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犯罪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行为。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杰作,通过主人公受到良心拷问的描写,深度探讨了犯罪心理。
本文将对《罪与罚》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主要角色的动机、行为以及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
主要角色分析1. 罗迪昂·拉斯柯尔尼科夫 (Raskolnikov)动机: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角色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而令人费解的角色。
他通过谋杀老妇人来实现自己的理论——超人理论。
按照他的观点,有些异常聪明或有特殊使命的人可以不受道德约束地追求自己认为正义或必要的行为。
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计划并成功谋杀了老妇人,但接下来却陷入了内心的纠结和良心的折磨。
他开始感到后悔和恐惧,逐渐变得焦虑、偏执,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的迹象。
心理因素:拉斯柯尔尼科夫面临着复杂的心理困境:自责、内疚、恐惧和对检察官普威诺说出真相后可能受到的处罚等等。
这些心理因素共同推动着他在故事中的发展,并最终迫使他寻求救赎和道路上的转变。
2. 阿尔约哈·路兹明 (Arkady Svidrigailov)动机:路兹明是一个潜在的罪犯角色,他有着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类似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意愿。
然而,与拉斯柯尔尼科夫不同,路兹明更加冷酷无情,他并没有受制于道德规范。
行为:路兹明为了满足自己欲望(包括性欲),从事各种不法行为。
他通过威胁、勒索和其他手段来追求自己的私利。
心理因素: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相比,路兹明更具冷酷和欺骗性。
他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对满足自己欲望的无底线追求,自我放纵和漠视后果。
犯罪心理分析1. 自傲与自卑在《罪与罚》中,作者通过角色的思考和行动揭示了犯罪背后的自傲和自卑心理。
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通过谋杀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超人,并摆脱社会羁绊。
然而,当他面临着后果和内疚时,他深陷于自傲与自卑之间的矛盾之中。
2. 内心冲突与良知的折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害老妇人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心冲突。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罗德里亚双重人格;2. 最初杀人动机;3. 后来的内疚和自责。
首先,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罪与罚》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双重人格特征。
他既是一个普通学生,为正义而奋斗,并有志于改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冷酷无情、具有强大欲望和野心的谋杀者。
这种双重性格使得他在实行恶行之前常常感到十分焦虑和苦闷,并且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个“超我”的声音感到恐惧不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初的杀人动机。
他认为自己拥有非凡才能并应该居于高位上,在当时贵族统治下压迫穷苦百姓且获利颇多的涂画商人旺霍夫成为他的牺牲品。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行为是出于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认为通过消灭这样一个社会败类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正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可怕性。
随着剧情发展,拉斯柯尔尼科夫深陷内疚与自责之中。
他开始被艾洛娜·伊万诺芙娜、索菲亚·谢柳纳等周围人们善良无私的形象所打动,并对自己曾经冷酷无情地剥夺了那些生命感到愧疚和折磨。
从此以后,他内心不断受到幻觉和恶梦的困扰,在思想上备受折磨。
总结起来,《罪与罚》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复杂多面的心理状态,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及其带来的后果。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使读者对其行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共鸣。
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形象人物,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罪恶所带来的痛苦以及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性的现实。
在我看来,《罪与罚》不仅是一部关于犯罪和正义之间冲突的小说,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剖析的作品。
它引发了我们对道德、良知和责任等伦理问题的思考,并迫使我们审视自己是否也可能陷入类似困境中。
从双重人格到最初杀人动机再到后来内疚和自责,该小说给予了读者一个警示:凡事皆有代价,在追求目标时要谨慎选择手段。
《罪与罚》:犯罪心理与社会良知的冲突
罪与罚:犯罪心理与社会良知的冲突介绍《罪与罚》是一部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因过分自负而犯下谋杀罪,并在内心的折磨中寻求救赎及重新找回人性。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涉及到犯罪心理和社会良知之间的冲突。
犯罪心理在小说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拥有一种对自身超凡能力的高度自信,他相信自己可以藐视伦理约束,并且不需要遵守普通社会准则。
这种优越感使得他通过谋杀来实现所谓正义的目标。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心态令人深思,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类内心黑暗面的思考。
社会良知小说中描绘了社会上不同角色对于犯罪行为的反应。
作为一个革新者和领导者,拉斯科尔尼科夫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然而,其他角色(如警察、法律工作者、普通市民)的反应表明了社会良知对于犯罪行为的坚守和追求正义的愿望。
冲突与救赎小说中展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所经历的极度痛苦和内心折磨,他渴望找到解脱和救赎。
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交流,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并试图从中寻求道德的悔改与重新建立正义观。
这部分展示了人类内心困境以及对于罪恶过去所需面对并克服的挑战。
结论《罪与罚》是一部引人深思并且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述主人公深陷罪恶与犯罪心态,并通过冲突和救赎来探讨了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不可或缺而又复杂的关系。
这部小说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道德、伦理以及个体内心的思考,探究了人性中充满着黑暗与光明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解读《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学
解读《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学简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深入探讨了人类的道德、心灵和社会问题,并将犯罪与心理描写相结合。
本文将以《罪与罚》为案例,解读其中蕴含的犯罪心理学观点。
1. 主观性认识和主体角度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Dmitri Petrovich Raskolnikov)因一系列复杂的动机而犯下了谋杀行为。
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高度冷静和理智的分析,提出了“超人”(superman)理论,认为有些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远超常人。
这种主观性认识引发了他对于行动正当化的错误推断。
