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一)

合集下载

论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小人物“

论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小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小人物”摘要“小人物”这一题材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的卓越代表,继普希金与果戈里之后,他也关注了“小人物”这一形象系列。

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19世纪俄国新旧交替时期“小人物”的心灵与精神的焦虑,突出了“小人物”精神痛苦的整体发展过程。

并且陀氏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大都身份普通、地位低下但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心地善良但有时表现又很复杂,物质生活的贫乏和精神压抑是造成他们绝境的主要原因,在他们的身上呈现出了精神分裂、内心分裂的特点。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小人物”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他以极端精神性的敏感来感受“小人物”的人生痛苦,还在于“小人物”们表现出的紧张激烈性的心理冲突。

无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的冷静剖析,还是对人物心灵的拷问,都显示出了他笔下“小人物”灵魂的深。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精神特质绝境“Small Potatoes” in Dostoevsky’s NovelsAbstract “small potatoes” this subject in the 19th 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occupie s a pivotal position, Dostoevsky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Russian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after Pushkin and Gogol, he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image series of “small potatoes” . In his Novels, it shows the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a nxieties of “small potatoes” in the 19th century Russia, highlighting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ir mental pain.And most of these “small potatoes” in Tuo's works are ordinary in status, low in status and have strong self-esteem,they are kind-hearted but sometimes very complicated, the lack of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repress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their despair, 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iritual division and spiritual division. The particularity of Dostoevsky's “small potatoes” li es not only in his extreme spiritual sensitivity to feel the life pain of “small potatoes” , but also in the intense psychological conflict of “small potatoes”. No matter Dostoevsky's calm analysis of suffering or his torture of hearts of “small potatoes”, all show the depth of their souls.Key words Dostoevsky “small potatoes”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desperate situation目录引言 (1)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 (2)(一)进退无门的小人物 (2)(二)自我牺牲的小人物 (3)(三)铤而走险的小人物 (4)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小人物”的精神特质 (5)(一)精神特质 (5)(二)由精神到行为 (7)(三)精神变态 (9)三、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小人物”的绝境 (9)(一)物质的绝境 (10)(二)精神的绝境 (11)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人物”与其他“小人物” (12)(一)普希金笔下小人物的身份之“小” (12)(二)果戈里笔下小人物的物质之“小” (13)(三)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小人物的精神之“小” (13)小结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5)引言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鲁迅称作为“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因为陀氏拥有别的作家无法比拟的力量,可以“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免费下载】 陀思妥耶夫斯基资料整理

【免费下载】 陀思妥耶夫斯基资料整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资料整理目录1、人物简介2、特色及生平重要事件1、贫穷 伴随他的一生2、死亡体验和苦役3、神圣的病癫痫4、另一种疾病赌博3、最重要作品及简介1、罪与罚2、卡拉马佐夫兄弟四、艺术特色**复调小说五、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1、尼.别尔嘉耶夫:2、黑塞:3、其他(来自豆瓣评论、新浪博客、天涯论坛)六、陀思妥耶夫斯基与XXX1.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 2.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基尔凯廓尔 3.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波德莱尔与福楼拜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七、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宗教八、参考文献一、人物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

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

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一)

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一)

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一)论文关键词:个体存在孤独绝望论文摘要:通过解读陀思妥那夫斯基的《温顺的女性》,可以帮助理解克尔凯郭尔的关于孤独与宗教的思想。

笔者通过阅读陀氏的《温顺的女性》,发现作为作家的陀氏与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某些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引言一位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一位是与其同时代的丹麦哲学家、神学家,是什么使我们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是思想!是那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对存在的体悟。

作家借主人公之脑流露出来的生命之思,哲学家以更直白的方式袒露出来的心灵之念.使得这两位大家的精神之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交汇了。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聆听,聆听那来自思想深处的声音。

克尔凯郭尔有时似乎就像陀氏笔下的某个人物,他的精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

这使我们不敢去忽视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人。

本文选择了陀氏《温顺的女性》这篇小说,来同时解读陀氏与克氏。

尽管人们在提到陀氏时更愿意谈论的是他的宏篇巨著《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等,而本文却旨在借其一中篇去窥视其心灵的一隅,况且对人们早已熟悉的作品,研究者们已做过名目繁多的解读。

