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双重人格主人公的最终复归道路
2021年10月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21年10月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是( )。
【选项】A.《埃阿斯》B.《安提戈涅》C.《俄瑞斯忒斯》D.《俄狄浦斯王》【答案】D【解析】《俄狄浦斯王》被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希腊悲剧的典范。
2.【题干】《神曲》的结构完整而有秩序、具有造型艺术效果体现了中世纪的( )。
【选项】A.哲学观含B.神权思想C.道德秩序D.封建等级【答案】B【解析】《神曲》全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每章有三十三歌,加上序曲共一百歌。
每章篇幅大致相等,结构匀称。
《神曲》中的三个部分是完全对称的,这种完整有序的结构具有一种造型艺术的效果,是中世纪神权思想的体现。
但是这种结构也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有相似之处。
3.【题干】在《十日谈》的《第四天故事一》中,为爱殉情的女主人公是( )。
【选项】A.伊莉莎B.格洛丽亚C.绮思梦达D.达吉雅娜【答案】C【解析】在《十日谈》的《第四天故事一》中,为爱殉情的女主人公是绮思梦达。
4.【题干】《堂吉诃德》讲述了堂吉诃德读小说太入迷,外出游侠冒险的经历。
令堂吉诃德入迷的小说是( )。
【选项】A.魔幻小说B.爱情小说C.骑士小说D.历史少说【答案】C【解析】《堂吉诃德》讲述了堂吉诃德读骑士小说太入迷,幻想自己是中世纪骑士,外出游侠冒险的经历。
5.【题干】在《悭吝人》中,把钱箱藏在花园里的人是( )。
【选项】A.阿巴公B.克雷央特C.昂赛末D.拉弗赉史【答案】A【解析】在《悭吝人》中,主人公阿巴公是一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吝啬刻薄、嗜钱如命,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
他老怕别人算计他的钱,就把一万金币埋在花园里。
6.【题干】“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
《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作者:周藤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04期摘要:在《罪与罚》中,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对贫苦底层人民的压榨以及人民的矛盾和悲哀。
文章结合当时俄国历史背景,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a关键词:双重性格;矛盾;平凡与不平凡;反抗与妥协引言刘翘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论稿》中曾经评价《罪与罚》是一部十九世纪青年人的历史。
那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是十九世纪青年人的典型。
作为专业是法律的大学生,他对社会现象以及人物性格自然有其异于常人的见解,他尊重年轻的新生力量,以实际行动反抗社会,时而如无神论者,时而如反叛与破坏的传播者,时而又像顺从一切的羔羊。
可以说,他是一个在精神以及行动上充满了矛盾的人。
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深入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有是非观,正直又心地善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收到母亲的来信后痛苦不堪,泪流满面,他脸上浮现出痛苦恼怒,又恶狠狠的微笑,因为他读懂了母亲来信中的话外之音,解读出了别人看不出来的真相。
从母亲的来信中就可以看出妹妹杜尼娅要出嫁的对象卢仁先生并不是如母亲所说的那般善良,后面接触中果然如此,卢仁不过只是想找一个家境贫寒,承蒙丈夫恩惠的妻子,是个丑恶又卑劣的人,可是母亲妹妹都只看到了他的官职等表面,这也足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明确的是非观和一针见血的辩解力。
他不忍妹妹为了家人受苦,他不止一次阻止杜尼娅与卢仁先生在一起,甚至不惜威胁母亲和杜尼娅,他和卢仁两者只能选一,虽然行为有些乖张和偏执,但也体现出他对家人爱的深沉。
而他的善良正直则体现在很多方面,文中提到他为了保护一个酩酊大醉的姑娘不受欺辱而与尾随者─一个壮汉打架,并拿出身上为数不多的二十戈比让警察送那位姑娘回家并护她周全。
梦中梦见一群人用鞭子抽死一头老母马,他心疼地跑上前抱住马的尸体亲吻它,并跳起来准备和罪魁祸首打架……为索尼娅偷东西做辩护以免她遭到卢仁的侮辱等等。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罗德里亚双重人格;2. 最初杀人动机;3. 后来的内疚和自责。
首先,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罪与罚》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双重人格特征。
他既是一个普通学生,为正义而奋斗,并有志于改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冷酷无情、具有强大欲望和野心的谋杀者。
这种双重性格使得他在实行恶行之前常常感到十分焦虑和苦闷,并且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个“超我”的声音感到恐惧不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初的杀人动机。
他认为自己拥有非凡才能并应该居于高位上,在当时贵族统治下压迫穷苦百姓且获利颇多的涂画商人旺霍夫成为他的牺牲品。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行为是出于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认为通过消灭这样一个社会败类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正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可怕性。
随着剧情发展,拉斯柯尔尼科夫深陷内疚与自责之中。
他开始被艾洛娜·伊万诺芙娜、索菲亚·谢柳纳等周围人们善良无私的形象所打动,并对自己曾经冷酷无情地剥夺了那些生命感到愧疚和折磨。
从此以后,他内心不断受到幻觉和恶梦的困扰,在思想上备受折磨。
总结起来,《罪与罚》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复杂多面的心理状态,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及其带来的后果。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使读者对其行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共鸣。
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形象人物,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罪恶所带来的痛苦以及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性的现实。