2. 理性和冲动之争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经历了内心混乱、怀疑和后悔等情绪。
他的决策过程中,理性和冲动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详细的心理剖析,试图找到合适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决定。
3. 自我意识和良知《罪与罚》中还探讨了犯罪行为对个体自我意识和良知的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后深受内心的煎熬和折磨,经历了一系列幻觉和噩梦。
这些心理反应揭示了个体内心深处对于伦理道德及其准则的敏感度。
4. 罪恶感与拯救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逐渐被罪恶感所困扰,并试图通过认罪来获得拯救。
他向着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惩罚以及寻求内心改变迈进,从而达到重新融入社会、重获新生的目标。
5. 忏悔与道德重建最终,拉斯科尔尼科夫通过忏悔和补偿行为来寻求道德重建。
他选择承担责任,并通过与索娃(Sonya)的接触和相互影响,逐渐恢复良知和道德感。
结论《罪与罚》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心理描写的文学作品,成功地展示了犯罪心理学在行为决策、内心动机、自我意识、罪恶感以及忏悔与道德重建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犯罪者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转变。
同时也提醒读者反思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做出正确而合乎伦理道德的决策。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犯罪与救赎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犯罪与救赎白夜是一部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困境和复杂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白夜这部小说中的犯罪与救赎,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索。
在白夜的故事中,主角罗迪翁·罗曼诺维奇·罗斯托列夫斯基是一个孤僻而受折磨的人。
他沉迷于孤独和内心的痛苦中,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梦幻世界里。
罗斯托列夫斯基的内心冲突和心理状况逐渐导致他犯下了一系列罪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谋杀。
罗斯托列夫斯基的犯罪行为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罗斯托列夫斯基内心的斗争和对罪恶行为的描述,展示了人类潜在的邪恶倾向。
他将罪犯形象塑造得异常真实,使读者不禁反思自己内心深处是否也潜藏着同样黑暗的一面。
这种对罪恶的深刻洞察力使得白夜成为了一部探索人性的经典之作。
然而,白夜并不仅仅停留在对犯罪行为的揭示上,它也展示了对救赎的追求。
罗斯托列夫斯基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是对生活中孤独和无奈的回应,他渴望寻求救赎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一种令人感动的方式,将主人公的内心归零,通过他与另一个角色娜塔莉亚的相遇和交流,唤起了他对爱与责任的期待和追求。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罗斯托列夫斯基深陷于自己罪行的内疚和对救赎的追求中。
他意识到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试图通过为他所犯的罪行寻找补偿来获得永久的解脱。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斯托列夫斯基与娜塔莉亚以及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罗斯托列夫斯基对救赎的渴望。
最终,白夜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展示了罗斯托列夫斯基的救赎之路。
通过与娜塔莉亚和其他角色的纠葛以及对自己罪行的直面,罗斯托列夫斯基逐渐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宽恕。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一种真挚而打动人心的方式,揭示了罪人在犯罪和救赎之间的斗争,以及获得内心解脱的重要性。
他通过白夜这个故事,向读者传达了对爱与宽恕的力量和重要性。
《罪与罚》解读: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
《罪与罚》解读: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引言1.1 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杰作,讲述了一个穷学生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在贫困和内心煎熬的双重压力下,决定实施一起谋杀并随后承受良心的痛苦。
本文旨在探讨该小说中所展现的犯罪与良心之间的较量,并寻求达到罚与赎的平衡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将介绍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并探讨犯罪背景和行为动机以及良心的定义与作用。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将考察社会正义和惩罚力度对于达到罚与赎平衡点的影响,同时也会探讨罪犯悔过与自我救赎的可能性以及受害者、家属和社会对罪犯的接纳和宽恕度。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从小说中提取出现实生活中应有的启示与思考,强调公正法治、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以及互助关怀的重要性。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解读《罪与罚》,探讨犯罪与良心之间的较量过程,深入思考达到罚与赎平衡点所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同时,还希望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启示与思考,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角度,并呼吁人们在面对错误和缺点时能够保持理解、宽容和互助精神。
通过这篇长文的阐述,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并秉持正直、善良以及谦逊之心来追求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2. 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2.1 犯罪背景与行为动机在解析《罪与罚》中犯罪与良心的较量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犯罪者的背景以及其行为动机。
对于主人公罗迪恩·罗曼诺维奇(简称罗迪恩)来说,他是一个贫困下层的年轻学生,由于生活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他决定实施一起谋杀案。
这种高度紧张、情节复杂的犯罪背景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一个人走上犯罪之路?2.2 良心的定义与作用良心无处不在,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被描述为个体内部最纯净、最深沉的声音,可以指引我们分辨善恶、做出正确决策。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心理剖析令人惊叹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心理剖析令人惊叹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心理剖析令人惊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入揭示了人类的罪恶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对主人公罗德里克·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和思想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将罪恶意识的复杂性展现得惟妙惟肖。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小说中罗迪亚的心理剖析,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恶心理的深刻揭示以及其令人震憾的艺术表达。
陀思妥耶夫斯基凭借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人类罪恶心理以极富启发性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出于日益加剧的虚无、贫穷和压迫感,决定杀害一位老妇人。
