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

合集下载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这三章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人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诗人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其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三)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侧面烘托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三)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侧面烘托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三)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侧面烘托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三)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侧面烘托2014-04-13 10:52阅读:1,804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三)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侧面烘托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这种手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外物等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以使其鲜明突出。

这种手法主要包含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人和以环境烘托人三种情况。

请看同样出自“汉乐府”中的两段诗句。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都是女主人公的漂亮,不过,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不同。

《孔雀东南飞》中的这段文字直接描写了主人公刘兰芝的穿着、身上的饰品、长相和动作,这些描写从正面表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现了刘的漂亮。

《陌上桑》则不仅有对女主人公罗敷采桑时所用的笼子,她的发式、耳饰、衣着的直接描写,还描写了罗敷采桑途中所遇到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四类人。

诗歌为什么要描写这些人?显然,诗歌写着四类人目的并不在他们身上,而是通过他们见到罗敷之后种种如痴如醉的举动来表现罗敷之美。

这种写法就叫侧面烘托,这样写的好处是把罗敷的美表现得极具感染力。

再看下面这首诗。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边将形象。

2016高考备考: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侧面烘托

2016高考备考: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侧面烘托

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侧面烘托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这种手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外物等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以使其鲜明突出。

这种手法主要包含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人和以环境烘托人三种情况。

请看同样出自“汉乐府”中的两段诗句。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都是女主人公的漂亮,不过,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不同。

《孔雀东南飞》中的这段文字直接描写了主人公刘兰芝的穿着、身上的饰品、长相和动作,这些描写从正面表现了刘的漂亮。

《陌上桑》则不仅有对女主人公罗敷采桑时所用的笼子,她的发式、耳饰、衣着的直接描写,还描写了罗敷采桑途中所遇到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四类人。

诗歌为什么要描写这些人?显然,诗歌写着四类人目的并不在他们身上,而是通过他们见到罗敷之后种种如痴如醉的举动来表现罗敷之美。

这种写法就叫侧面烘托,这样写的好处是把罗敷的美表现得极具感染力。

再看下面这首诗。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边将形象。

如何把握这个形象?诗歌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基本上没有对其做直接描写,而主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因此,只要搞清诗歌借助何种媒介烘托这个形象,如何烘托这个形象,就基本上把握了这个形象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首联描写的是边将的生活环境。

管窥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最新年精选文档

管窥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最新年精选文档

管窥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烘托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再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萦绕于怀,难以排遣的愁思。

又如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更以“衣带渐宽”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难以消释的离愁,进而表现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窥其一斑,以下从摹声、写人两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一、音乐描摹中的侧面烘托曲终后环境气氛的烘托。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留下了可涵咏沉思回味的空间,极好地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欧阳修《秋声赋》作者与童子问答,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这是一种变相的烘托――此环境烘托不因隔人问答而减其效,相反还诱人反顾前景前声.金庸也善用此类烘托。

《笑傲江湖》第七回,刘正风,曲洋临终荒山月夜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

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唯见明月当空,树影在地。

”所谓“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意境。

笫13回,任盈盈奏曲毕,“……终于万籁俱寂。

箫声停顿良久,众人才如梦初醒”。

人们沉浸于其中,不知身在何处,本欲何为,正烘托出奏者技艺之超妙。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希望大家喜欢!1)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拓展:《琵琶行》赏析《琵琶行》内容,如小序中所说,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名篇,让写作别开生面(上)——谈“侧面烘托法”的运用

名篇,让写作别开生面(上)——谈“侧面烘托法”的运用
仰 , 不 是 因 为他是 戊 戌 政变 的 主角 , 倒 也不 是 因 为他 是云南 起 义 的策 划者 , 实
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 , 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 , 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 后来 收在《 饮冰室文集》 里。他 的讲演是预先
的 。他 的广 东官话 是 很 够标 准 的 , 离 国语 甚远 , 距 但是 他 的声 音沉 着 而有 力 ,
有时又是洪亮而激昂 , 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 的每一字 , 我们甚至想如果他 说标准 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箜篌引》 《 :
◆ 北 大校 长 称 美 国 总统 不 懂 得 尊 重人 是 教 育 的 失败 , 而 总统 并 不是 衡 量教 育是 否成 功 的标 准 。 然 — — 叶 开
他背 诵 到酣 畅处 , 然记 不起 下 忽 文 ,他 便 用手 指敲 打他 的秃头 , 《 梁 任 公 先 生 的 一 次 演 记
稿 两者趣 味 上的 差别 , 出此 次 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讲》 梁 实秋 先 生 中年 以后 的作 是 品 。文章在 平 朴 中显 丰厚 , 于精 约 中见 开 阔 , 多有余味 而耐人 咀 嚼 。从 写 法上 看 , 紧 围绕 “ 紧 动
往无 前 的英雄 形 象 , 人过 目难 忘 。 令
目 圈厦 固 : : : :: : : : :: :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 , 专心学术。大约在 民国十年左右, 清华学校请 他作第一次的演讲 , 目是《 题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 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 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 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 限的景

