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台湾史研究综述
简述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
简述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过去讨论台湾口述历史的进行与刊布,都以学术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近史所)为其噶矢,而订在1959年12月;然而如果将口述访谈包括座谈会、座谈会记录(以第一人称表示慈一宽广的定义来看,则应以1952年台北市文献会成立后,以《台北文物》为其机关刊物,文为最早。
可惜此一工作在1956年以后即停}卜。
此外早期的《台湾风物》也在1954年5月刊出《士林镇乡土座谈会》为第二篇。
虽然如此,但因学术机构有专才、预算,因此学术机构对口述历史的探讨虽较晚进行,但其规模成果却是地方文献机构、私人创办的杂志所难望其项背的。
本文首先探讨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两条路线:一是“中研院”近史所、台史所、国史馆、党冲国国民党党史会)、军使政编译局伪主;另一条路线自始即以台湾本土人物为访谈对象,自台湾大学、各省县市文献会、文化中心循改为文化局仍至于文化工作者。
而后者在解严后,其发展更为快速,以地方文史工作室为其主力。
其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的推动给台湾各界尤其是史学界带来的影响。
再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而对的问题。
一、台湾口述历史的缘起与进行卜近史所既开风气又为先口述历史是藉受访者的叙述,保留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记录,它为社会变迁保留史料,也提供历史研究或直接运用在个人传记与地方史的书写中。
台湾口述历史的发端与实践,都不能不由1957年“中研院”近史所郭廷以所长开始积极推动口述历史开始说起。
郭廷以所长认为只要每位重要人物都能留下一份详尽的传记记录,再与其他史料相对照,就能解决、澄清若干历史问题,遂在1959年10月拟订“民国口述史访问大纲”,于12月正式展开党、政、军重要人士的访谈。
之所以在1959年展开这项工作,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1949年来台重要人士,有部分已退出政坛,有足够的人物可以选择;第二,中华民国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到1945年抗战胜利,可说历经了15年战争,因而史料征集及历史书写两相缺乏,有待补充;第三,受到欧美各国口述历史发展的影响,其中受到美国的影响较大。
台湾史学简介(8)
第八讲台湾史学研究简介
一、渊源
1、“历研派”(史语所):台大、师大、中研院
*“南港学派”——中研院近史所
2、欧美(日本)
3、“本土史学”——大陆的“本土史学”
二、发展历程
1、50、60年代
2、70、80年代
3、90年代以后
三、特色与展望
1、政治局势的影响
2、重视中国史、古代史,轻视世界史、近代史
*“史料”与“史观”
3、台湾史的研究
近代史的研究——国民党史的研究,档案刊布四、档案、文献的刊布整理为代表的成绩
《明实录》为代表的明清档案
方志、石刻、笔记
近史所档案:《海防档》、《中俄关系史料》等
台湾地方文献:淡新档案等
名人日记的刊布
四、主要机构及期刊
史语所、近史所、党史会(国史会)
大学(“南派”与“北派”)
各大学学报、研究会会刊
《史语所集刊》、《近史所集刊》
《大陆杂志》、《新史学》。
台湾近代史报告
台湾近代史研究简述一、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二战结束,台湾一直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五十年是台湾人民身处日本残暴统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时期。
台湾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对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配合与呼应。
而这一历史时期台湾的政治活动与内地几乎是同步的。
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台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开始主导进行政治改良运动。
其中著名的“台湾同化会”,这个组织融合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思想的改良,改变时事的思维,但是日本人在参与同化活动却改变了整个活动的性质,同化会成为日本人以思想同化来达到对台湾人民的思想控制的方式。
而在先进的思想外衣包裹下的同化运动受到了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给日本高压政治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同化运动的组织者希望以此来削弱台湾总督势力,改善台湾同胞的境遇,并且可以在同化运动活动中要求日本改良统治,但是运动本身因为引发台湾本土统治阶层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失败。
在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四运动时期,受此影响台湾的文化界也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台湾文化界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场运动,以青年为主导的文化运动通过报刊、书籍、演讲等各种形式配合抗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青年民族进步人士,而通过此次文化运动,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觉醒。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二战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台湾统治的灭亡,但是光复之后的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实行特殊化和政治独裁的统治方式,而在经济上面实行与内地完全隔离的统治政策。
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大肆搜刮和掠夺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
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台湾人民的恶劣处境。
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开始了重新整顿台湾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
为了摆脱国民党内部原来的派系斗争,在台湾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了了新的党内组织,对原来的元老势力通过党内政治和军事的制衡削弱他们的势力。
台湾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三代学者-论文
3 7
政治
中外 外 关系
3 3
人物
区域
合计
明末清史 民 国史 史 中共 党 史 合计 表二
:
3 5 3
1
3
2
2
6 l l
7 5
27 23 4
l
5
2
]0
6
8
l2
54
1
5 9
3 一 1 98
年 台湾 有 关 明 末 清 史硕 士论 文 研 究 内容 分 类统 计 表
政治
经济
15 5 5
弛 们研 究 政 治
,
思想 文 分别 占
:
化
、
人 物 和 区 域 ( 主 要是台湾 地 区 ) 者 多
,
四
台 湾 培 养 的 中国 近 现 代 史 博
、
总 数 的 加%
3 6%
。
而 研究 军事 者 最 少
,
仅 占总 数 的
:
硕 士 论 文 作为 专
、
著出 版 的 情况 大 体如 下 台湾有关 明 末清史的硕 士 论 文
、
他 们 执 当 今 台 湾研究 中国 近 现 代 史之牛耳 ,
第三 代
朱建民
、 ,
萧 一山
、
张 金鉴
、
桂 崇基
、
、
时 下 在 四 十岁 左 右
出的 博 士 者
, 、
,
他 们 几 乎都是第 一
、
二 代培 养
,
杨雪萍 愁
慈
、
王尔 敏
杨 树藩
、
江炳 伦
陈 宽强
、
易君 博 孙 子和
港台文学绪论
1986 《台湾新文学概观》、《台湾当代文学》 1987 《现代台湾文学史》 1988 《台湾现代文学简述》 1989 《台湾新文学初编》
20世纪90年代:兼关注香港文学 1990 《香港文学简史》 1993 《香港文学概观》 1995 《香港文学简论》 1996 《香港当代小说概述》 1997 《香港文学史》 1998 《当代香港写实小说散文概论》 1999 《香港小说史》
1984《杨逵小说选》、《赖和短篇小说选》 李黎、聂华苓lí nɡ 、於梨华、白先勇、张系国都 是大陆籍台湾旅美作家; 钟肇政、陈映真、王拓、杨逵kuí 、赖和是台湾 本土作家。