本文愿以一个新的角度去体味这两位伟大的世界级思想大师。

一、陀氏的《沮顺的女性》这是作于1876年(此时克尔凯郭尔已离开人世21年)的一个中篇小说。

通篇除了一段作者的告白之外都是男主人公在妻子自杀后的内心独白。

男主人公是一个被社会摒弃而变为冷酷无情的人。

女主人公,十六岁的“温顺的女性”,是一个备受折磨和欺凌的孤女。

由于某种机缘他们相识了,他感到她和自己同病相怜。

他以为她能理解他内心的痛苦而和她结婚。

虽然他们彼此都爱着对方,都对对方寄予了某种莫名的希望,然而他却以极端的冷漠去对待他所深爱的人,尽管他也同样渴望着幸福与和谐。

他痛切地感到自己精神上的孤独却不愿对妻子敞开自己的心灵.宁愿与她保持疏远。

她渴望着他的爱和温暖,得到的却是失望,最后演变到彻底的绝望。

她不得不以死来抗争,来讽刺他的冷漠。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创作风格的差异性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创作风格的差异性

简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创作风格的差异性李天择8号对外汉语系10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俄语作家,他们在创作上属于同一个时代——19世纪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动荡与转型时期,即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时期。

他们怀着对俄国社会与人民深切的关怀之情,在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现实,两位文学巨匠以敏锐的眼光分别审视着俄国专制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具有进步思想的上流社会贵族们的精神生活。

两位作家天壤之别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地位,迥然不同的脾性气质与人生遭际,使各自的文学创作独具个性,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文学史上少有的极具深度和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作为西方现代派的鼻祖,他以其深刻的心理分析、复调型的艺术思维以及虚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间的融合运用,对20世纪的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注定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他不厌其烦的描写着畸形的社会与病态的人物,刻画着他们悲惨的、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生活。

在他的作品中很难体会到阳光的味道,而是充斥着黑暗与肮脏,饥饿与穷困,人性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中被异化,与卡夫卡《变形记》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那种异化外现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多的是描写人物心灵的异化,现实社会的黑暗与无望如同两面不断靠近的墙,一点点逼迫着、挤压着毫无还击之力的底层人,把他的希望挤压在缝隙之中,直到他分裂出另一个自我、创造出“超人“的哲学,将人性的阴暗面暴露出来,陀氏表面上在写一个又一个“不正常”的人,实则抨击着沙皇俄国整个腐朽而堕落的社会,深刻揭露了专制制度对平民百姓的摧残与迫害。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风格上最具特色的便是“复调现象”,著名学者巴赫金在《陀思妥耶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提出,陀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艺术思维”,以往的作家往往以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来表明自己的观点,陀氏则不然,他让作品中所有人发表各自的看法,各抒己见,各执其理,使作品有了多元的解读方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总结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总结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总结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是19世纪俄国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的先驱。

他的作品通常以深刻的心理分析和对人类本性的探讨而闻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涉及伦理道德、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以及人类自由和责任等广泛的主题。

以下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简要总结。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探讨是他思想中的核心。

他认为人类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既有着光明的一面,又有着黑暗的一面。

他相信人性中存在着道德和道德败坏的斗争,人们既有着无私和善良的一面,也有着自私和邪恶的一面。

他的作品中经常探讨犯罪、罪恶和罪犯的心理,揭示了人的复杂性。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个体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且具有无限的尊严和价值。

他反对将个人简化为社会的一部分,强调每个人应该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集体的一员。

他的作品中经常展现了个体对抗社会压力和剥夺的斗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政治观点是复杂而多样的。

他曾在晚年的作品中对民主进行了批判,认为它容易导致无聊和平庸,但同时也反对专制主义和独裁统治。

他强调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但也认识到一个政治制度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人们应该更多关注内心的自由和个人的责任。

宗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中经常探讨宗教信仰、罪恶和救赎。

他认为宗教是人们寻求意义和真理的途径之一,它可以给予人们希望和灵性满足。

他相信没有宗教信仰的社会将陷入道德的崩溃和精神的病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也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他反对将责任转嫁给外部条件或他人,强调每个人应该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命运。