这一罪行不仅是现实世界的罪行,更是他内心深处的一场挣扎和折磨。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罗迪亚思维的描写,深入探讨了罪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罗迪亚的内心交战。
在犯罪之前,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不断权衡利弊。
小说中的罗迪亚仿佛是一个分裂的个体,一方面,他不断劝告自己不要犯下罪行,另一方面,他则强烈渴望被惩罚,以净化自己灵魂的罪恶。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充满张力的笔触刻画了罗迪亚在犯罪后的内心世界。
他的思绪、妄想和自责以及对罪恶所带来的苦痛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罗迪亚的罪恶心理不断折磨着他,使得他无法摆脱内心的混乱和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巧妙运用描写技巧,将罗迪亚内心的剧烈冲突表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对其罪恶心理产生共鸣。
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迪亚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展示了罪恶对他人关系的影响。
在小说中,罗迪亚与索菲娅等人建立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联系。
他的罪行成为他们之间交流的基础,同时也成为罗迪亚心灵中的一座大山。
罗迪亚对自己的罪恶感到自卑和内疚,他试图通过与他人保持距离来隐瞒自己的罪行,却难以改变罪恶已经带来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种人物关系的塑造,使得罪恶心理的复杂性得到更加深刻的揭示。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良知与犯罪心理的深度探索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良知与犯罪心理的深度探索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人性、良知和犯罪心理等诸多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角色形象,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这些议题的深度思考。
良知的力量与挣扎拉斯科尔尼科夫作为小说主人公,他在小说中犯下了一起谋杀案。
然而,在行凶后,他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良知负担和内疚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述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挣扎,展现了良知力量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无论人处于何种情境,良知似乎都会超越个体意愿,并引导其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
犯罪心理的解析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深入探讨了良知问题,还展示了人类内心中关于犯罪的复杂心理。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决定实施谋杀之前,经历了一系列挣扎和理智抉择。
这种内心的摩擦和动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犯罪心理画像。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推进,读者可以一窥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犯罪心理的极为细腻的描绘。
个体与社会之争除了良知和犯罪心理外,《罪与罚》也提供了一个有关个体与社会之间冲突以及困境观点。
拉斯科尔尼科夫虽然是一个具有独特个人意识和信念的人,但他也深受贫困、社会环境以及道德准则的制约。
小说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社会、法律以及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不断对立和角力,凸显了人性在特定环境中的复杂性。
结论《罪与罚》是一部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小说,通过对于良知、犯罪心理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等议题的探索和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读者许多反思和启示。
本文对该小说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但仍然只是浅尝辄止。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而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所探讨的复杂主题,并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启迪。
《罪与罚》:罪恶的心理困境与道德的内外斗争
罪与罚:罪恶的心理困境与道德的内外斗争1. 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杜涅茨科夫斯基的罪恶心理和道德挣扎,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伦理面貌。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罪与罚》中所呈现的罪恶心理困境和道德内外斗争。
2. 罪恶心理困境2.1 主人公杜涅茨科夫斯基的犯罪动机杜涅茨科夫斯基因贫困而选择犯罪,他认为自己有权利剥夺富人并用于给予穷人。
这种动机带来了他内心深处的冲突和压力。
2.2 杜涅茨科夫斯基的衍生情绪和心理变化在实施犯罪后,杜涅茨科夫斯基被强烈愧疚感所困扰,同时又体验到一种奇特而令人兴奋的满足感。
他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展现了罪恶行为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影响。
2.3 内心挣扎与罪责意识杜涅茨科夫斯基在罪恶之后痛苦地挣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逐渐体验到了深刻的罪责意识。
这种挣扎和罪责意识是他内心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3. 道德的内外斗争3.1 社会道德与法律约束《罪与罚》展现了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的约束力。
作为一个犯罪者,杜涅茨科夫斯基面临着来自外部社会道德和法律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和制裁。
3.2 个人道德观念与抉择杜涅茨科夫斯基通过自己内心对善恶、公正与否等价值观念的思考,最终做出了一系列艰难而复杂的抉择。
这些抉择既受到外在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受到个人内心真实需求和动机的影响。
3.3 道德救赎与对内心的安宁通过悔罪和自我救赎,杜涅茨科夫斯基试图摆脱罪恶的心理困境,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道德修复。
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真正的忏悔和救赎的重要性。
4. 结论《罪与罚》深刻探讨了罪恶的心理困境和道德内外斗争。
通过主人公杜涅茨科夫斯基的经历,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伦理面貌。
同时,《罪与罚》也促使读者反思自身道德观念,并提醒我们在道德选择上要保持谨慎与审慎。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罪与罚》是俄国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深刻地探讨了道德、罪责、救赎等主题,通过对主人公罗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刻画,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性世界。
小说的开篇便是罗斯科尔尼科夫犯下谋杀罪行的场景,他杀害了一位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其妹妹,这一行为直接引发了小说的主线。
罗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并非出于物质的贪婪,而是出于一种扭曲的正义感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他自认为是拿破仑式的人物,认为为了实现伟大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
然而,犯罪后的心理挣扎和罪恶感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小说中,罗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被描绘得细腻而深刻。
他时常与自己的良知对话,试图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