在我看来,《罪与罚》不仅是一部关于犯罪和正义之间冲突的小说,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剖析的作品。
它引发了我们对道德、良知和责任等伦理问题的思考,并迫使我们审视自己是否也可能陷入类似困境中。
从双重人格到最初杀人动机再到后来内疚和自责,该小说给予了读者一个警示:凡事皆有代价,在追求目标时要谨慎选择手段。
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人性的迷失与回归——析《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摘要]拉斯科尔尼科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主要主人公。
作品展示了主人公犯罪前后混乱、近乎癫狂的心理活动,从主人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堕落、迷茫、纠结、摇摆以及最终的回归。
本文拟聚焦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从犯罪到自首乃至最终获得精神的新生这一坎坷漫长的心路历程,旨在探讨人性迷失的原因及其回归的途径。
[关键词]人性的迷失;人性的回归;《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个高峰,是其第一部成功的社会哲理小说,酣畅淋漓地剖析了一个罪犯大学生的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描写了挣扎在城市底层的“小人物”们窘迫的生活状况及其扭曲的不幸的心灵,是一部“浸透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1](前言1)。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罪人”拉斯科尔尼科夫出身于外省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在彼得堡的大学里读书。
由于生活拮据,暂时租赁了一间狭小寒碜的陋室,后被迫中途辍学。
平日主要靠母亲省下来的微薄的抚恤金勉强度日,还欠了女房东一身的债,整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仅怕见女房东,甚至怕见任何人。
”[1](2)尽管如此,但在母亲和妹妹的眼中,他却是她们的一切,她们的“全部希望和寄托”,是她们的“天神”。
因此,他苦思冥想,希望将自己和亲人以及一切受苦受难的贫穷的人们从绝望的挣扎中拯救出来。
在他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存“理论”。
按照他这种理论,“所有的人都被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
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地过日子,没有犯法的权利,不平凡的人有权犯各种各样的罪,有权肆意犯法。
”[1](256)并且他打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拿破仑”,而不是一个任人践踏的“虱子”,于是他残忍地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及其无辜的妹妹丽扎韦塔,继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内心的煎熬之中,开始怀疑起自己理论的正确性。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双重人格
2021年第09期50文学研究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双重人格黄鹤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自己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罪与罚》中,作者“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就体现在对拉斯柯尔尼科夫人格分裂的无情剖析。
主人公性格的善良与狠毒,动机上的利他和利己,使他始终处于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笔者将从性格和动机的二重性来分析主人公的双重人格。
一、性格的二重性:善良与狠毒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住在贫民区的穷大学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正义感。
一方面,这体现在他对母亲和妹妹的爱护与愧疚。
当他得知他的母亲将仅有的养老金做抵押,妹妹杜妮娅选择嫁给卢仁时,他痛苦不堪。
另一方面,他的善良又体现在他对其他陌生人的关心与帮助。
他帮助身患重病的同学;他自掏腰包雇车送酒店女郎回家;他不惜烧伤自己冲进火海去救两个年幼的孩子;面对因失业陷入绝境而后死去的马尔美拉多夫,他选择倾其所有资助他的遗孀。
然而,在善良的另一面,他也显露出了狠毒与邪恶。
小说开篇写道当铺老太婆对他百般刁难,他便萌生了卑鄙的想法;当他看完母亲的来信后,嘴唇上露出了凶恶的微笑;得知妹妹要嫁给卢仁时,内心便产生了将卢仁杀死的念头;他杀死老太婆后仍不悔改,接着杀死了老太婆的妹妹。
拉斯柯尔尼科夫性格二重性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现实的二重性。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在作品中得到真实展现。
随着农奴制度的逐步瓦解,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迅猛发展,“人民不仅没有摆脱旧的封建势力得到残酷剥削,反而因资本主义滋生的弊病而受到双重压迫”2;旧的意识形态仍然根深蒂固,而新的价值观念却被强制灌输,思想层面的矛盾冲突也使得人们处于撕扯和裂变之中无法挣脱。
基于以上的社会现实,主人公性格的二重性便有据可依。
作为小市民阶层的一员,当他面对被打的草场妓女,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投河自尽的女工,他产生了共情,他对与他有着同样悲惨境遇的贫民心生怜悯,希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同时,社会的残酷不仅使他受到当铺的老太婆百般刁难,更让彼得堡贫民区的人们走投无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罪与罚读后感内心挣扎与救赎之路
罪与罚读后感内心挣扎与救赎之路罪与罚读后感:内心挣扎与救赎之路《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经历,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内心的挣扎和救赎之路。
本文将从内心的困惑、良知的斗争以及救赎之路等角度,对阅读该书后产生的感悟进行探讨。
一、内心的困惑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年轻的学生,由于贫困和困苦的生活,他渐渐地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困惑中。
他出于对社会的不满和自卑感,决定实施一系列犯罪行为。
而在这些恶行的背后,是他内心的挣扎与无法摆脱的困惑。