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识到人是社会性动物,强调爱与互助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人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和团结。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丰富多样的,涉及众多的主题和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
六十年代,陀思妥耶夫 斯基与哥哥一起创办了《时 间》(1861-1863)和 《时代》(1864-1865) 杂志,宣传他的土壤派理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
马拉亚大街。 1861-1867年 间,陀思妥耶夫 斯基在这里创作 了《罪与罚》和 《赌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
186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办 杂志欠债,险些被送进债务人监狱。 一位债主这样侮辱作家:“你是一 位天才的作家,我要让你看看,一 个小小的德国店主,能把一位著名 的俄罗斯作家送进监狱。”
阿波利纳里娅原型
阿波利纳里娅的反叛气质,果断与专横触动了他的 心灵深处理想和隐秘的意向,形成否定传统准则的思想。 尽管他们分手了,但他把她称为“永恒的女友”。在他 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都有阿波利纳里娅性格的体现。如 《罪与罚》中的杜尼娅,《白痴》中的阿格拉娅,《少 年》中的阿赫玛科娃,《群魔》中的莉莎,《赌徒》中 的波琳娜。此外,《地下室手记》、《赌徒》、《罪与 罚》的反叛主题都与阿波利纳里娅反叛的激情与性欲相 联系。
幸福婚姻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平民气质,但精神和性格截 然不同。他们婚姻成功在于安娜从不介入他的心理,不 干预他的内心生活,不想影响和纠正他。正是“不干预” 原则取得了他的信任,加强了他的自由感,他在她面前 不拘束。
由于安娜的天真,无经验,在性生活方面,她分辨 不出丈夫有什么病态反常和古怪之处,全都当正常来接 受。结果这使陀氏卸下了负罪感的包袱,他不再感到自 己是个罪人和淫荡之徒。他把他的情欲和理想情感结合 在一起,对安娜保持了经久不衰的热情,直到老年,还 像年青人一样热情冲动,给她写了很多充满激情、嫉妒 和性欲的信,他感到自己离开她就没法活。
1866年10月29日,陀氏口述了《赌徒》的最后几 行字,在26天中完成了这部小说,实现了计划。10月31 日,手稿通过警察局送交给出版商。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他自己独特的艺术,在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关照下,用独特的叙事方式挖掘典型环境中典型“小人物”之“地下室人”,在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挣扎,用独特的视角展开双重人格,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苦难问题和复调艺术,以及卡夫卡和陀氏。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地下室人、双重人格、苦难问题、复调艺术绪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曾说过,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才华,他是“最伟大的天才”,“就艺术表现力而言,他的才华恐怕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

连对他批判最为尖锐的革命作家,也是无法否认的。

村上春树也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创造上帝的人被上帝所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之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

”但他的颓废又让托尔斯泰叹息“不能奉为后世楷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作品有有长篇小说《穷人》(1846)、《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罪与罚》(1866)、《赌徒》(1866)、《白痴》(1868)、《群魔》(又译《鬼》,1871~1872)、《少年》(1875)、《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以及长篇纪实小说《死屋手记》(1861~1862);中篇小说《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地下室手记》(1865)等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作家,包括鲁迅、、、,。

他和、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教授汪介之认为:“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

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

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主要创作过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的作品经历了一个孕育和生长的过程,形成一种独特类型的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的、注重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小说类型,深受果戈理风格的影响,并承继了他对小人物的怜悯和同情。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作家,他的作品以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冲突和痛苦为主题,其中个人和世界的和谐冲突问题是他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斗争,探讨了个人内心与外在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个人与世界的和谐冲突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道德观念与世界的现实境况之间的矛盾。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们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挫折和痛苦,与世界不断摩擦和对抗。

他们不满于现实的世界秩序,对社会的虚伪和堕落感到愤怒与无奈,但又无力改变现实。

这种个人与世界的冲突使得他们陷入了心灵的困惑和痛苦。

在《罪与罚》中,主人公罗洛·古连尼奇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但他生活在一个充满丑恶和社会不公的世界中。

他对社会的不满催生了他犯罪的欲望,希望通过犯罪来打破这种矛盾。

当他实施犯罪后,他的内心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内疚中,他发现个人的力量和宣泄并不能解决他与这个堕落的世界之间的矛盾,反而使自己更加孤独和痛苦。

同样,在《白痴》中,主人公莱夫·米尔霍洛奇是一个心地善良、懵懂无知的人。

他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对人性的善良信念。

他的善意与现实世界的冷漠和残酷不符。

他在社交场合和社会争斗中失去了自我,最终被世俗的观念和虚荣心摧毁。

他为了追求个人的美好和和谐,与世界的现实纠缠在了一起,结果导致了他的悲剧。

在这个冲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没有解决这个冲突的方法。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个人在与世界的冲突中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和追问。

