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分析
从对话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从对话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者:杨磊来源:《教师·中》2011年第05期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对话性”是其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主人公内心独白。
通过“对话”,不同的思想在一起交融、碰撞,充分显示了作品复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精湛的艺术特色。
“对话”的艺术特色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深入挖掘其中的“对话”艺术对我们理解《罪与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对话;人物对话;内心独白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不像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那样通过环境、语言、行为、外貌描写现实,而是不惜运用大量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巴赫金曾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首先提出复调理论:“如果过去的小说是一种受到作者统一意识支配的独白小说,则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即复调小说。
”在构成复调性的艺术特色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话”。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观点,人物的观点各自发展,相互对话,自由辩驳,正是在这种自由的对话中,真正的思想得以产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对话”包括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主人公内心独白。
“对话”的艺术特色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深入挖掘其中的“对话”艺术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罪与罚》。
一、人物之间的对话《罪与罚》中最具代表性的对话是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与侦探波尔菲里的三次对话,这三次对话都是犯人与侦探之间的较量,是真实和谎言的对决,是步步为营的谋略和千钧一发的惊险。
1.第一次会面第一次会面时,谈话刚开始波尔菲里就说:“要知道我在这儿已经等您好久了。
”他表面的意思是他等拉斯科尔尼科夫来领抵押品已经很久了,这句有潜台词的话给拉斯科尔尼科夫带来很大的刺激,让拉斯科尔尼科夫瞬间面色苍白。
“甚至听说不知为什么,您很不愉快,您怎么看起来很不愉快……脸色苍白……”波尔菲里乘胜追击,继续给拉斯科尔尼科夫压力。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小说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小说1. 引言1.1 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揭示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罪恶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细腻而深入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了一个复杂而令人深思的真实形象。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罪与罚》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会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这部小说的背景,从作者角度解读小说内容的意义。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特点,探究他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源于何处。
接着,我们将讨论小说中涉及到的罪恶与道德观念,并通过分析社会环境对主人公产生的影响来加深对这些议题的理解。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罪与罚》对心理学和道德伦理学领域的贡献以及对人类思考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罪与罚》的全面分析,在揭示作品内涵和意义的同时,探讨心理学、道德伦理学等学科中相关概念和原理,并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深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经典巨著,能够使读者加深对人类心灵深处阴暗与光明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思考人性、道德与正义等重要议题。
2. 罪与罚的背景:2.1 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是一位俄罗斯的文学巨匠,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于1821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经历了父亲的暴力行为和财政危机。
这些经历对他后来作品中犯罪、道德和心理方面的描写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小说概述:《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因为贫困和自身病态心理而杀害凤凰镇邻居妇女的情节,以及他接下来内心的挣扎和道德执行者索尼亚意外成为觉醒良知的反派角色。
文学名著《罪与罚》的社会环境分析
文学名著《罪与罚》的社会环境分析1. 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中心,通过描绘其在圣彼得堡的犯罪和内心挣扎,深刻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平现象。
本文将对该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环境进行详细分析。
2. 社会背景19世纪俄国是封建专制制度下威权统治的时代,贫富差距极大,社会阶级等级森严。
百姓生活在恶劣条件下,缺乏基本权益和机会。
3. 圣彼得堡城市环境(此处填写有关圣彼得堡城市环境的相关内容)4. 穷困潦倒者的处境书中描写了许多穷困潦倒的人物形象,他们身处贫民窟、街道角落或流浪街头。
他们生活在极度贫困和不公平的环境中,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住房和工作机会。
5. 社会道德沦丧《罪与罚》中描绘了社会道德准则的崩溃和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漠视。
贪婪、污秽和堕落的行为在社会上愈发普遍,使人们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感到迷茫。
6. 法律体系与司法失信书中对俄国法律体系及司法系统存在缺陷进行了隐喻式揭示。
无力惩治犯罪分子和保护受害者,司法机构被财富阶级操纵,导致社会正义无法得到公正维护。
7. 性别角色与社会期望性别角色与社会期望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女性在这个时代被压迫、限制于家庭责任,并面临诸多歧视。
8. 结论通过对《罪与罚》描绘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俄国社会阶级分化、贫穷、道德沦丧以及不公正的法律和司法体系所带来的影响。