他试图通过犯罪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但同时也为此感到深深的内疚和痛苦。
二、良知的斗争在拉斯柯尔尼科夫实施犯罪后,他的内心开始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挣扎。
罪恶的意识逐渐侵蚀了他的灵魂,深深地触动了他内心的良知。
他时常被良知的谴责所折磨,甚至无法摆脱这种内心的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与自己内心的声音进行斗争,试图获得一种内心的平衡和解脱。
三、救赎之路尽管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了罪行,但《罪与罚》并非只是描写罪恶的一面,而是展现了个人在面对罪行后寻求救赎的艰难道路。
通过与索尼娅的相识和互动,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触摸到了内心的真实东西。
她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温暖与关爱,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情和善良,也让他更加看清了自己的罪孽和错误。
在进一步的剧情发展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选择了面对自己的罪行,他勇敢地向警察自首,接受了他应该获得的惩罚。
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洗礼,走出了自己的罪恶阴影,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通过这种救赎,拉斯柯尔尼科夫不仅得到了内心的解脱,也通过自省和反思开始了新的生活,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新的开始。
总结:《罪与罚》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故事,深刻刻画了人性的弱点和罪恶的矛盾。
在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中,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通过面对自己的罪孽和勇敢地接受惩罚,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内心的挣扎和困惑,但是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面对,才能找到救赎之路。
《复活》:罪恶与赎罪的故事
复活:罪恶与赎罪的故事简介《复活》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世纪末。
该小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与赎的主题,深入揭示了人类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个体意志对人生经历的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讨论《复活》中涉及到的罪恶与赎罪。
1. 主人公灌溉·捷列佐诺夫斯基灌溉·捷列佐诺夫斯基是本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是一个冷酷无情但又受到内疚和愧疚折磨的人。
他在年轻时犯下了一桩可怕罪行,导致一个妓女死亡。
然而,在与伊莲娜相遇后,他逐渐被她善良和纯真所感染,并寻求着赎罪之路。
我们可以通过对捷列佐诺夫斯基内在变化的观察来深入分析罪恶与赎罪在他身上的体现。
2. 社会背景与人性困境《复活》发生在19世纪俄国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时期正值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过渡期,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不公平现象无处不在。
小说中的一些描写让我们反思人性困境与罪恶行为之间的关系:贫困、堕落、道德败坏等问题都是人们在这个特殊背景下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3. 宗教与信仰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宗教与信仰在《复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主角灌溉·捷列佐诺夫斯基逐渐获得灵性觉醒和内心平静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对于罪行赎罪过程中的引导力量。
作者通过宗教元素深化了对人类天性、善恶以及道德规范的探讨。
4. 罪恶行为对他人和自我造成的伤害《复活》中还刻画了犯罪行为给他人和自我带来的伤害,体现了罪行对罪犯和受害者的人生轨迹产生的影响。
作者以准确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因罪恶行径所导致的心理困扰、亲情疏离以及社会关系恶化等后果。
结论《复活》通过深入揭示人类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个体意志对于个体经验和命运赋予重要影响的方式,引发了读者对罪恶与赎罪主题的思考。
通过主角灌溉·捷列佐诺夫斯基在心灵层面上实现内心救赎,作者展示了一个道德败坏者如何借助悔改和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活。
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浅析《罪与罚》
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浅析《罪与罚》《罪与罚》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声誉。
小说主要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他饱受精神的煎熬,最后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终于投案自首的故事。
本文重点从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出发,浅要揭示作者的创作思想及其善恶观。
一、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双重人格《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好不容易弄来了一点钱,当他得知穷苦的人因没有钱而痛不欲生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钱悄无声息地放在了穷人家的窗台上。
他救助穷困的索妮娅一家,不惜一切为妹妹和母亲着想。
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善良的拉斯柯尼科夫为何要杀人呢?原来他经常受到伊万诺夫老板娘的盘剥,而被害的人不仅有拉斯柯尼科夫,还有许许多多穷苦的人们,他在痛恨老板娘之余,听到了人人都在骂她,于是他就萌发出了“大家都正在盼望着一个高尚的人伸张正义,一个勇敢的人去杀死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念头。
在除恶以后,他更大的错误就是有把无意中看到这一切的老板娘的妹妹也无情地杀掉。