他的作品使读者深入思考个人与世界的和谐冲突问题,引发人们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从而对现实和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更深入的认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深层内涵,全面展现这位伟大作家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璀璨明星,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剖析、复杂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哲学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其不同作品之间的主题关联、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技巧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探讨。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历程,为后续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我们还将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和思想内涵,进而揭示其在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主题与风格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19世纪的俄国文学巨匠,以其深刻而独特的思想内涵,以及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人性、信仰、道德、社会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他对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洞察。

在主题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常常围绕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开。

他关注个体在极端境遇下的道德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在《罪与罚》中,他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与救赎,探讨了人性的深渊与光明,以及信仰在道德重建中的作用。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更是通过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风格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复杂的叙事结构而著称。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心理分析,深入剖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从而揭示人性的真实面貌。

他也善于运用复杂的叙事手法,如多重视角的切换、时空的跳跃等,使得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深度。

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仅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他成为了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世界。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浅析.ppt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浅析.ppt

4.复调小说浅析
[俄]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什么是复调小说?复调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欧洲的 一种音乐体裁,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 都按自己的声部进行。巴赫金根据这一原理剖析陀 氏的作品,尤以《罪与罚》为例,指出了陀氏小说 与欧洲传统独白式小说的区别——小说的复调性。
陀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创作思维领域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 的革命,为现代派的到来开了先河。 创作视角:俯视 平视 作者的声音 与主人公的声音平等每一个人人物的思想都是独 立体 而并不屈从于作者的统一思想
拿破仑理论平凡人与不平凡人拉斯科尔尼科夫要做一个不受法律道德约束的超人斯维德里加依洛夫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死卡捷琳娜最后疯了爱像火花似的在拉斯客人尼科夫心里燃烧起来突然像一场大火烧遍了他全身拉斯科尔你科夫心里的一切立刻软化了他泪如雨下他怎么站着就怎么扑到在地上他跪在广场中心趴在地上怀着快乐和幸福吻了吻这片肮脏的土地
That`s all! Thank you!
参考文献: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岳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诗学与访谈》 巴赫金 著 白春仁 顾亚玲 等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5.对位结构法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很好地运用 了对位结构法: 拉斯科尔尼科夫 索尼雅 拉斯科尔尼科夫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 拉斯科尔尼科夫 波尔菲里
总结:
《红与黑》中的于连其实与拉斯科尔尼科夫 有着某种共通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誉为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伟 That`s all!Thank you! 大作家,我认为非常有道理,因为他教会许 多作家如何写小说。 余华、苏童、美国的威廉· 福克纳都曾受其影 响,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克里斯默斯与 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有共通之处。
苍穹龙骑

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

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

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论文关键词:个体存在孤独绝望论文摘要:通过解读陀思妥那夫斯基的《温顺的女性》,可以帮助理解克尔凯郭尔的关于孤独与宗教的思想。

笔者通过阅读陀氏的《温顺的女性》,发现作为作家的陀氏与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某些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引言一位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一位是与其同时代的丹麦哲学家、神学家,是什么使我们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是思想!是那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对存在的体悟。

作家借主人公之脑流露出来的生命之思,哲学家以更直白的方式袒露出来的心灵之念.使得这两位大家的精神之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交汇了。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聆听,聆听那来自思想深处的声音。

克尔凯郭尔有时似乎就像陀氏笔下的某个人物,他的精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

这使我们不敢去忽视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人。

本文选择了陀氏《温顺的女性》这篇小说,来同时解读陀氏与克氏。

尽管人们在提到陀氏时更愿意谈论的是他的宏篇巨著《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等,而本文却旨在借其一中篇去窥视其心灵的一隅,况且对人们早已熟悉的作品,研究者们已做过名目繁多的解读。