学术成果:(文学评论、新文学论丛、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文:张葆莘bǎo shēn 《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张超《借欧 美现代派之琴,唱中国流浪者之歌——论於梨华的创作》、封祖盛 《论白先勇的小说》、卢菁jīnɡ 光《他在探求什么——台湾作家 张系国散论》、武治纯《台湾文坛老兵——杨逵桨其创作》、潘翠 菁《台湾省作家——钟理和》等 专著:1984《台湾小说作家论》(赖和、吴浊流、杨逵、钟理和、 林海音、於梨华、白先勇、黄春明、杨青矗) 1985《压不扁的玫瑰花——台湾乡土文学初探》 1986《乡恋、哲理、亲情——台湾文学散论》等
总集类: 《台湾当代名家作品精选集》(10种,国文 联)、《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中国友 谊)、《二十世纪台港及海外华人文学经典系列 丛书》(花山文艺)等。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厦门鹭江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文学的宣传、教化、认识功能——审美、娱乐、 消费功能 言情、武侠、科幻、历史等通俗类作品出版 着重于文学本身艺术品质考量的学术定位及适应 市场需求的赏析性评价成为主流。
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史进程及相关特征
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史进程及相关特征陈友冰台湾六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观念的演进和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1949—1969),第二阶段为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1970——1986),第三阶段从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1987—2009)。
其演进的基本规律是:考据、笺证、集释等实证方式和“知人论世”的史传批评方法从传统的主导地位逐渐动摇和消解,新的研究观念和以“新批评”为主的研究方法由潜入发生到活跃壮大,在与传统的研究观念和方法一番撞击、论辩之后,开始出现一种多元和多变的格局以及回归和融合的倾向。
造成这种演进的原因很多,有文学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需求,也有来自外部的影响。
下面拟对这一演进历程及其特征进行勾勒和探讨,对其中的借鉴作用亦作一些思考。
一台湾古典文学研究观念的演进的第一阶段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1949—1969)。
其基本特征是考据、笺证、集释等实证式研究和知人论世的史传批评方法占主导地位,但西方的研究观念亦潜入发生。
台湾五、六十年代的古典文学研究,运用的最多的是实证式。
以最能反映学术取向的学位论文而言,其中采用最多、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乃是实证类论文。
1955年至1969年这十五年间,[1]台湾古典文学方面的学位论文共92篇,其中实证类56篇,占60%。
后来在台湾古典文学界中影响较大,甚至成为中坚人物的学者,其学位论文亦多是实证类研究,如台湾大学杜其容《毛诗连绵词谱》(1955),薛凤生的《元微之年谱》(1959)等。
这批实证类学位论文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出入经史名家又多新见,如阮廷瑜的《高常侍诗校注》,该书以四部丛刊《高常侍集》为底本,用明正德本、仿宋本等参校,收高适五古120首,七古32首,律诗70首,并有作者自编的高适年谱、传本述要,后附佚诗拾遗、赋表文、游踪经历图、交游考、校后记,比大陆影响较大的陈铁民的《高适诗歌编年笺注》约早了十五年。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简史【提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科学史学开始了一系列建制化活动,包括成立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发行科学史研究的刊物,举办与科学史有关的学术活动以及建立科学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团体等。
经过数十年的积淀,特别是建制化的推动,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得到发展,包括科学史学界开始频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适机改变自身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开辟科学史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台湾科学史学建制1981年7月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台湾科学史学界终于有了正式的学术组织。
自此之后,台湾科学史学界每年都有相应的学术活动,开始出版科学史研究的专门性刊物,并且逐步出现一批与科学史研究相关的机构和团体。
在这些建制活动的推动下,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事业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台湾科学史学的建制(一)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的成立台湾的“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7月。
它的成立是台湾科学史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在科学史研究与教学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发展。
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正式的机构或是团体来组织和领导学者们的科学史研究。
正是由于这种状况使学者觉得有组织起来的必要。
1981年成立时,共有委员22人,选王萍为主任委员。
“科学史委员会”成立后,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
首先,在成立大会上,该委员会就明确规定每年要举行委员会议及学术演讲两次,出版“科学史通讯”等重要的措施,这是台湾科学史学建制的发端,是台湾科学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次,该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筹划和组织台湾科学史学者参与各项学术交流活动,这对整合和凝聚台湾科学史的研究力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它的组织下,台湾科学史学才真正地作为一股学术力量步入正轨而得到健康发展。
(二)台湾地区的科学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团体台湾地区至今没有拥有像中国大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这样的专门性科学史研究机构,除了依靠“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进行学术活动外,学者们的科学史研究活动多是依托自己的工作单位得以进行的,其中在中研院各所以及各高校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学者居多,其中台湾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研究最为著名。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三(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三(一)六、关于传统经济与近代化(一)近代农业发展与不发展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在近代农村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直存在并占优势地位,农业资本主义十分微弱,争议较多的是关于新式农垦企业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丁长青认为新式农垦企业从事商业性农业,引入新的劳动组织、经营方式和新技术,有着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刘圣宜、戴鞍钢、黄逸平、毛德鸣等也持相似观点。
章有义等认为新式农垦企业不仅在数量上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性质上绝大多数都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朱坚真认为在产业结构单一狭窄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内部固有的矛盾无法通过资本主义农场营形式解决。
王玉茹指出中国农业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出现类似日本式的农业资本主义革命,而政府对农业投入太少,农业生产能提供的剩余增量也很少。