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一个阴郁冷漠之人真实的心理反映.杀人以后,拉斯柯尼科夫饱受了心灵的折磨,他生重病,精神崩溃,甚至是失魂落魄,恶梦连连.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
他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决定向警方投案自首。
罪与罚读后感罪恶的负罪与赎罪的道路
罪与罚读后感罪恶的负罪与赎罪的道路《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描写主人公犯下谋杀罪后的心理转变为主线,探讨了罪恶、负罪和赎罪的复杂关系。
阅读此书后,我深受触动,对于罪与罚中所揭示的罪恶的负罪以及赎罪的道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罪与罚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夫斯基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
他由于经济困难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决定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女性。
这一决定后,罗迪昂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罪恶感,他开始经受着内心的折磨。
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地展现了罗迪昂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通过罗迪昂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内疚感和意识的负罪。
当罪恶感无法摆脱时,罗迪昂开始遭受着幻觉的折磨,他时常出现妄想和焦虑状态。
这种内心的痛苦始终伴随着他,使得他无法摆脱负罪的情绪。
尽管他试图表现出坚强和正义的一面,但内心的痛苦始终在不断侵蚀着他的灵魂。
然而,在罗迪昂的内心挣扎的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为他设定了一条赎罪的道路。
通过与索尼娅这一角色的相识和相处,罗迪昂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觉醒。
索尼娅是一位卖淫女,但她却有着纯洁善良的内心。
罗迪昂在与索尼娅的互动中,受到了她的善良与关爱,也逐渐意识到内心的罪恶必须得到承认和面对。
赎罪的道路对于罗迪昂而言并不容易,他需要面对自己的过去和内心的罪恶,接受现实的审判。
但同时,这也是他重获新生的机会。
通过与索尼娅的感情纽带,罗迪昂开始逐渐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罪行,并且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他采取了行动,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赎罪与救赎。
他决定向警方自首,接受法律的制裁,并痛苦地认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罪过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罪与罚》通过主人公罗迪昂的经历,揭示了罪恶与负罪的复杂关系,以及赎罪的道路。
在人类的内心深处,罪孽与负罪经常会困扰着我们,将我们推向痛苦与挣扎。
但通过诚实地面对罪恶,积极地寻求赎罪与救赎,我们可以找到和谐与平衡的道路。
这样的道路虽然不易,但它让我们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犯罪与救赎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犯罪与救赎白夜是一部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困境和复杂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白夜这部小说中的犯罪与救赎,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索。
在白夜的故事中,主角罗迪翁·罗曼诺维奇·罗斯托列夫斯基是一个孤僻而受折磨的人。
他沉迷于孤独和内心的痛苦中,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梦幻世界里。
罗斯托列夫斯基的内心冲突和心理状况逐渐导致他犯下了一系列罪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谋杀。
罗斯托列夫斯基的犯罪行为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罗斯托列夫斯基内心的斗争和对罪恶行为的描述,展示了人类潜在的邪恶倾向。
他将罪犯形象塑造得异常真实,使读者不禁反思自己内心深处是否也潜藏着同样黑暗的一面。
这种对罪恶的深刻洞察力使得白夜成为了一部探索人性的经典之作。
然而,白夜并不仅仅停留在对犯罪行为的揭示上,它也展示了对救赎的追求。
罗斯托列夫斯基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是对生活中孤独和无奈的回应,他渴望寻求救赎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一种令人感动的方式,将主人公的内心归零,通过他与另一个角色娜塔莉亚的相遇和交流,唤起了他对爱与责任的期待和追求。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罗斯托列夫斯基深陷于自己罪行的内疚和对救赎的追求中。
他意识到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试图通过为他所犯的罪行寻找补偿来获得永久的解脱。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斯托列夫斯基与娜塔莉亚以及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罗斯托列夫斯基对救赎的渴望。
最终,白夜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展示了罗斯托列夫斯基的救赎之路。
通过与娜塔莉亚和其他角色的纠葛以及对自己罪行的直面,罗斯托列夫斯基逐渐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宽恕。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一种真挚而打动人心的方式,揭示了罪人在犯罪和救赎之间的斗争,以及获得内心解脱的重要性。
他通过白夜这个故事,向读者传达了对爱与宽恕的力量和重要性。
二重人格与双重返光的天才——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心理艺术
作者: 丁放鸣
作者机构: 省人民出版社 编辑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30-34页
主题词: 二重人格;心理艺术;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现实主义倾向;艺术世界;社会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类心灵;青年时代