本文愿以一个新的角度去体味这两位伟大的世界级思想大师。

一、陀氏的《沮顺的女性》这是作于1876年(此时克尔凯郭尔已离开人世21年)的一个中篇小说。

通篇除了一段作者的告白之外都是男主人公在妻子自杀后的内心独白。

男主人公是一个被社会摒弃而变为冷酷无情的人。

女主人公,十六岁的“温顺的女性”,是一个备受折磨和欺凌的孤女。

由于某种机缘他们相识了,他感到她和自己同病相怜。

他以为她能理解他内心的痛苦而和她结婚。

虽然他们彼此都爱着对方,都对对方寄予了某种莫名的希望,然而他却以极端的冷漠去对待他所深爱的人,尽管他也同样渴望着幸福与和谐。

他痛切地感到自己精神上的孤独却不愿对妻子敞开自己的心灵.宁愿与她保持疏远。

她渴望着他的爱和温暖,得到的却是失望,最后演变到彻底的绝望。

她不得不以死来抗争,来讽刺他的冷漠。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穷人》 早期中译本封面
《穷人》继承了普希金的《驿站长》和果戈理 的《外套》描写“小人物”的传统,但比以往写 “小人物”的作品有新的突破。他不但把19世纪40 年代俄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深受 双重压迫的平民阶层的苦难充分展示了出来,而且 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更为丰富,更为复杂。

3、《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被称为人类有文 明历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小说。 有作家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 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 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 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 拉马佐夫兄弟》,在人类精神领域中, 竖立了一座高峰。”
《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

“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教学重点
一、文学地位与评价 之一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指出:陀 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富天才、 最有个性,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 作家。 由于艺术方法的繁复多样,论者 有的尊他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有的称他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 20世纪,世界上曾几度出现“陀 思妥耶夫斯基热”。
三、主要作品介绍 1、《穷人》
“小人物”杰符什金
处女作、成名作。
主人公杰符什金,是“小人物”系列中
一个较独特的形象。他是彼得堡一个小 书记,深爱一个身世不幸的姑娘瓦莲卡 。但只有牺牲、付出,而不接近。 结尾:瓦莲卡不愿让杰符什金一生受累, 嫁给毁灭她青春的恶棍地主贝科夫。杰 符什金失去了唯一的希望,万念俱灰。

(3)戏剧化情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情节冲突集中
,故事进展迅速,具有毁灭意味的灾难 性事件,常常纷至沓来,令主人公应接 不暇。 悲剧情节往往牵引出人物复杂激烈的心 理矛盾和精神危机,陷人物于万劫不复 的极限境遇,具有极强的戏剧性。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内容梗概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

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

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

“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

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

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

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挣扎,一方面跟警察周旋,逃避惩罚;另一方面极力帮助贫困的酒鬼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企图证明自己仍然生活在人们中间。

他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索尼雅——一个被迫出卖肉体以养活年幼弟妹的姑娘。

索尼雅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种种屈辱,但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她坚信人应该相信上帝,决不能因自己贫穷而杀人。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起读《福音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在她面前跪了下来,说:“我不是向你膜拜,而是向苦难膜拜。

”在索尼雅的感化和督促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来到了警察局自首:“是我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

他被判处二级苦役八年,索尼雅也跟随他前往西伯利亚。

在宽阔、荒凉的鄂毕河边,拉斯柯尔尼科夫望着滚滚河水,心潮起伏。

他屈服了,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承认自己不是强者,而是一只虫豸。

可现在,他想:为什么苦役犯们都憎恨我却热爱索尼雅,把这个年轻瘦弱的姑娘当作母亲一样尊敬呢?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研究综述1930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

论《罪与罚》的心理对位结构

论《罪与罚》的心理对位结构

论《罪与罚》的心理对位结构《罪与罚》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罪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应用了心理对位结构的写作技巧,将不同人物的心理进行对照和对比,凸显了主人公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首先,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与社会形成了心理对位结构。

因为贫穷和社会现实的打击,拉斯科尔尼科夫逐渐变得愤怒、敏感和孤独。

他感到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为了反抗和复仇,他采取极端的手段,杀害了无辜的老妇人。

他的行为受到谴责,但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代表了许多人的无助和不满。

对比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是警察和法院的心理,他们代表了社会的权威和正义,他们忠诚于法律和秩序,但却漠视了个体的情感和人性。

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社会和个体心理的对位描写,呈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和人性结构。

其次,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与他的同伴形成了心理对位结构。

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有着不同的情感和关系,他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之间的心理存在着巨大的对比与冲突。

他与萨尼亚之间的心理对位尤为明显。

萨尼亚代表了温暖、善良和同情,她对拉斯科尔尼科夫充满了关爱和理解,希望他在改过之后得到重生。

而拉斯科尔尼科夫却无法完全接受她的关爱,他感到自己的罪孽已经无法挽回,沉浸在自我毁灭的循环之中。

他的心理与萨尼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多元性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作者还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和外在行为建立了心理对位结构。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痛苦、焦虑和自我毁灭的欲望,但他的外在行为却显得冷静、理智和自我控制。