(完整版)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完整版)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开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映托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托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致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管窥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

管窥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

管窥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作者:袁会术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12期【摘要】侧面烘托是用另一种事物做一个很鲜明的对比,然可以对主体起到烘托作用.它是诗文描情写物的重要手段,善写者善用之,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文就这一艺术手法在摹声写人中的艺术效果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侧面烘托古典文学摹声写人艺术效果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烘托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再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萦绕于怀,难以排遣的愁思。

又如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更以“衣带渐宽”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难以消释的离愁,进而表现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窥其一斑,以下从摹声、写人两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一、音乐描摹中的侧面烘托曲终后环境气氛的烘托。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留下了可涵咏沉思回味的空间,极好地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欧阳修《秋声赋》作者与童子问答,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这是一种变相的烘托——此环境烘托不因隔人问答而减其效,相反还诱人反顾前景前声.金庸也善用此类烘托。

《笑傲江湖》第七回,刘正风,曲洋临终荒山月夜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

烘云托月,精彩迭出——古代诗歌的侧面烘托例说

烘云托月,精彩迭出——古代诗歌的侧面烘托例说
闹 。” 个 “ ” , 人不 由地 联 : 的格调 与风 韵也 离不 开某种 特定 一 闹 字 使 想到朱 自清先生的绘春名句 :花 ! 的环 境 。东厢 月 , “ “ 一天 风露 , 花 杏 下 成 千成 百 的蜜 蜂 嗡 嗡 地 闹着 , : 如雪。 ( ”范成大《 忆秦娥》正是借 ) 大 小 的蝴 蝶 飞来 飞去 …… ” 另外 , : 助于明月、 清风与浓露的衬托 , 杏
绘 了动 听的 乐音和 琵琶女 高超 的 技艺, 给人 以 美好 的遐 想 。与 《 琵
篌的神 态极 力烘 托音 乐之 美 。上
寂 , 琶 女 已停 止 了弹 奏 , “ 琵 但 大
天入 地 , 、 、 无 不进 入 诗 人 人 鬼 仙
笔端 , 过 多 角度 的侧 面烘 托 , 通 极
珠小珠落玉盘”声音似乎还在听
放l 石l 材l 讨 开
“ "a 我 我 E
与《 教师教学用书》 编者商榷
◎江苏 / 吴文林
人教版语 文七年级下册 《 教师
村 自由天 地 中充满 诗情 画意 的儿 童 生活 画卷 ,表达 了作者 对 劳动
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 自由生
活 的 向往 。
作 者 之所 以 用第 一 人 称 , 是 为了达到亲切 、 真实、 可信 的表达
:朦朦胧胧 、 断断续续 、 恬静悠 闲, : 真乃一幅绝美的月夜笛声图! 当然 ,诗人也 往往 采 用拟 人 :
: 的修辞手法 ,赋予杏花以思想和 借 比如韩元吉 : 情态 , 以表情达意。 : 的《 好事近 ・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 卜 -感: ) 凝 碧 旧池 头, 听管 弦凄切 。 一
・ ( 作者 单位 : 平县 温陈 中学 ) 茌
“ 溢 香 融 ”来 形 容 其 色 泽 和 味 - 淡 的幽香 。 艳 清澈 的月 光 , 稀疏 透过

侧面烘托的例子

侧面烘托的例子

侧面烘托的力量:以诗歌为例
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常见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它通过借助其他事物或场景来烘托主要对象,从而增强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诗歌中,侧面烘托常常被用于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和思想。

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有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会当凌绝顶”这一
形象的描写,侧面烘托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超越的心态。

而最后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通过描写战乱时期思乡之情,
侧面烘托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杜甫的这首诗,还有很多其他著名的诗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一形象的描写,侧面烘托了自然规律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生命的思考。

又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细柳斜阳照,高峰入云宵”这一场景的描写,侧面烘托了诗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和豪迈心态。