这种自我辩解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展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既渴望通过犯罪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又无法摆脱道德的束缚。
这种心理斗争,是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除了罗斯科尔尼科夫,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丰满的人物形象。
如忠诚而单纯的拉祖米欣,聪明而善良的索妮娅,以及复杂而神秘的斯维德里盖洛夫等。
这些人物与罗斯科尔尼科夫的互动,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罗斯科尔尼科夫的罪行逐渐被揭露,他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否认、逃避到最终的认罪和救赎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个人罪恶的反思,也是对社会道德的探讨。
小说通过罗斯科尔尼科夫的救赎之路,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面对罪恶时的自我救赎。
《罪与罚》的写作风格独特,语言富有哲理,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
小说不仅是一部心理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小说。
它通过罗斯科尔尼科夫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如贫困、犯罪、道德沦丧等。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
它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面对罪恶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同时,小说也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道德和良知都是我们行为的指南针。
罗斯科尔尼科夫的故事告诉我们,逃避和自我辩解无法带来真正的解脱,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承担后果,才能找到救赎之路。
《罪与罚》赏析
《罪与罚》赏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该小说进行深度赏析,探讨其中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罪与罚》以犯罪与惩罚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夫斯基的故事,展现了罪恶与良知的斗争。
小说中,罗斯托夫斯基因贫困与压迫而产生犯罪的念头,并最终选择将自己罪行公诸于众。
作者通过这一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其引人入胜之处。
罗斯托夫斯基这一主角形象既具有普通人的复杂性,又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他的内心扭曲与罪恶之行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出人性的多面性。
与此同时,小说中还有一系列精彩的次要角色,如索尼雅、白发老太婆等,这些角色的塑造丰满了故事情节,使读者对小说情节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技巧方面的运用也是《罪与罚》的一大亮点。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展开,这种叙事形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罗斯托夫斯基的内心世界,并对其所做出的选择和行为进行思考。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以及人物对话来丰富故事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还灵活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如雨水和阴影等符号,增添了小说的深度和张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罪与罚》对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通过罗斯托夫斯基的犯罪行为和内心挣扎,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探讨人们在压迫和贫困中的行为准则。
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环境给人带来无尽的压力和痛苦,使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做出各种选择。
这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引发了对伦理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思想深邃、充满人性矛盾的作品。
通过对罗斯托夫斯基的故事展开,小说中涉及到众多的主题和问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运用各种文学技巧,作者将故事情节展现得生动有趣。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与道德困境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与道德困境概述《罪与罚》是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一个贫穷学生因为经济拮据而犯下谋杀罪,并经历了心理折磨和道德挣扎的故事。
这部小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探讨了犯罪心理以及道德困境对人性的影响。
犯罪心理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在小说中的变化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深入剖析了他犯罪前后的心理状态。
一开始,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受到自己超过常人的智慧和对正义的追求驱使,认为可以通过杀害那些他认为是社会毒害者来改变世界。
然而,随着犯罪行为的实施以及之后逃避追捕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他渐渐沉溺于自我责备、焦虑和羞愧之中,最终导致了精神崩溃。
道德困境的探讨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绘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与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对话,呈现了道德困境的复杂性。
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在犯罪前后与警察、恋人索尼娅及其他角色的交流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具备权力去判断和执行惩罚而感到无法抵挡内心对罪恶报应的渴望,这引发了他对道德与正义的深入思考。
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最终意识到,他只是一个凡人,并没有真正拥有审判和执行正义的能力,这使他沉重地承受道德上的压力。
对人性的影响《罪与罚》通过揭示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从高傲自大、妄图通过犯罪改变世界到内心毁灭和悔过补偿,展示了犯罪行为对一个人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影响。
小说毫不回避地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愧疚和悔恨,暗示罪行对精神健康和幸福的摧毁作用。
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经历表明,人性是复杂而脆弱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罪与罚》中所描绘的犯罪心理和道德困境引发了读者对人性、正义以及自身道德观念的深思。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部小说向读者们传递了关于罪恶与良知、正义与宽容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启示,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面临破碎与王朝伦理等问题时所经历的心理变化。
《罪与罚》中的罪犯心理描写
罪与罚中的罪犯心理描写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罪犯心理。
本文将以这部作品为蓝本,详细分析并描绘其中的罪犯心理。
控制欲望与内心冲突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因为一次偶然杀人而感到内疚和恐惧。
他深陷于内部冲突之中:一方面,他对自己手中权力和生命的掌控感到满足;另一方面,他对所犯下的罪行感到后悔和良心谴责。
这种内心冲突造成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严重的精神困扰,并最终导致了他的心理崩溃。