摘要: <正>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心理小说家。
他的艺术世界所展示的“人类心灵的奥秘”,在刻画二重人格时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艺术,使他成为日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青年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专注于对人这个“谜”的研究。
《穷人》的辉煌成功表明作者具有深刻洞察人的心灵的诗才。
叶尔米洛夫认为陀氏早年的创作预示他创作发展的两类倾向:一类是《穷人》的社会主题所表达的现实主义倾向,一类是《二重人格》的病理内容所表达的主观心理主义倾向。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马卡尔·阿列克谢维奇(《穷人》)过。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
浅析陀氏所具有的双重人格——从《罪与罚》的主人公看陀氏内容摘要:陀斯妥耶夫斯基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将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社会转型期的人民那种精神和思想意识的转型,即人格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品中人物的双重人格的塑造是作者文学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苦难、双重人格、精神分析、社会现实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一般都本着源于“生活而有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
对于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更是如此,也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折射社会时代的面貌。
被称为“伟大的天才”、“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①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不仅将他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转型期的诸多特征,更重要的在于他深入到人的灵魂最隐秘的角落,亏蚀着他们的矛盾心理和人格分裂。
而作者通过《罪与罚》将心理分析推向了双重人格描写的高峰。
一、苦难的人生历程Ⅰ.作者所生活的社会背景陀斯妥耶夫斯基身处的十九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
“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戮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谋杀和一切罪恶的渊源。
②可以说,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带。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
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
作者正处于这个“缺失信仰”的时代而作家本人性格的复杂,命运的一生多舛造就了他身兼艺术家、道德家、神经病人和罪人四种身份。
Ⅱ.作者所生活的家庭背景陀斯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他童年体会最多的便是穷人贫困疾患而痛苦的呻吟声、哀号声。
后因有反思想政治的倾向而被捕入狱。
后又判死刑,后改判四年,流放西伯利亚。
其间因受到非人的待遇,神经受到刺激,患上了折磨他一生的癫痫病。
在圣彼得堡,陀斯妥耶夫斯目光所能触及到的无一不是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黑暗与罪恶。
一方面是权贵和有闲阶级们纵情声色,挥金如土的奢华,而另一方面则是穷人们在饥饿边缘挣扎的贫穷。
俄国文学史复习题
俄国文学史复习题古代俄罗斯文学、18世纪俄罗斯文学一、填空:1、俄罗斯古代文学产生于__________世纪基辅罗斯时期。
2、基辅罗斯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12世纪俄罗斯最著名的史诗是《__________》,它也俄罗斯古代文学中最卓越的作品。
4、俄罗斯古代文学中第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是___________。
5、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于__________世纪__________至__________年代,其代表作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6、俄国文学中第一个起来公开抨击地主阶级的残酷、为农民鸣不平的人是__________。
7、讽刺诗《告理智》的作者是__________。
8、__________是俄国第一个伟大的学者、思想家和诗人,其纲领性诗篇是《__________》。
9、俄国感伤主义形成于__________世纪__________年代,以__________为代表,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其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颂诗《费丽察颂》的作者是__________。
11、18世纪下半期俄国最著名的戏剧家是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作品主人公有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是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
13、“我举目四望,人们的苦难刺痛了我的心。
”出自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
14、19世纪俄国主要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15、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是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长诗《__________》。
第8组 分析主人公所体现的双重人格
分析主人公所体现的双重人格1、明确概念:拉斯科尔尼科夫双重人格不同于医学上的双重人格。
医学上的双重人格是人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具体指的是一个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且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
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
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