这部小说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通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命运,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灵产生的摧毁和伤害。
俄罗斯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纠结”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纠结心理纠结. 是网络上风靡了一阵的热词.它是指一种人的复杂处境或内心思绪的纷乱状态,可以用来形容心中什么也想不明白,一团糟的感觉.形象点说就是五脏都搅到一块了那种感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流行语正是某种社会心理的体现。
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虑,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困境,人们在理性与感性、欲望与克制、道德坚守与缺失、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与困惑;人们在历史与当下,自身与他人之间不断逡巡、追问。
当其时,个体并不必然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不能不说是社会之痛。
在俄罗斯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
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在他的代表作<罪与罚>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罪与罚》,情节不是很曲折。
主要线索是主人公以一种不平凡人可以杀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会),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但是当他杀死她之后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到刺激的地方。
里面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特别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时候,那种智斗,更是让人惊叹。
但是看完这本书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们那种受苦的精神。
对于“罪”的纠结作家以相当大篇幅写“罪”的动机和“罪”的准备。
对罪的胆怯,使他时而打消念头,但是,自己的贫困生活和触目皆是的社会不公,被逼的犯罪和冠冕堂皇的犯罪又不断推动这个动机。
到底什么是罪?什么是错?文中的主人公拉斯克里尼科夫在问这个问题的答案纠结着.一方面它的确是杀了人,确实犯了法律上的“罪”;另一方面他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杀人而是一种反抗。
这意思是说,是因为受压迫,太苦难,人民才不得不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因此,不存在该由个人承担的罪,个人的罪其实是社会的罪。
正如《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曾这样逼问索尼雅:如果你事先知道卢仁的企图,也知道他会造成你母亲的死亡和孩子们的无家可归,你会不会杀掉卢仁呢?如果你不行动,善良的人就会受苦,就会死;如果你采取行动,锄掉这个恶人,那些善良的人就能活下来,但你却“犯罪”了。
受难即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性和宗教思想
余 洁[摘 要]19世纪中后期,俄国正处于社会、政治变革的风云诡谲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巨变中诞生了一批不朽的优秀作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名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具有文学巨擘共有的特质:通过一件事和一群人的描述折射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性。
小说《罪与罚》仅以一个犯罪事件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但却承载了当时俄国社会各阶层庞大纷繁的怪状与众多奇崛诡异的思想,既有人物代为叙述的社会思想也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其中“受难即救赎”这一看似矛盾的思想恰是作者对人性与宗教最透彻的揭示。
[关 键 词]《罪与罚》;伟人思想;人性的两重性;苦难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众多优秀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罪与罚》是一部集犯罪学、社会心理和宗教信仰为一体的巨著,它经受住了时代的洗礼并被世人推崇为经典,正是由于它具有一些超越时代的人类的共性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尤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和宗教的理解最为奥妙。
一、《罪与罚》的创作根据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一部作品的诞生,尤其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社会时代以及作者的经历必定会对其施以不可抗拒的影响,《罪与罚》也不例外。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在16岁刚经历母亲去世后,和哥哥一起被送到彼得堡学习。
小说中的主场景位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一处脏乱、光怪陆离、充斥着贫穷与疾病的街区,这样的地方是滋生罪恶的温床。
当时俄国的贫苦民众普遍带有麻木的绝望,而俄国的贵族和上层阶级却过着纸醉金迷、纵情声色的生活,作者通过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死前疯语一笔勾勒,那是一个已经没落的昔日贵族向整个上层社会的控诉,然而也是一种怀念。
全书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没有出路的社会大环境中,城市中的中下层人民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当时整个俄国的社会是多么压抑与黑暗。
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丑状给少年和青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大城市下层人民的接触也给他极大的感触,他始终对下层人民保持着同情与怜悯。
《罪与罚》鉴赏
《罪与罚》鉴赏《罪与罚》是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写的,小说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内心的“罪罚观念”为中心,体现了沙俄当时社会动荡的混乱.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罪与罚》鉴赏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罪与罚》鉴赏一拉斯科利尼科夫。
这就是小说中抱负青年,一方面,他认为人是可以分为两类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