关于近代经营地主的情况,刘克祥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他分析了经营地主的经营方式和规模、资本构成及运营等,认为近代经营地主是具有某种资本主义性质的地主经济,由于近代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不断下降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这就从根本上堵塞了经营地主向资本主义农业企业演变的道路。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考察了近代农业中经营地主、富农经济、农业公司和农场这三种形式后指出:经营地主的优越性在于规模经营,但在多数情况下经营地主并不比出租土地、个体生产能获得更高的产量,这除了是由于地主不善经营外,还因为中国集约化的小农经济有不可低估的生产效率,而规模经济在这种集约农业中并非重要因素;富农经营的主要优越性在于劳动力,富农以家工带领雇工,是传统农业条件下最有效率的劳动力组织。
但富农经济极不稳定,其作用不大;农业公司和农场的主要作用在于把股份集资制度入农业,并部分地引入了新式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垦荒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上有所贡献,但因其数量很小,在整个农业中作用微乎其微。
这些关于不同经营形式生产力状况的分析,对我们今后的进一步研究颇有启示意义。
研究综述范文
研究综述范⽂综述是指就某⼀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专题,对⼤量原始研究论⽂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归纳整理、分析提炼⽽写成的论⽂。
综述属三次⽂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具有⼀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的情报学价值。
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
研究综述范⽂1 摘要: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童⼼说”、“琴者⼼也”等⾳乐思想,在我国⾳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的⾳乐理论与实践产⽣了极⼤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其思想来源、⾳乐美学思想等⽅⾯进⾏了深⼊研究,取得了⼀些理论成果。
关键词:李贽思想来源⾳乐思想 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其重要著作除《焚书》外,还有《藏书》、《续藏书》及《史纲评要》等。
他的思想及理论涉及范围较⼴,多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多集中在佛学、儒学、美学、史学思想等⽅⾯,也有对其整个⼈⽣发展全过程的考察与分析。
⽽他独具创新性的⾳乐理论及其产⽣的根源,则受到了⾳乐学界的关注。
⾼峰在其《李贽⼈⽣简论》⼀⽂中提到了李贽的传统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他后来思想的形成的前提条件。
作者认为他是时代精神的代⾔⼈,其思想构成较为繁杂,⼼学、禅学、道家对其思想都有着极⼤的影响。
戴峰也认为⼼学、禅学和道家对李贽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禅宗思想启⽰了他,使他从禅学之中吸取合理的营养,重视“本⼼”、“真⼼”,并构筑了“童⼼说”的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作者在《论禅、庄对李贽“童⼼说”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xx年第4期)中还提到李贽的思想与庄⼦思想相似,不过,作者还在⽂章最后指出,“童⼼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于禅学和庄学。
左东岭和杨雷的《禅宗思想与李贽的童⼼说》(《郑州⼤学学报》1995年第5期)中则认为,李贽提出的初⼼、本⼼及真⼼的重要内涵之⼀,是指⼈⼼空虚明净的本然状态,并与后天被熏染过的世俗之⼼相对。
近十年来台湾地区孙中山研究的进展与困境
近十年来台湾地区孙中山研究的进展与困境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金超)[摘要]:文章主要从著作和论文两个方面,评述新世纪以来台湾地区孙中山研究的大致概貌。
同时,指明当下存在的困境和分析其归因,对今后如何推进研究提出几点思考。
但愿对大陆地区的同行提供一些学术信息或借鉴。
[关键词]:台湾孙中山研究进展困境长期以来,台湾地区是两岸乃至全球孙中山研究的学术重镇之一。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大陆学界比翼双飞、交互辉映,出版有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召开了系列专题学术研讨会,涌现和培养了一拨知名专家。
孙中山研究在岛内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显学”。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骤然降温,风光不在,取得的成果难如人意。
近十年台湾地区的孙中山研究样态可作如是观照:整体低迷状态下仍不乏亮点;旧题新做,有所深入;以孙中山与列强关系为重点和热点的相关研究,进步明显;思想与事功、与同时代人物关系等领域有所展拓。
遗憾的是,新史料的挖掘整理进展不大。
一最具份量的成果,当首推台北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为庆祝该会成立四十周年刊行的“中山先生与世界”系列丛书。
该会以阐扬孙中山思想及奖励学术研究为主旨,曾出版有“中山丛书”及“中山文库”。
截止目前,该丛书已推出有蒋永敬、杨奎松著《中山先生与莫斯科》,李云汉著《中山先生与日本》,陈三井著《中山先生与法国》、《中山先生与美国》,李国祁著《中山先生与德国》,黄宇和1笔者撰写本文参考了陈三井的《孙中山与列强关系——六十年来台湾学界研究之回顾》(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编:《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赵立彬的《存异求同与另辟蹊径——海峡两岸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近况与思考》(载林家有主编:《孙中山研究》第四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周兴樑的《台湾60年来的孙中山研究》(北京《团结报》2009年第108期)等文,特表感谢。
著《中山先生与英国》,段云章著《中山先生的世界观》,张家凤著《中山先生国际友人》(上下),李金强著《中山先生与港澳》等。
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论述:台湾历史与大陆对台政策演变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
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
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由上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就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
建国60年以来,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发展两岸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建国初期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进程受到干扰。
五十年代,周总理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在1963年,周总理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使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关于台湾的参考文献
关于台湾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台湾史》(作者:陈玉龙):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台湾的历史发展,从荷兰殖民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研究台湾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 《台湾地理》(作者:黄怡文):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台湾的地理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气候等方面,对于了解台湾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背景非常有帮助。