双重人格中,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
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双重人格主要是指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内心极其矛盾:一方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冷血地用斧头砍死开当铺的老妪和她温顺无辜的妹妹。
但是善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和恶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性格都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清楚意识到的,他做过什么他是清楚明白的,并不像医学上的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
2、具体表现:拉斯科尔尼科夫双重人格的具体表现——善与恶的交织与斗争陀斯妥耶夫斯基在拉斯科尔尼科夫身上完全体现出双重人格的特征,很早就认识到人格的不统一性:人心就是善恶斗争的战场。
一方面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善良、正直的青年人,他承袭了传统的价值观点,道德准则和社会理想,体现出人性中善的一面。
他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比如拉斯科尔尼科夫读大学时,资助罹患肺痨的穷困同学,同学死了,还代为照料其年迈生病的父亲,以及处理后事;自己手头拮据,在欠了女房东一身的债,甚至靠典当东西过日子的极端窘境下还慷慨拿钱帮助街头醉酒的少女和街头卖唱者;自己掏钱给被马严重踩伤的醉汉马美拉多夫请医生并愿意付钱给送马美拉多夫回家的人,马美拉多夫死后把身上所有的钱给了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用以埋葬她死去的酒鬼丈夫和缓解她一家孤儿寡母生活的困顿;此外,邻居房屋失火拉斯科尔尼科夫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冲进火场,救出两个小孩,自己因此被灼伤。
高中文学类阅读:的留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我更倾向选择后者。我觉得圣彼得堡更加宁静,更有历史底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圣彼得堡的留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我更倾向选择后者。
我觉得圣彼得堡更加宁静,更有历史底蕴。
傍晚走在最笔直的涅瓦大街上,那些看上去已经非常老旧的灰色建筑,在灯光下似乎成为一件古老的工艺品。
“旧”,让悠远的彼得堡更加真切,似乎有一种抚摸天鹅绒般的质感。
冬宫像一个沉默的300岁的老迈巨人,坐落在涅瓦河边上,一切都是那样安静。
它的墙壁那样厚实,仿佛一千发子弹都不能将它射穿。
我站在冬宫入口处,眺望着涅瓦河,想要寻找当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心中聆听那著名的炮声,可惜缘悭一面。
走进冬宫,满眼皆是高耸、巨大,无论是穹顶还是廊柱,都是那样饱满,仿佛不是人类建造的,似乎像大地、天空一样早已存在,让你觉得它能万年不败。
冬宫里面有上千座大小不一的大厅,每一个大厅里面,墙壁上都悬挂着世界名画。
达·芬奇、拉斐尔、毕加索的巨型原作,不可思议地呈现在眼前,让你总是无法相信这是真实的。
至于高更、凡•高、马蒂斯的画作,那更是比比皆是,已经让你觉得毫不稀奇了。
冬宫里面的画作和艺术品,是需要穷尽一生欣赏的,因为每一个大厅的每一幅画作,都足能让你为之驻足一生。
可是人的生命太短暂了,怎么可能?半天的时间,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
我走出冬宫时,心中有赞叹,也有伤感。
在圣彼得堡,还应该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
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够亲近像陀氏这样文学大师的故居,哪怕在里面站一站,嗅一嗅故居里面的空气,都是一种幸福,也能汲取一些力量。
陀氏的故居在一条老旧狭窄的街道上,正门极小,而且比大街低矮了许多,与旁边街道上的房屋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有些寒酸。
要是没有人指点,我根本不会注意这幢陈旧的二层建筑。
跟随着一位身材瘦高、面颊异常消瘦的中年女士在房间里慢慢走着,听着这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博士专家讲解着陀氏的生活和他不朽的文学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冷酷地分析出人的精神的深层危机。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
浅析陀氏所具有的双重人格——从《罪与罚》的主人公看陀氏内容摘要:陀斯妥耶夫斯基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将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社会转型期的人民那种精神和思想意识的转型,即人格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品中人物的双重人格的塑造是作者文学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苦难、双重人格、精神分析、社会现实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一般都本着源于“生活而有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
对于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更是如此,也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折射社会时代的面貌。
被称为“伟大的天才”、“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①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不仅将他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转型期的诸多特征,更重要的在于他深入到人的灵魂最隐秘的角落,亏蚀着他们的矛盾心理和人格分裂。
而作者通过《罪与罚》将心理分析推向了双重人格描写的高峰。
一、苦难的人生历程Ⅰ.作者所生活的社会背景陀斯妥耶夫斯基身处的十九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
“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戮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谋杀和一切罪恶的渊源。
②可以说,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带。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
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