而不平凡人是有权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仑为例,怀着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去杀一个有钱老太太,这一点,他是从来都不会后悔的,可是他又杀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实善良弱小群体的代表,这是是他后悔导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杀老太太是为了得到钱,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妈妈和妹妹过上很好的生活。
他总是处在忧虑之中,他愤世嫉俗,他怀有梦想,他学拿破仑下定决心杀人完成事业,可是他却做不到拿上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相反,他总是处在自责和自我原谅,自首与悔罪中。
他说:“我只不过是不愿攥紧自己口袋里的一个卢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来,而看不见自己的母亲在挨饿,看到这里,读者也会为他的遭遇叹一口气,没有办法,或许,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也会像他一样的。
即使后来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狱,他都不觉得自己有罪,他说:“只要以完全独立、全面摆脱世俗观念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我的思想当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
”可是,这只是一种最幼稚的想法。
他不懂为什么自己要自责,不懂为什么要忧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
或许这只是成长的烦恼。
小说最后,说他是因为爱情获得了新生,而我认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罢了。
正如他所说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性魅力
种 让你总 也无法摆 脱的纠结 与疑 问,在给读 者带来迷 茫的同 时 ,也 向读者呈现 出光芒 四射的性格色彩和人性魅力 ,使阅读 过程充满痛苦 ,使阅读结果 回昧悠长 。
要 想 对 此 中 困惑 有 所 缓 解 , 还 是 要 先 看 一 些 基 本 资料 。 《 罪 与 罚 》 是 俄 国作 家 陀 思 妥 耶 夫斯 基 于 1 8 6 6 年 完 成 的 一 部 长 篇小 说 。首 先,它被 认为 是一部卓越 的社 会心理…小说 , 是 “ 一 部 为 人 类 感 到 伟 大 的 隐痛 的 书 ” , 是 陀 思 妥 耶 夫斯 基 艺 术 风 格 成 熟 的 标 志 性 作 品 。它 被 创 作 出来 时 的 社 会 背 景 是 1 9 世纪6 0 年代资本 主义缓慢 发展的俄 国,那是一个社会 严重 不公 、平 民生活极度 困苦的年代 ;小说 中的主人公拉斯科 尼 科夫又 是一个思维严谨 、有独立 思想但个 人生活却举 步维艰 的小知 识分子 ,既有 要做拿破仑 式不平凡 人物的暴力冲 动 , 又 有 着 普 通 穷 人 怜 悯 悲 苦 的 良知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作 者 塑 造 出 的人 物 自然 就 具 有 了 大 家 公认 的 “ 双重 的性格 ”、 “ 分 裂 的精神 ”甚至 “ 变 态 的 心 理 ”—— 这 正 是 读 者 难 以掩 卷 的 原 因 。笔 者 将 通 过 自 己的 阅读 体 验 ,来 探 求 作 品 中人 物 内在 的 人性 魅 力所 在 。
力 ? 最 终 ,他 选 择 了后 者 。
在罪恶中透视人性的自然
陀 思 妥 耶 夫 斯 基 语 录 一 : 只 要 能 活 着 , 活 着 , 活 着 !不 管 怎样活着—— 只要 活着就好 ! 人类 最 原始 的 天性 不可 用善 或 者 恶来评 判 ,最好 或者 只 能 用 自然 来 概 括 。 当人 类 步 入 文 明 社 会 ,人 类 个 体 具 备 了 判 别善恶 的思 维能力和 思想水准 ,才 可 以以道德 的标准去衡 量 、去要求他们 。 即便 如此 ,一个人 至死也不会 完全剔除所 谓 “ 恶 ”的一 面。正如 陀思妥耶夫斯 基所说 : “ 刽子手 的特 性 存在于每一 个现代人 的胚 胎之 中,然而人 的兽 性的发展程 度 是 不 同 的 。 如 果 一 个 人 的 兽 性 在 其 发 展 过 程 中 胜 过 了其 他 的 特 性 , 这 个 人 自然 就 会 变 成 一 个 怪 物 。 ” 【 2 值 得 我 们 注 意 的 是 ,一 个 人 的 兽 性 为 何 会 在 后 来 的 发 展 中胜 过 其 他 的特 性 呢?拉斯科尼 科夫在举 起斧子砍死放 高利贷 的房 东老太婆 和 无 辜 的莉 扎薇 塔 的那 一刻 ,他就 是充 满 兽性 的怪 物 ; 问题 是,他是怎样变成这样 的怪物的呢 ? 活着 ,只要能活着 ……这可 能是上帝 的臣民 中那些被 征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
浅析陀氏所具有的双重人格——从《罪与罚》的主人公看陀氏内容摘要:陀斯妥耶夫斯基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将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社会转型期的人民那种精神和思想意识的转型,即人格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品中人物的双重人格的塑造是作者文学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苦难、双重人格、精神分析、社会现实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一般都本着源于“生活而有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
对于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更是如此,也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折射社会时代的面貌。
被称为“伟大的天才”、“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①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不仅将他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转型期的诸多特征,更重要的在于他深入到人的灵魂最隐秘的角落,亏蚀着他们的矛盾心理和人格分裂。
而作者通过《罪与罚》将心理分析推向了双重人格描写的高峰。
一、苦难的人生历程Ⅰ.作者所生活的社会背景陀斯妥耶夫斯基身处的十九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
“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戮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谋杀和一切罪恶的渊源。
②可以说,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带。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
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
作者正处于这个“缺失信仰”的时代而作家本人性格的复杂,命运的一生多舛造就了他身兼艺术家、道德家、神经病人和罪人四种身份。
Ⅱ.作者所生活的家庭背景陀斯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他童年体会最多的便是穷人贫困疾患而痛苦的呻吟声、哀号声。
后因有反思想政治的倾向而被捕入狱。
后又判死刑,后改判四年,流放西伯利亚。
其间因受到非人的待遇,神经受到刺激,患上了折磨他一生的癫痫病。
在圣彼得堡,陀斯妥耶夫斯目光所能触及到的无一不是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黑暗与罪恶。
一方面是权贵和有闲阶级们纵情声色,挥金如土的奢华,而另一方面则是穷人们在饥饿边缘挣扎的贫穷。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内容梗概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