侧面烘托在诗歌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主要对象的情感和思想。

浅谈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

浅谈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


:

,

,
,
,
这样 就 凸 显 出 来 了主 体
, ,

尤 其 是 在 诗 文描 情 写 物 上 表 现 方 式

,
,
是 非 常 独 到 的 这样 就 可 以 实现 善 写 者 与 善 用 者 灵 活 的 结 合 最后 对 表 现 实现 事半 功 倍 的 效果 本 文主 要 对 古 典 文 学 作 品 为 依 托 运 用 侧 面 烘 托 的 方 法 进行 阐 述 在 写 人 写 景
,
·
·

’ , ,

,
’ , ,

,
’ , ,
,
,
作 者 简介 副 教授 硕 士
孙 国超 (
)
,

汉族
:
河 北 沦 州人
,
研究方向
:
古代 文 学
从 侧 面上反 映 出来 了深秋 的凄 凉 这种渲染 是 非 常 浓 的 反 映 出 了诗 人 当 时的情 景 清 冷 寂寞等等 这种 表 现 的手 法
, , ,
, , ,

通过动 作进 行 了 展示
,
、 、
在这段话 中我 们 见 到 了这 些 人 不 同 的 反应 惊 叹 赞 赏 痴迷等 从侧 面上烘托 出了 秦 罗 敷 的 美貌 这样 就把读 者 带入 了 一种 意境 读 者 会 想 象这 个 罗 敷 到 底 是 什 么 样 子的 这种 表 现 手 法 有 一 种 空 灵感 使读 者 展开 了想
、 、


锄 者 忘 其锄 这时 候 罗 敷 外貌 成 为 笔 者 描 写 的见罗 敷 相 来 归 怨 怒 但坐

浅谈侧面烘托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浅谈侧面烘托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浅谈侧面烘托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作者:张莉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17期〔关键词〕古典诗歌;侧面烘托;音乐艺术〔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99—01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谓之烘云托月。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描写来突出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技法。

侧面烘托用于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来:1.写人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

这种写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灵感,又使读者参与到形象的创造之中。

这样的艺术境界,有时甚至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还要好。

2.写景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诗篇中,白居易有一首小诗《夜雪》别具风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洁白晶莹的雪花,常人一般是通过视觉来感受其形状、颜色的,诗人咏雪,大多是从正面直接进行描写,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等,白居易却另辟蹊径。

全诗不直接写夜雪,而是从感觉(首句)、视觉(第二句)、听觉(三、四句)的角度来捕捉,生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场夜雪。

诗人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这首诗别具一格,诗韵十足。

3.写音乐艺术《琵琶行》在用生动的比喻、摹声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有这样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古代诗歌鉴赏中人物描写方法之侧面描写

古代诗歌鉴赏中人物描写方法之侧面描写

古代诗歌鉴赏中人物描写方法之侧面描写作者:谷翠翠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19期侧面描写是与正面描写相对的概念,也叫间接描写。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直接描绘,而是描绘与之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人物、事物和景物来间接表现人物形象。

侧面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一是烘托。

或借助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

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卢纶《塞下曲》中“大雪满弓刀”、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号”等诗句,诗人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来突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或借助周围人的反应来表现主人公的形象。

如《琵琶行》中“主人忘归客不发”,通过主客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感染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演奏已经结束,听众却还沉浸在她的美妙音乐之中,不能自拔。

音乐止而意无穷,足以见得琵琶女演奏的乐曲的艺术感染力。

或从对方入笔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

杜甫在《月夜》中通过对妻子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来表现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以夜难眠来侧面写自己的思乡之情。

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虚写“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想象家人团坐在一起思念诗人,叨念诗人这个“远行人”来侧面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塑造了一个孤独而又思乡情切的诗人形象。

二是对比衬托。

以景物衬托人物心情最常见。

诗人以景衬情,寓情于景。

或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的正衬。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描绘了“朝辞白帝彩云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壮丽图景,塑造了一个被赦免后的轻松愉快的诗人形象。

或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的反衬。

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春景如此美好,诗人却无心赏玩,反衬内心的苦闷,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功业无成的诗人形象。

三是语意双关。

古人喜欢利用其他人或事物的相似点、比喻义、象征义等间接表情达意,进而塑造人物形象。

或假托其他形象来表现诗人形象。

如秦韬玉《贫女》中塑造了一个贫女形象,暗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侧面烘托的作用

侧面烘托的作用

侧面烘托的作用
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作用有:1、侧面烘托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烘托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3、侧面烘托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侧面烘托的好处
1、侧面烘托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2、侧面烘托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3、侧面烘托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尽管侧面描写常常结合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但也有些时候,表现人物性格不适宜用正面描写。