作者正处于这个“缺失信仰”的时代而作家本人性格的复杂,命运的一生多舛造就了他身兼艺术家、道德家、神经病人和罪人四种身份。
Ⅱ.作者所生活的家庭背景陀斯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他童年体会最多的便是穷人贫困疾患而痛苦的呻吟声、哀号声。
后因有反思想政治的倾向而被捕入狱。
后又判死刑,后改判四年,流放西伯利亚。
其间因受到非人的待遇,神经受到刺激,患上了折磨他一生的癫痫病。
在圣彼得堡,陀斯妥耶夫斯目光所能触及到的无一不是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黑暗与罪恶。
一方面是权贵和有闲阶级们纵情声色,挥金如土的奢华,而另一方面则是穷人们在饥饿边缘挣扎的贫穷。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7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7篇罗加原本是一位大学生因为缴不起学费而休学家教工作也丢了,房租也有好几个月没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7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黑夜已深。
窗外交错的树影如同鬼魅一般,摇曳不定。
开灯,昏黄的灯光照映在翻开的书页上。
书页上行行的铅字在我的眼中渐渐模糊了。
我开始寻找脑海中些许残存的记忆碎片。
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黑暗的深渊里拼命挣扎,但在黑色的迷雾中,他无法寻到出口的方向……我一点一点走近陀思委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走进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世界。
这儿的彼得堡只有灰蓝的天空,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
干草广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女人,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自尽的女工,喧闹的街头横躺着被马车轧得浑身鲜血的小官员……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老马被主人抽打得哀哀惨叫,最后断了气。
在拐角的别墅里还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正瞪大贪婪、凶狠的双眼,渴望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拉斯科尔尼科夫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他为了摆脱痛苦与折磨,追求光明与美好而踏入了一个可怕的梦魇。
在那昏暗的月夜, 那孤独的黑影, 进入了老太婆的家里。
在清冷的月光下, 他用那双干净、颤抖的手举起了一把晃着寒光的利斧,向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脑后狠狠地抡去。
那时,他也许不仅是对老太婆,更是对社会无边的黑暗砍去。
他渴望能撕破黑暗与痛苦的幕布,使人们能看到光明与希望的展台!可当黑影看到倒下的老太婆汩汩流出的鲜血,看到被红色液体浸染的尸体,看到自己被血迹溅到的裤脚时,他行凶成功的骄傲消失怠尽,只剩下满心的懊悔、惊恐和手足无措。
他意识到自己干了一件最卑鄙、恶毒的事——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把自己推向了犯罪的深渊。
他的手再也无力握住那沉重的斧,只得任斧落下,发出刺耳的闷响……拉斯科尔尼科夫本为着追求美好,本为着自我的救赎,但现在却被自己所折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灵魂深处的孤独和罪恶感压迫着他,正义和良知无情鞭打着他,他觉得自己就像儿时见过的那匹垂死的马,承受了所有的奴役,还要遭受孤独与痛苦的嘲笑。
罪与罚读书笔记200字
罪与罚读书笔记2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罪与罚读书笔记200字罪与罚读书笔记200字(优秀5篇)罪与罚读书笔记2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罪与罚读书笔记2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罪与罚读书笔记200字(优秀5篇)】,供你选择借鉴。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分身现象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分身现象俄罗斯文学中的分身现象是指作品中出现的一个或多个与主人公相似或相矛盾的人物。
这些分身人物可能是主人公的真实存在,也可能是主人公的想象、幻觉或梦境。
这种分身现象在俄罗斯文学中出现频繁,不同作家对于分身现象的处理方式和意义也各有不同。
在俄罗斯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分身现象之一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的“分身罪犯”。
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贫穷而善良的学生,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生活,他杀害了一位老妇人。
而这个罪行,使得他的内心产生了分裂,他感觉到自己变成了一个罪犯,而且这个罪犯一直跟随着他,像是一个分身一样。
这个分身罪犯在小说中代表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恶感和内心的痛苦,同时也是他心理斗争的象征。
同样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分身现象还出现在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三个卡拉马佐夫兄弟,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格特点和世界观。
尤其是主人公之一的伊凡·卡拉马佐夫,他具有双重人格,内心分裂。
他的分身人物在小说中以形象和意识形态的形式出现,将他内心的矛盾和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
格奥尔基·加尔巴列夫的小说《吉萨尔梅学徒》也是一个典型的分身现象的例子。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伊凡的年轻人,他在梦中遇到了一个分身人物,这个分身人物告诉他要去追求真理,要去寻找一个“新人”。
伊凡被这个梦境所吸引,开始了艰难的寻找和学习之旅。
这个梦境中的分身人物代表了伊凡内心追求真理的一面,同时也象征了他对生活和社会的反思。
分身现象在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原因和意义多种多样。
它往往是作家通过主人公的分身来表现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分身人物可以代表主人公的欲望、梦想、逃避现实的一面,也可以代表他们内心深处的罪恶感、良知和责任感。
通过分身人物的形象,作家可以更好地刻画主人公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提供了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多维度解读。