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
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
“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
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
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
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挣扎,一方面跟警察周旋,逃避惩罚;另一方面极力帮助贫困的酒鬼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企图证明自己仍然生活在人们中间。
他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索尼雅——一个被迫出卖肉体以养活年幼弟妹的姑娘。
索尼雅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种种屈辱,但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她坚信人应该相信上帝,决不能因自己贫穷而杀人。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起读《福音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在她面前跪了下来,说:“我不是向你膜拜,而是向苦难膜拜。
”在索尼雅的感化和督促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来到了警察局自首:“是我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
他被判处二级苦役八年,索尼雅也跟随他前往西伯利亚。
在宽阔、荒凉的鄂毕河边,拉斯柯尔尼科夫望着滚滚河水,心潮起伏。
他屈服了,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承认自己不是强者,而是一只虫豸。
可现在,他想:为什么苦役犯们都憎恨我却热爱索尼雅,把这个年轻瘦弱的姑娘当作母亲一样尊敬呢?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研究综述1930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
《罪与罚》中的心理分析与道德救赎
《罪与罚》中的心理分析与道德救赎《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剖析和对道德困境的探索而闻名于世。
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及其内心的挣扎与救赎展开,呈现了一幅人性的复杂画卷。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动机并非出于简单的贪婪或恶意,而是源于他独特的“超人理论”。
他认为自己是超越常规道德规范的“非凡之人”,有权为了实现所谓的伟大目标而跨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这种理论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极度自负和对自身价值的过高估计。
然而,在实施犯罪的那一刻,他的心理状态却并非如他所预期的那般坚定和冷酷。
相反,他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混乱之中。
犯罪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时刻担心罪行被揭露,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这种紧张不仅源于对法律制裁的恐惧,更来自于内心道德良知的谴责。
他试图用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试图说服自己是为了更崇高的目的而行凶,但每一次的自我说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他的内心被罪恶感所侵蚀,无法获得片刻的安宁。
与此同时,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梦境成为了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
在梦中,他常常陷入各种恐怖和混乱的场景,这些梦境揭示了他潜意识中对自己罪行的深深恐惧和懊悔。
例如,他梦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瘟疫的世界,人们都在受苦受难,而这一切似乎都是他的罪行所带来的后果。
这些梦境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精神痛苦,使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罪恶。
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状态也不断发生变化。
索尼娅,这个善良而坚韧的女子,成为了他走向救赎的关键人物。
索尼娅虽然出身贫寒,被迫从事着不光彩的职业,但她却拥有着一颗纯洁而高尚的心灵。
她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同情和关爱,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在索尼娅的影响下,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思考道德和良知的价值。
索尼娅的宗教信仰也对拉斯柯尔尼科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坚信通过忏悔和受苦,可以获得灵魂的救赎。
人性的救赎——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人性的救赎——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李想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于师号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其小说中经典之作,既有侦探小说的悬疑推理的过程和紧张刺激的情节,又有哲学著作对于社会思潮的深刻反思。
笔者通过分析其中梦境中的“瘦马”这一意向,并对于心理描写的进行梳理,探究人性的苏醒以及其两面性的特点。
最后通过分析小说结局,感受人性的救赎,完成读者角度的心灵升华。
关键词:罪与罚;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作者简介:李想,女,山东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于师号,男,山东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学与文化、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28-02在小说《罪与罚》中,作家陀氏不仅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单纯向读者传递他的思考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具有鲜活的特征人物的形象,设置了多重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自主地去探索人物和情节的意蕴,并完成对于“人性”这一问题的自我思考。
一、“瘦马”意向蕴含人性的苏醒毫无疑问,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心理小说家”,在他之前的小说《地下室手记》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准确生动的刻画。
梦境作为心理的一种展现形式,在小说《罪与罚》多次出现,这里重点分析第一个也是最吸引笔者的梦境——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梦杀人前梦见和父亲一同经历赶车的“瘦马”被活活打死一事。