他在创造谎言和掩盖罪行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聪明才智和战略思维,但同时也让他陷入了更加复杂和危险的局面。

作者通过对内心和外在行为的对位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戏剧性的心理世界。

综上所述,《罪与罚》通过心理对位结构的写作技巧,将不同人物的心理进行对照和对比,描绘出了主人公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
摘要:
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景与成就
2.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风的独特之处
3.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风的影响
正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随笔等多种文体,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现。

其文风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独特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运用心理描绘,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邃。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笔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他的文字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以独特的结构布局和叙事技巧闻名。

他的作品中,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而他的叙事方式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也有对人物内心的主观解读,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理念和技巧为许多后来的作家所借鉴,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中
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也深受读者喜爱,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与冲突。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常常深陷于内心的矛盾与外部环境的压迫之中,个人的价值观和欲望与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冲突是他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之中。

在他的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罗德里克是一个贫穷的学生,为了谋得生计而杀害了一个富有的老妇人。

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使他将自己封闭在内心的世界中,对外界产生了一种憎恶和反抗的情绪。

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不安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是罗德里克行为的动力。

他试图通过杀人来净化自己内心的痛苦,试图通过杀人来痛苦地给社会一个惊吓。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使他陷入了内心的矛盾之中。

他的行为既是对社会的不满,又是对自己内心的混乱的肯定,他在这种矛盾之中产生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共鸣。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也体现在对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观的探讨之中。

在他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主人公伊凡·卡拉马佐夫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开始对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困惑,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伊凡·卡拉马佐夫在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刻的探讨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痛苦,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开始怀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对自我认知的探讨和人生价值观的怀疑使他陷入了内心的矛盾之中,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痛苦。

他在这种内心的矛盾之中,产生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共鸣。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是一个复杂多样的主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自我认知的探讨和道德观念的探讨,他深刻地揭示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与冲突。

他的作品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的内心矛盾和对社会的反抗,对人类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新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

最新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

附:
耿济之(1899-1947):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大家,五四爱国
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沟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
名外交家。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短短五十年一生翻译了世界
上二十八位著名作家的九十多篇名著及不计其数的短篇著作,共七、
八百万字。对译介俄苏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耿济之先生与郑振铎一
附:
何炳棣,浙江金华人。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年考取了清华
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
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
中国对陀氏的研究 二、四十年代
四十年代,中国对陀氏的研究大体承继了以前 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基本上是在同一层面上完成 对陀氏的理解和接受,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与认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这 一时期专题论文开始陆续增多,其兴趣大多集中 在这一时期新翻译的几部长篇小说上;一些译作 的序与后记中,也有不少有相当深度的论述。这 些现象显示出人们已经在努力摆脱以往那种一般 介绍性的泛论局面,力求深入探索、研究新的问 题这样一种倾向。
1935年,茅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一文入选《汉译西洋名著》(亚细亚书局出版 )一书。在此文中,他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 用‘罪恶是灵魂净化所必要’这一‘哲理’来支撑他自 己的对于人生终极的乐观”,“犯罪而受罚是拉斯 考尼考夫所付的灵魂净化的代价”。与20 世纪20年
代对陀氏赞赏有加的态度明显不同的是,茅盾更
起最早从俄文直接翻译了《国际歌》。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哲学的转变历程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哲学的转变历程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哲学的转变历程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其哲学对尼采、克尔凯郭尔等人产生了极大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从对现实生活材料的经验出发,崇尚人神合一的“神人论”,观照“人”和“人”存在的世界,积极探索人生奥秘,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怀疑论色彩。

陀氏宗教哲学体系的建构始于《死屋手记》和《地下室手记》,完成于《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并没有对“上帝存在”的问题给出完美的答案,最后他只能以超逻辑的爱解决人生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深化、丰富了对神学中“上帝存在”命题的理解,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和人生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哲学;宗教大法官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致哥哥M.M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封信中指出:“人是一个奥秘,应该破解它。

哪怕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也不要说枉费时间。

我探索这个奥秘,因为我想成为人。

”探索人生奥秘,寻求人生价值,以及对造物主的思考,这贯穿他宗教哲学思想始终。

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文学家,但是其小说的思想性奠定了他存在主义哲学先驱的地位。

