐的这段话旨在揭示唐朝历史现象的根源。他认为,虽然唐初有盛世局面,但是其少数民族的风俗使得传统的儒学伦理道德体系遭到了破坏,这才导致后来的武则天篡夺皇位,而后来的权臣乱政、藩镇割据乃至唐亡五代的更迭,都是因为儒学伦理纲常的破坏。由此论证了复兴儒学、重伦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史料7: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解读:
程颐的此段话借对程颢的赞扬表达了理学学派的思想。理学学派认为:汉末以来,儒学被荒废,这种现象导致了政治上的黑暗和人伦的沦丧,因此,要重振儒学的伦理道德体系,复兴儒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史料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解读:
张载的话体现了理学的宗旨。为了天地万物的发展,因此要继承久远以前贤人的思想(实际就是指孔孟儒学),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建立长久的太平盛世。
这句话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儒家思想一直都致力于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并且真正的儒家学者也以此为己任,这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
【史料解读】
史料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读:
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的思想。前者反映了“仁”积极进取的一面,后者则反映了“仁”自律敬畏的一面。两者和谐统一,充分表达了仁者“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为人处世精神。
李贽的这段话将矛头指向了儒学和孔子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针对的是压抑人本性的理学体系。
史料10: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古代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并不能一概排斥,压抑和限制女性的“三从四德”与“三纲五常”并不相同,需要仔细甄别。
6.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以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专制皇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但更多的是反清复明的传统民族主义的产物,是对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一种思想反抗。其思想内容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民族歧视政策,而是有了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启蒙色彩。这些思想还是停留在上层知识分子之中,并没有在民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清王朝的文化高压政策下,这种反传统的思想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形成持久的思想传承,因此,并没有对社会政治产生直接影响。此时期的思想并不是要颠覆儒家思想,而是在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精神内核后对儒家思想的改革和发展,是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完善的阶段,但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这种完善并没有完成改革儒家思想的历史使命。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解读:
黄宗羲的这段话指出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弊端。从夏代以来,中国政治格局的“家天下”体制贯穿始终,黄宗羲指出,无论是夺取政权的过程还是巩固政权的过程,社会都因一己之私欲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正是从这历史发展的教训出发,黄宗羲得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并且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的美好愿望。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前 770—前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史料4:建国宜师古,兴邦属上庠。从来以儒戏,安得振朝纲……屋壁馀无几,焚坑逮可伤。挟书秦二世,坏宅汉诸王……
——[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解读:
这两首唐诗都在批判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两首诗都指出,秦王朝“焚书坑儒”的文化高压政策虽然短时期内起到了思想统一的效果,但是并没有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后世的许多人在分析秦王朝“短命”的原因时,会认为“焚书坑儒”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从而为儒家的思想独尊局面做出合理性分析。不可否认,“焚书坑儒”是给文化的多元发展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文化的浩劫,但秦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此,苛刻的刑罚和沉重的赋役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源。正如后人分析隋王朝的速亡将其归咎于大运河的开凿一样,都没有看到“民不聊生”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政策都有利弊的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基于三纲基础上的具体要求,即仁、义、礼、智、信。在《三字经》中就有“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的内容,虽然其中不乏有男尊女卑、君贵民贱的消极等级观念,但“三纲”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上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也曾起到规范君、父、夫的行为的积极作用,“五常”对社会的道德体系也曾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至今依然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史料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解读: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地走出来的。
这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细小走向强大,体现了量变的积累最终引起质变。这句话给人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哲学思考,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老子的哲学思想涉及了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但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影响更为深远。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
汉末开始,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及佛学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儒学的权威地位被严重削弱。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唐代中后期,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复兴儒学。到了宋代理学的形成,传统社会的尊卑伦理社会观念重新得以建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从程颐的言辞中,我们能够看到其君臣有序、男尊女卑、贵汉族而轻视少数民族的思想特点,这些都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
史料9: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清]李贽:《续焚书》
解读:
李贽的此段话表面诙谐,实际近乎癫狂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传统儒学的态度,以自己“人云亦云”的学习儒学过程来表达对儒学和孔子的否定态度。李贽道出了儒学教育的不足:儒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于阅历不多的幼儿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往往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能对儒学有相对的理解和感悟,而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更难体会,所以往往是自己并不懂得儒学却人云亦云地背记了许多的东西,这本身背离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史料5: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解读:
唐太宗李世民的话点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在隋代开创,到唐代形成,它将“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出仕为官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学而优则仕”是中国读书人的梦想。科举制度形成后,殿试登科成为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而殿试登科者被称为“天子门生”。这样的一套选官制度形成后,可以说将天下的读书人都完全地掌握在了皇帝手中,所以唐太宗会“喜”。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官员的文化素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使科举制逐渐地丧失了活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对于现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