首先,父亲在整部小说中并非是主要刻画的主人公,赶马车也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文中也明确地表示这发生在童年的时光,这种时间上不符合常理的梦境的出现仿佛是很突兀的,也正因此使读者产生疑问去思考。
梦中他和父亲外出碰到了一群醉鬼,他们拿着鞭子、棍棒或辕木疯狂地抽打、锤打马的鼻面、眼睛,这群人为之激动兴奋,丝毫不顾及这匹小马的承受能力。
《罪与罚》:梦中犯罪凸显病态灵魂,精神惩罚更具“杀伤力”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文主义柯夫
《罪与罚》:梦中犯罪凸显病态灵魂,精神惩罚更具“杀伤力”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文主义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这部作品是由俄国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创作。
这部作品具有非常典型的现代性文学创作手法,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部小说中对于人物精神内在深入挖掘的分析,它的着力点在于人的病态灵魂和心灵深处的残忍。
这部作品由于对精神世界开掘力度的深厚,被人们认为具有对人的灵魂进行拷问的效果。
上世纪鲁迅先生对这部作品予以了高度评价,并且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正是在鲁迅等人的介绍之下,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他的作品来到了中国。
主人公与创作者的相同际遇——锥心刺骨的赤贫生活•贫困的青年写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说是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作品颇多,除了《罪与罚》,也有《白痴》《地下室手记》等一系列作品。
在代表作《罪与罚》中,人们可以看到非常典型的现代性创作风格色彩。
这部作品中的梦境在文学界广为研究,这种梦境创作,具有非常明显的迷幻色彩和意识流风格。
现代主义意味非常浓厚,由于这部作品创作年代较早,因此在文学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俄国底层人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专业写作者。
经常为了生计而发愁,他的文章很多都是在催稿的状态下完成的,需要急着去换取稿费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艰苦的创作环境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依然完成了世界性的杰出作品《罪与罚》。
人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尼柯夫与创作者托斯托耶夫斯基是否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就文学创作来说,任何作品的主人公与创作者之间都有着血肉联系,不是在灵魂维度上就是在生活接触层面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相似之处。
•赤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柯夫与俄国底层人民由于亲身经历过贫苦的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描绘了大量的俄国底层人民生活状况,那种悲惨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就拿主人公拉斯柯尼柯夫而言,虽然他在大学中曾经成绩优异,并且过着一段平安愉快的学习生活。
第十节陀思妥耶夫斯基
总之:1、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 描写的对象、客体,同时也是表现自己观 念的主体。2、复调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开 展情节、人物命运、人物性格,而在于展 现那些有着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 识。3、复调小说没有作者的统一意识, 它是由不相混合的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 值的声音组成的对话小说。 思考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发掘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变态心理 和犯罪心理,以《罪与罚》为例,谈谈你 的看法。
2、《罪与罚》又是一部哲理小说。作家把社 会矛盾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和艺 术概括, 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人生法则、对当时社会上开 始流行的“超人哲学”进行了探讨。
3、但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否定一切社会反 抗, 既不赞同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也 不同意革命暴力。 他鼓吹基督的爱,主 张宽恕和解、忍耐顺从。
★二 《罪与罚》 ( Crime and Punishment )。 (一)主要内容 60年代中期 ,彼得堡,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 科夫 , 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 ,长女索尼娅 ; 高利贷者老板娘 律师卢仁 杜尼娅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 ★(二)思想意义: 1、 《罪与罚》首先是一部社会小说,形象 地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弱肉 强食的残酷现实。
四 后期创作(1859-1881) 《被欺凌与被污辱的》 ( The Insulted and the Injured ,1861),继续了“小人物”主题,还涉 及资本主义发展引起的个人、社会和家庭的道德 堕落的主题,但小说宣扬基督教受苦受难的精神, 要从苦难中体验幸福,要以苦难使一切净化 。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接近斯拉 夫主义者,宣扬相近于斯拉夫派的“土壤派” (“根基派”)理论:认为宣传无神论和暴力革 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已经脱离了人民的“土壤”, 不了解人民的要求,他们应该从这土壤汲取道德 的理想,而人民“自古以来的思想”则是信仰基 督和沙皇,因此,解决俄国社会矛盾,不能象西 欧那样采取革命方式,而应该通过贵族与人民的 团结友爱,通过在君主和宗教庇护下的和谐一致。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文学考研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内容梗概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
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
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
“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
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
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
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挣扎,一方面跟警察周旋,逃避惩罚;另一方面极力帮助贫困的酒鬼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企图证明自己仍然生活在人们中间。