自我解构与内疚感随着故事的发展,拉斯科尔尼科夫逐渐失去了自我的认同和价值观,在思考自己罪行带来的后果时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和内疚感。
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悔恨,试图进行自我惩罚和解脱。
自以为是与自卑感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常常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情绪状态。
他相信自己有权利审判并惩罚那些他认为是社会败类的人。
然而,与此同时,他也受到了强烈的自卑感的折磨,他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并深深地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逃避现实与内心苦闷面对内心的困扰和外界的压力,拉斯科尔尼科夫试图逃避现实。
他沉溺于酒精和幻觉中,用虚构来逃避真实世界给予他的压力。
然而,这种假象并不能使他摆脱内心的苦闷和痛苦。
悲剧与人性复兴尽管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艰难和痛苦,但最终通过接受罪行、接纳真相,并试图改变自己来进行人性复兴。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在悲剧与希望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向读者展示出罪犯内心复杂而动人的一面。
结论通过《罪与罚》中的罪犯心理描写,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拉斯科尔尼科夫作为一个罪犯所面对的挣扎和冲突。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思考了人性、道德和自我认知等重要议题,也展示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力。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与社会批判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与社会批判介绍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深入剖析人类内心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解析《罪与罚》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提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景和历史,包括他的生平、创作经历和思想背景。
介绍他如何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并转化为文学创作。
2. 小说概述
概括《罪与罚》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核心事件。
强调小说中所展示的心理犯罪主题,并阐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的独特风格。
3. 心理分析与道德困境
讨论小说中涉及到的心理分析和道德困境。
重点关注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之后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并探讨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和后果。
4. 社会批判
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以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例揭示的社会问题和现实。
探讨作者对19世纪俄罗斯社会所存在的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问题提出的批判和警醒。
5. 文学意义与影响
评价《罪与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作品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
引用评论家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并提出个人观点。
结论
总结《罪与罚》这部作品所涉及到的心理犯罪主题和社会批判,强调陀思妥耶
夫斯基通过此书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希望却又充满黑暗和挑战的现实世界。
通过
从个体内心到整个社会层面探讨人类存在中的问题,该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并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们对于人性、道德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抨击。
《罪与罚》:犯罪、惩罚与人道主义的探讨
罪与罚:犯罪、惩罚与人道主义的探讨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描绘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和犯下谋杀罪行后的心理变化,深刻探讨了犯罪、惩罚和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主题。
1. 犯罪心理与动机首先,我们需要探讨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和动机。
《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出于对社会不公平以及自身困境的不满,选择了谋杀这一极端行为。
我们可以分析他所经历的挣扎、内心冲突和最终做出决定的原因。
2. 惩罚与制裁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犯错后对加害者应该采取何种惩罚方式。
是采取严厉制裁还是更加人道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呈现了多种观点。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转变以及其最后的自我惩罚表明,人道主义的方式可能带来对加害者的内心救赎。
3. 社会角度:犯罪与社会和谐此外,我们还要探讨犯罪行为如何影响社会和谐。
小说中描绘了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从社会角度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便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人道主义的力量最后,我们将强调人道主义在《罪与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关注加害者内心世界、理解其背后的动因,并提供机会进行反思和改变,人道主义有助于重新融入社会,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未来。
结论《罪与罚》通过对犯罪、惩罚和人道主义的深入探讨,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反思。
犯罪行为不是简单黑白分明的问题,涉及到复杂而多元化的因素。
在处理犯罪问题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制裁和人道主义的平衡,并努力为加害者提供内心救赎的机会,从而实现社会和个体的共同进步与和谐。
《19世纪俄国文学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的罪孽心理揭示》
19世纪俄国文学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的罪孽心理揭示简介本文将探讨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说《罪与罚》中关于罪孽心理的揭示。
该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出名、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以其深入剖析人类内心复杂的道德和心理状态而闻名。
通过对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Raskolnikov)以及其他角色的分析,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作者通过作品所揭示的罪恶行为对个体的深远影响。
背景19世纪俄国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转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诸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社会背景构成了《罪与罚》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涉及到的道德和心理冲突。
主题一: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犯心理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年轻的学生,由于贫困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他决定犯下一起谋杀案。