中西方文学人物塑造中的侧面描写

中西方文学人物塑造中的侧面描写

中西方文学人物塑造中的侧面描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是一个需要细致入微的过程,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立体形象。

在中西方文学中,人物的侧面描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就分别从中西方文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物侧面描写。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常常注重于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的描写。

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的贾琏和王熙凤。

贾琏被描写为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但同时也是一个淫荡不羁的纨绔子弟;而王熙凤则被塑造成一个聪明能干且狡猾阴险的女子。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二人的外貌描写和言谈举止的刻画,使得读者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这种对人物的侧面描写,让读者更加容易地对人物进行分析和认知,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西方文学中,人物的侧面描写同样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就被塑造成一个内心矛盾而又深沉的形象。

在剧中,作者通过对哈姆雷特的言谈举止和内心独白的描写,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侧面描写,使得读者对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侧面描写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多重性格与复杂内心。

在小说中,主人公六娃被塑造成一个对命运充满不屈和顽强意志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内心矛盾和渴望自由的青年。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侧面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也让读者更容易地对人物进行情感共鸣和认知。

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
踏花归来马蹄香 ——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
2023
宋代画院曾经举行过一次绘画比赛,画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众画工挥毫泼墨,各显其能 ,有的画骑马人手里拈着一枝花,有的画马蹄上缠绕着一枝花,有的画一匹马站在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旁……最后夺魁的却是这样一副画:一匹骏马奋蹄疾驰,马蹄边飞舞着几只小蜜蜂。真是绝妙的构思啊 !画中没有花,但那追逐马儿的小蜜蜂却使人依稀嗅到那浓浓的花香。花香是难以正面描绘的,即使非要从正面描绘,也往往会显得直白、平淡,而以蜜蜂衬花香,则使作品从虚无中见出丰盈,从而取得一种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是这样,文学作品的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呢?
01
02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通过描写江南水乡清新优美的图景,通过原本静止的景物飞驰来衬托船行疾速,从而烘托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悦而迫切的心情。
(以景衬人)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以景衬人
作者用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水生嫂愉悦的心情和高洁的品质,同时为下文情节的铺展做好铺垫。
1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在使用动作、神态和比喻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再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正侧结合,有力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复杂心情,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感叹做了铺垫。

烘托衬托侧面描写象征暗示

烘托衬托侧面描写象征暗示

烘托衬托侧面描写象征暗示
烘托衬托侧面描写象征暗示
烘托衬托侧面描写象征暗示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或者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意在烘托
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的。

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不明白地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示意的举动或制造某种气氛、景象使人领会。

谈谈诗歌中的侧面烘托艺术

谈谈诗歌中的侧面烘托艺术

谈谈诗歌中的侧⾯烘托艺术“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

”(《夜雪》⽩居易)全诗不直接写夜雪,却从感觉、视觉、听觉的⾓度来捕捉,句句写⼈,却处处点出夜雪。

正是侧⾯烘托的⼿法使这⾸诗别具⼀格,诗韵⼗⾜。

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种技法,⽤⽔墨或⾊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于诗歌创作,指从侧⾯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主要事物鲜明突出。

侧⾯烘托的技法⼤致有以下三类:由⼈烘托⼈《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美“⾏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其五)》:伴客销愁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泣,醉⾥时时错问君!这是⼀⾸表露对亡妻执着爱恋的诗。

结尾两句真是锥⼼泣⾎之⾔,读⾄此,有情⼈不禁掩卷⼀哭!悼念逝者,流泪的应该是诗⼈⾃⼰,但偏偏不写⾃⼰伤⼼落泪,只写旁⼈感泣,从旁⼈的感泣中,更见出⾃⼰的伤⼼。

侧⾯烘托,曲曲传情,挚深感⼈。

以物烘托物“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都是众⼈皆知的烘托⼿法的典范。

再看韦应物的《赋得暮⾬送李曹》诗:楚江微⾬⾥,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限,沾襟⽐散丝。

这是⼀⾸送别诗。

全诗只在第⼀句直接点明“微⾬”,接下来的两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则主要通过对帆船、鸟⽻、海门、浦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形成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

以物烘托⼈《琵琶⾏》中“东船西舫悄⽆⾔,唯见江⼼秋⽉⽩”“去来江⼝守空船,绕船⽉明江⽔寒”两句,借写江中之⽉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胜和⼈物凄凉、孤独之情,别有⼀番韵味。