3. 《台湾政治与社会研究》(编辑:骆家辉): 这本书收录了多位学者对台湾政治与社会的研究成果,涉及政治制度、社会变迁、族群关系等方面,是研究台湾社会与政治的重要参考书籍。
4. 《反省与对话:台湾历史与文学》(作者:罗大经): 该书通过对台湾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性分析,探讨了台湾文学对于历史的记忆和个体经验的反思,对于理解台湾文化与历史有重要启示。
5. 《台湾经济发展史》(作者:黄崇智): 这本书系统概述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从农业社会到高科技产业的崛起,深入分析了各个经济领域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6. 《台湾民俗学》(作者:方来英): 该书详细介绍了台湾的民俗文化,包括宗教信仰、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对于了解台湾的文化传统与习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作者:刘克襄): 这本书系统研究了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对于理解台湾多元文化与族群关系有重要贡献。
8. 《台湾法律与制度研究》(作者:李保田): 该书深入探讨了台湾的法律体系、法治理念和法律实践,是研究台湾法律与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台湾相关的历史书籍
台湾相关的历史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台湾历史的书籍,它们以中文撰写并提供给您参考:
1. 《台湾史纲》,作者:魏志忠
这本书是一部详细讲述台湾历史的经典之作,从古代的原住民部落
到荷兰、西班牙等外国殖民统治,再到清朝的统治以及日本的殖民时期,都有详实的叙述。
2. 《台湾历史》,作者:黄仁征
这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台湾历史著作,从早期的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台湾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台湾历史的全貌很
有帮助。
3. 《台湾史话》,作者:林贤治
这本书在故事叙述的方式上别具特色,通过讲述一系列台湾历史上
的轶事和事件,带领读者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人入胜。
4. 《台湾通史》,作者:陈铁城
这是一本学术性的台湾通史,详细介绍了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
等方面的发展,适合对台湾历史有较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
5. 《台湾的故事》,作者:杨静华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丰富的历史照片和插图,生动地叙述了台湾的历
史故事,是一本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台湾历史的入门读物。
这些书籍涵盖了台湾历史的不同层面和角度,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
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析论
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析论朱立立林娟芳摘要:华文文学存在着复杂的版本问题,作品发表或出版时间、地区不同,以及误传、翻译、作家手稿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版本内容差异。
从聂华苓小说《爱国奖券》二异本的比较观照、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因翻译导致的版本差异来看,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重要性,研究界应加强华文文学版本意识,促进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学理化。
关键词:华文文学;版本差异;聂华苓小说;文学翻译作者简介:朱立立,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娟芳,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1)1-0210-11作为文学史史料学的一部分,版本研究涉及对文献资料的鉴别、比较与阐释,是文学研究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
传统版本学主要指的是研究古籍版本问题,在古籍整理和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今书或新书包括现当代文学(文学作品及研究论述)同样存在版本问题。
早在1935年,阿英(钱杏邨)就在《版本小言》中指出,版本学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旧书固如此,新书又何独例外?……注意版本,是不仅在旧书方面,新文学的研究者,同样的是不应该忽略的。
无论研究新旧学问、中外学问,对于版本,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①长期致力于新文学版本和史料研究的朱金顺认为:“新文学产生的年代较近,但版本的复杂和处理起来的棘手,是不亚于古代文学的。
”②现当代文学研究面对着伪本、伪装本、增删本、修改本、盗印本等版本问题。
单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修改本问题就不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与人文学术的发展(1950—2010)”(项目编号:16ZDA138)。
① 钱小云、吴泰昌编:《阿英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244页。
②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3期。
早期中国共产党与台湾——从黎明期的台湾谈起
2021年第4期台湾研究集刊No.42021(总第176期)TAIWANRESEARCHJOURNALGeneralNo.176早期中国共产党与台湾从«黎明期的台湾»谈起陈小冲(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ꎻ2.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ꎬ福建厦门361005)摘㊀要:中国共产党与台湾的早期接触中ꎬ台籍中共党员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ꎮ«新青年»刊发的许乃昌«黎明期的台湾»及瞿秋白以 记者附注 方式所作的回应ꎬ写下了中共早期涉台论述的初页ꎮ而中共对台湾革命的指导ꎬ颇受党的路线与共产国际方针的影响ꎬ瞿秋白亦不能例外ꎮ李大钊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台湾论述虽不成熟亦未成体系ꎬ但足以显示中共与台湾间之深厚渊源关系ꎮ关键词:«黎明期的台湾»ꎻ许乃昌ꎻ瞿秋白ꎻ李大钊ꎻ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图分类号:D618ꎬK20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1590(2021)04-011-09近一时期ꎬ我们曾以系列专题的方式研究了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台湾的历史联系ꎬ初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涉台政策宣示ꎬ尝试展示了红都瑞金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台湾印记ꎮ①其实ꎬ中国共产党与台湾的联系ꎬ可以更往前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ꎮ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共产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历史大背景下ꎬ中国共产党与台湾间发生过什么?其中台籍中共党员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中共如何看待台湾问题与台湾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都有过怎样的台湾论述?