他善于将深刻的怀疑、思考变成小说笔下的人物之间观点的碰撞,而这种观点碰撞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术,不如说是一种对无限世界进行可能的感性切分的“复调”。

其中经常出现大段的议论性文字,如《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论”,《群魔》中基里洛夫的“神人”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的自然反神论长诗《宗教大法官》。

总而言之,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哲学的核心就是思考“上帝存在”,以及如果上帝不存在,人类可能的生存形态。

正如他所说:“那个根本问题体现在生活的所有方面,正是它——上帝存在的问题,有意无意地折磨了我一生。

”一、地下室人及其精神变体作家生活的十九世纪,俄罗斯在内忧外患中面临着国家的道路选择问题。

十九世纪30到40年代,俄国知识界内部分化为西欧派和斯拉夫派,前者坚持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全面向西方学习,否定俄国的一切,这显然受到了启蒙理性的影响。

名人眼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名人眼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名人眼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上次发的几条关于名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有字数限制,再单独整理一下,大都出自大师们的文学评论,部分来源于网络,自动忽略纳博科夫。

黑塞: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

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

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

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布罗茨基:坦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在时间上的接近,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不幸的巧合。

其后果是如此严重,以致也许上苍在被指控用诡计玩弄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构成的时候,其替自己辩护的唯一方式是说:如此一来,就可防止俄罗斯人太接近上苍的秘密。

因为还有谁比上苍更清楚这点呢,也即在一位伟大作家之后,任何人都注定只能去拾恰恰是那位伟人的牙慧。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许攀得太高了,使上苍不悦。

于是上苍派来托尔斯泰,仿佛是要确保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罗斯得不到延续。

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我随便翻开哪本传记或者回忆录,我很庆幸,至少从表面看,找不出半点很近切的与我自己的生活雷同的东西:这是一个怎样悲惨而又乏味的人生啊!但是精神,内心,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无人能替的内心生活,内在宇宙之王。

伍尔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波涛翻腾的旋涡、飞沙走石的风暴、会把我们吸进去的嘶嘶作响、沸腾滚泡的排水口。

它是完全纯粹用灵魂作原料来构成的。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罪与罚》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罪与罚》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罪与罚》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罪与罚》向我们展示了人这个谜。

贫困社会里生活的小人物如何生存,存在主义的诞生向我们揭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关人这个谜的序幕。

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去谋划生存,拉祖米兴井井有条的规划,拉斯科尔尼科夫深思熟虑的杀人计划……,《罪与罚》中表现的存在主义思想和宗教精神,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的境遇和最终归宿的一种个体思考。

关键词:《罪与罚》;存在主义;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倾注了所有心血酝酿十五年的一部忏悔式的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

“有人从中看到了不必要的残酷;有人称赞他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激情;有人欣赏他表现出来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有人则肯定他对上帝及其所创造的世界的怀疑……”[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

自存在主义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作为存在主义的起点,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地关注其作品中的存在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满怀激情的笔触,以拉斯科尔尼科夫追求自由解放和反抗意识,对上帝怀疑,对理性的否定作为存在主义的思考,最终还是将人类的生存交还给了上帝。

一存在主义思潮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虽带来了文明、科技、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对人精神方面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对战争的不安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欲望满足后的架空,使得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了归属感。

基于这样的精神空荒,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带着他们的哲学思想拉响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号角。

哲学家们把克尔恺郭尔公认为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恺郭尔的存在思想为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和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萨特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萨特这里,存在主义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不存在,一切皆有可能”为起点,将人的存在分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

萨特将人的存在归结于人的意识,人一生下来就是“存在”的,这个“存在”就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因为人的意识意识到了存在,它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偶然。

人的存在已经成了一种偶然的事实的话,这种事实便促使自我意识要求摆脱这种存在的偶然性,给避免这种存在的偶然性的自我意识选择的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一)
论文关键词:个体存在孤独绝望
论文摘要:通过解读陀思妥那夫斯基的《温顺的女性》,可以帮助理解克尔凯郭尔的关于孤独与宗教的思想。

笔者通过阅读陀氏的《温顺的女性》,发现作为作家的陀氏与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某些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引言
一位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一位是与其同时代的丹麦哲学家、神学家,是什么使我们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是思想!是那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对存在的体悟。