他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索尼雅——一个被迫出卖肉体以养活年幼弟妹的姑娘。
索尼雅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种种屈辱,但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她坚信人应该相信上帝,决不能因自己贫穷而杀人。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起读《福音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在她面前跪了下来,说:“我不是向你膜拜,而是向苦难膜拜。
”在索尼雅的感化和督促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来到了警察局自首:“是我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
他被判处二级苦役八年,索尼雅也跟随他前往西伯利亚。
在宽阔、荒凉的鄂毕河边,拉斯柯尔尼科夫望着滚滚河水,心潮起伏。
他屈服了,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承认自己不是强者,而是一只虫豸。
可现在,他想:为什么苦役犯们都憎恨我却热爱索尼雅,把这个年轻瘦弱的姑娘当作母亲一样尊敬呢?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研究综述1930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
《罪与罚》中的道德与罪恶观念解析
罪与罚中的道德与罪恶观念解析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年轻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因犯下一桩谋杀案后所经历的心理斗争和悔恨。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体现的道德观念和对罪恶的认识,旨在深入解析作品中呈现出的道德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1. 道德观念的兴起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面临了一个重大抉择:是否将自己犯下的谋杀事实坦白供认。
这引发了他内心深处对于道德和伦理原则的思考。
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对受害人的审视以及他与警察、检察官等人物之间互动,揭示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失衡、贫富悬殊以及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得道德观念不再简单明确。
2. 罪恶的起源和自我惩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患有精神疾病,他内心充斥着对罪行的负罪感。
他尝试用自我惩罚来抵消自己的罪恶感,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内心冲突。
这种自我惩罚加深了他对于道德和伦理规范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作品中对于道德观念和罪恶观念复杂性的描绘。
3. 公众舆论与罪恶判定小说中描绘了人们对拉斯科尔尼科夫案件的关注与讨论。
通过对公众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道德和罪恶观念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受到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
这些舆论和判定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
4. 道德选择和救赎最后,在面临审讯和可能被处死的情况下,拉斯科尔尼科夫做出了令人意外而仁慈的决定:坦白自己的罪行,并接受面对罪责的命运。
这个决定展示了人类内心对于道德救赎的渴望,以及从罪恶中寻求解脱和重生的勇气。
结论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艰难抉择和内心挣扎展现了道德观念和罪恶观念的复杂性。
作品中对于道德困境、自我惩罚、公众舆论以及道德选择和救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解读小说,读者可以对19世纪俄国社会背景下人性与道德之间纠结不清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罪与罚》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罪与罚》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详细的鉴赏和分析。
作者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是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和哲学家,以其深入人心的描写和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而闻名。
他在《罪与罚》中探索了道德、犯罪和苦难等主题,并通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动人的故事。
小说概览《罪与罚》讲述了贫穷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害了一位寡妇和她的妹妹,并为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承担责任的故事。
小说以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挣扎和思想转变为线索展开,揭示了社会压力、良知折磨和个体意志力量等主题。
主题分析社会批判《罪与罚》通过描绘一种社会的黑暗面,展示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贫困、腐败和失序。
小说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行为和思想,暴露了社会条件和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道德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入探索了道德和良心问题。
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动机是对社会不公以及自己虚无感的反应。
小说中显露出对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的质疑与思考,引发读者对内心抉择和制约力量的深入思考。
个人意志力量《罪与罚》强调了个体意志力量在面对内心冲突和恶劣环境时的重要性。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遭受压迫、自责以及警察侦查之下,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决定去向警方交代自己的罪行,并承担后果。
影响与评价《罪与罚》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并成为文学爱好者们研究与讨论的对象。
结论《罪与罚》是一部值得深入鉴赏和品味的小说。
通过对社会、道德和个体意志力量等主题的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他优秀的创作才能和对人性及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力。
阅读这本小说将给我们带来有关人类存在、道德选择和内心挣扎等问题的无尽思考。
解密《罪与罚》的精神分析与社会意义
解密《罪与罚》的精神分析与社会意义1. 引言1.1 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杰作,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深度的小说之一。