凡此种种ꎬ均值得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ꎮ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ꎬ这一研究无疑兼具学术与现实之双重意义ꎮ一㊁«黎明期的台湾»谈到19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台湾问题的议论ꎬ便不能不提及1924年12月20日出刊的«新青年»季刊第4期上署名沫云的«黎明期的台湾»一文ꎮ沫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台籍党员许①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 百年台湾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叙事研究 (19ZDA279)作者简介:陈小冲ꎬ男ꎬ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㊁台湾研究院教授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ꎮ陈小冲:«一个台湾变节者的革命前史 蔡孝乾早期历史探微»ꎬ«台湾研究集刊»2017年第6期ꎻ«中央苏区的台湾旋风 以‹红色中华›台湾记事为中心之研究»ꎬ«台湾研究集刊»2018年第6期ꎻ«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台湾»ꎬ«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第6期ꎮ乃昌的笔名ꎮ许乃昌①(1907-1975)ꎬ笔名秀湖㊁秀湖生㊁沫云等ꎬ台湾彰化人ꎮ其父许嘉种(1883-1954)为台湾文化协会㊁台湾民众党在彰化地区的重要骨干ꎬ曾积极参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活动ꎮ许乃昌于1920年代初来到祖国大陆求学ꎬ1923年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ꎮ如所周知ꎬ上海大学乃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立的一所学校ꎬ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ꎬ学校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ꎬ设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㊁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㊁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ꎮ②9月入学的许乃昌很快便在11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ꎬ1924年1月作为正式党员编入上海大学第一党小组ꎬ同组还有瞿秋白㊁邓中夏㊁向警予等人ꎮ③1924年八九月间许乃昌离开上海大学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ꎬ后于1925年6月返回中国ꎮ显然ꎬ«黎明期的台湾»一文发表的时候ꎬ许乃昌人已经在莫斯科ꎬ从他在上海大学与瞿秋白交汇的时间推测ꎬ该文投稿时间或在其出国之前ꎮ通过对许乃昌1924年人生活动轨迹的梳理ꎬ可知其撰写«黎明期的台湾»一文时已经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ꎬ故瞿秋白称他为 沫云同志 ꎮ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ꎬ这很可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的机关杂志刊载的首份与台湾相关的最为详尽的文献资料ꎮ那么ꎬ«黎明期的台湾»是如何介绍台湾的呢?更重要的是ꎬ它对台湾解放与革命抱持什么样的看法?以下我们试作分析解读ꎮ«黎明期的台湾»全文共分为六节ꎬ标题分别是 近代台湾史的第一篇 现在的经济状况 政治现状的解剖 文化状态一瞥 资产阶级的解放运动 和 台湾与社会革命 ꎮ④关于台湾历史ꎬ虽然章节名是近代台湾史ꎬ但介绍的是自16世纪以来的台湾发展史ꎬ与人们通常认定的近代历史分期有所不同ꎬ这或许是受日本学界不少人将16世纪以来的历史称为近世史的影响ꎮ通读相关文字ꎬ应该说许氏的台湾历史论述ꎬ存在不少偏颇甚至错误的地方ꎬ譬如他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ꎬ 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为数极少 ꎬ其实当时岛上只有荷兰殖民者而没有早被打败退出的西班牙人了ꎻ又云随着大批闽粤移民涌入开发ꎬ 台湾就完全变为汉人的殖民地了 ꎬ这无疑是从台湾本位主义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ꎻ尤其是声称郑氏集团统治时期 台湾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 ꎬ则更是对矢志 存正朔于沧溟㊁震天声于大汉 的海外孤忠延平郡王的极大误解ꎮ⑤与早期台湾史不同ꎬ许乃昌对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现况的描述ꎬ则大致是准确的ꎮ他指出:在经济上ꎬ 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权力ꎬ已经完全把整个的台湾抢在手中ꎬ于是一切的经济利益ꎬ也完全是日本资本家独占去了ꎮ 在政治上ꎬ 台湾的最高政治机关叫做 台湾总督府 ꎬ日本皇帝所任命的台湾总督ꎬ当然是日本资本主义的台湾总经理ꎬ而对于台湾人却是封建时代的专制皇帝ꎮ 作为殖民地被压迫的台湾民众则没有政治权利ꎬ 三百六十余万的台湾人ꎬ只可做最下级的胥吏 如警察ꎬ以外丝毫的参政权都绝对没有ꎮ 在文化教育方面ꎬ 台湾的教育权当然也完全握在日政府之手ꎬ他们的宗旨ꎬ当然是在 养成日人的奴隶 ꎮ不但中学㊁小学ꎬ台湾人不能自己设立ꎬ就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台湾研究集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4期㊀①②③④⑤关于许乃昌的生平及其思想ꎬ邱士杰曾做过精辟的分析ꎮ而许乃昌的出生年月ꎬ进入上海大学的时间ꎬ何时赴莫斯科何所学校学习等等ꎬ其不甚明了之处不少ꎬ本文主要参考邱士杰的考证ꎬ感谢作者惠赠大作ꎮ详见氏著:«从‹黎明期的台湾›走向中国改造论 由许乃昌的思想经历看两岸变革运动与论争(1923-1927)»ꎬ«史绎»(台北)第35期(2007年)ꎻ«一九二四年以前台湾社会主义运动的萌芽»ꎬ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ꎬ2009年ꎮ参见陈铁健:«瞿秋白传»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1988年ꎬ第187页ꎮ详细考述见邱士杰:«从‹黎明期的台湾›走向中国改造论 由许乃昌的思想经历看两岸变革运动与论争(1923-1927)»ꎬ«史绎»(台北)第35期(2007年)ꎬ第75页ꎬ注释第10ꎮ沫云:«黎明期的台湾»ꎬ«新青年»1924年第4期ꎮ以下凡引自该文者ꎬ不再一一加注ꎮ邱士杰亦指出许氏的台湾史 文中记载屡误 : 把唐景崧写成唐景和ꎬ台湾民主国写成台湾共和国 ꎮ见邱士杰:«从‹黎明期的台湾›走向中国改造论 由许乃昌的思想经历看两岸变革运动与论争(1923-1927)»ꎬ第100页ꎬ注释第69ꎮ是极旧式的书房ꎬ也在取缔之列ꎮ自小学起就禁止三四百年来台湾人日日所用的汉文ꎬ这自然是欲断绝台湾人的民族意识ꎮ 在许乃昌看来ꎬ政治压迫㊁经济剥夺㊁文教奴化ꎬ这便是日本殖民地下台湾人的惨状ꎮ应该说ꎬ其对于殖民地台湾社会的描述基本符合实际ꎮ至于文中不时出现的 完全一切 绝对 等形容词ꎬ则略显突兀ꎬ其意应在于以严厉的语气控诉日本殖民者的横暴以图达成自身写作诉求ꎬ且亦为当时左翼人士批判帝国主义及其殖民统治时的常态ꎬ其既非学术论文ꎬ似亦不必过于苛责ꎮ在批判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同时ꎬ许乃昌敏锐地注意到了日本殖民地下台湾社会各阶层乃至阶级的新变化ꎬ它们是 受日本资本主义的侵入而产生的新无产阶级(以前大部分是小农民) ㊁形成新 自由思想 的日据下成长起来的台湾人知识分子ꎬ以至 到了近年ꎬ日本资本主义的侵略ꎬ又必然地培养出反对他自己的新阶级出来ꎮ这便是新兴的台湾资产阶级ꎮ 他指出: 这个新兴的台湾资产阶级和那独占台湾经济利益的日本资本主义ꎬ其厉害自然完全相反ꎮ因此台湾资产阶级随其本身的发展ꎬ也就渐渐露出反抗日本统治的面目出来了ꎮ 不过ꎬ许乃昌并不看好台湾本地资产阶级的斗争ꎬ他认为 台湾资产阶级正在那学步的幼稚时代ꎬ所以也不能像印度朝鲜等处一样ꎬ做比较革命的行动ꎬ而只在于所谓 台湾议会 的参政权运动恋恋不舍而已ꎮ 这个 台湾议会 设立运动ꎬ仅仅是 半自治 的运动ꎮ其方法只是派些代表到日本国会去请愿ꎬ台湾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那样的薄弱ꎬ他的解放运动也仅仅是这样而已ꎮ 在这里ꎬ两个 而已 ꎬ充分反映了许乃昌个人对于资产阶级领导的台湾解放运动的消极见解ꎮ据邱士杰的研究ꎬ本文在经过若干修改后ꎬ被已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的许乃昌于1924年10月以 关于台湾情况的报告 为题提交给了共产国际ꎬ认为 该报告标志着共产国际在获取台湾资讯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ꎮ①以上我们详细梳理了许乃昌对于台湾历史㊁台湾社会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分析ꎬ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范围内ꎬ这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台湾的最早的系统性论述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ꎬ许乃昌是中共党员同时也是台湾人ꎬ换句话说ꎬ中国共产党有关台湾问题的系统性论述ꎬ最早是由台籍中共党员完成的ꎮ这种状况在中国共产党与台湾关系的历史上一直得到了延续ꎬ后续较具重要性的涉台文献先后有:台籍中共党员翁泽生于1930年发表在上海«环球半月刊»的«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台湾»ꎬ② 