作家借主人公之脑流露出来的生命之思,哲学家以更直白的方式袒露出来的心灵之念.使得这两位大家的精神之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交汇了。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聆听,聆听那来自思想深处的声音。

克尔凯郭尔有时似乎就像陀氏笔下的某个人物,他的精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

这使我们不敢去忽视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人。

本文选择了陀氏《温顺的女性》这篇小说,来同时解读陀氏与克氏。

尽管人们在提到陀氏时更愿意谈论的是他的宏篇巨著《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等,而本文却旨在借其一中篇去窥视其心灵的一隅,况且对人们早已熟悉的作品,研究者们已做过名目繁多的解读。

本文愿以一个新的角度去体味这两位伟大的世界级思想大师。

一、陀氏的《沮顺的女性》
这是作于1876年(此时克尔凯郭尔已离开人世21年)的一个中篇小说。

通篇除了一段作者的告白之外都是男主人公在妻子自杀后的内心独白。

男主人公是一个被社会摒弃而变为冷酷无情的人。

女主人公,十六岁的“温顺的女性”,是一个备受折磨和欺凌的孤女。

由于某种机缘他们相识了,他感到她和自己同病相怜。

他以为她能理解他内心的痛苦而和她结婚。

虽然他们彼此都爱着对方,都对对方寄予了某种莫名的希望,然而他却以极端的冷漠去对待他所深爱的人,尽管他也同样渴望着幸福与和谐。

他痛切地感到自己精神上的孤独却不愿对妻子敞开自己的心灵.宁愿与她保持疏远。

她渴望着他的爱和温暖,得到的却是失望,最后演变到彻底的绝望。

她不得不以死来抗争,来讽刺他的冷漠。

离开这个世界的她欲带走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圣像。

“温顺的女性”最终展示了她人性中的所谓“温顺”。

二、克尔凯郸尔其人及其主要思想
克尔凯郭尔是19世纪上半叶的人物.比尼采还早几乎半个世纪,但他的思想却是属于当代的。

他是一个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对本世纪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流派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他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

早在150年前,他就提出了当代存在主义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例如:个体的存在、热情、畏惧、绝望、自由、选择等等。

受到西方学者重视并予以高度评价的是克氏关于孤独个体和人生三阶段的思想。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个体的存在是孤独的。

这个孤独性不是外面强加给它的,而是个体本身所决定的。

个体存在的本质就是孤独的。

因为,虽然每一个个体存在是历史的、现在的,并且被给予了种种现成的行为模式,但是每一个个体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能由另外一个个体代替。

选择什么是可以参照的,相对的;但选择本身是没有参照的.绝对的,所以,选择就是选择孤独,就是孤独地选择。

孤独个体这个范畴不仅昭示了个体和自己之间、个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昭示了个体和上帝的关系。

在克氏看来,上帝是一个绝对,构成了人类的要求,因而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前提,但是上帝和个体、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是无法沟通的,两者之间存在一条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在上帝面前,人是孤独的。

人类只有处在孤独的境地里,才能与上帝交往.但是根据克氏的观点,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性,而是处在各自不同的境界里,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这就是其著名的人生
三段理论。

“阶段”不是指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而是指存在的方式、状态或者境界,从人的主观方面讲,也就是人生观。

审美阶段实际是指一种耽于感性快乐的生活方式,处在这个阶段的个体,浮生若梦,仅知道及时享乐,毫无道德的责任感。

这时人表面上无优无虑,心想事成,但他不能真正享受人生。

因为生活在他眼里始终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

第二个阶段较第一个阶段高级一些,因为那人认识到审美阶段归根到底是令人绝望的,所以他要寻求另外一种根据一定生活准则行事的生活方式。

他遵守这样一些道德准则,也希望别人能够同样遵守,从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里普遍化,因此他是凭藉理性生活,而理性对于人类的存在而言是低一级的。

宗教阶段实际上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只有大到宗教境界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完人.才能展开孤独个性的丰富内涵。

个体达到宗教阶段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无条件地服从上帝。

这种服从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和理性没有一点关系。

克尔凯郭尔使得基督教信仰在现代社会里获得了最高层次的意义,就人而言,信仰是第一位的,理性是第二位的。

另外克氏对优郁、苦恼、烦、焦虑、和绝望等情绪的心理学一本体论描述揭示了人生的悲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