这些行为引发了罪孽心理的探讨,使读者深入了解到罪犯内心的挣扎和忏悔。
1. 动机与冲突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动机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超人(尼采哲学)可以逾越道德,成就伟大事业。
然而,在行动之后,他却陷入了悔罪、良知的纠结中。
这种内心冲突使得他渐渐陷入精神崩溃和痛苦之中。
2. 罪恶感与惩罚拉斯科尔尼科夫被自己的罪恶感所困扰。
他试图逃避或抑制这种感觉,在各种场景中反复出现幻觉和交流。
同时,他还受到内心深处对于惩罚的渴望,设法找到方法来揭发自己并接受应有的惩罚。
主题二:其他角色对罪孽心理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其他角色的塑造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孽心理进行对比和互动,探讨了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
1. 友谊与支持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角色代表了友谊和善意。
这些角色在拉斯科尔尼科夫最困难的时刻伸出援手,试图给予他力量和希望,使他能够面对自己罪孽的后果并从中得到救赎。
2. 疯狂与堕落另一些角色则展示了社会上存在的疯狂和不道德行为。
他们与拉斯科尔尼科夫之间产生交集,进一步凸显了维持正义、良知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结论《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最具代表性且深邃智慧的作品之一。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小说探讨犯罪与良知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小说探讨犯罪与良知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小说探讨犯罪与良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心理小说之一。
它深入刻画了主人公罗迪翁•罗斯托科夫斯基的心灵世界,一方面揭示了犯罪行为带来的内心痛苦和良知的折磨,另一方面探讨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读《罪与罚》,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心理和良知的力量。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斯托科夫斯基的形象展现了一种充满内心挣扎和痛苦的犯罪心理。
在小说中,罗斯托科夫斯基经过一系列思考和权衡,决定杀死一个叫阿莉娅的老妓女。
这个决定不是冷静而理性的,而是源于他因贫困而受到的各种屈辱和不公待遇的心理崩溃。
他心灵深处的疯狂和绝望陷入了一种极端状态,一度认为通过杀人来解决一切问题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随着罪行的实施,罗斯托科夫斯基逐渐感受到了内心的痛苦和无法排遣的负罪感。
他的良知开始折磨他,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恐惧、焦虑和自我惩罚,精神上备受折磨。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罗斯托科夫斯基与其他人的关系,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纠葛。
在小说中,罗斯托科夫斯基与社会有着复杂的关系。
他是一个被剥夺、被压迫的个体,生活在贫困和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下。
然而,他却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保留了一些纯真和道德的思想。
他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压力使他的心理变得更加复杂。
他既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又不断感到对社会的抗拒和反抗。
他试图通过犯罪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最终承受着自己内心的负罪感和恐惧。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折射出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人性的弱点。
最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良知的思考和探索,呼唤读者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中的罗斯托科夫斯基不仅是一个犯罪者,也是一个思想家。
他在犯罪后,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逐渐觉醒并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孽。
良知的力量在他的内心中不断地指引他,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并最终接受了自己的错误。
通过罗斯托科夫斯基的内心历程,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唤读者思考自己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准则,引导读者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
以《罪与罚》为例,探索罪恶和道德选择的主题
罪与罚:罪恶和道德选择的探索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夫斯基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罪恶、道德选择以及内心挣扎等主题。
本文将以《罪与罚》为例,从不同角度去解析这些主题。
1. 罪恶在小说中,主人公罗斯托夫斯基犯下了一系列的谋杀和盗窃等犯罪行为。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塑造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角色来展现他内心的罪恶感和对于自身行为后果的深思。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罪恶以及人性中存在的黑暗面等问题的思考。
2. 道德选择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在进行犯罪前后做出了许多艰难而富有决策性质的道德选择。
例如,在杀害老妇人之前,他曾反复思考自己是否应该为此付出代价,并最终决定将自己置于法律和道德的审判中。
通过这些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引导我们思考人们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行为以及内心对于对错问题的认知。
3. 内心挣扎与罪恶感小说中主人公罗斯托夫斯基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心挣扎,由于犯下罪行而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入剖析展示了罗斯托夫斯基内心矛盾激烈、摇摆不定的状态。
这让我们反思一个人在艰难选择后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探讨了罪恶感对于个体自我认知和道德观念塑造的影响。
4. 社会环境与罪恶《罪与罚》刻画了十九世纪俄国沙皇统治下社会中贫穷、不公正及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作品通过描绘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突显社会背景对于个体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
因此,小说中展现的罪恶与道德选择不仅可以被视为个人行为的内在冲突,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于罪恶形成和刺激的作用。
5. 对自由意志和命运的思考《罪与罚》对于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是一个重要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的遭遇以及其对于命运和自己行动后果的反思来探讨这一议题。
这引发我们对于人类能否真正拥有自由意志以及命运是否会塑造我们行为等深入思考。
结论《罪与罚》通过剖析主人公罗斯托夫斯基的经历,探索了罪恶、道德选择、内心挣扎、社会影响和自由意志等主题。
《罪与罚》:道德与犯罪的边缘
罪与罚:道德与犯罪的边缘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经典小说,该小说以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心理变化和犯罪行为为主线,探讨了道德和犯罪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角色、情节和社会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与犯罪之间的边界,并思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扮演的角色。