台湾同志 蔡前刊载于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的«红角 六一七 的简史 台湾民族为独立解放的纪念节»ꎬ③施红光的«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统治下的台湾»ꎬ④延安时期蔡前在«解放日报»发表的«台湾的今昔»ꎬ⑤以及关于台湾革命的小册子«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台湾»ꎬ⑥等等ꎮ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ꎬ中共方面才陆续出现了非台籍党员张毕来和以«新华日报»社同仁为代表的涉台人才及其台湾论述ꎮ⑦因此ꎬ观察中陈小冲:早期中国共产党与台湾①②③④⑤⑥⑦邱士杰:«台湾共产主义运动与共产国际(1924-1932)若干考订之辨析 以翁泽生新见佚文‹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台湾›为中心的讨论»ꎬ«史原»(台北)复刊第1期(2010年)ꎮ这篇文章原署名 丽岛 ꎬ邱士杰考证其为翁泽生佚文ꎮ详见邱士杰:«台湾共产主义运动与共产国际(1924-1932)若干考订之辨析 以翁泽生新见佚文‹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台湾›为中心的讨论»ꎬ«史原»(台北)复刊第1期(2010年)ꎮ«红角 六一七 的简史 台湾民族为独立解放的纪念节»ꎬ«红色中华»1933年6月17日ꎮ施红光:«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统治下的台湾»ꎬ«红色中华»1934年9月13日ꎮ蔡前:«台湾的今昔»ꎬ«解放日报»1941年10月23日ꎮ蔡前:«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台湾»ꎬ延安:新华书店ꎬ1942年ꎮ陈小冲:«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台湾论述 以张毕来为例之研究»ꎬ«台湾研究集刊»2019年第6期ꎻ邓倩倩㊁陈小冲:«试论新华日报与台湾»ꎬ收入«两岸文化深耕与融合»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ꎬ2018年ꎬ第134-147页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台湾研究集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4期㊀国共产党与台湾关系早期历史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自中共建党之初即已建立和开展起来ꎬ其中台籍中共党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ꎮ二㊁来自瞿秋白的对话在«黎明期的台湾»中ꎬ许乃昌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ꎬ对殖民地台湾社会及其各阶级进行了分析ꎬ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下台湾资产阶级领导的解放运动是 幼稚 和 妥协 的产物ꎬ并且在 凶恶 反动 的日本资本主义镇压下将很快消亡ꎮ那么ꎬ台湾解放运动的前途何在?他在文中发问: 此后的台湾人ꎬ应该如何呢?前进呢?后退呢?起来求自由呢?静坐待死呢? 而最终他给出的答案是须全力开展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ꎬ 一齐团结到日本㊁中国共产党旗帜之下去努力!一齐归到第三国际旗帜之下去努力!许乃昌的主张引起了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的关注ꎮ我们知道ꎬ«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时期宣传新文化的重要期刊ꎬ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ꎬ成为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ꎬ1923年改为季刊ꎬ由甫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担任主编ꎮ在«黎明期的台湾»文后ꎬ瞿秋白以 记者附注 的方式就许乃昌的主张进行了回应ꎬ其文如下:㊀㊀沫云同志这篇«黎明期的台湾»ꎬ描写日本帝国主义对于台湾经济的㊁政治的和文化的侵略ꎬ很可以表现日本帝国主义对付殖民地之真精神ꎬ中国人读了之后应当作何感想!我在此地希望读者注意ꎬ甲午以前的台湾就是现在的中国一样ꎬ现在的中国又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心目中将来之台湾呢!但沫云同志的结论ꎬ说台湾将不要经过资产阶级性的民族革命ꎬ即全民族的国民革命ꎬ而只要直接行向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ꎬ这未免有点左稚病ꎬ这是读者须注意的ꎬ并且也是沫云同志应自己明白的ꎻ因为在现时的台湾状况之下ꎬ在最野蛮的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之下的台湾ꎬ只要作到全民族的资产阶级性的革命ꎬ已经是不容易了ꎬ何能遽谈无产阶级的革命?我们须明白ꎬ列宁主义教训我们ꎬ凡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须得经过一个全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ꎬ给宗主国的帝国主义的一个普遍的打击ꎬ才能进一步行到无产阶级革命ꎮ所以此时的台湾ꎬ正是应当作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台湾ꎬ而还未到作单纯的无产阶级时期的台湾ꎮ所以此时台湾的无产阶级ꎬ应该站在第三国际之下ꎬ中国共产党与日本共产党的帮助之下ꎬ去领导一切被压迫的台湾民众ꎬ作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ꎮ①这份 记者附注 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主要负责人第一次就台湾问题公开发表见解ꎬ堪称中国共产党与台湾关系历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ꎬ值得我们充分关注ꎮ如上所述ꎬ瞿秋白跟许乃昌是认识的ꎬ在上海大学他们是师生关系ꎬ在中共内部他们属于同一个党小组ꎬ1924年的许乃昌才18岁ꎬ因此瞿秋白以老师对学生的口吻和对谈的方式ꎬ循循善诱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ꎮ对于许乃昌主张台湾不必经过 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而直接跳到 无产阶级社会革命 ꎬ瞿秋白认为是犯了 左稚病 ꎬ即左倾幼稚病ꎬ告诫 沫云同志 予以注意ꎮ在瞿秋白看来ꎬ从台湾殖民地社会的实际出发ꎬ由于台湾无产阶级力量薄弱ꎬ在日本帝国主义 最野蛮 的压迫之下ꎬ即便是进行资产阶级的 全民族 的革命亦非易事ꎬ 何能遽谈无产阶级的革命 ?进一步ꎬ瞿秋白认为依照列宁主义殖民地理论ꎬ 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须得经过一个全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ꎬ给宗主国的帝国主义的一个普遍的打击ꎬ才能进一步行到无产阶级革命ꎮ 瞿秋白此一主张之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ꎮ1920年共产国际第①瞿秋白:«‹黎明期的台湾›的 记者附注 »ꎬ原刊«新青年»季刊1924年第4期ꎬ收入«瞿秋白文集 政治理论编㊀第二卷»ꎬ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88年ꎬ第688-689页ꎮ二次代表大会后ꎬ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将世界革命的重心转向东方ꎬ要求将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纳入共产国际领导的世界革命ꎬ制定东方战略㊁推动东方革命ꎬ极力促进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ꎮ会上列宁提交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ꎬ要求 各国共产党必须帮助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解放运动ꎬ把落后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在财政上加以控制的那个国家的工人ꎬ首先有义务给予最积极的帮助ꎮ 同时他也强调 