⼜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桑⿇。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中去,归来每⽇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典文学中的侧面烘托
作者:孙国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
摘要:侧面烘托在古典文学里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运用鲜明的对比方法,通过事物间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差异,这样就凸显出来了主体。

尤其是在诗文描情写物上表现方式是非常独到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善写者与善用者灵活的结合,最后对表现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主要对古典文学作品为依托,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进行阐述,在写人、写景、写音乐上的艺术上进行应用,对在古典文化艺术的创作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侧面烘托;古典文学;艺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烘托的方法好比国画技巧的应用,它用水墨画色彩进行渲染,试图对轮廓进行展示,使物象在某一个角度更加明显的突出。

在艺术创作的阶段,侧面似乎不能凸显主体,只能处于陪衬的地步,这个时候主体在整个框架中就更加的突出。

例如在大家比较熟悉的《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将整个环境的意境勾勒了出来,既能让听众陶醉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又能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这样就能把读者带入当时的意境,让读者非常的陶醉。

一、侧面烘托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应用方式
1.1写人的应用方式
《陌上桑》是大家都熟悉的汉乐府民歌,这首民歌里面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时候罗敷外貌成为笔者描写的重点,作者透过这段描述,对罗敷的描述没有一点,但是从侧面来讲,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这些人对罗敷的外貌通过动作进行了展示,在这段话中我们见到了这些人不同的反应,惊叹、赞赏、痴迷等,从侧面上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这样就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意境,读者会想象这个罗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种表现手法有一种空灵感,使读者展开了想象的空间。

1.2写景的应用方式
写景的应用,在古典文学中出现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夜雪》这首诗,是非常深入人心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当读者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把自己带入了白居易笔下的夜雪,例如对洁白晶莹的雪花的描述,很多人只是对它的形状或者颜色
进行描述,这样似乎读者也是很清楚的,但是不能将那种意境表现出来,例如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就是平铺直叙的,但是白居易从另一个角度来写,通过感觉来抒发对景的描述,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将读者带入了情景,非常的传神,诗韵十足。

1.3写音乐艺术的应用方式
在音乐艺术上应用比较好的就是《琵琶行》,将琵琶女的演奏赋予灵性,再加上生动活泼的语言,就出现了脍炙人口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诗句,当读者读到这诗句的时候,自然不自然地就陶醉了,从侧面烘托了琵琶演奏的精湛美妙,让听众如醉如痴,这种表现手法是很有渲染力的。

二、侧面烘托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2.1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生长规律,指出了它的颜色的变化,从侧面上反映出来了深秋的凄凉,这种渲染是非常浓的,反映出了诗人当时的情景,清冷、寂寞等等,这种表现的手法让读者真正的能体会到作者的心境。

还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是高适在《别董大》进行的描述,当读者看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描述,甚至是这种环境就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进行了遐想,想到当时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离愁别恨的场景,进行了含蓄的表达。

2.2以人烘托人。

在以人烘托人的角度上,《三国演义》表现的手法是非常到位的。

例如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对关羽的形象塑造是非常精彩的,罗贯中在这一回进行描述的时候,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搬到台前,而是通过周围的环境,当时的场景进行营造,其实对关羽本人用到的笔墨并不是很多,也没有正面的进行阐述,尤其是从侧面对诸侯的反映表现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恰好反映出来了关羽的神威,让读者更加神往。

2.3以物烘托物。

在以物烘托物的表现手法上,《鸟鸣涧》是非常典型的,相信作者王维在写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的用心去揣摩了,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月亮、山谷、鸟鸣融为一体,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可以引人入胜,春山的安谧体现得淋漓尽致,春夜山涧也被衬托出来,显得更加幽静。

2.4以听者烘托演奏者
《听颖师弹琴》是韩愈的大作,在这里面没有一句是对琴声进行描述的,都是从听琴者的感受和反应入手,如“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遂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表现出来的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使听者深深地被打动了,这就是对听者的一种情感上的刺激,从侧面上烘托出了琴技的高超,使听者陶醉在琴声里面,引起了共鸣。

三、结束语
总之,恰当运用烘托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非常有效的实现“以虚写实”、“以虚托实”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实现花费的力气并不是很多,但是表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在诗文描情写物上表现方式一定要做到独具一格,这样就可以实现善写者与善用者灵活的结合,最后对表现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烘托毕竟只是正面描写的一个必要补充,写文章时,一定要把握好火候,避免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