1. 罪恶行为与个体内心冲突的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洛夫斯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纠结,展现了罪恶行为对个体内心产生的巨大影响。
作者通过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主人公因犯下罪行而带来的内心冲突和艰难抉择。
"……………………"2. 社会背景对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的影响《罪与罚》的故事背景是十九世纪末俄国的贫困社会,陷入了道德沦丧、法治薄弱的境地。
在这个破败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内心冲突和犯罪行为成为了必然结果。
作者通过描写社会环境中各种不公正现象以及人们因生存需求而做出的道德抉择,勾勒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图景。
"……………………"3. 罪与罚对个体与社会影响的深度分析犯下罪行后,主人公面对着个体道德谴责、罪行被发现和法律制裁等种种后果。
这些后果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和磨难,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透过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洛夫斯基所经历的遭遇和反思,探讨了罪恶行为对于个体以及整个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结论《罪与罚》引发了读者对道德与犯罪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通过分析小说中描绘的个体心理冲突、社会背景以及罪恶行为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与犯罪边界的模糊性,并意识到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部小说提醒我们不仅要从法律层面对待犯罪问题,还需要从道德角度审视和关注个体内心的挣扎和需求,助力社会建立更加公正、健康和道德的环境。
"……………………"。
犯罪与惩罚:通过《罪与罚》探讨社会正义和个人责任
犯罪与惩罚:通过《罪与罚》探讨社会正义和个人责任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以主人公破坏者杀人的故事为出发点,展现了社会正义和个人责任的关系。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案件情节、角色描写以及其深刻反思,探讨犯罪与惩罚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主题。
1. 社会对犯罪行为的反应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犯罪行为采取了不同的反应方式。
从当局对破坏者实施追捕到普通市民对其谴责和避开,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是如何调整自己来保护自身利益并维持秩序。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社会是否在追求正义时也忽略了个体?2. 犯罪背后的动机与心理通过主人公破坏者内心世界的揭示,《罪与罚》突出了凶手背后隐藏着的一系列复杂动机和心理活动。
例如,破坏者杀人的原因是为了摆脱贫困和追求自由,同时内心深处也充满了罪恶感和恐惧。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犯罪行为是如何被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心理所影响的思考。
3. 惩罚与救赎在小说中,主人公破坏者最终接受了他的罪行所带来的后果,并付出了惩罚的代价。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惩罚是否真正达到了社会正义和个人责任的平衡。
同时,小说也提醒我们要看到破坏者内心存在着改变和救赎的可能性。
4. 犯罪与惩罚对于社会作用的反思通过《罪与罚》中展现出来的案件情节以及对主人公内心世界描写,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知到个体责任在犯罪与惩罚中所扮演的角色,还能反思社会制度和环境对于个体选择以及行为产生的影响。
因此,这本小说引发了我们关于法律体系公正性以及对犯罪分子进行教育和重建的深思。
结论通过对《罪与罚》中社会正义和个人责任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行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
进一步思考犯罪与惩罚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犯罪问题,并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教育和改造机会,以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存在着众多的犯罪问题。
犯罪问题的复现与作家自身经历、所处社会背景及其宗教原罪观念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区别于传统的侦探小说,他在犯罪问题处理上呈现出某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他热衷于揭开人物内心的隐秘,表现罪犯的双重人格,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偶合处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作家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崇尚神秘的宗教情结。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犯罪问题双重人格宗教情结“爱能拯救世界”,“爱能征服世界”。
这是十九世纪忧国忧民的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坚定信仰。
十九世纪的俄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也乘虚而入,侵蚀着斯拉夫人传统的道德文明;与此同时广大俄罗斯下层人民在沙皇政府和农奴制度的压迫下,生活日益贫困艰难。
畸形的社会造就畸形的事物,刑事犯罪率激增,道德堕落等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日益突现,使作家迫切地感到需要一种力量,来净化人类的心灵,拯救千千万万罪孽深重的灵魂。
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直面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底如何应对,下面我们就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以及他的作品来深入探讨一番。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
对此,俄国文学历史上也存在过斯特拉霍夫和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争论。
尽管公婆各持一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斯特拉霍夫作为陀氏“非常”时期的密友,安娜作为作家十四年的妻子,他们对陀氏是十分了解的,而各自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对陀氏进行描述。
斯特拉霍夫曾写到:“他身上非常清楚的显露出一种独特的双重人格,它表现为一个人醉心于某种思想和感情。
”①而安娜则认为自己的丈夫干什么都好走极端。
一方面在自己一生中有那样的勇气忍受了各式各样的苦难(在要塞里监禁过,上过断头台,流放,亲历亲人的死亡);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戒赌的痛苦,没有足够的毅力控制自己不去赌博。
这是与他的高尚性格极不相称的。
他是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理智与情感,天使与魔鬼,赌徒与忏悔者,健康与病态,常态与变态的混合体。
他是一位“残酷的天才”。
作家的个性和经历,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折射,基于对作家的熟悉,我们再去挖掘他作品中的犯罪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我们将陀氏的作品大致浏览一遍,可以清晰的发现,他的小说与犯罪问题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人”在盲目的意志支配下,听凭身体的本能和自由的意愿,甚至发展到有点发狂幻想的冲动,犯下一件件难以饶恕的罪行;《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将军唆使猎狗把用石子伤了他狗的小孩活活撕碎;《死屋手记》中的少校典狱长,把所有囚犯都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对他们动辙乱施淫威,手法残暴的处以重刑;《白痴》中的罗果仁是谋害梅诗金公爵的罪魁,更是杀死娜斯塔霞的直接凶手。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代表作《罪与罚》,也是以刑事犯罪为题材,讲述了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其房东太太和房东的妹妹,最后又主动投案自首的故事。