本书通过描绘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科夫斯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轨迹,深入探讨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激素驱动等精神分析问题。
同时,本书也用犯罪和惩罚这一社会背景来批判和反思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因此,通过对《罪与罚》进行精神分析和社会意义解读,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罪与罚》进行解密:首先是精神分析层面,探讨忏悔、罪恶感、内心矛盾与冲突以及潜意识与无意识动机等;其次是社会意义层面,考察社会道德观念、刑罚与惩罚机制以及犯罪与社会背景关系。
随后,本文将回顾《罪与罚》在当代社会的启示,并提出个体主义与社会压力对比研究、道德教育与犯罪预防措施建议以及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等方面的思考。
最后,通过总结精神分析和社会意义,探讨《罪与罚》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通过解密《罪与罚》,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这一杰作时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层面和社会背景,从而揭示其精神分析价值和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罪与罚》,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2. 罪与罚的精神分析2.1 忏悔与罪恶感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遭受着内心的巨大折磨和挣扎。
他因为杀害了老妇人而产生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对于他来说是无法承受的重担。
忏悔成为拉斯柯尔尼科夫赎罪的方式,通过接受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他试图减轻内心的负罪感并寻求救赎。
忏悔是个人内心世界中源于道德良知和道德规范的一种反思和反省。
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意识到必须面对自己所做的恶行。
这种内心深处的忏悔过程揭示了一个重要精神分析观点:在个体内部存在着善恶两个方面的斗争。
《罪与罚》的道德与罪恶
罪与罚的道德与罪恶介绍《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
该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探讨了道德、罪恶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罪与罚》中的道德观念以及对罪恶的探讨,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主题。
道德观念在《罪与罚》中,作者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1.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贫困潦倒的学生,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而犯下了谋杀罪。
他认为自己拥有超越常规社会道德法则的权利,因为他相信自己是一个伟大而超凡的人物。
2. 受害者阿丽奇娅阿丽奇娅在小说中被描写成善良、无私和富有同情心的女性。
她的道德观念源自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3. 其他角色其他一些角色也展现出不同的道德观念,如警察、法官等。
他们在小说中代表着社会正义和法律纪律。
罪恶的探讨《罪与罚》中充满了对罪恶的深入探讨,主要围绕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作为一个杀人犯所做出的决定及其后果进行描述。
1. 内疚和自责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犯下谋杀之后开始感到强烈的内疚和自责。
这种感受使他陷入了精神上的困扰,并最终导致了他对自己行为负责任。
2. 惩罚与赎罪小说中还描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试图通过惩罚自己来获得救赎。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反思了人类对于犯罪行为需要受到惩罚并从中学习教训以达到赎罪的常见观念。
3. 道德选择与后果小说中通过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因杀人而受到的种种后果,探讨了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明确提醒读者罪恶行为带来的后果。
结论《罪与罚》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对道德观念和罪恶的探讨,帮助读者思考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个人行为的后果。
通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以及其他角色在道德准则下展现出不同态度和选择,使我们更能理解道德所构建的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激发我们对于自身命运以及他人影响力产生思考。
这使得《罪与罚》成为一部永不过时且有启发性的经典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疯狂的赌博
陀氏一生有两大激情,爱情和赌博。赌博和女人在 他的精神上和生活中,都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他常常为 自己不能自制而悔恨,为自己的堕落而自责,但他又无 法克制狂赌的激情。 和安娜结婚后,他仍然疯狂地赌博,嗜赌如命,不 可自拔。婚后他说服安娜,到轮盘赌中去赢钱,是摆脱 穷困的唯一希望。安娜不知厉害,同意他一人去巴特洪 堡,那里有个大赌坊。陀氏在赌场输得精光,写信给妻 子,说他回家的路费和宿费都没有了。安娜把家里所有 的钱都寄给他。他收到钱后,直奔赌场,又全部输光。
第一次婚姻
1857年2月6日,陀氏和玛丽娅结婚,当天发病,这 在夫妻性生活方面引起一系列震动和创伤性后果。两人 都病态,没有蜜月,只有悲观失望,痛苦和折磨人的追 求,不论在情绪和欲望上都合不到一起,这是他们婚姻 失败的关键。 玛丽娅不理解陀氏的写作,不断指责他,最后夫妻 关系破裂, 1861 年起分居,各自独立生活。 1864 年 4 月 玛丽娅死于肺病,陀氏在她的最后几个月里一直照料她。 她死后,他抚养她和前夫生的儿子。
阿波利纳里娅原型
阿波利纳里娅的反叛气质,果断与专横触动了他的 心灵深处理想和隐秘的意向,形成否定传统准则的思想。 尽管他们分手了,但他把她称为“永恒的女友”。在他 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都有阿波利纳里娅性格的体现。如 《罪与罚》中的杜尼娅,《白痴》中的阿格拉娅,《少 年》中的阿赫玛科娃,《群魔》中的莉莎,《赌徒》中 的波琳娜。此外,《地下室手记》、《赌徒》、《罪与 罚》的反叛主题都与阿波利纳里娅反叛的激情与性欲相 联系。
安娜之死
1918 年,安娜远离家庭和朋友,住在克 里米亚。正值德俄战争时期,她收不到儿 子寄的生活费,经常吃不饱,简直要饿死 了。 6 月 1 日,她买到两磅冒着热气的面包, 全吃下去了,当晚腹痛剧烈,诊断为急性 肠炎。 6 月 9 日去世,终年 73 岁。死时身边 既无儿女,也无亲眷,孤苦伶仃,穷愁潦 倒,凄凄惨惨地死去。
军事工程学校读书
17岁时他入军事工程学校,那里的学生多是富家 子弟,为了避免受辱,他孤独地躲在一边。由于贫穷, 他很少朝家里要钱,连茶也不喝。
他因成绩不好留级一年,这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 尊心。兵营式的生活痛苦难熬,敏感的陀氏感到难于 忍受。他在给哥哥的信中说:“亲爱的哥哥,快点驶 进码头吧,快点得到自由吧!自由和天职 —— 这才是 伟大的事情。”
少年的两大打击