共产国际援助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运动ꎬ只能是有条件的ꎬ这个条件是各落后国家未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名义上是共产党)的分子已经在集结起来ꎬ并且通过教育认识到同本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作斗争是自己特殊的任务ꎻ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ꎬ但不要同他们融合ꎬ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ꎬ即使这一运动还处在最初的萌芽状态也是如此ꎮ ①在这里ꎬ列宁明确了殖民地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所应有的态度ꎬ即支持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并与其结成临时联盟ꎬ但应是有条件的且须绝对保持自身的独立性ꎮ列宁指出: 外国帝国主义强行统治东方各民族ꎬ阻碍它们在社会经济方面发展到欧美各民族的水平ꎬ由于帝国主义实行阻碍殖民地工业发展的政策ꎬ真正的无产阶级只是不久以前才出现ꎮ 因此ꎬ 为了推翻外国资本主义 实现殖民地革命的第一步ꎬ利用与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分子的合作ꎬ是有好处的ꎮ ②显然ꎬ受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ꎬ在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现实条件下ꎬ应支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以推翻外国资本主义(或殖民主义)ꎬ与资产阶级的联合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策略及达成最终目标的 一种手段 ꎮ1922年1月ꎬ包括中共代表瞿秋白㊁张国焘等在内的中国及日本㊁朝鲜等民族革命团体166人参加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ꎬ进一步确立了 争取群众大多数 的革命统一战线精神ꎬ要求远东各国共产党支持反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运动ꎮ③综上可见ꎬ瞿秋白关于台湾革命的意见ꎬ正是遵循了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ꎬ依据共产国际的相关决议精神ꎬ尤其是结合台湾殖民地社会现实而做出的ꎮ 此时的台湾ꎬ正是应当作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台湾ꎬ而还未到作单纯的无产阶级时期的台湾ꎮ 这一指导思想既符合台湾实际ꎬ也契合当时国共合作的大环境ꎮ然而ꎬ当我们将眼光放远到台湾革命长时段发展历史的时候ꎬ蓦然发现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民族运动ꎬ却已成为困扰台湾革命者的重大课题ꎮ1928年台湾共产党成立后ꎬ党的内部争论的焦点即在于此ꎬ并逐渐发展为两条路线的斗争(分别以谢雪红和翁泽生为代表)ꎮ1930年10月瞿秋白曾与台共在上海的主要领导人会面ꎬ传递中共和共产国际对台共的指导方针ꎮ从当时的情况看ꎬ似乎瞿秋白早先对许乃昌的批评及其精神未能传导至后来的台共ꎬ而是出现了断层甚至自我否定的情形ꎬ最终台共内部亦犯了 左 的错误ꎮ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ꎬ我们认为与1927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ꎬ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ꎬ中共中央和瞿秋白在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同时ꎬ也出现了 左 的盲动主义倾向有关ꎮ党的八七会议后ꎬ提出了 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ꎬ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 的主张ꎬ④这显然和1924年瞿秋白与许乃昌二人在关于台湾革命性质的对话中支持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论述大相径庭ꎮ这时的瞿秋白已被解除中陈小冲:早期中国共产党与台湾①②③④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ꎬ收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1920年7-8月)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1988年ꎬ第38-39页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1年ꎬ第26页ꎮ周永祥编:«瞿秋白年谱»ꎬ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ꎬ1983年ꎬ第25页ꎻ参阅余伟民:«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及东方革命的展开»ꎬ«俄罗斯研究»2021年第1期ꎮ陈鹤锦㊁陈玉芳㊁郑乃臧㊁王楠:« 盲动主义 ꎬ还是探索中的失误? 关于瞿秋白与 左 倾盲动主义的问题»ꎬ收入陈铁健等编:«瞿秋白研究文集»ꎬ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ꎬ1987年ꎬ第165页ꎮ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的职位ꎬ但作为中共与共产国际间的重要桥梁人物ꎬ在共产国际远东局上海负责人面临更替的时候ꎬ仍暂时代表共产国际与台共负责人进行了谈话ꎮ他告诫台湾党组织其内部问题非仅凭中共权威即可解决ꎬ台共需注意其与日共的组织关系ꎬ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则应透过中共来进行ꎮ梁伟峰认为这体现了瞿秋白严守作为一个传话者的身份界线ꎮ他谈话中的一些左 的内容(譬如 虽然台湾的革命属于民主革命ꎬ不过它必须反对民族资产阶级 ꎬ 现阶段台湾革命的目标ꎬ在于建立工农政府 ①等等)ꎬ未必就是瞿秋白自己的思想观点的体现ꎬ 他当时是努力站在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方针政策立场上发言ꎮ ②史料记载表明ꎬ台共虽在瞿秋白建议下适时召开会议以解决内部分歧ꎬ但台共改革同盟却认为 紧急会议并未获得共产国际批准ꎬ也不是在共产国际直接指导下召开(尽管陈同志透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代表ꎬ与其他数名同志得到了你们所给的指示ꎬ不过这还是相当不充分) ꎮ③显然ꎬ瞿秋白谈话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ꎮ也就是说ꎬ瞿秋白1930年与台共部分领导人的会面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台共的走向ꎬ其实需要打个大问号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ꎬ即便是不考虑瞿秋白八七会议后的思想转变而延续其与许乃昌对话时的观点ꎬ在当时 左 的影响深刻化的大背景下ꎬ恐怕也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ꎮ④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与台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ꎬ可说是一部 痛史 ꎮ腐朽没落的老大帝国ꎬ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屡屡失败ꎬ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乃至割地赔款ꎬ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中被 蕞尔小国 日本击溃ꎬ继而赔偿巨额白银并割让台湾澎湖ꎬ更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强烈震动ꎮ国人公车上书者有之ꎬ建言迁都再战者有之ꎬ而灰心绝望者亦有之ꎮ对于非战事发生之地却被割弃的台湾ꎬ岛内民众固奋起抗争ꎬ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ꎬ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ꎮ⑤大陆民众亦如«申报»云: 日人之得台湾ꎬ不特台湾之人痛心疾首 ꎬ 即中国(大陆)人民亦无不痛心疾首 ꎮ⑥那么ꎬ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甲午战争㊁乙未割台和日据下的台湾又有过怎样的认识呢?我们先来看李大钊ꎮ自鸦片战争以迄甲午战争ꎬ 中国的门户洞开ꎬ墙墉尽拆ꎬ而中国的贫弱乃大示于天下ꎮ ⑦在李大钊的历史观中ꎬ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甲午以前ꎬ我国朝野士大夫ꎬ昧于天下大势ꎬ心目中惟以中国处于华夏之中ꎬ礼义文化远出他邦之上ꎬ所有东西各国ꎬ非虏即夷ꎬ皆不足与我较ꎬ此时外交可谓夜郎自大之时期ꎻ甲午之役ꎬ挫于日本ꎬ举国大哗ꎬ方知国力不足恃ꎬ旧法不足尚ꎬ对于外人亦一变其前日骄矜之态度ꎬ而出之以卑驯ꎬ前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台湾研究集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4期㊀①②③④⑤⑥⑦郭杰㊁白安娜著:«台湾共产主义运动与共产国际(1924-1932)研究 档案»ꎬ李随安㊁陈进盛译ꎬ台北: 中研院 台湾史研究所ꎬ2010年ꎬ第395页ꎮ梁伟峰:«瞿秋白与 台湾共产党 »ꎬ«瞿秋白研究文丛»(第9辑)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ꎬ2015年ꎬ第148页ꎮ郭杰㊁白安娜著:«台湾共产主义运动与共产国际(1924-1932)研究 档案»ꎬ第391页ꎮ邱士杰指出: (负有纠正 立三路线 使命的)瞿秋白并未完全将 立三路线 作为左倾错误而加以修正ꎬ因而无法在台共的场合预防左倾路线的发生ꎮ 参阅氏著:«试论1920年代后期台湾抗日运动的左右分化 以台共党内斗争为线索的考察»ꎬ«台湾研究集刊»2019年第4期ꎮ连横:«台湾通史»上册ꎬ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83年ꎬ第70页ꎮ«本报纪日官告示系之以论»ꎬ«申报»1896年11月24日ꎮ李大钊:«中国的事变和本团的训练»(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日)ꎬ«李大钊全集»第四卷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ꎬ1999年ꎬ第492页ꎮ。