分身现象也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双重人格主人公的最终复归道
路
“双重人格”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主人公们由于其性格的矛盾性、灵魂的复杂性和人格的斗争性而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一、“双重人格”经典母题的意义和具体表现
所谓双重人格,是指“人的意识的分裂,永远冲突,无法汇合成单一意识。
受到这种意识支配的人会身不由己地做出意义相反的行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
”[1]如小说《罪与罚》中拉斯科尼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群魔》中塔斯罗夫金。
具有双重人格的主人公们时刻经受着内心深处善与恶、灵魂与肉体、理性与冲动、常态与变态的激烈冲撞。
这种冲撞来自社会,也来自人类自身,使他们的心灵负担着分裂的巨大痛苦。
二、道德——人格分裂中的善恶较量
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化的说法,双重人格就是集“圣母玛利亚理想”和“所多玛城理想”于一身。
然而,作者在着力表现人性复杂的同时从未放弃过对人类苦难的摆脱和对灵魂救赎的探究。
无论是拉斯科尼科夫、德米特里,还是伊凡、斯维里加洛夫,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摆脱分裂痛苦的方式。
对于他们自己选择的路,有人认为是道德回归的主观方式,也有人认为是宗教皈依的外在途经。
笔者认为,在救赎的道路上,其实他们都面临着一种尴尬,这种尴
尬来自道德和信仰的碰撞,即到底是哪种力量使他们最终获得拯救的。
对于双重人格的研究,从最初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传统批评到我国近年来侧重现代派艺术理论视角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一条从形式到内容、从社会到个人、从外界到内心、从批评到接受、从表象到本质的演变道路。
对于具有双重人格的主人公们由堕落到救赎的途径,也是各持己见,有的人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人格分裂的他们找到了一条宗教救赎的道路,也有人认为主人公们其实是在自我拯救,是来自人类自身的巨大道德力量给了他们逃出苦海的救生圈。
笔者认为,道德感是其人格发生分裂的原因和寻求救赎的原始动机,而宗教救赎才是人物获得新生的最终力量。
1.道德是造成人格分裂的根本原因
在陀氏小说中,触犯社会道德规范的有两类人:其中一类是真正为人不耻的恶人,如《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中的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罪与罚》中的卢仁和《群魔》中的强盗费季卡;另外一类如《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斯维里加洛夫,《双重人格》中的戈利亚德金,《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人,他们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格分裂”的主角。
这些人内心有着强烈的区分善恶的道德感。
这种道德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分裂也就在所难免。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对于同样触犯社会
规范的不同群体,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他们设置了不同的命运,前一类人心安理得地为所欲为,而后一类人却饱受人格分裂之痛,原因就在于有无道德感。
2.道德在造成人物性格分裂的同时,也潜在地指引着人主动寻求解救。
以拉斯柯尼科夫为例,他犯罪后无法摆脱性格构成中与理性主义相悖的别的成分,也就是他作为人的良知所带来的困惑,拉斯柯尼科夫以“理智的人”的名义来反对索尼娅“狂热的”信仰,但他并没有成功。
相反,这种自由与人性的斗争不断地煎熬着他,使他做出了自首的决定。
这个求救的决定恰恰是以道德感和良心作为抵押的,充分说明了道德的另一种力量是扮演使人主动寻求救赎的动机这个角色。
三、宗教——精神回归道路上的长明灯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用道德的力量催生出了双重人格,那么在人物精神回归的道路上,作家又是以宗教作为风向标,指引人物获得新生的。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人物最终的不同命运彰显了宗教的作用。
在陀氏小说中,人格分裂的主人公最终的命运又分为两种:一种就像《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娅的爱的感召下,投案自首,在牢狱里,他突然感受到苦难的伟大,使他有了向上帝忏悔的需要。
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有着不
可低估的典型意义。
正是索尼娅的虔诚震惊了拉斯科尼科夫沉睡已久的良知,使他重新戴上十字架,从而实现道德完善、人性完美和灵魂净化,最后获得了新生。
又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贪婪自私的德米特里和他的父亲为了争夺一个情妇互相仇视,后被误认为杀父凶手而被捕入狱。
善良的阿辽沙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用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对待每一个人,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帮助他们化解仇恨,彼此和解。
德米特里在他的引领下,经过苦难的磨练皈依了上帝,走上了精神回归之路。
而另一类人格分裂的人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双重人格》中的戈利亚德金,《罪与罚》中的斯维里加洛夫却真正走向了毁灭的深渊,没有找到救赎的方法使他们精神崩溃,自取灭亡。
用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话说就是:“人一旦失去上帝,他就会被群魔附身。
”[2]同样是饱受人格分裂之苦的人,他们的心里都是有着强烈的明辨是非的道德感的,而显然,道德感只给了后者一个希望救赎的理由,一个渴慕回归的动机,却没有给他们打开精神枷锁的金钥匙。
所以,宗教才是解决人格分裂的最终途径。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探索并发现人的精神世界里的问题。
他以更加清醒的理性目光,超乎想象地透视了基督教文化所可能达到的深度,深切地展示了人类的苦难和罪恶,显示了基督教的救赎精神。
正是这种对人性、对信仰的深沉的执着给了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
如有人所说:“托尔
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
参考文献
1 倪蕊琴.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袁筱一译)[j].外国文艺,2004。