15岁时,他的母亲因肺结核去世,他沉 浸在丧母的哀痛之中,在他的意识中,爱情 与怜悯、女性与凋萎交融在一起,成为感人 至深的统一体。 16岁时,他最崇拜的诗 人普希金在决斗中死去,这对多愁善感的陀 氏是个沉重打击,每次随哥哥和叔母从教堂 朝拜回来,他总是不断痴痴地朗诵普希金的 诗句。
玛丽娅原型
在陀氏的很多小说中,都有玛丽娅的 原型。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的娜塔 莎,《罪与罚》中的马尔美拉陀夫的妻子, 《白痴》中的娜斯塔西娅,《卡拉马佐夫 兄弟》中的卡捷琳娜,这些女性都面颊苍 白,目光狂热,动作急剧,来自作家的第 一个妻子。
第二次爱情
陀氏经历的第二次爱情是与年轻的女大学生阿波利 纳里娅的恋情。阿波利纳里娅比陀氏小20岁,他们认识时, 她刚22岁,当时正是陀氏和玛丽娅分居的时候。阿波利纳 里娅崇拜大作家的才气,她独立聪明,骄傲,自尊心强, 自我中心主义,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约束,1862 年秋,毫无 顾忌地委身于陀氏。她希望陀氏离婚,和她结合,但陀氏 借口妻子有病,不愿走出这一步。因此当玛丽娅去世,陀 氏可以和她结合时,她坚决拒绝了陀氏的求婚,理由是, 她过去不顾一切地爱他,他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采取 离婚措施。她对他的态度是双重的,既可怜又残酷,使陀 氏受到折磨,陀氏把为情人受苦当成享受,最后因失恋而 自虐,1866年他们分手了。
4、狂热写作
陀氏的创作都是在狂热状态下进行的。他 在最初的癫痫病发作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 说《穷人》( 1846 )。得到涅克拉索夫和别林 斯基的称赞。 因这本书,别林斯基把他归入“自然派” 作家的行列。《穷人》取得巨大的成功,陀氏 经过长期的孤独和自卑之后,在一片赞扬声中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觉得自己是天才,不把 其他作家放在眼里,这引来了别人对他的奚落 和嘲弄,极大地刺激了他的自尊心。
赌博的刺激
最初,安娜对丈夫的赌博感到惊奇,一个那么坚 毅地承受生活中的各种苦难的人,竟没有毅力克制自 己。她很快明白了,这不是简单的意志薄弱,而是能 将人整个吞噬的激情,是某种本能的东西,是一种疾 病。 她发现,丈夫天生不能过长久的有秩序的生活, 他需要混乱激发灵感,轮盘赌是输导他心中雷电的避 雷针。于是一当她丈夫萎靡不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 她就建议他去赌博,以激发他的工作热忱。这样,赢 钱,输钱,当东西,饥寒交迫,泪流满面地向妻子忏 悔的赌博全过程又重演一遍。在这种刺激之后,他写 出了他的小说。
为生计写作
写作是他的思想和感情的出路,是他不顺利的 私生活的无意识补偿。此外,为了维持生活,他必 须拼命写作,稿费是他的唯一生活来源。他是俄国 第一流的职业作家,却永远为囊空如洗的屈辱和不 断赶写稿子没时间修改而诉苦。他永远欠出版商的 债,必须拿作品抵偿预支的稿费,连夜为即将出版 的杂志赶写连载小说的下几章。为此他非常嫉妒贵 族作家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冈察洛夫等,因为他 们不需要为生计而写作。
第一次发病
陀氏自幼在贫穷与疾病包围的气氛中长大,养成 了异常敏感、卑怯的性格。他不善交往,尤其与女性 接触时,更是腼腆异常,不知所措。他外表冷漠,实 际上却是一个热情而易于冲动的人。9岁那年,陀氏 随全家去乡下避暑,他在白桦林里玩得兴致勃勃,突 然听到有人喊“狼来了”,他吓得魂不附体,嘴角抽 动。耕地的农民玛列伊安慰他说:“没有狼,这是你 的错觉。”好一会儿,陀氏才安定下来,每走几步都 要回头瞅瞅,玛列伊站在那里,不断地向他点头。20 年后,陀氏还回想着童年的这件小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颠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1881)俄国 19世纪后期著名作家, 世界文学天才,在20世 纪文学中受到极大的推 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 鼻祖。
1、苦难经历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病态的天才,陀氏生于 莫斯科,父亲是贫民医院的医生,暴躁、多疑、忧 郁,带有病态,陀氏继承了父亲的脾性,胸襟狭窄、 暴虐和易于冲动是他们父子俩的共同特征。母亲随 和、善良、温柔,同时又十分干练、机敏,她身体 虚弱,留给陀氏的印象总是在病中。
幸福婚姻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平民气质,但精神和性格截 然不同。他们婚姻成功在于安娜从不介入他的心理,不 干预他的内心生活,不想影响和纠正他。正是“不干预” 原则取得了他的信任,加强了他的自由感,他在她面前 不拘束。 由于安娜的天真,无经验,在夫妻生活方面,她分 辨不出丈夫有什么病态反常和古怪之处,全都当正常来 接受。结果这使陀氏卸下了负罪感的包袱,他不再感到 自己是个罪人和淫荡之徒。他把他的情欲和理想情感结 合在一起,对安娜保持了经久不衰的热情,直到老年, 还像年青人一样热情冲动,给她写了很多充满激情、嫉 妒和性欲的信,他感到自己离开她就没法活。
判处死刑
1849年4月,陀氏因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别林斯 基致果戈理的反农奴制的信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 他在预审中说:“我不喜欢各种各样的饶舌,讨厌 和人高声说话 ……我每天的时间的一半,给了为得 到面包的工作,其它给了不断的病和三年来在这儿 发觉的怀疑病的发作。” 行刑那天,他和其他 21 名死囚站在处刑台上, 陀氏后来回忆,称它是“可怕的、无限恐怖的、等 待死刑降临的时刻” 。就在执行处决的前一刻,传 来了沙皇的赦免令,陀氏的死刑改为四年苦役,流 放西伯利亚。
苦役犯
苦役犯的生活十分艰苦,他生活在杀人犯、盗窃 犯、暴徒和疯子中间,要时时刻刻和他们打交道,这 些人都对他抱怀疑和敌对的态度,因为他是他们中间 唯一的一个贵族。四年之后,他在边防营里做列兵, 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军队的体罚。受罚的士兵被牵过 排成两排的士兵中间,由士兵施以乱棍,谁打得不狠, 就被叫出来挨同样的乱棍。陀氏第一次把手中的棍子 打在受罚人身上,当晚就发了癫痫病。在一次体罚之 后,他竟跌倒在地,抽搐起来。陀氏在西伯利亚待了 十年,才回到彼得堡,重返文坛。 他主张容忍、宽容,他的名言是“生活就是苦 难”,“顺从吧,高傲的人!”
毕业后在工程局任职一年就退职,专事写作。
成年发病
一次在街上散步,不料从对面来了大 出殡的队伍。他猛地回头,在刚才来的路 上快步走起来,突然倒在地上。过了很久 才恢复知觉,忧郁状态持续了两三天。这 是他的癫痫病最初比较突出发作的一次。 后来他在友人家留宿时,临睡前常常要求 友人,假如他陷入了昏睡状态,不经过三 天不要埋葬他。昏睡后是否还能醒来的观 念,使他痛苦不安。
第二次婚姻
陀氏的第三次爱情是他与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娜 · 格里 戈里耶夫娜的幸福婚姻。安娜本是陀氏的速记员,她比陀 氏小 25 岁,善良,温柔,贤惠。 1866 年 10 月,安娜经老 师推荐,到陀氏家当速记员,帮助陀氏速记小说,整理和 誊写《赌徒》的速记稿。他们配合得很好,在20多天中便 完成了《赌徒》,陀氏本人也与速记员相爱了。他十分渴 望有一个正常生活的家庭。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想当什 么天才、癫痫病患者、圣人、苦役犯、荒淫之徒和理想主 义者。他们很快结婚。
安娜的功绩
他们共同生活了14年,有一儿一女。 安娜在丈夫死后一直守节,当时她35岁,但她认为自 己的女人生活已经结束了,便献身于维护他的声望的工作。 她出版了他的作品全集,1906年收集了有关陀氏的五千多 种书目,在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开辟了陀氏手稿、遗物和肖 像展室。创建了陀氏中学。收集他的书信和杂记,强迫他 的朋友为他写传记,并亲自写回忆录。她所有的时间都用 来整理他的文学遗产,在这项事业中创立了丰功伟绩,作 出巨大贡献。在这项工作中,她唯一的倾向就是对有损作 家光辉形象的东西只字不提,用墨水划掉了他的信中出格 的字句。对她来说,陀氏永远是个可爱、完美、朴素、热 情、温柔、体贴的丈夫。她的宽宏大量的爱、坚定不移的 爱,改变并缓和了她最沉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