总之,在这些作品中,往往潜伏着一连串的危机,隐藏着一个个预谋,也充斥着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如谋杀、自杀、发疯等等),正如巴赫金在《小说理论》中指出:“……在小说的内容中,刑事犯罪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说的不同形式和不同变体,以不同方式利用各种法庭审讯的范畴……。
”当然,巴赫金在这里只是点到即止,没有作具体阐述。
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究竟是如何处理犯罪问题的?通过犯罪问题又反映了他怎样的价值取向?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陀氏小说的成功,是与他运用和独创多种艺术手法分不开的,更与他独树一帜的价值理念戚息相关。
陀氏认为人是一种渺小、卑贱的动物,人始终处在意志与理智的冲突之中,而且理智往往无能为力,人的意志(即本能、性本能、作恶本能)却支配了一切。
他把人的罪恶看作是一种天性,他在对犯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剖析时,曾经说过:“刽子手的特性存在于现代人的胚胎之中。
正是这种作恶本能,使那些恶魔在犯罪时能获得一种极大的快感,使某些犯人犯罪(包括杀人),仅仅是出于一种嗜好、一种取乐、一种虐待欲的满足。
”也有人说,陀氏小说中的人物不仅受恶的本能的支配,也是情欲的奴隶,是沉醉在赌博中的狂热“赌徒”情欲的一种变向发泄罢了。
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卡拉玛佐夫们,他们狂热地毫无顾忌的放纵邪恶的情欲,摧毁人间的一切道德规范。
主人公德米特里·卡拉玛佐夫就很直白的讲到自己是一只蜘蛛,一只下贱的虫子,自己不但放荡,而且喜爱放荡,也喜爱放荡的耻辱;不但常是残忍的,并且也喜爱残忍。
这就是作品所着重要渲染的“卡拉玛佐夫气质”,它体现一种卡拉玛佐夫式的“原始的、疯狂的、粗野的”力量。
而更为有趣的是,对于这种力量,在作者看来竟然有遗传的成分,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
尽管我们能看到纯洁的阿辽沙继承的主要是其母亲身上那种顺从、忍耐和对上帝的虔诚,但米卡不止一次地说他也存在着卡拉玛佐夫气质。
至于米卡、伊凡及老卡拉玛佐夫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他们都直接承继了老卡拉玛佐夫那种放荡不羁、享乐一切的气质。
从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的罪恶追溯到了遗传学的根源之中,仿佛人生来便有罪了。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从生理病理学的角度来描述犯罪。
在《罪与罚》当中,拉斯柯尔尼科夫背负两条人命,但最后法官只是判了他八年的二等苦役,这样的量刑结果无疑是出乎意料的宽大,但只要我们针对案件作进一步的分析,一切又似乎合情合理。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劫财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动用抢来的东西,他甚至连这些东西共有几件,有多少钱也弄不清楚(事后发现,钱袋里一共有三百十七个银卢布和三个二十戈比的钱币,因为放在石头底下太久,最上面一层面额最大的钞票已经霉烂了),于是最后那些擅长心理学的法官得出结论:这件案例,除非是由于某种一时的精神错乱,由于一种病态的想杀人抢劫的偏执狂,犯罪嫌疑人根本没有明确的作案动机,没有进一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贪图钱财,否则是不可能发生前面所描述的事情的。
所以最后只是判了八年的苦役,也是符合刑法理论中关于“精神病人”在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而犯罪时,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的。
另外,许多证人包括医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以前的同学和佣人都确凿无误地证明拉斯柯尔尼科夫早患有多疑症,对他不像一般的杀人犯、盗窃犯和抢劫犯,而在定罪量刑上区别对待完全是有据可寻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可以从心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角度入手考察,可谓“包罗万象,气象万千”,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如此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此外,我们还关注到陀氏小说中的犯罪问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人物犯罪附上了鲜明的神秘与偶合因素。
正如斯特凡·茨威格在《三大师》中指出:“或然性,也就是舍身夺取全部,对他很有吸引力。
正如命运玩弄他那样,现在他也要玩弄命运:他刺激导致艺术上焦急心情的或然性。
”②同样拿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例,他的犯罪行为就充满了偶然与巧合。
拉斯柯尔尼科夫谋杀房东太太是在七月初,起念却是在头年冬天。
他去典当一枚戒指,当即对这个贪婪、恶毒的老太婆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厌恶。
回来后,他走进一酒馆,“正巧”又听到邻桌一大学生和一年轻军官议论那老太婆的恶毒和怪癖以及她是如何虐待与其住在一起的妹妹丽莎维塔的劣迹。
在他预谋杀人后,又偶然地得知老太婆的妹妹丽莎维塔次日晚上七点种将在家的确切消息,也就是说,那时将只有老太婆一人在家!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下手时机,下一步便是作案凶器斧子的准备。
这一点他相对有把握些,因为“娜斯塔霞经常不在家”,“所以到时侯他只须悄悄地走进厨房,把斧子拿出来,一个钟头以后把所有的事情办完,再走进去,把斧子放回原处就行了。
”③但当他往厨房偷窥,发现娜斯塔霞正在那儿干活时,他的内心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计划受挫,情绪变得十分低落。
于是他漫无目的的站在大门口假装散步。
但这时看门人小屋里的板凳下面“有一件亮晶晶的东西映入了他的眼帘”,而且一个人都没有。
不仅如此,当他来到老太婆所在公寓的大门口时,“有一辆运干草的大车刚好被赶进大门,在他穿过门洞的时候把他完全遮住了。
大车刚从大门口拉进院子,他就乘机一溜烟拐到了右边。
”④结果他神不知鬼不觉地混进了公寓。
上了楼梯,“那会儿楼梯上也空无一人,所有的门都关着;一个人也没有碰见。
”⑤当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完人准备离开时,突然来找老太婆的两个人将他堵在了屋里,且这两个人知道房内有人并不断地敲门,但负责看守的人因等得不耐烦下楼去了。
又一次有惊无险。
拉斯柯尔尼科夫冲出屋子,走上楼梯,下面传来的喧哗声正一步步向他逼近,而他只能是走投无路的迎上去。
正当他准备孤注一掷时,恰巧右边有一间空房子的门敞开着,而油漆工人又正好不在,他闪进屋子,躲过了人群,又一次化险为夷。
之后,他跑下楼梯时,“楼梯上一个人也没有!大门口也没有人。
”斧子放回原处,守门人同样不在。
他就这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甚至他都没意识到出老太婆房间时没有将门关上!整个犯罪过程可谓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最后总能鬼使神差般化险为夷。
情节中的偶合和主观色彩昭然若揭。
有人不禁要问,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对偶合如此偏爱,有什么深层次原因呢?我们不要忘记,陀氏是一位出了名的“赌徒”作家,他对轮盘赌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狂热的赌徒。
而“赌徒”这种气质反映于文学创作中,便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他营造了不同于传统侦探小说的、独特的扣人心弦之势,从而使叙事层次更加繁复,步步紧逼,一次担心再加上更厉害的一次,一层上面再迭架第二层、第三层……仿佛要一直迭加上去,以至于无穷,使读者目不暇接,心惊肉跳!从更深一个层面来看,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陀氏小说中犯罪情节的“造势”功能,即作家将人物安置于犯罪的特定情势中,“残酷”的挖掘深藏于人性中善与恶的本质。
鲁迅先生就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⑥“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来,拷问深藏在底下的恶善,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⑦为了创造这种“万难忍受的境遇”,他不惜利用众多的偶然与巧合以达到一种作案不露痕迹的必然结果。
这就省去了侦探的逻辑推理,不致于使读者纠缠于表面情节,从而将目光更加集中地聚焦于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的变态心理世界。
陀氏小说反映的内容是奇特的。
他总是热衷于揭开“小人物”的心灵隐秘;将表现人的分裂意识当作贯穿终生的创作题材。
可以说,陀氏小说其实是一面伸入人的内心世界的“心理窥镜”。
冷静的旁观,客观的分析是他心理描写的主要手段,拿捏罪犯的犯罪心理更是陀氏小说的一绝,下面我们就结合他笔下的人物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在《罪与罚》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灵活动史,全书也可视作一部深入剖析罪犯心理的社会心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