经历台湾史研究30年
作者: 邓孔昭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
页码: 54-58页
主题词: 台湾史;经历;中国近代史;改革开放;厦门大学;历史专业;社会工作;历史系
摘要:2008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30周年,也是我个人从事台湾史研究的30周年。
1978年我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在系里当助教。
当时系领导分配给我的工作,除了教学方面参加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的活动,社会工作方面担任历史专业78级本科班和大专班的辅导员外,科研方面则参加台湾史研究小组的活动。
可以说。
我一工作就参与到了台湾史的研究之中。
台湾历史与现状
我强台弱的态势在发展
• 我们不放弃武力,对台湾分裂势力,一直
是一个威慑
• 两岸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
积极的因素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世界
上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完成祖国
统一大业的决心!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影响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 三、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四、当前台湾政治生态 五、当前两岸局势和形势分析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面积:3.6万平方公里 人口:2300万 重要战略地位: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
通向太平洋之门户、南北海运之咽喉 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东方的直布罗陀 有关历史:230年卫温去台 12世纪,驻兵澎湖 1885年设省 1895年割让日本 《开罗宣言》 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 1971年26届联大
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再到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一)第一代领导人的功绩:
• 1、确立了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基石 • 2、在国际上确立了一个中国的框架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主要贡献:
• 1、把国家的统一战略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有
机和辨证统一起来
• 2、把一国两制的方针法律化 • 3、打破了两岸隔绝状态 • 4、香港、澳门的示范作用
•
二、影响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
•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 • (二)一个中国的世界潮流与一中一台的潜流 • (三)美国因素 • (四)日本和其他亚太国家 • (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安全的影响 • (六)信息革命的因素 • (七)台湾当局一直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
三、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 我们党的台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武
台湾省的中国近现代史区域研究述评
作者: 彭厚文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 博士生 南京市210008
出版物刊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3-58页
主题词: 区域研究;史学工作者;分区研究;区域发展;西方史学;分裂状态;图书资料;区域划分;
海峡两岸;文化区
摘要: 对历史进行分区研究,是当代西方史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七十年代以来,台湾省的史学工作者也开始注重对中国近现代史开展区域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区域研究已成为台湾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台湾省中国近现代史区域研究的情况做一简单评介.由于海峡两岸至今仍处于分裂状态,台湾的图书资料不易看到,本文只是选择一些重要成果进行述评,以供大陆史学工作者参考.。
台湾问题学术论文
台湾问题学术论文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尾巴。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台湾问题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台湾问题学术论文篇一台湾问题几百年摘要:台湾同胞和大陆有着共同的祖先,同根同源,虽然在两岸统一的道路上存在着坎坷,但纵观历史,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只要我们能克服暂时的困难,加强交流合作,统一的大局就在不远的将来。
关键词:台湾问题;历史;同根同源;未来;展望;合作交流;双赢我们都经常听到人们对台湾问题高谈阔论。
在我翻阅了大量有关台湾的资料之后,对于台湾问题我有了完全不同以往的认识。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出发,让历史说话,来求解这个综错复杂的台湾问题。
一、历史上的台湾公元1624年起,荷兰人就在台湾南部建立了贸易基地,并开始与福建和澎湖地区通商。
1626年,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建立起了一片殖民地。
到1644年,清兵入关,明王朝衰亡了。
郑成功拒绝随其父一道降清,1647年郑成功在福建起义抗击清兵。
1662年,在郑成功的率领下,驻扎在福建的南明军队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宝岛台湾,并作为南明的根据地,多次袭击驻扎在福建的清朝军队。
1683年,清军由施琅率领的福建水师攻克了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将隶属于福建府管辖。
到了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新任巡抚刘铭传在德国与英国人的协助下,建立了台湾第一条铁路,标志着台湾现代化的开始。
1885年,清朝甲午战败,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之后,台湾受日本影响比大陆先一步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日本与德国人和英国人合作在台湾修建了铁路和各种其他交通系统,改革完善了公众教育体系,台湾的农业和制糖业也得到了巨大发展。
在日本统治期间,可以说是大陆与台湾在文化上产生分裂的转折点。
台湾人民组织一些抗拒日本人的行动是出于民族尊严、捍卫民族主权的正义之举。
但我门不能因此否认在客观上日本确实给很多台湾人留下了一定的正面、积极的印象,并影响了台湾人的未来。
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的军队接受了日本军队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